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精选13篇)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到了高年级学生要用英语写作,为了能给学生打好扎实的写作基础,我们要在四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一定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在对话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对话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用所学的句子有条理地组成一段话,并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体现“语言输入——整理组织——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以读导说
(一)由词到句。
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单词,以及由单词引申出的句子。再从这个单词,向外延伸、扩展,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所以他们说的句子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father这个词,学生说出的句子就很精彩。
This is my father.My father is a doctor.I like my father.My father likes sports.My father has big eyes.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口语。这时,再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将所造的句子整理出来说给同桌听。接着四人一小组互读互说,查漏补缺,纠正语法错误。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由课文对话到自由会话。
PEP小学英语的对话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学习中锻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会话训练。如:PEP3 Unit6 B Let’s talk这一课学完后,我让小组内围绕家庭成员这个话题编对话。某小组是这样编的:
A:Hi, friends.Come and meet my family.B: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A:Seven.My grandpa, my grandma, my dad, my mom, my uncle, my aunt and me.B:Is this your father?
A:Yes, he is.He’s a doctor.B:What’s your mother?
A:She’s a teacher.Look, this is my uncle.He is strong.He is a baseball player.This is my aunt.She is pretty.She is a nurse.B:Cool!Your grandpa and grandma look young.Are they farmers?
A:Yes, you’re right.这样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向外延伸,并且由于教科书上的课文话题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又是在课文的指引下,小组同学的合作中完成对话。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就应该有意识地与学生谈论话题中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这样学生小组内所编对话才能更真实、更精彩。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学说对话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举一反三,巩固延伸。
学生在改说课文对话的同时,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根据英语写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可利用课文内容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PEP3 Unit6 B Let’s chant之后,教师可布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模仿chant的内容编一首新的歌谣。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灵活运用了英语表达,提高了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二、缀句成文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说句,把大量的英语句子整理组织,使句子有条理地排列,修改纠正,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如教学PEP3 Unit6 B Let’s talk这一课后,学生通说句子、与同学编对话,已自然而然地、轻松愉快地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内容,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句子重组,就能完成“有条理地说一段话”的任务了。比较好的有:
——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doctor.He has big eyes and big ears.He’s tall and strong.He likes sports.I like my father.——This is my family.My family has seven members.They’re my grandpa, my grandma, my dad, my mom, my uncle, my aunt and me.My grandpa and grandma look young.They are farmers.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strong.He is a baseball player.My aunt is pretty.She is a nurse.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纠正语法错误,并鼓励学生说出来,说给身边的人听,也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相关的信息,然后完成“说话任务”。这样使学生不但从阅读中学会了“说一段话”,还在完成“说一段话”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地阅读,可谓一举两得。
我想, 既然阅读是对话的过程, 那么,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各司其职, 两者切不可出现越俎代庖之事。尤其是教师, 在阅读教学中, 既是对话的组织者、管理者, 又是对话的参与者、引导者。因此, 在对话的“契合点”, 即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首先, 对话问题设计要有方向。在阅读教学对话之前, 教师务必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中去, 预设好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科内容的课堂对话框架, 从而为问题设计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 以避免产生游离于文本, 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无关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我爱这土地》一文的鉴赏重点是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我在设计问题时就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感受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基础上, 设计问题:“这首诗你觉得好在哪里?”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诗歌鉴赏的目标, 学生就能很快地从词语、意象、象征、结构、情感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其次, 对话问题设计要有价值。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功能, 一个问题要隐含着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 推动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同时问题要具有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 随着阅读对话的深入, 要能够生成新的问题, 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 务必要对问题的设计精益求精, 加大思维容量和提高对话质量。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 从“笑”字入手设计问题, 以此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却很少重视这个问题。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散文诗《荷叶·母亲》时, 在指导学生熟悉了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后, 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为什么不写荷叶保护白莲呢?文章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 为什么不写父爱呢?”然后学生开始讨论, 讨论到课堂结束才勉强得出结论。例子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是对合作学习的运用, 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但是, 从实际效果看, 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多是无效的, 首先该合作学习内容不够恰当, 教师提出该合作学习的讨论题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次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 一节课重点进行一个没有实质问题的讨论, 因而出现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缺乏真实意蕴。这其实就是淡化了教学效率意识, 教师教学行为的无效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无效。目前这样的教学不胜枚举。
