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结合之汇报(精选10篇)
敬爱的党组织:开学以来,响应研究生部号召,我们2010级硕士17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学习了“两会”的会议精神,将所了解和学习到的精神运用于实践,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共产主义觉悟,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2011两会思想汇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分别于2011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贾庆林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开展协商议政。紧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协商议政,反映了人民政协的明确定位,彰显了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常委会把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统筹各民主党派、专门委员会、地方政协等力量,采取专题调研、视察考察、大会发言、委员提案等方式,在规划编制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集中议政建言,取得积极成效,思想汇报《2011两会思想汇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年的提案议案都是每次两会的一大重要内容,今年提案议案内容大至国防外交、经济教育,小至房贷婚姻、储蓄养老,无所不包,再次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由人民代表提出的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提案,大部分都在两会上通过,并得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很多搁置已久的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因为党一直代表先进消费力的方向,一直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放向,一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会”重要思想,使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深化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党的章程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基本任务、目标,在心中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坚信党员是一面旗帜,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贪图享乐的,永远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常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把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对两会精神的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我认为我们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掌握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我们来说也就以意味着现在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具体说来,我们现在在校必须努力学习好马列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注重对自己的课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平时加强科研能力的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 精确解析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保障德育教育的有的放矢
社会学指出:当一个人出现在一个社会位置以后, 它的价值观、心理状态、义务、权责都会被该位置束缚, 其言谈也遭到社会对这一位置的约束。技工学校学生鉴于中学学生与大学学生之间, 其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样的特殊地位能够从其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生活状态、言行等展示出来。
1.1 学习原动力的差别
技术学校的学生不用为升学而奔波, 但要思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在如今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在就业单位实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了解到这一点, 才能够在技校学习中获得动力。通过调查以及比对, 初中技术学校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 学生自信心不强, 大部分学生到技术学校以前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目标。而对高中学生来讲, 大部分都是高考“名落孙山”, 之所以选择技术学校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 为以后跨入社会充电;但是, 这部分高中学生目标明确, 接纳新知识较快, 并且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
1.2 实惠型的价值观
社会生活的繁荣、超前消费的诱惑和一部分商业广告的宣传, 让社会人普遍沉迷于享乐, 实惠型等等价值观甚嚣尘上;信念在这样的冲击下也显得脆弱不堪。甚至在社会上渐渐构成了一股奢靡之风, 这类不良风气也正在侵蚀技术学校中纯洁的学生, 影响其三观的形成, 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 大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享乐上。
1.3 对错的辨别能力匮乏, 极易将幻想当成现实
技校学生中, 大部分都思维敏锐、善于分析, 能够大胆提出疑问, 并关注我国的时事焦点新闻与就业现状。然而, 其大部分都缺乏分析解析的眼光, 辨别技能弱。所以, 其抵触不良风气的能力就较弱;其对历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通常自视甚高, 极易将幻想当作现实。
2 应让德育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德育教育是全面的、多元化的, 应呈现出多模式、多层级以及多途径;将德育所蕴藏的多元化的内容带入技校德育课堂是势所必然。
2.1 重视德育与教学的无缝对接, 培育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职业修养
将教科书中的理论点、能力点与德育点完美对接, 各个科目的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 应依照学生的认知结构。运用教科书中的德育材料来完成德育教育。比如:政治课老师在说到改革开放的时候, 应融合古代文明教育让学生强化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体育老师则需要训练学生的承担压力的能力, 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微机课老师在引导学生科学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远离互联网的非法内容, 适当地灌输互联网道德规范教育内容;技能课老师能够透过实训课程, 培育学生的安全文明态度, 培育其职业修养。
2.2 重视和平日的管理的无缝对接, 培育学生成为严守纪律的“四有”学生
目前的技校学生, 尤其是初中毕业生, 年纪尚小, 基本功不扎实, 生活以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太为苛刻的管理, 会让学生感到厌烦。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
