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推荐14篇)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上完《利息》,这节课我觉得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但给我留下的启示也很多。

第一:上这节课之前,我布置好了同学们去信用社调查利率和了解储蓄的课外作业。课上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都想把自己调查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夏志冉同学把自己存钱的过程清楚地说给了同学们,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都明白了储蓄的意义和方法。同学们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中,使我明白了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当教学利息的计算时,同学们都正确的列出了计算利息的算式,并得出了结果,但当我问他们:“这就是应该从银行多支付的钱吗?”他们都肯定的.说是,我知道了他们忽略了利息税的计算,当我再问起:“同学们,谁帮助家长计算过利息?”同学们都纷纷摇了头。所以留作业时,我再一次留了每个同学帮父母实际计算一次利息,同时强调了利息税的存在。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王国:他们说话都很简练,而且很有道理,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四面八方 拔苗助长 东张西望

五颜六色 坐井观天 三心二意

师:读后谁来说说这是什么王国呀?

生:这是成语王国。

师: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成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有趣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学成语

师: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课文里的词语和故事说的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一会儿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时可得认真哦!

1.听录音朗读

(课件出示文中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边欣赏课件边听朗读)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成语课件能让学生从图上初步了解他们的意思,还能为后面的成语故事表演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读成语也要像读诗歌一样读出韵味来。】

2.对读

我采用了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如:老师读尺有所短,学生读寸有所长,读后交换,或一个人读一组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成语的理解。】

(三)表演中学习成语

如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语时,我先拿出尺子让学生认识“尺、寸”的大小,接着讲了一个这样故事:今天服装店的老板不在家,尺子和寸在家闲得无聊,听听他们在争论什么?

尺子:喂,寸!你看你这么短,一点用处都没有,连一本本子都量不出来!比起我来,可差远了!

寸:尺子哥哥,你是比我长,可是量一块橡皮你就不如我了;量一块黑板你又不如别人了。

师:听了尺子和寸的表演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尺有尺的长处,寸有寸的长处,就比如大象能用鼻子喷水,而土拨鼠不能,土拨鼠能钻地,而大象不能。

生:听了他们的表演,我想起了骆驼和羊的故事。

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取长补短,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板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表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里第一组四个成语的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也会争着想讲讲其他成语,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认读字词

1. 开火车读

【生字卡片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后并说说在刚才的哪个成语中见过。】

2. 摘苹果

(出示一个个带词语的苹果卡片,学生读对了苹果上的词语,教师就把苹果摘下来送给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从而消除枯燥感。】

3. 交流识字方法

师:生字宝宝们玩累了,它们想回家了,想问问你们记住了它没有,是怎么记住它的?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再汇报。

生:“彰、障”可以利用换偏旁的方法记。

生:“寸”可以利用“村”字减木字旁记。

生:“徒”可以利用“走”加双人旁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还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巩固提升

(利用游戏,巩固成语)

师:同学们通过欣赏课件、对读、表演已经都认识了这些成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1. 做动作猜成语

当老师拿着一片树叶挡在眼前,学生马上想到了成语“一叶障目”;接着老师又拿张纸卷成一根管子放在眼睛上,学生齐声回答“管中窥豹”。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也来做动作,你想请谁猜?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做动作,有的说来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表演,能让学生自然明白成语中动词的意思,如:“障”和“窥”的意思。】

2. 给成语找兄弟

(贴字卡游戏)

投影出示下列带括号的成语:

( )有所长 不见( )山 相得( )( )

( )劳无功 管中窥( ) 水到( )成

一叶( )目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加深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六)知识拓展

师:老师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成语王国的国王说还有几个成语宝宝没回家,想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

接着投影出示:

“()、()。”因此,我们要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只有(),才能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二、教学反思

1. 乐中学成语

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表演、游戏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2. 读中学成语

这节课采用了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与同学、与老师挑战的想法,更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3.故事中学成语

总之,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应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识字,这样机械呆板的字词教学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习效果也能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这节课通过讲成语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故事表演中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人应该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看问题要全面;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搅拌水泥沙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有关比的知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检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绝不开口,有困惑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一起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处理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2、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就连班中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课时,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必须精炼、严谨,所以今后自身还要加强学习,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本课采用课件形式,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化。

1、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如揭示圆的面积定义,基本建立了圆的面积概念。又如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兴趣,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2、把数学虚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圆的面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使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概括归纳出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而且学生在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从而顺利的想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这样推导。

