邻里之间教学设计(精选8篇)
活动目标:
1.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2.通过搜集邻里之间发生的故事,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体谅,互敬互让,互相关心帮助。
3.能与邻里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发生在邻里之间的故事
采访同学是怎样与邻居相处的。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主持人讲述自己和邻居和睦相处的故事。
二、交流与体验
(一)小组交流自己和邻居相处的故事。(学生轮流在小组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二)小采访
预设:我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邻居阿姨让我到她家去玩。
1.我经常和楼上小朋友一起玩。
2.妈妈做了好吃的让我给邻居家送去尝一尝。3.邻居家包了水饺分给我们吃。
4.师小结:看来很多同学都和自己的邻居相处得很和睦。
(三)播放视频《六尺巷》的故事。
主持人讲解:清代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张廷玉的老家与一个姓叶的侍郎的老家是邻居。叶家打算扩大府第,要张家让出二尺的地方。张廷玉的家人不肯让步,立即写信给京城的张廷玉,要求他出面干预。张廷玉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后即命退后三尺,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四)课件出示两种情境
一幅:楼上邻居家的声音很大,影响了楼下邻居休息。楼下孩子说:“妈妈,吵死了,你上去找找他吧?”妈妈说:“不要紧,你小的时候比他声音还大呢,邻居就应该互相体谅。”
一幅:邻居总是把垃圾随便放在门口,使楼道变得很脏,而且夏天的时候味道很难闻。(邻居帮他垃圾扔到垃圾箱)
主持人引导学生评价每幅图的做法
学生回答:互相体谅 互敬互让 互相帮助
三、指导行为
(一)在今后你准备怎样和你的邻居们相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
(三)课件出示《家家乐》,主持人范读小诗。
家家乐
我家你家和他家,共称邻居如一家。紧急时候伸出手,远亲不如近邻家。互助互谅互谦让,和睦相处乐哈哈。
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听了很多同学们与邻居之间的事。我们知道,邻里交往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我们感到不愉快!其实,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当我们与邻居遇到矛盾时,只要我们做到互相体谅、理解,邻里之间就会友好相处。
四、畅谈收获。
关键词:知识性社区,景观,高校住宅,临沂大学
住是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之一,高校住宅不仅承担教职工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课外学习、工作和衔接社会的场所,具有复合性和开放性的特质。而高校住宅的业主有着较高的审美情趣,作为临沂大学的教师生活区,其景观环境就承载着人文精神,体现了学者的儒雅风范,成为居住者的心灵依托和精神家园[1]。
1 工程概况
临沂大学教工生活区位于临沂大学本部北侧,东至滨河大道,西临临西十路,北至聚才六路,规划用地65 hm2,本着节能省地和引进人才的原则在教师生活区布置了近50栋11~24层的小高层和高层住宅,同时布置了18栋多层和部分联排和复式住宅。
2 设计目标及定位
2.1塑造亲水家园的和谐社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临沂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北方城市,本区东部紧邻祊河,基地内部和周围水渠纵横,南部紧靠大学校园,校园内有高尔夫球场,其间水流潺潺。将这些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结合空间布局组织水系,形成绿网和水网交织的居住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为临沂大学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职员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体现人文特色的空间景观