(1) 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应给与鼓励, 让全技校的学生能够你追我赶、争先恐会地创先争优。而对进步缓慢的学生应设立行为档案, 看方抓药, 以定时谈话、思想报告、集中学习等模式实施帮助教育, 要及时抓住学生自身的亮点, 第一时间赞扬。
为了让全体学生协同发展, 要创设契机, 在奖学金中加设特别进步奖, 激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前追赶。
(2) 采用人性化管理与体制管理相融合的模式, 对学生实施理性教育, 帮助学生走出思想上的误区。
(1) 强调德育为重, 以人为本, 对等教育, 聆听并帮助学生, 强化学生的纪律性; (2) 对学生实施学分和操行分双向量化管理, 构建《学生操行考评》等体制, 让管理更为合理化和有效化。要让考评与教育处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检查上要勤奋、细致以及严厉。每天都要公布结果、每个月度都要总结、每一学期都要实施总体评价, 要将这部分内容与班主任薪酬以及优秀班集体评选捆绑。 (3) 实施全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 形成管理准则化、言谈准则化, 并培养学生的前卫思想。在复杂而且琐碎的管理过程中, 适当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能够培养其优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纪律习惯。
3 重视德育与服务工作的完美对接, 培育学生关心他人等优良品质, 持续强化其职责感以及使命感
技术学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积极踊跃为学生服务, 打造宽松的育人环境。而且, 应在投资上偏重于服务以及教学设备建设投资, 让教学生活环境舒适温馨。
班主任以及宿舍管理老师应投入更多耐心去呵护学生, 在管理中践行服务理念;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要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送去温暖。通过老师的行为, 学生会感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融融暖意, 同时培养德育教育倡导的集体理念以及主人翁意识。
此外, 还应在学校团委的引导下设立青年志愿服务队, 踊跃举办各类帮助他人、义务工作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来提升思想道德水准, 让德育工作透过互帮互组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4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持续提升
技术学校学生正位于三观的成型时段, 参加党课、团课以及设立青年学理论组是正确引导舆论、对学生实施三观教育的最有力模式“。两课一组”能够凸显德育教育中党的主要路线, 能够重点对学生实施党的基础理论教育, 让其不至于在人生的路途中迷失方向;在学习的时候, 要做到深入浅出。例如:在学到“为人民服务”的章节时, 老师应引导学生从细微处着手, 从为同学、为老师、为周遭人服务开始, 从常规的小事做起。
5 结语
综上,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 德育教育是技工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元素, 其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互为依托、相互渗透、紧密协调, 对学生的茁壮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并且能够引导学校的教育活动, 技工学校应将德育教育置于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赖如蓝.试析体验式教学在技校德育课堂中的应用--在技工院校开展体验式班会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0) :49-51.
[2]黄水万.互动是打开学生自闭心墙的关键--谈谈如何让技校德育课生动有趣起来[J].读与写 (上, 下旬) , 2013, (13) :25-25, 2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时代;教育;教师;实践
当下,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长足进步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前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也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思想的培养,以便于加强他们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我们必须要研究在当前的经济文化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新型教育方法。
高中语文重点强调的是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国学思想,建立学生的文化观念的关键时刻。高中语文教学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观察,一个语文学习较好的人,在工作中的能力都会相对较强,人际关系也会相对较好。因而,在向大学输送人才的最后一
站——高中阶段,我们必须要站好这班岗。让学生学以致用,做一个文武全才,我们责无旁贷。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分为文言文教育、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育、基本字词教育。我们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充分地与语文教师互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活跃语文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教师要充分讲解文章和字词,将基本的理念和理论传递给学生。这点对于语文教师做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去浅析课本知识,而是要将课本知识所蕴含的深意完整地传递给
学生。接下来,就是实践结合的部分,教师应当在课堂和课下询问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何认识和想法,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自己对于相关问题思考的程度。
其次,教师应当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一些当下的热点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提高学生对于热点的关注度,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如此思考社会问题,担当重任。同时,教师通过座谈会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如遇不恰当的,可以及时修正。
再次,针对语文教育,教师应当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多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例如,教师在讲述《论语》时,可以让学生也试着去写简短,但寓意深厚的语句,也可以让学生去写心得。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语文教育一定会紧紧贴合时代前进的脚步,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大洪流中,站稳脚跟。并且,通过这种结合,语文教育也可以实现为国家、为社会储备健全的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智.教育心理学[M].2版.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眼高手低,光说不练,这样的人必将做不成大事。
