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及作用(共8篇)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与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日益受到网络的影响相对应, 网络语言也正在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造成网络语言修辞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从语言本身来看, 网络语言来源于自然语言, 和自然语言一样必须遵循经济原则。所谓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指语言本身追求以最简单的形式, 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 新事物不断出现, 就需要专门用一些词或短语去表达新事物, 而修辞手法为创造新的网络用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比如那些光看别人灌水 (发帖子) 自己不灌水的网民被戏称为“潜水员”, 这就巧妙地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经常不声不响地潜入水中的潜水员, 正好用来形容默不作声的网民。
其次, 从心理层面上来看, 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 在网上聊天时他们不甘拘泥于传统陈旧的语言方式, 有意从严谨的书面语中挣脱出来。运用修辞手段创造出来的网络用语往往新颖活泼, 诙谐幽默, 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新鲜感, 符合网民们的心理。一旦某个网络用语被创造出来, 只要它够新潮、够前卫, 网民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在某个适当的场合中再调用出来。比如, 老式的奔腾电脑被网民们亲切地叫做“老奔”,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来的词很快就被大多数网民所接受并迅速地流传开来。
第三, 从产生的载体来看, 在网上, 人们主要是通过文字符号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而文字的输入是依靠键盘来完成的, 而网民们大多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 这就为网络语言修辞现象的产生, 提供了客观条件。面对自己敲出来一组词, 网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中会冒出来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比如, 人们输入“版主”这个词的拼音时, 却发现屏幕上跳出来的一组同音词中第一个是“斑竹”, 欣喜之余自然采用了“斑竹”这种别致的说法。又如, 清华大学的网站叫做“水木清华”, 有人输入这个词的拼音时, 却发现屏幕上跳出来的是“水母情话”四个字, 而后者显然比前者来得更加亲切, 而且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网民们自然乐意采用。通过这种方式, 产生了大量使用双关或飞白手法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修辞性表达的常见方式
1. 比喻
比喻历来是修辞手法中使用频率较高的, 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网络语言中的比喻比比皆是, 并且通常运用的是借喻, 只出现喻体, 本体不出现。比如网民们抓住水淡而无味的特点, 用“纯”表示没什么内容, 意义不大的帖子, 用“水蒸气”表示无文字及任何内容的帖子。又如“冲浪”一词, 表示使用互联网服务浏览信息, 把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比喻成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冲浪”, 显得格外形象。
2. 飞白
“飞白”本指在书法创作中, 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 看起来色泽丰富且能给人以飘逸飞动的感觉, 后来借作一种修辞手法的名称, 指故意写错字、说错话来达到特殊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其形式有字形飞白、字音飞白、语义飞白三种。网络语言中常用的是字音飞白。恰当采用飞白格, 可以获得言语表达风趣、生动、逼真等修辞效果。如有意把俊男叫做“菌男”, 把美女叫做“霉女”。“俊男”和“菌男”“美女”和“霉女”读音相近, 但语义色彩却相差较大。诸如此类的还有“驴友”“米国”等。
3. 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能突出事物的特征, 使语言富有变化, 新颖醒目, 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代有很多类别, 如借部分代整体、借产地代产品、借具体代抽象等等。如“美眉”, 这个词属于第一批伴随网络诞生而创造的词汇。它借部分代整体, 眉毛是女性美貌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故用“美眉”指美女。“美眉”显然比“美女”更形象, 更具魅力。
4. 夸张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 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它能使事物的特征经过适当的渲染后变得更加鲜明, 从而收到不是真实却胜似真实的效果, 一般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类别。网络语一言中常用的是第一种类别, “晕”和“倒”又是其中最常见的词。这两个词通常用来回应别人的话, 表示极度惊讶之意。
5. 仿词
顾名思义, 就是比照现有的词语, 通过更换词语的某些词或语素的方式来造新词。仿词有两种产生途径, 一是音仿, 即仿照音同或音近的语素来造新词。二是义仿, 即换用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新词。在网络语言里, 后者用得较多, 如“菜鸟”指刚学会上网的新手, 有人仿照这个词又造了“老鸟”“中鸟”这两个词, 分别指上网水平很高和一般的人。又如“黑客”是“hacker”的音译, 有人仿照此词换用了其中表颜色的语素, 于是出现了“红客”“蓝客”等词, “红客”用来指某些标榜自己正义、有爱国心的“黑客”, “蓝客”用来指对互联网感兴趣却对其他事物毫不关心的“黑客”。仿词手法在网络语言中频频出现, 使得网络语言具有高度的能产性, 常常由某个词衍生出来一大批新词。
6. 拟声
汉语中拟声现象是很普遍的, 网络语言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的拟声手法。网络语言是无声的, 但是因为有大量拟声词的存在, 让人如闻其声, 所以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如“呼呼”“呼噜呼噜”表示睡觉、“恍当”表示晕倒、“咳咳”表示尴尬或心虚时发出的声音。在聊天室里, 使用得最多的拟声词恐怕还得数“呵呵”了, 它用来模拟人们笑的声音。一进入聊天室, 虽然不能看到聊天者的样子, 但到处都可见这个拟声词, 让人仿佛听到了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看到了他们真诚的笑脸, 这种感觉无疑是温馨的, 而这得益于拟声这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 上网人数的增加, 网民结构的调整, 今后网络语言的修辞性表达还会发生许多难以想象的变化。对网络语言进行更加详细、深入、全面的认识, 我们还需要在今后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探究。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 对网络语言修辞性表达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网络语言修辞性表达的常见类型进行了探析, 旨在提高对网络语言的认识, 更好的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修辞性,成因,方式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10
