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篇1

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小故事蕴含大智慧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多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来叙事明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寓言故事以生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故事,饱含着人类的智慧,闪耀着思想的灵光。千百年来,铢积寸累,伴随人类从蒙昧时代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在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语气、语调、节奏生动多变。在朗读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使大脑活跃起来,仿佛置身其中。有声语言中要饱含故事角色的形象,塑造出刚猛、善良、骄傲、卑下、豪勇、怯懦等多种多样的声音形象,也可以运用夸张、拟声的手法,使朗读更加生动传神。

二、处理好文章中的议论。大多寓言中都有用词浅显却蕴含深邃的议论。首先要把议论语句和其他部分的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对环境的描绘区分开来。叙述和描绘部分应该置身其中,用生动、凶相、活泼的语言来朗读;而在议论部分,朗读时药跳出故事外,语言则要严肃、郑重、从容、扎实,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议论一般在在寓言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在开头,要有一种申诉感;在结尾,则要有一种归结感。朗读时,要肯定、有力、质朴、平稳,不可犹豫、轻飘、草率了结,但也需注意分寸;要点到即止,留下供人思索、体味的余地。

下面是一篇寓言故事供大家练习: 《还是盲人好》 正文:

有两个人,生下来就是瞎子,从没有见过火红的太阳和翠绿的树木。可是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相反,他们听说了世道的艰难、劳作的辛苦后,倒觉得做瞎子不错,可以不用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去尽一个正常人应尽的责任。

有一天,这两个瞎子出去有点事,相约同行。一边走一边聊着天,慢慢的又说到自己身上来了。他们议论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比盲人更好吗?看得见的人从早到晚奔忙不停,尝尽了辛劳,农夫更是忙得厉害,哪里能像我们盲人一样清闲自在呢。”说话间,语气颇为得意。

正好有几个农夫走在这两个盲人旁边,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非常生气,纷纷说:“这两个瞎子,实在太不知好歹,不但不懂得多加努力来弥补天生的不足,还要嘲笑我们农夫不如他们。一定得给他们个教训,让他们瞧瞧做盲人到底好不好?”

这么商量着,几个农夫便假装成官家的人,大呼小叫地对着两个盲人闯过去,一路喊道:“官老爷来了,快闪开让道!”到了两个盲人面前,一个农夫断喝一声:“大胆刁民,官老爷来了,竟敢不回避!”然后几个农夫一起上去,把两个盲人用锄头各打了一顿,叫骂着把他们赶到一边。农夫出了气,在一起暗笑说:“这回,那两个盲人该知道厉害了吧。且让我们去悄悄地听一听,看看他们还能说些什么。”

盲人平白无故地挨了一顿打,狼狈不堪,摸着痛处叫苦不迭。一个盲人说:“唉,毕竟还是盲人好啊!如果刚才是换了看得见的人,看见了官老爷不回避,那不仅要挨打,打完以后还要问罪呢,你我多幸运啊!”

议论:

这两个人盲人盲目地自满自足,自动地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比他们有缺陷更加可悲。如果我们也常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算是正常人,又和这两个盲人有什么不同呢?

这篇寓言故事,正文部分内容简单易懂,故事短小精悍,情节幽默诙谐,读者在朗诵的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寓言故事的朗读技巧 篇2

关键词:语文学习,朗读技巧,朗读能力

朗读水平的情况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情况、写作状况、口语表达水平等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一个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状态都是不一样的,通过热爱朗读而热爱语文的学习,整个人也会特别有激情,有活力。要想提高朗读能力,首先我们要学会朗读技巧,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我们通常说的朗读技巧共有四个,停顿、重音、节奏和语调。这四种技巧并不是单一而行,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这一方面是为了人的生理上和句子结构上的表达需要,停顿一下换换气或使结构层次更加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的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者朗读的内容。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含义往往也不同。例如,“我看到她哭了”。如果在“她”的后面停顿,那是“我哭了”;如果在“她”的前面停顿,则是“她哭了”。两种不同的停顿表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生理上需要换气的停顿,一定要服从语句结构上和语意表达上的需要,否则便会割裂语意,影响朗读的效果。停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停顿是朗读作品时最常见,最基本的停顿方式,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是: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停顿的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则长于逗号;逗号停顿的时间又长于顿号。另外章节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则要更长一点。另外,有时候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没有标点的时候也可以停顿,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并不是绝对的。