高校教师是高学历高层次高品位的群体,从事长期的脑力劳动,工作强度大,很多工作都需要在家里完成,根据这一特点,在东西向景观主轴中以一系列广场和步行道组成相对开放的空间,其间设置主题雕塑、文化长廊和读书台等,创造深厚的文化氛围。每个小的住区组团内部则幽静和安逸,禁止车辆进入,为居家研读创造条件。
3 设计内容
3.1 绿化景观设计
小区的绿化率为45%,花草树木和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尽可能创造较多的室外休憩空间以娱身心,将老师们从沉重的脑力负荷中解脱出来,在自然的近似于山水园林的氛围中放松,以较快地恢复体力和脑力。开辟一条东西向的绿化景观轴,将祊河沿岸宽阔的绿化带和新鲜空气带入本区,再通过此轴把绿地渗透进每一个住宅片区。
3.1.1 公共开放绿地
从滨河大道开始在公共建筑前留有30 m宽的道路绿地,人们购物之余可在此休息,交谈;道路绿地往西延伸,在教师活动中心前放宽,与活动中心一起形成室内外互动的运动、交流场所;再往西过“又”字形道路交叉口是住区的中心公园,面积约26 000 m2,从中心公园向西是一条宽60 m的步行道。中心公园规划有集中水面,形成亲水公园,设置户外露天茶座和休闲座椅,并种植大片树林和草地营造浓浓绿意。
这样一个公共开放系统的建立,不仅在空间上收放有序,整体性强,而且为住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出行线路和交流活动的平台,从而形成和谐、安宁的住区氛围。
3.1.2 社区组团绿地
在每一个住宅片区均有2~3个面积在1 000~2 000 m2的组团绿地,通过建筑的排列巧妙地围合出丰富多彩的内部空间,让每一户居民都能享受到充裕的绿化资源。住宅门前场地是邻里共同停留的小环境,场地的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领域感,为邻里交往提供亲切的环境条件[2]。
对社区组团绿地的设计不“为绿而绿”,而是“为人而绿”[3],通过铺设小路,局部硬化,布置凉亭、桌椅和树荫,点缀小品等措施引导人流进入绿地活动和休息。将人的行为融入绿色,与绿色和谐共处,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1.3 植物种植设计
在植物设计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绿荫草坪为基调,令住户出门见绿,并充分享受植物的姿、色、味。枝叶婆娑的香樟,挥洒阔度的棕榈,春季金黄的迎春及自然散置的景石,闲暇之余,漫步游憩于休闲步道,予人以无限的暇思与放怀适情的感受。
3.2 水体设计
水,浮天载地,是构成自然界的物质基础[4]。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以人为本的“水文化”,以“水”为主线贯穿住区全境,结合地形创造不同标高,跌水而下,景随水生,水赋予了环境景观以跳动的生命。结合中心绿地和步行系统布置水系,人顺水而赏,置身绿色和流水之中倍感亲切,呈现出人在画中行的美好场景。
运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表达出园林中依水景观的无穷魅力,将水体景观向小区院落空间延伸,赋予其人的灵性。亲切怡人的木平台和木栈道使人们能与水亲密接触,同时有机分割水面,使水景具有层次感。在人工湖的绿岛上种植树木,缓缓流动的清泉映衬着高大婆娑的绿树,即形成了立体化的景观,又保证了水域生态系统[5]。清晨和傍晚人们可以在这里漫步、闲谈、对弈和健身……
3.3 山体设计
居住区具有大面积的山体是极为难得的,该山体高13 m,面积12 000 m2,展现了山的气魄和魅力,打造了自然生态的山地风貌。设计中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这种简约设计的手法随处可见:蕴含着力量的山峰、粗犷的山石、撒满阳光的草地、球状灌木及高大的乔木构成简洁、明净的景致;本色的原木与自然的块石构成的休闲步道,弥漫着原始的氛围。将生态和野趣纳入居住区内,把繁茂绿荫置于人们的后院,把久违的潺潺溪流引入山谷,形成假山飞瀑,使水与岸的界面更加丰富,形成收放有序、动静结合、集生态性、观赏性和游乐性于一体的山水景观。置身其中,悠闲自得,可以预见,这里将成为住区居民休闲纳凉和锻炼散步的好去处。
4 结论
该社区的景观设计处处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和生态化,对每一个空间都进行精心布置,以满足教师的高尚精神追求。并将文化理念融入设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提高了社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学者和教师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卢山,李寿仁,陈波.宜居景观设计探索———以杭州临安“春天”居住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9):92-95.
