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援疆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通用10篇)
为加强对援疆干部的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援疆干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援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中组部、人事部组通字[1996]44号,新党组通字[1997]6号文件精神及相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一章 管理机构和管理权限
第一条 援疆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双重管理,除自治区党委管理的干部外,以地委管理为主。
第二条 援疆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援疆办)负责援疆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援疆办在援疆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和地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对援疆干部和援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发挥牵头、协调、组织和服务作用。
第三条 援疆干部联络组为援疆干部内部管理机构,在援疆干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发挥联系、组织和协调作用,协助援疆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除成立联络组外,地直单位和各县(市)均应成立联络小组。
第四条 各县(市)援疆干部由县(市)委协助管理,组织部门指定专人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章 援疆干部工作职责
第五条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管理水平,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搞好民族团结,增强做好援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六条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促成地区与所在单位、部门及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往来、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
第七条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利用熟悉国家产业政策、信息灵通、交往广泛、专业技术水平高等优势,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引进、项目管理、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医疗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八条 根据岗位职责分工,制定援疆工作三年规划和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年度工作计划。对每年度工作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并及时将计划、总结、汇报、个人资料上报受援单位和地区援疆办备存。
第九条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区情和受援单位、部门情况,围绕地区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积极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第十条 积极参加受援单位开展的党组织、民主生活会、业务学习培训等活动。及时向单位党组织和援疆干部联络组汇报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生活、学习、廉政建设的情况。
第十一条 实行重大事项汇报制度。重大事项包括:
(一)工作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如职务调整,分工变动,重要成果,职称评定,援助项目的意向、计划及落实情况,选派单位的要求和建议等;
(二)有关个人的重大事项,如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处理,派出单位领导来访,家属子女探亲等;
(三)其它需要报告的重大事项。
对需请示报告的重大事项,援疆干部本人及所在单位应及时通过书面、电话或口头等方式,报告联络组长和地区援疆办。
第三章 受援单位工作职责
第十二条 制定并落实主管领导亲自抓援疆干部工作责任制,负责援疆干部各项待遇的落实及重大事项的报告。根据援疆干部的专业特长,科学分工,明确职责,高度信任,保证有职有权,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十三条 健全完善援疆干部工作、学习、生活、党廉等各项制度,组织理论学习,抓好业务培训,严格管理,确保援疆干部在援疆期间不出问题。关心援疆干部的工作、生活,及时解决援疆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十四条 建立援疆干部组织人事档案。援疆干部所在单位要及时收集援疆干部的年度考核评比、个人总结、单位鉴定、学习心得体会、调研报告和论文等材料报地区援疆办。其他材料可随时报送。
第十五条 建立援疆干部谈话谈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谈话谈心活动,认真听取援疆干部反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建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第十六条 援疆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地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统一进行。援疆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在政治上关心援疆干部,加强经常性的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
第十七条 协助组织部门做好援疆干部考核考察工作,并提出任用、调整、考核定等、职称评定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援疆干部工作纪律
第十八条 援疆干部应努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过好“思想关、工作关、生活关”,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之中。
(一)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在促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及发挥专业技能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自觉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主动和当地干部群众交朋友,搞好民族团结;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遵守中央、自治区及地区领导干部廉政自律有关规定,不搞特殊化;
(五)增强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不做有损援疆干部形象的事,确保在工作、生活和人身安全等各方面不出问题;
(六)未经地委主管领导和受援单位领导同意,援疆干部不得接受地区以外单位的邀请从事讲学、会诊、研讨等纯私人性质的活动;
(七)根据中组部要求,援疆干部一律不得私自驾车。第十九条 建立援疆干部请(销)假制度。援疆干部因公或因私(包括休假、探亲、旅行、治病)离开塔城地区的,除执行地区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以下请(销)假制度:
(一)离开塔城地区5天以内的,由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后,书面向援疆干部领队和地区援疆办报告并征得同意;
(二)离开塔城地区5天以上的,要写出书面报告,报地委主管领导和援疆干部领队批准后,由地区援疆办办理请假手续;
(三)口头、书面请假均须说明请假理由、去向、期限;因故需变更去向或延长假期,应提前向有关领导请示,并征得同意。结束假期返回后,应及时到援疆办销假。
第二十条 援疆干部违反工作纪律,经查实情节较重、影响较坏的,由地区援疆办上报自治区援疆办并通报原单位,由地委做出处理决定,征得派出单位和自治区援疆办同意后退回原单位。
第五章 援疆干部的考核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援疆干部的职务任免。行政干部的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任党内职务的,如遇党委换届,根据有关规定可不参加选举。对在塔城工作期间表现突出需提拔任职的,除自治区党委管理的干部外,按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塔城地区援疆干部职级调整和表彰奖励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援疆干部专业技术干部的职称评定,依照《塔城地区援疆干部职级调整和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援疆干部的考核表彰。援疆干部参加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由考核组提出考核意见后,地区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抄送派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并存入本人档案。对援疆干部的表彰和记功,依照《塔城地区援疆干部职级调整和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的规定。援疆干部工作期满时,由派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地区援疆办共同考察。
第六章 援疆干部的福利待遇
第二十四条 援疆干部的福利待遇。要关心爱护援疆干部,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一)住房和生活服务。住房由援疆干部所在单位解决,其它生活费用原则上由援疆干部所在单位承担;
(二)地区津贴。援疆干部在塔城工作期间,按所任职级享受塔城地区同类人员地区津贴标准,依照新工改办字[2002]09号文件执行(乌苏市、沙湾县副县级领导干部370元∕每月;地直、塔城市、额敏县和托里县:副厅级领导干部720元∕每月、正县级领导干部590元∕每月、副县级领导干部530元∕每月;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副县级领导干部740元∕每月;自治区卫生厅选派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地区津贴比照原标准补助差额);
(三)伙食补助费。按塔地党组[2002]206号文件执行,地直机关援疆干部伙食补助费由地区财政解决,派往县(市)的由县(市)财政解决(按实际就餐天数,每人每天补贴15元);
(四)休假和探亲。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可合并使用,一年一次,不超过45天,往返路费由派出单位承担,利用休假和探亲开展工作且有一定成效的,视情况费用由受援单位按比例解决;
(五)医疗费。因病凡在新疆治疗的,由所在单位报销;在内地治疗的,由派出单位承担。依照有关规定统一由地区办理医疗保险;
(六)差旅费。因公出差的,按照塔城地区出差标准由所在单位解决,因私或其它原因外出的,由本人或派出单位解决;