最后, 对话环节设计要有层次。教师在对话问题设计上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一要做好铺垫,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 为学生铺垫相关文化背景、文学知识等, 促进“对话契合点”———问题的产生, 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二要做好调整, 随着教学对话的不断深入, 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可能会表达个性化思维观点, 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闪着灵动的智慧火花, 指向更深层次的课堂对话;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 偏离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契机, 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三要做好激活, 如当对话进入混沌状态或疲劳状态时, 教师要善于实施激活策略, 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及时挖掘原有问题的内涵, 激活出富有对话价值而又不脱离教学目标的问题, 使学生兴趣盎然, 促进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师生对话已进行到文本的结论处———我们匆匆离贫困的于勒而去, 此时学生认为故事合情合理, 大都进入对话的疲劳状态, 渐进尾声, 这时我重新介入, 挖掘文本中的新问题, 提出:“菲利普夫妇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于勒, 结局又会是怎样?”这样就使学生重新审视文本, 对话又呈现出一片活力。
我想,既然阅读是对话的过程,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各司其职,两者切不可出现越俎代庖之事。尤其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话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对话的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在对话的“契合点”,即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话问题设计要有方向。在阅读教学对话之前,教师务必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中去,预设好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科内容的课堂对话框架,从而为问题设计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以避免产生游离于文本,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无关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我爱这土地》一文的鉴赏重点是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我在设计问题时就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感受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基础上,设计问题:“这首诗你觉得好在哪里?”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诗歌鉴赏的目标,学生就能很快地从词语、意象、象征、结构、情感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其次,对话问题设计要有价值。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功能,一个问题要隐含着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推动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同时问题要具有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随着阅读对话的深入,要能够生成新的问题,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务必要对问题的设计精益求精,加大思维容量和提高对话质量。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从“笑”字入手设计问题,以此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很少重视这个问题。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散文诗《荷叶·母亲》时,在指导学生熟悉了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为什么不写荷叶保护白莲呢?文章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为什么不写父爱呢?”然后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到课堂结束才勉强得出结论。例子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是对合作学习的运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多是无效的,首先该合作学习内容不够恰当,教师提出该合作学习的讨论题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其次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一节课重点进行一个没有实质问题的讨论,因而出现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缺乏真实意蕴。这其实就是淡化了教学效率意识,教师教学行为的无效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无效。目前这样的教学不胜枚举。
最后,对话环节设计要有层次。教师在对话问题设计上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一要做好铺垫,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铺垫相关文化背景、文学知识等,促进“对话契合点”—— 问题的产生,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二要做好调整,随着教学对话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可能会表达个性化思维观点,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闪着灵动的智慧火花,指向更深层次的课堂对话;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契机,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三要做好激活,如当对话进入混沌状态或疲劳状态时,教师要善于实施激活策略,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挖掘原有问题的内涵,激活出富有对话价值而又不脱离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促进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师生对话已进行到文本的结论处——我们匆匆离贫困的于勒而去,此时学生认为故事合情合理,大都进入对话的疲劳状态,渐进尾声,这时我重新介入,挖掘文本中的新问题,提出:“菲利普夫妇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于勒,结局又会是怎样?”这样就使学生重新审视文本,对话又呈现出一片活力。
摘 要:为了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再让高中英语教学出产“高分低能”的学习者,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合作学习,针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非常实用,不仅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更能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通过共同探讨与小组交流来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一、在课前阅读中的合作学习