[2]金忠河,王先杰,王洪成,等.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J].北方园艺,2005(2):38-39.
[3]李文.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3):75-76.
[4]金戈.哲学观与水[J].海河水利,2004(5):64-70.
中华民族对于邻里文化的关注可能远超于其他不同社会和民族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老话儿“远亲不如近邻”就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于建设邻里关系的热衷,虽然与邻居非亲非故,但大家都憧憬着把邻里关系处得热情、亲切并充满信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已经进入了核心家庭时代,人们从过去那种“群居”生活过渡到私密性极强的个人生活,也导致了但凡有人“侵犯”了我的地盘,我就顿时火冒三丈。如今,邻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琐碎化、暴躁化。这种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过去往往出现在我国农村,可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甚至在一些高档小区中所出现的邻里矛盾貌似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一袋垃圾摆放位置的不当、一辆自行车没有按规定区域停放、深夜看球电视声音过大等这样一句善意提醒就能解决的小事,却因为无法正常沟通,成为了一场邻里之间“骂战”的导火索。而导致这种无奈的根本便是人们对于“让”缺少理解。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秉持着谦让的品质来对待他人,所以与其说邻里之间的互不相让是不懂礼让之道,不如说是这种冲突制造者道德的缺失。中国人一向追求“谦谦君子”的境界。这样通过一点点的互“让”就能让大家相互理解。当然,还应该加强物业管理和法规建设,让邻居中违规不文明的受到惩罚和鄙视,这样才能让“让”在社区中扎下根。
那么如何避免邻里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呢?在以提升自身修养为根本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让邻里之间熟络起来。中国人的社交哲学崇尚“熟人社交”,不仅是熟人好办事儿,而且人们也不愿意跟熟人发生冲突。基于这点,让邻里之间互相熟络起来不失为一个解决邻里之间矛盾,并最终将“礼”与“让”渗透到我们的邻里文化之中的最佳途径。
邻里关系中除了矛盾的频发,另一个极端便是互相“老死不相往来”。现如今,人人都渴望美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但诸多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城中人”发展、维持这种美好的邻里关系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的邻里关系从“远亲不如近邻”到“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态我们正在经历,但是从骨子里,我们终究还是期望鄰里之间的关系是热情的、友爱的、和谐的。
如何破除邻里关系淡漠的这层坚冰,我认为“礼”要首当其冲。我在日本交流讲学时,刚刚住进出租房之后,一位朋友提醒我,“应该准备一些小礼物赠予邻居,首先这是日本人的习惯,入乡随俗则能展示我们是懂‘礼’之人。其次,作为他们的新邻居,应该向先住进来的人打个招呼,以示友好。”听闻之后,我立即准备了一些小点心,并装载精美的小盒子中,送给了各位邻居。没想到在这之后,陆续几天都有邻居给我送来亲手做的食物。这小小的礼物,迅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让人心生暖意。而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并不是这种礼物之间互赠,而是他们把这种互赠礼物的行动作为促进邻里关系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并形成风俗,让“礼”先行于交友之前,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投桃报李,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礼仪。
