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共8篇)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理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关于青少心理行为问题的案例,并将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案例简介: 王某,男,13岁,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回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母亲在电话里也经常发生冲突,家境一般,放学后常和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有彻夜不归的经历,在学校经常与同学争吵,出口成脏。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谩骂老师。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校期间情绪波动极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在学校,反抗行为十分尖锐,不听话,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有厌学情绪,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案例分析
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厌学 二:网络成瘾
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针对不同的方面,我将进行不同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厌学 产生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该案例中,该生单亲家庭,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总是一般,导致无法再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提到学习就厌烦,是因为学习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2)自我效能感低,长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形成了恶心循环,挫败感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挫败感。
(3)意志力低下,意志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之一,它对人的认知活动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实验证明,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易受消极情绪的控制,使行动半途而废;意志坚强的人则可以控制个人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干扰,把意志行动坚持到底。该生意志较为薄弱,因此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容易半途而废,最后干脆放弃。
(4)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的学习目的会使学生懂得“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养成了干什么都懒懒散散、自由随便、拖拖拉拉的习惯,没有责任感,没有进取心,对策分析:
1.教师要有好的期望。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针对该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先提出符合他能力的要求,当他达到要求后,给予鼓励和强化,2.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上课时老师可以先提简单的问题,让他起来回答,回答正确时,给予真心的鼓励,让他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当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3.父母要多于孩子沟通,了解他内心的感受,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当孩子叛逆顽虐时,不可一味指责或者苦口婆心相劝,细数独自抚养他长大的不易,这样更会导致他的自卑,要多给予关爱。
二、网络成瘾 产生原因 1.自身因素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思维上又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旦迷上某些事物就难以自拔,而虚拟的网络所带来的满足感又容易进一步导致青少年“沉沦”下去。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疏于管教或者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他的妈妈应对于他沟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也要与班主任多沟通,了解他在学校的动态。3.社会因素
调查显示,很大程度上,青少年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青少年的迷恋心理。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
为了帮助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并增强自身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健康发展。有以下一些对策 对策分析:(1)学校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要关怀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尊重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潜能,并指导他们自己去策划一些成功的活动,使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2)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构建和睦、友善、关爱、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克服青少年网瘾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根除青少年网瘾就必须从改变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入手。
1.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时时事事做好孩子的榜样和表率。
家长要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因为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是“网盲”,根本无法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掌握、使用网络。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父母要用自己对网络的处理态度影响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2.家长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在尊重、真诚、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要经常肯定孩子的长处,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遇事听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负性的心理状态。
其次要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能出门。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3)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这样以来,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表现与不良情绪有关的青少年个性表现,大略可分为以下四类:(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对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是由以下三种因素造成的:(1)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
家庭是促使单亲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的首要因素,在教育上的主要偏差有:
①放任、冷淡型。父母对孩子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易怒,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②溺爱、迁就型。家庭解体后,一些单亲父母往往将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对子女一味迁就,孩子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③埋怨、批评型。这类家庭往往因家庭破裂而对子女寄予厚望,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往往干涉孩子的行为,稍有不从便唠叨、埋怨甚至严厉叱责。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可能被动、消极,缺乏竞争性,也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与父母对峙。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青少年由于对关爱的渴求而父母又疏于照料,不慎结交了不良的朋友,产生了不健康的意识,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有的还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腐蚀、勾引、拉拢,并在其言传身教之下,踏入歧途。对策分析:
预防和调控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对策一方面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学会预防和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单亲青少年有效预防、调控不良情绪应引导单亲青少年对不良情绪学会有效地预防、调控。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
(2)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对策分析
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那么,这些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慢慢地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一、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基于过去生活贫困、温饱难以解决的基础而言, 应该说青少年的健康状况跟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实际上就现在青少年的整体体质健康状况来看, 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最近十多年, 青少年生活、娱乐方式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网络和电子游戏迅速发展, 体育运动急剧减少, 青少年体质下降已经非常明显。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在7岁到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 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 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且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67%, 初中生58.07%, 高中生76.02%, 大学生为82.68%, 其中初中生近视人数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在反映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中, 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 7到18岁和19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 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 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同时一些在过去只有成年人才有的疾病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 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 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如果不给予充分重视, 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也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应
试教育体制造成体育锻炼的不足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造成当前青少年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社会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等, 因生活方式转变和应试教育体制而造成的体育锻炼的不足应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数据表明, 我国有66%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一小时, 60.4%的学生认为造成自己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从小没有养成锻炼习惯使得运动不足。
1.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挤占
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 特别近些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社会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比较大的不良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最重要代表就是电视、电脑、网络的普及与应用。这些东西的出现, 使得青少年不再参与过去那种更注重身体协调性、体力耐力培养的体育活动, 而是闷在家里或者网吧里, 被电视剧和网络游戏所吸引。加上由于青少年这一群体本身正是处于自控力差、贪玩的阶段, 很容易沉溺于这种生活方式, 这样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必然大为减少。重庆市卫生局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在7~18岁青少年中, 喜欢电子游戏 (尤其网络游戏) 的占83.6%, 每周玩1~2次电子游戏的占73.5%, 7.8%的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现象,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1.7%的学生每日看电视时间超过4小时。
2. 应试教育体制给青少年体
育活动造成很大冲击。一是学校在升学率和学生安全的压力下忽视体育。应试教育体制下, 对学校和领导工作的考评与认定主要标准那就是升学率。“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学生”、“多少学生考上名校”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唯升学率论的机制下, 学校必然在教学安排上忽视体育活动, 压缩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甚至不开设或者不开齐体育课, 课余时间各科教师为了自己学科的考虑也是布置大量的作业。再加上当前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 学校体育设施并不完备, 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 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非常慎重。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没有参与体育的时间保证和运动环境, 不得不把更多时间用到学习上。二是家长也要承受子女未来成长和就业的压力, 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心愿。特别是当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 考虑到子女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家长必然更加重视子女是否有好的学习成绩、能否考上好的大学。这就造成家长一味追求子女成绩, 课余时间让子女去上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兴趣班。学生也只能违背自己的成长天性, 除了上课就是往返于各辅导班和家之间, 体育锻炼只能成为一种奢侈。三是社会的不良引导加剧了对体育活动的冲击。“学而优则仕”、“一举成名天下知”是流传几千年的传统, 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 对孩子成长的定义已经扭曲, 不是注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而是集中于能否考上好的学校“一举成名”的片面概念。加上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大肆宣传“不能输在起点上”的概念, 夸大能够培养“状元”、“天才”的作用, 加剧了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忽视体育活动的状况。
三、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具体作用分析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兼具健身和娱乐双重功能的社会活动方式, 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
年身体器官的健康发育, 增强其身体素质。人体是由八大系统组成的, 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协调下,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各系统、器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可促进青少年身体机能的正常生长, 使身高增长, 体重增加, 呼吸机能和心脏功能提高。还可以调节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增强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能力, 使青少年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2. 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压力, 增