要将合作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进行课前阅读。在上课前,教师要将课上需要讲解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成员利用各种资源,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小组长要组织组内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并将资料与文章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有利于学生课上快速学习新知识。最后,将讨论结果在小组内进行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学习
阅读过程是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教师要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阅读任务,把学生在课前阅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班级中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不仅对文章的结构、思想、逻辑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后阅读中的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在阅读后要对课后练习进行讨论,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课文的有关活动内容进行模拟演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关键字和主题句来复述课文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文章中的新单词,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将文章中的场景进行再现,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场景,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3)如果遇到没有给出准确结果的阅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结局进行大胆猜测,并用英语进行复述,让小组之间形成互相竞争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得到老师的好评,学生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进行思考并讨论,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要以正面的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倾听,也可以彼此进行提问,再对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商蓓。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xx(21)。
内容摘要: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通过精读以理解主题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并进行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在具体方法引领下的品析过程中,进行仿写等语言运用练习,实现“读”与“品”的有机结合,渐次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学法 精读 品读 语感 创意理解 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感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为此,我校“读—品式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就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错误!链接无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总结出了“学法为先,以读为本,以读促品,提升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新思路。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进行原初性理解的基础性工作,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实,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吧。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披文入情”,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像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品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广泛借鉴名优教师的先进经验,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将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笔者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以朗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组织学生进行听读(听配乐录音、听教师范读、听同学试读)、自由朗读、男女生分组朗读、按要求分层次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每一次“读”都分别带着不同的要求进行,如听读正字音、自读串线索、分读理层次、吟读明感情、诵读悟情境、赛读演错误!链接无效。等。这样,学生对于“海燕”所象征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坚强不屈、勇于拼搏、顽强斗争的艺术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理解了该散文诗的音律美、节奏美和气势美。课题组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抒情诗时,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朗读感悟”、“品味背诵”两个环节,又把第一个环节分成三个步骤:读出内容和层次—读准语气和重音—读出意象和情感。每一步骤的朗读训练都有特定的重点,再辅之以范读、个别朗读、朗读评价等手段,学生很快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要求,也为下一环节错误!链接无效。任务的完成作好了铺垫。
总之,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有效地实现了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二、在精读中理解
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浏览、略读和精读。浏览可以快速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略读可以迅速把握文本大意;而学生只有通过精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从而完成“语言习得”的学习目标。在精读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朗读、吟读、诵读,而更多的时候是默读。精读,不是简单地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理解分析及由此导出对主题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的把握,而是强调学生能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从而产生有创意的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包括本义、引伸义、比喻义、语境义等,因此对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应联系文章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及上下文来理解,有时还得先搞清词语出处、分析词语结构、辨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才能正确释义。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末尾句“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学生对其中“正人君子”一词认识模糊,于是老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知道该词出自《明史·邹智传》:“愿陛下以宰相为股肱,以谏官为耳目,以正人君子为腹心。”在原语境中显然为褒义词,指道德高尚的人;再结合文本前后内容对比分析,学生们就能明白,鲁迅先生使用该词时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化褒义为贬义,辛辣地嘲讽了那些伪善和假装正经的军阀政客的御用文人们,对他们表现出“深恶痛疾”之情。