教学中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就完整的展示出来。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这是今后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二节。整理这二节课,看看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断减少,课堂上学生的表述逐渐的流利,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

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尝试把课堂教个学生,让学生先自学,再全班交流,。毕竟是学生讲解,声音较小,不够条例,不会组织课堂。长期以来,个别学生得到了培养,时间浪费较多,双基得不到训练。导致也有部分学生掉队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了几节课。

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分析这种问题需要线段图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书写格式上,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一种作业干净整齐的习惯,让孩子们体验到有些计算的步骤无需写在本上,而只需要在验算纸上进行即可。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先根据提纲自学,然后汇报中形成知识冲突,学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现的机会。

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有一些基本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的统计图表,收集有关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等,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自我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课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根据学习提纲交流学习效果。

学习提纲:

(1)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2)图中的每个小扇形各表示什么?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二、认真观察,研究特点

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教会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弄清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能说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这样的认知,就是孩子们对扇形统计图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更加紧凑,练习时间更多,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我们会发现的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广阔。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有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故“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两个班的巡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当我提出“看到课题后,你们认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积极发言”想解决圆的面积如何计算;想解决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想学习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等等” 。

学习目标明确后,我发现孩子在研究的时候都井然有序,没有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都明确自己在讨论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整个巡讲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问、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两个班讲下来我的收获是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学生给了我不同的体会。当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是不敢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放手了也牵着一点,这是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应继续改进的地方;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过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深记住这次巡讲,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1、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民主的气氛中探索出规律。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2、教学设计

这节课,教材上没有直接就研究比赛中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了 “100米比赛各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到“400米的比赛,运动员也在同一条直线上起跑,公平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来简化问题的难度“只要将起跑线往前移” 即可,那么“移多少呢?”。在讲例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半圆的半径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这为分析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讲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时,我先向学生课件展示——400米标准跑道的组成,提出问题:相邻两道之间的距离差由什么决定?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圈圆的半径,那么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实际上就是道宽,所以说如果题目中道宽直接告诉,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道宽。如果是半圆形跑道,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π(R-r)或π×道宽。让学生知道要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只需知道内外圆半径或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3、反思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确定环形跑道起跑线的位置时,运用“外圈跑道的总长度-内圈跑道的总长度”来计算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

这也是由于我在课堂上虽然归纳了算法,但是没有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还没有明确各种算法的优与劣,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的地方。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在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由问题“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质疑,到“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是活动的重点,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是教学得难点。

六年级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并不陌生,所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场,开门见山的提问“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达成共识:“因为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所以起跑线的位置也不同,外圈的起点应该往前移。”然后出示有关信息,充分让学生借助计算器,通过小组合作计算每圈跑道的长度,从而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分数乘法(二)这节课的重点是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这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理解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是表示把小红的苹果数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据直观图形,学生很容易理解到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因为有了前面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学生能列出6×1/2=3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自主解决6个苹果的1/3是多少,6个苹果的2/3是多少。对后面两个问题,多数学生能正确列式计算。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配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题的共同点,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对应的量这个数量关系。但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见到两个数就相乘,有套用模式的感觉,而不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后续的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总结出将分率句改写成数量关系式的方法,培养学生遇题先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今天象往常一样,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之后,我想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探究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时候。一些同学嚷嚷开了“老师我会!”“老师我知道!”,“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理由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一下子把老师事先设计的思路被学生给“搅乱”了。曾经我有过这样的烦恼和无奈:心理总是责备学生的“插嘴”,觉得这样以来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也使我的教学没了层次,讲课缺乏激情。

对此,我也冷静的思考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自己已经习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居高临下地将学生的思维牵进预设的圈内,而一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开了,教师就很难面对自己无法预测的学生众多的想法,缺乏教学的机智。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学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与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那么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压抑学生呢?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思考

