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精选8篇)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1

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项目名称: “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

小组成员: 张鹏鹏、武怀宇、邢举学、李小龙

摘要

爬楼梯,尤其是在有负荷的情况下爬楼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当人们搬着重物爬楼梯的时候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候人们便希望有一种产品能够帮助他们在载物爬楼梯的过程中“如履平地”。我们的项目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难题,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

“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是采用传统的行星轮装置实现小车在楼梯间平稳地行走,同时采用棘轮机构对小车的逆向及顺向行走实现意外情况下的自锁。本项目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设计的爬楼梯小车的性能及应力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计算,分析。首先小车的设计基于严格的理论基础,并对它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了在设计尺寸下它是否能承受预定的载重,并且对它的受阻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经理论分析后,“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满足基本的需求,但是在极限情况下,它是否依旧满足条件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受力的仿真分析,本项目采用Solidworks中cosmos插件的有限元分析软件部分,对在受力情况下小车轴以及棘轮的应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经模拟受力情况下,小车的轴以及棘轮在极限情况下均满足力学条件。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爬楼梯过程中的面临的难题,实现在爬楼梯过程中的平稳行走,同时能够更加省力,尽量减少行走阻力,使人们能感到更加舒适,轻松。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把这种爬楼梯小车推向市场。

主体部分

1.绪论

爬楼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它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掌控。例如,很多人在搬某件重物上楼梯时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假使有一种产品能让物体在楼梯上也能“如履平地”那就好了。爬楼梯小车的研究.对解放人们,在人不能直接提升物体的情况下中进行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各种不同的运动环境,一直以来爬楼梯小车所采用的运动方式大体包括轮式、履带式、足式等。

总结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爬楼梯小车装置和专利,按爬楼梯功能实现的原理主要分为履带式、轮组式、步行式爬楼梯装置。早期的爬楼梯装置一般都采用步行式,其爬楼梯执行机构由铰链杆件机构组成。上楼时先将负重抬高,再水平向前移动,如此重复这两个过程直至爬完一段楼梯。步行式爬楼梯装置模仿人类爬楼的动作,外观可视为足式机器人,采用多条机械腿交替升降、支撑座椅爬楼的原理。履带式爬楼梯装置的原理类似于履带装甲运兵车或坦克,其原理简单,技术也比较成熟。

轮组式爬楼梯装置按轮组中使用小轮的个数可分为两轮组式、三轮组式以及四轮组式。轮组式爬楼梯轮椅的爬楼梯机构由均匀分布在“Y”形或“+”字形系杆上的若干个小轮构成。各个小轮既可以绕各自的轴线自转,又可以随着系杆一起绕中心轴公转。在平地行走时,各小轮自转,而爬楼梯时,各小轮一起公转,从而实现爬楼梯的功能。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轮组式爬楼梯装置已有研究,1987年专利号为86210653的国家专利中介绍了一种平地、楼梯运行多用轮椅,前滚轮和后滚轮都用多个星形轮组成,除自转外还绕滚轮轴公转而实现上下楼。内蒙古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学院的苏和平等人借鉴了iBOT的爬楼方式,采用星形轮系作为爬楼梯机构,设计了一种双联星形机构电动爬楼梯轮椅。这两种机构的设计都是针对轮椅的。

那么能否将这种轮椅的设计运用到我们的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首先需要比较一下以上几种爬楼机构的优劣。

步进式爬楼机构对控制的要求很高,操作比较复杂,在平地行走时运动幅度不大,动作缓慢。而履带式重量大、运动不够灵活、爬楼时在楼梯边缘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楼梯有一定的损坏;且平地使用所受阻力较大,而且转弯不方便,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使用。轮组式设计很好的弥补了以上两种方式的缺陷,活动范围广,运动灵活。能很好地于我们的爬楼小车设计。但是轮组式机构容易倒转,需要人力的始终控制。

综上所述,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爬楼机构为履带式和轮组式。针对我们的产品,履带式是不适用的。而当前的轮组式爬楼机构又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此可见,为了解决爬楼机构使用受限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我国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需要研究一种价格低廉、功能多样的爬楼梯装置。

2.正文

2.1“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的各部分介绍

本小车主要由拉杆,托盘,行星轮,轮架及棘轮四部分构成(图 1)

2.1.1 拉杆部分

拉杆部分的材料为

由一固定拉杆和一活动拉杆构成。二者之间通过铰链连接。当小车处于使用状态时,在人的拉力作用下,活动拉杆伸直,两个部分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小车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可以将活动拉杆折叠,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产品所占的空间。