2、理解句子的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容上、结构上和艺术效果三个方面理解句子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学生特别重视对首括句、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点题句、矛盾句、精警句、议论句、描写句、抒情句、修辞句、结尾句等十二类句子的分析。这些句子在不同的文体中出现的频率不一样,作用也有所区别,因此,课题组教师在进行精读训练时,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同样是中心句,在叙事类作品中主要起总领全文、点明主题、抒发感受、收束全文或总结升华等作用;在论述性文章中主要起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引出论据、总结观点等作用;在说明类文体中则主要起到点明说明对象特征或概括事理的作用。又如修辞句,在文学作品中可烘托、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在论述性文章中可使说理透彻,论证深刻;在说明文中则能让被说明对象形象生动,鲜活具体。总之,由于课题组老师指导科学合理,训练方法得当,使学生们在精读过程中少走了弯路,提高了效率。
3、理解文章的段落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包括理解段落结构、分析段落大意、理解段落功能等三个方面。
段落在文章中的功能大致有四:充实内容、表现中心、过渡照应、抒发感受等。段落的一般的结构形式按顺序来说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交叉顺序、逻辑顺序等;结构方式有总分式、连贯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多种。究竟采用什么顺序、按照何种方式组织安排段落,应根据文章体裁、全文内容及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定。对于段落的理解,重点是理解其内容,亦即通常所说的概括段落大意,概括大意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依据文体特征,二是紧扣全文中心;错误!链接无效。的一般方法有摘中心句法、合并层意法、内容概括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课题组教师通力协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文章段落的相关知识和分析要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精读的速度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4、理解文章中心
理解文章的中心,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阅读能力。文章的中心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基本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也有相同的呈现方式:﹙1﹚出现于标题:如《热爱生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出现于开头和结尾:如《背影》、《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马说》;﹙3﹚呈现为关键句: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句,议论文中提出论点或总结归纳的句子,说明文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或归纳事理的句子等。对于复杂的叙事类作品,有时还得通过分析文章背景、分析人物与事件与环境等的关系才能明确中心;论说性文体还应关注其论述的全过程,才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在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文体特征组织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讨论,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授之以渔,精心指导,循序渐进,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理解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在语境中赏析 赏析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文章的文体特点、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结构艺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重点词句、关键细节、重要语段、行文疑点处、矛盾突现处、情感凝聚处、诗意闪现处等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文中的情境形象、人文精神、审美因素等。
赏析,属于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需要综合运用朗读和默读的各种技能,具体操作时可以使用增加、减少、调位、改换、比较、体验、诵读、联想、想象等多种方法。如进行对话式教学,让学生在品读中思考生活,认识人生。笔者在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引导学生讨论结尾句中的三个“如果”能否去掉,学生们先静思默想、比较分析,然后进行师生间、同学间的辩论,最终认识到错误!链接无效。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具有谦逊有礼、宽容体谅、平易待人的好品质,而且告诉读者他之所以有这些好品质,是因为他有一位好母亲。又如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学生个性,塑造高尚情操。课题组一教师在教学《胡同文化》一文进行课堂总结时,让学生思考讨论“胡同文化有哪些可取之处”、“„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含义”,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们认识到做人也要保持独有的个性,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再如在鉴赏中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从《春》、《荷塘月色》中欣赏自然美;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一课》中欣赏人物美;从《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中欣赏风俗美,从《陋室铭》、《论语》中欣赏语言美;从《提醒幸福》、《热爱生命》中欣赏哲理美等。
四、在运用中提升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朗读、理解、鉴赏有如为“运用”这一塔尖奠基、搭架、砌砖,前三步工作都是为了最终的学会运用。阅读教学中进行仿说、仿写训练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方式。
应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或单一或综合、或简单或繁难。具体包括以下形式:﹙1﹚活用新词:用新学的某一词语仿照文本中的格式写句子,或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话;﹙2﹚仿句练习:模仿文中某一个句子或某一组句子的格式或修辞或语气等写一句或说一句;﹙3﹚仿段练习:模仿某一指定段落的特征,如描写传神、推理严密、说明生动、语言幽默、哲理深刻、结构精巧等写一段或说一段;﹙4﹚仿写诗文:模仿某一首诗或某一篇文章,按其固有的特征进行仿写或仿说,或仿其形式、或仿其思想、或仿其修辞、或仿其表现手法、或仿其表达方式等,视原文的内容而定。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技巧,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7 {“ `4 n8 g8 x, 一.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首先,难记字、易错字的巩固,凭简单重复的抄写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能够帮助他的不是老师替他想一个“好办法”,而是激励他自己想出“好办法”。
其次,帮助学生科学地内化、巩固自己的发现,这是老师要考虑的第二步,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作灵活的设计。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三、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形式需要内容充实,内容需要形式来包装。同样是造句,同样给学生提供帮助,却有帮助是不是得法的问题。“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造句训练,学生需要有形有色的情境,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当然,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看出了一点:适当的时候还需要老师及时地扭“转”学生的思维定势。
四、引导学生体悟情感
好的语言训练是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含“感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孤立地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体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五、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六、加强体现课文整体性的语言训练
