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治病》阅读答案附翻译(通用9篇)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 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
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语之曰 ▲(2)欲造佗 ▲
(3)无何弃去 ▲(4)属使勿逐 ▲
9.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嗜食而不得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隆中对》)
B.从取三升饮之 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D.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
翻译: ▲(2)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翻译: ▲
11.华佗采用了哪些方法让郡守瞋恚吐血而愈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8.(4分)(1)告诉(2)往,到(到去)(3)离开(4)通嘱,嘱咐(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2分)A 10.(4分)(1)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2)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每句2分)
11.(2分)接受他的礼品不加医治;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华佗行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一条,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见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啦。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这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之侍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父谋去。乳母不敢言,然长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灶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菜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本文节选自郑燮乳母诗序。乳母,又称奶妈,是雇用来以母乳喂哺婴儿的妇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负燮入市中
(2)间有鱼飧瓜果
13、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家的收益不抵支出,费家夫人打算离去。
B.浪费很多,不能支出,费氏的丈夫计划离开这个地方。
C.费家的生活越来越维持不下去,费氏的丈夫打算离开这个地方。
D.浪费更加厉害,入不敷出,费家夫人计划离去。
14。乳母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从文中句子“”可以看出。(2分)
15。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痛哭”、“竞亦不能食”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12、(1)背;(2)间或,偶尔。
13、C
14、乳母不敢言,然长带泪痕。
15、费氏对郑燮视如己出,郑燮对费氏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郑燮伤心难抑。
文言文阅读翻译
明史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
C.天顺是庙号名,庙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5分)
(2)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5分)
答案:
4、解析:选D。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题中的“初”和“者”。
5、选C。天顺是年号名。
6、选B。B项中不能将“户部尚书金濂”与“石亨的侄子石彪”所做的事糅合在一起。
7、(1)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时都非常赞赏他们。
(2)(李侃)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
【解析】:(1)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易储”“唯唯”“壮”各1分。(2)译出大意1分,重点词语“发”“讦”“按”“宥”各1分。
【参考译文】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景帝代理朝政时,他上书建议挑选将才、招募民壮、使用战车三件事。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论者想焚掉城外的马草。李侃说敌人轻装剽劫,没有持久之心,请不要焚掉,以免再次征敛,苦及百姓。都得到批准。当时他父母在容城,李侃日夜悲泣,请假去冒险迎接回来。景泰初年,计划登记扈从英宗出征的死难大臣的后代。李侃因而说避难偷生的人,应该严加谴责以励臣节。上皇将回来时,他与同官刘福等人说礼仪应该从厚。这建议忤逆了皇上,遭到斥问,尚书胡濙为他们解释,才罢了。
李侃再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用兵,减少天下学校师儒的俸禄。李侃上奏恢复原额。户部尚书金濂违犯诏令征取租税,李侃弹劾他,使他受到司法官员审问。石亨的侄子石彪侵占百姓产业,李侃请用重法处治他,并严禁勋戚、宦官不得强夺小民,有关官员隐瞒不报的与之同罪。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其他的都批准了他的请求。当时给事中敢于说话的,林聪可说是第一个,李侃倔强而有正直的名声。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都赞赏他们。升为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任太常寺丞,进升为太仆寺卿。第二年重设山西巡抚,升李侃为右佥都御史担任该职。他上奏说:“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不是生长其间的人,没有能够安居而对敌的。现在南方人戍守北部边疆,他们害怕风寒,一听说敌人来便发抖。而北方人戍守南疆,也不耐暑热,多潜逃回来。应令南北清勾军各就本土补入军队,这样人情两便,而军备也得到修整。”他的建议当时没被采用。他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六年,他考察属吏,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他顺便说道:“那些年龄与臣相当,不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臣都把他们罢免了,臣也请求罢免。”诏令不许。李侃性格刚直,力整风纪,贪赃者因此敛迹。这年冬,他因母亲去世回家,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守孝期满后,他不再出来为官,家居十余年后去世。
徽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棍②杜干请,法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日:“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日:“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懂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徽太息日:“王室方复,唐③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不肯起。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汉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曰:“然。”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让能将兵诛讨,徼谏曰:“岐,国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师出,帝复召徽曰:“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④,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注】徽:指牛徽。②怩(n):止,遏制。③唐(kui):仓库。④蓍(sh)龟:指卜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B.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C.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D.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B.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C.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D.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此处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徽匡正时弊。他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处事刚直严明,杜绝官员选拔中的求取请托现象,使国家的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B.牛徽恪守孝道。他护送父亲去梁地途中被强盗打伤,但仍然抬着轿子;为了照顾父亲,他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直至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