[2].王德春著.网络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6
[3].刘海燕.语言学通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6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近年来,修辞手法的考查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或者与仿写、补写等题型相结合,重点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考题探究]
一、仿写题
这类题考查的重点就是如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仿”的对象大部分时候都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I)原题见第11-面“例2”。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修辞手法中比喻和比拟的运用。如果不了解比喻和比拟的特点,仿写起来就容易出现误差。所给例句的句式的特点是A像B,突出二者的相似处,适用于B的说法可以灵活运用于A。一定要包含一个比喻和一个比拟修辞,而且第二小旬一定是二者的相似点;三个句子之间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从小到大,或从浅到深,或从局部到整体等等。
[答案]示例:思念像春天的雨丝,柔柔的,亲着,吻着。思念像夏天的蝉声,充斥于整个天地缠着绕着,想逃也逃不脱。思念像永远的秋季,任黄叶挥洒,任秋雨缠绵,任那浸透古人心神的浓郁韵味熏染。
二、扩写题
[例2]请以“心灵”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解析]这道题要求非常明确:在修辞上要运用比喻,而且三句话构成排比。那么形式上不符合上述两点要求的同学就不能得分了。
[答案]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的内容有三大方面: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牵涉到修辞手法。
[例3](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解析]这一题明确考查修辞手法这一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运用。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明其表达的效果。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四、现代文阅读题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大内容,其中的“重要词语”就包含运用比喻、借代、反语、双关等修辞格的特殊词语。
[例4](1999年高考全国卷Ⅱ《创造宣言》阅读)第四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解析]本题明确考查对比喻修辞熟悉程度,关键是先找出喻体,然后根据原文,通过相似点去寻找出各自的本体,最后进行整合。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一大内容。重要语句中有一类就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多数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才能形象传神、意蕴丰富的。
[例5](2006年高考福建卷《泪与笑》阅读)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此题很明确,就是以修辞手法为考查目标。考生在答题时,一要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二要联系本体和喻体,理出二者的相似点;三要理解作者这样表述的意图。
[答案]使用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3.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6](1998年高考全国卷《报秋》阅读)作者连续用了四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在于首先明确这里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明确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排比”能增强语势。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可具体说明主旨是什么)
[复习指导]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修辞的考查呈现出如下态势:①选择题型有被淘汰的趋势;②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是修辞运用的一大考查阵地;③与语言表达间的联系密切。鉴于高考对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总趋势,我们在修辞复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谙熟八种修辞,明辨易混辞格
比较而言,修辞格中的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对比和映衬等手法容易混淆,大家在平时的学习和实战中要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起始阶段。结合今年命题,要着重注意下面一些修辞手法:
比喻,要掌握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试题要求等选用合适的一种。
排比,结构要相近,语气要一致,各分句间的内容要有相关性,并且分句在数量上不能少于三句,等等。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这种修辞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特点,恰当选用,而不宜随意滥用。
对偶,形式要整齐,结构要对称,词句要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
二、了解表达效果,培养运用能力
要熟悉修辞手法的基本表达效果,同时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些同学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还要拓宽思维的广度,有目的地训练联想和想像能力。
三、把握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这里包括审题、捕捉有效信息、分析语境,因为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
要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要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答题。
总之,就是三步走:首先掌握基本修辞知识,然后学会辨析,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正确运用。
实战演练
一、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杖子,把它绑在杖上,③。
A.①病儿②胡搅蛮缠③限制它的生长
B.①弃儿②胡搅蛮缠③约束它的行为
C.①病儿②胡乱缠绕③约束它的行为
D.①弃儿②胡乱缠绕③限制它的生长
二、参考下面拟人化的句子,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参考答案]
一、B(①从下文“自生自长”看,②③采用拟人更形象生动)