2.1.2 托盘部分

托盘部分的材料

其作用为装载货物。使用的时候托盘处于与拉杆垂直的图 1 位置;闲置状态下托盘可折叠起来,减小小车的存放空间,如图 2。

2.1.3 轮架部分

小车含有左右共两个轮架,每个轮架由三根互成120°角的臂杆固结而成。轮架中心出有一孔结构,用以安装中心轴。在臂杆的末端各有一孔结构,用以安装与行星轮连接的轴。

2.1.4行星轮

小车总共由左右各三个共六个行星轮构成,每个行星轮都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可绕自身的轴自转,也可绕中心轴公转。现在以一侧的行星轮为研究对象对其运动进行分析。当小车在平地上运动时,有两个行星轮与地面紧密接触,绕中心轴公转的自由度受到限制,不能翻转。当任一行星轮碰到楼梯时,楼梯

图 2 给行星轮一水平向后的挤压力,同时由于人的拉力的作用,使得中心轴给轮架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两个力的作用将使得与楼梯接触的行星轮对应的臂杆发生翻转,从而带动两外两个行星轮翻上楼梯。

2.1.5棘轮

棘轮是该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点。在爬楼梯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容易倒转。但安装棘轮可以有效避免倒转现象的发生。棘轮安装在中心轴上,棘爪安装在拉杆上。小车只能向上运动,当下滑时棘轮会产生自锁。如图3 所示。

图 3 整体工作流程

图 4 2.2

如图4所示,“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根据楼梯的高度差与轮架的高度相比较,判断小车是否能顺利的爬过楼梯,如果能够满足要求,那么开始行走;如果不能满足条件,则必须要调节行星轮与轴线的距离,即轮架的长度,轮架长度的调节采用手动,类似与雨伞的自动扣结构,用力一拉轮距便会伸长,而在受力情况下由于它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并不会缩短,要想缩短必须要给一个垂直与杆方向的力。它可以满足楼梯高度差之后,则小车便开始爬楼梯。在上楼梯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由于太累或者不小心而松力,这样普通的小车便会有向下的趋势,而“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则由于中心轴线上的棘轮机构,实现自锁功能,有效的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当然了,在下楼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手刹可以改变棘爪的方向,这样同样可以避免下楼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生。

2.3 研究方法

①在机构的设计中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确定机构各尺寸关系间的约束关系。

②运动学分析:建立合理的运动学模型,从而对不同运动阶段进行分析。③运动学仿真与分析:在爬楼梯越障的运动学模型基础上,改变机构相关尺寸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得到最优解。

④对机体质心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取合适参数做仿真,得到最优解。⑤介绍了爬楼梯小车结构实现方法,从传动设计、零件组成及选用,从设计方面对爬楼梯小车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⑥机构动力消耗问题的研究。

⑦设计的机构在模态环境和非模态环境下使用情况的对比,验证其适应性。

2.4 理论分析

托盘受力分析

托盘结构相当于悬臂梁,采用合金钢管40Cr,力学特征如下图5:

图 5

实际结构如上图6所示。

图 6 最大载重为50kg,杆长为500mm(实际尺寸为450mm),则作用点位于中心250mm处。外径为50mm,壁厚为4mm,计算杆的受力情况。(弯曲正应力[σ]=250MPa)计算:

σ=Mmax/Wz

Mmax=50*10*250*10-3=125N.m Wz=П/32*D4(1-α4)=6.13*10-7 σ=Mmax/Wz=125/6.13*10-7=203MPa<250MPa=[σ] 托盘满足弯曲应力条件。

2.5 仿真分析 结论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爬楼梯装置资料的查阅,我们对爬楼梯装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对比各个不同机构的优劣之后,我们优先选用了传统的行星轮机构来实现小车的爬楼梯过程,其中不仅考虑了材料价格,消费偏向,性价比等问题,而且考虑到了最广大人们的需求,我们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最多的功能。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对爬楼梯小车的设计,从二维图到三维图,从理论分析到仿真分析,辩证地分析了不同的方案,对它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采用科学的设计流程,实现了产品的工程化设计。现在的小车可以解决不同高度的楼梯差的爬行问题,而且运行平稳,可以运载易碎的产品,这是其它的产品所不能的。整个小车质量轻盈,而且可折叠十分便携。并且造价低,适合的各个消费群体使用,增加的棘轮机构可以实现小车在上升过程中的倒转问题,而手刹可以轻易的在上下楼梯间切换。

参考文献

[1] 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机械(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灏.机械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3] 邹家祥.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致谢