(二)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通常是指在朗读过程中为了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简单停顿。语法停顿有助于我们在朗读时正确的断句,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所作的停顿。突出表达某一事物,强调某种感情,而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逻辑停顿完全是根据心理需要和感情表达而做的停顿,不受标点符号的制约。

二、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读语句时,念得比较重的字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叫做重音。重音的特点是在扩大音域和延长时间上,同时增加了强度,所以听起来特别清晰,突出表达意义。重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通常是指句子里的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大多数都是通过语言习惯自然而然重读的音节。

(二)逻辑重音

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点强调的常常要重读,也叫做强调重音。逻辑重音不受语法控制,通常是根据语句含义所表达的重点来确定的。同一句话,朗读时重音的位置不同,语句的含义也千差万别。

(三)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通常表现在朗读情绪激昂,内心活动强烈的部分,可以使朗读的作品鲜活、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三、节奏

节奏指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节奏是由朗读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的。根据声音的表现形式以及表达的不同效果节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语调多扬少抑,力度多轻少重,顿挫较少,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跳跃感,停顿时间较短,常常用来表达激动、欢快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

(二)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较平稳,语速不宜过快,语调多抑少扬,力度多重少轻,顿挫较多,常用来表现凝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三)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平稳,音节多长,声音偏暗,常常用来描绘静谧的场景和美丽的景色。例如:《荷塘月色》。

(四)高亢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语势激昂,语调扬而更扬,常常用来描述高昂,爽朗的场景。表现紧张的情形,抒发激动的情怀。例如: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

四、语调

语调是指在朗读语句时声音高低升降,起伏变化的格式,其中在句末音节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通常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朗读时,读者如果能掌握好语调的升降转折,语音就变得具有音乐美,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升调

升调的调子由平到高,常用在疑问句、反问句和短促的命令句中,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和号召等语气。可以表达愤怒、紧张的感情。朗读时注意由低到高,语气不断上扬。

(二)降调

降调的调子先平后低,常用在祈使句、感叹句和表示决心、赞扬、祝愿的句子中,表示出请求、感叹以及陈述的语气。也可以表达沉痛、悲愤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注意由高到低,语气不断下降。

(三)平调

平调的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思索、追忆、冷淡的句子里,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的语气。朗读时始终保持平直舒缓,没有突出的高低变化。

(四)曲调

曲调的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常用来表述某种特殊的感情,比如含蓄、讽刺、夸张、双关的句子里,表示含蓄,讽刺,意在言外的语气。朗读时注意由高到低后又高,形成升降曲折的变化。

总而言之,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这四个方面是影响朗读水平的主要因素,熟练掌握这四个朗读技巧,多加运用和练习,朗读水平便会不断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朗读技巧不是单一的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所以在朗读中,根据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综合运用,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音乐美,更好地朗读出作品的韵味,产生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邱安昌,张勇.三创教育引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强化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89-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中也不难发现朗读的重要性。初中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有效指导他们,让他们在朗读中开发潜力,提高朗读效率。本文将围绕朗读教学展开,以下几点是笔者的教学见解:

一、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也能从各方面表现出人类的创造精神与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广阔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中收获生活的乐趣,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结合文学的审美特性,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下逐渐感受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朗读前四幅图的时候可以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这样利于学生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在朗读第五幅图的时候,需要加重语气,将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气魄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朗读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学生既能记住文章中的一些美妙词句,又能体会并且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着的感情。

二、注意方言对朗读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方言对朗读带来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练习标准普通话,要时刻纠正一些学生的不良发音,要求他们在朗读中达到吐字清晰、朗读流畅。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朗读水平必定会有质的飞跃。

