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管理办法
()2005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以下简称博士点基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博士学科点的建设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博士点基金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点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并优先资助具备以下条件的课题:
(一)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二)促进新学科、新专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加速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研究课题;
(三)促进学科间渗透,开拓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以及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优势的跨学科联合研究的课题。
第三条博士点基金依照“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资助、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资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本办法及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
第四条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办公室(以下简称博士点基金办公室)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管理博士点基金。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按发布博士点基金优先资助领域;编制基金经费总预算和总决算;组织课题的申请、评议,提出资助课题及其经费预算;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监督检查资助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总结和课题验收;建立健全专家评审系统等。
第五条博士点基金资助分为面上课题、优秀年轻教师课题和重点课题三类。
面上课题用于资助高等学校中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具有指导博士生资格的教授。课题研究工作中应有博士生参加。
优秀年轻教师课题用于资助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工作,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正、副教授。
重点课题用于资助博士学科点的教授,开展已有研究基础、短时间内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有望纳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研究课题。
第六条博士点基金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凡申请资助的课题只能确定一个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一个课题必须且只能确立一个课题依托单位,课题依托单位应提供必要的课题实施条件。
第二章 课题申报与审批
第八条博士点基金申请的受理工作每年一次,受理时间为当年3月。
第九条申请资助的课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目的意义明确,立论根据充足,研究技术路线合理可行;
(二)作过国内外情况调研,研究内容有独到之处,与其它单位不重复;
(三)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
(四)人员落实,具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五)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第十条课题的申报程序:
(一)课题申请人应按照本办法规定,填写《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申请书》(以下称《申请书》)。在填写《申请书》时应按照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现有条件,编制切合实际的课题资助经费预算,且须说明是否已有其他经费渠道的资助。面上课题、优秀年轻教师课题单项申请经费最高不超过二十万元,重点课题单项申请经费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
(二)课题依托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申请书》,签署意见后报博士点基金办公室。
第十一条博士点基金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提出拟资助的课题及其经费预算报教育部审批后,通知课题依托单位。
第十二条 受资助者再次申请课题时,须等原资助课题完成后,方可申请。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具有指导博士生资格的教授可获两项资助课
题(包括参加研究课题),受资助者再次申请时,须等其中一项资助课题完成后方可申请。
第三章 课题执行与验收
第十三条凡经批准资助的博士点基金课题,应作为国家资助的课题列入课题依托单位的研究计划,课题依托单位负责课题执行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并在人力、物力等条件上给予支持保证。
第十四条课题依托单位接到批准资助课题的通知后,在一个半月内填写《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实施计划表》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预算资助表》报博士点基金办公室,逾期不报,按自动放弃处理。
第十五条博士点基金办公室在收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实施计划表》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预算资助表》并经审查合格后,将课题资助经费核拨付到课题依托单位,课题即开始执行。
第十六条课题负责人每年11月15日前填写一次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工作报告》,并由课题依托单位汇总,于11月30日前统一报博士点基金办公室。过期不报,将暂缓拨款。
第十七条博士点基金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资助课题执行过程中如有重要人事变动或研究方案有重大修改,课题依托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报博士点基金办公室审查同意后,才可按新方案执行。
第十八条课题因故终止,由博士点基金办公室主持或组织进行清查处理。剩余经费交回博士点基金办公室,仍用于博士点基金课题。
第十九条课题结题后,必须填报《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研究工作总结》,由课题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会同博士点基金办公室组织验收,做出评审意见。
第四章 预算管理
第二十条博士点基金包括计划管理费和课题资助经费。
第二十一条计划管理费是指博士点基金办公室为博士点基金课题遴选、评审、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而支出的费用。计划管理费预算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评审费收入。其中,财政补助收入部分不得超过博士点基金总额的3%。
支出预算包括调研费、会议费、评审费、项目检查与绩效考评费等与基金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开支。
第二十二条博士点基金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但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教育部负责审核计划管理费预算;财政部按审批计划管理费预算。计划管理费收支相抵后如有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课题资助经费是指按规定直接用于资助高等学校博士点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支出。具体包括:
1.科研业务费:测试、计算、分析费;调研、学术会议、差旅费;业务资料、论文印刷费。
2.实验材料费: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品购置费;实验动植物的购置、种植、养殖费;标本、样品的采集、加工和包装运输费。
3.仪器设备费:专用仪器设备购置、运输、安装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购置费和加工费。
4.劳务费:用于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人员的劳务支出,一般不得超过课题资助经费的5%。
5.公共设施费:课题实施过程中使用学校公用设施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如:水、电、气、场地等费用。公共设施费最高不得超过课题资助经费当年拨款额度的5%,且不得超前提取、重复提取。
