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精选8篇)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篇1

1、思想政治教育及安全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员辐射作用

通过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及政治学习加强对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专题党课教育,发挥他们对团员、普通同学的辐射作用。在进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政治学习经验交流会上,许多普通同学自发的参与谈论,并发表了他们的学习心得,很好的体现了党员、班委等学生干部的辐射作用。

1、配合学校、学院要求,进行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本学年各班进行了如:“清春、责任、梦想”大学生论坛、“读山东名人,品山大精神” “树荣辱观,建新道德”——学习“八荣八耻”等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激发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积极心。

3、以学代会为契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11月份我院召开第16次学代会,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对院学生会的关注,加强学生们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着重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学代会期间,各班与会代表认真讨论研究了《院学生会工作制度》、《学生会干部的考核评定细则》等制度,同时各代表团还对院学生会的工作宗旨、院学生会的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教育活动使学生会组织与广大同学联系更加密切,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

4、深入宿舍不定期检查

为确保学生不出现晚归及夜不归宿现象,基本上每周末我都去学生宿舍检查学生的归宿情况,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5、逐一排查,重点关注

通过召开班委会、宿舍联系人会议,对班级个别性格孤僻、情绪化较重的同学,安排专人特别关注。通过班委、宿舍联系人保障信息畅通,争取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一手信息。

6、班级管理工作

尽管本学期工作任务增加许多,在各项工作中,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管理始终应放在首位,在确保班级稳定有序的前提下,协调开展其他工作。(—)班级日常管理

(1)稳步做好班委选举工作

本学期为新学年的开始,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稳步开展班委换届工作。大多数班级班委只是微调,新任班委与事前调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逐步强化班级的自主管理

由于自己所带学生已步入二年级,班级相对比较稳定,同学们对大学的环境已经比较适应,所以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主要依靠主要学生干部,同时加强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尤其是新一届班委等学生干部的培养。通过学生干部例会、班级学生干部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对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着重学生干部的辐射作用。

(3)整体把握班级间、同学间人际关系

二年级是问题的爆发期,大量的矛盾、问题在积累一年后,会大量爆发。因此,本学期我特别关注班级间、宿舍间、同学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班级、宿舍多方了解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及个别谈话,本学期妥善处理了四个学生宿舍、三个班级间的矛盾。使一些问题在萌芽中得到解决,避免了大量矛盾的激化。

(4)班级文化建设

各班都设计确定了自己的班期、班歌、班徽、记录班史、制作电子版刊,并通过特色主题活动逐步丰富、完善各班特色的班级文化。各班级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总结,把班级的文化建设进行一次梳理,制作成电子档案,让班级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为班级建设所做的“历史性”的贡献,这样的传统,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

(5)积极鼓励新生班级开展各种活动

6月8日,临近期末,为纪念大一的历程05法学四班组织了班级学年总结性的活动——“感动法四”。整个晚上,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感动中,每份感动都带让我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动法四”人物有勇于拼搏潇洒帅气的男篮女篮,比赛中为班级受伤的王军,一直默默服务同学的周宇,把同学当作亲人关心的杨成,3000米中坚持不懈的陶思凝,给大家带来无数欢笑的孙国立以及为班级为同学无私奉献、带领班级走向辉煌的班长何浏。我也被评为了“感动法四特别人物”。同时也为即将转专业离开班级的李开训同学送去了班级每一位同学的祝福。我与同学们一起用心回忆了他们大一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

这种形式的学年总结性活动不仅包含了班委的学年述职报告,同时在回忆中让每一位同学了解班委工作,了解身边的同学,在感动中增强班级的认同感与集体荣誉感。本次活动后,我要求其它班级的班委述职报告也采用类似的形式,让每一位大一同学都有所回忆,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7)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篇2

1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工作具体要求

首先, 辅导员开展谈心工作, 首要条件是要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学习等动态, 做好谈心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辅导员, 关心学生的思想文化动态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实际交流与沟通,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为能够增强谈心谈话的针对性。建议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政治面貌情况、家庭情况、任职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类, 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内容。只有这样做, 才能有的放矢, 进而在谈话中赢得学生的信赖,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其次, 在谈心过程中要正常运用谈心的技巧, 努力达到最好的谈话效果。开展谈心工作, 虽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但是要想收到很好的谈话效果, 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谈心技巧, 注意选择谈心的时机和谈心的环境。