葛培琪老师对开题报告仔细审阅,指出错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张勤河老师也对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对葛培琪老师和张勤河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附录

小车展开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折叠图(图b)

图 c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2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 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从本校实际出发, 课题研究选择初中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信息技术、一到两个学段 (年级) 开展实验,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结合各学科的特点, 构建易于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 利用教育技术优化各科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3)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构建各学科知识的研究。

(4) 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5) 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 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研究, 以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的难点: 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2 实施办法与步骤

实施办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教育叙事法。

实施步骤:

2.1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2010 年 5 月至 12 月

(1) 成立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写好课题论证报告, 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 组织课题申报。

(2)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 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

(3) 评审、确认课题项目, 编制和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课题开题。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2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2011 年 1 月至 6 月

(1) 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 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 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进行调查研究, 组织交流、研讨和分析, 得出科学的结论。

(2)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原则、方法、模式、层次, 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找出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数据, 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3) 开展优秀论文的征集、交流、评优, 总结、展示中期研究成果, 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阶段性自我评价, 从而深化课题研究。

2.3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2011 年 6 月至 5 月

(1) 提出课题研究结题鉴定申请, 进一步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数据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 汇编实验成果,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 做好课题结题相关准备工作。

(2) 评选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 展示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迎接专家结题。

3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 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 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与其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因此强调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创设情境, 强调问题探究, 强调资源提供, 强调协作活动, 强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 强调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 当他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 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 他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 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会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 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支撑的研究数据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 课题组主要得出了五个的结论:

4.1 开展实验有利于学科课程的 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适当性使学科课程成多样化的“教”与“学”载体 , 能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资源, 具有交互性、超文本特征、网络特征, 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1 (表中数字是指认为整合了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百分比) 。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后, 促进了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整合和渗透,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4.2 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网络特性和教学资源的开阔性、丰富性、共享性、创造性, 决定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 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学生都自己动手创立网站, 搜集积累、整合、应用知识,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拓展了学习空间,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倾听、观察、鉴别、批判等能力, 尤其是能把信息技能灵活地动应用于自主学习与使用学习、探究学习上。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2 (表中数字是指各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占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百分比) 。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后,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达到较高的比 例,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3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为学生 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整合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智能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把学生 的互动探究学习推向深入,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准确方式和优越条件, 把课内、课外的师生互动推向了极致。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3 (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开展师生互动方式学习交流所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 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4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能力结构看, 综合性集中表现为认知、情感 (态度) 、操作 (实践) 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从内容来看, 综合性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等的应用。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参与社会、 生活等现实生活的体验, 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态度,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 善于质疑和批判, 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入探究, 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实行学 习评价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协作、互动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学生的发展既存在差异性, 又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据此,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 可以是发展性评价, 也可以是表现评价, 更可以是学习成长袋记录的评价, 并由学生自己保管。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4 (四种学习评价方式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学生四种评价都是积极、平衡的状态。

5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 为了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和全国总课题组的课改精神, 结合信息化中心的具体要求, 在我校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安排下, 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 很多实验教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6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为了提高本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我校课题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文章。

6.1 更新观念

课题申报成功后, 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在保证资料、时间到位的前提下, 每年根据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及时更新观念, 调整课题试验的具体方案, 从而保证课题试验研究的先进性、前瞻性。

6.2 明确目标

我校每年制定好实验方案后, 还要根据各学科、各教师的具体特点, 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目标, 学期、学年结束后由教科研室牵头, 对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量化评分, 评出先进, 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彰。

6.3 整合“技术”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试验研究,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添置了许多设备,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学校鼓励试验教师有效地进行“技术”整合, 即学科教师和电脑教师共同设计、制作课件。

6.4 成果共享

课题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多出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让大家共享。由于网络传输的快速方便, 我校利用自己建立的 网站 (http://jqdlzx.30edu.com/) , 让试验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 以便及时将自己的试验成果、感想等及时发布, 便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7 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及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见表5 (认为有促进作用的教师占调查教师的百分比) 。

从表5中可以看到开展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8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 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受到限制, 课件有利于教师的“辅教”, 但就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过程中, 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学的工具, 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2) 由于实验的科学性强 , 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又要懂得现代教育理论, 并具备选择及熟练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 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3

关键词:养猪生产技术 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92-01

1 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养猪产业的升级改造,中国正在由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随着养猪生产向工厂化方向发展,养猪技术也在迅速地变化。当今养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化、规模化、健康化。因此,培养具有养猪专业技术及技能的高技能型毕业生势在必行,因为这些毕业生不仅是将来养猪生产技术服务的主力军,也是目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自主创业,创办中小型规模养猪场的主体。然而,我院的《养猪生产技术》课程设置体系基本承袭原中专学校模式,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因此,对《养猪生产技术》课程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以培养高技能养猪人才为目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同时在调研中建立与部分养猪企业的合作关系,带动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 调研方式

