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红楼有感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红楼有感(精选10篇)

观红楼有感 篇1

纵观整部《红楼梦》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贾、林、薛三人的爱恨情仇,但这其中的感情交缠、伦理道德种种矛盾纠缠在一起,就不是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了,所以它的结局是个悲剧,但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

开篇作者题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老师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其中的辛苦自不为外人道也,整篇文章的布局精湛,每一个情节甚至细节都含有深长的意味在其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把整个贾府的二百余人各色景物一一描述,以轻描淡写的对言语、动作、服饰的描写把彭拜的感情,兴衰的更替一一道来。假借太平盛世之名写尽了这繁华背后辛酸与悲哀,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现在让我们忘记贾、林、薛的情感故事,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红楼梦》蕴含着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专制制度下的思想结构,这些都在这小小的贾府完整的展现着,在这些结构制度下的年轻的人们的挣扎与妥协也在展现着,这是对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剖析。

贾府的衰败同样揭示了封建王朝的衰败,在我看来两者的衰败十分的相似。国家的司法的黑暗和对人权的蹂蹑,权力的至上思想,地位的重要性,宗法制与多妻制以及嫡庶的冲突矛盾,奴隶制度,政治制度等,这是清王朝的制度也是贾府的制度,因而我们可以说贾府就是一个社会的射影。偌大的贾府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女强人王熙凤在其中苦苦的支撑着,无奈着贾府如蚁穴虽大,内里却以千疮百孔,这样的贾府,这样的朝廷为时是不久的。虽高鹗在结局对贾府多有怜惜留的一线,但我认为几句还应当是那句“恰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这个制度下的社会人物无不各有各的难处和不可言说的苦衷。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他们可以说是这已经腐朽了的大观园里的反叛者,也是苦难者。封建的社会即使出现了思想的新萌芽,也会被当成异端打压致死,这是一场爱情的悲剧,也是新兴思想的悲剧。

但经典是不会被抹去的。《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本批判的文学,它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批判了当时的人,这些都给了现在的我们带来了启发与借鉴,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红楼梦》中我们从贾、林的爱情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与警告,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很现实很深刻的道理,如文中对王熙凤的评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这矛盾重重的贾府中人人过的不舒心,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特色。

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个贾府代表着整个社会对于男女嫁娶的观念,这个观念是很可怕的,是以“孝”为枷锁的道德绑架,这里的人是没有自由这个观念的,就连十分疼爱林黛玉的贾母都不同意其余贾宝玉的爱情,而要找一个能生养,家世较好的薛宝钗为孙媳妇,这一来见贾母重男轻女,二来是对权势的重视,三来是对后代子孙的渴望。她是知道贾宝玉的无能,但希望宝玉的子孙能做上官,但她的想法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时期科举考试就是唯一的出路,做上官就可谓“一人升天,鸡犬得道”,如《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一样,只是中举后便激动的疯了,可见科举之毒深已。更何况明清之是科举制度以僵化,明朝八股文和清朝的民族歧视政策,科举中的徇私舞弊也越演越烈,实在算不得什么良路,但别无它路可走。

观红楼有感 篇2

首先, 何为“事体情理”观呢?《红楼梦》第一回作者通过“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就清晰地阐述了小说的整体创作意旨:

历来野史, 皆蹈一辙, 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 反倒新奇别致, 不过只取事体情理罢了, 又何必拘拘与朝代年纪哉!……我这一段故事……亦令世人换新眼目, 不比那些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满纸才人淑女、朝子键文君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这就是这本书所提观点的根据。而在写作方法上, 张洪波提出了:以“实录”刷新“传奇”、以“传奇”刷新“实录”、“实录”“传奇”的融通与提升。

传奇论起其历史, 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小说所开创的传写“情事之奇”的“传奇”对后世文学中的影响和发展, 可从小说与戏曲两方面来看。而在小说领域内, 发展到宋元明清小说中的“言情”、“传奇”, 时, 风韵绵延不绝, 不过, 不同于唐传奇之文采风格的绰约与清新, 宋元的传奇小说开始于世俗化, 多写宫闱“艳情”和小儿女“私情”。关于中国史传传统中的“实录”精神, “不隐恶、不溢美”的客观态度及其“史才”“春秋笔法”对于中国小说叙事的影响, 本书作者参照许多小说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从史家之“历史叙述”对“原始史实”所作的叙述艺术加工入手, 归纳了“实录”精神中所包含的叙述艺术特点, 约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看:“整齐顺畅”的叙述结构、“绘声传神”的场景描写、“春秋笔法”的意义张力、“妍媸毕露”的求真精神。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也有渗透、影响和发展。