如今社会上的高材生有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在大学里深造,学的是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面子,放下架子去社会上体验、去实践,最终的他们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暑假的我去工地帮安门窗的工人做饭,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大学生也来做了这种工作,然而他做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他的工资就比较少,而另一个人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他在社会上闯荡过、磨练过,并且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它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也都过关,所以他的工资也就相对高了一些、当时的我就在寻找了原因,我认为这个大学生虽然比那个人的学历高,但是他缺乏经验、缺乏洞察力,在大学里他手的是高等教育,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并没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到社会上体验下生活,去磨练下意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实践也反作用于理论。两者就好比一个挑着水的扁担,不能向上倾斜,也不能向下倾斜,只有保持好平衡度,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在学校中要认真的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就如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到达质变的飞跃,再加上实践的检验,实践的总结,则是完美的总结。
小学 综合实践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如何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怎样提高学
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并与之形成一种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综合实践课程便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教
师借助这个平台,让同学们去实践,在调查中学习,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力。
[关键词]学习力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过去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合实践课,有计划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调查、讨论、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极大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综合实践课设计中,“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有机联合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学,参与研究。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现实服务的,是为社会服务。而学习力是包含着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三个方面。而学习兴趣恰恰就是解决了学生动力。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就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孩子们平时不留意的一些东西,忽略了的重新轻松的捡起来,比如每个月家里用了多少度电?一个月电费是多少?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去了解这些信息后,体会家庭的不易,父母的不易,从而节省用电,从小养成节俭习惯,这样就在平时省电方面有自己的要求。而处于学校这个环境,就明白学校在电这一方面的支出,计算了每月的,一年的支付也清楚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节约用电,从我做起,对“低碳”更了解深入,以此来要求自己做“低碳”一族。创设自主探索空间。
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讲到“神奇的水果——香蕉”,很多同学只知道它可以生吃,那还有其他吃法吗?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带着问题思考,并运用计算机上网去查询,找正确的答案,在动手查询的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还有什么吃法?
香蕉的品种有哪些?生活环境怎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去求知,求真,运探索平常喜闻乐见的一些普通物品的奥秘,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的默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自觉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1 创设情景,让学生快乐学习。先让学生自己先去市场调查,调查市场上的卖的有哪些水产?一组上网查找中山的水产,并归类。老师在课堂创设去市场买菜的情景,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情景中去。
3.2整理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多一些。”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为了获得真实正确的信息,就得去筛选,判断,识别哪些信息有用,学会整理信息,反复求证中磨练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的信息内容,让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探究。重视指导,让学生能力提高。
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特别是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学习的速度就显得特别重要。重视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4.1 合作训练,养成习惯。
现在的社会分工更科学,做社会调查或学习时将学生编组,并细致分工,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在合作中增进同学有谊,帮扶学困生,发挥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的另一面才能。
4.2 经历生活,自主参与。
陶行知先生的话提醒我们:怎样生活便怎样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自己,有的同学虽然课堂上表现一般,但在动手,在与人讨价还价方面可能会有另一面;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现不同的一面,从而也获得一种认可,反过来作用于学习。
4.3 学有方法,学有所得。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这对学生将来生活和生存终身有用的。老师也要不时的参与指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将终生受益。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调查家庭用电,水乡文化,水产养殖等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爱护水资源等有用知识。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高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煅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学是为了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培养出能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最终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费宏,探索“第三教学”提高学生学力,[J],物理教师,2002(8)