(七)电话费补助。按塔地党组[2002]206号文件执行,地直机关援疆干部电话费补助由地区财政解决,派往县(市)的由县(市)财政解决。[移动电话补助标准:地厅级领导干部(含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250元∕每月、正县级领导干部200元∕每月、副县级领导干部(含副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150元∕每月;住宅电话补助标准:地厅级领导干部(含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200元∕每月、县处级领导干部(含副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100元∕每月]。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
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预[2008]10号) 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 (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下同) 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 (以下称分支机构) 的, 该居民企业为汇总纳税企业 (以下称企业) , 除另有规定外, 适用本办法。
铁路运输企业 (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 、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 (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 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 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第四条统一计算, 是指企业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第五条分级管理, 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 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
第六条就地预缴, 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的规定, 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七条汇总清算, 是指在年度终了后, 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 统一计算企业的年度应纳所得税额, 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 多退少补税款。
第八条财政调库, 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国库的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 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
第九条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 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
二级分支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均由二级分支机构集中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
第十条总机构设立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 且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 可将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视同一个分支机构, 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与管理职能部门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不能分开核算的, 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不得视同一个分支机构, 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一条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 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 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二条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 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三条新设立的分支机构, 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四条撤销的分支机构, 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
第十五条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 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企业计算分期预缴的所得税时, 其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及分摊因素数额, 均不包括其在中国境外设立的营业机构。
第十六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 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 然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 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 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第十七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2007年及以前年度按独立纳税人计缴所得税尚未弥补完的亏损, 允许在法定剩余年限内继续弥补。
第二章税款预缴和汇算清缴
第十八条企业应根据当期实际利润额, 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预缴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预缴额, 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月或者分季就地预缴。
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 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认可, 可以按照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 由总机构、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预缴方式一经确定, 当年度不得变更。
第十九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 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 50%由总机构预缴。总机构预缴的部分, 其中25%就地入库, 25%预缴入中央国库, 按照财预[2008]1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第二十条按照当期实际利润额预缴的税款分摊方法。
(一) 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0日内, 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 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 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二) 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25%,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就地申报预缴。
(三) 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分配税款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25%,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就地申报预缴。
第二十一条按照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预缴的税款分摊方法。
(一) 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0日内, 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 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 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二) 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 将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25%部分,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三) 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分配税款的预缴数
总机构根据上年汇算清缴统一计算应缴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 将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25%部分, 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 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
第二十二条总机构在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 应依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当年应补缴的所得税款, 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当年多缴的所得税款, 由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等凭证, 按规定程序从中央国库办理退库。
第三章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比例
第二十三条总机构应按照以前年度 (1~6月份按上上年度, 7~12月份按上年度) 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 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计算公式如下:
某分支机构分摊比例=0.35× (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 +0.35× (该分支机构工资总额/各分支机构工资总额之和) +0.30× (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
以上公式中分支机构仅指需要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 该税款分摊比例按上述方法一经确定后, 当年不作调整。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经营收入, 是指分支机构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全部营业收入。其中, 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全部收入;金融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利息和手续费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的经营收入是指保费等全部收入。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职工工资, 是指分支机构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资产总额, 是指分支机构拥有或者控制的除无形资产外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额。