一、趣味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学作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作用和效果不可小瞧。一段优美的课堂导入宛如一段动听的歌曲, 一开始便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能够走进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运用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 表演一个小小的节目或简单的动作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从课外活动中迅速地回到课堂上来, 使他们立刻精神饱满, 情绪高涨地接受新的知识。例如, 我在讲解《雷雨》这一课时, 一上课我便开始引导学生说:“雷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听到雷声?有谁见过闪电?雷声是怎样响的?雷雨过后天空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便立刻精神抖擞、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我便顺势说道:“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 大家有兴趣有能力自己去阅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学生便大声喊道:“愿意。”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了。
二、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上面我们讲了小学生有多动、好动的特点, 所以我们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对同一种事物的关注也不会超过很长时间,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尽量采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丰盛的饭菜, 如果天天吃, 无论是谁都会感到淡然无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变通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时时都有新鲜感, 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对于小学生来说, 阅读课文是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习题。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就要逐步锻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但必须要建立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上。内容过于简单, 学生会产生浮躁的心理特点, 这样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难学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挫伤。所以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一年级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能够读懂一句话, 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出它的意思, 教师便要给予表扬。二年级的时候, 学生不仅要能够复述每一句话, 还要能够读懂一段话。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该重读的词语学生要能够重读, 对每一句话的意思学生要能够准确地理解。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自己要独立完成朗读课文, 还要读懂每一句话、每一段话和整篇文章的意思, 通过自己的学习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要通过阅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另外, 三年级的学生还要能够在教师的培养下, 进行写作训练, 从写下一句完整的话开始, 到能够独立写一段话, 再到能够写一篇简单的作文。这都要求教师遵循渐进的教育方针, 对不同时期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教师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再结合知识水平,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 也就是说, 我们既要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一开始便培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习惯,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而不能像一个妈妈一样生怕自己的孩子学不会, 反复不断地唠叨、讲解, 殊不知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 从一年级学生便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因此, 我在教学中, 先和学生交朋友, 让学生愿意和我在一起, 愿意和我说出心里话。在上课时, 我让学生当主角, 当演员, 而我仅仅当配角和导演, 对于学生自己通过读音能够读出的生字, 我不去直接交给他们怎么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事情我绝不插手, 这样在一开始可能讲课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但是久而久之, 学生阅读的速度便会越来越快。更重要的是, 这样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让学生对课文反复地朗读, 一遍不懂, 再读一遍, 读的时候要尽量读出感情来。实在不懂的地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课后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互相讨论, 互相学习, 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第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第二,立足教材文本,鼓励学生走进教材
语文课是要阅读教材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教材是最好的例子,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细节:首先,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其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再次,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编排在这一单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合理的自我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第四,加强诵读训练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第五,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有效的阅读能让孩子越来越惯于思考。也许他们还不能读懂书的全部,但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并被书中的精神和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18-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是指群文阅读教学行为,更具体的说,是指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这种阅读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根据一篇课文,老师提供相关的多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相关阅读的教学活动。群文阅读也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群文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群文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群文阅读真正发挥其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呢?下面谈谈自己的有关思考。
1.加强对群文阅读的认识
因为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理解群文阅读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其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并具有内在联系,阅读的环境更趋于生活化,富有真实性,阅读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性,阅读的方式更符合学生个体实际,阅读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
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阅读的“福利”。
2.加强群文阅读文章的搜集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群文阅读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又如此有限。而群文阅读能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将阅读养料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因此,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去搜集一些和课文有关的群文阅读材料,即和课文有关的文章。如何搜集和开发群文阅读的素材呢?
