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中秋节的诗句(共13篇)
高考素材:关于人生的经典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____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____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____杜秋娘《金缕衣》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李商隐《锦瑟》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____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____张维屏《新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____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____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____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____朱熹《劝学诗 / 偶成》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李商隐《锦瑟》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____贾岛《剑客 / 述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郑燮《竹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___陆游《沈园二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____袁枚《马嵬》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____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____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____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____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____苏轼《琴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____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苏轼《题西林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____杜甫《蜀相》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____李白《上李邕》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____杜牧《遣怀》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于谦《石灰吟》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____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佚名《采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李白《将进酒》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____苏轼《稼说送张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____杨炯《从军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李清照《夏日绝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____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____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____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陆游《示儿》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____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____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佚名《长歌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荀子《劝学》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____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____罗隐《西施》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____虞世南《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荀子《劝学》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____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____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____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____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____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____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____韦庄《菩萨蛮》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____谢枋得《武夷山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____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____佚名《沧浪歌》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____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李斯《谏逐客书》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____朱熹《偶成》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受众, 最希望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得到丰沛的知识源泉,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好课堂教学过程, 在带领学生领悟文本时, 做到多拓展、多联系, 使学生在同一篇文章里获取更多的积累和收获, 进而增长学生的见识。特别是在当前阶段重点高中的学生, 获取社会信息的机会不多, 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强, 老师更应引导学生把课文文本与时事热点、社会新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以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所引用的材料更新鲜, 更具有时代感, 进而提高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论辩能力。
老师每天都生活在学生中间, 对学生平素关注的热点耳濡目染, 肯定有所了解。介绍文本时,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因势利导, 讨论一下这些热点。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就给学生介绍苏轼所经历的“乌台诗案”以及其一生都生活在新党和旧党的激烈政治斗争夹缝中的不平遭遇, 进而引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抒发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性格、遭遇与命运的关系。从学生的练笔日记看, 有一部分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事感慨颇深。虽说是在上阅读课, 这节课却也达到了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时间不能无限扩大,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阅读, 扩大语言素材的积累。
在课堂上, 我还常常大胆放手, 构建了“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学习课文———布置课外阅读, 拓展延伸”的教学形式。学生围绕所授的内容, 提前积极自由地寻找积累相关的内容, 为阅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同步点燃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 使学生有更广的阅读, 拓展其所学的内容, 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
2. 通过课外其他方式, 进行语言积累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 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语文活动本身与资源资源积累的联系, 启迪学生认识并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1) 摘抄好词佳句。每个学生有两本好词好句本子, 一本是自备采蜜本, 可以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 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本语文快乐岛, 则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
(2) 好书推荐栏。目的是让学生博览群书, 积累较多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主动带来充实书橱, 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鸡皮疙瘩》等, 另外, 对于部分学生自己定阅的《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 也都动员他们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并在班级中形成有书大家看, 看后大家一起讨论的好气氛。
(3) 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 或专门买一块白板, 挂在黑板旁边, 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 让他们轮流展示, 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4) 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读书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各自收集的资料和笔记, 或召开座谈会, 交流信息, 扩大阅读面, 增加知识量, 以弥补手头资料的不足。
我常常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并且强调检查落实, 每两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情况, 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的时候, 学生互看互评, 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或表扬或批评, 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 加“星”并展览。
3. 观察生活, 学会在思考分析中积累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动脑筋思考, 并随时作好记录, 就可以搜集和积累许多材料。观察要全面、细致, 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 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 又要注意各种身份, 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 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 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 有人低头不语, 有人眼眶红润, 有人喜笑颜开, 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判断出这是父女送别, 那是情人送别, 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 那是上下级的送别, 那么, 他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4. 学以致用,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 通过各种方法所积累的资料, 就像工厂购进原料一样, 如果把原料堆放在工厂的库房里, 却不去放进机器去加工, 这些原料就会慢慢地腐朽甚至消失, 永远不会生产出创新的产品而产生新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带领学生想方设法, 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方式方法, 通过练笔、片段训练考场作文等方式加强训练, 达到为学生的考场作文增色加分的效果