“呀!怎么这么多小铁珠子啊!”我是丈二的和尚DD摸不着头脑。连忙跑去报告爷爷:“我们家的窗台上有好多小铁珠。”“不要大惊小怪的,我去看一看吧!”爷爷不慌不忙地说。爷爷到窗户前看了看好像也感到莫名其妙,突然,爷爷的眼睛“亮”了一下,说明爷爷已经知道了“真相”。我连忙问道:“爷爷,这些珠子怎么回事儿?”“不告诉你。”爷爷神气地说。我心里想爷爷什么时候学会卖关子了,爷爷越不告诉我越想知道,真可谓是馋狗等骨头DD急不可待。爷爷没有理会我,快步奔向隔壁曾叔叔家。曾叔叔是个典型的帅哥,个子非常高,大概有一米七五,戴着一副学士眼镜。对人热情大方,见到我们招招呼呼的。“小曾,我们家窗户的滚珠坏了,请你帮忙修一下。”爷爷笑着说。“没问题,我去看一看。”我的悬念在他们的对话中解开了。“桑伯伯,你家有备用的滚珠吗?”曾叔叔问。“对不起,我没有,等一下我去买,……”曾叔叔打断了爷爷的话:“算了,我那儿还有几个,我去拿过来。”说完,转身就走了。“那就谢谢了。”我帮爷爷说了他想说的话。
曾叔叔把滚珠拿到我家来,他站在阳台上,双手扶着玻璃的左右两侧,咬紧牙关,把窗户的底部向外面一推,窗户就卸下来了。接着,他又拿着螺丝刀把螺丝拧下来,把旧的滚珠拆下来,把新的安进去,一下子就安好了。由于天气太热,曾叔叔一会儿一抹汗。奶奶拿毛巾给他擦汗,爷爷问:“小曾,多少钱?”曾叔叔说:“唉呀,大家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说这些干嘛,再说了我不在家的时候,您还帮我看家呢!”说完曾叔叔就走了,爷爷还没来得及谢他呢!
那户人家,看上去很眼熟,但又是那么陌生。他们大概有三十多岁了,还有个五岁的孩子,叫豆豆。
起初,我经常在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他们坐在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上与人闲聊家常。我真搞不明白,他们就没有事可做了吗?每次看见这情景,我总会这么想,日子久了,就把他们淡忘了。
那会儿,期末考快到了,每天都是晚睡早起,脑子总是不清醒,做出一些傻事来也是难免的。
一次,我迷迷糊糊地去表姐家玩。回来的时候,一推门,可就是推不动,糟了,出门不小心把门锁了,这可怎么办?摸摸口袋,又没带钥匙。我硬着头皮站在门口,叫门,叫了半天,也没人来开,透过窗户,爸爸妈妈的拖鞋正稳当当地摆在楼梯上,他们出门散步了,我彻底绝望了,他们一出去散步,不过一个小时是不会回来的。
现在怎么办?去表姐家?不行,她一定会笑话我的。正当我苦恼万分时,邻居家的小孩豆豆看见了我,起先她愣了那么一会儿,紧接着,她又兴奋地怪叫起来,然后跑进屋里,过了许久才探出头来。
她的身后跟着一只全身杏黄色的狗。豆豆朝我跑了过来,那条狗也跟了过来。我平时见狗就跑,今天却反应不同,竟站在原地不动。豆豆看见我,说道:“姐姐,你在这干什么?我跟妈妈说过了,你可以来我家玩一会儿,还有,这是我的狗,叫二豆。”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非常可爱。
我默默地点点头,她见了,毫不犹豫地把我拉进了屋里。豆豆在一个劲儿地逗二豆,我觉得很新奇,也学她逗狗玩。好几次,二豆直绕着我的脚转,吓得我双腿直发抖,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妈妈终于回来了,豆豆只好跟我告别。豆豆的妈妈也叫我常去陪豆豆玩,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雨似乎存心刁难我,竟然越下越大,刚才的兴奋劲儿早已不知所踪。我的步子慢慢变成了沉重,几根头发有气无力地紧搭在脸上,甩也甩不掉。我拖着书包,无精打采地在雨里走着。
走着走着,我碰到了又是邻居又是同学的鲍易嘉。他的书包早已被他奶奶背去了,自己正撑着伞悠闲地走着。 鲍易嘉奶奶看我没带伞,急忙问我:“缘缘,要不要和鲍易嘉合一把伞呢?”还没等我回答,鲍易嘉就主动把伞撑到了我头上。我们边走边聊着学校里的趣事,一会儿就到家了,我高兴地说了声谢谢,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在我们小区里还有很多像鲍易嘉和他奶奶一样的热心人。我们前面一幢楼里有一个老公公,总是在我晚上骑自行车的时候不断地提醒我要注意安全,别骑太快了,小心避让汽车……。对面的阿婆对我也很好,每次有了好吃好玩的总不忘在楼下大声叫我:“缘缘,快来……”
妈妈常对我说,邻居们对我们好,我们也要多帮助他们。家里有好吃的,妈妈总记得要我给阿婆们送点过去,小区里要搞卫生了我们一家也总是尽力帮忙。