我就以“言情”主旨下叙述技巧的“以写实为创新”, 来谈谈具体的一些体会:

以往才子佳人小说在“言情”方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在《红楼梦》中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语言行为、环境描写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符合事实情理, 给读者清新鲜活、真实亲切感。下面我举几例:

一、在故事情节的写实方面

《红楼梦》中宝黛之恋是纯情的男女之恋, 而在第十九回中宝玉去看望黛玉的描写则是其绵绵情思的写照。“宝玉揭起绣线软帘, 进入里间, 只见黛玉睡在那里, 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 才吃了饭, 又睡觉.’将黛玉唤醒。”这里的宝玉见到黛玉的情景, 如果发生在别部书里, 宝玉会生不轨之心, 苟且之念, 或发出轻狂之言。而在此作者却是按照可能发生的事情推理写实出来的。而下面“宝玉道:‘酸疼事小, 睡出来的病大, 我替你解闷儿, 混过困去就好了。”脂砚斋评点说:“宝玉又知养生。”在此这样的描写就更加合情合理了。接着, “宝玉推她道:‘我往哪里去呢, 见着别人就怪腻的。’”脂砚斋评:“‘只有一颦可对’, 亦数怪事。”这就是宝玉的真情实感, 因为他喜欢黛玉。接着“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也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 咱们在一个枕头上.’脂砚斋评:“缠绵秘密入微。”通过这几句的真实描写, 那宝玉对黛玉的绵绵情意, 宝黛之间的缠绵恋情就跃然纸上。让读者一读便能领会他们心心相印、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的彼此相爱的恋情。而不似以往才子佳人的“美人巨眼视穷途”的陈套故事, 男女主人公爬墙同屋很快尽享云雨之趣的荒诞描写。而《红楼梦》里却是用人情所至的真切平实的话语来表现了大家庭里的男女之间相爱的故事。这里《红楼梦》的描写构成了对以往“言情”传奇中事件的反讽、消解与刷新。

二、在人物出场的平实描写方面。

如作品第四回中薛宝钗的出场, 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 乳名宝钗, 生的肌骨莹润, 举止娴雅, 当时他父亲在日, 极爱此女, 令其读书识字, 较之乃兄, 竟高十倍。”这是宝钗的出场, 没有以往传奇中女主人公出场时的大肆渲染, 腐烂恶俗的描写和夸张, 而是仅仅用了“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两词, 作者简单平实、平淡无奇的写实风格, 正是他的用意所在。而近小说中, 满纸的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显然已经被曹雪芹所蔑视和不齿了。曹雪芹冲破了俗套, 创出了自己的“虚”“实”相容的写作风格。而正是“实录”里“适如其人”逼真精神的沿用。

三、在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方面。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男一号, 主要的刻画对象, 我就拿第三回来做一分析。宝玉初见黛玉“这个姊妹我曾见过的。”脂砚斋评点:“疯话。与黛玉同心, 却是两样笔墨, 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 一毫宿滞皆无.”后面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 然看着面善, 心里倒是旧相认识, 恍若远别重逢的一般。”脂砚斋批:“妙极其语, 全做如是等语。怪人谓曰痴狂。”其后, 宝玉送黛玉一字“颦颦”, 探春笑其杜撰, 他笑道:“除《四书》。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脂砚斋批:“如此等语, 焉得怪被世人谓之怪, 只蛮不过批书者。”后听说黛玉无玉, “宝玉听了, 登时发作起狂病来, 摘下那玉, 就恨命摔去, 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 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这样的举动又是最怪之极, 充分显示了在初次见面时宝玉对黛玉的那份痴情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而通观这席话, 自然流畅、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宝玉的性情、身份和他的口吻。绝没有一点对近小说的套话, 而正是宝玉“发自心里”的话。

《红楼梦》正是通过作者对近小说的改进, 融“虚”“实”于一体, 充分从事体情理出发, 至情至理地撰写了这部震惊全世界, 并经久不衰的巨著。而在我国的小说史中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 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而张洪波对《红楼梦》的现代阐释, 又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红楼梦》的鉴赏和认识。