一、培养意识,形成习惯
学问贵在“积”。对于写作而言,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从何处厚积?细心观察,留心体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搜寻生活的每一角落,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自有一片灿烂的天地,一方无尽的宝藏。
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写作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白居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如此。人的一生,时时感知着生活,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最鲜活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关心时事、国事,了解时代特点,摸准生活的脉博,跟上潮流前进的步伐,会比被动地、零散地积累材料高效得多。
有效的信息从哪里找?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有大量的合适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可关心;诸如食品安全、广州恒大足球现象、小悦悦事件、美国航天飞机整体退役、黄岩岛事件,最新发明和发现,社会热点、名人事迹、时尚动态、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无不可入文。要求学生在阅报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上网的时候多思考、多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积累素材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了解“虎照”新闻,可联系诚信、科学观念,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可体验团结、创新精神。如此,下锅的“米”便不难找到。
我指导学生写随感笔录、心得体会。指导他们透过一点点生活浪花,窥及市井百态,了解人生大舞台,明白生活底蕴。学生处于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生活往往有许多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刹那火花,如果不及时把它记下来,也就瞬息即逝,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把每天新颖而独特的感受都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为考场作文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二、联类引申,调动素材
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纷繁芜杂,若寻找不得法,别说充分调动素材,反而可能让自己“眼花缭乱”而迷失其中。老师要加强“采蜜”方法的引导。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炼就“慧眼”?可采取“联类引申法”。
引申,顾名思义,一定要“引”,但更重要的是要“申”,不能只停留在所引事例和义理上。所谓“联类引申法”,是指从某一新闻、信息中触发个人思绪、积极调动素材库里的相关材料,引申深化开去,将原本可能很不起眼的素材经精心“调配”后,让其焕发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别样光彩,从而达到鲜、活的目的,成为作文的亮点。
比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则图文简讯:银川市科技馆启动“科技进校园”活动,图示为“机器人进小学校园”。面对这样一则毫不起眼的“边角”新闻,我指导学生从科技角度和意识角度去处理材料,挖掘适合题意的内涵:由这则新闻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关注、参与并取得了多项价值不菲的成果);再进一步联想到我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壮举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从而可以深化得出一些结论:国家乃至民众的科技意识正在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加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人民心中与日俱增。这样,原本看似很难进入文章的“石质”素材便为慧眼选中甚而至而成为“金玉”了。
联类引申关键是要抓好、抓紧触发点,并进行深思扩散。苏轼作诗有个经验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移至作文也是一样的。另外,触发点一定要抓准确,只有触发点准确了,道理才能说得清,引申发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顺畅地进行借题发挥,才能有的放矢。联类引申的触发点角度要小,切入的口子要小,就好像“定点爆炸”一样,才会有强大的爆破力;但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切得准,切得深。
三、分类“贮存”,合理使用
素材的积累必须要整理分类:要时常浏览记诵;要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素材成倍地增长起来,还可以使许多素材“化腐朽为神奇”,翻出无数新意来。
拥有、挑选后,还要学会分类“贮存”,合理使用。老师要重视“酿蜜”的辅导,对学生“采来的蜜”,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酿成蜜”,运用到写作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泛读与精读、随意浏览与专题材料的搜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有意搜集建立一些素材库,如重大活动题材、道德修养题材、环境保护题材、人际交往题材、爱国题材等。如可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袁隆平归入到“个人修养”类;将钱学森、“神六”“神七”航天集体归入到“爱国”类;将温州动车组追尾事故的责任人和冒死拦车的收破烂老人归入到“社会”类等等,使素材库形成网络化。归纳贮存时可详可略,但都要遵循“真实、客观”原则。使用时可同类并举,可正反对举;可详尽举例,亦可概括举例。要求要分析到位,注意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原则,准确反映题目要求和文章主题。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由无目的关心生活到有意识注意社会生活,由害怕写作到樂于动笔、勤于动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无甚可写、下笔无言,或言必屈原、司马迁等人。他们已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地将历史类、时事类等各种类型的素材糅合起来,写作出不错的文章甚至文质兼美的佳作。
学生勤于“采蜜、酿蜜”,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写好作文并不是难事。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动意识,就能善于发现大量鲜活的社会性强的素材,就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将生活中的“石”点化成“金”成“玉”,进而雕琢成“器”,在写作时就能达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之功效,当可避免无“米”之虞。
1.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2.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3.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4.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5.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6.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 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9.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10.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11.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2.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13.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14.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5.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6.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7.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8.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19.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0.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21.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22.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23.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24.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25.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26. 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27.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28. 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29. 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30.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31.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3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3.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34.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35.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3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37.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38.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39.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40.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1.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43.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44.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47.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48.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49.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50.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51.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5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5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4.