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篇1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大人的视角去理解和判断儿童的行为,施加我们认为那些“对”的教育。然而我们却鲜少反过来想,这些教育行为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他们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脆弱的。书籍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列举真实的教育案例、现象,从细节之处分析大人不经意间做出的行为,对孩子之后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告诉我们遵循哪些正确的教育理念、行为,规避对孩子的无意伤害,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本书看完后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细枝末节之处,例如一个温柔的轻抚、一场简短的交谈、一次例行的座位调整,竟隐藏者这么多的学问。千人千面,以下是我在看书过程中摘录的一些教学启发,从与学生沟通、班级管理、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五个方面进行提炼,用做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怎样与学生说话?

1、运用好语言沟通的艺术师生之间由于理解力、人生阅历等差异,构成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沟通的基础,所以,要把一个矛盾的问题引向统一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在与学生做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转换一下思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寻找一个沟通的切入点,把自己和学生站放在同一个战线,同一个水平,同频之后才能找到共同点,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书中举了老师处理女学生染发的案例故事,这位老师在沟通中并为批评学生染发行为做得不

对,而是基于女学生当前这个年龄阶段爱美的特点,与学生“比美”。引导其年龄大才需要染发,年纪小染发显老、俗气,而且掩盖了该有的青春、活力和文化气息,在这样的沟通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2、带有价值判断的话,在说出口时拿捏好分寸言为心声,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语,难免勾连出我们隐秘的思想和感情,它们对孩子稚嫩的心灵影响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说话时我们不可随性妄为,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养以及精神的发育。另外由于孩子不可能在没有任何问题的真空中生活,带有价值判断的话,在说出口时要拿捏好分寸。大人的责任是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实现成长,即慢慢建构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在任何时候,大人都应该充当一个正面引导的角色。引申——做一个活的范本好的范本对一个人起到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往往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一辈子的。我们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

3、避免在孩子面前说“自我奴化的语言”日常生活中,有些话语,赤裸裸地表现了迷恋权力,积极向权力靠拢的官本位思想,称之为“自我奴化的语言”。很多大人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自我奴化的语言”,不仅习以为常,一点也不脸红,而且理直气壮,以之作为教育孩子的思想资源,这样会给孩子传导贪恋权贵,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的观念。

4、情绪激动时,做不到口吐莲花就选择闭口藏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老师随口一句消极的话,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痛苦的刺激源,这就是

现在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语言暴力问题。教师的语言暴力,往往发生在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情绪爆发不过短短几秒钟,但瞬间说出来的话,其伤害程度之大,可能花几百分钟,几百小时,甚至一辈子都弥补不了。具体操作:想发火的时候先冷静3分钟,这时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

二、教育观念

1、一个根本——爱生如子教育是母性的,老师要爱生如子。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弗洛姆语),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智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做为一名教师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要爱得专业,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

2、应具备平等观念——尊重、友好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对待我们的朋友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称呼,往往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消极结果。有些教师平时在教室里叫“自己人”(比如自己的孩子,或亲戚朋友的孩子,或比较偏爱的学生),习惯性地以昵称或名字称之,且语气里渗满情感,而称呼班上的其他学生,则常常是称姓道名,情感的距离明显摆在那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小的一个称呼,极有可能变成师生关系日渐疏远的信号。还有当下教师对一些有权势的家长的孩子常常会做出区别对待:如成绩单发放时间更早、奖励向这类学生倾斜、惩罚偏颇未一视同仁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但我们的现代意识在哪儿,平等观念在哪儿!”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篇2

“不准嘲笑别人的发言, 不准说风凉话, 比赛输了, 应该说:‘下次再赛。’不准对别人撇嘴、翻白眼。”这是我制定的25条规定中的第四和第七条内容。把克拉克老师的第5条与第8条进行了改造, 简洁的语言更利于学生记住。这两条规定在班上收到了微妙的效果。以前, 许多孩子都有羡慕或嫉妒别人的情况发生, 这是很自然的。但这些不积极的东西会制约孩子们的进步, 必须严厉制止。每当有孩子违反规定后, 必然会受到我的惩罚, 这个惩罚很简单, 但也很麻烦, 那就是把“25条规定”读一遍。渐渐地许多孩子在休息时宁愿互相追逐, 也不愿意把休息的一半时间耗费在朗读“规定”上, 久而久之, 班风正, 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了。