参考文献

⑴张洪波著:《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 北京:中华书局, 2008.8

《红楼梦》贫富观探析 篇3

[关键词]红楼梦;贫富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志码]A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对于这两个世界,有人认为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1],而笔者认为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富贵世界与以刘姥姥为代表的贫穷世界。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等众多女子的人生悲剧则是中国古代封建贵族由盛至衰过程的具体体现,是四大家族由富贵世界到贫穷世界的必然结果。

一、借甄士隐描绘社会状况

甄士隐既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以外的人物。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体现了自古以来隐逸文化所代表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与审美情趣,特别是他“不以功名为念”、不走“仕途经济”之路的人生观与自由观,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深刻思考。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岗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又来丧!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好了歌》注正是《红楼梦》全书线索的集合,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贫富变化的哲学阐释。甄士隐之所以要隐于朝市,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没有为士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与机会,而这种专制制度恰恰是“邦无道”的真实写照:即使当年“笏满床”,不久也会变成“陋室空堂”;今天“金满箱,银满箱”,明天却会“展眼乞丐人皆谤”。

贫富从来都是同死生联系在一起的。在《红楼梦》向读者展现的悲剧画面中,众多人物一个又一个死去,将悲剧气氛烘托到极点。小说第三回暗写了黛玉之母贾敏之死,第十二回写了贾瑞之死,第十三回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秦可卿之死,第十六回简单叙述了秦鲸卿之死,第三十二回写了金钏之死,第六十九回写尤二姐之死,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等。当生死的轮回被甄士隐揭穿时,便是“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又来丧”;当贫富的循环被甄士隐看透时,便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令人回味的是,身处皇宫、贵为妃子的贾元春可谓是富贵之人,可富贵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与欢乐。在场面宏大的元妃省亲过程中, “贾妃满眼垂泪”, “只管呜咽对泣”。作者将贾元春心灵深处的悲剧置于局外人羡慕不已的省亲过程中,既在艺术层面为贾元春的死埋下伏笔,又在哲学层面为生死贫富之变化做了铺垫,并借贾元春之口发泄了自己对清王朝封建专制朝纲的怨恨,为无数宫中女性道出了满腹伤痛——看似拥有富贵,实则精神贫困;看似享尽荣华,实则心中寂寞。

二、借冷子兴道出宁荣二府衰败的原因

冷子兴是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出现的古董商。他的出场是有深刻含义的。其一,从他的姓名来看,冷者,冷眼旁观者,而旁观者清;其二,古董商是鉴别真伪的高手,言外之意是,冷子兴之言既掷地有声,又可辨别真假;其三,古董商为买卖古董常与富贵人家打交道,家盛收藏、家衰卖出恰恰反映了社会贫富变化的整个历程。作者借冷子兴来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合情又合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竞一代不如一代了!”

冷子兴的这段话其意深远。一方面道出了宁荣二府衰败之后的气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另一方面列举了宁荣二府衰败的三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这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朝代更叠的主要原因。试想,哪一个朝代不是打江山那一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而坐稳江山之后,其后代坐享其成呢?又有谁在“运筹谋划”、“居安思危”呢?都“安富尊荣”结果必然是坐吃山空、危机四伏、大厦将倾。

宁荣二府衰败的第二个原因是“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谈到“排场费用”,有两个典型场面,一是秦可卿死后出殡,一是元妃省亲。有两件事可以说明秦可卿的丧事过于奢侈浪费:一是秦可卿所用棺木乃某老亲王所预定的名贵寿材,以致引起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贾政的异议;二是贾珍为虚名花一千两银子给贾蓉捐官,秦可卿死后被封为龙禁尉。如果说秦可卿的丧事是从“死”的意义上渲染贾府之奢,那么,元妃省亲则是从“生”的意义上烘托贾府之富。被贾妃换成“省亲别墅”的“天仙宝境”就是用大量的银子堆出来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宁荣二府衰败的第三个原因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从宁国公与荣国公算起,作者共写了贾家五代人。第一代宁国公与荣国公是跟着先皇打江山的先臣,可谓劳苦功高,挣下了这片家业;第二代贾代化与贾代善则无显赫功德;第三代贾敬、贾赦与贾政三人中无一人有真才实学,且各有其不利偏好,贾敬一味好道、贾赦好色好淫、贾政嫉贤妒能;第四代贾珍、贾琏、贾宝玉和贾环,贾珍是挥霍无度、道德败坏的典型,贾琏与贾珍同流合污,我们只在贾宝玉这位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那里看到了一丝单纯、正义,只可惜贾宝玉对于大厦将倾的贾府也无能为力,贾环则是一个形象猥琐、能力低下、品德低劣之人;第五代的代表是贾蓉,在这“假荣”符号的背后正是整个贾府外表奢华、内里腐朽糜乱的真实内幕。