第二十七条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的数据均以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告数据为准。
第二十八条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计算确定的分摊所得税款比例有异议的, 应于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后30日内向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复核建议, 并附送相关数据资料。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必须于收到复核建议后30日内, 对分摊税款的比例进行复核, 并作出调整或维持原比例的决定。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执行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复核决定。
第二十九条分摊所得税款比例复核期间, 分支机构应先按总机构确定的分摊比例申报预缴税款。
第四章征收管理
第三十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均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接受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一条总机构应在每年6月20日前, 将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方法计算确定的各分支机构当年应分摊税款的比例, 填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 (季) 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 (国税函[2008]44号) 附件4, 该附件填报说明第二条第10项“各分支机构分配比例”的计算公式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同时下发各分支机构。
第三十二条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总机构报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后10日内, 应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或邮寄等方式, 及时传送给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三十三条总机构应当将其所有二级分支机构 (包括不参与就地预缴分支机构) 的信息及二级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邮编、地址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三十四条分支机构应将总机构信息、上级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信息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分支机构注销后15日内, 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第三十六条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除按纳税申报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外, 还应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财务会计决算报告和职工工资总额情况表。
第三十七条分支机构的各项财产损失, 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 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第三十八条各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 对其主管分支机构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税款和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3项指标进行查验核对。发现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3项指标有问题的, 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分支机构未按税款分配数额预缴所得税造成少缴税款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处罚, 并将处罚结果通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居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跨地、市 (区、县) 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场所的, 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参照本办法联合制定。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寄宿制学校)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国办发[2004]20号)、《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财[2004]3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纳入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寄宿制学校。
第三条寄宿制学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寄宿制学校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省、地(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
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障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
负责寄宿制学校校长与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责任制,负责对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布局。
做好校园规划,划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配置寄宿制学校的各项附属设施与必要设备。
建立危房的定期勘查、鉴定、动态预警工作制度。
增加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按要求使用好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
负责寄宿制学校校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调整、管理和考核工作。
负责寄宿制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学校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
第七条寄宿制学校的主要职责:
建立学校管理岗位责任制。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
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好学校农(牧)场等勤工俭学基地,开展勤工助学,用于补助寄宿生生活。建立学校、家长沟通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建立校产档案,对所有校产进行登记,加强对校舍及附属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档案。
第三章安全管理
第八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建立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制定落实预防措施,建立安全应急机制。第九条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安全保
卫人员应具有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第十条开展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存、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第十一条加强学校校舍、设施、学生活动场所的安全保卫,设立防火防盗设施,定期检查并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汛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对学生的安全威胁。
第十二条严格门卫值班、巡逻制度和学生请、销假制度,全面掌握学生请假、到校、离校等情况。
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登记、验证制度,禁止社会闲杂人员或车辆进入校园,禁止学生将刀具、棍棒、有毒有害物品带入学校。
寄宿生住校期间未经准假不得擅自离校。
加强对宿舍、食堂、库房、财务室、电教室等重点区位的防护措施。
第十三条安排专人组织路队,负责学生离校,组织学生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集中供暖时宿舍必须留设通风门窗。
第十四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郊游、劳动、社会实践和校外集体活动,须指定专人带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做好安全应急预案。
举行大型集体活动,应当事先与公安机关共同研究并落实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四章卫生管理
第十五条建立卫生负责和检查制度,把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内容。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重大疫情报告制度,做好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第十六条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第十七条学校应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购置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保障对学生常见病的治疗。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咨询。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卫生室。
第十八条加强与县(乡)医院、卫生院的联系,建立与医疗机构及时沟通、救助的机制。
第十九条配备必需的清洁卫生工具,切实做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保持校园干净、整洁、卫生。
第五章饮食管理
第二十条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要求,根据学校实际,营养配餐,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办好学生食堂。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制度》、《餐饮业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建立食堂物资采购登记,饭菜留验和记录等制度。