例如,在朗读《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把握好生字词,要掌握清楚每一个字词的发音、读音,在保证学生正确读音的情况下,还要富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所以,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速度与语调,一定不能使用欢快激昂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掌握好文章的基调,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而且还利于品味到作者所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感训练,狠抓文言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文言文知识时,一定要重视朗读与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为以后学文言文奠定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童趣》与《论语十则》等文言文时,结合文章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朗读时安排如下几个环节:首先,要读准字音与句读——读出轻重与语气——要将文言文的味道朗读出来——最后是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与态度——研究性阅读。并且还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质疑、探究、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及时指导,或者及时评点、示范、领读等。在检查学生背诵这一环节时,为每个学生建立背诵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教师“过关”。待学期结束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需要到老师处单独背诵完,而且还要达到规定的分数。另外,在课堂上采取“激将法”,比比哪位学生的记忆力最好,背诵的速度又快又准确,对表现好的,教师要及时表扬并给予高分。有些学生为了能拿到高分,提前预习课文并且开始背诵。待教师刚讲完课文,他们却能滚瓜烂熟地将整篇文章背诵下来。这时候,全班同学常常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语文教师再借此启发、激励其他的学生。

此外,诗歌教学更需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去领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去感受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及优美的意境等,从本质上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涵义。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课外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不要局限在课堂内,要将朗读的范围延伸到课外,因为良好的课外朗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内涵丰富、又深受他们欢迎的书籍。比如《繁星·春水》、《简·爱》、《一千零一夜》以及《鲁滨孙漂流记》等,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而且还要加强对语句停顿、声调强弱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学生慢慢掌握朗读技巧,在朗读中达到声情并茂,将语言文字的魅力挖掘出来,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课堂点评的重要性,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及时做出评价。在评价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丰富点评的方式,比如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亲自进行点评,或者采用小组点评以及学生互评的方式等,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通过科学化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朗读信心,将学生的课外朗读潜能挖掘出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通过朗读,学生既能“品味”“体验”文章的中心含义、色彩,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好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愉快,为深入探究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永梅.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2(04).

[2]高秀民.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5:174+188.

[3]王彦、王枬. 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 第4期.

[4]郑红艳.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2(5):119

朗读基本技巧及朗读教学 篇4

一、朗读的气息

1.朗读的气、声、字训练 呼吸姿态

要求气要吸到底 不可提胸与耸肩

注意三个支撑点 前胸脖梗儿和腰眼

腹肌收缩是关键 说话底气在丹田 2.朗读的发声

方法:喉部放松、打牙关、提颧肌、挺软腭 3.朗读的吐字 吐字原理

话说喉腭舌齿唇 相互配合发语音 吐字讲究辙与韵 声母韵母来相拼 字头字腹到字尾 字的动程必须准 气息调整要适当 朗诵乐感声音纯

二、朗读基本技巧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技巧运用要经过两个阶段:

其一:学习阶段——“刻意雕琢”阶段; 其二:熟练阶段——“回归自然”。

不经过“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会雕琢,不学习技巧,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状态中长期“自然”下去。

下面从重音、停连、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讲一讲朗读的基本技巧。

1.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

(1)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

(2)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例如:

(3)增加音长(4)重音轻读(5)语法重音

一般短语的谓语重 动宾结构的宾语重

定语状语和补语重 疑问和指示代词重 列举的并列词语重 比喻句中的喻体重 轻声音节的头音重 人名地名的尾音重(6)逻辑重音

朗读重音可以任意转移 但一定要符合语言逻辑 绝对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必须前后呼应才有道理 语法重音服从逻辑重音 是因为语言环境有差异 逻辑重音要标上着重号 以便于正确地体现语意 2.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这里我们先谈谈句中的停连。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

(1)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

急收、缓收、强收、弱收

(2)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a.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

b.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例如:

(3)标点停顿

顿号最短逗号次短 分号和冒号比较长

句号问号叹号较长 破折号省略号更长 连接号引括号稍长 书名号着重号也长(4)词语停顿

朗读散文或小说 句子长了易出错 词语之间加停顿 标点之外设间隔 间隔设在主语后 稍加停顿把气托 托气之后偷换气 表达语意更透彻 3.语速

说话速度快和慢 表达心情是手段 急促紧张与慌张 兴奋激动或争辩 以上情绪要快念 以下应该慢一点平静陈述与庄严 沉重思念和伤感 4.语调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基本语调:平直调、高声调、降抑调、曲折调、柔和调、舒展调

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5.语气

语气是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这声音的外在形式的变化是由我们说话时气息状态决定的。)

简单说:“语”的声音形式+“气”的声音是形式。语气的声音形式

• 波峰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低,中间的地方最高。• 波谷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高,而句腰较低。与“波峰类”的运动态势正好相反。