我院于2007年3月成立了《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共有9名教师参加,从2007年至2011年期间,我们充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和校外指导毕业生实习的机会,深入到同行院校(甘肃农业大学、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养猪企业(北京资源种猪场、天津农夫种猪场、甘肃兰州种猪场、青海张氏养殖集团公司、金昌种猪场)和毕业生(2008届、2009届、2010届)中进行调研,通过走访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召开毕业学生座谈会的方式,就社会对高技能养猪人才的需求和规格,广泛听取意见,为《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方案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材料。

3 调研信息反馈

3.1 同行反馈信息

经过对同行的调研,我们觉得《养猪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在养猪生产企业的工作岗位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切合实际,培养的学生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2 企业反馈信息

经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觉得《养猪生产技术》课程应加大现代化养猪技能操作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上岗后进入角色的速度快,能很快地独挡一面,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3 毕业生反馈信息

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养猪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追求“满堂灌”讲授,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不能紧密地贴在一起,造成部分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时,总是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都知道,但到养猪场上不知道怎么干或什么都不会干。例如,2009届畜牧兽医专业曾经有29名毕业生推荐到北京资源养猪场,开始上岗时安排在养猪场的配种、分娩、保育、饲料等车间,场方技术人员询问时,书本上的知识都懂,但就是不知道岗位工作怎么搞,同时由于学生的吃苦精神差,个别学生还被辞退。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广泛性。

4 调研结论

4.1 倡导实行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养猪生产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生产性科目,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生产相适应,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一是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把一个相互有着内在联系的若干知识点和技能点综合在生产岗位训练中;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即在教学中,不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相互割裂,而是在实践中领悟理论,边做边学;三是课程与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工作任务综合,即开发项目课程,把企业的工作任务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课题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效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并通过实际工作的现场,真实的工作任务,自主的行为学习,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4.2 倡导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保证《养猪生产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和实践知识依据行业岗位设置,要大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缩减高深理论,突出实践技能,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知识体系建设。可以考虑按照经营方向与规模确定→厂址选择与规划布局→猪舍修建与设备配置→饲料筹划与品种选用→猪群组建与周转管理→环境控制与净化消毒→杂交组织与配种接产→种猪生产与肉猪育肥→免疫保健与疾病治疗→产品营销与效益分析等10个生产环节配置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职业化特征。

4.3 倡导加强理论实践过硬的双师队伍建设

《养猪生产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生产性科目,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例如,在青海张氏养猪集团公司和金昌种猪场调研时,公司经理们都说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教师应该既是学科型专家,又是技术型能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生产岗位上顺利培训学生。它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对课程建设培养一批懂理论,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课程建设一定会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朱宽佑,潘琦.养猪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61-62.

[3] 陈蕾,周晓康,李建民,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7-9.

[4] 丁月云,张陈华,张晓东,等.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殊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8):64-65.

[5] 黄雪泉.模块教学法在养猪生产实验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7-18.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篇4

一、课程简介

《平面广告设计》是艺术专业专业开设的一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

广告不仅依赖于艺术,同时也依赖于科学。用一个简明的等式来表示,广告可以理解为科学加艺术。科学是基础,艺术是表达。与广告发生关系的学科有多种。其中心理学是具有基础地位的学科之一。能否准确地把握符合目标消费者价值观的利益点作为卖点,对广告成败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广告活动中受众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广告策略,对广告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增强分析解决企业市场运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授课班级情况

授课班级:10广告设计与制作1班、10视觉传达设计5班

10广告设计与制作1班是统招班级,整个班级有着较好的学习氛围,到课率也较高。课时安排也比较合理,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为辅,实践操作为主。学生动手能力强,从分组教学成果可以看错,团队意识和协助精神尤为突出。

10视觉传达设计5班是自考班级,学生已经形成的考试分数第一的印象,使得教学开展较为缓慢,教学方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着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看听为主,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全心学习。从教学中期开始调整到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团队意识和协助精神,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是为培养从事平面广告设计与实施的应用性人才而设。广告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介于社会学、美学与市场营销学边缘的综合性科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平面广告设计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广告创意的视觉化表现和分类平面广告设计制作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平面广告设计知识和技能,能制作一定水平的广告,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视觉表现手法;