加自信, 增强意志力,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真正的健康, 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机能的正常, 而在于身心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各界给予青少年的压力过大,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缓解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 能够使青少年紧张的精神和情绪得以放松, 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通过对体育活动不断的参与和长时间的坚持, 青少年能够从提高的过程中得以体验别人的认同感, 对自我力量产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有利于增加自信, 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还有利青少年培养坚韧的品质和意志力。而压力的有效缓解、自信的不断增加、意志力的持续增强, 都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 体育活动能够培养青少年
听上去很清晰,但是,仍然有不少观众反映,节目看上去有些乱,主题不够突出,甚至看不懂。张一蓓也承认这种质疑的存在,“其实我们一开始报方案时,就有台领导没听懂,现在也有观众在反映。我们的想法比较超前,现在的节目可能太跳了,穿越的手法、周播的概念可能中国观众还不适应。”
其实在节目创意阶段,节目组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名称,比如《双城记》,但随即又觉得这个名字“可能观众不知道你要说什么”,后来考虑到节目的主人公是少年,节目内容是反映他们的成长,又分不同时期穿插来讲,把少年和进化论放在一起或许比较贴切,于是《少年进化论》诞生。
开播两个多月后,节目组又把节目名称改成了《少年成长说》,这个从字面上看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识别的名称,也预示着节目做出了新的调整。
《少年进化论》的前几期节目是在暑期集中录制,9月份开学后5位学生主持人都要重返校园,为此节目只能改成周末录制,相应的工作流程也要发生改变。“当然,最主要的是剧本要调整,还是要照顾到观众的收看习惯。”张一蓓说。
经过三个月的锻炼,五位少年的成长有目共睹,《少年进化论》改版为《少年成长说》,少年们也开始了全新的旅程,从再现自己到表演角色,节目升级进入纯戏剧时代。
少年主持人
由《天天向上》幕后团队打造的《少年成长说》有太多《天天向上》的影子。故事发生的场所叫“天天兄弟七号店”,钱枫、小五等“天天兄弟”不时以店员身份抛头露面。当然,与《天天向上》更加一脉相承的是,栏目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想象力和时尚感。
《少年成长说》的主持团队是天天向上生力军(RTA少年组徐浩、左溢、朱元冰、刘俊麟)以及来自香港的叶子淳。天天向上生力军(英文名:RTA)是由《天天向上》打造的组合,通过《Road To Asia Day Day Up》比赛产生,RTA少年青春偶像,颇具人气。叶子淳则是因为曾经参加过《天天向上》的节目录制而被制片人相中。
这五位主持人的平均年龄在十五六岁,虽然都不是科班出身,但都具有音乐特长。《少年成长说》几乎每期都有新歌推出。
与经验丰富的“天天兄弟”相比,《少年成长说》的五位少年都是新鲜面孔,缺乏综艺节目主持经验。虽然张一蓓说,推出这样一档节目首先是基于节目创新的需要,其次才是考虑推出新人。但几期节目下来,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节目环节本身,恰是这五位花季少年的美妙歌声,以及或稚嫩或成熟的情景表演。从网络反响来看,年轻观众对“人”的追捧超过了对节目的热爱,五位少年的粉丝数直线上升,少年们的主持状态也渐入佳境。
“穿越”节目
“有编导反映每周做一期《天天向上》很累,现在发现与《少年成长说》相比,《天天向上》简直太简单了。”同时担任《天天向上》制片人的张一蓓说,由于既是“综艺”,又是“剧”,每周一期,且没有可供参考的类似节目模式,《少年成长说》的工作量非常大,也更具难度。“现在还在慢慢摸索规律,一个节目要想步入规范至少需要半年20期的节目。《天天向上》当年也是这样,做到第二年才熟悉起来。”
“天天兄弟七号店”是一家充满魔幻色彩、古典优雅的餐厅,在这里五位少年以侍应生的身份与到访的明星嘉宾进行随性聊天,访谈过程穿插各种有趣的表演。节目最大亮点是五位少年在另一个时空中都拥有特殊身份:或是沉稳持重、博览群书的清朝皇太子,或是精通天文占星、奇闻遁甲的平安时代的少年阴阳师,或是二战前夕才华横溢的美国少年,或是十九世纪的天才科学少年,甚至还有一个是一只名贵的元代青花瓷碗。
“穿越只是一种手段,我们不是为了穿越而穿越,而是通过穿越把古今中外的知识很好地串起来,融合起来。”张一蓓说。古代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在不同的时空中遇见另一个自己,不仅给节目增加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观众编织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少年们在“天天兄弟七号店”里的所有经历,都会成为“另一个自我”的人生领悟,在一次次的邂逅、探索中他们逐渐成长。
由于节目的穿越特质,节目现场被布置得流光溢彩,且会根据主持人的身份及嘉宾特点设置不同场景,比如皇宫、古董店、实验室、花园、餐厅、厨房等等。“七号店”花费重金打造,但并不需要每期重新搭建,只需要对部分场景进行微调,再加上不同主题拍摄角度不同,看上去每期都有新的模样。
作为国内第一档少年励志偶像剧情秀,《少年成长说》俯拾皆是各种知识、信息、人生感悟,少年们的身份转换以及各种情景表演、插科打诨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张一蓓认为,并不是身残志坚才是励志,节目一期一期做下来,看到少年们的每一点成长、每一次进化都是励志。
嘉宾来自各行各业
“如果你只对歌星、影星感兴趣,对不起,这不是《少年成长说》主张的青春。”《少年成长说》的嘉宾选择不限于娱乐圈,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邀请之中。明星客人不仅要接受少年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也要结合具体场景进行表演。7月10日首期节目,台湾艺人萧蔷就接受了关于爱情的拷问,并与少年主持人扮演情侣,上演《小李飞刀》片段模仿秀。
韩国年纪最小的美少女组合“GP Basic”、韩国人气偶像组合2AM、NBA洛杉矶湖人队篮球明星科比、2011《快乐女声》全国六强选手、《新还珠格格》剧组、聂卫平、朗朗、李湘等等都曾是《少年成长说》的邀请嘉宾。因为是新节目,《少年成长说》的嘉宾出场费要低于现有成熟栏目,如果赶上嘉宾的宣传季则免费。
9月4日节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成为《少年进化论》座上宾;
9月25日节目,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来到“七号店”,这位被评价“真实、自我,充满积极正能量”的“朝阳哥”在节目中与少年们玩穿越、跳热舞,展示了自己娱乐的一面,同时适时推介了湖南卫视与搜狐视频台网联动的清朝穿越剧《步步惊心》;
10月23日节目,曾为体操选手,后加入演艺圈的何美钿担任“七号店”新一任店长,与四位少年店员(叶子淳缺席)、厨师长钱枫上演栏目短剧,共同“拯救”七号店……
张一蓓表示,与《天天向上》这种综艺节目性质、表现方式适合大多数观众收看所不同,《少年成长说》的节目模式使得其观众具有一定的窄众性,“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一直不喜欢……《少年成长说》的主要收视群体在4-25岁,而且海外观众比较多,说明节目还是比较高端”。
虽然在节目名称、剧本创作等方面调整不断,但有些理念是节目组始终坚持的,比如表现5个少年的成长过程,强调精致画面的表现手法、综艺周播剧的节目模式。“湖南卫视比较支持大胆创新,节目剧情化还在尝试阶段,将来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现在还不好论断。”张一蓓说。
节目档案
节目名称:《少年成长说》(原《少年进化论》)
节目类型:励志偶像剧情秀(综艺周播剧)
播出频道:湖南卫视
首播日期:2011年7月10日
播出时间:每周日20:30
——留守儿童问题
咸安区双溪中心小学 范爱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多数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伴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当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少了很多。
2、性格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父母及家庭有着极大的影响。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又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叛逆、自我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内向、孤独、胆小、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
3、心理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
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又由于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品行问题,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逃学、早恋、抽烟、喝酒、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远离父母的羽翼,留守儿童在缺失亲情的迷茫中彷徨前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一系列比较严峻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身上所显现的问题并不都是因为父母监护缺失造成的。艰难而痛苦的留守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留守孩子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二、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2、父母关爱的缺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帮助、引导和督促,也导致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3、监护人能力有限。监护人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教育问题,不能对孩子进行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引导,严重影响留守孩子的受