在谈话时机的选择上, 可以运用“三选三不选”原则。一是在谈心对象情绪不稳定、烦躁、需要冷静的时候不谈心, 要选在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的时候;二是在谈心对象身体疲倦、精神萎靡时不谈心, 而是选在其精力充沛、精神旺盛的时候, 三是谈心对象存在逆反心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时不谈心, 而是选其真正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 这就是有需求才有效果。

在谈话环境的选择上, 要针对不同的谈话内容选择不同的谈话地点。对于一些需要表扬、需要鼓励的学生, 则可以选择在年级大会、教室、寝室等相对公开的场合,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谈话内容涉及学生隐私时, 一定要单独与学生交流, 比如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办公室, 让学生能够完全放心的与辅导员交流。

最后, 重视谈心工作的总结与反馈环节, 检验谈心效果, 不仅过程重要, 总结与反馈更重要。每次谈心结束后, 就谈心对象的思想动态、谈心的过程进行记录、归纳分析。经过整理和记录, 辅导员不断反思教育的任务是否完成, 谈心的目的是否达到, 从而不断改进方法, 提高教育效果。

同时, 对谈心结果的反馈工作进行检查, 也是检验谈心效果的重要一环。谈心重在以人为本。如果采用不当的方式, 可能会引起反效果。比如单一说教式的谈心只会让师生关系恶化, 而不会真正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还浪费了老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反馈的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己主动汇报思想、班级干部向老师反映学生动态等。很多问题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 因此需要针对每一次谈话后的反馈来具体规划下一次谈话的重点。

2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三种实施途径

2.1 一对一日常生活谈心

一对一日常生活谈心是辅导员和学生两个人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意见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帮助学习文化教育等。一对一谈心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针对学生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问题,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能体现对谈心学生的重视程度, 也能加深学生对谈心内容的印象和认识。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 “特殊群体”应是辅导员特殊关注的对象, 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学生、家庭发生突然变故学生、言行异常的学生等, 适时与他们谈话, 制定个性化方案, 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帮助,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现苗头及时谈心疏导。帮一些重点生解决他们所面对又无力面对的问题。

2.2 一对多集体共同谈心

一对多集体谈心是指多人在一起交流意见的活动。其内容主要是交流思想、了解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辅导员对所带学生做全面的了解, 对学生动态有整体的把握。集体谈心的主要形式有班会、年级例会、班委会以及小团体谈话等。集体谈心便于辅导员在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一对一谈心进行摸底。

集体谈心的具体措施包括:每周都会开一次班会、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年级大会每班。每个学期适时找每班的班委会和团支部成员开座谈会, 谈谈班级建设和班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每周中午不定期的深入学生寝室, 了解他们的生活。集体谈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将解决思想困惑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与学生之间谈心谈话工作的实效性。

2.3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聊天工具不定期谈心

信息科技的发展, 交流方式趋于多元化, 与时俱进, 结合传统交流形式, 利用微信、QQ、Email等快捷的交流与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谈话谈心, 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将所带的年级学生各班、年级都建立QQ群。比如关注学生的校内、微博等网络平台, 可以密切关注学生动向, 同时, 网上谈心由于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谈心双方可以保持较为轻松的心态, 能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爱好情况等。通过网络平台使得无论是否在学校, 辅导员和学生都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3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工作效果

检验个别谈话效果的主要标志, 是看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否有变化;是要看通过个别谈话, 是否调动了谈话对象的内在积极因素。当然, 通常一次个别谈话一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也不能完全取得预想的效果。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既是不断重复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坚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不断增强思想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把谈心谈话活动当作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最普遍的工作形式和基本方法, 通过这项活动, 不仅促进了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尊重、帮扶、引导和鼓励学生, 而且增强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情感, 能够确保辅导员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谷平, 王胡英.高校优秀辅导员基本角色形象及其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 :65-69.

[2]陈秀琼, 王坚, 王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机制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 (28) :62-65.

[3]张春伟.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研究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 :684-686.