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词句,即运用多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因此,修辞就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上说的修辞只指辞格。广义上的修辞,除了修辞格之外,还包括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应掌握的八大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几种修辞的名称、特点和作用必须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近几年,修辞的考查重点是运用,不考“概念、术语”,而且考查方式多以主观题为主,综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到辞格,也涉及到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中及古诗词阅读中结合鉴赏来考查;甚至,中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文采飞扬,赢得高分。因此对此考点,我们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辞格的特点,还要体会具体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等。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一、判断选择题:就是判断有关修辞手法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的题型。这类题型近几年出现并不多。
例1:(2001年常州市中考题)对下列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物质的宇宙能够演化出生命,目前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但生命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它的第三颗行星地球。
A、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的说明在物质的宇宙中,只有太阳系才有生命。
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
C、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的说明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
D、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在物质的宇宙中,只有太阳系才有生命。
【解题技巧】:本题不仅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别,而且还进一步考查对修辞方法在句中作用的理解。这是中考对修辞知识考查的新动向。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焦点:一是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还是拟人。我们知道,“吝啬”“选择”等词语通常是用来表现人的行为,而在此句中却表示“物质的宇宙中的生命”的行为,因而是拟人。二是生动说明宇宙中只有太阳系才有生命,还是生动说明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从文句“生命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它第三个行星地球”来看,应当是后者。故答案应该选B。
例2:(2004年天津中考题)对下列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江流浩渺,山色迷蒙的优美画面。)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深刻的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一味的追星,一味的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解题技巧】:本题同上题一样,不仅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别,而且还进一步考查对修辞方法在句中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每句使用的辞格是何种辞格,题后的判断是否正确;二是题后分析的表达作用是否恰当。该题的D项,辞格判断有误,应该是“反问”,却说成了“设问”,但后面的分析是正确的。因此答案选D。
二、按例仿写题:即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做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1对联的仿写:对联的仿写,主要是考查修辞对偶的有关知识。对联的仿写要根据对偶的知识来进行。对偶(对仗)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有宽对和严对之分。对联属于严对。因此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应的词、词性要相同,上下句平仄要相对,不重复用字。
(1)根据上联对下联
例
3、(2005年辽宁省实验区中考试题)请用正楷字体在“下联”空白处补 全对联。(2分)
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下联:———————————
【解题技巧】:对联的仿写要根据对仗的知识来写进行。因此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应的词、词性要相同,上下句平仄要相对,不用重复字。例题中上联“三尺”是数量词,下联就要用数量词与之对应,如“一腔”“两鬓”“满园”;上联“讲台”是名词,下联就要用名词与之相对,可用“热血”“霜花”“桃李”;上联的“迎”是动词,下联就要用动词,可用“写”“送”“笑”与之相对;上联中的“冬夏”是名词,下联也要用名词与之相适应。可用“春秋”二字。因此,下联可以是:一腔热血写春秋,两鬓霜花送春秋,满园桃李笑春秋。
【参考答案】:“一腔热血写春秋”,“两鬓霜花送春秋”,“满园桃李笑春秋”。
(2)对联扩展运用
例
4、(2005年山西省实验区中考试题)“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1分)
上联:轻风——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
【解题技巧】:同例3,但本题只要对一字。下联增加的字是“隐”动词,因此只要在上联添一个与之平仄相对应的动词即可。可在下面动词中任选一个:扶,摇,吹,拂,舞等。
【参考答案】:轻风扶细柳;轻风摇细柳;轻风吹细柳;轻风拂细柳;轻风舞细柳。
2、比喻句排比句的仿写
考题中考查比喻句,常和排比句结合起来考查。在仿写续写比喻句时大多需要自己自造比喻句。造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是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同类事物之间有时虽然也有抽象与形象之别,但或是比较或是举例或是猜度或是想象,决不是比喻。如:儿子像爸爸。只是比较,不是比喻。孩子的脸像红苹果,就是比喻。“孩子”与“苹果”本质上不相同。(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孩子的脸像红苹果。其相似点都是“红”。(3)如果是博喻,几个喻体的内容角度、类别必须一致。例如:雪花从灰色的天空中摇落,像洁白晶莹的花瓣,有像圣洁清纯的天使。这里的喻体“花瓣”是外形。而“天使”是指雪花的“性质”,着两个喻体用“又像”相连。显然不可以。另外,“雪花……摇落“是个动态,而”喻体是“花瓣”是“天使”是静态事物,这一层也不和谐。
例
5、(2005年浙江中考语文试题)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特点。该句是要求仿写的句子 与例句句式相同。分析可知,要写成比喻句,就要按比喻的特点去造句,不可犯上面提到的毛病。由于本体都是“微笑”,要换新的喻体。并且要写与前后句组成排比句。因此,该题的答案为: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参考答案】还可为:微笑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微笑是一勾明亮的新月。
例
6、(2005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根据给定的语境和句式仿写。