教育状况。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4、学校教育受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家庭、学校与社会应更加积极的关注和不断创新的解决办法。家庭力所能及的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和教育者应承担应尽的职责,甚至工作职责以外的关爱与付出,社会和政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的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协调和动员各级部门统筹加以研究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结合调研中的群众意愿,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教育机构应由县委宣传部负责,联合教委、妇联、团委、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各级各类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组织领导工作。
2、从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县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建立和完善优秀农民工及其配偶、子女的落户政策,拟定农民工进城务工登记办法、民工暂住户口登记制度、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读管理办法等相关地方政策,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常住户口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新建、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专门聘请教师或职员来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4、加大教师培训、考评、奖惩力度。政府要利用资金做好留守儿童集中学校的师资培训专项工作,提高任课教师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利用资金适度提高班主任教师津补贴。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要对留守儿童的建档、入学、医疗、困难解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考核,利用专项资金对留守儿童所在基层政府和中小学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
(二)教育部门做好对留守儿童针对性教育工作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项调研。要对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专项档案卡并登记造册;要通过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留守儿童档案内容应兼顾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变化轨迹,交由外出务工父母及时阅读,并做出积极反馈,力求让外出务工父母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留守孩子,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推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借鉴有成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开展有针对性、成效显著的教育活动;要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逐步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水平;还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实际,开发有关校本课程,加强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要力争组建网络视频对话系统,定期让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开展视频对话;要力求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考核体系,与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挂钩,并努力筹措资金用于教师的补贴,以保证留守儿教育的制度化和长期化。
2、教师要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活动,教师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建立学校与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要与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重点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转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三)父母和监护人应切实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养职责。
父爱与母爱是无可替代的,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尤其对低龄儿童的心理伤害极大。当前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代(管)理家长、留守
儿童之家、五老帮扶、社区联动、手拉手活动、山田教育模式等,都是在既定事实下效益有限的补偿办法。父母应加强学校和监护人的联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学生生活情况,积极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要尽快建立监护人委托制度,明确委托监护人职责,加强对监护人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管;家长应明确对孩子的钱、物的管理措施,可由信任的亲友或教师代为管理或监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尽可能将孩子带到务工地,使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有研究表明,在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之后,至少在学业利益、亲情恢复、健康保障、生活水准等方面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应该把推进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尤其是低学龄儿童)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策略。
(四)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民政局、统战部、工会等要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县妇联、团委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活动,维护儿童合法权益。要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家长不良教育观念,同时建立乡镇青少年简易活动中心,按照乡镇已有的师资、场地、器材特点,开展适宜的青少年活动;要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有能力的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帮扶对子;要继续推进儿童公益事业,多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题记
记得朱自清有这样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的,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生命仅有一次……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有着太多的理由,他们,一丝丝一条条融入我们的生活,他们,牵住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成为永恒的春天!
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我的,更属于那些关心、呵护、爱着我们的人。珍爱自我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职责,那是在对爱我们的人负责着……
当我们不爱惜自我之时,可曾想过,爱自我的人有多少,他们为自我付出了多少?当我们对自我不负责之时,可明白这样的我们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束缚了多少人的欢乐,会让多少人为我们悲痛流泪?当你决定放弃自我的那一刻,又可曾想过这无言的行动让自我失去了多少?