第二十二条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聘任专门食堂管理员,食堂从业人员必须两证齐全,每学期体检一次。
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办好清真灶。
第二十三条定期足额发放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
第六章住宿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立宿舍管理制度,按标准配备生活教师,小学低年级寄宿生原则上要配备生活保育员,生活教师和保育员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负责宿舍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严格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出入学生宿舍。
第二十五条对学生宿舍实行夜间巡查、值班制度,督促学生遵守住宿纪律,按时作息。
针对女生宿舍安全工作特点,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按照男、女学生相对独立的原则安排住宿,尽量做到一人一床,安全、方便。
第二十七条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指导学生整理内务,保持宿舍清洁。
第二十八条建立寄宿生信息档案,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工作的实施
意见
川办发[2005]38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切实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5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44号,以下简称《意见》,已翻印发至市、州、县)。现对《意见》在我省的适用范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校舍建设的经费投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一并贯彻实施。
一、根据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意见》中的各项优惠政策适用于国家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寄宿制工程”)、我省实施的《行动计划》校舍建设项目及省内各地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项目。
二、实施《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的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寄宿制工程”和《行动计划》校舍建设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及时拨付。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项资金真正用在学校建设上。
三、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国家和我省实施的“寄宿制工程”、《行动计划》校舍建设项目、各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境内外捐赠款建设的教育工程项目均应予免收或减收各种建设规费。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全部免收;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按适当比例减收。各地要严格执行收费减免政策。民族地区《行动计划》实施州、县减免收费的情况将作为获得奖励资金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新建或改扩建确需征用土地(国有、集体所有、私人承包)的学校,由当地政府以划拨方式供给土地。要确保学校和小农(牧)场建设用地,民族地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县(市)级人民政府原则上按200人以下2亩、200至500人2至5亩、500人以上5亩的标准为寄宿制学校划拨小农场建设用地,纯牧区县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学生规模为寄宿制学校划拨相应的草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学校和小农(牧)场建设用地要特事特办,搞好优质服务。
民族地区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好“寄宿制工程”和《行动计划》校舍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民族地区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有效施工期短,“寄宿制工程”和《行动计划》校舍建设项目一经国家和省批准,建设经费即经落实,即可开工建设。项目招投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四、民族地区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和部门定点联系制。州(市)、县“两基”攻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领导要固定联
系几个攻坚县或项目学校,定期检查包干对象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并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要通过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对管理规范、工程质量高,按时完成“寄宿制工程”和《行动计划》校舍建设任务的地方,将给予表彰;对不严格执行项目计划、未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地方要给予通报批评;对管理差、质量低,挪用、挤占、拖欠、贪污工程款和寄宿制学生补助费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或个人要追究责任,造成重大损失并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省级教育对口支援部门和内地各支援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对口支援。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吐”战略,建设一支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指导与检查,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编制、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吐鲁番地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
第二章 引进对象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高层次紧缺人才是不受户籍、身份、地域限制,面向国内外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能够影响和带动某一学科、产业、行业、企业或社会经济发展的、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三)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学科、学术带头人;(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五)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六)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七)自带科研成果的海外留学人才;(八)具有一技之长或特殊才能、且为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或高技能人才;(九)持有科技项目、发明专利、专有技术(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或填补国内〈外〉空白项目)到地区创办、合办、承包、租赁企业,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人员。
第三章 引进方式
第五条 实行柔性引进与刚性引进两种方式。
(一)柔性引进,即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引进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但不办理人事关系转移手续,以借调、短期聘用、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讲学、咨询、科研,以及来地区范围内担任技术顾问、参与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或领办、创办、兴办、联办各种企业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二)刚性引进,即通过办理人事关系转移手续来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引进的该类人才主要侧重于地区科研、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急需的人才。
第四章 引进及审核程序
第六条 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按以下程序办理手续:
(一)柔性引进人才具体操作程序
凡采取借调、短期聘用、兼职、定期服务、讲学、咨询、科研等方式柔性引进的,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送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人事局备案;来地区参与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以及领办、创办、兴办、联办各种企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地区产业发展导向及相关规定进行初审后提出申请,报地区分管领导审核,送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刚性引进人才具体操作程序
1.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引进理由、引进条件、需解决的事项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组织部、人事局审查、并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后,报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
2.按人事管理权限为引进人才办理聘用或调入手续。
第五章 优惠及奖励政策
第七条 柔性引进的人才可享受的待遇:
(一)按照“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由用人单位与本人本着“互惠、互利、有偿服务”等原则从优确定工资、福利等待遇,包括应享受的特殊津贴、购房补助、统筹解决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优惠政策。
(二)来地区范围内参与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以及领办、创办、兴办、联办各种企业的人才,除给予项目立项、贴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外,若所办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实行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且受益单位从税后利润中提取5—10%的奖金,奖励企业创办人及其所在的团队。