母亲的一切言行都赋予了孩子一定的精神与灵性,在无形中定格了孩子一定的品质与价值。母亲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最好的良药;母亲的拥抱和鼓励是—————————————————;——————————。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特点。此题是要写比喻句,且要用新的“本体”和“喻体”。新的“本体”的定语必须是“母亲”。因此,答案可为:母亲的拥抱和鼓励是激励孩子前进最恒久的动力;母亲的取舍和好恶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标尺。
【参考答案】:母亲的拥抱和鼓励是激励孩子前进最恒久的动力;母亲的取舍和好恶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标尺。
3.对比句的仿写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会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例
7、(2005年贵州毕节地区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续写句子,使之与前面形成对比。(2分)
我原想收获一缕阳光,却得到整个春天;我原想—————————;我原想——————————————。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句的续写型仿写。分析本句的特点,可知前后句是小与大的对比。意思是只要付出,不求回报,却得到的的回报。
【参考答案】:我原想捧一朵浪花,却得到整个海洋;我原想颉取一片红叶,却得到整片枫林。
例
8、(2005年四川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仿照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续写句子。(2分)
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的也是对比的仿写,参考答案为: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力量。
三、举例说明题:即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的还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例
9、(2005年江苏省苏州市课改区中考试题)阅读《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完成11—13题(6分)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其中第12题:诗人巧妙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解题技巧】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参考答案】:例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描写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只愿做报春的使者的乐观的精神。
例
10、(2005年内蒙古包头市实验区中考试题)现代文阅读第二大题第十四小题,本文多次运用对比写法,请列出两组来(2分)
【解题技巧】本题也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举例恰当,能说明问题即可。文中的对比很多,但只要举出两个即可。所以我们做这种题型时要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对比。比如:
1、三四个同学对科罗西的态度与卡罗纳对科罗纳的态度 的对比。
2、老师对肇事者的态度与老师对卡罗纳的态度的对比。
3、“变本加厉地嘲笑”与“耷拉着脑袋”的对比。
4、科罗西极力忍受与科罗西超起墨水瓶砸过去的对比。
【参考答案】还可为:残疾人科罗西的自卑可怜与健康孩子的快乐自由的对比;科罗西勇于承认错误的心灵美与几个肇事者卑鄙无耻的行为的对比。
四、文学鉴赏题: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应掌握的八大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其作用如下: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增强联想力。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划段分层,层次清晰;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例
11、(200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 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2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
【解题技巧】做这类题,就是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起用法的妙处。要结合该修辞的特点作用及文中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排比,读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一短局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余变化,读来节奏感强。
例
12、(2005年山东中考试题)现代文阅读文断
(二)第12小题,第一段连用两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原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2分)
【解题技巧】同上题一样,也是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的。要结合该修辞的特点作用及文中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参考答案】:引出论题,引发思考。
此外,还有一种鉴赏类型,比如对对联内容的理解分析。
例
13、(200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张军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对联”的小组,他们收集了很多对联,整理了有关对联的知识。假如你是这个小组的成员,请接着完成下面的工作。
一.下面⑴⑵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⑴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馨悠()
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亭长恨遗千秋()
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
A.巩义杜甫故居 B.汤阴岳飞庙 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⑵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二.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包括修辞对偶的知识,还包括文化名人和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①中“禅林静,钟馨悠” 与少林寺有关;②句中“**亭”“朱仙镇”与岳飞有关;③句中“忧民泪”“爱国心”“颠沛”与杜甫有关;④句中“出祁山”“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与诸葛亮有关,根据这些知识可知答案:一.⑴①D ②B ③A ④C。⑵中的①“千山绿,春雨洒”是暗示写的是春联;从②句中的“死”可知是挽联;从④句中“同心永结”“比翼齐飞”可知是婚联;有排除法可知③是行业联;根据这些知识可知⑵的答案:①A ②C ③D ④B 二.王阿姨,您好!您家的这副对联真好!不过,这副对联贴反了。因为“岁”字是第四声,这句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春”字是第一声,这句是下联,应该贴在左边。我帮您换过来好吗?