2、张雪松 学习突破(提升学习力的38个途径)
【摘要】: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以逻辑方法为主的传统物理教育忽视了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对科学方法论没有给以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和创造力培养,不利于科学本质理解,不利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的结合是改革传统物理教学的有益手段。美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或《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非常重视“科学本质”和“历史观点”教育。斯诺的“两种文化”问题和萨顿的“将科学史作为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的观点使得科学史与科学教学结合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论文分析了传统物理教学的不足和国内外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设计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此谓导言内容。除导言外,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论文首先论述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教育价值,分别阐述了物理学史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造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这些是对物理学史具有的本然价值进行分析。紧接着开展的是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学生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弄清了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需要状况。论文调查统计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物理教材及现行中学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的情况,查明了我国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的优点和不足。论文对物理教学中的准历史现
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为克服准历史现象采取的措施和物理教师必备的科学人文素质。第一章可以说是论文研究意义价值的深入阐述。第二章是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建构。这一章是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基本依据。首先论文通过分析比较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和库恩科学发展论得出教育实践应与科学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应重视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从结构主义与物理教学的关系说明物理学史在提高迁移能力上可以扮演“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再次,通过物理文化重演理论揭示人类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的内在相似性,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观点分析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不可分割性,为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的结合提供了直接依据。物理教学的目标与物理学史作用的动机理论,阐述了物理学史对教学目标的影响机制。这些论述为下一章阐述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模式、原则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科学素养科学本质创造素质科学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33.7 【目录】:导言:论文研究的意义、价值、现状、内容与方法16-32一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6-18二国内外观点和研究现状18-29三论
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29-32第一章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32-52一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教育价值分析32-43(一)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2-36(二)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36-41(三)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1-43二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学生需求分析43-45(一)调查的内容、对象、方式43-44(二)调查的结果分析44-45(三)结论45三大中学校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情况的调查45-48(一)大学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情况调查45-46(二)中学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情况调查46-47(三)结论47-48四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中的准历史现象及其克服48-52(一)准历史现象48-49(二)加强物理学史的研究以及新型物理学课程的开发49-50(三)为克服准历史现象物理教师必备的科学人文素质50-52第二章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52-68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库恩科学发展理论52-56(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52-54(二)库恩科学发展理论54-55(三)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55-56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物理教学56-59(一)皮亚杰的结构主义56(二)物理学的发展与结构主义56-57(三)结构主义与物理教学57-59三物理文化重演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9-62(一)个体的物理学习重演着人类探索物理的过程59-60(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科学概念学习过程的解释60-62四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观点62-63五物理教学的目标与物理学史作用的动机理论63-68(一)物理教学的目标63-64(二)物理学史作用的动机理论64-68第三章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