——
朱翟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事迹报告
仅有初中文化的陈军,现年32岁,系姜堰市娄庄镇朱翟村委会14小组一位普通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发展时期,在随之而来的巨大机遇面前,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村关工委的全方位关心之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食品添加剂生产大户,固定资产达千万、年获利几百万的致富强人。其中饱含着创业的坚辛、勇于拼搏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
一、白手起家 勤劳致富
陈军,早年曾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学习费用,仅仅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帮助家里做一些小生意贴补家用,每年只有1000元左右的纯收入,过着清苦的生活。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村关工委主动走入他家,带来温暖与关怀。在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帮助下,从1998年起,他开始在村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当学徒,从小工开始做起。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收入还不到1万元。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一家所需,生活依然窘迫。这时一次和村“五老”谈话交流过程中,五老的一席话话使他意识到要白手起家。要致富,必须有创新精神,有新思路,走新路子,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因此他决定盖一个简陋的加工房,做自己的企业。收入虽然有限,但是通过一段时期的经营,他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光明前景,对事业的未来满怀信心。从此,他的事业开始初具雏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娄庄镇也在这一大舞台上渐渐活跃起来,在这样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他意识到新的机遇已经到来。在娄庄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他看准机遇,通过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他于2000年办起了一个小型的食品添加剂加工厂。在经营过程中,他不断吸收村五老给予的建议,及时调整经营方略,力争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企业要进步,首先,经营者素质必须提高。他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村关工委的引介下,他认识了更多行业伙伴,通过与行业伙伴的互相交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进一步适应并深入市场,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加工厂一天天壮大。到2005年,他办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中型加工厂,每年收入增加到30万元。
二、敢为人先 开拓进取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加之该厂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质量好,加工厂在当地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上门订购的客户也越来越多。逐渐,原有的生产规模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产品供不应求。另外,他还意识到,小企业、小厂房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在市场中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必须树品牌、立形象。他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立自己的添加剂品牌。2007年,他在娄庄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及村关工委的支持与帮助下,成立了姜堰市味生源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陆续开发新品食品添加剂数十种,现拥有员工一百多名,固定资产1000万元。公司成立以后,大量购进先进机械设备,配备专业岗位人员,形成了流水型加工工艺。该公司生产工艺先进,技术多样,设备先进齐全,操作人员老干精炼,都是通过专业学习,并取得相应资格证,全凭证上岗。在公司壮大的每一年年初,陈军都会邀请村里“五老”们到自己的公司聚一聚,聊一聊公司发展情况,提一提公司发展建议,他深知老人们经历丰富,阅历深厚,对很多问题看得比自己通透,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值得自己学习。在老人们的指引下,企业步入新的发展轨迹,年收入也从原来的30万元上升到100万元。他的艰苦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全镇乃至全市已经起到了作为一名农村青年的模范带动作用。为全镇、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领头之雁 饮水思源
经过一番艰难的创业,目前,该厂已拥有1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年收入100万元,成为娄庄镇自强致富的农村青年带头人与领头雁。“创业如浪中行舟,要坚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击冲浪,就能到达成功彼岸。”这是他对创业的感悟。十几载风雨,始终锐意向前,虽然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创业成果却令人欣慰,也让人刮目相看,成为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创业历程中,一个“创”字是最好的注解,显现出一个创业者的顽强意志。正因为有了这个“创”字,他的事业才能在经历了一番风雨的洗礼之后,绽放出绚烂的光彩。眼看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了,他心中时常想起创业之初一名“五老”对他的谆谆教诲:“饮水不忘挖井人,有一天你富起来了,不要忘记村里还有很多没有富起来的乡亲,你不仅要自己过得好,也要带领大家一起过得好!”三年内,他将进一步打造系列品牌,达到50多种;加大生产线,购臵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基地建设,发展新品种;大力招聘有技术特别是贫困家庭青年工人,一线员工达到280人、技术工30人;与全村农民挂钩,解决农民子女就业问题,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实惠。
一、青少年网络运用的现状
(一) 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人群。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6年12月31, 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 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 24岁以下网民的普及率最高。据笔者对小学不同级段学生的调查, 低段学生中, 接触网络的比例超过70%,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经常上网, 有90%以上的中高段学生接触过网络, 其中半数以上经常上网。可以推断, 中学生与网络的结合程度应该更加紧密, 从一定程度上说,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 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
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网上娱乐, 顺序依次为网络游戏、虚拟聊天和视频电影。并且许多青少年上网游戏和聊天时间过长。据众多家长反映, 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痴迷于上网。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症”已成为家长、老师最为关切最为无奈的问题。