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55. 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56.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57.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58.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59.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60.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6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63.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5.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6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67.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68.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69.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70.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7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72.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7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74.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7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76.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7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78.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79.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80. 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七夕的诗句: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李商隐《马嵬·其二》
喜鹊桥成催凤驾。 ——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 徐凝《七夕》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 李商隐《壬申七夕》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 李商隐《辛未七夕》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 —— 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林杰《乞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描写中秋节团圆的诗句:
1.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 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同是瀛洲册府仙。—— 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丹桂花开第二番。—— 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4.分明不受人间暑。——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 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6.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
迹。—— 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8.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中秋节团圆的诗句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0.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琼楼玉宇。中秋节团圆的诗句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2.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慧霖《闰中秋玩月》
13.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 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4.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15.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6.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7.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8.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 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9.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
20.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开展这一活动是有一个由头的。从高考作文改卷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作文材料旧,空洞无物。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少鲜活的新例。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三学生时间很紧张,没有空看书看报,更没有闲暇去思考生活与人生。观察力和触觉都变迟钝了。这对写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经常抱怨,每周写作文,人都被掏空了。只进不出,感觉被掏空是很正常的。同学们在高三这一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光有应试技巧,无异于无米之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创设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人生,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肚里有货,才能处变不惊,也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材料而造成偏题离题的情况。这个活动的全称是“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所谓高考作文“素材小全”,是相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厚重的“素材大全”而言。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由同学们自己提供素材,师生加以总结分类、装订成册。由于同学们提供的素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更易用好用。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构造一个素材积累网络。这个网络由这几部分构成:读书笔记,每周练笔,课前演讲,堂上作文提纲训练,针对某一次作文话题做专项素材积累,从优秀作文中找素材,把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
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
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
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
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
材料: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可以设计四个材料。下课收上来进行整理,好的立意与例子进行归纳。讲评完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收上来继续整理,适当修改后印出来再发给同学们,作为素材积累。
(五)专项素材
上学期每两周一次堂上作文,下学期每周一次堂上作文,除了及时评改讲评外,还可拓展延伸,如就其中一次作文做专项素材积累。例如其中一个话题作文:有这么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只有放飞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挑出最贴切的例子,如: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墙。”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以此类材料加以引导,让同学们领悟哪些例子最切题,然后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再找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可以上网查,可以翻书报。同学们交上来后,老师修改做整理后印发返回。两个教学班就有八十个小故事,这八十个故事不仅是“志向”方面的有力例证,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发掘材料的立意,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写在上面,在其他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
(六)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包括每次堂上作文教师挑出来的范文,每次大考年级甚至广州市挑出来的范文,还有每年《语文月刊》(7-8期合刊),以及手头的一些优秀作文集。这些优秀作文值得借鉴的有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当然少不了对其材料运用的借鉴。同样写苏轼、屈原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拿50分以上,有的只能在及格分上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本身,还包括素材的运用技巧。
(七)语文课本
读了12年的书,即使任何课外书没有读过,能用好这十几年来课本的东西,高考也能写出好文章。2000年高考,一位山东考生的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将课文内容信手拈来,一样写得文采飞扬。可将课本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
1. 一个材料几个角度:《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亲情友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陈情表》
团结合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师说》
3. 把课文按照一些专题分类:
民心向背:《谏太宗十思疏》《孟子见梁襄王》《过秦论》
环境保护:《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
逆境成材:《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勾践灭吴》
自信自爱:《将进酒》《师说》《鸿门宴》《游褒禅山记》
坚持不懈:《劝学》《离骚》《游褒禅山记》
这几种训练非常容易操作,同学们全员参与,收获面大。
分头收集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我充分地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按照人物篇、自然篇、社会篇分组来收集资料。人物篇中按内容分为商界、体育界、科学界、娱乐界、政界等;按国别分为中国、外国;按时间分为古代、现当代。自然篇中分为植物、动物、景观和其他。社会篇分为历史和时事。对于有所耳闻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要求同学们知道多一点。比如: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有钱,但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最令人震撼的是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机构,那么究竟捐了多少?捐给了谁?他跟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故事?