复习对提高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毕业总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复习,促进全面提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系统分析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阶段开始前,老师要首先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顺序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些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次,要全面了解全班情况,知道每一位学生现在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六年级知识特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二、抓好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首先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 一是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识点,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来。比如,让学生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 等等。二是开拓视野。在数学复习中,老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反馈教学。比如,a的3 /5与b的1 /4相等,比较a、b大小( a、b都不为零) 。解答完这个题,再给学生出一道题: 甲班的4 /5同乙班的3 /4的人数相等,那么,甲班同乙班人数谁多谁少? 稍微这么一改,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教师应提示学生a、b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那么甲班和乙班是班级的名称,它同a、b有何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明白了。三是公式推导。比如,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让学生进行回顾,亲自实践、亲自品尝。四是知识对比。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尤其是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学生们容易混淆。要从整数乘法入手,看学生是不是写成几个数相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五是计算能力。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连基本加减乘除计算都算错,更谈不上应用题了。老师普遍认为是学生太粗心、不认真。追根溯源,原因还是在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式子,进行分析,看是否能用简便方法,其次结合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学会了做题方法,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反馈教学,让学生把知识掌握了,应用更灵活,计算准确率就高了。

三、能力的培养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复习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巩固画图和测量的技能。二要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重点是要抓住母题,使学生知道题目源于母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改变条件、问题和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启发学生多思考,从而达到善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及解题能力。三是是培养操作实践的能力。如八宝粥公司请包装公司设计一个能装12罐八宝粥的盒子。[八宝粥罐子为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3厘米]你准备怎样设计? ( 提示: 包装盒一般可设计成长方体,要求需要多少硬纸板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即先确定八宝粥罐子怎么摆) 这时不急于让学生做,让学生找易拉罐摆放。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感受把题解出来。但有的同学做得不切合实际,确定的长、宽、高不适中。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做的几种方法都一一列出来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选用最省料的方法。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到底困在哪里? 用什么手段解决? 我认为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外,还要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重视信息反馈原理的运用,及时巩固当堂效果; 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科学训练,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在这方面应做到:细水长流逐一补,以新带旧分散补,突出对象个别补。在班里成立几个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学习好的负责,成绩好的学生教成绩差的学生,这样成绩差的学生进步了,成绩好的成绩更好了,整个班掀起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搞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保障。毕业班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讲授新知识,于是经常聚在一起玩耍、游戏,个别学生写一些早恋方面的信或纸条等,对这些不利于复习的思想行为,老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教育。

教师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时刻注意子女的异常表现,配合老师共同教育,使其全身心投入复习,健康成长。

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学生的疏导要有针对性,善于把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优等生一般都较自傲。有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可采用提醒式,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指出其缺点,使他们领会老师意图,正确估量自己; 后进生在班级中往往较自卑,表现对抗心理,应采用对话谈心式,用道理来说服他们,令他们心服口服,特别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中等生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缺乏前进的动力,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采用触动式的谈心方法,在掌握分寸的前提下,以“刚”克“刚”,促其猛醒。对犯错的同学,不能一味地狠批猛骂,而应当采用“参照式”的方式找他们谈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引起反思,增强改过的信心。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一、目前本校六年级学生学习反思的现状

调查内容:从学习新内容后的反思、解题反思以及数学反思记录三个方面方面进行反思能力与习惯的现状调查。笔者对调查的各项做了统计,如下:

(一)对学习新内容后反思的数据调查

调查中对学习新内容后展开两个维度的调查,分别是1.“总结当天所学重要内容”; 2. “课后比较,思考新内容与旧知的联系”。其中第1题有47人选择从来都不总结,占71.2%。对2题的调查中也有33人从来都不比较新内容与旧知的联系,占50%,只有15.2%同学经常会那样做。从这也不难看出,很多同学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上课跟着走,思考所学内容的时间少。

(二)对解题反思的数据调查

在针对解题后反思设计的9个小问题中,选择“我经常这样做”的最高项是第四题“数学解题不下去的时候,你会回头看看自己的想法,明白这种想法为什么不行”,占33.3%。“思考一题多解”最少,占1.5%。“思考更简洁方法、回顾解题过程以及思考与旧知识的联系,解题后会分析困难原因”均占到11%左右。而在解题方法的总结、推广以及会总结不同解法的优缺点都在5%左右。

(三)对错题反思的数据调查

在对错题的反思中,“弄清错题的关键所在”所占比例最高,原因是因为教师在每次作业订正时都要求说出原因所在。作业后的经常检查,大部分限于有成绩优秀,习惯良好的同学。而“收集错题方面”很少有学生去做,只有6.1%的同学经常去积累。

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一)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反思的意识

课堂小结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在我们的“家常课”上,它不被重视。原因很多“课来不及上”;“反正要教的在新授环节都教完了,还不如把3,5分钟让给练习”;“好像也没什么意义”种种理由导致了这一环节被忽视。