(三)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引进人才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并负责提供公用事业等方面的优惠服务。
第八条 刚性引进的人才可享受的待遇:
(一)编制。可视具体情况,不受本人年龄、身份、地域及用人单位编制、工资总额的限制。
(二)工资待遇。引进的人才其工资标准低于调入单位同等条件人员工资标准的,按调入单位同等条件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高于的予以保留,并再高套一级。为本单位、本系统、本地区科技进步、生产经营管理做出重大贡献的,其收入与本单位、本系统取得的经济效益挂钩,视其贡献大小由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资助。
(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或革新、高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已经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上述人员,优先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高聘,也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四)职级待遇。原担任行政职务的,给予安排相应的职务,享受原职级规定的政治、生活待遇;引进后可以竞聘上一级领导职务或担任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顾问或咨询专家;可以担任重点工程、新兴产业等单位和项目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经营管理职务。
(五)安家及津贴待遇。引进的聘期在五年以上、且签订不低于五年服务期协议的人才,还可享受一次性安家费,并享受每月特殊津贴。其标准为:(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家费80万元,每月津贴2万元;(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安家费60万元,每月津贴1.5万元;(3)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安家费30万元,每月津贴0.8万元;(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安家费20万元,每月津贴0.5万元;(5)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安家费15万元,每月津贴0.3万元;(6)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安家费10万元,每月津贴0.2万元。
若夫妻双方同属引进人才,且都属于安家费补贴享受的对象,按一方全额、另一方半额发放。
(六)第七条、第八条所列费用,用人单位属财政全额拨款的,由财政部门全额承担;属财政差额拨款的,由财政承担60%,用人单位承担40%;属自收自支的,除引才单位按双方商定给付薪酬外,政府还将视其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或资助。
(七)引进的人才其配偶在职的,可办理随调手续,对口安置;配偶没有工作而要求安排的,由政府出面协调落实就业岗位。子女入学,可择校就读。
(八)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政府还将视贡献大小给予3万元以上的奖励。
第九条 引进的人才担任高新技术开发项目负责人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科研项目开发的资助。还可优先推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地区拔尖人才等人选。对在技能型岗位工作并掌握高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可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条件,允许其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第十条 引进的人才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财政可适当补贴;其配偶、子女从事“三产”经营活动,可以享受工商、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 引进的人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按照引进人才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协议,协议期限不少于五年。在协议执行期间,实行目标管理,由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区人事局会同用人单位实施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津贴。对于柔性引进的人才,由用人单位自行确定其兑现方式。
第十二条 引进的人才,在协议执行期间若提出终止协议,必须提前一个月向用人单位递交书面申请,经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报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解除协议等手续。
第十三条 凡享受了安家费和特殊津贴的人员,在协议执行期内因个人原因要求解除协议的,须退回已享受的安家费。
第十四条 引进的人才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其户口可挂靠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并由人才交流中心提供人事关系与档案保管、代办社会养老保险手续,代为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党员组织关系挂靠与接转、出具各种证明等人事服务。
第十五条 引进人才个人及相关单位应如实提供相关证件和材料,如弄虚作假,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十六条 引进的人才因来我地区工作而在原单位辞退、离职的,根据其本人要求和用人单位意见,经地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查可连续计算工龄,并承认其原有身份、职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工资待遇。
第十七条 通过辞职、离职等方式来地区工作而出现养老保险关系及个人帐户基金无法转入,或原所在地区缴纳标准偏低,影响引进人才退休后待遇的,用人单位可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工龄,比照同期参加工作同条件人员的标准,为引进人才办理补充社会养老保险手续,具体办法按地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建立人才公寓用于承租给暂无住房的引进人才。
第十九条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公安、科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要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确保引进人才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要关心引进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信
息
第一期
中共塔城地委人才(援疆)办 2012年1月4日
—————————————————————————
【塔城地区干部人才援疆工作专刊】
塔城地区裕民县召开援疆干部和人才迎新年座谈会
近日,塔城地区裕民县召开了援疆干部和人才迎新年座谈会。裕民县委书记徐本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叶尔多斯,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广敏,锦州市援疆干部及县援疆办公室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县委书记徐本来代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锦州市委、市政府和援疆干部人才及家属表示亲切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对援疆干部人才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敬意。县委副书记、锦州援疆工作队领队骆春山就一年来援疆工作队在经济援助、人才培训、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自身建设、学习培训、扶贫帮困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幻灯片的形式作了汇报。
亲切问候,寄予希望。一年来,援疆干部和人才舍小家顾大家,通过熟悉当地情况,大胆开展工作,努力克服生活不便、环境艰苦等诸多困难,视裕民为家乡,把援疆当事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业绩,给裕民县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给裕民县的干部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
活力,树立了良好形象,得到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同和广泛好评。全县上下深切感受到援疆干部敞开胸怀、真心融入、奉献裕民的真情实意,深切感受到辽宁省对口援疆工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为裕民县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给各族干部群众带来了实惠好处。希望援疆干部和人才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再接再励,为促进裕民县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回顾过去,成效明显。援疆工作队在裕民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心系裕民,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2011年援疆各项工作任务。援疆医疗专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设立专家门诊、开展教学查房、进行手术示教,接诊1428余人次,抢救重患48例,开展较大规模手术39例,其中5例填补地区空白。开展学术讲座42课时,培训医务人员1180余人次。援疆教师将锦州教学中的先进管理育人理念融入到二中教育实践工作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取得了较好效果。积极探索“资源出项目、资产换资金、市场联技术、政策促发展”的招商引资新路子,集中力量推进和引入了一批项目,落实和执行各类项目13项。签订产业援疆项目9项,协投资额9.05亿元。积极参加各类招商和对接活动,签订投资协议5个,协议投资额13.07亿元。充分发挥援疆干部和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聘请锦州农业、畜牧、水利、建设、林业等方面10名专家,开展集中培训20场,召开座谈会15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190人次,受到裕民县干部人才的好评。同时,充分发挥援疆人才的辐射、示范和帮带作用,积极开展“一对三”结对帮带活动,为裕民县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理清思路,提出措施。援疆干部和人才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理思路。通过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援疆干部和人才深深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援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援疆干部和人才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援疆干部和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按照中央
