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推荐8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培养禁毒意识,提高学生拒绝毒品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
2、自觉与涉毒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毒品,了解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毒品的危害,并能自觉抵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毒品危害如此之烈,为什么青少年还会吸食呢?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的原因,自身的原因,也有生理的、心理的等诸多原因。通览青少年吸毒的状况,导致其吸毒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1、好奇心理驱使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思想幼稚,好奇是此年龄段的特有心理,对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试一试,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被毒魔死死缠住不能自拔。有的也知道吸毒有害,但在一试无妨的冒险、侥幸心理驱使下误入歧途。据深圳戒毒所统计,1991年至1995年收戒的3006人中,因为好奇、受诱惑而染上毒瘾的占70%.19岁的梁某,1994年2月在朋友家见别人吸毒很好玩儿,便好奇试试,不料一试就上瘾,两次戒毒都未能如愿。某些毒品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种好奇心,采用种种方法诱骗其吸毒上瘾,从而成为其长期的买毒客户。如某毒贩夫妇,用赊账供毒的方式先后诱骗76名青少年吸毒成瘾,榨干了他们的钱财,并致使其中4人因过量吸毒死亡。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和保障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往往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尤其作为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育成长。本身言行不检点的父母常常成为其子女的恶的榜样,成为子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引路人。正如德国卫生与社会事务秘书长法特曼在探究西方青少年吸毒泛滥成灾的原因时所说:“青少年学他们父母的榜样,这些当父母的人也使用社会已接受的毒品如酒精和尼古丁等。”事实表明,许多青少年吸毒成瘾即是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言传身教的结果。广州市1990年破获了两个家庭共12个成员全部参与吸贩毒的案件。就吸毒而言,两个家庭都是由1人吸毒后引发全家吸毒的。如某少女12岁时即跟着母亲学会了吸毒并成瘾,14岁就不得不靠出卖色相赚取母女二人吸毒所需的费用。在戒毒所里,该少女开始醒悟,与母亲互不相认。母亲却利用强制戒毒期满的机会,骗取了女儿仅有的1000元戒毒费,三年不知下落。1997年4月12日,毒瘾缠身的该少女冲向一辆行驶中的出租车自杀。除了家庭成员的吸毒行为直接成为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外,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求毒品的刺激等等,都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原因。据某市对100名25岁以下的城市吸毒者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吸毒青少年都存在着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问题。另据某市对青少年吸毒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表明,因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得不到家庭温暖而导致吸毒的占30%;受家庭吸毒成员影响而吸毒的占28%;因家庭溺爱,娇生惯养而走向吸毒的占5%.3、个人交友不慎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和周围的同类发生关系,进行交往,并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朋友等关系。交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上一个好的朋友,可以一生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交上一个坏朋友,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使自己的一生暗淡无光。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交友应当非常慎重,以免因交友失误悔恨终生。从吸毒青少年的情况来看,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即是因为交友不慎走上吸毒歧途的。如刘某曾经受过禁毒的宣传教育,多次告诫朋友不要吸毒。但1992年交上一个有吸毒劣迹的朋友后,在朋友说“白粉”具有止痛功效,能醒目提神的劝诱下,产生了“试一下也无妨”的念头,最后一试而不可收拾。据某县调查,在吸毒青少年中,因为朋友吸毒觉得好奇而吸毒和受朋友引诱后吸毒的占76.92%.4、精神空虚所致
广州市荔湾区司法局调查吸毒人员第一次尝试毒品的行为及背景:18-28岁的年龄段占了60%, 18岁以下占了6.2%, 低学历 (初中以下) 人员占了85%, 吸毒人员中无业、待业、失业人员占了75%;单亲、离异、分居、父母双亡等不稳定家庭占了30%;未婚、离婚人员占了62%。所有这些迹象表明,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18-28岁的人员是高危人群。
吸毒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吸毒不是出于物质 (如金钱) 或生理 (如性) 的需要。而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归纳起来, 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 强烈好奇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精力充沛, 各种需要极其强烈, 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 觉得神奇、陌生、新鲜, 充满着求知与探险的欲望, 什么事都想去试一试。本来, 好奇心是青少年求知上进的“内驱力”, 但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 有时会不顾后果而出现冒险行为。许多青少年吸毒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 觉得吸毒这件事新奇、刺激, 不了解其毒在哪里, 其害有多深, 尤其是那些从中学开始就吸烟的青少年, 极易在这种好奇的驱使下染上毒品。