[4]欧阳希.辅导员谈心工作方法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3 (6) :152-154.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篇3

专项课题指南

(重点研究方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关键问题研究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能力提升研究 7.高校优良校风、学风培育研究 8.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研究 9.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10.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与机制研究 11.高校服务育人的内涵与机制研究 12.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13.“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14.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15.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 16.高校学生发展国际化路径研究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19.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教育研究 20.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 21.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与方法创新研究 24.发挥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创新研究 25.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26.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机理及推进机制研究 27.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

28.高校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研究 29.高校辅导员培训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0.新媒体时代与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研究 31.国防教育中的辅导员角色担当研究 32.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研究

33.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胜任特征研究

34.“微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教育影响力构建研究 35.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36.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37.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研究 38.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 39.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

40.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41.高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研究

4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3.自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4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45.大学生学业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46.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案例研究 47.新媒体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48.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 49.高校创业孵化载体评价机制研究

50.大学生创业孵化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

5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研究 52.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型辅导员培育需求及路径研究 53.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研究 54.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5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56.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57.激励与规范高校二级学院参与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8.大学生创业动机激励机制研究 59.团队模式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60.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研究 61.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问题研究 62.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典型案例推广研究

我是一名学校教育工作者 篇4

一、调查缘由

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但危害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重视和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刻不容缓,最近,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多方面观察了解,我们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更可怕,因为这部分人员的职业倦怠,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

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标的缺失,二是学校管理措施不到位。我曾经考察过一个乡镇学校,这个学校的考核优秀大部分是学校班子成员,当然也包括中层人员。全校教师每年的优秀名额就只能是全校教职工总数的15%扣除领导的职数。有时教师中一年一个优秀名额,还不按考核成绩兑现,往往是学校没有具体考核量化标准可以实施,大多是凭民主评议投票。有时领导也发发慈悲,把优秀名额让出来,但不是让给民主评议胜出者,或是让给工作业绩突出者,而是想让给谁就让给谁。岂不知,所谓领导让出的优秀名额也不是领导年年应该占有的,而是大多侵占了教师的优秀比例。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大多数教师认为,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考核八成是称职。于是,就出现了工作得过且过、被动应付的不良后果。存在这种现象的学校,往往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社会信誉也不高。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有些学校领导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干部任用制度存在着不合理性。有时也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干得好的得不到提拔重用,有关系的却青云直上。干部任用制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不足,无疑是教育的悲哀。试问:那些有关系、却没有资历和基础的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认真客观地对待工作和教职工吗?那些默默无闻、扎实肯干的管理者,一年又一年,眼看着一茬又一茬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甚至职位超过了自己,他们能心平气和地、毫无怨言地再去干好工作吗?单是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心理的不平衡,就使得他们工作没了先前的奔头,尽管有时工作起来也无怨无悔,但上级的激励机制哪里去了?

其实,通过多次与教师谈心,并在细处观察教师的工作,我认为,除了极个别的教师因为职称高就或家庭优越等原因存在目标缺失现象之外,90%以上的教师都是积极上进的,只是当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不到领导公正评价和适时激励时,也会心灰意冷,做和尚撞钟。这种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

三、小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和乡镇教管办)的干部任用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而学校管理措施不到位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消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关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干部,培养、选拨干部时,以德为先,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威信,真正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员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来。对于那些不主持公道、群众威信低、拉帮结伙、请客送礼、贪污受贿的不称职干部通报批评或免职。并通过轮岗、调岗、换岗、提拔重用等措施加强干部管理的流动性,以激发活力,推陈出新,推动发展。

2、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教师队伍按年龄、职称、学科、及工作性质等进行科学分组,按不同竞争团队的特点和工作情况进行评优树先、晋职晋级等名额调配,并在不同竞争团队分别设立奖项,让每个竞争团队的教职工都能各尽其才,尽我所能干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齐心协力,干好工作。

至于竞争团队的划分,应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如,2008-2009学,我从县第一实验小学来到辛寨镇辛寨小学交流期间,辛寨小学马校长提议,要我帮助该校修改完善教师考核方案。我参考实验一小制定的教师千分制考核方案,并根据辛寨小学领导和教师反映的实际状况,把全校34名教职工划分成了管理、语数(一)(40周岁以上)、语数(二)(40周岁以下)、音体美英幼儿园四个竞争团队,使学校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突出表现在:学校领导班子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使一些年轻教师主动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一些骨干教师自觉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一些老教师也主动写论文、传经验,还有一些中青年教师自告奋勇参加课题实验。所有这些惊喜的变化,都证实了过程性考核量化的合理性和团队竞争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 篇5