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顽强拼搏, 围绕“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全面扎实做好对口援助工作,让全县人民放心、满意。在座谈中,援疆干部和人才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为裕民农业发展、招商引资、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并提出了“改善民生与产业发展结合、经济项目与自立项目结合、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团队建设与人文关怀结合”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
为加强玻璃纤维行业准入管理, 做好准入公告工作, 依据《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 (2012年修订)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2年第46号) , 我部制定了《玻璃纤维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本暂行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 组织好本地区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工作, 并将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 (一式三份) 报送我部。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向我部报告。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玻璃纤维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玻璃纤维行业准入管理, 发挥先进企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促进玻璃纤维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依据《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 (2012年修订)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2年第46号) 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负责本地区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准入公告申请的受理、审核、推荐, 以及监督检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专家对各地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复核和现场抽查, 并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形式公布符合《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的生产企业名单。
第二章申请与审查
第三条申请准入公告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 符合《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中生产企业布局、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条款的相关要求;
(三)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具备以上条件的现有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可自愿向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公告申请。
第五条企业申请准入公告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 玻璃纤维行业准入公告申请书;
(二)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 项目建设核准文件复印件;
(四) 项目建设土地审批文件复印件;
(五) 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审批文件和竣工验收文件复印件。
第六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的公告申请应予以受理。对申请材料不全的, 应及时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必要时应到现场核实工艺、装备等情况, 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符合准入条件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七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相关中介组织和有关专家对各地报送的企业材料和审核意见进行复核, 并进行现场抽查。
经复核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进行公示 (10个工作日) 。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对无异议的企业, 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方式予以发布。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八条进入公告名单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准入条件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每两年对照准入条件开展一次自查, 填写《玻璃纤维行业准入公告管理企业年度自查报告书》 (见附件2) , 并报送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第九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对公告企业保持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审查企业自查报告, 并于每年4月30日前将监督检查结果和企业自查报告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方面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
第十条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 整改不合格者, 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撤销其公告资格。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公告资格的, 应当提前告知有关企业, 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
(一) 不能保持准入条件;
(二) 报送的相关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 拒不接受监督检查;
(四) 发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为;
(五) 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生产和污染环境事故。
被撤销公告资格的企业, 经整改合格满一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公告申请。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 所有玻璃纤维生产企业, 包括玻璃球、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加工生产企业。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现金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满足公司正常的现金周转,特制订本暂行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条例进行现金收付的结算业务。1.出纳根据稽核人员审核盖章或签字的收付款凭证,认真复核,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对重大的开支项目,必须汇报单位领导,经过单位领导同意和会计主管人员审核后方可支付。收付款后要在收付款凭证上签章,并加盖“现金收讫”、“现金付讫”戳记。2.根据已经办理完毕的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账,当日的收支款项当日必须入账,并结出余额,每日终了,现金的账面余额要同实际库存现金核对相符,如有差错,要及时查询处理。3.对于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劵,要确保其安全和完整无缺,如有短缺,要负责赔偿责任。要保守保险柜密码,保管好钥匙,不得任意转交他人。4.出纳人员所管的印章必须妥善保管,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5.每日末或次日早上8:20前必须把前日的现金日报表报单位领导和财务主管,如有违反,给以50元处罚。6.出纳人员所管的印章必须妥善保管,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二、现金的财务核算: 1.收付现金必须根据规定的合法凭证办理,不准白条顶款,不准垫支挪用。2.库存现金不准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超过限额要当日送存银行。如因特殊原因滞留超额现金过夜的(如待发放的奖金等),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并设专人看守。3.库存现金必须每日核对清楚,保持账款相符,如发生长、短款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查明原因按“财产损溢处理办法”进行处理,不得擅自将长、短款相互抵补。4.因公外出或购买物品,需借用现金时,出纳人员一律凭领导审批的借条方可付款。5.外埠出差人员回公司后3日内应主动向财会部门报账,如因手续没有办完,可将所剩现金先行交回,于7日内必须办理转账手续。6.购买物品所借现金必须当日报账。如因一时购买有困难,次日需向财会部门说明原因,3日内不报账,出纳人员有权收回所借现金。7.出纳人员不得擅自将单位现金借给个人或其他单位,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利用银行账户代其他单位或个人存人或支取现金,不准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人银行,不准保留账外公款。8.保管现金的部位要有安全防范措施,门要安装保险锁,存放现金要用保险柜,保险柜钥匙要有专人保管。下班要检查窗户、保险柜,门锁好后,方能离开。9.出纳员根据已办理完毕的收付款凭证,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并保证库存现金与明细账完全相符。10.现金收支的原始凭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及开支标准范围应进行严格的审核。
一、干部因私、有病或外出参加会议、学习、考察等离开工作岗位不能正常上班的,都要事先请假。
二、科级以下干部请事假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1、科、所长和办公室主任(含指定的负责人,以下统称为科、室负责人)请假,经分管副局长同意后由局长审批。
2、副科级干部请假三天以内的,科、室负责人同意后,由分管副局长审批;四天以上的,科、室负责人提出意见,经主管副局长同意后,由局长审批。
3、一般干部请假五天以内的,科、室负责人同意后,由分管副局长审批;六天以上的,科、室负责人提出意见,经主管副局长同意后,由局长审批。
三、科级以下干部请病假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1、干部因病不能坚持上班,应办理请假手续。病休五天以上的应持医院证明办理请假手续;因急病等特殊原因,根据实际,可先看病后补办请假手续。