(3)掌握分类广告的设计制作要点,进行广告创作。

四、课程教学的成果

1、知识教学方向

(1)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概念,学生了解广告的目的、作用、广告的分类、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广告基本概念和功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2)让学生系统了解广告运行的调研与策划活动。

1(3)掌握广告创意的方法、表现形式和技巧。(4)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要点。(5)掌握广告的编排技术。

(6)掌握各类广告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2、能力培养方向

(1)达到独立进行广告调研的能力。(2)培养较强的鉴赏水平能力。(3)熟练完成广告策划的能力。

(4)独立完成广告创意与设计能力。

3、素质教育方向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2)加强团队意识和协助精神;

五、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具体内容:

1、掌握广告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广告图形、字体设计

3、掌握广告的版式设计

4、掌握广告色彩设计

5、掌握广告策划、创意及设计

6、掌握不同类广告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7、技能训练课应按照技能训练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

8、在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组织好教学、讲解、示范讲评等教学环节。组织好讲解与练习相结合,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9、在基本操作训练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反复练习,扎扎实实的练好基本操作。

10、实训内容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掌握情况做适当调整。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5

公司名称:江南制造总局 小组成员

报告成绩:

年 06 月

谨慎周虑,胆大心细

在短暂而又刺激的三天模拟经营决策里,我们江南制造总局跌宕起伏,在三轮商战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取得了第一、第六、第二的成绩。结合我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三轮经营状况,我们总结出了企业决策的八个字:谨慎周虑,胆大心细。

第一次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一轮八季的比赛,虽然有上午三季模拟的经验,但是大家似乎还都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大家更多的是摸索与试探。江南制造在不断地试探中渐渐占据了北市场和南市场的较大份额,在不断抬高价格的过程中,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小组第一名。期间不断有同小组企业的同学过来刺探情报,我们也慷慨交流经验。提高时显著地,两家交流过的企业在之后的两季都转亏为盈,但看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心中更多的是骄傲与喜悦。

但这胜利似乎来得尤为简单,或者说我们被这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不知还未知道市场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就定下了“高价、高广告、高产量、高设备维护费用的策略”。以期在第一季就以高价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因为我们投入了较高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但事与愿违,第一期我们亏损额达到了一百多万。我们发现我们出现了大量的库存。这时团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顿时乱作一团。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清货,是我们二季的重中之重。我们以低价和高营销费用销售出了所有的库存以及保守的生产。接下来我们又以南方市场为我们的主攻市场,逐渐提升价格,渐渐站住了脚。渐渐发现其他三个市场都被另外三家企业垄断,而只有南方市场我们与另一家光之塔企业各占百分之五十。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保住企业,却错过了战机,在破产边缘亦步亦趋,获得第六(如图1-1),而剩下三家则相继倒闭。我们不禁感叹商业的起伏。

第三轮的我们有了一成一败两次经历,似乎变得保守了许多。没有试探,也没有争夺。在第一季分析市场背景时我们就在四个市场中选择了市场前景最不明了的北部市场,以低于五元的价格和四十二万的产量(我们全部的产量)投放,再加十五万的营销费用。结果也很让人满意,我们一举夺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份额(如图1-2)。之后我们增加产能、产量、提高价格,减少营销费用,盈利

不断攀升。但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

价格前期提升的较少,没有敢急剧抬高,所以似乎在业主权益上一直不及畅爽饮

料。即使我们不断减少各项费用,把价

格定为九元,把产量提到最高。最终只

以三万的差距,获得第二(如图1-3)。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他企业因为改投市场,没有做好原材料预算,一季就投入过大产能等原因破产的。但也发现他们都有过辉煌的过去。结合自身,我们深刻体会到商场如战场。只有谨慎周虑,胆大心细才能获得成功。

首先,每次决策之前都要认真查看前一季的数据和报表。即看市场占有率是否有较大的波动,看销售潜能是增加还是减少,看上季货物销售是否留下库存。若有库存,则减产降价,投放更多的营销费用;若没有库存,则继续提高价格,提高产能。

其次我们很注重小组讨论,既然是集体决策,我们会估计每一位成员对该市场的认知。大家都通过现有的数据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进行反驳,最后达成一致,到底每项数据如何填写。这让我们可以尽可能注意到没一个细小的变动,而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

最后在做决策时绝对绝对不可冒进,有家企业因第一期就投入了一千万的设备支出,而资不抵债破产倒闭,而我们的第二轮也因第一季定了高价而入不敷出徘徊在破产边缘。所以第一季是关键,千万不可冒进,要谨小慎微,保守决策,毕竟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会因为你这季的突然改变而变化很大。同时也可以看到,太保守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你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定高价来获得较高的利润。缓慢提升之会减少企业的盈利,与冠军失之交臂。

