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共14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1

教学本课时,我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如教学“‘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这一段时,我问学生:你们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吗?他不仅有点迫不及待,而且还红着脸,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你们能通过你的朗读带给大家这种心情吗?读后我又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呢?又齐读。(师:朗读得真不错。)那么听到母亲的赞扬,你们还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生:我还体会到他很自豪。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诗写得很好,内心欣喜异常,我要把它弄得更美,这诗一定会得到父亲更高的评价。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很满意。

接下来的课文部分,也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学生在理解“多年来,我童年时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中的“交织”这个词有困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学生通过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

教学流程:

同学们, 很高兴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首先让我们品读一下这首父母之爱的诗吧!

1 以诗激情、引入课题

1.1 课件出示诗歌, 学生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的是争斗;

鼓励伴随着孩子, 他学到的是自信;

嘲弄伴随着孩子, 他得到的是羞愧;

赞美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了鉴赏;

认可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了奉献;

分享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的是慷慨;

诚恳与理解伴随着孩子, 他领悟到的是真理和真意。

老师:是啊!一个人能成为怎样的人, 童年所受到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 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教师板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1.2 教师板书“和”字 (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父母这截然不同的评价, 会给年幼的巴迪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去探个究竟吧。

2 自主阅读、深入探究

2.1 问题提示

巴迪写的同一首诗为何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边读, 边画。)

2.2 师生交流, 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段

1) 体会母亲的赞扬,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描写母亲言行和神态的句子。

2) 体会父亲警告和提醒的必要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巴迪得到母亲盛赞后的句子。

3) 老师小结: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板书:母亲) 给予我的是 (板书:鼓励) , (板书:父亲) 给予我的是 (板书:批评) 。

4) 好了, 让我们自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15-17) 段、走进巴迪的心路历程。 (在课文中画出巴迪认识父爱的过程。边交流边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 。

A、我冲出饭厅, 跑进自己的房间, 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B、几年后, 当我再拿起那首诗看时, 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C、一个作家, 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都需来自父母的力量,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魂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完全的, 它可能会引入歧途。需要有人时常提醒:“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歧途”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D、“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 我努力的向前驶去。

5) 整理引读

老师:七八岁的时候, 父亲说我写的第一首诗“糟糕透了”我——— (学生接读)

老师:几年后, 当我再次拿起那首诗时——— (学生接读)

老师:现在我认识到——— (学深接读)

老师:我从心底里知道——— (学生接读)

6) 感受楼巴迪对爱的理性把握

A、老师:是的, 也正是因为巴迪正确地认识了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 生接读) 这些年来,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B、理解“谨慎”。 (学生回答)

C、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被两股风刮倒会是怎样的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D、老师小结:看来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仅仅有爱远远不够, 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爱的赞扬、鼓励、警告、提醒、才能走得更稳更好。所以, 我们用一颗感的心去回报父母的 (爱板书) 。

3 注重积累, 拓展延伸

3.1老师:同学们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文章对爱的理解和把握的感情的升华, 让我们也把对父母的爱浓缩到这段中, 齐声背诵这一段吧!

3.2小练笔:我觉得同学们此刻已被作者的这份父母爱的理解和把握深深的感染, 一定对爱也有自己的思考, 请把它写下来吧! (课件出示)

A、写一写:母亲像 () 它 ()

B、父亲像 () 它 ()

4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4.1 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爱的教育》

4.2课外练笔:同学们刚才都谈了生活中对爱的真切感受, 回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读给爸妈听, 让他们知道你们感恩于他们对你们的爱。

5 总结

爱有许多种, 他会产生不同的力量, 我们今天学了课文, 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 他们的爱成就了今天的巴迪。在生活中, 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父母的爱。老老师希望你们把父母的爱化为实际行动, 用你们的进步和成功来回报父母吧!

让我们在这首诗中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 (课件出示诗)

母亲的爱

是慈祥的

是情感的

是一盏不灭的灯

像一张扬起的帆

父亲的爱

是严厉的

是理智的

是一棵智慧的树

像一个把握方向的舵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家骥, 顾海根, 卢家楣.情感目标和评价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06) .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 (一) [J].语文建设, 2002 (07) .