(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反思的能力

新课程加强了数学素养的考察,留意最近几年的毕业试卷,我们的学生一旦涉及到没碰到过的题目,失误率就高。笔者认为主要因素之一是平时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着解题多反思少的现象。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完成解题任务,重视对解题后的反思。

1、引导学生对题意理解的反思

“读数学”不同于其它的读,它有区别在于不仅仅局限于认识到文字本身,而是一个边思考边阅读的过程。高段学生面对更多的是叙事比较多元的题目解决问题,在条件的处理上容易 照顾不周,不是漏了这个条件,就是条件之间的联系没有把握恰当。对题意的理解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以后,对自己最初理解题意过程中是怎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

2、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面对紧张的毕业学习,学生在解题时,带有为完成任务而解题的思想,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都不加以评价。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解题过程单一,过程繁琐,思路狭窄等不足,这也反应出我们的孩子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以使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思维逐渐精细,在不断深化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反思数学思想方法

有不少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大套公式和法则,只要能用就可以了,他也很少去想一想公式,定理背后的数学思想。今天这个情境会做了,改天换一个情境,就不会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受具体情景的制约,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思想方法如果不进行提炼,它的适用范围就会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反思记录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1、智慧锦囊

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客观规律来分析,学生受到自身个体的认知水平的局限,学习过程中难免犯错误,而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最真实的学习产物,它能够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于学生,贴近学生,最后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智慧锦囊(错误记录本)的应用“放大”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帮助学生辨清所学知识,更加通透地认识“对”之所以“对”的原因。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孩子想得远些。

2、错误箩筐

错误箩筐主要集中用在复习时,以便签的形式在提醒墙上进行粘贴。每次数学练习后都认真总结,师生共同“晒”反思,反思公开话。使参与中的感受变成宝贵的经验。学生的每次提醒都在当天换成一定的学习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让反思成为一种意识。

反思之路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过程和学习者进步的过程,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我们抱着对数学反思能力存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期望,让学生逐步经历反思的活动,体验反思的好处。同时我们也坚信,数学反思意识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悄悄生根并且发芽,看似无形实质有形。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我们会发现的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广阔。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有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故“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两个班的巡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当我提出“看到课题后,你们认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积极发言”想解决圆的面积如何计算;想解决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想学习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等等” 。

学习目标明确后,我发现孩子在研究的时候都井然有序,没有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都明确自己在讨论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整个巡讲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问、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两个班讲下来我的收获是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学生给了我不同的体会。当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是不敢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放手了也牵着一点,这是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应继续改进的地方;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过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深记住这次巡讲,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各国人民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2、行为与习惯目标:养成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和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各国人民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教学难点: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二、教法学法

教法:1、搜集资料法,课前根据调查提纲,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

调查提纲:

(1)不同国家的人们是以什么方式庆祝圣诞节的?

(2)准备圣诞树、圣诞帽、圣诞老人、贺卡等物品。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型课程,在课堂上,只有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的教学中,我将教材、学生、生活实践、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链接。

三、教学过程

1、重温中国传统节日---欢乐中国年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是哪个节日?板书:节日(春节)我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出示图片:贴春联和门神、燃放爆竹、烟花,吃团圆饭影像资料)ppt

小结: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这些内容我们在以前已经学习过,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课时《节日万花筒》,走近多彩的世界,一起去看看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哪些节日,他们又是怎样庆祝这些节日的呢?板书课题

2、了解多彩世界节日

活动一、多彩“圣诞节”。

(1)猜一猜:提到节日,总是让人很期待,一说到驯鹿、雪橇、礼物,你会想到西方哪一个节日?(圣诞节)

(2)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圣诞节。出示关于圣诞节的物品: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帽。

(3)交流:同学们,你们结合课文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方式。

(4)汇报:圣诞节是世界上庆祝人口最多的节日之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

①美国:与家人装饰圣诞树、分享圣诞大餐、唱《平安夜》颂歌。(相机出示:装饰的圣诞树、圣诞大餐和音乐《平安夜》颂歌。)

②澳大利亚:烤海鲜、喝啤酒、晒太阳、点篝火。(出示海滩圣诞)

③波兰:桌布下放草、晚餐不吃肉。

④保加利亚:点火驱逐妖魔。

小结:同学们,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也多姿多彩,这真是多彩的圣诞节呀。

⑤做一做:学生制作圣诞贺卡,表达祝福。

活动二、隆重“开斋节”。

1、交流:同学们,我们刚过了一个多样的圣诞节,现在再去了解世界穆斯林最大的节日——开斋节,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你对开斋节的了解。

2、谈一谈:感受穆斯林集体礼拜时那种严肃、庄重的气氛。

3、说一说:穆斯林除了沐浴盛装、参加礼拜以外,还有哪些习俗呢?