初一。九班

陈志军

2011.12.31

一个学期很快结束了,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走过了一学期。现在就把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一下。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初一新生,必须先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素质,与其他班主任一样,经常性地加强对学生的集会,晨读、课间操,卫生清洁保持工作等督促检查,经常性、随意性地观察其他任课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在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及时了解,关心、教育并且督促其良好的习惯养成。

我当班主任力争做到两点:

(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承认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努力克服固执己见,偏激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心理运动空间;

(二)是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优等生,不掩饰他们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努力使其达到卓越。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与班风,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

班里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件件落实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话,就会力不从心,这时候就要发动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班级管理的主体,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值日班干部每天轮流等级考勤,维持纪律等,并利用班会或业余时间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另一方面,我自己也以身作则,努力做做事的榜样,勤跟班,使班风正,学风浓。

三,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爱心中与学生一道成长

1、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2、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学生。

学生与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的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五、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如纽带作用。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意见,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道多教育学生,要有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六、存在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期末复习阶段后进生状态很不好。以后要多注意复习阶段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2.学生尽管上课看起来似乎很认真,但是听课效率仍然不高。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篇6

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需求的提高, 医院对麻醉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其学历要求也逐步向研究生发展。尽管近年来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临床研究生仍以科学学位研究生为主, 以作为麻醉专业领头学校的徐州医学院为例, 其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招生比例是3∶7[1]。除了麻醉学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 涌入麻醉行业的科学学位研究生还包括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及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结合麻醉和各学科发展与就业情况, 不难理解这一现象。麻醉学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 麻醉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较少, 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 而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工作岗位早已饱和, 同时, 适合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岗位更是稀缺, 于是各种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从事麻醉工作。从学科交叉的长远发展来看, 这些研究生大多都具有临床医学的本科基础及各种研究背景, 从事麻醉工作后, 必然会促进麻醉学与多学科的融合, 使麻醉学科研工作得到迅猛发展, 提高学科影响力。虽然这些科学学位研究生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学历, 并且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但从具体麻醉临床工作开展来看, 却存在很多问题: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多以理论和学术研究为主, 以培养具有文化科学技术原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目的, 因而科学学位研究生往往缺少临床实践经验[2];如果是跨学科的科学学位研究生, 具体到麻醉学的理论与临床经验更是匮乏[3]。因此, 面对大量科学学位研究生进入麻醉工作岗位的新趋势, 如何有效开展良好的继续教育, 使其个人能顺利适应麻醉工作并发挥科研优势, 使麻醉学科及医院整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实力积累, 成为新形势下麻醉学继续教育的新问题。

2 科学学位研究生在校教育与麻醉临床工作教育的区别

科学学位研究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多为专项、专科教育, 以科学实验的方式, 深入研究某些指标, 探索论证某一现象、理论, 以发表论文为最终考核指标, 整个研究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安排、摸索, 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4,5]。临床麻醉工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教育, 以临床麻醉实践的方式, 系统化、整体化评估病情、个体化实施麻醉, 以安全平稳完成围手术期的麻醉工作为最终考核指标, 整个临床过程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三方协作完成。基于科学研究与麻醉临床工作的不同, 对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麻醉临床教育可以从心理、操作、理论、文化四个方面考虑, 下文“从业于麻醉工作的科学学位研究生”简称研究生。

3 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麻醉工作的心理教育

带教教师一方面需要让研究生认识到自己麻醉临床基础的薄弱, 另一方面需要鼓励研究生建立学习的信心。科学研究搞得好不等于临床搞得好, 尤其是临床麻醉工作, 细小的疏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研究生应认识到自己临床经验的不足, 谦虚认真地向前辈学习, 从简单的工作慢慢做起, 不要眼高手低, 也不要急于求成, 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 临床技能才能不断进步。临床工作不同于实验研究, 失败了可以重来,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作为医生要对生命心存敬畏之心, 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同时, 临床工作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只要认真积累肯定可以逐渐掌握, 带教教师有责任帮助这些“新医生”消除对麻醉临床工作的心理障碍, 切忌讥讽嘲笑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夸大临床工作难度的教学行为, 也不要否认研究生以前的科研训练, 应正确教育引导研究生认识麻醉临床工作与科研的关系。麻醉临床工作和麻醉科研工作构成麻醉学的有机整体, 麻醉临床工作为基础部分, 就好比阿拉伯数字“1”, 麻醉科研工作是上层建筑部分, 就好比阿拉伯数字“0”。如果只有“1” (临床) 没有“0” (科研) , 那麻醉实力就只有“1”, 影响范围比较局限;如果没有“1” (临床) 只有“0” (科研) , 那科研就成了纸上谈兵, 其真正的麻醉实力只是“0”;如果既有“1” (临床) 又有“0” (科研) , 随着“1”后面的“0”越多, 麻醉实力呈10倍数量级增涨。如果研究生能认真夯实临床基础, 并逐步将科研技能应用于麻醉学研究, 将二者融会贯通彼此促进, 才能真正发展麻醉事业, 这也是医院招聘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初衷。