[3]张迎春.诗歌教学中的美感渗透[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

[4]刘涛.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2) .

[5]杨叔子, 余东升.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兼论素质教育[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3) .

[6]李庆明.“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09)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篇3

《标准》将总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显性的,在教学中得到重视;而情感态度是内在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不易量化的人格特质,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学第一课,制作了PPT,让孩子们寻找“数学在哪里?”,欣赏“数学真美”,学“好玩的数学”,就是在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有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导向的引领等等。下面举一个我在观课议课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挺常见的,而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却是“糟糕透了”的案例,借此和大家一起谈谈“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意在与大家一起思考。

【案例:两位数乘一位数】

新授课之后,进入巩固练习环节,孩子们在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教师请学生甲到黑板板演28×3。

学生甲是这样做的:

学生甲刚写完,同学们哄堂大笑。学生甲有些莫名其妙,挠着后脑勺尴尬地站在黑板前。

师:你们笑什么?

一个特别胆大的学生说:他错的真可笑!

学生们更加放肆地大声笑。

师:不许笑!谁能告诉他错在哪儿?

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生乙:他把进位的2写在横线下面了,应该写在横线上面的。

师:你真棒。谁来把正确的计算过程演示给他看一看?

同学们争着抢着要上黑板纠错,学生甲木讷地站在黑板前面,一脸难堪和无奈,慢慢地低下了头。

师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算,并指着学生甲:你要仔细看,认真学哦。

生丙:先用3乘8得24,在积的个位上写4,把进位2写在十位的下面,再用3乘十位的2得6,加上进位的2得8,把8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你太棒了!甲同学,你学会了吗?

学生甲点了点头,脸上现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

师:好,回去吧。下次别再做错了。

【思考】

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甲的错误,会在少数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这是很正常的。从教师对待这种正常错误的方式方法上来看,从教师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影响的角度来看,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实在是“糟糕透了”。首先,教师用“你真棒。”“你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语言来肯定学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用多了,就失去了激励性,孩子们就不以为然了。而且我们细细品味,很多“你真棒”也未必是真的很棒,这样评价也相对贬低了评价的价值。学生们听到这样的评价是挺开心的,但实际上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棒,又有多么棒。对于这里出现的两次“棒”,是在纠错的过程中给予的评价,对于做错的学生甲来说,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恐怕是更加羞愧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评价更加具体生动些,更有人情味些。比如“你真棒”的评价,可以改为“你的观察很仔细,能清楚地指出问题,谢谢你对他的帮助。”又如“你太棒了”的评价,可以改为“你做对了,计算过程也介绍得很清楚”。这样的肯定性评价不仅使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且也渗透着客观对待自己成功的态度。其次,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去批评学生甲,甚至是在维护他,告诉大家“不许笑!”提醒他“下次别做错了”。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甲的心理时,就会发现教师实际上是对学生甲的错误“浅作为”,甚至是“不作为”,对学生甲的情感态度发展没有建设性意义,甚至是一种“伤害”。如果教师能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让出错的学生“抬起头来”,还“敢”犯错误,也能让全体学生学会尊重,珍视别人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那就是“精彩极了”。针对学生的错误,那教师们可以怎么做呢?下面谈谈一些建议吧。

首先,学生甲做错了,教师可以说:“大家不要笑。咱们一起来找找错误的原因。我们先听听学生甲是怎么想的?”其次,学生甲如果自己能改正错误,就让他自己改正;如果不能改正,就请一个同学帮助他,但只是讲解,要让学生甲自己改正,此时教师及时鼓励:“孩子,真不错,你已经学会了。让我们为他的进步鼓掌!”然后,还要对全班同学们说:“孩子们,我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在出错、改错中诞生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你们看,学生甲出现的错误,就在提醒我们,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此,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如果这样去引导,学生甲就会挺起胸膛走下讲台,以后还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也会从中明白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错的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对待错误,实在是“精彩极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4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导入时,我先出示了巴德的其他作品:《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坏小子》,但是学生们对这三个题目并不是很敏感,只有三位同学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继而出示本文课题时,学生们才渐渐明白这个题目是由两个短语组成,而且两个短语意思截然相反,对于引号这个知识点,学生们心中有数。对于“极”和“透”,学生们也都明白这是个程度词。