• 起潮类:语句的句子较低,而随后的部分逐渐上行,到句尾达到最高点。可以用步步登山来比喻。

• 落潮类:语句的句头较高,而后顺势下行,到句尾达到最低点,与上山类语势相反。可以用下山来比喻。

• 半起类:一般地像疑问句。有分节号的句子。6.节奏

• 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声不着力,语流中顿挫较少,且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如:《春》

•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如:《草地夜行》

• 低沉型: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高亢型:声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如:《三月桃花水》

• 舒缓型: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如:《桂林山水》

• 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急促、紧张。《生死攸关的烛光》

三、朗读教学

1.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张志公 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朗读教学只是过渡环节。• 朗读教学指导不够。• 朗读教学没有目的。• 朗读教学没有失效。…… ……

学生存在的问题:

• 多字落字

• 唱读(三四年级必须解决:归韵、的、最后字、手势)• 一字一顿 • 速度快

• 字音不准《小学语文课本易读错的字》 2.朗读教学的常用形式:

范读、默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自由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领读等。

范 读

——教师的朗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 教师什么时候进行范读好呢? • 激情引趣时范读 • 学生读不到位师范读。

• 范读只能起“师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 一节课中范读不宜过多,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练读。默读

• 四不: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 三要:要准确、要有速度(课标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适应(根据问题:通读、摘读、跳读)齐读

• 渲染气氛时宜齐读。• 推波助澜时宜起读。• 避免“滥竽充数” • 避免“唱读”

如: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指名读

• 要保证读书的人数。

• 要有层次指名朗读。

• 例如《母爱》指名读——自由读后指名读——准备后指名读

3.朗读教学的设计 a.文通字顺通畅读

• 适合初读课文。

• 验收检查(于永正老师要求读6遍)

• 正确——流利——有感情:(基本要求——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

• 跳出“有感情”教学“有感情” b.设计问题理解读

• 理解是处理作品的第一要务。• 适合提问后的朗读。c.领会感悟体验读

• 适合重点段落(精选练点)

• 理解句段后再读就要比先前有更深的体会 • “把文章读在脸上。”

• “从你的声音里听出你的理解。” d.传情达意表演读

• 适合童话故事、人物对话等。• 带动作读 • 分角色

• 其他学生当导演。

e.理解内化积累读 • 适合要求背诵的段落。•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f.调换词句对比读 • 适合重点品析的词、句。• 达到训练的目的。• 体会词语的准确。• 体会情感。g.推进情感复沓读

• 适合文章的中心句或情感充沛的句子。• 复沓不应牵强。h.以评促读评导读 • 导读定调

• 适合理解、品析后的朗读 i.奠定基调引导读 • 引读定情。

• 适合人物对话或提示语或修饰性词句。j.感知语言想象读 • 适合画面感很强的句段。k.开扩视界拓展读 • 适合文章的资料补充 l.创设情境配乐读

——朗诵功不够 音乐效果凑

• 一是特定的文章,有自己特定的音乐。• 一是大多文章需要自己选配音乐。

四、几点注意

1.朗读者应该是听者的引路人,内行的向导,他以作品为依据,用具体的思想感情贯穿线表现出作品的思路、文路和言路。凭着朗读目的的指南作用、把听者引进一个新奇、美妙的境地,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

2.朗读者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也有人”即使眼睛主要是看作品,也要偷闲或正式向听者扫视,以猎取某种积极的反映,而任何时候都要“心中有人,”时时处处为听者着想,千方百计地把作品变为有语言传到听者的耳边,送到听者的心田。忘记了朗读的目的,朗读也就茫然无着,不知归宿了。

不同类型文章的朗读技巧和要求 篇5

态度明朗,公正客观。

论清楚、说明白。

语气沉稳、重音坚实,语气应肯定、平和、朴实。在重音表达上一般不使用加快、变轻、转虚等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适当拖长音节。其音高和长度要看语气的色彩和份量。

小说的朗读技巧和要求

小说有情节、人物、环境等的描写,是一种需要多种技巧才能把握好的文体。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抓住核心。不管什么小说,总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给人以形象的感染。因此一定要抓住核心,不要陷入一个个具体情节中去。