人们不禁会问,宁荣二府既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又是“最教子有方的”,怎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呢?要解开这个谜,需从身处贾府最高层的贾母说起。贾琏与鲍二媳妇私通被凤姐撞见,引起一场夫妻、妻妾、妻妾与姘妇之间的大混战大闹剧之后,凤姐哭诉到贾母处,要求贾母为她做主。贾母听后不以为然地笑着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来的。”贾母对此事的态度深刻地揭示了这个家族内部道德沦丧的深刻原因,原来贾琏的祖辈们也“都打这么过来的”。为了让读者对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事实有更深的认识,作者把贾珍父子的恶迹秽行放在贾敬治丧的环境中去描绘,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憾力。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自己一味求享乐,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去管束子孙们。[2]联系到清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正是因为“上”有无道昏君,“下”才会有像贾雨村那样的贪官酷吏。不仅是贾府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整个封建贵族阶级同样一代不如一代,封建清王朝的皇帝也一代不如一代!等待这个社会的只能是衰败和灭亡。

三、借刘姥姥展现贫富两世界

刘姥姥是贾府盛衰的民间见证人。她一进荣国府时,见到贾府丫头都身穿绫罗,堂屋里陈设耀眼生光;二进荣国府,正是贾府最繁荣的时候,刘姥姥随贾母游了一次大观园,“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过了”;三进荣国府,贾府已经衰败,家被抄了,贾赦、贾珍被充了军,贾母死了,凤姐病危且临死时还把巧姐托付给刘姥姥。

如果说冷子兴是于高墙之外总体演说荣国府兴衰的全过程的话,那么,刘姥姥则是从贾府内部细微之处洞察荣国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是“蹭”到角门前的。等来到凤姐院子时,刘姥姥感觉“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人物耀眼争光的,头晕目眩”,此时惟“点头砸嘴念佛而已”。作者用“头晕目眩”和“点头砸嘴念佛”写出刘姥姥感受到的悬殊的贫富差距。

小说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作者把贫富差距悬殊的两个世界具体化了,还用刘姥姥的话把这两个世界进行了量化对比,这集中反映在“螃蟹宴”与“吃鸽子蛋”两个场景。在“螃蟹宴”上,刘姥姥边吃边算,“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由此得出结论:“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在吃鸽子蛋这个细节上,作者的描述既有艺术技巧,也有深刻内涵:刘姥姥拿起箸来不听使唤,风姐为取笑她让她吃鸽子蛋,还报出了鸽子蛋的价格:“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结果因箸不听使唤刘姥姥夹的鸽子蛋滚在地上。于是,刘姥姥的画龙点睛之语脱口而出——“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这既表现了作者的幽默诙谐,又讽刺了荣国府之奢侈。

到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发生了由荣至衰的变化。虽然曹雪芹笔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文字现已失传,但根据《红楼梦曲》和脂砚斋的评语可以推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并非求助,而是解救被卖到妓院的巧姐,将其带回家。此后,荣国府的小姐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至此,贾府已彻底由富至贫。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江宁织造曹家档案中的“西花园”考[A].顾平旦.大观园[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56-262.

观红楼梦读书会心得 篇4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和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在书中,显而易见的,贾宝玉心里更多的是他那灵动的知己表妹林黛玉,而不是强势的薛宝钗。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来说,孱弱的林黛玉显然无法担任一家主母的角色,而强势的薛宝钗是正好适合的。可想而知,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有些任性的黛玉。至此,一桩包办的婚姻就此产生,就造就了宝黛二人后来的悲剧。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封建的婚姻制度,封建的道德礼教。受到封建社会荼毒的,当然不止宝玉和黛玉,还有一大群少妇少女,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出家的贾惜春……等等。如此显贵的上层社会的女性尚且如此这般悲惨,下层女性所受到的折磨,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女性们在那个时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身的际遇无法言说,在那个可怕的悲剧时代,女性是不值一提的,如同男人们把玩的“宠物”。在这么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男人们很难变成了大男子主义。