(三) 网络污染对青少年身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判断力和自控力不是很强, 网上的腐朽文化、恶俗刺激性游戏、非正常的网恋以及网络色情、暴力、贿赂、赌博等网络污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心理健康、学习秩序、生活目标、行为方式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使许多青少年身心受损, 甚至误入歧途, 导致严重后果。近几年报纸、电视等媒体也接二连三曝光了一系列因为网络而引发的青少年事件, 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 网吧违规经营情况比较突出。
虽然政府三令五申严禁网吧招徕未成年人上网, 但查访发现, 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人群中仍占据一定数量。尤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 几乎各个网吧都通宵营业, 零时过后上网价格有所下降, 在消费水平和消费时间方面对青少年都具有一定吸引力, 所以部分青少年便夜不归宿。早上去网吧暗访时, 看到通宵上网后躺着休息的青少年群体, 确实让人触目惊心。在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调查中发现, 80%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沉湎于网吧的青少年中, 父母外出经商打工的留守孩子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互联网对青少年所带来的众多影响这个问题上, 全社会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认识不到位, 教育不到位, 管理不到位, 网络文化建设不到位, 打击不到位。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 技术管理相对滞后。
相对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的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已明显滞后, 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举个例子, 成人节目登录过于简单, 浏览成人电影、黄色笑话、成人游戏等等, 只要输入一个手机号码, 经接通核实就可以进入。
(二) 部门协调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 这些正规网吧虽然都设置了未成年人禁入的公示牌, 但还是存在未成年人上网、通宵经营、消防安全隐患、管理混乱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属无证经营的“黑网吧”, 这些网吧大部分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中小乡镇, 而未成年人占“黑网吧”消费群的60%~80%。虽然文化、公安、工商、电信等职能部门在网吧管理上的职责分工都比较清晰, 但是由于各部门各司其职, 统一协调管理和监督不够, 分头整治时只查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 所以还是让网吧经营户钻了很大的空子。
(三) 学校和家庭的指导监督不力。
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但都还未落实到具体举措和行动上来。学校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缺乏指导, 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家长对青少年上网怨言多, 但是管理和指导较少, 一部分家长因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没能力教育好青少年, 一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 没有意识也没时间监管孩子的上网活动。
三、对策和建议
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要在政府的领导下, 各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 全社会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家庭营造“小环境”外, 政府更有责任营造“大环境”, 对青少年网络环境问题实行综合治理。
(一) 加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监管。
以电信、公安等技术部门为主, 利用技术手段, 净化网络空间, 可以采用屏蔽、过滤、分级管理的方法, 及时清理不良和有害信息以及网站。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督设施建设, 提高网络监督技术, 切实保障网络传播信息的健康和安全。
(二) 加大对网吧联合整治的力度。
对网吧的管理现在有法可依, 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进行统一执法检查, 联合行动, 重拳出击。集中一段时间重点整治未成年人上网和网吧通宵营业的问题, 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进行重罚, 对距学校200米之内的网吧要依法予以取缔, 并建立经常性机制进行整治和打击。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分散在各个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网吧的力度, 对黑网吧及时进行清理和整治。从主管部门了解到, 目前发达地区城镇的网吧数量大都趋向于饱和, 恶性竞争势必带来网吧业者对上网对象、上网内容的放松, 所以应严把网吧经营许可审批关, 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上网环境。
(三) 动员社会各界全面积极参与。
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 针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 开展倡导《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专家讲座、对话谈心等各种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学校要加大学生上网管理力度, 规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无故缺课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 学校对学生有2次在非法定时间进入网吧的要进行通报批评, 教育局对管理不严的学校也要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 加强与孩子和老师的沟通。健全监督网络, 邀请市离退休老干部、教师、家长担任义务监督员, 组织他们对网吧定期进行督察, 形成全社会关心、监督青少年网络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 加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建设。
近年来,校园安全的负面动态有些新趋势,威胁青少年成长安全的隐患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安全问题,已经触及到诸多方面。既有“硬安全”问题,更有刻薄批评、态度侵略、语言暴力、忽视存在,甚至更为恶劣的性伤害等人格侵害等等涉及心理安全的“软安全”问题。
一、校园 “心理安全”不容忽视
目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园安全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身体安全轻心理安全的现状。普遍存在重视校园安全的硬件与制度建设,诸如安置防盗门、加固铁护栏、控制外郊游等。对硬件安全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的中毒、自杀、交通事故等重大恶性事件有统计监管,这当然是好事;但学校安全建设绝不能只停留在“硬件”这个层面上,因为“软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隐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精神的危害也更为严重、长久与深入。
此类问题,尤其是性侵,它是对学生身心的双重伤害,对心智还不够成熟、身体还很弱小、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少年儿童来说,其伤害是致命性的。比如安徽霍山小学班主任张某,自2010年10月起,多次以补课为名猥亵小学女生范某致使其精神分裂;2013年5月8日,又曝出海南省某小学校长带6名六年级女生开房事件。河南、广东等地也相继曝出小学女生遭校长、教师、校保安等猥亵和性侵案件,引来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教师性侵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是师德沉沦与政德腐蚀,逾越了社会最基本底线。人们不禁要问,学校还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吗?学生为何连最起码的人格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痛斥“败类”罪恶行径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反思。