课题资助经费预算一经审批,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规定程序重新上报审批。
第二十四条在研课题的结余经费,结转下一继续使用。结题课题按规定考核验收后,其结余经费用于学校补助科研发展,课题负责人可优先使用。
第二十五条博士点基金办公室、课题负责人、课题依托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不得超出预算范围开支费用。
第二十六条博士点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
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二十七条博士点基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项支出,不得用于各种福利性支出,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
第五章经费拨款和决算
第二十八条课题资助经费按按课题一次核定,分三年拨款,第一次拨款按当年批准课题总经费的50%核拨,一般在批准的九月以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拨款原则上按25%核拨。
第二十九条各课题承担单位应按有关制度和规定向博士点基金办公室报送本学校的博士点基金决算表。
第三十条课题的决算验收应当与其成果验收、固定资产验收同时进行。第三十一条资助课题结束后该课题负责人应及时清理帐目,核实拨款与支出数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认真编报《博士点基金总决算表》,送课题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审核意见后报送到博士点基金办公室。
第六章资产、成果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用博士点基金专项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应纳入课题依托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第三十三条博士点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及专著应标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字样。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四条研究成果的评审或鉴定,需报博士点基金办公室审核批准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或委托其他机构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建立课题追踪反馈制度,及时了解课题合同执行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以保证经费按核定的预算合理使用。
第三十六条课题依托单位应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本校的博士点基金经费使用开支行使监督权,做到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措施得力,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七条课题执行人必须严格执行课题经费预算、自觉控制经费的各项支出。对于弄虚作假、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对课题执行人和学校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同时根据情况可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课题等措施。
第三十八条博士点基金办公室建立基金项目库,并按规定进行管理。第三十九条博士点基金经费管理将逐步建立课题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制度。
第七章附 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1 课题情况分析
1.1 基本情况
本单位现有科技人员200余人, 从职称结构来看, 高级职称占40.17%、中级职称占36.24%、初级职称占21.39%;从学历结构来看, 博士占55.89%、硕士占27.07%、本科占9.60%;从年龄结构来看, 50岁以上占5.24%, 40~49岁占20.96%, 30~39岁占57.21%, 30岁以下14.41%。
1.2 各学科分布情况
在2006~2010年立项的131项中, 位居前列的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全军重点建设学科, 重庆市重点学科,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全军重点实验室 (详见表1) , 这些主干学科是我单位医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主力军[9], 不仅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典范, 还对部分弱势学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3 学科极分布情况
5年来, 我院基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7], 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增强[14]。其中感染学科极项目数最多, 占总数的38.17%, 随后依次为分子生物学科极, 占总数的32.06%, 神经生物学科极, 占总数的15.27% (详见表2) ;从前表可以看出微生物学与病原生物学分列学科排名的第四和第六位, 通过学科极的互相带动, 基金数量稳中有升, 不仅体现了学科级科研氛围的凝聚力, 也体现了学科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之处。
1.4 负责人职称分布情况
“十一五”期间, 我院131项课题负责人中, 高级职称共获81项, 占总数的61.8%, 人均课题数1.1项;初、中级职称共获50项, 占总数的38.2%, 人均课题数0.9项 (详见表3) 。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职称的提升, 所获课题数呈递增趋势, 这就说明职称是反映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日常管理中, 不仅要多关注高级职称人员还要多关心、多扶持初、中级职称人员, 多为年轻人员“搭台子、铺路子”, 不断加强其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促进其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1.5 负责人年龄分布情况
据表4显示, 30~39岁为课题资助高峰, 占总数的52.7%其次为40~49岁, 占总数的26.7%。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科研能力也随之逐渐提高, 其中30~49岁为科研创造的最佳时期, 其结果与职称分布情况相一致, 我们将不断加强对该年龄段人员的关注和培养, 为其科研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使我单位形成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 具体做法
为打造优势学科群, 扩大学科交流领域, 给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8年开始本单位提出“学科极”理论, 并在当年以学科极的方式开展定期学术报告活动和基金申报论证工作,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摸索实践, 在课题论证申请、组织实施、总结验收等方面, 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使课题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
2.1 健全管理制度, 优化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13], 为了促进本单位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各级科技文件的基础上, 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 如项目申请与管理实施办法、科技奖励管理办法以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等[15], 对课题的申请、组织实施、检查评估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不断优化了科研过程管理, 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2.2 加强申报论证, 把好质量关