作为当时代的“新”人,为贵族家庭出身的贾宝玉,没有像其他男性一般的蔑视女性,而是给了女性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在当代,一个丫鬟如何敢生主人的气,在当时,有十条命都不够砍的,而贾宝玉的丫鬟却敢,如果不是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又怎么敢如此放肆。所以,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宝玉,都愿意与这个“混世魔王”一同玩耍,这不仅仅是因为宝玉对女性有着基本的尊重,更是因为他把女性当成一个人。并且贾宝玉对女性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所有女性在他的眼里都是“水做的骨肉”,而男性在他眼里也是“泥做的骨肉”,他见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就觉得臭气熏天。这就足以表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敢于为女性发声,他还给人们带来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带来的影响也并非一时,直到今日,《红楼梦》对人们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书中的贾宝玉不可或缺的可能也带着曹雪芹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作者本人的认识,才有的书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才能如此准确无误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才能令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

虽被人评为“满口荒.唐言”但是这“荒.唐言”却自有其道理,不同于其他官僚的冠冕堂皇,个中道理又有多少人才能够理解,作为当时代的“另类”,曹雪芹所忍受的压力与所遭受的际遇,并非常人所能想象,才能写出如此富含道理的著作。

观红楼有感 篇5

世人就是我们,我是一个现代人,也请让我以我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看法。我们活在大千世界从来不易。大人经常说,我们生活的多好啊,那有什么痛苦,他们这些大人才活得不容易。我们只不过是一群猴子,一群动物!我们讨厌痛苦,可是,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发泄。曹雪芹先生前半生锦衣玉食,又生于书香世家,后半生则过着绳床瓦灶的生活,不可能不引起曹雪芹先生对世事的感慨,于是,《红楼梦》便诞生了。

我认为《红楼梦》也不过如此而已。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红楼梦》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字面意思)中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红楼梦》中遍地都是这样的例子,有为钱的凤姐,有为情的林黛玉,有为禄的薛宝钗,有为成仙的贾敬等等。那个时代是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人们的追求也不过尔尔。追根究底,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个梦一样,就是为了一个利字。

世人并不痴,我们只不过是在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凤姐为了三千银两逼死了一对情侣,所以尤三姐“淫”了男人,所以薛宝钗害死了林妹妹……只不过是我们认为正确罢了,世事无常,索命夺魂。生于幸福之中的我们并不幸福,为什么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这没有理由,I can do anything I want。所以世界才如此混乱,礼仪却显得必不可少,礼教只不过是个统治工具,它本身没有错误,是我们强加给它错误。封建礼教给我们的启示是:它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礼仪,而是思想上的,假若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并能够束缚住自己,世事也不会如此无偿,再加上一个人能够理解一下另一个人,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如此千变万化。

如此一来,就让《红楼梦》成为历史吧!世界要发展,因为人类需要进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所认为的正确应该符合大多说人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生活静好幸福,而这依赖社会的发展成度,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服务于社会,我应该无时无刻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缺点,笑纳优缺,努力进步,包容他人。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篇6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前去参观五四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砖楼里。起初我并没有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直到知道它是北大红楼,里面蕴藏着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投身于革命道路,使我不得不对红楼另眼相待。

1918年,红楼正式竣工。同时,在这里也展开了一段有关责任、有关革命的爱国故事。于此地曾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曾是我国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基地之一。当蔡元培当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是在红楼里批阅文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大钊与毛泽东也是在红楼里结识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大学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髓的储藏室。这也让我们这些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党光荣的历史,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革命品格。红楼承载了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魅力苏轼——观“百家讲坛”有感 篇7

十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在大家的阵阵赞叹声和深深沉思中欣赏完了。我和同学们在康震老师的带领下游历了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大文学家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仰头观赏, 低头深思, 不禁自问:苏轼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以“魅力”二字概括苏轼的一生, 我看其魅力无穷也。若一定要细数一下, 只能拾取其一二如下:

一、作为老师的“师格”魅力

苏轼的门前可谓济济一堂。提取一下, 著名的有四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此谓“苏门四学士”, 若加上布衣平民的陈师道、李廌, 此谓“苏门六君子”。作为宗师的苏轼, 他不处处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而是尽到了一个老师所应尽到的一切义务, 他鼓励他的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 学有所专, 发展特色, 有所突破, 因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宽松, 师生间才能生出种种无伤大雅、智慧幽默的小故事 (如评价各自的字体) 。如此说来, 折服学生的东西固然是老师的渊博学识, 可又何尝不是老师通体上下散发出的迷人的精神光芒和感人的思想力量?学识可积, 人格难仿!