在生字词的朗读方面,学生们做得很好,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学生们在朗读时并没有出错。本文讲述了巴迪童年时写了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诗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母亲(表扬)父亲(批评)。本文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学生们通过之前对《钓鱼的启示》和《落花生》的学习,也知道了本文也是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描述的。

在教学母亲反应的句子时,我只是很抓住“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感受母亲兴奋,喜悦的心情。但是在带领学生感悟巴迪的骄傲这一板块时,我并没有讲解课文中的语句,课堂上有一位学生指出巴迪当时很腼腆,我没有展开说明,我应该出示“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虽然表面上巴迪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他内心很得意。此处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巴迪此时的表情可能会怎样?可能会怎么说?怎么做?随后,巴迪满怀期待,又迫不及待,他期待父亲说什么?

这堂课,我并没有让学生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得意扬扬―迫不及待―失声痛哭。导致中午学生在做作业时受阻。小巴迪对父母之爱的理解,通过他的情感变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抓住这些情感历程,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体验,使学生从小巴迪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加深了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感悟。

本堂课的朗读还需要加强,在教师引读时,可以这样:

1.师引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生接读(指导读好写母亲的句子)。

2.师引读:听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生接读(指导读好“我”的表现)。

3.师引读:等啊等啊,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心里特别紧张,我把头――指名读。

4.师引读:爸爸看完了诗,他对诗的评价是――生接读: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指导读好写父亲的句子。)

5.师引读:这时候我的眼睛――生接读:湿润了,头低得抬不起来。

师生互动式的感情朗读,既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对“巴迪如何看待童年时的两种爱”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

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5

在今天的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那就是回家给爸爸或妈妈洗次脚,让学生也体会父母的艰辛。然后,让学生带着对父母的爱走进课文中,再读妈妈看到作者的第一首诗,是如何评价的?爸爸看到作者的第一首诗,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针对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会截然相反?从同学的回答上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让同学带着情感在读中感悟,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机会。

我在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给父母洗脚知道父母的艰辛,从中联系实际去思考、理解和感悟父母的爱。整节课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与学生合作,做他们的朋友,一起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用语较规范,能够有意识的注意用完整流利的话语回答问题。

本课的不足在于:由于注重学生朗读,对于过渡语言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有时很牵强,这是今后教学中要改变的.最大难题。本课过程中由于专注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激励略显不足,这就致使本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复习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场景。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是呀,对于父爱和母爱这篇课文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赶快捧起书去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

2、自读自悟,走近人物内心。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出示课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边读边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通过读书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父亲和母亲对同一种做法的结论居然是相反的。再次激发学生读书去思考:在得到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我为了得到爸爸的鼓励有何表现?从而聚焦关键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感受文本内容,感知课文丰富的内涵,学会读懂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3、合作探究,生活再现。

课件出示:巴迪长大后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走近课文,潜心去读书思考,从“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等句子中最后明白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作者谨慎地把握住了生活的小船,一帆风顺地向前行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那生活中你是怎样成长的呢?今后应该会怎样做呢?通过谈论生活中的自己,引导他们明白鼓励是一种爱,批评也是一种爱,只有面对赞扬声不骄傲和批评声不气馁才能驾驭生活,昂首前行,永不覆翻。

二、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来理解。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场景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不足之处

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较少,说的和感悟的太多。

四、改进措施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7

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 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返璞归真。我追求朴素的语文课堂教学。朴素, 就是扎实、朴实、真实, 没有过多的装饰。简明的教学线索将课堂“切割”成清晰的“块状”, 让学生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思想的启迪, 审美的熏陶;简洁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 感悟文字,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提高语文素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这课的教学, 更奠定了我寻找语文味课堂的决心。

【案例片段一】认读词语,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纷纷拿起书本读书。老师再巡视, 当碰到有孩子读书遇到困难时, 老师马上给予帮助。这里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读书。)

当学生都读好课文以后, 课件出示词语:

第一组:精彩极了 搂住 赞扬 腼腆 得意洋洋 慈祥

第二组:糟糕透了 失声痛哭 严厉 引入歧途 谨慎

师:我请一位同学好好地读读屏幕上的两组词语。

一学生站起来绘声绘色地读。其他同学认真地看着。

师:同学们, 你们看看这两组词各有什么特点?