第二, 盲目的趋同心理。青少年学生有集群倾向, 在社会生活中, 必然要进行社会交往, 相互接触,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但由于他们交际狭窄, 于是同一层次青少年交互感染, 尤其在层次较低 (如成绩差或行为不良) 的青少年群体中, 这种趋同心理更带盲目性。往往是看到同伙吸毒, 自己也跟着吸, 与群体保持一致。
第三, 自我炫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精力旺盛, 在家受着种种约束, 得不到显示自我的机会, 而在群体中, 则可以寻求自己行为价值的分量。一些青少年吸毒, 往往就是为了在群体中自我炫耀, 以获得群体中同伴的肯定。
第四, 刻意模仿心理。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 为了获取知识、适应环境, 都离不开模仿。可以说, 模仿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情况中, 成人吸毒常常成为青少年不良行为有意或无意模仿的对象。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健康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本身言行不检点的父母常常成为其子女的恶的榜样, 成为子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引路人。在有的问题家庭中, 青少年正是学他们吸毒的父母的样子, 而开始接触毒品并吸毒的。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 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求毒品的刺激等等, 都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原因。
针对社会日益严峻的青少年涉毒情况, 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1、普及有关毒品的知识。充分阐明毒品的识别、种类, 吸毒的危害, 易成瘾、戒断难, 对身体损害大, 易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流传等。只有让青少年充分了解毒品和毒品的危害, 才能消除对它的好奇心, 在潜意识里自觉地筑起一道防范毒品侵害的篱笆。
2、加大宣传和教育。社会各界, 特别是媒体和教育部门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 在强化校内课堂教学的同时, 举办多种形式的禁毒宣传活动, 让“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意识深入人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强化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4、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力度。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协作, 进一步规范公共娱乐场所监督检查管理措施。对涉毒场所业主,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尤其是娱乐场所从业人员, 积极揭发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
5、培养青少年的“拒绝技巧”和“压力抵御”能力。在青少年的教育中, 仅仅呼喊“对毒品说不”的口号是不够的, 家庭和学校而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个人抵抗力的训练, 教会他们怎样克服生活或学习中的挫折和不良境遇。如何在群体交往中抵御“毒友”的诱惑, 学会运用既不伤害和气又能自我保护的回应压力的技巧, 从而逐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积极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以及自尊、自爱和自律的品格。对于已经身染毒瘾的青少年, 戒毒机构在对其进行身理脱毒的同时, 更要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和行为的修复和重塑。通过提出近似于外界社会的期望, 强化戒毒成员对生活负性事件、外界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 培养其自信心和责任感, 使戒毒成员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找回丢失已久的自尊, 并重新树立新的人生价值体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 对于青少年吸毒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预防青少年涉毒, 必须要有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家庭、学校应对青少年加强毒品知识教育, 定期开展毒品防治教育课;社会应不断的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以多种形式, 交织成网, 做到疏而不漏、打防结合、堵源截流, 最大限度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同时帮助吸毒者戒除毒瘤, 巩固戒毒成果, 形成行之有效的全社会预防青少年吸毒之风尚。
摘要:青少年吸毒的社会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我国目前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特点及其危害、青少年吸毒的原因, 论述了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吸毒问题, 并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及社区等层次来探讨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吸毒,原因,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康均心, 夏婧.青少年犯罪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控措施——以青少年吸毒为视角[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 (04) .