4 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麻醉工作的操作教育

麻醉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科学, 很多操作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6], 全麻、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实现了不同级别和范围的镇静、镇痛、肌松, 气管和支气管插管术有效建立了通畅的呼吸道, 动脉穿刺为动态监测血压、血气建立了途径, 中心静脉穿刺为困难给药、快速补液建立了通路……。对于刚工作的研究生, 麻醉操作是极具吸引力的, 他们往往会为成功完成某项操作而产生成就感, 也会为无法顺利完成操作而产生挫败感。带教教师需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放手不放眼, 及时更正学生操作中欠妥当的操作, 并指明不良操作有可能引起那些危害,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操作技能。例如:颈深丛区域阻滞麻醉进针时, 触到第四颈椎横突后, 需后退1-2mm斜向对侧足、乳头方向给药。一般研究生都会知道为什么要给药前回抽 (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引起局麻药中毒) , 但不见得知道为什么触到横突后要后退1-2mm, 并且不能垂直进针。带教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结合解剖结构阐明原因。如果注射到骨膜上, 药物有可能在骨膜处形成局限囊泡, 不利于药物发挥药效, 误以为药量不够而加大药量导致局麻药过量, 也有可能形成感染灶。如果垂直进针, 当针进入横突孔附近就可能刺入椎动脉, 引起椎动脉损伤、局麻药中毒;当针进入椎孔附近有可能刺入蛛网膜囊腔, 引起高位的脊髓麻醉。在基本操作规范的基础上, 不同的带教教师也会有自己的操作小技巧, 学生可以模仿不同的操作技巧, 在不断地练习当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操作技巧。

5 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麻醉工作的理论教育

由于麻醉操作实践上手较快, 而基础理论的成长则相对较为缓慢, 所以刚开始工作的研究生, 很容易把精力放在操作学习上, 而忽视了麻醉理论的学习。带教教师需指导学生重视麻醉基础理论的学习, 全麻不仅仅是插管, 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也不仅仅是穿刺。除了操作实践部分, 完整的麻醉工作环节还包括麻醉前后访视病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规范记录各种麻醉单等。只有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麻醉医生才能灵活应用操作, 提前排除、预防很多危险因素, 并及时处理各种已知、未知的不良反应。例如:术前访视中, 一般主张患者手术当天早上继续服用降压药物, 但利血平需术前停药, 主要因为利血平通过耗竭交感神经递质, 降低心输出量来降低血压, 术中如果出现低血压、大出血, 用常规升压药麻黄碱与多巴胺无法把血压升上来,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建议患者术前停药, 降低术中发生恶性低血压的风险。

研究生常常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 例如, 临床上常使用多巴胺作为升压药, 学生可能就单纯的认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 而且用多大量都是升压, 带教教师可以结合病人具体情况,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巴胺, 并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理知识。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医生对临床现象的认识也常常比较片面, 带教教师可以结合生理、药理、临床现象,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慢慢建立起整体的临床思维, 大多学生知道芬太尼用过量后, 拔管后脂肪蓄积的芬太尼可以引起二次呼吸抑制, 术中会注意芬太尼的用量及停药时间, 很少知道非去极化肌松剂也可能引起二次呼吸抑制, 由于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后膜传导阻滞阈值较高 (阻滞75%乙酰胆碱受体才减弱肌颤, 阻滞95%乙酰胆碱受体才能完全抑制肌颤) , 用新斯的明拮抗后呼吸肌力恢复, 可能仍有大量受体被占据, 拔管送回病房后, 病房输注与肌松药结构类似的抗生素或蓄积在神经肌肉接头外的肌松药再分布都可能引起二次呼吸抑制。研究生的理论教育可以尝试多学科融合的方式, 紧密结合临床, 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临床现象, 指导临床实践。