4、想一想:款待穆斯林客人,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

温馨提示:穆斯林是不吃猪肉的,同学们,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民族信仰,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

小结:开斋节规模之庞大,形式之庄严,气氛之隆重,让人惊叹,开斋节,相当于汉族群众过春节,藏族人民过藏年,是穆斯林最隆重的节日。

活动三、激情“狂欢节”。

①看一看:欣赏巴西狂欢节。

②跳一跳:可以让生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③交流观看感受。

小结:这样的狂欢节让我们感受到巴西人民的的激情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3、拓展延伸总结深化---和谐大家庭

①除了这些节日,你们还知道国外哪些节日?

②指名说。

③课件出示西班牙的奔牛节、泰国的泼水节、美国的感恩节等。

④尽管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节日不同,但透过不同的节日,我们总能感受到相同的地方,这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分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反馈。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在学校培训中,在解读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刘萍老师指着书上的图说你们能看懂教材的设计意图了吗?如图所示:

在这个猜测圆的面积的大小的环节,如果是我上这一节课我可能就只让学生去了解一下然后直奔主题,直接去让学生去通过剪然后去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了,可是名师不愧为名师,刘萍老师给了不一样的解读:她说其实这个地方编者其实是给了一个猜测圆的大小的一个范围:两个圆是一样大小的可以根据正方形猜测出圆的面积小于4r2大于2r2,从而让学生明白猜测也不是随便猜测的,而是有根据的猜测。当然可能很多同仁都知道这个根据,可是我确实是刚刚知道。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每一幅教科书中的图片你都看明白弄清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了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篇13

这一周学习了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需要一一列举事物发生的所有可能性,相对于概率肯定要简单一些,但是学生毕竟是初学,尽管学生前面学过画图、表格、线段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这次的“策略”学生掌握起来,说难并不难,但说简单也并不简单。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对于这种方法的接受,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的,但少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枚举”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把这种“枚举”的特点渗透到教学中。

首先,“按顺序”的原则实际上在四年级学习排列组合的时候已经对这一内容有了较多的理解。在学习本策略的时候,教师虽然也强调了“按顺序”,但还是过于死板,对于顺序的介绍不够灵活。如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对于奇数或偶数可以是1、3、5……或者2、4、6……对于质数(素数)来说,要按照2、3、5、7、11……的顺序。

其次,不重复和不遗漏。不重复的.问题倒是没有的,但是学生在枚举的时候很容易遗漏。

在今天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46个人去旅游,住旅馆的时候要选择3人间和4人间,且不能有空房。有一部分学生在一一列举的时候,4人间从1开始只列举到4,没有继续往下列举,这说明学生对一一列举的方法掌握不够深入。

《利息》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1、《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教时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扇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简单,于是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给足自学时间,在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便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我在圆上任画两点A和B。连接两点后便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弧”。那么剩余的这部分是什么呢?学生便满脸的疑惑。我紧接着问:“这是弧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这到底是不是?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于是我便紧接着让学生再次看书上的概念,再次抓住重点词理解弧的概念。学生便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我便借此机会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学。自学不是简单的把课文读一遍,更不是囫囵吞枣的把课文浏览一遍。而是应该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的理解感悟,才能达到自学的目的。用此方法我们共同探讨了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学。

第二单元《比的基本性质》案例与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预设之中的知识达成”,乃是一节课的“主旋律”;一节课的动态生成及“预设之外的知识生成”,乃是一节课的“小插曲”。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个时候,我的条件反射性做法是将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设计之中来,而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小问题,使教学正常进行。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顺水推舟,按照学生的思路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1)运用旧知猜想新知。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或者通过填空题帮助学生再现这些知识。

2)小组活动验证猜想。

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想,再自己举例验证,或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除法与比,分数与比)、各种方式(同乘,同除)的验证情况。