5月29日, “颂传统文化, 扬友善新风, 建幸福社区”林校路街道端午原创诗会暨第九届社区邻里节启动式在北京市大兴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剧场举行, 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及辖区居民5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林校路街道工委自4月份在辖区内广泛开展原创诗歌征集活动以来, 得到了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辖区企事业单位职工、流动人口的积极响应。参赛者上有年逾八旬的老人, 下有不到十岁的儿童, 共收到17个社区的参赛作品39篇。经过预赛, 12首诗歌作品进入决赛。诗歌《群众路线颂歌》、《为民务实倡清廉》等表达了社区居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拥护;《高唱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我的梦》、《传中华民族美德创兴政中里家风》等体现出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向往;《端阳节咏屈原》、《五月初五的雨》抒发了缅怀先贤、弘扬优秀传统的情怀;《我心中的月季》、《月季花开靓社区》等作品表达了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赞美。
自2006年以来, 林校路街道已相继开展了八届社区邻里节活动, 并形成了原创节目大赛、合唱大赛、广场文化周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今年举办的第九届社区邻里节活动以“友善好邻里, 圆梦新社区”为主题, 内容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与社区重点工作相结合。5-12月, 林校路街道将开展16项重点活动, 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与邻为善的浓厚氛围。同时, 各社区也将举办各具特色的邻里节活动, 深化社区灯谜大赛、美食文化节、居民才艺展等“一区一品”文化品牌, 进一步构建社区居民共驻、共建、共享的新型邻里关系,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金阳)
莲花社区莲塘小区里住着100来户空巢老人。社区里一些退休阿姨、人大代表、老党员自发成立了“邻里‘帮帮团”’,自愿上门送“温暖”。
“吴姐,我今天关节炎又发了,你下午能帮我接一下孙女吗?”“好的,你放心吧!”近日,在莲花社区,笔者见到“帮帮团”的成员吴乃娇时,她正在接邻居杨有芝打来的求援电话。
吴乃娇告诉笔者,她和杨有芝同住在莲塘小区,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每天都一同到幼儿园接孙辈。杨有芝关节炎常发作,不便走动,吴乃娇接孙子时就帮她将孙女也一同接回来送到她家,并帮她把饭做好。
近年来,浦城县强势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积极拓宽留守老人服务范围,邻里“帮帮团”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养老服务载体。邻里“帮帮团”的成员们会定时到老人家中走访,不定期上门开展养老服务,帮助老人解决急、难、愁问题。
80岁的王奶奶邻里情深,不愿搬出去跟子女同住。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没有以前健朗,有些家务做不了,厨房里满是油腻和灰尘;邻居马阿姨就召集社区“帮帮团”的一些成员,各自带着钢丝球和抹布,上门为王奶奶打扫卫生。不一会儿,油腻的厨房变得亮堂起来。
社区负责人告诉笔者,之前一些热心助人的阿姨们就做了不少“功课”,主动走访社区里7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对他们的具体需求做了大概了解。退休阿姨们根据小区老人不同情况,分先后顺序上门提供帮助,成为社区老人的贴心人。
【邻里之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邻里之间作文12-19
邻里活动总结01-09
帮助邻里作文03-28
邻里互助事迹04-02
邻里守望工作制度06-28
街道邻里纠纷工作方案10-04
邻里调解协议书10-20
和谐邻里变奏曲作文07-19
邻里节活动策划书10-07
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