什么是“蝴蝶效应”?……
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熟悉的事不熟悉的细节,每个小组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收集,素材的内容首先吸引自己,打动自己,然后试图去吸引和打动别人。艰巨的工作分开做,省时省力。再加上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展现大家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资源共享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
前面提到每周练笔,同学们写完了,教师批完了,工作并没有结束,教师每周将优秀的周练(每班大概四五篇)复印出来,张贴在班上。不少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习作偶尔甚至仅有的一次被张贴出来而充满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关注生活和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其中精彩的内容收录到“小全”系列中去。
课前演也是如此,演讲完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发言浓缩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用word形式放在班级电脑的文件夹里,作为“小全”的一部分。一学期后,我将其整理起来,印成名为“2007届高三课前演讲材料”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例如: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由于严重的并发症,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学校不收他,母亲只好教他读书写字,可是两年后,母亲却患病去世了。在做守林员的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一个失聪的人,一个没有跨进学堂一天的人,由于始终如一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樊倩雯提供)
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析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让第三个人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边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责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蒸蒸日上。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正是这个道理。
(李智荣提供)
如是格式,整理下来,大概20页,这些材料,由于同学们听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再加上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所以兴趣更大,容易记牢。
专题归类
例如: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动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并隔绝一切可能让它移走的条件。不久,试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在几次将根拔出准备游走,却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试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由此可见,不是环境的水分不够,而是卷柏没有直面问题。相反,只要它不逃避,伸展着根,积极地去寻找深埋在土地里的水分,最终将会枝繁叶茂。
(罗维提供)
不少同学提供的例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一类更好用更实用。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可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微型的“系统工程”。收集整理运用的过程中,人人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体现其“知识性”;素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其“社会性”,全过程都是同学们自己亲自发现、加工,并参与组织工作,可以体现其“实践性”。
搞“素材小全”是个细活,需要慢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要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多元而简约地去强化,就能做到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古语“观千剑而后识器,操百曲而后知音。”通过积累,同学们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机会表达,就灵活运用,厚积薄发。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8.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15.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
16.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17.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19.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
2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21.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2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23.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24.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5.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2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望秦川》
27.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秋词》
28.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早寒江上有怀》
29.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
30.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1.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其三》
3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3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
3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浣溪沙》
3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苏幕遮》
3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7、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38、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孤山寺端上》
39、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八声甘州》
40、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
41、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42、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满庭芳》
43、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44、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立秋》
45、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白露》
45、一轮穿桂香空照,万里离人诉断肠。《秋分(中秋)》
46、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霜降》