把握对话,塑造人物。语言表达时,要根据小说通篇对人物的介绍、描写,设计出人物的基本语气。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对象感、空间感、呼应感,对话人之间的关系,问答人之间的呼应,人物说话时的空间位置等等。要设身处地、情景再现,将其表现于声音、传达给听众。

散文朗读技巧 篇6

立坚小学

张晶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用做诵材的散文多半属于这一类。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例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感受。有的文章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的,是概括而不是具体的。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如果是独立的故事,朗读时很难说应该强调哪儿。如果说朗诵者要强调扶起妈妈助人为乐,你也很难说不对。

朗读大赛获胜技巧 篇7

朗读比赛, 朗读水平是评委关注的重点。朗读不是背诵。

朗读比赛是针对评委的比赛, 朗读的语言、眼神、动作都要注重高效传达到各评委。取得评委的一致认可是取胜的法门所在。

一、朗读能力训练是基础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根本性要求, 绘声绘色是朗读形象、生动的具体体现和朗读训练重点。

正确发音, 读准每一字词发音, 力争语言规范化, 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刻意训练。平翘舌、前后鼻音、边鼻音、in与ian方言口误等, 不经长期训练, 学生在紧张参赛中自然、随性出错的可能性绝对不可避免。

领悟文章大意, 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人物情感、心境, 将文中描绘场景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空间影像, 全面把握人物个性、说话语气, 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正确把握词义, 正确读出每个词语的语境感觉, 特别是形容词与副词, 恰当变声, 是有感情朗读的本质。如轻轻地、悄悄地、慢慢地等要读得轻读得缓;如猛然、突然、狂风暴雨等要读得重读得快。如此, 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自会赫然生成。

例文解析: (课文《笋芽儿》语段)

沙沙沙, 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着乐曲, 低声呼唤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 醒醒啊, 春天来啦!” (关注“低声”一词, 要读轻, 读出温柔的感觉。)

笋芽儿醒过来了。她揉揉眼睛, 看见四周仍然是黑洞洞的, 便扭动着小小的身子, 撒娇地说:“谁叫我啊?我还没睡醒呢!” (关注“柔软眼睛”“撒娇”, 读出睡意朦胧、娇滴滴的感觉, 注重变声。)

“不能睡懒觉啦, 孩子!快出来看看吧, 地面上多美呀!” (读出美感)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也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关注“重重”“粗重”, 要读出雷声响亮与浑厚、粗重的感觉, 注意变声。)

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 哎呀, 地面上多么明亮, 多么美丽! (关注“终于”读出缓慢、奋斗与成功的感觉;关注“哎呀”“多么”, 读出惊喜的感觉, 读出明亮的亮度, 读出美丽的程度。)

笋芽儿急得大叫:“我不怕冷, 我要赶快长大!” (关注“急得大叫”, 读出着急的感觉, 读出大叫的程度。)

二、配音编辑是关键

上节只是对朗读语句的局部关注, 还需要音乐专业人员来做整体性把握。每首音乐既有一定旋律、节奏, 更有其乐理结构上独有的前奏、主歌、副歌、过门音乐、结尾音乐等划分, 不同部分体现不同曲调, 以求造就乐曲跌宕起伏, 提升高潮等完美旋律。音乐专业人员根据段落长短、朗读时间, 考虑选择曲段进行乐曲重组, 并结合语文专业的抑扬顿挫, 分部安排朗读者语调, 打造全篇或急昂或悲壮等整体风格, 避免配音旋律反复结束又重启出现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

专业音乐人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按音乐旋律给文中各语句划分节点, 确保朗读者每句话都从相应节点上准确念起。这也是视频制作人分断插入相关视频时间点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

配音朗读不是音乐配合语句朗读, 而是语句朗读配合音乐旋律。

三、视频制作技术是支撑

做到以上, 我们似乎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 费时费力的要属视频制作人背景视频的制作。

第一步:根据各语句意境寻找相关图片、视频、音频进行素材搜集, 并利用图片编辑软件、视频格式转换软件及制作软件, 对图片或视频进行挑选、剪裁、剪辑、图形调整、视频分割等基本处理。常用的图形编辑器为photoscape, 常用视频编辑软件为会声会影。