生:前面一组是好的, 后面一组是坏的。

师:你的意思是形成了对比, 是吗?那么是哪两个场景形成了对比?

生:妈妈和爸爸说的话。

(一学生见他说得不完整, 赶紧举手。)

师:你还有要补充的?请你来说。

生:第一组写妈妈的表现还有我的反应, 第二组的词语是写爸爸的表现和我的反应。

师:你分析得很对。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以上两组词语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自己想一想。, 并试着和同桌交流交流。 (有些孩子就在和同桌开心地交流起来了。)

生:巴迪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一位严厉的父亲。一天, 巴迪写了一首诗, 妈妈看了, 搂住巴迪, 说他的诗精彩极了。妈妈的赞扬让巴迪既腼腆又得意洋洋。可是爸爸看了, 却说巴迪的诗糟糕透了。巴迪听了失声痛哭。 (学生说完了, 师亲切地挥挥手让他坐下。)

师:长大后…… (师举起自己的手, 示意其他孩子接下来说。)

生:长大后, 巴迪很感谢爸爸的严厉, 让他没有误入歧途。他知道爸爸妈妈都是为他好。他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不让它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 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我觉得出示关键词提示是比较有效的。这样一来, 既让学生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 又学会了运用词语, 一举两得。

【案例片段二】体会巴迪的心理活动

师:小巴迪被妈妈夸得得意洋洋, 此时他更想得到父亲的表扬。他在家中静静地等待着。想想看,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期待, 抓住关键词圈出来。

生:迫不及待的期待。

师:重复了, 换一个词。

生:急切地期待。

生:满怀信心地等待。

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小巴迪是满怀信心的?师引导学生读小巴迪等父亲时做的事。

师:还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自豪地等待。 (生读“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生:紧张地等待。 (生读“我紧张极了”。)

生: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读句子“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个词都是表示时间的, 可以只用七点半就可以了。这样有点罗嗦。

生:不是的, 这样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好像小巴迪一直在看手表一样。

生:三句话用的都是句号, 感觉时间好长。

师:是啊, 才短短的半个小时, 小巴迪却觉得过了好久好久。有一个词叫做“度日如…”?生齐声回答“年”。

师:这时候虽然只有30分钟, 但小巴迪却觉得“度日如?”生齐声说“分”。

一起读这句话。

师:时间一分两分三分地过去了, 小巴迪, 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爸爸, 你怎么还没有回来啊?我很想给你看看我的诗啊。

生:爸爸, 我会写诗了, 你快快回来吧!

学生众说纷纭。

师:是啊, 小巴迪肯定像你们说的那样, 心中充满了期待。我请4名同学来合作读读2到5自然段, 读出巴迪的焦急, 读出巴迪的自豪。

学生合作朗读。

师:巴迪仿佛已经看到了父亲表扬他的一幕。请你加上神情、动作、语言, 想象一下巴迪的父亲会怎样夸赞他的呢?拿起笔, 写下来。

生: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 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只见他拿起诗, 认真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 父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亲切地说道:“我的小巴迪长大了, 连诗都会写了。以后肯定能比过爸爸了, 继续加油哦!”

生:父亲拿着我的诗大声地读了出来。读完以后, 父亲兴奋地竖起了大拇指, 夸赞道:“巴迪, 你真了不起, 不愧是我的儿子啊!”

生:父亲读完我的诗后, 一把抱起了我, 用力地把我举起来。他可高兴了, 嚷道:“我的儿子会写诗了!我的儿子会写诗了!……”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这喜悦之中。

……

语文教学小练笔是阅读和习作的纽带, 也是习作的基础, 更是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锤炼。要经常练, 笔耕不缀。有了一点阅读、一点观察、一点感受就及时记下来。要写出较高质量的作品, 就得有这样“不太像样”的小练笔。常言讲:“多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升华”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中的小练笔是学生写作文的催化剂, 我们在平时必须注重课堂小练笔。充分利用课堂小练笔, 使学生能读懂课文, 生出情感, 激发写作, 写出自己的生活。