6 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麻醉工作的文化教育

不同于在校的科研学习, 人际关系比较简单, 临床工作涉及的人际关系范围较广也较为复杂, 带教教师应指导研究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首先, 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麻醉医生跟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多在术前术后的访视, 带教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沟通技巧。术前访视时讲清楚手术麻醉的风险, 并告知应对措施, 个体化说明风险的转归;术后访视时及时发现处理麻醉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 并跟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原因, 谈话时注意多站在患者角度进行解释,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7]。其次,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 往往不太会处理同事间关系, 包括麻醉科内部人员的关系, 麻醉科与各外科手术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关系。在教学医院, 刚入院的研究生如果记不清人名或职称, 比较保险的称呼就是“老师”, 不管医生还是护士, 年轻还是年老, 只要年资比自己高都可以叫“老师”, 同时, 手脚勤快一些, 不要过分计较得失, 脸皮厚一些, 不要因为被训就影响工作热情,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 研究生慢慢就会融入工作环境, 产生归属感。再次, 研究生工作后, 就成为了医院的一份子, 医院为个人提供工作平台, 包括人力、设备、经验、财力、社会知名度等等, 研究生可以依托于这一平台, 学习临床知识技能, 认真完成临床工作, 并积极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 不仅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而且可以为医院和麻醉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 结语

面对社会对麻醉医生学历要求的提高, 及科学学位研究生缺少临床经验的现状, 如何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顺利适应临床麻醉工作成为麻醉学继续教育的重要问题。在麻醉工作初期, 科学学位研究生迫切希望填补临床知识技能空白以实现作为医生的本分, 同时, 其科研优势短期内很难解决生存问题, 而且科研的长足进步也需要依靠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 所以科学学位研究生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学习麻醉临床知识技能。带教老师可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自学为主, 从心理、操作、理论、文化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适应麻醉临床工作, 最终实现个人与集体双赢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励才, 段雯贞, 曾因明.麻醉学临床专业与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C].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麻醉学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9:26-33.

[2]巫相宏.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探讨[J].内科, 2011, 6 (4) :371-373.

[3]丁倩, 王瑞, 柴伟, 等.非麻醉专业本科生麻醉教学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1) :174-175.

[4]侯晓彤.浅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1, 30 (1) :71-72.

[5]冯兵, 袁发焕, 杨惠标.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学探索, 2010, 9 (2) :148-151.

[6]景桂霞, 张灵敏.七年制麻醉学二级定向培养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3) :461-462, 492.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择业意愿,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纲要可以看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 这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从事这项工作。廖全明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文中指出, 我国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足4万人, 不能达到1∶2000的指标。王宏方、张秀琴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 在职的心理老师中,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背景的老师只占40%, 剩下的60%是由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老师兼任。这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 大多研究从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研究, 如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王工斌在《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中研究在职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背景、工作方法以及授课形式。本文试图从心理健康教师来源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在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发放问卷60份, 有效问卷52份。男生14人, 女生38人。本问卷是在参考前人的基础上编写, 经专家评审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运用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的基本情况

通过sps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 女性38人, 占调查人数的73.1%;男性14人, 占26.9%。毕业后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16人, 占30.8%, 不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20人, 占38.4%, 不确定是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6人, 占30.8%。

(二) 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毕业后择业因素的分析

1. 研究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对毕业后就业选择的影响。

从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动机来对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读研圆梦”而读研究生为10人, 这10人中有2人毕业后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工作, 8人不确定是否会从事该工作;因热爱学术而读研的人数为4人, 这4人中有2人毕业后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工作, 2人不会;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而读研的人数为30人, 其中8人毕业后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4人毕业后不会, 另外的8人则不确定是否从事。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读研有4人, 这4人中2人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人不会从;因为父母要求读研的有4人, 这4人中2人会从事, 2人不会从事该工作。通过卡方检验χ2 (χ2=18.503, p<0.05) , 说明不同的报考研究生动机有显著性的影响。

2. 研究生的男女性别在是否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比较。

通过对男女性别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知男性共有14位, 其中10位毕业后不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位不确定是否会从事该工作;女性有38位, 其中16位会从事该工作, 10位不会从事, 12位不确定。通过卡方检验χ2 (χ2=11.338, p<0.05) , 说明男女性别在是否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显著性差异, 即女性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比例比男性要高。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否会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原因