“老师递东西给你, 你要说:‘谢谢!’3秒钟之内不说, 老师就收回东西!收到不喜欢的礼物, 不准表示出来。”刚开始执行这两点的时候, 的确费了几番周折。先是接到别人递过来的东西后, 忘记了说“谢谢”, 许多孩子就这样被我收回了到手的奖品。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奖品落入了老师的大嘴, 许多孩子永远也忘不了说上一声“谢谢”。让所有孩子刻骨铭心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我承诺给孩子们, 只要他们的“综合科”统测平均分高于同级其他班级10分以上, 将会有一个巨大的蛋糕送到教室, 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一年, 孩子们很努力, 他们的“综合科”统测平均分高出了同级其他班10分以上, 孩子得知这个消息后, 全班沸腾了———这意味的是一个大蛋糕将在教室里出现!我定制的蛋糕还没有送到的时候, 居然有一个孩子兴冲冲地跑来确认这件事情:“老师, 你一定会买来的, 是不是?”全班愕然, 大家知道这个愚蠢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即使这个蛋糕送到了教室里, 我也不能再分发给全班的孩子!我立马打电话退订了这个蛋糕, 我要让孩子们明白:承诺过的就一定要办到!包括那个蛋糕, 包括履行那个“不准索要礼物的规定”。我爱孩子们, 所以我为他们准备了这样一个大蛋糕;我爱孩子们, 所以我退订了这样的一个大蛋糕!

2011年, 无数次的蛋糕分发之后, 我的孩子们也步入了毕业的行列。而我, 却病倒了。听说一个偏方比较有疗效, 所有孩子都加入了找药的行列。每天我的讲台上都堆满了一味草药———紫花地丁。所有的紫花地丁堆起来, 需得用麻袋来装。他们不知道的是, 这些紫花地丁是救治不了我的病体的。不过, 足够了, 有什么药能比得上这一堆又一堆的紫花地丁?我知道, 即使我从此再也无法睁开眼睛, 我所有的图画已经散发出了无法描绘的异彩, 我的“25条规定”已经在爱的土壤里成长并结下了累累硕果, 一切的一切, 将伴随所有的孩子走进人生的旅程,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

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 篇3

一、向学生“讨还”借款

团省委的青年志愿者到学校进行“爱心捐助”的售书活动,孩子们一哄而上,纷纷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孩子们喜欢买书,喜欢看书,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书钱是用来捐赠给希望小学的,这也体现了孩子们的一分爱心。作为老师,当然要支持。于是,当他向我借钱买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还夸他“有爱心”,“有看书的好习惯”,“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说好星期天返校后还钱给我,可到了周日晚上,他却只字不提还钱的事。我想,他可能忘了同家长说,下星期他肯定会记得还我的。可一连过了几周,他仍然不提此事,好象我们之间从未发生过借钱的事,尽管他还一样与我亲近,课间一样与我闲聊和嬉戏。我纳闷,这孩子是真忘了,还是……一连几天,我都在考虑该不该问他还钱的事。叫他还吧,孩子或许会说老师“小气”,回去向家长要钱时,不理解的家长说不定还会说老师连二十元钱也追着还,也太“小气”了。不叫他还吧,这可是涉及到孩子将来诚实守信的大问题。他是学生,我是老师,我有责任在这件事情上帮助教育他,让他知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让他懂得“言而有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想到这里,我立即找来这位孩子,含蓄地向他提起了还钱的事。他的脸倏地红了,连连说:“我忘了。”我说:“我知道你是忘了,可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叫你还钱吗?老师真缺那二十元钱用吗?”他摇摇头。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从一些事例中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看得出,孩子真正明白了我的用心,离开时一脸的感激:“谢谢您,老师!”我如释重负,不因他要还我钱了,而因他又懂得了一份做人的真谛。

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也是教育中的一个细节。在学校教育中,孩子的许多习惯和品质就是在许多小事中不知不觉养成的。当我们把生活中看似小事的事当成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大事来做,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成就一番大事。

二、向学生“索要”感谢

“谢谢”,这是文明礼貌十字用语中的两个字,每个人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都应该由衷地说声:谢谢!然而,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不但同学之间不常用,而且在老师帮助或教育了学生之后,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应该说声“谢谢”。

那天周六,午后十分炎热,我本该回家休息,几个孩子却嚷着要我带他们出去玩,其实主要是想到超市去买点东西。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目光,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炎炎烈日下把五个孩子带出学校。来到超市,孩子们一哄而散,各自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他们总算选中了自己满意的商品,到收银台付款后,他们还想玩,可在我的催促下,几个孩子才恋恋不舍地跟我回学校。孩子们一路欢笑,很快到了校门口。几个孩子进了校门,挥手跟我再见,我满以为他们会非常感激地说声:谢谢夏老师!没想到居然没有一个孩子说。我想他们一定高兴得忘形了,但是,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这种习惯。于是,我立刻叫住他们:“等一下。”孩子们回头:“什么事?”我说:“其实没什么事,只是我觉得你们就这样走了,让我有点失望和失落。”“为什么?”“你们不觉得应该对我说点什么吗?”几个孩子顿时恍然大悟,一起大声说:“谢谢老师!”我笑了:“今后可别让我跟你们讨要‘谢谢’,凡是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忘了及时地感谢他们,要养成这种习惯。”