总之,中考修辞常见的设题方式大多是这些。当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形式会千变万化,但不论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以下对联摘自九十年代初的一部电视剧《联林珍奇》
竹篮提笋母提儿
草秆捆稻父抱子
小龙无才嫌路窄
大鹏有志恨天低 槐树千年成木鬼
岳阳万古变山丘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轻风拂细柳
淡月隐梅花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贴翰林书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席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穷老汉卖瓜,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西三点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酸秀才应试,冻雨洒窗,东二点,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炭黑火红灰如雪
谷黄米白饭似霜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警
树大根深根不宿无名小鸟 滩干沙现难藏有脚蛟龙
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望江楼,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印月井,月影万年,月井万年
马过木桥蹄打鼓
鸡啄铜盆嘴敲锣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梳头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宦官,富室宽容
琵琶琴瑟,八大王具怀心思 鬼魁魍魉,四小鬼各有鬼胎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落尼归
等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二、排比............................................2
三、反复...........................................11
四、拟人...........................................12
五、反问...........................................13
六、设问...........................................13
七、夸张...........................................15
一、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排比
1、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2 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于“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念,用三个(含)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排比。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具体的运用: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
(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3、排比的分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与其他修辞手法比较
*排比不是对偶,后者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而排比仅要求结构、长度等大致相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排比不是顶真,后者不要求结构、长度相同,只要求后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语是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
*排比不是反复,后者是用词基本相同的句子重复出现以加强语气。
*中文的排比相当于英文修辞学上的Parallelism(英文中两个句子并列的修辞方式),很多人误以为排比句是由三个或以上并列句子组成的。其实,根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226页),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只是一般为了加强句子的气势,多用三个或以上罢了!
6、例句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1.爱心
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美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3.积累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 6 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4.错误
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巨人”。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6.选择
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7.生活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8.太阳花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9.诚信
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
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
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10.选择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11.希望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正视困难与失败。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屈原爱国,“上下而求索”;一旦楚国灭亡,他失去了希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绝望之路了。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了希望,才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才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德国诗人海涅在一首诗中动情地写道:“严冬劫掠去的一切,新春会给你还来。”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增添前进的动力。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发出“我要勒住命运的喉咙”的壮语,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乐章。
14.珍惜
有的人在拥有时并不珍惜„„这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而麻木的缘故,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美;当你人过中年时,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你默数浑浑噩噩的往日时,才明白该干而没干的太多太多;当你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时,才明白曾经同行的幸福。
20.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朔风呼啸的冬夜,母亲手中飞翻的针线;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亲手中驱蚊的芭蕉扇;是久别重逢后,亲人的一句平淡的问话“回来了”;是父亲暴怒时的一顿拳脚„„
21.幸福
不觉得,我又想起常被人鄙视的刘禅,虽乐不思蜀,但却使蜀地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统一的旗帜下,没有战争就该是幸福吧;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缘于“文化断裂”“文化幻灭”而投湖自尽,对其个人来讲,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殉道般的幸福呢?同样傅雷夫妇在无力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双双自杀,也该是一种解脱地狱般痛苦的幸福吧?只不过,对他们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幸福:解脱的幸福。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
根据例句,以人文景观为内容造四个排比句。例句是“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广阔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26.欣赏
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27.欣赏
一个碌碌无为的浅薄者是没有欣赏可言的,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之辈,就要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烘炉之中,把自卑表达成自信,把不满改写成奋争,把孤僻挥洒成壮观,把委屈升华成冷峻,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
28.帆
帆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穿行于礁石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涛巨澜搏斗着。我赞美帆,在我的眼中,只有真正具有帆的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真正具有帆的信念的人,才算得上崇高。
30.选择文学
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圆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烛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31.心灵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32.痛苦
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33.愚蠢
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34.谎言
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5.阴险
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36.自私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37.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10 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需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荒瘠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三、反复
1、定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2、作用:言为心声,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形式: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4、例句:(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2)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四、拟人
1、定义: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2、主要的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3、拟人句的运用形式:(1)把动物拟人化。(2)把植物拟人化。(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4、例句:
(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3)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4)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5)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6)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五、反问
1、定义: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2、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3、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六、设问
1、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 13 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主要的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4、形式
(1)一问一答式: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
(2)几问一答式: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3)连续问答式: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5、例句: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④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问一答;例③是二问一答;例④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
6、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3)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七、夸张
1、定义: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2、主要的作用:(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 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比喻的种类”所列举事例,其中明喻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的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二)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3.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4.运用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3.比拟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4.运用比拟的注意点 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四)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的注意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对偶的结构形式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
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七)反复
故意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感染力,这种辞格叫反复。
根据构成特点,反复可以分为两类: 1.连续反复
(1)滚、滚、滚!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2)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例(1)对“滚”的连续反复,表达出了对“你”的厌恶,也再现了表达者的愤怒之情。
2.间隔反复
让某些词或句子有间隔地反复使用。
(3)你们想找出路吗?对,大家都在找出路。那么,出路在哪儿?