留守农村时我很乖
我曾经和村里的许多孩子一样,被称为“留守儿童”。我出生在豫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我属虎,所以爷爷给我起名叫金虎。从我记事起,爸妈就在珠海打工,我跟爷爷、奶奶和二叔在一起生活。二叔是个智障患者,经常被一群孩子追着嬉闹,他只会傻笑。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6岁到邻村上小学。我从小很听话,学习用功,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因为奶奶说,我学习好了,爸爸妈妈就会高兴,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就可以早点挣够钱在城市买房子,就可以尽快把我接到城市里上学。我向往城市生活,更希望能早日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因为有这个美好的心愿,我把对爸妈的思念都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
农村的生活实在太无聊了。爷爷在村里帮别人干活,奶奶要忙家务,二叔又是个傻子,没有人和我聊天。我的心事他们不懂,因此我在家很少说话。实在无聊时,我就和二叔玩。二叔虽然有点傻,但对我很亲,我对他也很依恋。一天放学,二叔到村头去接我。走到村口时,五个男孩恶作剧,趁二叔不注意,把他的裤子拉下来,故意让他出丑。二叔气得眼睛通红,跳着脚哇啦哇啦直叫。他们人多势众,我怕二叔吃亏,就拉他回家。谁知道那帮孩子商量好了,分成两拨,两人故意把二叔引开,另外三人围住我拳打脚踢,把我打得鼻青脸肿,然后领头的高个男孩吹一声口哨,五个孩子撒腿就跑得没影了。
回到家,奶奶看到我脸上的伤,认为我是去淘气了,不容分说就开始指责我,说我不争气,惹是生非,还说要打电话让我爸回来收拾我……我本来想让奶奶找那几个孩子的家长给我出气的,现在反倒落这么多埋怨,我气得晚饭也没吃,哭了很久。二叔一直坐在一边陪着我,但他是傻子,不能帮我出气。晚上,我梦到爸爸妈妈回来了。妈妈把我抱在怀里,心疼得掉眼泪。爸爸找到打我的几个男生,把他们揍得满地找牙,还让他们保证再也不欺负我了。我在梦里笑醒了。
爸妈每年会在收麦子时和春节回来,冷清的家里一下就热闹起来。爸妈看到我得的奖状贴满了堂屋的东墙,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爸爸给我带了许多玩具和学习用品,并教我怎么玩。妈妈把我搂在怀里,夸奖我说:“好儿子,你真棒!”我感觉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这时候,我心里是满满的幸福。然而相聚的幸福总是很短暂,每一次的分离都刻骨铭心。我甚至感觉像做梦一样,梦一醒爸爸妈妈就又不见了。
三年级上学期,奶奶不小心摔伤腰住院了,医生说要休养两三个月才能好。我不忍心拖累奶奶,就给爸妈写信,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于是三年级暑假之后,爸妈就把我接到珠海上学了。
重重打击让我迷失了自己
我终于来到了繁华的城市。爸爸托人把我安置在附近的一所小学就读,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太多了。我努力学习,想争口气回报父母。但是,我发现自己在这里并不快乐,老师根本不关注我,每次上课我都举手,老师却很少提问我。同学们有时会学我说河南话拿我开涮,有时还会故意捉弄我或欺负我,让我心里很不爽。
都说远了亲、近了怨。原来做梦都想和爸妈在一起,如今真的在一起了,却感觉爸妈像个陌生人,彼此都不适应。他们看不惯我的许多生活习惯,总是挑毛病,批得我一无是处。我在学校受委屈了,很想给爸妈说说,但是爸爸每天忙得不着家,妈妈根本不听我说,动不动就教训我,要我和同学们搞好关系,用功学习,唠叨个没完。久而久之,我回家也不说话了。我很想念二叔,他虽然傻,但是他会默默地陪伴我,当我流泪时,他会用粗糙的手帮我擦干眼泪。
更让我伤心的是,我发现爸妈的关系不好。他们经常吵架,有时候爸爸会一周不回家,妈妈经常一个人沉默不语,或默默流泪,或对我突然发火。我在家小心翼翼的,生怕惹她生气。
小学阶段,我的成绩还可以,顺利考上了初中。本想换个环境,心情会好一些,但是我发现自己依然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尊重。深深的自卑感折磨着我,我感觉在城市里生活得一点也不幸福,很想回老家。但是爸爸说,爷爷奶奶老了,照顾不了我了。我感觉生活很没有意义,情绪越来越坏,一点小事都可能惹我发火,我和同学们发生冲突的次数越来越多。初二下学期,我因为打饭和一个同学发生了口角,他骂我乡巴佬,我一下就被点爆了,把一碗汤直接泼到了他的脸上。他追到餐厅外面打我,我们互殴起来,都挂了彩。后来,我捡起一块砖把他的头砸破了,鲜血直流,我这才住了手,怒气冲冲地跑回了教室。
老师责令我回家请家长,给那位同学看病。我申辩自己没错。老师给我爸打了电话。我爸看到我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就给我一记响亮的耳光。那时候我恨我爸、恨老师、恨那个骂我的同学,恨整个世界。我佯装跟爸爸回家反省,趁家里没人偷拿了妈妈的钱,买了回河南的火车票。我想去少林寺拜师学武,收拾那些打过我的人。
但是,我还没有上火车就被爸爸找到拖回了家。这次爸爸没有再打我,而是让妈妈寸步不离地看着我,劝我返校上学。虽然一周后我又上学了,但是爸妈的关系似乎从此更加恶化。爸爸有几次喝醉酒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了,还打妈妈,我几乎每天生活在父母的吵闹声和妈妈的哭泣抱怨声里。我初中毕业那年,爸妈终于离婚了。我和爸爸继续留在珠海,妈妈独自一人回到了河南的姥姥家。
爸妈离婚后,我的世界坍塌了。我天天偷偷跑出去泡网吧,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跟着他们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虽然我只有15岁,但是我已经长到了1.79米,打架特别狠,我要把以前受欺负的委屈全都发泄出来。老大说我讲义气,值得当成兄弟,平时对我非常关照。我在这个团体里找到了欣赏和认同,感觉帮朋友出头打架很有价值感。因此,无论爸爸软硬兼施,我就是死不回头。那时我正值青春逆反期,爸爸越管我,我越和他对着干。最后我干脆不上学了,一离家出走就是两三个月,感觉闯荡社会很酷。我完全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己。
有一次我喝多了酒,感觉头疼,一个外号叫“眼镜蛇”的大哥拿出锡纸包着的白粉,让我尝尝,说能够解酒治头疼。我当时就意识到这可能是毒品。但是在“眼镜蛇”的劝导下,我还是抱着好奇心品尝了。白吸了三次之后我就上瘾了,每天缠着他要吸白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得事事处处听“眼镜蛇”的指挥,打架、盗窃……一年多的时光就这样被荒废了。终于有一天,我和“眼镜蛇”正在宾馆里吞云吐雾时,被警察带走了。