其实,乐施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是不求回报的,这是人的真、善、美,然而被帮助的人是不是应该自发地表示感谢呢?对于处于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中的孩子,当他们无意识的时候,提醒他们,向他们“索要”谢谢,这也是我们在德育中不可忽视的教育细节。

三、用行动告诉学生:靠右行

一天晚上,偶看电视,恰好看见《贞观之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太宗李世民问一个叫马周的人长安城如何治理,马周回答说:“长安的治理首先要整顿交通秩序”。唐太宗问如何整顿,马周说:“让所有相向而行的车马都靠右行,这样就不会混乱,也不会发生碰撞。”唐太宗说:“我没见街上车马混乱、秩序不好啊。”马周说:“您出行时,行人回避,卫士开道,您当然看不到。”唐太宗点头称是……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平时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如果要问孩子们:“上下楼梯应该怎么走?”我想孩子们一定能整齐响亮地回答:“靠右行!”因为这句话几乎让他们的耳朵都听起茧子了,那墙上的中英文提示语已经让他们“视觉疲劳”了,他们早已耳熟能详。在行动上,许多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学生们统一行动,形成人流的时候——随大流,这不难做到。然而,当没有统一行动,楼梯上人不多,甚至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恐怕就难以做到了。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景:有上下两人撞在一起的,有互不让道的,有走对的让给走错的,有同时让道又撞在一起的。我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从来不让。因为一旦让他,他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在这种时候,我会停下来不走,让走错的孩子给我“让道”,并告诉他:请靠右行!或者轻轻地将他拉向右边,告诉他:请靠右行!有时,我停下来不走也不让,眼睛看着他,他会马上反应过来:哦,我走错了!在这样的提醒下,我想,他一定知道该怎么走了。久而久之,孩子们“靠右行”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言传与身教,二者要有机结合,方能体现教育的力量,而更多时候,是身教重于言教。当孩子对简单的说教已经麻木,对枯燥的道理已经乏味的时候,不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告诉他们,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这一点,不但需要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有这个意识,而且还要刻意去行动。因为你一时的忽视,可能给学生造成的印象就是:老师或父母都没有纠正我,没关系。于是下次继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习惯。

用行动告诉孩子“靠右行”!这样的教育细节,我们也不应忽视!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市泸州英才外国语学校)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篇4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有看见就会有行动。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没有完满,完满在远方。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说教师和教育的事。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解放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有多少教育的细节不可忽视读后感 篇5

于细微处见精神

——读《有多少教育的细节不可忽视》有感

信息技术 王雅琦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而一句讥讽之言,让他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反思一下,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吝惜自己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甜美的微笑,一点热忱的关怀。

“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教师的职业特性强调了教师必须重视细节,重视个人修养。有人说,教师好比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面前,这个镜子就是学生的几十甚至成千上百双敏感的精细的时时注视着你的眼睛。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小节。“小细节,体现大修养,注意细节,积累优点,才能成就完美。”

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你会及时制止一场争斗,会避免一次伤害事故的发生,会避免因年幼无知而步入歧途。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加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汇而成,骄人的战绩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自己在工作的细节上要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提高。教育孩子也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

其实,很多时候,细节反映在人的工作中就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个观点。你有认真的态度,并且用心去做,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对并且做好。反之,如果你不用心,你就不会关注到细节,甚至即使你看到了细节,你也会忽略而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事情,做不到位,常常是不认真,不用心。不认真,不用心,其实也是缺乏责任感的一种表现。一个心中充满着责任感的老师,表现在对待课堂教学上,他会想方设法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思考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表现在对待学生上,他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会如数家珍般地藏在他心里,然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孩子提供展示能力和学习才华的平台;表现在对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待每一件事上,他会自始至终地留心思考,认真对待,从平常的工作中寻求不平凡的乐趣与收获。

关注学生细节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成功。教育的一切细节,都应具有育人的力量。很多时候,教育的意图就潜藏在学生生活的常态的形式背后,而许多使人终身受益的素质和习惯,就是这样在琐碎的细节中悄然养成的。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成才,做好细节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用我们的细心,“读”懂学生的微妙心理;用真诚的心态,细腻的教育手法,唤醒孩子们美好的人性,满足孩子幸福成长的心灵需求。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篇6

—————读《给班主任的48个教育预案》德育总结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给班主任的48个教育预案》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这本书涉及了高中、初中和小学各学段的45个教育细节,案例典型,解决方法实用。尤其对一些热点问题如:学生早恋、沉迷网络、考试焦虑、自卑心理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读完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在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要“关注细节”,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细节是成功的秘诀。然而,作者强调了所有教育细节最大的源动力就是爱心。是啊,每一个教育案例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教师无限的爱。爱是全书的灵魂。说到这里,我想起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自己理清了一个关系:富于智慧的爱—关注细节—走向成功。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甘露对久旱的秧苗,就是阳光对等待萌发的种子。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雪中送炭的手,是挖开滞流的铲,是防洪治涝的堤。这种爱被播撒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同时也被装进书包带回家里,你也许会问,这可能吗?