一是可以依据同一主题,搜集相关文章。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不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首先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不仅要结合同一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课文对祖国美景进行赞扬,同时还要围绕祖国美景这一主题进行素材开发,补充《黄山记》《壶口瀑布》《石林》这3篇文章,学生对其进行赏析,体会我国河山壮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阔、风景秀丽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二是可以依据同一作者,搜集相关文章。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阶段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映像,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依据同一作者开发素材,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补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这几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对比《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都是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差异;体会《望庐山瀑布》中作者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感受《赠汪伦》中作者抒发亲友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的异同等等。
3.加强群文阅读落实的有效措施
有了对群文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些相关文章的准备,并不能说就搞好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这些准备都还只是基础。在群文阅读具体实施的阶段,我们还要认真思考如何有效的组织,才能够让群文阅读有效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群文阅读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清晰、课堂秩序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使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群文阅读教学和其他的阅读教学不一样,它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几篇不同文章的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因为群文阅读打破了原来的一节课一篇文章的局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学进程。为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首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将预习课文也加进去,并且还要让家长签字。其次,教师在让学生预习的时候要告诉学生预习的是哪几篇文章,并让学生再搜集其他的相关资料。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查字典的方式自觉解决文章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之前学过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比较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在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合作互助学习的具体模式
1.新授课:“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及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
间知识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2.复习课和活动课结合:“布置复习范围—活动课竞赛—活动课总结”。3.实验课:“教师讲解、演示—小组合作进行分组实验—优胜组示范演示—教师总结”。合作互助学习的分组编号
1.合作互助学习的分组。
合作互助学习分组是在原自然座次的基础上,将每组再分为前后2~3组,这样便于小组学习、讨论和交流。为使各组力量均衡,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按男女比例、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调整,这样便于竞赛时更具有
竞争力。
2.合作互助学习的编号。
小组成员一般为4~8人,每组学生的水平大致相当。安排1号为组长,2号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3号为口头表达较强的学生。这样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其参加相应地、适合每类水平学生的竞赛,分层次教学。
合作互助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新授课
1.教师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化为若干大小题目,体现出重难点。要求明确、具
体,利用投影仪展示。
2.各合作互助小组分头自学讨论,在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我要学”的动机和愿望。因为学习任务要责任到人,一改过去学习是个人的事而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集体观念、义务和责任感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小组合作互助阶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大,沟通面广,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和发挥,同时,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这个时间到各组巡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的学生给予指导,对重点、难点题目帮助分析、点拨和启发,发现特殊问题予以个别指导,普遍性
问题则全班统一解决。
3.竞赛阶段,分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
题目的设计要明确、具体,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考虑不宜过难、过偏
或过易、过简。
(1)必答题,一般是涉及基本概念的易记易懂题目。设计8~15个小题目,每组1~2人参加。教师根据题目难易,指定学生回答。
(2)选答题,难度大些,8~15个题目,灵活性、动手动脑的程度增加。各组抽到题目后先讨论商量,由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其他组的题目,各小组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讨论。这类题目的回答范围可灵活处理,不同学生均可以得到
锻炼。
(3)抢答题,属综合、理解和应用性题目。依本节课的时间和授课内容,设置六个题目,题目出来后,各小组抢答。这类题目一般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积极思维和活跃课堂气氛有较大帮助。教师在学生
答题时给予必要的、简单的解释。
计分情况:
各组的基础分为100分,或从0开始。答对每道必答题、选答题加10分,答错不得分也不扣分,只是将机会让给其他的小组回答,若其他小组能答对奖励该组5分。对于抢答题,答对者加20分,答错则扣20分,若其他小组能答对,奖励该组10分。
竞赛阶段是对合作互助学习阶段的检测和巩固,一般在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基础上,可使半数左右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体现了竞争的公平性和教师的分层次教学。计分形式是对学生参与的鼓励,竞赛对学生合作、参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及表达,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师点评和小结。
对学生在合作互助学习、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
公布比赛结果,适当地加以鼓励和表扬,布置下一节预习内容。
(二)复习课
将复习课和活动课结合起来,采取级部的知识竞赛。在期末考试前进行活动课,使单元的知识在竞赛的准备和参与中得到复习、巩固。
竞赛前划定复习范围,学生以合作互助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然后组成以各班为代表队的合作互助小组参与竞赛。竞赛也分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三组,题量有所增加。整个复习课(活动课)同常规教学中的“竞赛阶段”一样,计分方式相同,适当增加观众参与答题的机会。
(三)实验课
培养动手能力是实验课的重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的途径。在实验课中,仍以合作互助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引进竞争机制,从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1.各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
2.各合作互助小组分头实验,以实验准确、快速、安全,实验报告正确、翔实为准,评出第一名,第一名须向全体同学再演示一遍。3.教师小结,将巡视、评定结果公布,选出第二、三、四名。
在合作互助小组的实验中,操作、记录都责任到人,并且每次实验都轮流分担各种任务。使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彼此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
锻炼和提高。