结合的方式、模式、原则和案例分析68-87一从认知发展和科学发展看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68-72(一)学生的认知水平68(二)物理学知识的类型68-69(三)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69-72二HPS教育的科学教学改革模式和启示72-78(一)蒙克与奥斯本的教学过程模式72-76(二)马修斯的适度目标模式76-78(三)两者的共同点及对物理教学的启示78三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原则阐述78-80(一)科学性原则79(二)适量性原则79(三)趣味性原则79-80(四)思想性原则80四案例分析:相对论内容的历史考察和教材处理80-87(一)相对论创立的历史回顾80-84(二)相对论部分教材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84-85(三)相对论部分的教材处理建议85-87第四章基于历史探究的物理教学策略及实验研究87-118一基于历史探究的物理教学策略87-98(一)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87-90(二)探究式教学的行为策略90-94(三)课堂管理策略94-96(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96-98二教学实验的实施98-111(一)实验班级的确定98(二)实验过程和内容98-99(三)教学实验案例99-111三教学实验的评价方法和结果111-118(一)物理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评价方法111(二)物理学习情感评价方法111-112(三)教学实验评价结果112-118第五章结论和讨论118-126一研究结论118-120二进一步讨论120-126附录126-146附录一学生物理学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126-128附录二力学、电磁学前概念调查问卷128-130附录三物理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卷(前测)130-137附录四物理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卷(后测)137-144附录五中学物理美育情况调查问卷144-145附录六物理学习情感调查问卷145-146参考文献146-159后记159
(一) 确定自己的谈判目标
谈判的目的就是最终达到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谈判目标, 自己在这次谈判中想要获得什么以及自己的最终目的。
在确定谈判目标时,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希望不是目标。希望只是一个幻想, 希望有可能发生;目标是具体的、集中的、现实的, 是能通过明确计划实现的。
2.我们的目标通常与对方的目标相关联。与对方没有任何关联的目标通常会导致双方没有共同点或者加剧冲突。
3.我们的目标是有界限的。我们的目标一定要适度、合理。如果我们的目标对于谈判对方来说无法实现, 那么谈判将会以失败而告终。
4.有效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测量的。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不可测量的, 那么我们也难以确定谈判结果是否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特别是作为销售行业, 要想确定谈判目标,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我们的产品, 看清自己的实际水平与现处的市场地位, 对于谈判地位确立及决策制定十分重要。只有对自家产品规格、性能、质量、用途、销售状况、竞争状况、供需状况等熟悉, 才能更全面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 评估自己的力量, 从而认定自我需要, 满怀信心地顾客谈判。
(二) 充分了解谈判对方的信息
充分了解对方信息及对谈判对手调查分析, 越了解对方, 越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了解对方信息, 不仅要知道对方的谈判目的, 更要知道对方的心理防线。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展开谈判策略。在一次谈判中, 如果我们能清楚的了解到对方的目标点、期望点、抵抗点。这样的话, 我们就能够适当的做出让步, 让谈判对方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我们也可以获得最大利益。
作为销售行业, 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关于顾客对自己产品价格目标点、期望点、抵抗点。我们就会以适当的价格把产品销售给顾客, 而且还会让顾客感觉到自己赢得胜利一样。
(三) 拟定谈判计划
1.确定议题以及焦点议题
我们需要对冲突情况进行分析, 来确定此次谈判的主要议题。一般来说, 每个谈判会有一到两个议题。并且最后明确谈判的焦点议题, 因为有些议题是次要的, 有些议题是相互紧密的。
2.明确自己的利益所在
在明确了所有问题之后, 谈判者接着必须明确潜在的利益与要求, 及明确自己的立场。
3.认清自己的局限与选择
任何一次谈判, 谈判双方都会有自己的抵抗点, 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抵抗点, 适时地终止谈判。或者我们找出自己的替代选择, 用其他途径来满足需求, 而不仅仅只是采取终止策略。
4.确定目标与选项
在设定目标时, 我们要懂得取舍, 因为不可能所有的条件都能被满足, 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积极地思考, 而且要把若干个问题联合在一起考虑。找到那个对于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也就是丝毫不能做出让步的目标。
5.分析谈判对方
分析谈判对方, 包括对对方的现有资源、利益以及要求, 对方的目标、谈判目标、其他选择以及可能采取的战略战术加以分析。
6.寻求何种战略
当充分了解自己与谈判对方之后, 我们可以就可以找到合适谈判的策略, 来满足谈判双方的目标。
二、销售谈判战略及技巧
(一) 开出高于预期的条件
谈判桌前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你抬高多少的条件, 高条件而且要让别人感觉到可商量, 而且同时会大大提高你的产品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 还说不定对方会爽快的答应。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们的预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可以开出高期望, 这样的话你还可以在谈判时做出较大的让步, 这样我们就闲的比较合作。同时也可以避免双方陷入僵局, 因为双方谈判一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高的离谱的条件, 所以对方不会太在意。
(二) 让对方开出价格
如果你不让对方开出价格, 一味的是自己在报价, 那么最终谈判将很难进行下去。而且对方不开出价格, 你将永远不知道对方的抵抗点在哪里。
(三) 学会感到意外
因为谈判双方开始时都会开出高于期望的条件, 当我们听到对方的条件时, 我们要学会惊讶, 感到意外, 这样谈判对方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条件让对方感到不适, 会适当的降低自己的要求。
(四) 避免对抗性的谈判
在谈判时, 谈判双方不要因为对方的高条件来表现出自己的抵抗性, 或者是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样的谈判会无法顺利的进行下去。
(五) 识别真正的买货人
当自己开出条件时, 如果对方显示出很接受但是有没有购买意向的话, 那么对方绝不是真正的买货人。当对方拒接你的报价时, 其实就是在向你发出想要购买的信号, 所以我们要识别出这些真正的买货人, 他们才是我们要进行谈判的对象。
(六) 做不情愿的卖家
即便谈判对方提出一个很合适的条件, 我们也要表现的不情愿, 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在开始谈判之前就把对方的谈判空间压到最低。这样也会避免让买家觉得自己输掉了谈判。
(七) 减少让步的幅度
在谈判中, 如果让对方发现你的让步模式, 这是最可怕的。所以你可以适当减小让步幅度, 让对方无法揣测你的让步幅度, 而且不要在谈判开始就做出让步, 哪怕做出让步也要避免一步就让到底, 这样会显得在谈判中不配合。
当对方又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 我们可以提高价格来表示对方要求的过分, 或者收回某些不是很重要的条件, 在采用这种策略时, 我们一定要选好对象, 避免对抗情绪。
参考文献
[1]罗伊.J.列维奇, 布鲁斯·巴里等.谈判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2]刘文广.商务谈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3]张明禄, 曾国安.商务谈判与推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三版.