记得,三个月前,我在我们班发现了一名女同学,她不爱说话,时常自己发呆,每次我细心观察她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总是她那双忧郁的眼睛。根据经验我断定,这是一个有秘密的女孩。一定会影响她的学习的。果然,月考成绩下来,她的文科成绩还好,理科成绩偏低。我找她谈心,她要么简单应答,要么就默默不语。怎么才能走进她的心灵呢?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有一次她在本上写下的一串数字,好像是QQ号。我灵机一动,问她家里有没有电脑,她点点头,我拿起笔在她的手背上写下了我的QQ号,微笑着说:“记得要加我啊!”一天、两天、„„一周过去了,终于在周末的晚上,我们在网上见面了,我请求和她聊天,她没有理我,但我发现她在偷看我的日志,我很高兴,因为

她想了解我,就像我想了解她一样。她的日志是上锁的,我问她,可不可以让我看,她让我等,又过了几天,她终于解锁了,这说明她相信我,把我当成她的朋友。我浏览了她众多的日志,其中一篇中写到:“原来诚实的代价就是被人利用和取笑,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坦诚的告诉妈妈我喜欢肖磊,她却要揭穿我,还闹到了学校,弄得不可收拾„„”我在网上找到了她转学的真正原因,也了解到她是一个诚实、善良、善解人意、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子,于是我在她的日志下留言:当你原谅别人的时候,你就解放了自己。抬起头,看看前面,还有我们呀!从那以后,她常和我在网上聊天,聊学习,聊未来,整个人也变了许多,久违的笑容又重新荡漾在了她的脸上,一路攀升的成绩更是让我欣喜若狂,到期末考试时,她已经是全班级的佼佼者了。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环境变了,学生变了,课本变了,教法变了,但是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心中满满的爱。我一直用爱搭建我与学生间的桥梁。

1、爱就是了解。

初建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2、爱就是关怀。

春季是疾病的高发期,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每天我都要数次询问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天吃过中饭,我总是亲自喂药给生病的孩子们吃。班里有一个学生被烫伤,一个起水痘,都在家休息近一个月才上学,来了之后跟不上课程,我利用午休和下午大课间时间为他们补课,让他们及时补上课程。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当我做错了事情会向他们道歉。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最大原因。

4、爱就是责任。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的细节教育 篇7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细节教育注重营造严谨而有序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的形式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我们对课堂纪律的评判和反应要格外审慎。所以在学生第一次进入机房上课时,组织一次与学生共同制订计算机房的课堂管理制度的机会,明确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同时引导学生心甘情愿地遵守民主制订出来的规则,是切实又必要的。

不要用陈旧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课堂,我们需改变两种认识。 其一,安静不代表有氛围。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的机器,每个操作步骤的实施学生都需要动脑、动手,需加入自己的思考与讨论,若只是按部就班进行操作,那么安静并不能给学生制造出很好的学习氛围。其二,活跃不代表松散。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更需要学生相互间探讨与交流,有组织有纪律的活跃是必不可少的。

二、问中见真知,细节教育应提高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加深理解,但必须善于提问。老师提问要有启发性,切中关键处,问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容易忽略之处。 没有问题的课堂怎么说也不会是理想的课堂。但不难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不能直呼学生姓名,而采用计算机编号代替学生姓名。其二,所提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思考。其三,学生提问过多,助长了懒于思考的习性。因此需加强提问技巧,精于提问,避免重复问题。

三、巧思妙构,细节教育注重课堂任务的设置

信息技术这门课有其特殊性,比起其他科目,它更适合采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的方式来教学。现今信息技术课大致普遍采用此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教师的引导、启发为辅,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质量的高低也是决定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和取得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

1.任务要有层次性

任务的难易程度需掌握得当,要有一定的层次之分,任务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既要保证学困生能掌握新的知识点,又要给有能力的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找到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任务,或者创设不同水平层次的活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任务要有趣味性

任务要尽量具有趣味性、神秘感或具有一定的悬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给出的任务必须风趣幽默,或有意识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四、严守不如巧疏,细节教育应以学生兴趣为前提

思考1 :电子教室控机操作带来了什么?

在机房学生使用的电脑上都装上了电子教室软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课堂教学操作的演示,但控机操作会频繁打断学生的创作思路,学生的积极性也便随之下降了。

思考2:断网真能断出效率?