申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申报动员和论证把关, 动员能够鼓舞广大科技人员的士气, 论证能够提升标书的质量。每年申报前夕, 我们都开展申报前动员, 分析前一年的申报情况、查找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讲解新一轮申报的资助动态, 帮助申报人认真阅读、理解“课题指南”, 掌握相关信息[3], 以使选题符合计划资助的选题范围, 做到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 邀请富有申报经验的专家作基金申报专题讲座, 向年轻科技人员传授标书撰写和申报知识, 并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 即科室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后, 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逐一评审、“一对一”修改, 再由管理单位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 内容包括文字是否表述通畅、规范[12], 学术思想是否新颖、立项根据是否充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合理等[4]并由管理单位对申报人申报资格以及申报书进行审核、审查, 经过三级反复论证、修改, 认真把关, 保证了申报标书的质量。
2.3 集中开题论证, 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课题立项后, 管理部门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初、中级职称的课题负责人进行集中开题论证, 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其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求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任务书开展实验研究及经费开支, 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通过论证, 确保了课题的按期启动, 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2.4 实行中期检查, 加强课题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评价是课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 为了加强对课题的管理, 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对所属的在研课题组织检查和评估, 检查分为课题进展汇报和资料审查两个部分, 检查前, 课题负责人将原始实验记录本、经费使用明细、课题产出证明材料等待查资料交由管理部门, 由管理部门提前送至相关专家进行审阅;检查时, 由课题负责人从课题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汇报, 检查专家综合资料审查情况, 对其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检查结束后, 管理部门梳理检查结果形成检查通报, 对课题进展缓慢的课题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项目跟踪管理[8], 责令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方案, 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关支持, 保证课题按期、保质地完成。
2.5 建立奖惩制度促进产出效益
奖励是一种正面强化的激励手段[10], 既是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物质补偿, 又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肯定, 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补偿的同时, 在精神上也得到关怀, 从而更加激发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1]。每年我们都组织专家对课题负责人产出进行评估, 按照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对课题完成好, 产出高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同时加强课题与成果的衔接, 坚持“扶上马, 送一程”的原则[6], 为符合成果申报标准的科技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并组织好成果申报工作。对科研工作滞后、课题检查中差的科技人员, 2年之内不得申报各类课题, 并与其职称评定、晋升和年终考评等挂钩;其所在科室年终绩效排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扣分。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 起到了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的作用, 确保了课题高质量的完成。
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做大做强广东高等教育;推动广东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省财政设立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为我省普通高等院校。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一)有利于做大做强我省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集中资金办大事。
(三)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第四条专项贷金的使用范围:
(一)重点实验室建设(含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
(二)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及精品课程建设。
(三)人文社科基地建设。
(四)高水平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
(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一)学校申报。凡申请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院校;应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先确定项目实施目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自身资金能力,提出申请专项资金补助数额,并按规定的格式填写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详见附件)。项目申请院校于每年6月30日前提出下年度的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报送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
(二)专家评估。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根据各院校报送的《项目申请》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学科及专业建设的目标、内容、实施计划、资金安排、资金筹措
方案、预期效益分析等,重点评审项目目标及资金安排、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实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三)审核批准。根据专家组对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提出的评审意见,结合本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省教育厅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经批准的项目由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项目学校。
(四)项目管理。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项目学校必须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及资金数额进行学科与专业建设,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经批准的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达到预期的目标,如确因特殊情况项目当年未完成,其项目经费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一)专项资金年度项目预算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若确需调整,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批准后执行。
(二)各高等学校对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实行专项管理,不得挪作他用,不得提取任何项目管理费。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11-06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09-29
上海市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10-07
精致化管理教科研 ,推进学校和谐发展05-26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06-22
高等学校教师招聘考试05-24
高等学校博物馆05-27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06
安徽高等专科学校排名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