在生物课中引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题目难易不当、课堂节奏把握不好或合作互助小组内容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低效率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良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训练方法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现在谈谈我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文本的思想感情,总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有些课文,看似一般,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用词造句极准确。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是不够的,还得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潜入语言环境细细品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品出语言的内在涵义。老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入情入境地置身文本,投入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不仅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轻而易举地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二、读中品悟,积累语言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如“光着头”、“赤着脚”、“一个钱”和“一根火柴”,对这些能突出小女孩可怜境况的词语重读,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样子。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便可内化为己用,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三、想象训练,读写结合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各位老师都结合教学实例谈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这些扎实的训练带给学生的是丰厚的积淀。“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更美妙的境界。
四、创设情境,拓展训练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的训练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或激发兴趣,或勾起联想,或设置悬念,或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都有其积极的作用。如教学《丑小鸭》一文,结尾写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孩子们可高兴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一只白天鹅。于是,我让学生以《丑小鸭回家》为题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课文。有的说:“丑小鸭回到村子里,大伙儿都来向它祝贺,以前欺侮过它的小动物们都来向它道歉,请求丑小鸭原谅。丑小鸭和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得知丑小鸭回家,乡亲们为它准备了一个隆重的欢迎晚会。”有的说:“猎狗听到丑小鸭回家的消息,羞得离开了家乡。”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课本的语言重新整合,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词语说话,而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将语言训练和与文本对话联系起来,不但不会打断学生对文本的连续感悟,反而会为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
五、引导对话,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感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体验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出来,展示富有个性的阅读过程。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融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中,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理解,阅读的创造性得到张扬。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对教师来说,目标要明,重点要清,内容要实,方法要当。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与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支桂芬.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13(12).
关键词:语言交际化,生活化,语境,模仿,直观
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 词汇教学重在所学词汇在句型中的运用, 对话教学重在所学句型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不是语言知识能力。因此对话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 从情境的整体入手, 全面把握和聚焦重难点。
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 词就没有意义, 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 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词语教学如此, 对话也如此。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尽量创设和实际生活有关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交际,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鹦鹉学舌, 会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情境教学法”。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实际生活, “语言交际化、生活化”理念应该贯穿对话教学的始终。
一、对话的呈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在中国我们讲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也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 我们应在语境中悄悄地渗透, 不断地滋润,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模拟出对话情境, 让学生在对话发生的具体情境中理解所学对话的意义, 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 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用真人、实物巧设情景
利用真人、实物教学是最直观、最经济和最形象的手段。它使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是最有效的对话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们尽量进行现身说法, 如在教学“I like running”时教师边说边做, 学生边模仿边学习, 生动直观, 学得快, 记得牢。
(二) 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景
对于那些不便带进课堂的实物, 我们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课件、电视等电化教学设备, 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的交际场面, 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性对话活动。
(三) 自绘简笔画创设情景
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 使学生产生联想, 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一支粉笔便能表达万千种意思, 用言语无法表达的问题, 利用简笔画却显得那么容易。用简笔画创设情景教学, 具有方便、幽默、直观、效果好等特点。
(四) 运用表情、动作、声音等非语言手段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增进学生的理解, 同时还可通过动作、眼神等体态语进行启发, 适合学生好动、好想、好观察的天性, 在节省教师话语的同时,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在创设情景中是一种简便易行, 融形象、趣味、思维与创新与一体的特殊语言。
二、对话的操练
英语教师不能总泛泛地讲, 搞一言堂, 否则, 学生一味消极地听, 就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对话教学的授课中, 教师一般先利用磁带等音像设备, 让学生跟读磁带或光碟等, 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自己只是进行辅助, 让学生学习到纯正的英语, 同时增进对对话内容和角色的理解。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充足的听说时间, 让学生尽情模仿, 认真操练。