戒毒后希望人生重新起航
在高墙铁窗之内,我感到很绝望。警察叔叔不断地劝导我,让我戒毒,重新振作起来。他们说服我爸爸送我到强制戒毒所,还让我和妈妈通了电话。妈妈一直哭着向我道歉,说不该把我丢下不管。我感觉这些话很苍白,我似乎对任何事都麻木了,虽然才16岁的年龄,心却沧桑成了百岁老人。
我被送到强制戒毒所之后,重新过上了有规律的生活,每天出操、训练、读书。开始一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低落,就像个木偶,做任何事都是没有灵魂的机械操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警察叔叔对我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教,还找了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对我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我修复心理创伤。在警察叔叔的耐心劝说下,我的爸爸妈妈每月都来看望我。我爸第一次探望时流泪了,他说起我小时候可爱懂事的样子,说他在外奔波的辛苦,说他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说他满世界找我的辛酸和无助,说他对我的希冀和期望……他说了整整半个小时,我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在内心里,我冰冻的情感开始松动了。妈妈每次来看我都哭得让我心碎。她说和爸爸离婚后,死的心都有,当时,她没有能力抚养我,更没有能力让我受好的教育。如果早知道我会吸毒,就是拿棍要饭也要把我带在身边。爸妈都希望我能够重新开始,他们愿意陪伴我改过自新。
夜深人静时,我开始反思自己16岁的人生。那个听话懂事、受人称赞的小男孩,那个自卑、伤心、压抑着满腔愤怒的少年,那个混天度日、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在我的脑海里轮番出现,我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自己,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想起爸爸的期待,妈妈的忏悔,年迈的爷爷奶奶,还有曾经给过我温暖的二叔,以及那些真心帮我的警察叔叔,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关心我、牵挂我的人,人生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去做的事,我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况且我才16岁,完全可以重新开始。
想通了这些,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开始改变自己,每天制订学习计划,定时锻炼身体,不停地到图书馆借书读,晚上写读书感悟。我不断受到教官的表扬和鼓励,戒毒的信心更足,改变自我的劲头更大。强制戒毒一年半之后,我完全摆脱了毒品的控制。
从戒毒所出来那天,爸爸妈妈一块儿来接我。我主动上前拥抱了爸妈,我们一家人第一次拥抱在一起。妈妈说,她和爸爸正考虑复婚,为了我,他们再也不吵架了。爷爷奶奶都老了,二叔也需要人照顾。爸爸用打工攒的钱在镇上开了个饭店,生意很红火,关键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是啊,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更幸福的事了。我也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一门技能,开始新的人生。我相信自己能够做一个关爱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因为我重新获得了亲情给予的温暖和力量。
“听人说这个没有瘾,还能减肥。我就‘溜’了几次。”“溜冰”是许多年轻人对吸食冰毒的通俗叫法。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小美先后三次购买冰毒吸食。第一次吸食时,小美忐忑不安。那次吸过,她两天没吃饭,“感觉到饿,就是没有食欲。口干,不想睡觉,就通宵上网。第二天上班时没精神。”
初中毕业后,小美帮人家卖过餐具、鞋子、化妆品等,做过咖啡店营业员,都因工资低,频频换工作。后来,她在市区一家KTV做服务员,在那里她认识了提供冰毒的阿娟(另案处理)。在小美的租住处,小美和阿娟先后三次吸食,每次花费在300元左右。
直到被民警抓获,小美才感到害怕。在法院审理阶段,小美从法官那里了解到了冰毒的危害,“听得我冷汗直冒。早知道这些,打死我都不会碰的。”
青少年喉部黏膜和腺体组织丰富。青少年不但黏膜淋巴管丰富,且黏膜下的组织也比较松散,所以在感染炎症时,肿胀就十分严重。
青少年喉软骨较软,支撑力弱。当喉部因炎症引起狭窄时,在吸气阶段,青少年的胸部、气管及喉部负压增大,导致喉软骨向中间陷入,喉腔变得更加狭窄。
青少年喉部神经较敏感。敏感的神经在受到刺激后,容易引起喉部肌肉痉挛,导致喉腔狭窄。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以上这些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都是造就了青少年心理叛逆的原因。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在和自己的孩子有分歧时,我们千万不能够采用极端的方法。要知道,青少年的心智和想法都在不断的完善,对于一些事情都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家长们应该授予他们畅所欲言的权利,给他们的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也要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相信如此相处,社会上青少年心理叛逆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
二:感觉饿时吃些温热的蔬菜料理
在控制饮食的时候,你也许会经常觉得没有吃饱,肚子还很饿,这时可以做些温热的蔬菜料理,蒸煮都OK,放点盐、胡椒粉、醋等调味料,消除空腹感,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同时,暖暖的又能提高新陈代谢。
三:吃蔬果沙拉的时候加点海藻类食材
虽说沙拉富含酵素和膳食纤维,可是土豆沙拉、通心粉沙拉等加入了大量蛋黄酱,卡路里会很高。所以一般最好选择蔬果沙拉,同时加入海藻类食物,活化肠道蠕动能力,改善便秘,还能瘦腰,吃得放心又健康。
四:配合碳酸水来进行饮食
用药用或食用小苏打调配的碳酸水,饭前或吃饭时喝慢慢地喝一杯,消除空腹感,防止暴饮暴食。另外,碳酸能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改善寒症,提高新陈代谢有一定的功效,同时令血液中的废物毒素顺利排出!