我想出路就在反抗,出路就在斗争,出路应在把咱们个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八)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九)反问 1.概念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现在,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可以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那么教科书的修改,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多一些知情权呢?
二、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别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结构不同。比喻往往以“主—谓—宾”的形式出现;比拟却以“主—谓”的形式出现。
2.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如:
(1)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2)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例句(1)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2)则是比拟,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3.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重在喻,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拟人,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如: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主——谓——宾,表示形象;相似点:闪光。比拟:“野花眨呀眨的”,主——谓,表示行为状态。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例如:(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借喻)...(2)红领巾给老大爷让座。(借代)...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一种借代是由比喻转化而来的,它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成立。例如:
(三)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如: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内容的连说,对偶是两项的对说。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4.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五)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答。2.设问句后都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3.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4.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
(六)拟人和拟物的区别
比拟的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不少同学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两种修辞方法混淆了。其实,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而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如:
(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了天。(拟物)....这里应特别注意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描写的拟物方法,例如: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很少能够恰当理解或者使用各种常见的修辞句式。如在听力实践中不能准确领会一些夸张的修辞言语;口语表达中不会用温和或者模糊的说法替换难听或者生硬的语句;阅读中无法领会作者的真实用意, 很难领会其引申的内涵;写作中更无法使自己的文章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自己的描述鲜明而更有力度。长期以来广大的英语教学者主要从规范语法和措词的准确性等显性手段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反馈。在反馈点评过程中,也很少能够从修辞的各种手法等写作技巧进行分析指导。修辞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表现方式, 一直是英语学习与应用的盲点,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修辞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而我们现行所采用的新教材在内容上赋予了较强的时代感,其语言地道、信息量大、词汇覆盖面广、句式灵活,这些特征不仅促进了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且与此同时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修辞句式进行分析,了解修辞的运用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分析能力,达到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修辞的含义
一些语言和文章之所以流传广泛, 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极有表现力,其中不乏准确恰当的用了修辞从而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并引人入胜。那么什么是修辞呢?修辞(rhetoric),即修饰文字词句,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现代汉语词典,2002)。词可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遵循本来的意思来使用;另一种就是按引申的意思来用。后一种用法便是使词句鲜明而生动的比喻用法,目的在于激发读者或者听众的想象。例如“chip与block”本来的意思分别是“(木、石等)碎片与整片(块)”;但在You are really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你真像你父亲。) 这个谚语里,“chip与block”就用引申的用法了,有了新的引申意义:“儿子与父亲”,正是因为把物引申为人,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词的修辞用法有很多方式, 称为修辞格(The figures of rhetoric)。
三、修辞的种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格的有关知识,笔者现就我们新教材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式做一些简单介绍。
1.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以两种具有共同性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现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 “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
例如:
(1)My freedom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
(译文:我的自由对我就像生命一样宝贵。)
(2)But relief soon spread through Nome like the golden rays of the dawn itself.
(译文:但是人们变得轻松的感觉就像黎明时的金色阳光一样传遍了诺姆镇。)
2. 暗喻(Metaphor)
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 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更深刻的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
(1)Whatwillparentsdowithouttheelec- tronic baby-sitter?
(译文:如果没有这位电子保姆,父母该怎么办呢?)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电视机的保姆功能。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译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还有少量的书要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这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在他的名著 《论说文集》(Essays) 中论 “读书”译文中的一句名言。培根在这里把读书比作吃东西,把书比作食物。有的食物只要尝一下就够了(to be tasted);有的食物无需咀嚼,就可以大口大口的吞食(to be swallowed);只有少数食物需要细嚼慢咽、好生消化(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比喻贴切,寓意深刻。
3. 提喻(Synecdoche)
又称举隅法,主要特点是局部代表全体,或者以全体喻指部分,或以抽象代表具体,或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s and earth, but of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illions of men.
(译文:长城不仅是用石头和土建造的,而且是用几百万人的血和肉体建成的。)句中的:“the flesh and blood”喻为 “the great sacrifice”(巨大的牺牲)
4. 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化,或称人格化(personifica- tion),是一种极为生动的修辞手法。作者通常是根据想象把无生命的东西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表现对象更为突出感人,增强了文章的渲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
(1)But the houses were cold, closed, and unfriendly.