二、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十集系列节目当中, 我们会意一笑的地方有之, 略作小虑的地方有之, 深为感动的地方有之, 但更多的是唏嘘叹惋———为他少年成名却屡次被贬, 为他胸有大志却退居一隅, 为他境遇落魄却偃仰啸歌, 为他“不得签书”却造福于民……他是北宋王朝政坛上一颗灵动而不可或缺的棋子, 他是站在船首的弄潮儿却又把握不了手中的这个船桨, 他上可荣为皇帝的老师, 贵为三品要员, 下可贬为蛮荒之地的百姓, 贱作九品, 这极大的落差, 这巨大的变故不知有谁能撑得起, 站得住, 行得稳?苏轼做到了, 而且做得自然利索, 不拖泥带水, 不矫情做作, 何也?胸中有天地, 脚底行路轻!“宠辱不惊, 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 苏轼之谓也!原来一个人达到了物我两忘、不为物役的境界, 竟可以如此处变不惊、超然物外、怡然自得、洒脱一生!这些非丰厚的学养、深邃的造诣、独特的洞察力不能为也。至此, 我们不难理解他诗文中的相关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非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处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三、守拙一生, 何所不适

我们说苏轼是可爱的, 原因就在于他才华盖世而又不矜持自夸, 纵横所向而从不文饰伪作, 尽情而率真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活着, 从这点上说他又是可悲的, 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引用苏辙的话说:“东坡何罪, 惟其才情太高!”可爱的老先生, 你是不是应该敛其锋芒, 收其羽翼, 委屈一下自己啊?做愚公谷中的愚公, 愚溪上的愚翁又何妨?你忘了当初父亲苏洵大人给你取名为“轼”的良苦用意了吗?既然“轼”可有可无, 人生不也可以告一段落吗?可话说回来, 诚如此, 站在我们面前的也就不是那个率真可爱的老先生了, 而可能是一个老于世故、圆滑玲珑、患得患失的纯正意义上的老学究了。

观“乞丐现象”有感 篇8

百十年前,清末民初之际,《清稗类钞》曰:“吾对于乞丐之观念尝四易矣。初则哀之,意谓同一人耳,吾辈衣食完具,彼则冻馁。继而恨之,则以其依赖性成,不知谋生也。越数年,则又见而哀之,谓社会不讲求教养之道,使彼无以自存,咎不在彼也。又越数年,而深恶而痛绝之,惟视天然之淘汰而已。”呜呼斯言,古今一揆何其信然。

今日中国之现状与百十年前,固不可等量齐观,然此社会万状之一隅,平民之态度乃虽历经久之岁月,而未稍变。可怪也欤,无奈何也已!

以常人观之,人非至绝境,若荒年残岁,势难为求生;若穷病交侵,力不足自存,焉有甘心乞人哀怜,折腰叩首度日?故见人有此行,莫不表一种之同情,冀以一时为善成其一时之饱暖。又思至国家社会承平之际,此辈人人皆有所养而无令其复陷患难。

时至今日,似不应有乞人奔走街市复为荒年残岁之行。奈何眼见他俯身跪地,抑徘徊往来于人群之中,成一蠢蠢求钱之辈哉!而世人遂别生一观念,以乞人力可为业,即无能安身于熙攘之市朝,亦可返乡泽求事农桑;即身无专门职业之长技,亦当效辛苦采择可利用之废物,市之而得绵薄微财然自食其力之贫苦小民。万不该以健全之躯,冀无费辛劳而不忧生计。不则视他人之辛苦何如哉!故每每漠然甚或恨愤相待。

虽然,内中究怀不忍,及目睹有冬日单衣破服,且残疾匍匐往前之躯,未尝不感喟太息焉!见此思彼,两相搅扰,便尔遂其所愿殊觉无理,遽然弃之不顾则似市侩狠心之行,是以不若惘然无视而已矣!然则猝尔临之又如之何?曰:从众而已矣!斯为今日世人于乞丐之态度心理之大端,而承百十年前平民寻常思想之流风也!