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定位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倡导教师认真教、学生拼命学,师生互相在各自的轨道上转,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惯例被师生认可。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从教的角度讲,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掌握课堂时间的分配,完成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从学的角度上讲,教师认真地讲,课堂教学环节非常有序,课堂教学秩序好,学生能洗耳恭听,这是教师所追求的。但是。这种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内心需求和欲望。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么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课堂模式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革新的实质。
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的原则及策略
1件建构高效政治课堂的认识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为什么要把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呢?这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所决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就是把整个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既要学生学会抽象的概念。又要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同时,通过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高效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才能好起来,若只是一味地重视理论教学,不联系实际或只讲实际,不认真教授理论,其教学效果就会很差。 2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原则
整体地构建一个高效课堂需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可以从课堂环境、互动平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角度对这一课堂进行深入的论证。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的平台,如何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更好地达到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接受知识。
3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把综合探究性的知识引入到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教师要努力探索“综合探究性学习活动”与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高中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综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一些课题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更多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课堂的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把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呢?要适当地联系实践中的事实和例子。做好理论教学工作,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要通过在课堂上面描述、演示、解说、实验,或者是组织学生练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做法
(1)多媒体环境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面对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上阅读文字材料,也可以从多媒体上听取声音材料,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这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大信息量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图形和运动的视觉信息为主,加上有声语言和文字说明,图、像、文、声并茂,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政治课本中有很多的理论性知识,在高中这种高压式的环境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高效能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有趣味性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想,带动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同时也缓解了传统课堂中枯燥的气氛。
(2)课堂环境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为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实践获得亲身体验,从而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也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社会热点。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巩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
张俊齐
一、“体验学习”的概念。
“体验学习”一说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体验学习运动萌芽于十九世纪初,代表对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之教育方式的反动,至公元一九三八年,杜威之《经验与教育》一书出版,其“由做中学”之经验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经验不断的改造与重组之历程,主张将各种经验融入传统之教育型态中,并提出一套系统之经验学习的方法,奠定了体验学习之里程碑。〔引用1〕
而中国的先贤哲人们在创造汉字“习”时就意识到“体验学习”之重要。“习”会意字,从羽。与鸟飞有关。繁体字为上“羽”下下“白”即“習”意为:小鸟在晴朗的天气里反复地试飞。一字显智慧,一幅充满生命气息体验学习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常言道“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听过的能记住30%,看过的能记住50%,做过的能记住80%!”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所以围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学习”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1.主动学习。在传统德育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例如: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我把班上的男生和女生分开,让他们各自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他们都争得面红耳赤,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然后大家静下来,师生一道总结,男生和女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学生不知不觉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认知上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2.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 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交通规则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交通工具和交通指示牌来进行交通模拟游戏,学生兴趣盎然,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要遵守交通规则。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德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实践空间。
例如:学生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在体验自身与他人、自然、社会关系中获得并巩固道德认识,并在实践应用中形成人生信念。
三、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亲历:由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感受:学生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活性很强的,印象深刻的。通过回想和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
分享:学生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学生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总结: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了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过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价值观。
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意义所在。
例如尊敬长辈的内容。
1、课前布置为长辈做一件事。﹝亲历﹞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怎么做的及内心感受。﹝感受﹞
3、回忆父母为你做的哪件事是让你最感动的?﹝分享﹞
4、我们怎么做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总结﹞
5、立志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应用﹞
四、教师在“体验学习”的角色作用
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和教练者等等。具体来说,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角色关系。
1、既是教练,又是学员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和延伸主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又要降低自己的高度,保持对每位学生的同情心,即能够设身处地对学生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2、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