教师要给学生一点准备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对话, 然后进行对话的反馈。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时间短, 教师要面向全体, 适当变换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如布置任务, 采取小组比赛、互助互评等各种激励手段组织好活动, 增强课堂调控能力。特别是在逐人或逐组检查表演等情况时, 教师要对被检查的对象和其他学生都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促使全体参与教学活动, 始终保持高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 实践证明, 一堂课中所学的语言材料, 要做到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且都能熟练地用在交际场合中, 是很困难的。除了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外, 多数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课堂往往看上去热热闹闹, 但收效甚微。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课上进行三至五分钟的自由对话, 不强求学生当堂进行表演, 而是要求各小组学生课下继续做准备, 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 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表演。这样一来, 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 做到人人都认真去做准备, 人人都可以胸有成竹地、流利地进行对话。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 形成“成功—满足—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将学习语言和艺术表演融为一体,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了英语知识和技能, 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和艺术熏陶。
三、对话的背诵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背诵是古人学习语文最常用的方法, 将背诵用于英语学习更加行之有效, 在背诵中形成语感, 而语感一旦形成, 学生便终生难忘。一种语言的结构模式是有限的, 掌握一个结构模式或行文模式就意味着具有生成无数语句和语篇的能力。背诵是在中国这一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若教师引导不当, 则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进而把这种不满带进课堂, 造成厌学情绪, 弊大于利。教师要适当引导, 将朗读背诵结合,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四、对话的拓展
要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就要启发学生大胆大声地讲。在设计教学时,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对话操练这一环节能表演书本对话, 便认为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不然。对话的拓展训练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对话知识运用的一种反映, 是对话知识运用的提炼和升华。这一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安排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的对话来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再设情境,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中所学对话,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新旧知识交织在一起, 自编对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对话中的句型进行“Guessing game”游戏。
要想成功地进行对话教学, 吸引学生,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一定要遵循“语言交际化、生活化”的原则, 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对话, 将对话融于一定的情境中, 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对话, 运用对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福兴中学:朱秀娟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种体验性学习得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将得到展现:譬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接下来举一个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后,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张硬纸板(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请七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硬纸板确定自己的角色。先由扮演细胞核的同学开始:“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细—胞—核!”(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硬纸板(细胞核)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接着,其他六个角色依次进行。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液泡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液泡……”“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液泡”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只见他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植物细胞想要喝水还要靠我呢!”。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能力。
二、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
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柑橘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共享
合作学习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人,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笔者在教《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一类课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危害等相关信息资料,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交流结束时,笔者将学生的成绩给以肯定。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大家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校园内办一个手抄报展,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将你的手抄报送给亲戚、朋友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于是小组合作又开始为手抄报的内容排版,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学生不仅获得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也提供了成功的机
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
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抗体知识后,笔者设置了一道关于目前热门的话题的问题: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甲型H1N1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
D)。又例如,在学习抗体时,笔者联系了高科技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使知识得以运用,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笔者提出了: “想一想,2009年2月20日 发生在我们盐城的水污染事件,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呢?大家有没有买纯净水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接着让他们经历一次生物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我用纯净水洗脚呢!”,“你真高级!为什么你没有用自来水呢?”,“自来水受到污染了,不能用,有毒!”……以上这些,学生都亲眼可看到、亲耳听到的。亲身体会的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
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课中如何进行阅读课教学06-20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07-1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12-08
关于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的文献综述10-07
高效课堂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11-21
小学高年级如何进行阅读教学09-30
如何进行有效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1-20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9-2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06-08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