第二步:配合语文、音乐专业人士分割、组合配音音乐, 确定视频时间长度。

第三步:根据语文、音乐专业人士指定的朗读节奏划分素材展示帧频时长, 进行时间分配计算。

第四步:按照时间分配, 依次插入相关图形、视频素材, 检查、预览、调整视频素材时间、空间间距。

第五步:组合音视频, 形成完整的背景音视频。

在编辑中根据语境充分考虑色彩的过度, 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的位置安排, 从而体现视频的自然、流畅, 配合音频实现朗读的高潮、缠绵等效果。

四、动作道具编排是点睛

作为节目, 诗文朗诵融合有表演成分, 以声情并茂打动他人为目的。朗读者的服饰、道具、表情、动作编排是节目效果的点睛之笔。节目开场的音乐、服装造势往往基垫评委的给分等级。动作的幅度、力度所显现的气场更是评委是否加分的依据。朗读者展示的每个动作造势都应该进行单人分解指导和展示审核。

充分利用网络朗读视频让学生欣赏、学习, 将有胜过教师空口说教一百倍的功效。

朗读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 篇8

师:这句话铁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

生:傲慢。

师:哪位同学能用傲慢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生1:(用比较平淡的语气读)

师:你们听出傲慢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读得更傲慢一些?

生2:(声音大了一些)

师:傲慢的语气应该还要更重一些。

生3:(声音很响亮有点像吵架)

师:好。把傲慢的表情做出来,下巴抬高些,眼睛从上往下斜一些看对方,再把这句话拉长音,这样一定能读得更好。请看老师读(师表演范读)。

师:谁来试试?

生4:(模仿读得很像)

师:很好。全班同学都像他一样读。

生齐读。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不是要培养节目主持人,也不是要培养播音员,不能光进行纯粹的技能训练。朗读既是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也是理解、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进行朗读指导之前,要让孩子钻研文本,交流感受,引导学生历经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如上面的案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傲慢”的意思,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角色之中,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铁罐的傲慢语气,学生会读出不同的“傲慢”,有的强调“敢”,有的突出“碰”,有的凸显“我”,有的更在意“陶罐子”。在这样的基础上,敎者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这样的朗读教学,才真正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训练和声音技巧 篇9

什么是朗诵艺术

朗诵是文学阅读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以文学作品为材料,借助有声语言的丰富元素,用饱满的情感加以表达。

朗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审美价值和群众基础。朗诵容易,几乎能说话就可以开口朗诵;朗诵好很难,它需要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有声语言要素的巧妙运用,让文字作品“活”起来、“动”起来。

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可以使我们逐渐掌握汉语语法规律,培养敏感的语感,还可以使声带、发音、语气、语调、语势等得到全面锻炼,相声情并茂的境界攀登。

朗读训练应采用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五步法”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一步是基础训练。 选用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要求是: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按标点符号要求进行恰当的停顿。

第二是过渡训练。 选用二、三百字的文章朗读。在第一步训练的基础上,过渡到通顺流畅,且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

第三步是巩固训练。 选用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重点练习朗读技巧,并结合听范读巩固前两步的训练成果。要求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带者感情去朗读。

第四步是综合练习。 选用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将分项训练中得到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要求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五步是发挥训练。 选用千字以上文章朗读。着重在感情运用上下功夫,感情表达准确丰富,声情并茂,使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与朗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声音技巧

1:“声音美”的基本标准。

(1):正确清晰。

所谓正确,是指发音正确。一方面,不可读别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译”方式将方言变成蹩脚的普通话。

所谓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确的停顿和适当的节奏,不要前言不对后语,或者结结巴巴,使人听不明或弄不懂。

(2):明快清脆。

这既是指说话要开门见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虚,快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又是指声音要干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带水。

(3):圆浑清亮。

如果说“正确清晰”是要求声音表达科学化的话,那么,“圆浑清亮”则是要求声音表达艺术化。其内涵主要指:声音流畅自然,圆浑雄厚,悦耳动听,有滋有味。

(4):富丽清新

这是指声音既要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鲜,生动活泼。

(5):坚韧清越。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技巧 篇10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技巧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6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尽管舒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有的甚至“读”领风骚,可是很多课堂只注重了朗读的“量”,却忽略了“质”。朗读中怎样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教高的教学功效呢?应掌握哪些朗读技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明确朗读内容、目的及运用多样化的形式