2、科、室负责人请病假的,应当向分管副局长和局长报告。
3、副科级以下干部请病假在一周以内的,科、室负责人签注意见,由分管副局长审批;一周以上的,科、室负责人和分管副局长分别签注意见,由局长审批。
4、科级以下干部住院,根据病情,需要向上级报告的,由办公室及时向某局人事教育处报告。
四、科级以下干部外出参加会议、学习、考察等,经分管副局长同意后,由局长批准。
五、科级以下干部正常休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但要有计划地安排并报批。科、室负责人休假,经主管副局长同意后,由局长审批;副科级以下干部休假,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后,由主管副局长审批。
六、某地处级干部请假按《全某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某地处级领导干部请假暂行办法》执行。
七、干部休假不能分期或跨累计使用,假期包括双休日(国家法定的十天节假日除外)。凡一年内事假累计超过十五天、病假累计超过三十天,或者病假、事假累计相加超过四十五天的,当年不再休假。如当年休假后,又请病假、事假超过以上规定时间的,下不再休假。病假、事假累计超过半年的,报请上级同意后,不进行考核。
八、干部请假及休假期内,不享受误餐补贴;请假期内不参加奖金分配。
九、对既不请假,又无故不上班,私自外出的人员按旷工处理。
1、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超过三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七天者,考核最高限为基本称职。
2、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者,报请上级批准后予以辞退。
十、凡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参加考核的,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
十一、干部因私、因病或外出参加会议、学习、考察等请假手续,销假后交分局办公室统一存档备查,由办公室提出落实本规定的处理意见,报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之后执行。
第一条为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推进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建立配置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的国有资产有效运行机制, 根据《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108号) 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 (以下统称行政单位) 和各类 (国有) 事业单位 (以下统称事业单位) 。
第三条河南省省级政府公物仓 (以下简称公物仓) , 是指省财政厅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处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以及临时机构的资产和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等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作平台。
第四条省财政厅委托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资产管理中心) 管理公物仓。
第五条公物仓运作遵循以下原则:
(1) 受托管理, 接受监督。
(2) 短期储备, 调剂余缺。
(3) 循环使用, 厉行节约。
(4) 规范处置, 公开透明。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省财政厅是管理公物仓的职能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
(1) 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 研究制定公物仓管理的相关制度。
(3) 负责对公物仓资产的配置、收缴、调配、使用和处置等事项的审批。
(4) 监督检查公物仓管理及执行制度情况。
第七条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公物仓日常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
(1) 贯彻执行公物仓管理的制度, 接受省财政厅监督和指导。
(2) 负责公物仓资产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3) 负责公物仓资产处置和收益上缴;
(4) 负责落实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上缴、归还公物仓资产。
(5) 负责构建公物仓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打造公物仓资产信息平台, 即时提供和发布公物仓资产信息, 为提高公物仓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6) 定期向省财政厅报送公物仓资产管理情况。
第八条资产管理中心应当建立公物仓资产管理制度, 报省财政厅备案, 包括:
(1) 建立仓储管理制度。对储存的物品要建立固定资产实物账、卡管理制度, 确保公物仓资产安全和完整。
(2) 建立会计核算制度。设立仓储资产专账, 准确反映仓储资产的原值、增减变动及收益等。
(3) 建立盘点制度。对仓储资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 防止资产腐烂、变质、损坏、灭失、被盗、挪用等。
(4) 其他相关管理制度。
第九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单位涉及公物仓资产管理的事项实施监督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
(1) 按规定审核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上缴、借用和归还公物仓资产等事项。
(2) 负责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公物仓资产的监督管理。
(3) 督促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及时上缴、归还公物仓资产。
第十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
(1) 根据相关规定和工作需要提出使用公物仓资产的申请。
(2) 负责办理本单位上缴、借用和归还公物仓资产等有关手续。
(3) 负责本单位借用公物仓资产使用期间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 确保公物仓资产在使用期间安全和完整。
(4) 按规定及时上缴、归还公物仓资产。
第三章公物仓管理范围及程序
第十一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车辆的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及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资产的财务及收益管理按照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除国家、省另有规定外, 下列国有资产缴入公物仓管理和处置:
(1) 闲置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不需用的资产、过量占用的资产、长期不使用的资产等。具体包括:交通工具、办公家具、办公自动化设备、专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
(2) 淘汰的资产。因技术等原因需要淘汰, 按照《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豫财办资[2007]34号) 规定的处置权限, 由省财政厅负责审批的资产。
(3) 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超过规定配置标准, 应上缴或处置的资产。
(4) 更新的资产。省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购置资产后, 更新置换出来的资产。
(5) 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等。
(6)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 (临时机构) 撤销时的资产。
(7) 经批准, 省财政负担经费举办的大型会议、展览、典礼、普查、调查等活动购置或接受捐赠的可循环使用的资产等。
(8) 其他应缴入公物仓管理和处置的资产。
第十二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依据省财政厅批复文件或备案材料, 公物仓管理机构出具的接收资产的有关凭证核销账务。具体按下列程序办理:
(1) 闲置资产。每年年度终了, 各单位应当对占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并于次年3月31日之前将本单位闲置资产报省财政厅备案后缴入公物仓。
(2) 淘汰的资产。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 由各单位缴入公物仓, 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和涉密性资产除外。
(3) 超标准配置的资产。由各单位提出处置意见, 制定处置计划, 报省财政厅批准后缴入公物仓。
(4) 更新置换的资产。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在新资产购置前, 应办理旧资产上交公物仓的相关手续, 置换后的资产缴入公物仓。
(5) 罚没及涉案物品。执法执纪单位应在案件结束后1个月内, 将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缴入公物仓。
(6)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 (临时机构) 撤销时的资产。由使用单位负责清查登记, 在机构撤销后1个月内缴入公物仓。
(7) 其他。
第十三条公物仓管理部门在接收有关部门 (单位) 资产时, 应对接收的资产进行现场查验, 并向上缴资产单位开具省财政厅统一监制的《河南省省级政府公物仓资产接收专用收据》。
第四章公物仓资产使用和处置
第十四条公物仓资产的使用包括调出和借用:
(1) 调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年度追加经费购置资产的, 由单位提出资产购置申请, 省财政厅部门预算主管处室会同资产管理处审核后, 优先从公物仓调剂, 资产调出公物仓, 由申请单位管理使用。
(2) 借用。经批准, 省级临时机构和省财政负担经费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典礼、普查、调查等活动涉及购置资产的, 优先从公物仓调剂;公物仓不足安排的, 由省财政追加预算, 公物仓管理部门统一购置, 使用单位从公物仓借用, 按期归还。
第十五条公物仓资产按下列程序处置:
(1) 根据省财政厅资产调拨通知, 调拨给有关单位。
(2) 不需用的仓储资产, 报经省财政厅批准, 采取公开拍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处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 闲置的仓储资产、房屋建筑物出租、出借, 需报经省财政厅批准。房屋建筑物出租采用公开竞拍、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
(4) 不宜集中的大型、笨重或运送成本较高的物品, 报经省财政厅批准, 由省财政厅会同资产管理中心、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查验, 并按规定程序处置。
第十六条公物仓转让资产应按以下要求办理:
(1) 经省财政厅批准后, 向省财政厅报送转让资产清单和处置方案;
(2) 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转让资产进行评估, 并出具评估报告;
(3) 在网络或媒体上发布资产转让公告。
第十七条公物仓处置资产的收入, 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 全额上缴省级国库, 发生相关费用由省财政另行拨付。