【案例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 抓住了语言, 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 积累语言, 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 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一课中, 我没有过多的花哨手段,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让孩子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教了该课之后, 对于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我有了深刻的体会:语文教学就应当把读、说、写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这也是“积累和运用”的具体体现。

第一, 就“读”而言:首先, 应强化初读, 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感悟、积累与运用。初读时, 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 进入课文。即, 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 充分地读书, 一直读到正确、流利, 初知大意。在这堂课中, 我花了好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读课文, 亲近文本, 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 在精读阶段, 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帮助学生体味、领悟。通常的策略是:可以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或句子, 从而领悟、理解全篇内容。再次, 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 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第二, 就“说”而言, 这里的“说”要特别注意: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 否则学生练习的还是“对话语”, 而不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急需的“独白语”。所谓“独白语”通常是指报告、演讲、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独白语通常有一定的内容, 并围绕此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前后顺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获得“独白语”训练的机会不多, 运用“独白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更少。因此, 独白语材料的获得和运用的最重要场合就是学校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说”的训练重点应是“独白语”的训练。

第三, 就“写”而言, 主要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关注“读写结合”,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它既是对传统语文的回归, 又是对新课程以来人文性泛滥的纠偏。问题在于, 当下的许多“读写结合”的误区是写的时候, 往往只有“道”的要求, 而无“文”的要求及训练 (如“表达”的要求:语词、句式、修辞、结构等) , 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否则, 学生大量的“写”只能在“题材”上拓展, 而在写作能力上的发展则有可能如龟前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 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8

1.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教师板书课题。

师: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你知道引号都有什么作用吗?

3.师小结:在这里作者直接引用了巴迪爸爸、妈妈评价的语句做标题是直接引用的意思,而引用别人的话做标题,所以要用双引号。

二、回顾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吗?

2.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这句中心句。

3.这段文字里有一个符号,他叫什么名字?

师:你知道它在这里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吗?老师把破折号的几种作用告诉你,给你做一下参考。

师:解释了这两个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理解、感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爱。

三、出示要求,自主探究

出示思考题。

(一)我们先看看母亲对诗的看法吧!

1.母亲为什么要赞美巴迪呢?

2.在这句话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3.从这个语言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4.妈妈用语言赞美了巴迪,那巴迪反应如何呢?

5.什么叫腼腆?什么得意扬扬?【害羞地神情不自然,但心里却十分高兴】

6.从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中让腼腆的巴迪得意扬扬起来。在描写巴迪时又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7.通过妈妈的语言描写和巴迪的神态描写你能看出他们两人此刻的心情吗?

8.那你能用这样的感情来读读这段吗?

(二)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于这首诗的看法

巴迪的父亲对于这首诗又有什么看法呢?我们继续汇报。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批评、否定)

这里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个词?【扔】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还能换成哪个词呢?

2.你认为写父亲这个人物用了什么描写呢?

3.你能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吗?

4.师: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伤心极了,作者又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你能在书中找到吗?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你认为这里面哪些动词用得好?

5.老师去掉些动词你再读读看看这样好不好?

6.师:从文章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呢?自己读读吧。

7.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三)体会长大后理解父母这不同的爱。

师:年幼的巴迪此刻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评价,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看待父母这不同的爱呢?谁来说说呢?

1.【不得不承认】是承认了?还是没承认?

一句话里面有两个否定词,要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并且肯定的程度还要加深,即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这样的句子就叫做双重否定句。

2.明白了什么叫做双重否定句,你能把这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吗?

师:巴迪用了一个双重否定,肯定了爸爸当时的那严厉的爱是对的,那还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汇报:

1.师:能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吧。

3.灵感是什么意思?源泉你又会怎样理解呢?

这灵感和创作的源泉都是谁给予他的?还有一种力量是父亲给的,父亲给了我什么力量?作者要小心、注意什么呢?作者又要总结、提高什么呢?

师:谁还能接着汇报?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看待父母这不同的爱呢?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1.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呢?

你能从这段中找一句话,概括出这两种爱对巴迪的影响吗?

2.哪一股风指的几种风?都是怎样的一股风呢?

师:带着你的体会,自己读读这段话?