这时我们可以与我们所访问过的企业相结合,前一季还净赚20-30万美元(170-180),可接下来的一季确因质量问题而要求赔款50万美元,同时改造的货物还都要以空远运往目的地,运费多出35万,一共赔款500多万人民币。这时这家企业就陷入了困境,若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就会破产。让人不颤而栗。小小的失误往往会引起很大的影响。人生亦是如此,有大气也会有大落,如何及时正确调整才是关键。就如北京一医生在房地产行业发了财,在国家调控房价下资金链断裂而回来读研行医。这时也就注重一个调整。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6

临江市建国小学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先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成为一种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当前,我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基础建设已初步完成了,内部网络系统运行正常,网络的利用率较高,为信息技术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由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转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办学效益,这是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以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打破师生、生生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 悟、体验过程的统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适时更新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 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己最佳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再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常规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备课、作业等教学常规重点环节的操作模式。在备课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信息库,利用网页式备课的形式,将教学设计、教学资料、教学课件融为一体。同时,要将集体备课、个人备课、集体教研、上课通过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在作业上,要通过设计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作业,正确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信息,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知识、网络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联系起来,提高

学生搜集、分析、判断、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

2、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l)在教学目标上,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 技术的优势,建立开放式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 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借助信息技术,将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历多种观点的碰撞,去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应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独特见解和生活经验,积极鼓励学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独立学习,自主探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激励学

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模式的整合。

(l)构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要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联系 实际、灵活创新,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教参书所提供的材料。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模式。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学过程由传 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构建基干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活动为主,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教师可把经过筛选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景,传达给学生,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临江市建国小学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先对本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导和管理

为了加快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小组成员以一批有较强信息技术理念和素养的中层干部和学校骨干、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集体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目标和相关措施。

小组成员根据计划按完成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类电教设施的使用规则、校园网的使用管理等等)。制定了鼓励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的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广大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环境下已经能从认识上的提高,最后转化到实际行动的操作。

二、健全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工作机构

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学科组,担负学校校园网管理维护、协助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常规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及电教设备的管理等各项工作。同时对信息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进行奠定好基础。

信息技术组在学校工作中每年制定计划,年终有总结;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他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面更加的得心应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重视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软件建设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学校还调拨了专门的经费,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资金。通过大家的努力,学校已有电脑()余台,电视机28台、投影仪28台、数字投影仪7台,实物投影仪7台、打印机4台、数码相机1部、摄像机1部。

四、深化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队伍技能的培训

为了能进一步促进教师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能广泛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领导班子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培训中起到表率作用。积极参与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我校领导带头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积极建立博客,进行网络学习,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引路人。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7

1.1 问题的提出

1) 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 都在中小学开设了机器人课程。机器人教育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载体, 已经逐渐进入我国中小学课堂, 我校也就VEX机器人设计方面作为校本课程有所实践。

2)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 这将有力促进机器人新兴市场的成长, 创造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3) 我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从2003年开始起步, 在市教委、市科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下, 已经初见成效, 在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部分项目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10年开始, 市教委、市科协整合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三项全国赛事的学生机器人竞赛项目。其中VEX机器人比赛项目是机器人竞赛的一个重要项目。

4) 近年来, 我校参与了南岸区牵头的课程改革和课程领导力建设, 在校本课程设计方面有了一点尝试, 但还不系统, 不成体系。另一方面我校参加全国、市、区组织的各级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已有7年, 成立了机器人工作室, 有6套VEX机器人, 专业辅导教师2名, 在这段时间, 我校参加区、市、全国各类比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如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初中组二、三等奖, 市机器人大赛连续几届一等奖等, 这些成绩在重庆市内有较大影响。近三年, 我校也在这一项目的校本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制订、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这一项目还没能形成一门成熟校本课程。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此立项课题的研究, 可以改变我校没有正规的机器人课程学习的现状, 使我校的学生有一门正规可以选修的校本课程, 让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学生在学习机器人课程时有正规化的课程内容和严谨的学习标准。另外, 可以通过此校本课程的开发, 提升研究教师的课程理论研究水平, 同时让VEX机器人的学习有课程体系作支撑, 丰富VEX机器人的学习内容。

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1) 校本课程开发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 及时融进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问题, 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2) 使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并曾40多次提到“创新”一词。机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正为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创新成果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3) 为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技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适应能力、多种交流能力、非公式化的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能力、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被称为“21世纪技能”的组成部分。机器人课程以它自身具有的鲜明特点, 能为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技能”提供有效的平台。