(译文:可是那些房子冷漠无情,门窗紧闭,一点也不友好。)House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表现房子里的人冷漠无情。
(2)New York never sleeps. The un- derground railway runs 24 hours a day, and there are all-night cinemas, bars and restaurants.
(译文:纽约是一座不眠城市,地下铁路一天24小时不停地运营,还有通宵电影院、酒吧间和餐馆。)
5. 夸张(Hyperbole)
Hyperbol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y- perbole”,意为“excess”(超过)。夸张是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为表达强烈的感情, 有意强调,或者是为了幽默、滑稽、嘲讽时所用的修辞手段。有时故意夸大或缩小事情的原样,从表面上看不真实,有时还难免荒谬。其多见于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例如:Years of hard work, very little food, only a small cold room to live in and never a moment’rest.
(译文:多年的劳累,食不果腹,斗室寒舍,从无休息。)该句作者用否定词的重叠进行夸张。
6. 平行结构(Parallel construction)
Parallelism (平行结构)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llelism”,意为“along one another” (并排)。平行结构又叫排比,它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相同的词、词组、分句等成串排列以表达同类的行为、思想、概念的一种结构序列。所以从语法角度看,它属于并列结构(coordination);从修辞角度来看,它是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运用的一种简洁明快的修辞手段。运用这种结构写出的文章结构匀称、说理有力、叙事生动、抒情深刻。在散文或诗歌中运用这种结构,不但语言简洁、语义丰富,而且音调和谐、 朗朗上口;在演讲中运用这种结构会使演讲铿锵有力,节奏明快且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英语中的平行结构可以是词与词之间、短语与短语之间,也可以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请看下面含有平行结构的例子:
(1)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weather is unpleasant, the city ugly and dirty, the competition fierce and the streets unsafe.
(译文:有些人认为,这儿的气候不佳,市容丑陋肮脏,竞争激烈,街上不安全。)
(2)“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 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译文:“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山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将能一起围坐在充满兄弟情谊的桌子旁...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
Martin Luther King脍炙人口的演讲名篇《我有一个梦想》以其磅礴的气势, 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内涵为各国人民所传颂。其演讲词中大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尤其是平行结构的多次使用大大增加了演讲的气势。如该例句,语言形式整齐有序,读起来声韵和谐,铿锵有力,并通过前后相同的句式从语义上或形成鲜明对照、或层层深入,起到深化思想感情和渲染气氛的目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影音材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内涵美、情景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7. 反语(Irony)
英语修辞格“irony”就是说反话,用反面的话来表达正面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可用来进行讽刺,但多数是用来表达一种善意的幽默或俏皮,故意说出与本意相反的话。
例如:Oh, you haven’t? Well, of course, 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
(译文:哦,你没小钞票?当然啰,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是只带大票子的。)
店员这句话意在嘲笑衣着破烂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会有大额票子呢?说你是“gentlemen(绅士) ”实则“beggar(乞丐) ”而已。嘲讽之意相当明显。
8. 矛盾修辞法(Oxymoron)
矛盾修辞法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在矛盾中寻求哲理,以便收到奇特的修辞效果, 这就是矛盾修辞法。用了这种修辞方法, 语言会显得精炼简洁,富有哲理,并产生强大的逻辑力量,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悲喜交加的圣诞节)。出自于一个圣诞节的故事。圣诞节那天,故事主人公小男孩经历了从痛苦的边缘到幸福的顶峰的过程。因此,小男孩度过的那个圣诞节既是最糟的,又是最好最幸福的。
9. 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与前面几种修辞方式不同,头韵法是一种语音修辞方式,它指一组词、 一句话或者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字母相同的单词,常用于文章的标题、诗歌及广告语中,简明生动,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
例如:How and why he had come to Princeton, New Jersey is a story of struggle, success, and sadness.