没有网络的课堂,学生是否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呢?试行后的答案是否定的。网络的利弊,只要懂得把握尺度,合理运用, 将会创造出许多奇迹。

1.思想教育,以疏为主,以堵为辅

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游戏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监控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

2.顺势调整,正确引导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在竞技中收获。如练习鼠标的小游戏、打字游戏等。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益的游戏。

3.深层激发,提倡创造

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体验“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 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这样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了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如引导学生运用flash工具制作小动画。

五、教学应贯穿始终,细节教育注重结尾的艺术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很多教师注重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而经常有人忽略课堂小结部分,或只是进行匆匆小结,实在乏味。因为教师需提高对结束阶段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搜集信息、解决问题。 组织教学贯穿课堂的始终,而不仅仅是某一环节,一节成功的教学课堂应当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所谓“课近尾声师不怠,铃声虽响意犹存”。

让细节教育伴随孩子的成长 篇8

【关键词】细节教育      孩子      成长

李斯在给秦王的《谏膛客书》中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可见细小的东西汇集起来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结果。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教育本无小事可言。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每日都重复在繁杂、琐碎的细小事情中,只有花大力气将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小事情做细做好,我们的班级才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一、细节浸润了孩子的心灵

一日,和一个初一学生交谈,她欣喜地告诉我:“姬老师,很感谢您。您在小学一年级就叫我们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现在才学习这首词,觉得背诵容易,理解也容易了。”儿时的诵读给这些孩子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他们和我同时也享受着细节带来的喜悦。那如何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浸润在这些文化传承中的文学佳作里呢?我是这样做的:

1.精挑细选选读物。我在挑选读物上可谓颇费心机,首先选择适宜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和诗歌;选择书籍要满足内容简单、故事情节有趣的条件,这样才会吸引孩子去读书。《小王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等作品,是我们一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内必须要读的故事书。推荐的这些读物,果然激起了孩子的读书兴趣,他们每日沉浸在读书带来的乐趣中,每日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喜怒哀乐。在诵读古诗时,我将古诗进行了题材分类,如春天就读背《春晓》《咏柳》《江畔独步寻花》《鸟鸣涧》等,还背一些表达真挚情感的离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2.定时定点定读物。每月我规定孩子读完一本指定的读物,如三月份读《小王子》,四月份读《绿野仙踪》等。有了规定的读书任务,还要有时间去完成,我要求学生每日在家必须读书半小时,并做好简单地摘抄。完成读古诗的任务,我则将时间选定在上校本课程的时候,这样一学期下来,孩子们背诵了16首古诗,背会了《三字经》的大部分内容。

3.借阅制度促读书。指定读物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而自选读物更能促进读书的激情。如何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读书呢?我发现孩子们经常有这样的心理,自己买的书放在那不读,而借来的书要急着还人,得抓紧时间去读。于是我制定了班级借阅制度,借阅制度的实行的确激发了学生读书的乐趣。我班拥有160多本文质兼美的图书,我每两周发给孩子们一本书去阅读。如此循环,一学期下来他们已看了不少书,收益很大。

一个学期结束了,好多家长告诉我孩子们现在特别爱看书了,一回家就拿起书去看,不让他们看都不行,说起话来运用成语特别多。在课堂上,孩子们发言时词汇丰富多了,出现抢着说成语的现象,遣词造句时也能运用上好词了。这些仅仅表现在浅层上,更深远的影响将是他们一生对书的热爱,他们会在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细节平息了情感的冲动

十一二岁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早期,他们往往为了一件小事和家长顶嘴、和同学打架,有些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情。这时候需要教师能在细节之处运用教学的艺术化解矛盾,平息孩子心中的怒火。

一日下课,学生们急匆匆跑到办公室告诉我班上两名同学打架。我赶到操场将二人分开,把其中一个执拗的孩子带到了办公室。此时这个孩子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并捏着拳头,大声地对我嚷着不公平。我让他坐到我的旁边,只告诉他我不喜欢盛怒下的语言,让他冷静后再说。我便不动声色地批改起作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孩子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激动的情绪也有了稍许平稳。这时我让他告诉我事情的原委,并帮助他分析在这件事上他的对与错及处理事情的莽撞之处。后来他主动和打架的同学握手言和。看来平息孩子的激动情绪,真正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绝不能靠老师的威严简单地处理,而应在情绪平稳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千万别忽视这个细节,这是解决矛盾、进行“冷处理”的最好时机。

班上有一女孩,因为家庭的极端特殊性,造成她性格的怪异,她常常“破罐子破摔”。有一次她离家出走,第三天她回到了学校。我没有指责她,而是搂着她的肩头,告诉她我很心疼她,我想让她保护好自己,别伤害爱自己的亲人,她搂着我哇哇大哭,告诉了我心里的委屈。遇到孩子们情绪紧张、暴躁时,教师更应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平静地交流,让他们相信你是信任他的,你是他的好朋友,相信他们也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细节形成了无穷的合力