3).知识的生成: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去除比的前项和后项。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我便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有个学生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于是,学生的探兴趣更浓了,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每种可能的情况都有罗列出来,然后以上组形式再次进行探究,最后学生的讨论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得出了每种比的化简方法,有的组还有好几种方法,而且在练习巩固中,由于是自己的理论所得,学生们对于每种比的化简方法都有能熟练掌握。

反思:

一、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二、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三、一节好课的形成,往往考验了一名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他的课堂灵活调控能力,是否能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巧妙灵活的调节,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

4.《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比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的事例,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读书活动,今天,老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6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

生自由汇报,得出平均分或是按男女生比例来分配。

师提示课题: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联系实际情境展开讨论。

1、揭示问题

师:咱们班男女生比例正好是3:2,那么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2、小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独立思考,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答 ⑵小组内交流

⑶推选代表,准备汇报 3 汇报、评价

A.把全班学生分成的份数为:3+2=5 每份为:60÷5=12(本)男生:12×3=36(本)女生:12×2=24(本)B.3+2=5 男生:60×3/5=36(本)女生:60×2/5=24(本)C男生看成“1”,女生是男生的2/3 男生:60÷(1+2/3)=36(本)女生:60-36=24(本)D女生看成‘1“,男生是女生的3/2 女生:60÷(1+3/2)=24(本)男生:60-24=36(本)师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单,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P53“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1、3题

3、开放题

学校把管理果园里180棵果树的任务,分给六年四个班,一班有43人,二班有46人,三班有45人,四班有46人。你认为四个班应该怎么分配任务?并说明这样分配的原因。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

回家后根据自家用电用水情况,按比例计算各人应分摊的水电费。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1、不代替学生重复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教师能让学生去探索,但不等学生去完全解释探索的过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迫不及待得讲了起来,使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时间,但抹煞了学生去探索、去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只会成为计算的机器。对于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探究计算方法是本课重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画图,假设、推理等方法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展示探索过程,即使展示出来说不清楚,教师也决不能代替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点拨让学生去尽量说清楚,从中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增强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不代替学生说出探究的结论。就计算课而言,因为计算课的算理、算法早有定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能说清楚算理算法,在表述上有欠缺之处。这时教师不能怕学生说不清楚而断然否定,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教学9/10÷3,过去直接讲述9/10÷3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计算方法是9/10÷3=3/10×1/3=3/10。教师的讲述省略了学生探索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中,虽然乘倒数这个结论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但对于有些题目就不是最简便的,如9/10÷3就可以用9/10÷3=9÷3/10=3/1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教师代替学生直接出示结论,讲给学生结论,学生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成为做题的机器,而不能灵活用知识解答问题。在这里教师扮演了“教”的角色,而《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本节课我帮助学生从已探究的多种方法中找到最具普遍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从而体会了学数学的过程。

3、不代替学生去思维。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散,偏离重点,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最后只能自己替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计算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9/10÷3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以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时提出的一个疑问15:10可以写成3:2吗?这个问题引入的。让学生独立思考,15:10=3:2,这个等式正确吗?学生因为已经有了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知道他们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就推想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大小不变。他们换个角度想,他们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个等式是对的。比的基本性质是由学生自己经过对比、联想得出的,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他们所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是否正确。经过验证,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更了解了。最后在学习化简比时,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完成,学生的解法很多,最后让他们选择出比较优胜的方法,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何化简比了。

在这节课中,我深刻地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得不够好。

1、提出的问题不够精练。

2、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后,一个学生提出了:“老师,一面旗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长与宽的比可以写作3:2;与一面旗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长与宽的比也是可以写作3:2,那我们可以写成15:10=3:2,但他们的长与宽都不一样啊?为什么还说他们相等?”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彩,但我很急得就给他答案了。其实我可以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在做练习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上来板演,抓住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及时地指正。

4、课堂上我讲话还是太急了,有时还是没给足时间让学生把话讲完。这些缺点,以后一定要好好改正,让自己的课上得越来越好。

第三单元《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部分内容,读法和写法学生学起来比较简单,百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用了以下的教学方式:

1、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百分数的意义,说出具体情境中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再让学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一些。