2) 实践价值。

(1) 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机器教学活动中, 学生必须亲手设计与制作机器人, 自己决定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用到哪些零部件。在电脑上设计程序, 然后再不断地进行试验, 不断地修改相关设备参数, 实现最优化的实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得到很多方面的锻炼。

(2) 提升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能力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让没接触过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的学生从零起点学起, 以参加比赛为目标之一, 在搭建VEX比赛机器人的过程中, 以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设计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最终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3) 学校科研兴校的需要。实现科研兴校是我校近几年发展规划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是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 更是我们学校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抓住课题研究这个机会, 通过专家的引领,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 从而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 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效优质地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4)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 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 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机器人是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领域, 在开展机器人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实施者, 更是教学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制者。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规律, 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专业的学科知识, 精湛的教学艺术, 还要有整合贯通的综合能力。

2 理论基础与依据

2.1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强调, 在建构主义看来, 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 皮亚杰认为,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 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 即建构了新的认识图式。VEX机器人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 有着许多交叉领域的知识, 结构比较复杂, 因此学生无法按照一个固定的路径或模式来接收相应内容, 也不能将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其特点归类, 再逐步分类解决。从硬件的搭建、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到运用各学科知识完成某项任务, 都由学生在相互的对话、讨论以及尝试中逐渐形成,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共享提供的资源、工具, 还能在协商中分享各自的经验、观点,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2 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儿童天生有八种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互相合作, 发挥功能, 又同时独立地存在。儿童会利用这八种智能认识这个世界和创造知识。机器人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也是有帮助的, 机器人制作活动透过真实的情境, 亲身的体验, 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机器人, 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 使它完成指定的动作。机器人制作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 要灵活运用各种学科 (包括物理、逻辑、机械、电子和软件编程等) ,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对多元智能的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2.3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现在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影响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教学的主题, 以合作的学习方式, 由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 通过学生能动性、主动性发挥, 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 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生虽然对机器人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都知之甚少, 甚至可以说连新手都谈不上。但如果能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环境, 让他们参与到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来, 并在个体之间的对话、协作、冲突中互动, 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 具有共同的目标、协商的意义、实践、形成相互依赖的系统, 从而能把新知识和现有的知识整合起来, 明确阐述问题和推论, 不断地评论和重组他们的思维, 促进调节。所以机器人的课堂教学中, 在完成基本的知识把握之后, 关键是同学们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进行创新设计、编制程序、组装部件、演习实验研究、研究反思等。

2.4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获得新信息;转换信息;评价、加工处理信息。布鲁纳发现的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本课题中, 合理的VEX机器人设计, 能够让学生边做边想, 教师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条件, 而不是提供结果和知识, 从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吸收者。

3 核心概念界定

VEX机器人设计:是学生学习机器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通过对这一机器人的学习与开发, 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知识, 同时利用VEX机器人平台,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并开展与STEM有关的课程, 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涵盖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机器人, 机械臂, 机械化自动, 机械系统, 安防系统模拟装置, 小型住宅结构设计, 人工智能等。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本课题所指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专指以VEX机器人设计方法为主的学习课程内容。

4 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4.1 研究现状

截至2016年1月,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检索,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相关研究文献如下:

1) “VEX机器人课程”的相关文献0篇;

2) “VEX机器人”的相关文献5篇;

3) “机器人课程”的相关文献11篇;

4) “机器人”相关文献28 956篇;

5) “机器人教育”的相关文献42篇。

4.2 主要研究成果

1) 机器人教育理论。如彭绍东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机器人教育》 (上) 和 (下) 是对机器人教育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

2) 机器人教学的探索。对机器人教学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机器人学科教学的探索, 二是机器人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方面。如董艳秋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机器人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彭丽文的“高中机器人探秘教学设计”。

3) 对机器人竞赛的研究。由于目前机器人竞赛在机器人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国内学者也对机器人竞赛做了一些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竞赛的剖析, 竞赛器械的制作等等。例如赵玉良的“中小学足球机器人系统设计”, 何智的“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述评”, 浙江宁波市的鄞州中学把VEX机器人开设为校本课程, 名为VEX机器人工程建设。

4) 教育资源的建设。由于机器人教育刚起步, 机器人教育资源较匮乏。主要有:关于机器人优秀主题网站展台——小学机器人教育专题研究;中小学机器人教学资源网站推介;优秀主题网站展台——机器人教育在线等。