五:用南瓜和红薯代替甜食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单纯,分析判断能力不够,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如:某法院去年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9件16犯,而今年1—2月,就审理了10件10人犯,两个月的案件就比去年全年的还多,这种增长的速度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二)恶性案件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中抢劫、杀人、伤害等暴力恶性案件日益增多,且手段极其残忍。近年内,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又占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70%以上,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如:一名十五岁初三男生,为了弄钱买武侠小说,连续七次入室盗窃纵火,判有期徒刑10年,又如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而这些年轻的罪犯都是在校的学生。
(三)不良行为愈演愈烈。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在发生未成年人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如:
1、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带小抄、传纸条、换试卷,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
2、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他们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迷乱于异性,沉湎于“三厅二室”。
3、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热衷于当众起哄、漫骂行凶等。
4、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勒索钱财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
5、称兄道弟、哥们义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形成“团伙”,彼此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不问是非,聚众闹事,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他们人多众势,互相壮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大可分两个部分:
(一)主观原因,即内部原因 未成年人个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都具有敏感、好奇、喜欢冒险、爱模仿的特点。如果引导得当,这些特点就是优点,对吸收新鲜事物,探索未知事物都有好处。如果缺乏指导或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当前,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性自由等思潮的冲击,极易吸收暴力、色情和毒品等有害的东西,他们接受能力强容易掌握作案方法。且未成年人也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顾后果。如:前段时间有几位未成年人为了吃夜宵,而又没有钱,就到江滨公园的黑暗处抢劫一对情侣的钱财,共获得50元,就因为这50元钱这几个人结果都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这些15、16岁的高中生是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对象,正是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可塑性很强,又是人生观定型时期,而且也是外在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易染上各种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人格健康的形成,重者助长了未成年人犯罪,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极。
(二)客观原因,即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他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在的社会环境,是和平、安定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都十分有利。但在改革开放的同时,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风气。近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赌博、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丑恶泛滥成灾,对未成年人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毁了不少未成年人纯洁健康的心灵,使他们跌入了犯罪的深渊。如现在的游戏机厅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也是可怕致极的。且不说他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游戏机的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灵是具有强腐蚀作用。这样的游戏机厅星罗棋布,无处不有,还漫延到学校周围,以某校为中心,半径300米以内竟多达五家游戏机厅。游戏机厅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未成年人,包括吃喝玩乐全部包揽等等,未成年人是“乐不思蜀”,学习也没心思,整天想着游戏机,他们玩游戏机的钱是有限的,没有了钱不是向家里人要,就是去偷,去抢。据报道,某市公安局去年抓获140多名未成年人犯罪分子,无一例外都是游戏迷。其中一个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抢劫、盗窃、敲诈得来5万元,有4万多元是用于打电子游戏机。许多人都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丧失了理智,抛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了钱,为了满足自己,他们耍手段,使阴谋,设圈套;为了钱,他们可以阿谀奉承,百般讨好;为了钱,他们可以阴险毒辣,丧心病狂,甚至走向极端,参加黑社会,而且在学校内,有些学生就有组织地加入下帮会,按期交纳会费,有的还有的会徽。他们一同偷盗,抢劫学生们的财物、模仿电影里的黑社会绑架同学,这些犯罪的主人公竟是这些还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人们不由想问是什么把那些未成年人应该拥有的金色时光染成了黑色。许多人都发出了呼吁“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净化社会风气势在必行!”(2)学校因素 引起学校教育失误的一个因素是没有“以德治教”只注重分数,及格率和升学率,不关心学生的品行发展,甚至挤占政治思想教育课,用所谓的主科取而代之,这就给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学生一旦受到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的影响,很容易泥足深陷,走上邪道。特别是毕业班考试不断,各科轮番上阵,成绩不好的学生还受到个别老师的训斥,连家长也受到训斥。这边战事刚摆平,那边狼烟又升起,学生整天生活在考试中,弄得心力憔悴,精疲力竭。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考试的机器,这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觉,把考试与学习等同,把分数当成检验自己智力唯一标准,在这样的错觉下,他们常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继而厌学,然后自暴自弃,放纵自己。于是成天吊儿啷当,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任何事都觉得无所谓,毫不在乎,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在意。因为他们做事的目的“只要高兴就好”。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诱发因素。据统计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占81%的犯罪主要原因属于家庭教育不当。其中属于娇生惯养的占30%,属于简单粗暴的占14%,属于放任自流的占18%属于重智轻德的占16%,属于教唆引导的占3%。
以上家长对于子女的态度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方法上又过分严厉;其次是对子女过于溺爱,放任自由,或毫不关心,不闻不问。而这两种极端相对也就产生了两种影响:第一种,父母对孩子打骂体罚,管理教育态度粗暴,手段野蛮,会使孩子精神上受到创伤,家长没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没有注重教育艺术,忽视了教育效率,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把父母教导当作耳边风,感到厌烦,专挑与父母要求相反的事去做,甚至不惜去犯罪。第二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管教也没有用处,从而采取娇惯溺爱、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助长了孩子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良朋友而误入歧途。因为缺乏家长必要的管教,他们可以夜不归宿,可以几天几夜不回家,最终导致他们日益胆大妄为,陷入罪恶的深渊。
家长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也很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效法的榜样。家长言行举止不文明或在道德品行上有问题,会对孩子产生侵蚀作用。家长应当明白,教育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家长自身的素质更重要。
家庭的和睦情况也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们不仅要从家庭中得到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帮助。在和睦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和谐,温馨,亲密无间,幸福温暖,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如果家庭关系僵化,家庭成员矛盾重重,四分五裂,成天弄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孩子得不到安静、舒适、温暖的生活空间(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心理会就畸型发展,变得厌世,导致心理变态,在他们眼中,世界被扭曲了。这样可能因为他们的假想,而实施疯狂的敌对报复行动而产生犯罪。总结:事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就学生而言,他们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作用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也有相对独立性,少数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胜过学校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是脆弱的,社会、学校、家庭都要行动起来,保护未成年人。此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对于增强未成年人的“免疫力”或自控力、防范于未然,远离犯罪,将有特殊的意义。
三.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 6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这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极大。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虽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但未成年人犯罪 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比例却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同成人犯罪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趋向于智能化、成人化、暴力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毒品犯罪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等。本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人际关系原因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且就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的可行性对策。预防对策有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巩固学校这一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阵地,加强学校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控制对策有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刑事处罚,并注重处罚效果;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提高管教水平;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做好社会帮教工作。