秋天的古诗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望秦川》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16、《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中庭地白树栖鸦,今夜月明入尽望,--王 建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刊本《唐诗画谱》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 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 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
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
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
中
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
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训练一直被视为高三作文复习的重头戏。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从平时的训练来看,能恰当应用在文章中的却不多。为帮助考生解脱“心中有料,笔下无言”的困境,我在指导考生素材训练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种规范运用素材的基本结构,分别是:引——议——联——结,起——承——转——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分别阐述。
一、引——议——联——结
1.结构分析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结”,结束明旨。
2.实例阐述
心中有座桃花岛
“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黄药师拥有如此绝美的离尘脱俗的桃花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桃花岛——绝少世俗功利的浮尘,亦无众生得失的羁绊;留有生命最初的纯真,拥有生命最真的善良。(引)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静赏春花妩媚,闲听碧海潮升,坐观云霞飞渡,起吟冰雪秋霜。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将滚滚红尘中扑面而来的浮躁喧嚣置于身外,我们就能坚守生命的本真,我们就能明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得失奈我何?(议)回看2012,“最美人物”皆可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死瞬间勇救学生写成真爱篇章,最美司机吴斌垂危之际疏散乘客奏响动人乐章: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用生命谱写救人赞歌,最美女护士万永平列车接生救母女传为佳话,最美孕妇彭伟平跳水救童成美谈,最美清洁工卧倒水中清垃圾令人动容(素材)……无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桃花岛。瞬间摄人心魄的壮举绽放的是生命本真的芬芳,绽开的是人性善良的花朵。(联)——朋友们,洁净我们的灵魂吧。挣开得失的羁绊,拂去名利的浮尘,心中自有桃花!(结)
引,通过名人名言或材料引出分观点。议,分析说理,树立自己的分观点。联,联系素材,分析说理,证明观点。结,结束分论点的论述,回扣分论点。
该结构还能引伸以下类型的说理结构:
引(引出论点)——联(事例论证)——议(事理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议(再次分析深化)——结(提点中心)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联(道理论证)——结(提点中心)
二、起——承——转——合
1.结构分析
“起”,引出话题;“承”,承接论述;“转”,事例论证;“合”,明确中心。
2.实例阐述
人尽其才方显人生价值
说起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帝王将相成就伟业,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平民布衣辛勤劳作,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起,引出话题)的确,帝王将相也好,布衣平民也罢,只有人尽其才,方显其人生价值。(承,承接论述)北大硕士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难道就贬低身份了吗?难道只有做官才是“正道”?难道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素材)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有的人生于豪门却沦为精神乞丐,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人正值年轻却苍老萎靡,有的人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转,事例论证)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时日标的追求历程,决定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价值。(合,明确中心)
起,是指通过概述材荆引出话题。承,是指通过正向评议材料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是指通过列举几个道德滑坡的材料反面论证观点。合,是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再次阐明观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结构分析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分析问题”,分析说理;“解决问题”,总结点题。
2.实例阐述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但是最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多少个,究其原因,是缺少了那份执着的笃定前行。(提出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梦的过程中总会遭受不同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厄与阻挠?是笃定的行还是退缩不前呢?“打工作家”王十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少不经事的他跟随着打工洪流来到了珠三角,辗转于各工厂间,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素材)没有对他追逐从事写作的梦想造成打击,反而更加让他笃定前行,他就是要走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也正是这种追梦不息,笃定前行的精神鼓舞着他,在机器声道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分析问题)梦想可以有许多,但人的生命是被限定,生命是如此短暂,倘若想我们的人生精彩的话,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就是必须的。(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话题,提出要证明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通过衔接过渡,引出实例,引用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围绕观点说理,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就是总结前面的分析说理,得出结论,点明题旨,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
运用作文素材的范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三种,无论使用哪一种范式,都应该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就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议论段,例子如下: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观点句)一个人活在世上,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却又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只有适当地舍弃才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阐释句)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材料句)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护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分析句)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结论句)。
说实话,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恰恰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严密性了。
朝代:唐代
作者:郑谷
原文: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作者介绍:
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诗词成就: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郑谷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郑谷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郑谷为晚唐诗坛巨擘。
最后,诗人终于在这种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样,郑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从而也就成就了他们千古流芳的诗名。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贤哲们的奇丽人生,确实值得人们永世深思。这恐怕也正是郑谷读书堂能够成为千古胜迹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随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圯,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苏轼《念奴娇•中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 》 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一轮秋影转金波。——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秋》
自贡市传奇彩灯有限公司简介
自贡市传奇彩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主要从事彩灯、彩车、彩船艺术工程,仿真艺术工程,亮化艺术工程,景观园程等策划、设计、制作,广告设计、制作、发布及大型展出活动的文化传播公司。
自跨入中国彩灯行业以来,公司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优质的服务和出类拔萃的品质深入人心,深受广大客户的认可事的辉煌历史。有着创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成功举办灯展及文化主题活动数十余次、自贡国际恐龙精品灯会策划小组成员之
一、走向境外展出、参
传奇彩灯凭借严谨的管理体系和人才资源,以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充分发挥系统化服务优势,依据良好的策划能力和思维创新,专业至上,打造出一支具有卓越竞争力的精英团队,拥有自贡市政府评选作出巨大贡献的彩灯行业至今唯一优秀技能人彩灯并且凭借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丰厚、精英团队不断创新、前进的精神力量,灯组从单一观赏的彩灯发展为观赏、参与、趣味
项目从单一的灯组展出发展为以灯展为平台,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美术、演出、经贸等多方位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传奇到长足的发展,赢得社会的赞许与认同。
高三学生,时间有限,环境条件有限,见什么记什么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也高不了,要用材料的时候不一定能及时找到。有人为积累作文素材开出过药方,什么独特性、时代性,一套一套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认为积累不是对见到的作文素材的堆积,更不等于教师选出来硬塞给学生,而是像吸收营养一样,经历阅读(观察)——选取——分析——试用——留存等步骤,能够准确理解,自如驾驭材料的提高过程。只有作文素材积累做到个性化,避免肤浅,边积边试用,做到了逐渐加深和序列化,减少盲目,才能事半功倍。下面就议论文材料积累的误区,提几点建议。
误区一——千篇一律,缺少个性。请老人(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人)、扑热点(高考前几个月社会热点新闻)、套佳作(满分作文)。正确做法是尊重学生个性,顺其爱好,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根据地”。
某生酷爱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作文中多有罗列。老师每次批改作文不胜其烦,就禁止该生再用此类材料。该生陷入迷惘。但另一位老师表扬他坚持阅读,指导他注意审题和剪材,用好自己喜欢的材料,该生高考取得了理想成绩。有的学生喜欢读科普书籍,有的喜欢运动明星成长史,还有专门研究音乐、绘画的等等。
误区二——“兼收并蓄”,只堆积、不分析。正确做法是在用中优化,变死素材为活材料。
许多学生积累材料是为了考试时有八百字可写。这些同学,因为不会分析论证,故而写议论文时罗列很多材料充篇幅。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对他们来说,搜集来的素材是“死的”,自己并不能灵活驾驭。
对堆积的素材碎片首先应进行阶段性地分类。尝试有目标、有方向性地积累素材。比如,思考人生现象的、和谐的、分析事物关系的等等,分门别类有秩序地整理好,到用的时候,一想就是一类,不仅有话可说,更能拓展思路。
再就是比较筛选。同类素材,留下新颖的、具有代表性和有震撼力的材料。写作时,信手拈来,灵活驾驭,不会因心中无数,生搬硬套,也不会因用错材料造成偏题。
误区三——束之高阁,不研究用法,被动接受,主动性缺失。正确的做法是学会多角度分析素材。
在平时的作文片段练习和写作练习中,要尝试运用积累的素材。这种用,是要在用后做错题档案的。一是以小见大。不起眼的小例子,能否充当文中的奇兵?如运用一组材料,将其共同特点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考生固然知道積累材料要找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可怜的是,由于材料搜集到后,就束之高阁,打入冷宫,日积月累,家底不清,临场用时一片茫然,只好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材料的积累,做和不做一般无二。
二是多角度看同一材料。材料不光是读书摘取的,更多的是生活体验。《品位时尚》满分作文之一,考生谈对填报志愿的感受。材料完全来源于生活,但考生能从对同一事物不同人的态度去分析,从而阐明观点,赋予它生命力和方向性。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时,它才发挥了论据的作用。
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在积累材料时,发觉材料中的审美价值,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择格调高的材料。材料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文章就会具备高格调。优秀议论文《落花之美》中有这样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小时候,不懂得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现在终于明白,美丽遗弃在俗人眼里是一种罪过。心疼落花,就让落花疼心。赞美过落花的人,我只记住两个:陶渊明和李商隐。‘落英缤纷’是桃花源的标志,我对那片绚烂的落花牵挂已久,但至今却没有一瓣落在我的梦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的一生多少恩怨就在一个‘护’字。”灵秀的文字,来源于平时的阅读和材料积累时审美意趣的培养。
误区四——断章取义,读书只取碎片,不能完整理解。正确的做法是,材料积累要详实,自己有感知,用时拿得动。有的学生把政治书上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材料拿来,认为是万能钥匙,但他用起来莫明奇妙。
误区五——太挑食,“喜新厌旧”或“偏爱名言”等。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上文所提有感知、拿得动的材料就收入。材料不在新旧,贵在恰当。只要你挖掘出它不为人知的内在含义,只要你在最该用时运用了,它就会掷地有声,就会为文章生辉增色。
作为指导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老师,必须树立牢固的观念:正确的积累材料的过程,就是提高审题能力的过程。当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马上会想到老师教的思维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是很难用一句话把中心论点概括出来。即便是有了观点,也不知道怎么去论证。其实当学生在考场上高度紧张,一时很难将抽象的道理讲具体时,刺激他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引导他的论述更接近论点又更形象的惟一办法就是活生生的材料。可以说,材料牵出了考生的思考,材料带动了理性的分析。通俗地说,材料指示了思路。材料还可以引领考生行文。只要想到了材料,然后再把材料的含义挖掘出来,文章就不会写不下去。材料积累之功,大于作文教学的其他工作。
【高考素材:中秋节的诗句】推荐阅读:
经典高考作文素材:芒种诗句09-08
励志的高考作文素材09-08
关于李白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07-05
高考素材积累:名人素材评析07-26
以公平为话题的高考写作素材10-20
以平庸为话题的高考作文素材10-27
历年高考作文素材07-03
高考素材:原谅自己07-23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10-09
高考作文素材热点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