参观红楼有感 篇9

今年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百周年,这在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借着党课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契机,我们小组于11月21号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经过这次学习活动,我们又接受了一次革命再教育,也从中收获很多。由于城市道路的整修,红楼的位置变得有点特殊。在走到红楼入口时,最先扑入人眼眸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了。静静的伫立在整个红楼的外围广场上,它所创造出来的氛围,与周围流动而又喧嚣的车流、人流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据馆务人员介绍说,这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中国最早的一座,是1931年树立起来的。我们本来都以为革命伟人的铜像应该是高高耸立、傲视一切的,但是这座孙中山铜像却有些出乎我们意料,显得比较矮。那铜座上也同样不高的伟人身躯似乎比真人都还小了一圈,可即使是这样,整座铜像却更让人感觉到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那纵观一切,洞察一切的气势。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翌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从此红楼便成了人们的向往之地方、奋发之起点,拓展之源泉,被誉为“民国之门”。

越过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再往前走,就是军政府的旧址了。军政府旧址大门的两旁仍矗立着旗帜。二面铁血十八星旗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革命初期,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号召关内十八省的全体炎黄子孙都联合起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战场上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在此刻变得异常清晰,正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勇气和不怕牺牲精神吹响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号角,使革命的炮火响彻全国。

很不幸今天是星期一,军政府的大门不向外开放。我们很遗憾的没有参观到军政府内的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等等,但红楼的气氛依然让我们感到震撼,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众革命人士的勇气和为国家为人民的决心。虽然只能透过大门看红楼,但红楼依旧是那么的端庄典雅。百年的风雨并没有洗涮掉那鲜艳夺目的红色,日光下红楼依然是那么的雄伟庄严;正如百年的历史并没有使人们忘却这段历史,在心里对这群先行者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

站立在宋庆龄女士的题词前,看着虽只有两层楼高,却已在我们心中巍然耸立的红楼,久久不愿离去。我们走过了红楼,仿佛走过了我们伟大的中国黯淡的20世纪上半叶,走进了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新天地。往昔,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换回了今天祖国的繁花似锦;将来,我们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创造出更辉煌的明天!在长江和汗水的交汇处——武汉,我们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为我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而这座饱经了历史风霜,焕发生机的红楼将安静地矗立在这里,含笑凝视着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变化,把所有的沧桑剧变溶入胸中,见证历史、现在与将来。

“斑斑热血,永励后昆。”红楼,记载了辛亥革命的足迹。这里,是中国一段漫长历史的终点;这里,更是中国一个崭新纪元的开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纪念,我们当自豪,我们当奋起。

读红楼梦有感 篇10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红楼梦有感1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读红楼梦有感2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读红楼梦有感3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看着这模样竟有些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性”,这是我对你的初识,你刚现身,便给我留了一个美好如梦中初晨的身影,让人想要去追寻,再细细察看几遍书中原文,我却不免将书掩上轻叹一声。

甄英莲,真应怜,是该怜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还是应怜你菱花空对,万雪岑岑?我想,最该怜的,还是你生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罢。

朝为父母掌中宝,夕为贩子脚前货。你经了多年的漂泊辗转,终遇得一良人,遇得一个将真心托付于你的冯渊,是你的命运有望了吗?孰料拐子又将你卖与他家,孰料薜蟠会打死冯渊?许多的文人学者说你陷入富贵温柔乡,便转眼忘却有情人,应该在那时便去殉情而亡。

可我知道,那不是你。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没有历过挨打挨骂如家常便饭的苦日子,没有历过三天五天无衣取暖的颠沛流离,没有历过两面三刀的人心晦涩,又怎会知你呢?或许你所想求的,仅是日子从此安稳,你累了,只想找一个地方栖息永居,可以暂时让你身上的伤痛有所舒缓……

书门中出,可笑的是你只能自己偷空学诗,你是侍妾,是丫鬟,是那不值得问一问冷暖饥寒的货物。你恐惧众人的言语,恐惧宝钗的言语,可这一次,你是如此的勇敢。你同黛玉学诗,甚至学到“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着地下抠土”的程度了,连曹公都要说起你对诗的痴迷啊,“呆香菱学诗”这可不就是你?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你是忆起自己的无依了吗?抑或是忆起自己的波折了吗?你的人生为什么如这诗中的月般,不使永团圆呢?你才华如此,何以累及你到嫁给薛蟠这样的人呢?是贾雨村听信葫芦僧而乱判葫芦案,还是当时贾史王薛同气连枝,势力庞大,而甄家早已被烧成了瓦砾场,再无辉煌?是冯渊命薄而薛蟠强势,还是那拐子丧尽天良,人道尽失?……

这些,终归于封建王朝统辖下人命的鄙薄。细细想来,倘若你没有这番容颜呢?是会被断了手足乞讨还是会烙上熊皮卖艺呢?由是观之,可怕的不是你父亲好友的置之不理,不是薛蟠的暴虐无度,不是这番那番的人情世故,正如“悲哀的不是狼吃阿毛,而是封建社会吃祥林嫂”。

你似乎就此尘埃落定,身世安稳下来,可这一切却如梦般被一场暴风雨狂击而碎,再寻不得。世上之痛苦,不在于一生痛苦,而在于得到幸福后再尽数剥回。你忍受着夏金桂的泼辣无赖,忍受着宝蟾的挑弄耍计,忍受着你一心一意侍奉的夫君薛蟠的毒打。薛蟠那些棒棍相加,是相当于多少尖刃细细剐在心上?