(四)联系实际谈体会

四、小结

这篇课文的原著在选入教科书时有所删减,想看看原著是怎样结尾的吗?老师在备课时查找了资料找到了原著的结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岁月流逝,很多年又过去了。我成了个“著名”作家,书店里在出售我的小说,舞台上在上演我的戏剧。今天,当我被无数“歌颂”和“批评”包围着时,我又想起了“我的第一首诗”和它引起的小插曲。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绝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贊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赞扬肯定)(批评否定)

灵感源泉总结提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篇9

杏南二小 陆曦东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教学思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只列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读课题,引入新课。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2.学生回忆并简述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并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父母对子女不同表达爱的方式)。

3.自选自读,体会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内涵。

4.出示.课件

(1)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2)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

A.母亲比父亲更爱自己的孩子。

B.父亲比母亲欣赏诗的水平高。

C.母亲希望巴迪成为诗人,父亲不希望。

D.母亲想鼓励孩子,父亲要鞭策孩子。

(3)“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幸运”指的是()

A.出版发表了很多小说、剧本。

B.能同时得到鼓励和警告。

C.慈祥的母亲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D.严厉的父亲总对“我”说“糟糕透了”。

(4)“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句话中“刮倒”的含义是:_____。

通过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指导朗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渗透、真正理解“爱”的真谛。

5.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或别的问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此间老师注意把握重点与主次,起好激发和主导作用。)

6.加深理解与积累,各学习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或把文中的情景用小品的方式表演出来(老师巡视点拨,朗读或表演练习好了的同学,自己到讲台上展示给同学们)

7.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父母对儿子教育方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和看法。

8.师生共同出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典故、事例)

9.学生.总结课文,教师适当引导。

10. 布置开放性作业: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呢?请同学们课下结合本课的学习和理解,写一篇讲演稿或者搜集辩论材料,我们开展一个小型的讲演比赛或者辩论会,怎么样!

六、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以上从课程标准中囫囵吞枣地搬来的几句,权当本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一、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进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文 篇10

在幼儿时期,常常会有两句话迷绕在我的耳旁,他们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这也一句话是我妈妈说的,而“糟糕透了”这一句话是我爸爸说的。记得有一次,我写了第一篇作文,于是便拿给妈妈看。妈妈认认真真的看过了一下,看过后,便有一句话从妈妈那温柔的嘴里飘了出来:“萌焱,这是你写的么?这一篇作文精彩极了!”而当我给父亲看的时候,结果却恰恰相反:萌焱,这是你写的么?糟糕透了!我听完了以后了立刻奔出家门,跑向一个安静的地方。可是父母还在争吵着。

长大后,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同样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的向前驶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11

师: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现在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

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爸爸妈妈说的话,所以带引号。

生:我读懂了“精彩极了”是妈妈的评价,“糟糕透了”是爸爸的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鼓励我,爸爸却说“糟糕透了”。

生:作者在两个不同的评价下,成了有名的作家。

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

生:从第一段到第十四自然段。

师:书要自己读懂,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两部分来学,同学们自己读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第十四自然段

生:这位作者的母亲非常慈祥,父亲非常严厉。

师:你怎么知道?

生读有关句子。

师:巴迪七八岁写了一首诗,母亲评价后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诗写得非常好,可爸爸对他评价后他伤心极了(板书)书本上怎么说?

生:得意洋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四段“不住地看表,等着爸爸来评价”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想得到父亲的赞赏。

生:把诗认真写了一遍,还画上了花边。

师: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想一想,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妈妈评价“精彩极了”,他今后会有自信心,父亲评价“糟糕透了”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要骄傲自满。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小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小进步,有大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大进步。接下来我们读第二部分,会产生哪些问题?

(生默读第二部分)

师:好了,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都是爱?

师:好,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生:“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受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为什么觉得这种爱是一种幸运?

生:“我谨慎地把握生活中的小船”中的“小船”指的是什么?

生:作者为会把爸爸和妈妈的评价比作风?

(师随机板书)

师:咱们现在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还在家一块儿解决。团结力量大,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好了,我们现在来交流,谁来说,第一个问题。

生:因为他母亲鼓励他写作,父亲让他知道了写作的缺点。

师:那“小船”指什么?