我们知道,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并且发展成具有合作精神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人。相反,人格缺失者,可能出现自私、焦虑、胆怯、敏感、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负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人格是基础。“人格”是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一个人的人格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其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健全人格的养成固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爱”和“安全感”则是健康人格养成的基石。肉体的伤害迟早会愈合,但精神的伤害也许会伴随其终生,轻者会缺乏安全感,时刻感到自己被抛弃,重者可能产生轻生念头,或从此对社会产生误读、错判与偏见,甚至仇恨。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人格侵害的阴影往往是连绵性的。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安全,心理安全、精神安全建设,应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从性侵案件透视校园“软安全”的薄弱环节
1.校园安全发生问题,板子不应该总打在校长们身上。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基础教育评估仍然以学业成绩为本位,以升学指标为重点,而不是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就导致中小学校只能盯着眼前利益,忽略安全教育特别是心理安全这一现实需要。以基础教育评估为例,顶端设计是有些问题的。我们评估教育质量,应该评估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和教育结果四个方面,而作为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重要的却是考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教育结果,而不是人格培养、成长成人等教育过程。如果考评对应试结果过于强调,对考试成绩关注过多,是不利于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也不能激励中小学校对学生成长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致中小学校应试教育、为升学而教的问题,板子不应该总是打在中小学校的校长们身上。因为,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上级要安全、家长要成绩、教师要福利、学生要放假”的情形,对基础教育所造成的是这样一种“导向”,中小学校在这种制度环境作用下,所采取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应景对。
此外,校园性侵案件之所以持续时间长、隐蔽深,并且事后护短逃避,大多与制度导向有关。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实行“一票否决权”,也让很多学校在处理涉及亵渎学生的教师时,总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能掩就掩。大多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所采取的做法,是对当事人进行内部处理,而回避用法律与规范去解决问题,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实施犯罪时的侥幸心理。
2.类似性侵事件等人格侵害,不能止步于道德评判。师德,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韩愈在《师说》里将“师”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即“传道德,教学问,解疑惑”。因而“传道德”本就和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没有了师德,社会便不敢期望他能传授给孩子们有益的东西。
校园内涉及教师性侵害案件频发,反映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但要杜绝这类事情发生,却不能仅寄希望于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纵使天天大力高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也未必就能够遏制日益多发的校园性侵事件。可不是,就在“龙岗教师性侵事件”发生前不久,深圳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加强工作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根据这个会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凡出现“对学生有性骚扰等不良行为的”等14项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将被“一票否决”。但一些校长和教师却普遍认为,上述规定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也很难行得通。这是因为,有些违规行为,明显是属于法律范畴的。如果触犯了法律,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用法律来制裁,而不是用道德去处理。
多面性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一票否决”的规定,就有教师提出质疑:一个各方面都没有什么恶劣品质,甚至口碑良好、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也可能产生性侵女学生的邪恶念头。有例为证,2012年深圳某校教师魏某以过生日为名请学生喝酒,将女学生灌醉留宿并实施强奸。然而事发之前,魏某曾是学生们眼中好教师的典范——都说“他看起来温和稳重,为人师表”。事实上,各地出现的一些有性骚扰行为的教师,在暴露前往往也都看似是“师德楷模”的。所以说,教育行政部门画师德红线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于事无补而成为摆设,因为有很多事不全是道德问题。比如亵渎学生,那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在校园性侵事件面前,道德规范显然缺乏约束力。
3.校园“软安全”事件的发生,反映教师准入的门槛过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决定了它应当具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在心理和道德方面没有一个要求和测评是很危险的。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校规模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师资匮乏问题,一些在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的人也被塞进了教师队伍。据2013年6月25日一条微博爆料称:“深圳龙岗区大康小学五年级女生怀孕并堕胎,作案者为其体育教师廖某!”作案的廖某,就曾因有亵渎学生的行为离开过教师队伍两三年,后来却又当上了教师。endprint
4.构建安全校园,家长不能不作为。人际沟通与交流,这既是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生活基础,又是完成健全人格的发展任务。应该说,校园性侵案件的频发,暴露出在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的教育都在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而很少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做什么,也很少告诉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行为,以至于受到伤害后,或因害怕或因害羞而不敢及时告诉家长或学校。