(译文:他如何以及为什么来到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是一个充满奋斗、成功和令人伤心的故事。) 文中“struggle”,“success”“sadness”全部以“s”为头韵。使读者读到这句印象极为深刻。
以上笔者简单介绍了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几种修辞形式,虽然修辞不是我们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跟学生们讲解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了解和正确理解修辞手法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技能,它能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并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修辞句式,它们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中,很少能够恰当理解或者使用各种常见的修辞格式。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如果遇到这些英语修辞现象,可适当向学生介绍说明,这不仅可以使课文讲解生动,加深学生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欣赏能力很有帮助。本文探讨了几种常见的修辞格式,以供大家参考。
一、考点梳理
1.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反复的种类有:(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遮天空。”“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这三句分别连续使用“他刚离去”“中国男儿”“多谢”,用的都是连续反复。(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反复说某某东西来了,强调了“碎石、沙砾、泥土”所遭受的行为。间隔反复有时和排比、反问等修辞结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在这个句子里,作者通过句式的反復和排比,从不同方面有力地强调了邓稼先的能力和胆识。再如:“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作者通过句式的反复和反问,强调了秋季在果实成熟中的作用。
2.设问。设问是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作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的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收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设问的修辞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且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中。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反问的修辞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二、答题方法
1.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
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是解答此类修辞手法运用题的基础。倘若题干只要求“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而未指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如果考生不能识别“示例”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就无法解答此题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那就是修辞手法中的设问与反问等手法容易混淆,考生应能区别。例如:(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2)“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两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2.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分别是:
(1)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运用反复,必须要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象。
三、例题分析
例:仿照下边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思路点拨:此题结合仿写考查正确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解此题时,无论选哪一个话题,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是……只要……”的条件假设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三句构成排比;还暗含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个仿写的话题可以自选,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在选择话题的时候,考生要选择能够打开自己思路,便于想象的话题,不要选择比较狭隘的话题。同时,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因此要全面考虑,细致思考。
参考答案:真情是沃土,培育了胸怀,只要你肯劳动;真情是绿荫,呵护着温暖,只要你肯付出;真情是溪流,养育了人性,只要你愿漂泊。(奋斗是基石,垒起了生命,只要你愿建造;奋斗是彩虹,饱含了汗水,只要你愿描绘;奋斗是种子,孕育着生命,只要你愿耕耘。)
【同步突击】
1.下列各项中,对各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生活是贫困的,但是有了冰雪,生活就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B.然而,丧失温馨情怀仿佛有一万年之久了。这丧失是否和背井离乡、长期漂游在凛冽的北方有关?——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生活的严酷,用反问突出情感,引发思考。
C.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运用回环反复、拟人等手法,既能形象生动地描绘特点,又给人以过程感。
D.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运用对比、比拟的手法,以有形写无形,形象揭示了“眼泪”的感染力量,突出了泪水中承载着血浓于水的无比厚重的亲情。
2.仔细阅读下面的介绍,请按要求写广告词。
日前,某传媒公司出版了《桂林的山水——世界的桂林》一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桂林的山水以及桂林的山水文化。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视觉美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旅游工具书。
(1)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
答:
(2)用設问句(不超过30字)。
答:
3.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的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是的,我平凡,但你无须以你的深沉俯视我,即便我仰视什么,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 ; 。
4.仿照下面的句子,以“金钱”开头写两个与下列句式相同的句子。
舞弊可以换来一时的高分,但换不来真正的知识。舞弊可以换来一纸证书,但换不来真正的能力。
答:
5.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材料内容,以“幸福”为主语,运用排比、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幸福的看法,不超过60字。
美国盖洛普市场及民意调查公司以全球超过130万人为样本的一项幸福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与人生满足感成正比,但与幸福感关联不大。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援引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迪纳的话报道:“人们经常寻思,金钱是否能让人幸福?研究显示,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幸福,是否对人生满足,如何总体评价你的人生。”
答:
6.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设问 夸张 对偶 比喻
B.反问 引用 夸张 双关
C.设问 引用 对偶 对比
D.反问 夸张 拟人 对比
7.分别指出下列诗句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妙处。
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答: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答:
④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答: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期,南京准备移栽数百棵树龄近百年的法国梧桐树,为地铁3号线的建设让路。梧桐树是南京的标志之一,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一道风景。树龄较大的树移栽后存活率很低,但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也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而采用增加下挖深度避免大树遭损的做法,又使建设成本大增。
一方面是耗资上百亿的特大利民工程,一方面是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梧桐树,孰去孰留?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运用反问手法阐述理由;③不超过50字。
答:
9.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沉思,这就是诗啊!
10.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说明,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②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③波光里的艳影,是夕阳中的新娘。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①反复②拟人③暗喻④夸张
B.①反复②拟人③借代④夸张
C.①排比②比喻③借代④反问
D.①排比②比喻③借喻④反问
11.对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金柳”比喻为“新娘”,表现了诗人重回康桥的无限欢喜和对母校的极度眷恋。
C.“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罗网”借代阴谋,以此揭露敌人的残暴。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运用了反语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相互勾结惩创学生的罪行。
1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比喻)
B.让孩子们过一个怎样的儿童节?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反问)
C.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声地吟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拟人)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排比)
13.从修辞的角度看,下面四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C.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常见的修辞及作用】推荐阅读:
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10-07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05-30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09-20
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11-24
修辞手法练习及答案11-25
春的修辞艺术11-03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09-12
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10-07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10-2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