体验式学习中,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教师既是“局内人”,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生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生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信息和表达意见。而在表达时,又要充当“局外人”,尽量避免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3、既是团队的中心人物,又要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必然是活动的中心人物,然而活动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善于运用领导技巧(包括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欣赏、观察、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热情。
五、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加与学习过程。
促进品德内化
点头学区龙田小学
朱有东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根据这个过程而产生了“激情”、“晓理”、“导行”三大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运用这三个环节,努力让每位学生了解,学生也明白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做什么,不该怎样做。可是,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出现不讲文明礼貌,不懂尊重他人,不会吃苦耐劳,缺乏自理能力等等一大堆问题。这就说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致使学生“知”与“行”、“情”与“理”的严重分歧。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氛围,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思想品德课讲究情感的渲染,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话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要转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内心需要。因此,思品课应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做到情景交融,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以语言创设情境、或以实物展现情境、或以图片显示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或以设疑开拓情境、或以实践体现情境、或以角色表演进入情境、或以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等等,但无定法,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达到质疑、引趣、激情的效果。如教学《敬爱父母长辈》,一上课,老师就运用录像或图画,以真挚丰富的感情描述《黄香温席侍双亲》的故事,再讲述以前学过的“陈毅敬母”的故事,让学生在古今名人敬爱父母的良好情境中对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接着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现实生活中敬爱老人的事例,而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游子吟》,让学生从诗句中体验“为什么要敬爱父母长辈”的情感。如此,就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拉进了,学生更容易明白“要敬爱父母长辈”这一道理。
二、以情明理、情知互促
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后,孕育出丰富的情感,建立了正确的道德形象。此时,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到教材中的观点与小学生道德观的结合点,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体验,为促进道德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生感知了《敬爱父母长辈》一文后,就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自我体验,让他们说说“你平时在家是怎样敬爱父 1 母长辈的?”“与文中的主人公珍珍、芳芳相比,你有什么不足之处?”“你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学了本文之后你该怎样做?”在丰富情感的激发下,学生能讲述出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事情,进而抒发自己的敬爱父母长辈的真挚情感,与学生的内心道德感产生共鸣。又如在教学《助人为乐》一文,教师在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播放一首《爱的奉献》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之后,让学生说说“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助人为乐的事例?”“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在浓厚气氛的渲染下,学生们联系实际,畅所欲言。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强化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内化学生道德的目的。
三、以知导行、知行统一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认知,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之后,就把教学的重点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因为“导行是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行统一的在自觉性,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优劣的最终体现。” 导行的方法很多,如:析图明理导行、辨析事理导行、榜样效仿导行、表演陶情导行等。但无论哪种导行方法,如要真正起到“导之以行”的作用,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应根据文中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普通性的问题,结合校内外生活组织学生讨论,深入浅出,辨析正误,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做到“导行”。如在教学《做事负责》一文,老师可联系本班学生中谁做值日生最负责?本班学生干部谁最负责?来评一评,进行正面引导。然后请这些负责任的值日生或班干部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同时指出部分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指导改正。再如教《助人为乐》一课,利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丑恶的现象和赖宁、雷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做对比,使学生懂得生活在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同情和帮助有困难的人,将学赖宁、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又如在教学《待人宽厚》一文,可先让两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表演小品《乒乓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在直观形象、融洽和谐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而后再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为了些许小事而大加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加以辨析。通过“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使学生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自觉按正确的道德要求去努力,从而达到了导行的作用,达到了内化品德的效果。
四、实践延伸、促进内化 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既懂得“是什么”、“为什么”又懂得“怎么做”,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进行行为意识指导。在课的结尾提出一些带有争议性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争议,明确“行”的正误。如教学《勤俭节约》一文,结束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现在生活好了,有的同学整天缠着父母要这要那,与别人比吃穿。”“有的同学因为是独生子女,就在家当起了‘小皇帝’或‘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做家务劳动”以上这些行为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做的?或者让学生在本校进行调查:我校有多少同学家里准备了早餐而不吃,却向父母要钱在外吃早餐?然后评评“这种现象好不好?”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到实际生活中去“明理”进而“导行”,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内化品德的目的。最后还得应用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行为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将课文所学道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与自己身边的先进事迹联系起来,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氛围,结合实践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目的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的亲身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使学生知、情、意、行各因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结合之汇报】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09-15
金融理论与实践之五10-10
《高效课堂的理论实践与实践》06-17
教育理论与实践10-20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11-16
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09-12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10-08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11-26
践行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专题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