生:小船指人生道路,如果爸爸不常说“糟糕透了”,他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得意。

师:也就是母亲给他的是一股什么风,父亲的呢?

生:母亲给的是一股慈爱的风,父亲给的是批评的风。

师:我们现在来解决“爱”的问题。

生:“精彩极了”是母亲对作者的鼓励,“糟糕透了”是父亲对作者地批评。

师: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也就是说母亲给他的是慈祥的爱,父亲给的是严厉的爱。母亲和父亲给的爱融合在一起,是作者把握船向前驶去。

(出示句子: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放声读这句话。

(生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句子,读得不够好)

(师范读后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你读得多好啊!读得多动情啊,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

生:我觉得两种爱都很需要。

生:我更想得到慈祥的爱。

生:我更想得到严厉的爱,因为这样能使我更坚强,能使我不断地前进。

师:咱们第二课时可以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话题是:到底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如果面对赞扬和批评,不管来自谁的,我总结一下,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师: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下课后把它写在小卡片上。

第二课时

辩论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稿 篇1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在听完西街小学薛荣芳老师精彩演绎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感触颇深,薛老师不仅教态举止优雅大方,而且在引导学生方面更是出色。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阅读区感悟、体会文章的含义。薛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有着朗朗的读书声,在读中感悟,在悟中再读,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薛老师在导入时,是利用学生认识和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短语,这两个短语是这篇课题文的题目,这样不仅直接导入,揭示课题,还让学生理解了这两个短语所带有的不同感情色彩,它们是一对反义词。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在的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薛老师在这本课教学中,三个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1、知识与能力目标。薛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一些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语句,来体会父母对巴迪写的第一诗不同的评价,以及巴迪对这两种评价的不同表现。还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薛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抓住

重点语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从中懂得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薛老师让学生通过巴迪父母对他不同的评价中领悟到,不管是母亲鼓励性的评价,还是父亲严厉的评价,都是出于对巴迪的爱。最后,薛老师一一首音乐结尾,让学生感情得到激发。

薛老师在课堂上,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如:父母双方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父母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爱是相同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反思 篇13

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我从中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看了,对作者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看了,对作者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于是作者觉得母亲是慈祥的,父亲是严厉的。作者长大后,认识到事业的成功既需要鼓励,有需要警告,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在爱的鼓舞下,作者不断地进步。

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也很爱我。只不过妈妈的爱是慈祥的,而爸爸的爱是严厉的。一次,爸爸出差的前一天,爸爸叫我把英语书上的文章抄一遍,还要背诵下来。我反对,说:”为什么,我已经做完作业了,现在想看书。“”不行,英语会越来越难的,只有靠你自己,到时候爸爸出差了,你又偷懒不多读几遍英语!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篇1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性,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贴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说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懂得感恩父母。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节课我着力构建“读中悟,悟中读”的“悟学式”教学法。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采用了“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三)理解学法,感悟父母之爱(四)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表扬与批评,从而导出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生活走进语文,进而为整节课教学作好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中,我用了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文章,粗知文章大意,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有机渗透阅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有关阅读的方法,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母亲的爱是比较直白的,但要真正感悟到其中的含义也是不容易的。我从感悟这段话入手:母亲一念完寻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架设感悟这段话的连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使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从“眼睛亮亮地”、“嚷”等神态、动作的描写,也感悟到了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所倡导的“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理性的,不易察觉,学生感悟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架设的连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读一读父母的对话,让学生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感悟“我”在童年时如何理解父亲的爱以及成年后对父亲之爱的清醒认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是感悟父母之爱的进一步升华。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不能忽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议一议,完成填空。(无论是母亲的____________,还是父亲的_________,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___________,此时,我想对巴迪说:“__________。”)除了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知识,

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

说教学反思

优点:

我力求渗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自主,探究,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注重个性化阅读。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不足:

1、课堂教学缺乏激情。本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本身的缺乏激情有很大的关系。缺乏激情,自然地,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2、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被忽视。比如在读到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两种声音时,没能让学生好好品读,从读中父亲的那种严厉,母亲的慈祥,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父母的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作文下一篇:师范生教育顶岗实习的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