教育好孩子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行的,只有两者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那如何形成这样的教育合力呢?那就是教师和家长要有共同的情感认识、共同的目标。教师能针对孩子的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才会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这个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我经常和家长主动进行电话联系,这样做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如:

教师:孩子这几天表现非常好。上课听讲认真,还能主动发言了,也能主动帮助别的小朋友,我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他。请您回家好好鼓励鼓励他。

家长甲:谢谢您,姬老师。

教师:但书写还有点小小的问题。他写作业时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一是让他自己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的准确位置,二是多在家练练字帖,看看有没有效果。

家长甲:好,我试试。

看似簡短的交流,但教师能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会让家长觉得你很重视他的孩子,他怎能不配合你的工作呢?正因如此,我所带的班级的家长也经常就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我交流探讨,也有家长及时反映一些孩子们存在的但我还未觉察的坏现象,使我和家长能做到防微杜患、未雨绸缪。我所带的班级学风正、班风正、这就是教育形成合力的魅力所在。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篇9

前言:今天是培训后,上班的第一天,酿造出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读后感。得知下午要进行读书交流,就利用中午时间来准备我的读书交流《酿造出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近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全书共8辑,包括创生教育智慧的教育细节、爱的教育细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细节,严格管理的教育细节、细心教育的教育细节、德育管理的教育细节,学会反思的教育细节,诚信教育的教育细节。我最喜欢第一辑“班主任创生教育智慧的13个教育细节”。

想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想创生最好的教育智慧。我知道教育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是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健全的人格、深广的爱心、广博的知识来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我希望在工作中没有周而复始的机械重复,有的是梦想与憧憬、创造与灵感。在教育世界里,让快乐与激情共舞。

我的智慧教育细节:

期中考试要进行体育测试——跳远。监考完物理就急匆匆订完试卷,跑到了操场。我原以为现在懂事的六班孩子已经在操场上进行积极的准备活动,但操场上的情况令我大失所望:同学们放下书包,在台阶上说着闲话。(后经调查在讨论物理试题),读后感《酿造出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读后感》。这似乎是六班孩子最喜欢的——聚在一起嘀嘀咕咕,竟然男生也如此。不管场面有多紧张、严肃,形式有多紧急,他们都能做到忘我的境界,想想也真令人佩服,只是不合时宜罢了。(可他们怎么还不知道这种习惯有多么坏呢?与他们相处的一年多以来,在我一次次劝解下,在他们一次次吃亏和教训下,怎么不改正呢?唉!当时就有了不断的埋怨与悲叹。)

有几位同学在练习,我急忙阻止,不进行准备活动,这样是很容易受伤的,孩子着急,但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才会有优异的成绩。接下来带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体育老师和我的几次口令,没让六班孩子排成整齐的队伍。(他们在干什么呢?沉浸在已过的几科考试中,似乎他们不在队伍中,而成为观众,似乎忘记要考试,在等着别人去努力!我着急又有些愤怒。)好不容易排成队,开始按口令活动:窃喜的、慵懒的、随意的,低落的,让我总找不到那种应该为新的测试而奋斗的感觉。(孩子们,文化课的考试已经成为过去,现在要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考试,你们现在要做的是相互督促,相互激励,高效投入新的测试的中,我想表达可又无从下口。)

开始考试了,孩子们终于紧张起来,大家都朝着目标努力跳去,2米、1米8、1米75、1米3等等。看着孩子的奋力,我当时在想:所有的考试,学生就在考试当天有着美好的憧憬,有着奋力拼搏的精神,可没有考前的沉淀和积累,没有一定的训练和操练,怎么会有优异的成绩呢? 体育测验终于结束了,同学有着不同的收获和不同的表情。我望着他们离开操场时的背影心想:一会儿他们就会忘记这次的喜悦、失落和伤心。有几个同学会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让自己进步和成功,或着让自己不再有这次失败的体验呢?你们要真正懂得的是:要有最好的收获,最佳的心情,要有充分的准备和不断的付出。不要在失败时后悔,机会和成功总会给有准备的人。

那天晚点时孩子看出我的不悦,这次可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我的批评。当孩子对批评都有准备时,这样的批评还有效吗?那就不批评了,改为表达感受加激励,利用这一教育时机,创生教育智慧。

我理性、客观地描述当时我的所见,真诚、细腻地表达我当时的所想。同学们的表情发生了变化,由戒备到接纳,由幽闭到放飞。最后我是这样结束晚点的:记得有一位优秀的地理老师要讲一节全国的公开课,只准备了十分钟时间,可他的课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老师的认可和称赞。讲课后,有的老师问他:“为什么能在十分钟内备好这样一节让同行钦佩、折服的课”?他笑着回答:“我哪只准备了十分钟啊,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为这节课做准备。”我太喜欢他的回答,有人问我:“丛老师你怎样成为优秀老师的?”“我一直在努力成为优秀老师,我一直在为优秀老师做准备。”明年中考后有人问:”六班的孩子们,你们怎么都能拿到一、二中的通知书?”我们的回答是“因为我们一直在为拿到一、二中的录取通知书做准备。”“因为我们比别的学校、别的班级的学生更努力、更用心,我们准备的最充分、最好!”