1.朗读内容要选择

我们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编者精心选择语文知识和人文价值蕴含丰富的文章,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有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文章,而且文章感情色彩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朗读时应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适当选择朗读内容。例如:抒情散文、诗歌等类型的课文可多安排朗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写得很美,这些文章就应反复诵读。在读中真正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达到有感而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而叙述性、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像《月球之谜》《太阳》等,则侧重于潜心涵咏、读思并重。

2.朗读目的要明确

目标决定人们实践的努力方向,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可现在很多老师对朗读训练的目的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课堂上,“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这些统领性的提示与要求屡见不鲜。像这样为读而读,目标含糊,终究导致朗读指导训练不到位。

作为执教者,不但要制定具体又明确的目标,而且应根据不同的文本语言、不同的作者心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文章内涵,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并将之细化到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和时段。比如学生初读前,可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等。对于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个性。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3.朗读形式要多样

朗读形式,即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轮读、引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情境渲染读……可谓花团锦簇,异彩纷呈。这些形式固然多样,但我们更应跳出形式的巢臼,赋予朗读以更多的内涵。不妨根据学生童趣十足的特点,进行花样翻新,使每一次朗读都在趣味中进行,使每一次朗读都成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的、动态的对话。如一位教师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读”中的行列中,它是这样调动的:(1)谁想读课文就可以站起来读。(2)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就站起来读。(3)谁如果觉得我读得比他还棒,可以站起来和他挑战读。教学中类似的句子数不胜数,就像万花筒一样。如果将这些花相机穿插运用在朗读教学中,定能获得“高效率”的非凡效果。

二、朗读中语调运用方面的技巧

1.重音明显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才干”和“妒忌”突出了诸葛亮和周瑜的特点,要重读。(《草船借箭》)

2.停顿合理

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停顿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意、突出重点的作用。停顿合理可使语句表意显豁,并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将根据语句结构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如朗读:“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庄重语气和稍短的停顿,突出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丰碑”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

3.抑扬适当

句调是指朗读课文时句子的高低升降变化。有了这些变化,就能准确细致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并能使语言富有音乐美。一般把语调分为四类:升调、降调、平调、曲调。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用什么样的句调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在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朗读(1)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升调(《一夜的工作》)(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降调)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升调)(《月光曲》)(3)我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曲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4.节奏适度

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仰、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朗读时先要了解该文属于哪一节奏类型,如轻快型、低沉型、舒缓型等。然后才选择合适的语调。朗读《梅花魂》中的语句:“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低沉型,用激动的语气。)再如“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一句应用凝重型、赞美、自豪的语气。“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应用高亢型,坚定的语气。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苏发柱.中小学阅读教学“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革新,2006,(1).

[2]高万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微[J].小学语文教师,2002,(5).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篇11

一、故事化电视新闻叙事方式的基本特点

在电视新闻当中, 声音叙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新闻画面进行客观、准确的解释, 让电视新闻受众能了解到事件的前因后果。传统的电视新闻叙事都是在一定的模式下进行的, 不论什么新闻, 以什么样的语言开始, 中间过程怎么交代, 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收尾, 差异都并不大。但是这种常规模式的叙事方式, 在目前这种多样化媒体的扩张增加, 以及互联网带来的“阅读无极限”的情况下, 很容易受到冲击, 受众观看时, 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 首先它没有固定的用语模式, 以什么样的语言开头, 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述过程, 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做收尾, 都是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来进行不同的编排, 就好像是在与电视新闻受众进行面对面的闲谈, 非常随意, 但是却充满人情味。其次, 在整个叙事的过程当中, 它将整个新闻都转换成了一个故事, 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 就好像是在听一个故事, 代入感极强, 再配合电视画面, 便可以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他们对电视新闻的兴趣。最后,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具有模式化叙事方式所不能及的互动性, 在叙事过程当中, 它可以通过一些问句来调动电视新闻受众的主观思考, 给受众带来一种自己正在和主持人进行互动、交流的感觉, 这同样能够提高他们对电视新闻的兴趣。

二、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一) 丰富多样的新闻故事情节设计

在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叙事过程当中, 必须要基于事件的真相, 将新闻故事情节设计得丰富多样。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采用“开始—经过—结果”这样的流程化情节, 而可以将情节打乱, 重新编排, 使之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 更加具有吸引力。