4.3 现状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

在数量上, 机器人教育的研究目前相对来说都比较少。多数的文献都是一些简单的论文, 真正把机器人教育作为课题来研究的只有几个。

在研究角度上, 机器人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对机器人教育价值的挖掘, 教学实验的开展, 机器人教育理论的阐述, 机器人教育经验的介绍。但把机器人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的还没有。关于VEX机器人设计方面的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更是没有。

我校的机器人校本课程研究刚刚启步, 以往属于课外活动开展, 前两年我们编写了相关的校本教材与课程标准, 而本课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开发体系, 所以有必要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一个成熟的体系。

5 研究的创新及研究的假设

5.1 研究的创新

我校的VEX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发拟完整的开发一整套有关学生学习VEX机器人设计的技术型课程, 有着完备的课程开发的体系建设, 与以往很多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的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主要是把VEX机器人的内容开发为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 为以后的教学实施找到了正规化的方向。

5.2 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探索出通过机器人设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策略,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模式, 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6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6.1 研究的目标

1) 提升教师课程研究的理论水平, 提高教师的VEX机器人教学能力。

2) 形成我校的科技类特长, 有正规的VEX机器人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设计能力, 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提升学生的机器人竞赛能力。

6.2 研究的内容

1)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标准研制。

2)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4)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7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科技类特长学生, 范围为我校学生中有兴趣、长期坚持学习VEX机器人技术的学生。

8 研究思路及方法

8.1 研究思路

8.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在思考选题背景、拟定研究题目、课题研究进行过程中使用。

2) 调查法: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后期学习能力进行调查。

3)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4) 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不断总结, 归纳规律。

5)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情况。

9 研究计划及步骤

10 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

2) VEX机器人校本课程标准一套。

3)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教材一套。

4) VEX机器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一套。

5) 竞赛成果。

11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12 课题经费预算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8

一、电子行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对于湖南而言,电子产业也是一个支柱产业,长沙更是将电子产业作为主要的龙头产业进行优先发展,涌现出了威胜电子、长城信息等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企业。应该说这样的市场对电子应用专业中职类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企业进行过调查,威胜电子根据其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仅2008年需要电子类的各层次的人才近400多人,而实际企业在市场上招聘的人才不到300人,尤其是生产一线工人,更是缺额很大,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二、我校电子专业现状

我校电子专业开设于1986年,20多年来为市场培养了3000多名电子行业的专业人才,学校有各类电工电子实验室10多个,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工技能》《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电子CAD》《单片机》《传感技术》等。根据目前的市场而言,有些课程很有必要,有些则已经过时了,关键是有的知识点并没有针对真正的市场即企业的需求设置。而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呢?来看看我们的企业吧。

三、长城电子信息公司凯杰公司对公司各方面人才的要求

长城电子信息公司凯杰公司是一家电子行业的上市公司,2011年5月21号到29号我们20多位电子专业的中职老师对该企业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和实习,以下有关资料由生产管理部杨理胜经理和骆曼主管提供。

IPQC人员的职责要求和能力要求

1.岗位名称:IPQC人员

2.岗位作用:对全公司范围内所有过程的产品品质进行管制

3.目标和目的

确保全公司范围内所有过程的产品品质受控

4.岗位职责

(1)过程控制

①按检验规范和作业指导书及相关文件要求对车间的半成品、在制品进行抽检;

②对所有过程影响产品品质的一切要素进行管制,如防静电管制,生产环境温湿度管制,烙铁温度管制等;

③有权对影响产品品质的所有过程工艺进行管制。

④发现过程品质异常,及时反馈给技术、生产、品质部的工程师或主管。

⑤协助所在班组开展自检、互检工作,并负责产品检验标准的宣贯。

(2)工序管理

①为确保产品质量,上一道工序转下一道工序,未达到IPQC控制目标的产品;IPQC有权判定产品NG;

②对试产和量产的产品品质稽核,

③对生產过程的维修板、扫尾补料板进行重点管制,确保品质受控。

(3)检验记录

①做好IPQC检验记录和报告。

②每小时确认各工序的质量情况并签名确认。

(4)检验设备的管理

检验设备

(5)IPQC区域的7S

做好IPQC区域的7S,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关键技能与知识

电子或管理相关专业

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6.关键绩效指标

过程批不合格次数=0次

四、调研小结

企业调查是一个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要做到真正的细致和严谨,需要经过很长时间,通过很周密的工作,走访很多企业,回校后要与学校实践相结合,因此,课程建设必须面向市场。

上一篇:大班学期安全总结下一篇:描写花园的作文:奶奶的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