那天的晚点本应该是在狂风疾雨中结束,孩子们就成了掉蔫的花朵。而班主任创生教育智慧的13个教育细节告诉我:教育智慧是教育者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策略来显现的。我改变了教育的方法,利用教育契机创生教育智慧,在孩子的内心撞起波浪,挖掘孩子内心的自省意识。那天我的话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花园,迎接我的是鸟语花香。

细节的读后感 篇10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读了美国一位教师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起初我想:孙老师怎么会叫我们读这本书呢?这应该是老师看的呀!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其中的5个片段:《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到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与人相碰因主动说对不起》,感受颇深。

我最喜欢的是《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一文。主要讲了我们用餐完毕后,要把自己应该清理的东西收拾干净。可想想平时,我们用餐完毕后,都是让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收拾桌面的。现在想想,我感到很惭愧。我想,今后用餐完毕后,我一定要自己收拾桌上的垃圾,并且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

同学们,我建议你们也去看看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它会让你成为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少年。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篇11

关键词:师生问答 ;心理活动 ;教师素养 ; 细节 ;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多提问题,家长在家里也要求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学生的学习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求教老师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现实中,有不少的学生不爱提问题,即使有不会的问题也不轻易求教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哪里出了问题?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和学生的深入沟通,以及对学生课后与任课老师提问互动场景的观察,我发现: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问题时的细节处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频率和质量,进而还会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

一、教师应敏锐洞察学生心理活动,鼓励学生提问,增强学生信心

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是学生提问之后,老师在耐心解答问题的同时,还会附带的提到:“这道题上课讲过,你是不是上课没认真听讲,你下次再不认真听讲,就不要再来问我。”看似教师既给学生讲了题,又对其上课不专心的情况进行了教育。可是在学生寻求解题帮助的时候教育学生,很容易促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微妙变化。也即学生本来是鼓起勇气去提问题,却被老师狠狠批评一顿,提问变成了思想教育,学生会感觉问还不如不问,以至于挫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下次再有问题时先前提问时的消极情绪体验会很容易在大脑唤醒,提问会变得更纠结和困难。所以,我觉得,老师要敏锐的洞察到这类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不要在提问时附加思想教育,应该把精力集中在问题讲解上,对于发现的专心听讲的问题在下次课堂前适时提醒学生,两件事分开处理,会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目的。对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提问要予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随时提问,增加学生的提问自信,这样也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学生被提问后,教师应秉承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传达积极言语信号

当学生被提问后,老师不自觉的带出“这么简单的一道题你都不会呀”的表情信息或言语信号。很多学生在课下提问时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会捕捉到教师的一些微表情透露出的信号,以此来判断教师对自己提问的态度。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了不屑与轻视,他们会感觉很伤自尊,情绪也会波动。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可能有些很难的题型会做,有些简单的反而没思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换位思考,凡是不会的题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难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要体现其言传身教的教育素养,要秉承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以免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不屑,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疏远。

三、教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一视同仁

学生被提问后,同样的问题,老师会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部分学生会感觉到不公平,被忽略。老师对学生虽然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在行为表现上一个很耐心的解答,一个草草应付,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厚此薄彼的感觉。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一个学科,也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毁掉一个学科。长此以往,部分学生自然就不再愿意提问了。所以,教师的一视同仁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关键。

此外是教师在了解学生问题后用上课讲解的思路如果行不通一定要及时换一种适合这个孩子的方式讲解。部分学生不再提问是源于听了几遍仍不明其义,如果老师还是不耐其烦的一遍一遍重复课堂当中一样的讲解方式,那其实是在做无用功。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要认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的情况,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脾气秉性,对事物态度,思维特点等等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实例,以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其从自己以往的经验中能找到可以同化当前问题的知识,以避免学生反复听还是不明白从而对教师和自己失去信心。

作为教育者,只有全面的了解教育对象,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学生,既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成长历程,更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这样,教育者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扬长避短,对症下药。真诚的关心、帮助每个学生真诚的关心、帮助学生是感化的关键。