以辽宁都市频道的一档电视新闻《正在行动》栏目为例, 该栏目曾经制作过一期节目《鬼楼谜案》, 该期节目主要讲述一栋楼因发生了种种的事件而被当地附近的人称之为“鬼楼”。如果按照一般的故事叙事方式来进行编排, 应当是首先围绕这栋楼,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一系列发生在这栋楼的事件, 最后再总结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 所以这栋楼被称之为“鬼楼”, 这样的过程虽然非常符合常理, 但是却少了一分吸引力。《鬼楼谜案》的编排过程则与之正好相反, 主持人在新闻的一开头, 便点名了在某地有一座楼被当地人称之为“鬼楼”, 设置下了悬念, 让受众不经好奇, 难道真的有鬼楼存在?为什么会被称为鬼楼呢?这极大地调动起了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后节目再一步一步地倒退, 讲述发生在这栋楼的种种事件, 向受众展示真相。虽然时间顺序颠倒了, 但是事实真相却并没有受到任何一丝影响, 反倒是先交代故事结果, 引起了受众对起因与过程的兴趣。

(二) 立体的新闻故事叙述视角

从当前的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配合电视画面进行全程的叙事, 另一种是仅在新闻电视画面的开头进行叙事, 起一个引导作用。在部分的电视新闻当中, 也有两种形式共同存在的情况, 这能够使电视新闻过程的推进更加具有感染力, 也更加容易让受众了解到事件的真实情况。叙述视角所指的是电视新闻故事的讲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角度, 有的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进行讲述, 还有的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进行讲述。而根据讲述者所站的视角位置的不同, 所能创造出来的叙事效果也不尽相同, 而立体化的叙事视角则可以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所谓的立体化叙事视角, 所指的是在一个新闻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 分别站在不同的叙事人称上来做讲述。

叙事视角立体化可以通过各种转换来完成,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中最常见的叙述者, 尤其是在现场做报道的主持人, 虽然不同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发挥的叙事功能不一样, 但通过主持人的叙述, 故事可以更好地贴近观众。除了主持人外, 记者是故事“在场”的另一叙述者。记者通过对现场的观察、讲述, 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使受众在产生亲近感的同时达到对新闻事实的认同。当然, 除了记者可以凭借“我”的身份出现外, 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也可以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让事件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视角捕捉富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然后传达给公众渴望获知的新闻事实, 这样的设置更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性, 更加贴切地还原了事件发生的全貌甚至是不为人知的细节, 这就无形之中增强了节目本身的可看性。

(三) 多元化的新闻故事编辑手法

摄像机、电视画面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 虽然说通过镜头和电视画面能够展现出正在发生的事实, 但是对于已经发生过了的、没有被镜头所捕捉到的事实却不能再通过电视画面展现出来。此时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新闻故事编辑手法, 将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进行“情景再现”。这其实是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样的编辑手法, 可以将新闻故事的细微之处凸显出来, 增强电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当然, 要在新闻故事中进行“情景再现”, 对编辑手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首先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是还原事件的真相, 然后还需要通过声音、音乐等影视语言元素, 从而营造不同的、更加丰富饱满的故事氛围。

(四) 必须严格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应当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 不论是在常规官方的用语模式下, 还是在故事化的叙事模式下, 新闻的真实性都应当是首先考虑的。由于故事化的新闻带有浓厚的感情基础, 能够打动群众、吸引观众, 但不能因追求情节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如果一则新闻失去了真实性, 那么它便没有了新闻的真正意义。一个真正的媒体工作者要遵守新闻的基本原则, 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并遵守新闻的原则, 真实地报道自己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了解到的一切, 不能对受众造成思维或情感上的误导, 否则就可能导致负面的新闻传播效果出现。不能够因为想故意凸显出故事化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而弃新闻的真正意义于不顾, 要始终坚持实话实说, 将新闻的正面价值意义发挥出来。

三、结语

当前, 由于电视新闻受众的思想意识提升与审美观转变, 传统的模式化电视新闻叙事方式已经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可, 所以电视新闻应当合理地应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以增强电视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促进电视新闻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理.探析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的问题[J].青春岁月, 2013 (20) .

[2]倪婷婷.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 .

上一篇:秩序主管岗位职责范围下一篇:外地招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