:淘金者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成因 对策 淘金者范文,淘金者,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虽然经过多次“严打”,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的数量和比率却急剧增长,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近三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激增,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在全部刑事案例中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3.3%、1982 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 1985年为71.3% 1986年为72.5% 1987 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①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的生效,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之势,但从总体上看,比例仍很高。其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所占的比重一直仍在55%以上。据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刑事犯罪者为580272人,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57.31%,人数达332528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占271529人,占犯罪总数的46.79%,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165143人所占比重为60.82%,而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所占比例为49.66%②199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的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52.88%;其中,未成年人犯罪者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为57.58%,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犯罪 占犯罪总数的52.48%;③1992年,未成年人罪犯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6.13%,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罪犯总数的54.79%。1994年未成年人罪犯在整个刑事犯罪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为49.12%;未成年人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4.94%,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 罪犯总数的56.7%。④从以上数字看,90年代前五年的未成年人犯罪 情况总的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日趋恶化,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最严重的问题。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侵财类案件比例高。在2002-2004年抓获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员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类案件达556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的81.7%。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以钱财为目的,他们主要采取入室盗窃、抢劫、“擂肥”等方式,以居住地附近的商业场所、居民住宅、熟人、同学等为作案目标,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挥霍于网吧、游戏厅或同学、朋友间摆阔等。(2)从作案手段来看,日趋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大多由成年的惯犯、累犯“传授经验”或“亲自指挥”,实施犯罪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法,作案前精心预谋,作案时分工配合,作案后毁灭证据,逃避追捕,与成人犯罪手段几近相同,也呈现出连续性、偶合性和残忍性的特点。如2004年4月上旬,犯罪嫌疑人袁某(男,16岁)、陈某(男,16岁)、廖某(男,16岁)采用租“面的”、持刀抢劫司机财物办法疯狂作案8起,其犯罪手段、作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年人犯罪。(3)从犯罪的性质来看,恶性案件时有上升,重大犯罪比例逐年增长。未成年人情感极易冲动,表现欲望强烈,有些未成年人为在同伙中立威,在犯罪时往往走极端,手段残忍,不思后果,社会影响恶劣。侵财、暴力性犯罪极为突出,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位。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7.8%、19.2%。另外,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屡见不鲜,2002年至2004年三类案件在未成年人年犯罪总人数中分别占6.5%、6.6%、6.7%,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作案形式来看,成团伙化较多。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以团伙形式的较多。未成年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为了实现犯罪目的,或是形成稳定的团伙(团伙成员多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同龄人,或同学、朋友),或是临时起意共同犯罪或傍倚成年犯罪,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其犯罪的能量较大,活动范围较广,社会破坏力相对较强,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我市马作村无业青年党某(男,16岁)、郭某(男,15岁)、程某(男,15岁)等7人长期结为固定团伙,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先后作案18起,盗窃铝合金价值3万余元。
:淘金者论文范文是你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5)从作案动机来看,突发性较强。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理性思维正处于形成的起步阶段,自制力差,逞强好胜心强,加之容易受“哥儿们义气”等社会庸俗观念的影响,稍有诱因,便容易偏激、冲动,对行为不计后果,产生突发性、偶然性的违法犯罪。如2002年11月2日下午,我市焦南一中学生袁某(男,16岁)在市区某网吧玩时与史某(男,17岁)因一点小事发生纠纷,袁某突然从腰间拔出匕首将史某刺两刀致重伤。
(6)从犯罪反弹性来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相当一部分在教育和惩戒处理后,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稍有诱因,便又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现行法律体制本着挽救未成年人的宗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戒处理相对较轻,少部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即使再次犯罪也不会受到重处,从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市青年郭某(男,17岁,父母在外打工),2002年因盗窃曾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9日。郭回家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教,遂与社会闲散人员袁某(男,18岁)、“卷毛”等人混在一起,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郭等人自2003年元月份多次在市区撬门入室实施盗窃。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是粗暴管教,放任型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自暴自弃。这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家庭不和睦。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取得和道德品质的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离异,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儿女缺少爱抚和管教,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职能,这就不同程度地使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司法实践证明,残缺不全家庭子女的违法犯罪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的越轨行为即便是有所觉察也放任不管,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四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了孩子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更有甚者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webmaster@taojz.com,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taojz.com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和管理不擅也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双差生”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心理,继而走出校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学校管理不够完善,法制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长期流散于社会,受社会风气侵蚀,又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有的学校自身学风不正,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不良风气不管不教,使学校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学生素质低下,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外因。未成年人是最单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思想免疫能力差,容易形成思想混乱、认识错位、政治动摇的倾向,甚至追求西方的自由化,醉心于享乐,出现反社会意识。不少未成年人的消极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交朋友的的影响。一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社会腐败现象存在和蔓延,对未成年人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歪曲了部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个人利益和奢侈生活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二是受社会文化不良因素影响。当前,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监督管理不严,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书籍、电子图书、影视剧、网络充斥市场。特别是电子游戏厅和网吧,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铤而走险,抢劫、盗窃、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经初步统计,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半数以上是以上网、玩游戏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三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人动户不动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种人户分离的情况无疑给未成年人的帮教和管控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公安机关现有的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只适应静态人口的管理,对未入户人员的信息无法掌握,造成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失控漏管,无法开展帮教。四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方法简单也是一个因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一些办案单位往往以初犯、偶犯或者因盗窃数额较小、或者是犯罪情节轻微或者因年龄较小而被教育释放,交由监护人管教,但由于监护人的管教不力,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形成一种“捉放曹”的局面。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四)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育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发育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均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团体。二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他们精力旺盛、好动,但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未成年人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稍有诱因或教唆,便走向犯罪。三是法律意识浅薄。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阅历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和贫乏,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加之他们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性,在作案之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经常失去理智,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作案之后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五)法律规范不完善,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影响至未成年犯罪。这一司法原因是值得关注的,如《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从需要或能够追究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责任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应立案的6类案件。除此之外,其它一般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尚游离于国家法律控制的范围之外,无法管束。其次,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未成年人在置于法律惩罚和法律制止之外的行为,究竟由谁主管,建立何种综合教育管理系统,任务不明,分工不清。尤其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谁来处置?办理的程序和调解处罚的幅度,标准不明,操作性不强。同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过于强调教育、挽救,在从轻、减轻不处理之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等预防措施跟不上,致使部分未成年人作案频率高,恶性循环反复大。