上文已经分析了研究生是否会从事该行业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寻影响研究生是否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的原因, 我们对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进一步了解他们择业的依据。

1. 硕士研究生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分析。

我们对5位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对受访的学生询问:“能跟我们谈谈, 你为什么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吗?”。将会五位受访者回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与自己的兴趣相关, 认为从长远来看有发展前景; (2) 学习相关课程后, 发现自己的专业在中小学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 认为中小学的工作比较稳定, 有保障。

2. 研究生不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因分析。

对6名不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生进行访谈。对受访的学生进行询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就是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设立的专业, 既然如此, 你毕业后为什么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呢?”将六位受访者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受重视, 在职业发展上没有前景; (2) 中小学教师薪资较低; (3) 对从事该行业不感兴趣。

四、结论

1.研究生毕业后明确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占比小。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发现只有30.8%的研究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每年的毕业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严重影响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影响是否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因分析。 (1) 分析可得到研究生读研的动机和研究生的性别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是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影响。为了获得硕士学位或者被调剂的学生一般毕业后不会从事该工作, 因为兴趣而主动报考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从事该工作。男女性别也会影响硕士毕业后是否会从事该工作, 进一步分析, 发现会选择从事该工作的都是女性。 (2) 研究生对薪资的期望、对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认识会影响是否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自身不适合做中小学老师;认为中小学心理老师的薪酬太低;不想从事教师行业, 想进企业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受重视。

3.建议。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中提出,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但是,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点培养的专业人才只有30.8%的人会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人才会进入中小学工作, 这严重违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点的培养目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毕业生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因, 本人提出以下意见: (1) 针对就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多为调剂而来, 毕业后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愿不足的问题, 可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计划, 扩大专项计划招生名额。通过专项计划为中小学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人才。 (2) 针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认为的社会和学校不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 中小学应该在招聘人才时主动向应聘者宣传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及国家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下发的相关文件, 给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DB/OL].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2]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146-150.

[3]王宏方, 张秀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 2003, (5) :28-30.

[4]邓林园, 马博辉, 伍明明, 王工斌.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4, (3) :49-54.

[5]吴玮.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陇东学院报, 2011, (22) :122-125.

[6]刘笑梅, 贺银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基础教育, 2009, (9) :16-19.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篇8

一高职学校新生的共性特点

1. 生源素质较差, 道德品格不太好, 自制力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 高校已由“精英教育”变为了“大众教育”, 许多普通高校, 特别是普通高职院校为扩大招生规模面对生源不足时, 往往采取降分录取。高职学校录取的学生往往为中学的“差生”, 高考成绩各科几乎都不及格, 且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 许多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 无暇教育和关心他们, 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的引导, 导致他们存在着许多陋习, 如在校园内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赌博、沉迷于网络游戏、睡懒觉、旷课等现象都时有发生。

2.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也许中学阶段学生的目标和家人的期待都是上大学, 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所以大家都为之而努力。一旦到了高职学校后,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高职学校阶段的学习任务了解甚少, 或许是抱着想放松的心理, 认为高考结束后就可以放松了, 他们来到高职学校后面对如此宽松的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 感觉没有目标了。正如心理学家普利亚说的:“目标的实现便意味着积极性的丧失。”人若没有了目标, 就如同骆驼在沙漠中行走没有了方向一样迷茫。这些学生在高职学校学习方面的表现是:多数学生目标模糊, 学习积极性不高, 除参加正常的课堂学习外, 课余时间多在宿舍上网玩游戏、聊天或收看网络视频节目, 从来都不做预习和复习, 作业也是一拖再拖, 拖到没办法时就干脆借抄别人的。因此, 出现了教师课难上、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掌握不牢固的现象。正如有的学生毕业总结词里描绘的那样:“第一年在梦中, 第二年在混中, 第三年在痛中。”

3. 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 理解知识难度较大

高职学校学生本身基础较差, 学习和理解能力偏弱, 加之学习方式方法已经由中学的少而细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为多而精和自主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高职学校的专业知识相对中学的基础知识来说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新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主动性、自觉性, 在学习方法上更注重实践和积累, 这些要求使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 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是克服, 而是知难而退, 沉浸在网络虚拟的环境里, 逃避现实, 最终发展到多科目补考、重修, 少数学生还面临着学校的学业警告, 毕业对他们亮起了“红灯”。