你不敢反抗,不敢回驳,因为那是封建制度下铁一样的枷锁,早已紧紧枷住你的手脚,动弹不得。那,为什么不像夏金桂一样呢?虽然做得恶人,可却能保全身家性命,不必如此被蹂躏践踏。只因为你身处异乡,没有后盾,薛姨妈护你,是怕传出去失体面;宝钗护你,是念着你这些年为奴为婢的情意,众人都暗含心机,你只能在其中委曲求全,半分迁就。

高鹗笔下,你是幸运的,你终于修得正果,成为正夫人,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多年积怨,心中郁结,偏又又生了副灵空的性子,身体怎能扛得住呢?宅门落败,万事俱废,你叫人拿何来维续你那虚弱的身体,高雅的外表呢?薛蟠之性,风流无耻,昨日凤今日鸡,这种事情岂不常见?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你的结局,有人觉得这是悲剧,可我却不觉,赤裸裸来自当干干净净去,你是莲,是水中芙蓉,你不愿沾染世俗的半分心机,那便化作一缕香魂,魂归故乡罢。或许这样,你才得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夫婿罢。

叹香菱,叹你命运悲;梦红楼,转眼皆消散。

愿这世间女子,不必再经香菱一般的命运,能承欢膝下,与父母笑脸相迎,能自在地沐浴在春日媚光中,映着几树青葱,笑靥如花。

读红楼梦有感4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暮尽红颜老,花漆人亡两不知。——题记

记得之前很少读名著,一般都是以一种看电视剧的爱好而了解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有一次,朋友突然对我说,不要只看剧不看书,剧是一个给你策划好的画面,而书是有无限的画面。于是,便认真地捧着书,沐浴着微风细雨,阳光晨露,开始了一场贾府之旅。贾府之中,十二金叉的命运悲凉凄惨,有人或许从有了名字便开始经历磨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的谐音便是原应叹息。怜惜王熙凤吗?我怜惜,或许她生错了时代,如若在21世纪的新时代,她绝对是位女强人。但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善弄权术,心思殆毒,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黛玉婚姻,最终不免落了个“机光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但她若生在平凡之家,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又何尝会是如此结局?怜惜林黛玉吗?我怜惜。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感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惨死去。如若父母健在,朋友又多,又怎会多愁善感、为何不是王熙凤般的泼辣?为何不是宝钗般的圆滑?有人说,在红楼梦里,最热闹的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是黛玉焚稿。怜惜薛宝钗吗?我怜惜。爱着贾宝玉,却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与他成亲,顶着他人的名号与自己最爱的人成亲,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人前待人和善,不起冲突,小心谨慎,是人见人爱的薛宝钗。可命运给她的是独守空房,孤寂一生。如果宝钗有新时代的思想,何必再一棵树上吊死?怜惜袭人吗?怜惜晴雯吗?怜惜妙玉吗、自然怜惜,袭人有个聪明头脑,却最卑躬屈膝;晴雯反抗叛逆,却被封建捆住了手脚。最让我怜惜的是贾元春!明明只是一个弱女子,为何却背负起家族的兴衰荣耻,一如皇宫深似海。在宫廷剧中,知道当皇上的妃子非常不容易,要对付其他许多妃子,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一不小心就会丧命。元春最后的下场不过是英年早逝。花季少女,“背景离乡”,如何承受得住?如果她只是一位普通女子,早已在家相夫教子,幸福生活,可不是,她是贾府千金,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宝黛的爱情故事悲剧下场。

或许是因为黛玉的清高个性所致的,她的自卑,自尊,自怜无不令人痛哭流涕。在她《葬花词》中祖露无遗: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①,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②?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③。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怜黛玉,怜宝钗,更怜那封建时代中命运悲凉凄惨的红颜女子,她们不如巾帼英雄,却有着对命运反抗,顽强不屈的精神。

读红楼梦有感5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憔悴,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上一篇:校社团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学生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