公物仓运作所需经费由省财政预算安排解决。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省财政厅对公物仓的运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会同省监察厅、审计厅对公物仓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附则
万鼎硅钢集团有限公司 全面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第1章 总则
第1条 全面预算通过合理分配集团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集团实现战略目标,并对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和费用支出进行控制。
第2条 全面预算是对集团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
第3条 编制依据。
1.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方针,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消费市场发展趋势。2.集团上一实际经营情况和本预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3.本集团及各子公司预算管理办法。第4条 编制范围。
全面预算的编制范围包括集团所有收、支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具体划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都必须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在财务预算内。
1.经营预算:是对集团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经营活动做出的预算,具体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材料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单位生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预算等。
2.投资预算:是在资本性支出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具体反映何时投资、投资多少、资金来源和投资收益等。
3.财务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有关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算损益表、预算资产负债表。
第5条 编制原则。
预算的编制要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客观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原则。第2章 组织机构和权责分配
第6条 建议集团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集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7条 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负责讨论制定、修订集团有关预算管理的制度或办法。附件5 2.讨论决定集团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中上报的预算指标。3.讨论决定集团预算考核办法及兑现方案。
4.讨论决定集团预算考核指标的重要调整及考核办法的修订。5.接受并讨论分析预算执行报告。第8条 集团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
1.市场营销部负责集团及各子公司销售收入、销售费用的预算审批;负责集团及各子公司材料采购的预算管理。
2.投资管理部负责参与工程投资及生产用设备采购的预算管理等。3.生产管理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如下。(1)负责各子公司生产计划的审批。
(2)参与各子公司产品原料成本、燃料动力的预算管理。(3)负责各子公司修理费的预算管理。
(4)负责各子公司技术使用费、技术开发费的预算管理。(5)负责各子公司停(开)工损失预算管理。(6)负责各子公司工程投资的预算管理。
4.人力资源部负责集团及各子公司人工费用及相关费用、劳务费用的预算管理,负责集团及各子公司的预算考核兑现工作。
5.总裁办公室负责集团车辆使用费及修理费、财产保险费、租赁费、折旧费和印刷费的预算管理;负责集团会议费、董事会费、通信费和办公费使用计划的编制。
6.审计部负责集团内部审计费用的预算管理。
7.法律事务部负责集团涉及维法及诉讼的费用预算管理。8.技术开发部负责集团技术咨询及研发费用预算管理。
9.财务管理部负责集团各项审计费用的预算管理。及编制集团内本收支情况汇总,合理安排使用资金使用,控制费用开支,增收节支,多创效益。
10.上市筹备办负责上市前各项费用的预算管理。包括不限于支付财务顾问、聘请会计师审计、聘请律师及支付保荐人等费用,以及接待基金经理等的费用开支。
第3章 预算编制
附件5 第9条 预算编制原则。1.按照财政进行预算管理。2.利润的增长必须高于费用的增长。3.当年费用率不能超过上年实际费用率。
4.要考虑人工成本占利润的合适比例,保证具有竞争力的人均创利水平。第10条 编报方法。
编制预算采用上下结合、综合平衡的办法,即自上而下分解目标,明确任务;自上而下层层填报,逐级审核把关、汇总;最终进行综合平衡以使预算合适有效地得到控制和约束。
第11条 预算编制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结果。预算编制要在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方针指引下进行。
第12条 主要预算指标制定方法。
1.经营预算: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倒推成本、费用预算指标,并以此编制生产预算、材料预算等各项预算指标。
2.投资预算:落实集团核定的投资规模、投资项目、投资完成期限。3.财务预算:根据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第13条 下列预算指标采用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即在零基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弹性预算指标。
1.销售收入:根据预计销售业务量和销售单价确定预算收入。2.销售税金及附加:根据业务量及适应税率编制。
3.主要原材料成本:根据生产业务量、预计单位成本确定预算成本。4.辅助材料和燃料动力成本:根据生产业务量、预计消耗定额、预计单位成本确定预算成本。
第14条 预算的编制。
1.集团及各子公司各部门根据下一的经营发展目标和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初步分析,按照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编制本部门下一的初步预算,并按要求上报集团财务管理部及各子公司财务部。
2.集团财务管理部会同生产管理部、市场营销部等部门,根据集团及各子 3 附件5 公司对下的初步计划以及集团及各子公司的初步预算,编制集团及各子公司预算草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
3.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草案进行充分讨论,由财务管理部根据会议形成的决定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集团及各子公司的预算。
4.依据预算,分解编制各部门预算,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并签发。
第15条 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的编制。
1.集团各部门根据预算编制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并在季度末和月度末25日之前上报集团财务管理部。
2.集团财务管理部对各部门上报的季度、月度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核是否对预算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并将预算总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第4章 预算控制与差异分析
第16条 财务管理部根据总裁办公会批准、下达的财务预算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第17条 每月集团各部门及各子公司除根据集团财务管理部的要求报送相关财务数据外,还需报送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季度月未填报时必须填报预算重估数据。
第18条 每个财政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每个部门报送上一的财务决算情况,并说明差异形成原因。财务管理部综合各部门执行情况,向总裁办公会报告上一整体财务预算分析报告,提出整改建议。
第19条 各部门应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各项费用应该按专项要求进行使用和控制,各项目费用当月有节余的,可以结转下月使用,未经财务管理部审批,严禁各项目费用之间相互替代使用。
第20条 各子公司在当月经营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超预算情况,先用上月节余弥补,如果节余不足弥补的,应按超预算金额及时追加审批。
第21条 预算目标是与绩效考核挂钩的硬性指标,一般情况不得调整。第22条 关于费用的预算如遇特殊情况确需增加时,必须由执行单位提出申请,说明原因及作出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上报集团财务管理部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最终审核。
附件5 第5章 预算考核与激励 第23条 预算考核目的。
预算考核是发挥预算约束与激励作用的必要措施,通过预算目标的细化分解与激励措施的付诸实施,达到引导集团及各子公司每一位员工向集团战略目标方向努力的效果。
第24条 预算考核的内容。
1.对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进行考核评价,即对各子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2.对预算执行者进行考核评价。第25条 预算考核的原则。
1.目标原则,即以预算目标为基准,按预算完成情况评价预算执行者的业绩。
2.激励原则,预算目标是对预算执行者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考核必须与激励制度相配合。
3.时效原则,即预算考核是动态考核,每期预算执行完毕应立即进行。4.例外原则,即针对一些阻碍预算执行的重大因素,如产业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变化、重大意外灾害等,考核时应作为特殊情况处理。
5.分级考核原则,即预算考核要根据组织结构层次或预算目标的分解层次进行。
第26条 预算指标是对子公司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也是同绩效考核挂钩的主要指标,各部门及子公司要把预算指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
第27条 考核的实施。
1.财务管理部每季度向预算管理委员会通报预算的完成情况。
2.根据各子公司效益情况和考核结果,由总裁办牵头每季度进行考核评比。第28条 根据财务决算结果,由人力资源部年终进行考核兑现奖惩。第6章 附则
【塔城地区援疆干部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塔城市第五小学简07-22
地区电网调度管理系统11-14
塔城市委党校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10-26
边境地区外国人管理的法律问题06-05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07-10
毕节地区教师09-25
申请地区文明单位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