4. 心理调适能力差, 心态不成熟

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 正是个体走向独立与成熟的关键时期, 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容易引起多种冲突与矛盾。面对完全陌生的同学、老师以及新的环境, 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与人交往、扩大自己交际圈子的主观愿望, 但又性格敏感多疑, 在与人交往时显得小心翼翼或害怕与他人交往, 面对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而无法自我调适;另一方面, 多数学生在中学老师对大学的描绘下都对自己心中的大学有着美好的愿望和幻想, 但当高考失败, 无奈地选择到了高职院校时, 则会有一种自卑和失落感,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久久不能融入新的环境, 面对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自我调适。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引导, 就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报告表明,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90年代上升到了25%, 近年来已经达到了30%左右。

二辅导员结合新生特点, 开展始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刚入学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辅导员要在此时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象积极开展促进认识与适应教育、军训教育、学风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始业教育的工作。

1. 开展促进认识与适应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方面, 大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他们有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强烈愿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然而, 在高校的校园里, 由于新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价值标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在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中, 问题最多的还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若这一问题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势必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因此, 辅导员必须在新生入学初对他们进行促进认识与适应教育, 可以组织新生们通过热身小游戏, 如刮南风、接龙、找零钱、松鼠大战、接触训练等, 拉近新生之间的身体和心理距离;在促进认识活动阶段, 通过握手与微笑、连环自我介绍、圈内圈外介绍等活动, 促进新同学之间相互认识。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可以加快新生之间相互认识,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归属感的认同。除开展以上活动外, 针对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差的因素,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讲解高职学校教育和当前就业的形势, 让他们了解各专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情况;邀请毕业生回校与新生座谈等来增加新生们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信心。以此积极引导新生认清形势, 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 从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

2. 开展军训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也许军训后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其中的含义。当前独生子女居多, 学生自理能力较差, 不能吃苦, 集体观念淡薄;而高职学校相对中学来说各方面都要求独立、自觉, 学生一时还难以做到。部队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不但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意识, 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烈日酷暑下完成了一个个军姿, 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以及与同学共同完成了一项项任务后, 还加强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观念, 磨炼意志以及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心态。同时, 在军训过程中, 有经验的辅导员还能在此时全面了解学生, 挖掘班上多才多艺的学生以及选拔到适合当班干部的苗子, 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干部打下基础。

3. 开展学风教育, 明确高校学习任务,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地方, 许多中学生都梦寐以求。但一旦进入高职学校后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 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迷茫, 感到高职学校是那么的陌生, 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去应对新的学习, 如果这方面引导不好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因此, 辅导员能否有效开展新生的学风教育, 让学生尽快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端正好学习态度将决定始业教育的成败。如可以在入学教育期间邀请教务处的领导为新生们讲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高职学校的学习考核考试制度以及专升本政策等;可以邀请专业教师进行专业介绍, 介绍专业发展情况、课程设置以及该专业的学习方法等;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的学生或优秀毕业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辅导员还可以给他们详细讲解高职学校各级别的学生奖励政策。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正确引导学生明确高职院校的学习任务,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下基础。

4.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明确发展方向, 增加学习的动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说明了凡事都要有计划、有目标, 并为之而努力才能成功。职业生涯也不例外, 且它不是毕业时才开始的, 而应是从踏入高校学习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和规划, 并努力付诸行动, 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高职学校辅导员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社会认知教育, 积极帮助学生量身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道德经》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人最难做到的正是辩证地认识自己。这就需要辅导员正确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评估自己。方法一:可以引导他们采用他人评价法, 如老师、父母、同学等熟悉的对象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方法二:可以借助相关测评软件对自己进行测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进行辩证评估, 从而对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认知。从宏观、微观等方面了解当前的社会大环境、行业发展趋势、职业需求情况等, 全面地认识环境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影响, 了解当前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情况。方法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或比较成功的校友到校讲座或座谈。方法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或参加社会实践。最后, 指导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和制订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并对学生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

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强, 成长中需要辅导员积极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开展良好的始业教育犹如黑夜里的明灯, 指引着学生顺利走出迷茫, 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摘要:高职学校辅导员结合新生的特点, 对新生积极开展促进认识与适应教育、军训教育、学风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始业教育, 能引导学生朝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发展。

上一篇:诸城市爱国卫生集中整治实施方案下一篇:构成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