2、在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本节课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方式突破难点,学生理解的很好,教学效果不错。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课的特点,给学生创设大胆尝试的氛围,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从举例、研究、汇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或是合作完成的,老师主要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是他们投入的氛围。本课的知识不难但较为琐碎,适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在准备的时候,想得很多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这一节课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能力上、情感上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因此把一般课上的课后总结扩展为随时总结、随时应用。往往在最后的总结的时候,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不能及时应用。现在这样处理会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及时总结的价值,养成这个好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效果上看,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掌握的不好,特别是2.5%,今后要多练习。

第四单元.《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2、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3、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做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教学片断如下:

二、测量圆的周长。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瓶盖的周长,用这根毛线绕瓶盖一周,然后展开测量毛线的长度即可。

组4: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

(教师拿一根绳子拴着一枝粉笔在讲桌上,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

(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教学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要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最活跃的色彩。

在比划了圆的周长后,安排了学生测量自己准备的圆的周长,再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在汇报中发现测量的周长的第一个不一样,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不一样?同样是3厘米直径的圆,为什么测量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在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再在比较中发现有的小组的圆的周长大,有的小组圆的周长小,又一次出现了不一样?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不一样?这是由于各个小组的圆的大小不一样造成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时才让学计算圆的周长除以圆的直径所得的商。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多,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从课堂流程与课堂效果上看,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汇报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去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不足之处:

1、学生说时,教师的耐心还不够,学生许多想法很好,但老师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没有让学生都说一说。

2、老师低估了学生,比如在探讨测量方法时,学生的办法说了好多,而老师却还不敢放手。

3、仍有极个别的学生理解不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得课后补习。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圆,圆的周长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图中:“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进入新课。在学习中,我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的3个亮点。

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转化”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我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极限”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的呈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情况,我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随堂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为我对下节课提供了一个参考,我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和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总结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法,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对于生活中的数学(如:羊吃草、喷泉的射程等)引导得不够到位全面,因此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解答。总之,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建议,给予批评和指正

《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同学们例3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3.14×52-3.14×42

你对这种算法,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这算法是第一种分步计算的综合式

能用综合算式是一大进步,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3.14×(52-42)

多简便,只用两步,你们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这种算法是第二种方法的简便计算。你真会学运用知识,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齐:同意)我还有一种好办法!(学生很兴奋地)3.14×(5+4)!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我是看出来的,52-42=5+4 我们验证一下。

是不是其他的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验证下,比如:62-52是否与6+5相等;102-82是否与10+8相等

我们试了,第一题行,第二题是不行的

我们看出,两数相差1时,行的,差2就有行了

你的意思我明白,但表达上有问题,应该说当两数相差1时,两个算式相等,当两数相差2时,两处算式不相等,我们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那么,请大家算一算,多少?

102-82等于36 36与10、8有什么联系?

36=(10+8)×2

2与10、8有什么联系?

10减8等于2 师写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我们写了几个算式能证明这处算式成立,52-32=(5+3)×(5-3)122-82=(12+8)×(12-8)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这样的算式是成立的?(齐:同意)

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所发现的规律!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圆的面积,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平方差公式推导验证的过程,这本来是初中的数学知识,可是无意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生成了,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发现数学,生成数学的感受。

第五单元《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这种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引领学生: ⑴强化训练找单位“1”,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求知量其实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⑵引导学生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⑶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⑷对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综合算式。

教学中让我感到最棘手的是对学困生的辅导问题,多数学困生不能准确找出单位“1”,根据关键句找不出数量关系。我班学困生多,课堂个别辅导难以做到全面,课后难以找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课堂上难免出现使优生感到厌烦的情景。怎样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一直在探索而一直得不到解决,还望同行们能指点迷经。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中问题是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教材首先首先说明,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据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沟通了百分数问题和分数问题的联系。

在练习中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巩固已学的知识。让学生求出“我们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学生兴趣高,围绕这些问题学生明白要求出这些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能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六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针对这一新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图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其次是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d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d变为图形a”。你怎样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是怎样理解 “2:1”的?”(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3、要说清楚是按怎样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只要先算出对应边的比,再看看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前项或后项调整一下就行了„„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源自建筑资料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的教学在本校试讲了效果不错,但是异校上课差异性就较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都不熟悉,这节课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是启而不发,所以感受也颇深,现就反思如下:

1、这堂课总体学生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我感觉这跟异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反应也很慢显得课堂很沉闷,特别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的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节课的导入我选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导入,目的在于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样的设计既放松了心情又为本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这一环节我感觉不足的是应该从这个就引导学生探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样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上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警示片观后感下一篇:这句话让我感动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