三、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一)构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体系,严把法治关。一是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构建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典。二是成立专门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审查、审判机构,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要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即对未成年人扩大缓刑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条件,对服刑的未成年人实行与成年人分开关押、改造,避免“交叉感染”。四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刑事处罚、关押或服刑的,做好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率。文章来源: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二)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要根据当代未成年人学习各种知识的现代化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合法有效的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培养其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控能力。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公安、司法机关选派人员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净化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诱导其违法犯罪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环境。一是在加强日常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公安机关必须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公安机关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打黄扫非”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未成年人;要大力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三是公安机关要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未成年人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净化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要强调社会效益。对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既要发挥公安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破查处力度,又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分析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并及时与学校、家庭取得联系,及时开展拦头帮教,消除其违法犯罪苗头。
(五)构建家庭与学校教育、预防体系,把好育苗关。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家庭成员责任重大。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同时,加大力度惩处行使未成年人监护权不力的父母,增设对父母或监护人处罚的法律规范,以督促父母(监护人)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加强未成年人自身修养的培养,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对各种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
(六)要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要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不能出现空白点,要争取将有偷窃、打架斗殴、淫乱、吸毒等不良行为和经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未成年人全部纳入帮教范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派出所”四位一体的帮教责任制。要充分发挥和拓展工读学校、少管所和劳教所的职能作用。对已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教育、挽救和感化,要依靠多方力量,把打击犯罪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惩办与教育结合起来,将失足未成年人从泥坑中挽救起来,使他们重新做人,有效遏止他们向惯犯、累犯和重刑犯发展。文章来源: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注 释 目 录 摘 要 正 文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 1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 3 三.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 6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这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极大。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虽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但未成年人犯罪 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比例却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同成人犯罪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趋向于智能化、成人化、暴力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毒品犯罪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等。本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人际关系原因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且就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的可行性对策。预防对策有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巩固学校这一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阵地,加强学校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控制对策有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刑事处罚,并注重处罚效果;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提高管教水平;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做好社会帮教工作。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成因 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虽然经过多次“严打”,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的数量和比率却急剧增长,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近三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激增,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在全部刑事案例中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3.3%、1982 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 1985年为71.3% 1986年为72.5% 1987 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①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的生效,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之势,但从总体上看,比例仍很高。其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所占的比重一直仍在55%以上。据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刑事犯罪者为580272人,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57.31%,人数达332528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占271529人,占犯罪总数的46.79%,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165143人所占比重为60.82%,而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所占比例为49.66%②199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的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52.88%;其中,未成年人犯罪者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为57.58%,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犯罪 占犯罪总数的52.48%;③1992年,未成年人罪犯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6.13%,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罪犯总数的54.79%。1994年未成年人罪犯在整个刑事犯罪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为49.12%;未成年人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4.94%,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 罪犯总数的56.7%。④从以上数字看,90年代前五年的未成年人犯罪 情况总的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日趋恶化,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最严重的问题。(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侵财类案件比例高。在2002-2004年抓获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员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类案件达556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的81.7%。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以钱财为目的,他们主要采取入室盗窃、抢劫、“擂肥”等方式,以居住地附近的商业场所、居民住宅、熟人、同学等为作案目标,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挥霍于网吧、游戏厅或同学、朋友间摆阔等。
(2)从作案手段来看,日趋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大多由成年的惯犯、累犯“传授经验”或“亲自指挥”,实施犯罪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法,作案前精心预谋,作案时分工配合,作案后毁灭证据,逃避追捕,与成人犯罪手段几近相同,也呈现出连续性、偶合性和残忍性的特点。如2004年4月上旬,犯罪嫌疑人袁某(男,16岁)、陈某(男,16岁)、廖某(男,16岁)采用租“面的”、持刀抢劫司机财物办法疯狂作案8起,其犯罪手段、作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年人犯罪。
(3)从犯罪的性质来看,恶性案件时有上升,重大犯罪比例逐年增长。未成年人情感极易冲动,表现欲望强烈,有些未成年人为在同伙中立威,在犯罪时往往走极端,手段残忍,不思后果,社会影响恶劣。侵财、暴力性犯罪极为突出,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位。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7.8%、19.2%。另外,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屡见不鲜,2002年至2004年三类案件在未成年人年犯罪总人数中分别占6.5%、6.6%、6.7%,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作案形式来看,成团伙化较多。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以团伙形式的较多。未成年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为了实现犯罪目的,或是形成稳定的团伙(团伙成员多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同龄人,或同学、朋友),或是临时起意共同犯罪或傍倚成年犯罪,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其犯罪的能量较大,活动范围较广,社会破坏力相对较强,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我市马作村无业青年党某(男,16岁)、郭某(男,15岁)、程某(男,15岁)等7人长期结为固定团伙,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先后作案18起,盗窃铝合金价值3万余元。