总而言之,教师对于回答学生问题时的细节不注意,学生提问热情就会下降,一是变得不敢提问。二是形成部分学生提问有选择,是难题怪题甚至是偏题才敢向老师问,对于一般题,简单题虽然自己没有理解,还是不敢问。还有甚者有的学生只问自己会做的题,以此博取老师好感。此外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同学提问所经历的情况来决定自己是不是要提问,从而形成连锁反应。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学生提问的细节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对老师知识素养,师德水平,教育技巧,言传身教等能力的要求,也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形成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提问良好学习风气的前提条件。所以做教师,学无止境,一言一行都要时时注意,处处用心。

责任教育, 从细节抓起 篇12

关键词:初中教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策略

现在的中学生现代、开放、敏感、自我, 有一点点孩子气的自以为是和自命不凡。网络里的自由天空, 电视里的七情六欲, 书包里的沉重与绚丽, 青春期的和平、富足、躁动和三人制家庭的孤独, 让这一代人身上少了一种品质——责任。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呢?

一、率先垂范, 无声胜有声

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说:“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如果人人都有主动负责的精神, 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集体?所以说,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 而不是推出去, 学生的责任心就逐步养成了, 而这种责任心的养成, 不能只靠讲大道理, 要靠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抓住学生的心。有一次班级值日做得不好, 我不动声色地拣起地上的纸屑, 清理好花盆里的枯枝, 然后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废纸的故事: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 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 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日本民族因此而赢得了尊重。拣干净你脚下的纸屑, 这就是培养责任心的开始。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 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 要以身作则, 身先士范, 能春风化雨, 无声胜有声。

二、提供学生负责的机会

刚入学时, 我就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 为他们提供负责的机会。比如扫地、拖地、整理自行车。我给学生作了明确的分工, 让他们知道哪些是他们必须做的, 不可能让其他人代替。开始时我每天都看着他们完成这些工作,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把独立的完成这些事当作自己的责任。记得刚开学后的第三天轮到束方召打扫教室, 我叫他打扫时他竟然说出要告我非法使用童工。我就教导他:你是我班的一分子, 打扫卫生是我们每个学生应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也是学生应尽的责任, 打扫卫生是为了我们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老师并没有从中牟取利益, 因此并不是使用童工。在我的教育下, 他很心服口服打扫了卫生, 并从此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责任。

三、奖惩并用, 保障责任习惯

学生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我认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 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而老师和家长往往会为学生想得特别周到, 甚至有一些家长会为自己孩子承担过失的后果, 这便纵容了学生不负责任的习气。现在的初中班级管理中, 有许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 就是在学生这个叛逆、反抗的年龄阶段中, 给他们一些适当的惩戒应该是教育的必须手段, 但现在家长的不配合给教师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这一点甚至有些媒体及法律都不站在教师这一边, 只强调说服教育, 然而仔细想想, 仅仅说服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吗?笔者以为, 在初中学生的管理过程中, 进行一定的奖惩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方面应当尽快出台相关规则, 既不能纵容教师随意体罚与变相体罚, 也不可缺乏一定的惩戒措施, 用一条腿走路, 我们的成长教育是不可能健康进行的。总之, 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要让学生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 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 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责任, 体验责任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 笔者强烈感受到了要通过具体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必经的一个途径。也就是说, 初中生的责任意识需要在形式多样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培养, 使学生在活动中一步步认识责任, 体验责任。譬如每个星期的黑板报办理, 每次我都十分不放心学生的能力, 总是给学生找好资料, 提供版面建议, 然后让学生画画儿、书写, 有时候大字还是我亲自书写。但每次学校检查都说我们班的板报没有创新, 都老一套, 不能展现当代初中生的精神风貌, 缺乏现代意识, 等等。有一次我生病请假了, 正好耽搁了指导学生办板报的时间, 但到了学校以后, 发现班里的学生办出来的板报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扬。从这件事上, 我反思了很长时间, 是不是以往的管理过程中, 我总是放不开手脚, 影响了学生一次次的锻炼机会, 自己插手过多反而影响了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 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展现与提高。后来的日子里, 我经常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班里的活动, 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 让他们亲自做决定。比如, 班里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我就让文艺委员亲自组织, 班里的运动会就让体育委员亲自运作, 学校卫生大检查, 我就让卫生委员亲自指挥……一段时间下来, 不但班里的各项活动风生水起, 而且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育

初一刚入学, 我便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教育, 通过学生分小组进行主题短剧的表演, 来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影响他们尽快适应当前的初中生活。初二, 看到不少来自农村的学生被城里的生活环境所吸引, 逐渐淡化了原有的淳朴, 对学习产生了松懈情绪。我便在班里组织了一次“失去亲人的假想”主题活动, 告诫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亲人会受到疾病、意外等因素的影响, 一步步走向另一个世界, “那么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我们该拿什么回报他们?只能是我们的健康成长与努力学习, 只能是我们的执着进取与青春风发。”

上一篇:以保脱贫工作讲话稿下一篇:再创辉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