据研究,儿童青少年被性侵害易发生的年龄是8岁到12岁,但其实从5岁至6岁开始,性侵害的危险就开始逐步增加。因此,性保护教育应从儿童开始。首先,父母要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任何人提出的性接触,都要断然拒绝。同时,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好的,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好的。其次,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身体某些部位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可以随意触碰。最后,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对他带来性侵犯的可以是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邻居、教师、父母的朋友等。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儿童青少年对这些人完全没有防范意识,不会想到他们所爱的人和尊敬的人会对自己实施性侵害,那么,他们就容易遭到性侵伤害。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性安全教育问题。早在2008年,广东省审理的猥亵、强奸儿童的案件就有300多件,而在其他几个留守儿童聚集大省,也常有性侵、猥亵儿童案发生。在一项“你认为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犯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41.7%的人认为父母监护不当,许多父母外出打工,不能有效监管自己的孩子;还有33.3%的人认为孩子缺乏性防范意识,这与父母本身缺乏正确的安全知识和保护技能、难以有效教育子女有关。
三、构建青少年身心安全的成长环境
1.以新的视角认识校园心理安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发表对于校园性侵害的观点和意见,各种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校园安全舆论,对校园需要什么样的安全展开讨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看待校园安全,不仅将其看成是广大民众向政府和教育部门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而且将其看成是政府和教育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从而准确把握校园安全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校园安全动态。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喊了很多年,但部分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安全缺乏了解,更谈不上什么重视。可以说,心理安全在校园安全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心理安全教育应该是今后学校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以新的观念引导校园心理安全。校园心理安全的构建,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宜“争”不宜“弃”,要牢牢掌握校园育人阵地。正确的观念不去引领,错误的导向就会充斥其中。心理建设只有坚持正面引导,打好主动仗,积极占领心理安全阵地,才能掌握校园安全的主导权。二是宜“疏”不宜“堵”,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对性教育的尴尬问题往往采取“堵”的办法。然而,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丢掉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只有直面矛盾和问题,及早起步,赶在需要之前,才能防患于未然。三是宜“显”不宜“隐”,要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公之于众。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曾说,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是1︰7。“家丑不可外扬”,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处理,能遮就遮,这样只能助长“败类”胆大妄为。基于此,对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零容忍”,一查到底,绝对不能姑息。四是宜“活”不宜“死”,要靠创新增强教育效果。安全素养教育是一件惠及全体中小学生和亿万家庭的事情。要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以平等和谐的心态进行交流,努力掌握师生、家校沟通技巧,注意使用“一致性沟通”的语言,以坦率和真诚赢得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3.以新的手段构建校园心理安全。校园安全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我国校园安全建设总体上与现实的育人环境发展进程还不适应,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做到软硬兼备、文武并举。
一是科学管理。教师的选拔、考核、聘用、奖惩等,都要讲究科学管理,这种管理要从制度上有助于和有利于教师在人性的多面性包围与侵蚀中能拒邪防恶。要通过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方式,禁止“败类”进入教师行业。
二是加强教育。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安全教育,尤其是“软安全”教育,都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日三省,警钟长鸣。要对教师进行终身的师德教育,使之切实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安身立命的为师宗旨,提高教师的自律能力。这中间,老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必会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同时,大力推进性教育进中小学课堂,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将性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并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是严格监督。长期以来舆论导向过高地拔高师德价值,导致师生之间畸形和强烈的从属关系,从而让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产生过多的道德敬畏和精神依附,而畸形的从属关系比较容易导致师德的腐蚀与沉沦。所以,在对教师的管理和教育中,严格监督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中有组织监督,有法律监督,有家长监督,还有舆论监督等等,它们彼此应协调配套,以形成法制化的可操作系统。
四是严明法纪。要无私无畏地严肃执纪、执法,要尽量加大性侵“败类”惩处力度,一旦被查处就要他支付相应的“成本”,不能让已揭露出来的“败类”得到任何“实惠”。对教师中的这些“败类”坚持“零容忍”,对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严厉打击教师性侵害行为,对性侵“败类”严厉惩处;“杀一儆百”,对其他教师是一种有效的特殊教育;纯洁教师队伍,对教书育人和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体系则是一种郑重的交代。
说到底,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有个好的机制。在强调教师树德育人的同时,不要忽略严法护校。正所谓:有深入人心的教育,使之不会性侵;有严格无情的惩罚,使之不敢性侵;有严密可行的监督,使之不能性侵。如果虚实相间、文武并举,校园心理安全的问题可能会解决得比较好一些。
【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关注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07-07
青少年成长教育07-16
青少年成长夏令营07-23
青少年自我保护案例10-09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07-14
青少年网瘾问题个案研究案例10-12
青少年法制07-04
青少年才艺大赛07-21
预防青少年近视10-06
迷失的青少年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