(5)从作案动机来看,突发性较强。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理性思维正处于形成的起步阶段,自制力差,逞强好胜心强,加之容易受“哥儿们义气”等社会庸俗观念的影响,稍有诱因,便容易偏激、冲动,对行为不计后果,产生突发性、偶然性的违法犯罪。如2002年11月2日下午,我市焦南一中学生袁某(男,16岁)在市区某网吧玩时与史某(男,17岁)因一点小事发生纠纷,袁某突然从腰间拔出匕首将史某刺两刀致重伤。(6)从犯罪反弹性来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相当一部分在教育和惩戒处理后,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稍有诱因,便又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现行法律体制本着挽救未成年人的宗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戒处理相对较轻,少部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即使再次犯罪也不会受到重处,从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市青年郭某(男,17岁,父母在外打工),2002年因盗窃曾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9日。郭回家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教,遂与社会闲散人员袁某(男,18岁)、“卷毛”等人混在一起,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郭等人自2003年元月份多次在市区撬门入室实施盗窃。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是粗暴管教,放任型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自暴自弃。这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家庭不和睦。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取得和道德品质的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离异,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儿女缺少爱抚和管教,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职能,这就不同程度地使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司法实践证明,残缺不全家庭子女的违法犯罪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的越轨行为即便是有所觉察也放任不管,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四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了孩子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更有甚者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和管理不擅也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双差生”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心理,继而走出校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学校管理不够完善,法制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长期流散于社会,受社会风气侵蚀,又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有的学校自身学风不正,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不良风气不管不教,使学校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学生素质低下,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外因。未成年人是最单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思想免疫能力差,容易形成思想混乱、认识错位、政治动摇的倾向,甚至追求西方的自由化,醉心于享乐,出现反社会意识。不少未成年人的消极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交朋友的的影响。一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社会腐败现象存在和蔓延,对未成年人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歪曲了部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个人利益和奢侈生活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二是受社会文化不良因素影响。当前,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监督管理不严,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书籍、电子图书、影视剧、网络充斥市场。特别是电子游戏厅和网吧,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铤而走险,抢劫、盗窃、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经初步统计,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半数以上是以上网、玩游戏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三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人动户不动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种人户分离的情况无疑给未成年人的帮教和管控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公安机关现有的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只适应静态人口的管理,对未入户人员的信息无法掌握,造成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失控漏管,无法开展帮教。四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方法简单也是一个因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一些办案单位往往以初犯、偶犯或者因盗窃数额较小、或者是犯罪情节轻微或者因年龄较小而被教育释放,交由监护人管教,但由于监护人的管教不力,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形成一种“捉放曹”的局面。
(四)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育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发育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均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团体。二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他们精力旺盛、好动,但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未成年人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稍有诱因或教唆,便走向犯罪。三是法律意识浅薄。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阅历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和贫乏,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加之他们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性,在作案之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经常失去理智,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作案之后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五)法律规范不完善,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影响至未成年犯罪。这一司法原因是值得关注的,如《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从需要或能够追究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责任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应立案的6类案件。除此之外,其它一般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尚游离于国家法律控制的范围之外,无法管束。其次,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未成年人在置于法律惩罚和法律制止之外的行为,究竟由谁主管,建立何种综合教育管理系统,任务不明,分工不清。尤其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谁来处置?办理的程序和调解处罚的幅度,标准不明,操作性不强。同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过于强调教育、挽救,在从轻、减轻不处理之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等预防措施跟不上,致使部分未成年人作案频率高,恶性循环反复大。
三、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一)构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体系,严把法治关。一是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构建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典。二是成立专门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审查、审判机构,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要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即对未成年人扩大缓刑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条件,对服刑的未成年人实行与成年人分开关押、改造,避免“交叉感染”。四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刑事处罚、关押或服刑的,做好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率。
(二)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要根据当代未成年人学习各种知识的现代化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合法有效的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培养其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控能力。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公安、司法机关选派人员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净化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诱导其违法犯罪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环境。一是在加强日常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公安机关必须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公安机关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打黄扫非”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未成年人;要大力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三是公安机关要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未成年人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净化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要强调社会效益。对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既要发挥公安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破查处力度,又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分析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并及时与学校、家庭取得联系,及时开展拦头帮教,消除其违法犯罪苗头。
(五)构建家庭与学校教育、预防体系,把好育苗关。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家庭成员责任重大。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同时,加大力度惩处行使未成年人监护权不力的父母,增设对父母或监护人处罚的法律规范,以督促父母(监护人)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加强未成年人自身修养的培养,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对各种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推荐阅读:
青少年叛逆暴力的原因与对策11-11
迷失的青少年11-06
青少年树立正确的10-19
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10-06
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10-07
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10-09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10-18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征11-10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05-29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礼仪习惯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