C.牛徽心忧国事。张浚讨伐太原时,牛徽认为王室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库亏空,此时不宜用兵,应与各方诸侯和睦相处,以巩固边防。
D.牛徽洞察情势。在多事之秋,他建议皇上把招讨使符节授予李茂贞,让其平定叛乱,又劝谏皇上不要急于讨伐居功自傲的李茂贞,而应慢慢制约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馇饮奉蔚,留信宿去。
(2)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
参考答案新炬吧考试网(www.xinjuba.com)整理
10.C
11.A(“与“迁”“徙”同义”错,)
12.B(“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错)
参考译文
牛蔚的儿子名徽。生徽考中进士科,几次升迁后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选官太滥,官吏经常从中谋利,每年选调四千多人,牛徽治理严明,杜絶委托求情,法令制度重新振兴。
牛蔚因躲避灾祸逃往梁州,途中得病,牛徽和儿子抬着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打伤他的头,血流满面,仍然抬着竹轿不停步。强盗紧追不捨,牛徽行拜礼説:“人人都有父亲,如今我的父亲年老有病,希望不要惊吓他。”强盗爲之感动,就不再追逼。这些强盗走到前面的山谷,又碰到一些强盗,就互相转告説:“这是个孝子!”和牛徽一起抬着竹轿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拿出布帛爲牛徽包扎伤口,用稠粥招待牛蔚,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去。到达梁州后,牛徽赶赴蜀州拜见皇帝,请求返回侍候患病的父亲。适逢拜他爲谏议大夫,牛徽坚决辞让,拜见宰相杜让能説:“皇上出京应当侍从,父亲有病应当侍奉,不过我牛徽的哥哥在朝廷做官,我自己请求返回梁州爲父亲寻医问药。”父亲去世后,客居在梁、汉。守丧期满后,召入朝廷任中书舍人,因病辞让,改任给事中,留在陈仓。
张濬讨伐太原叛乱,引荐牛徽任判官,敕令督促他赴任。生徽叹息着説:“王室刚刚恢復,仓库里的粮草已消耗殆尽,应当与诸侯和睦相处用他们作屏障,反而加兵讨伐,诸侯与朝廷离心离德,必然会有后顾之忧。”不肯起程。张濬果然失败。又召入朝廷任给事中。
(选自清·张尔岐《蒿庵闲话》)
【注释】
①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②某:我。③讫(qì):完毕。④掩卷:合上书本③务期:一定要达到。④笥(sì):古代盛饭或盛衣服的方形竹器。⑤俟(sì):等到。⑥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⑦影响:此处指印象。⑧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⑨约:简要,精练。
【译文】
叶奕绳曾说自己勉强记忆的方法:“我天资迟钝,每次读书,遇到喜爱的章节就记录下来,记录完毕后朗诵数次,并将它贴在墙壁上,这样每天都会有十来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书后,可以在观墙壁上所摘录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为习惯,努力达到精读熟记,一个字也不漏。如果墙壁被贴满,就取下第一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将它收进竹箱中。再将新摘录的文字,贴在此处。这样随着收旧文立即补新文,每天如此。一内,竟然大约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后,盛这些摘抄的竹箱都渐渐被填满。每次见这些杂乱的摘抄,只会得到这些文章的一点点印象而已。时间长了,便一无所获。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之”与“一年之内”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B. 粘之壁间
C.数年之后
D. 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录讫朗诵十余遍
B. 每见务为泛滥者
C. 略得影响而止
D. 稍经时日,便成枵腹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录讫朗诵十余遍
(2)即就壁问观所粘录
(3)务期精熟
(4)一字不遗
(5)俟再读有所录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三五次以为常
(2)稍经时日,便成枵腹.
5.作者在文中倡导“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约取”的具体表现为____,“实得”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与“约取”相对的是____,与“实得”相对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1)终了,完毕 (2)走近(3)力求 (4)遗漏 (5)等到
4.稍微经过一些日子,便腹中空空。
5. 遇所喜即札录之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务为泛滥
颜渊、季路言志⑴颜渊、季路⑵侍⑶。子⑷曰:盍⑸各言尔⑹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⑺,与朋友共,敝⑻之而无憾⑼。颜渊曰:愿无伐善⑽,无施劳⑾。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⑿。
注释
⑴选自《论语.公冶长》。⑵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季路:春秋鲁国人,姓仲,字季路,孔子的学生。⑶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⑷子:指孔子。⑸盍:何不,疑问代词。⑹尔:你。⑺裘(qi):皮袍。⑻敞:破旧,此处用作动词,解作用破。⑼憾:怨恨。⑽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自夸。善,好。⑾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劳,功劳⑿怀之:使……得到关怀。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敝之而无憾__________②朋友信之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老者安之中的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斗折蛇行C.君将哀而生之乎D.天下苦秦久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盍各言尔志?
译文:
②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4.从颜渊、季路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
颜渊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怨恨②信任2.C3.①(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②(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4.①慷慨豪爽②谦虚忠厚
译文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乃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译文参考】
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滞瘅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
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牐犕鹿然氚⒉蛴凶佣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牐犓握压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
牐牬搜杷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牐牷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家范·治家》)
4、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苟:如果
B·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 之:代词,这里指代“人们”
C·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捍:捍卫
D·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未:不够
5、下面不属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C·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D·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6、下面对文章内容及方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 若不抱成一团就会被异类吃掉,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作比喻。
B·举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连戎狄都知道保住自己祖业的重要性,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C·作者提到甥舅、婚媾、姻娅等关系,是说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这些关系来作为辅助。
D·本文说理清楚,论据充分,言辞恳切,正 反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3分)
译文:
(2)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3分)
译文:
(3)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 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4分)
参考答案:
4.C(捍:抵御)< />5.A(这句话是假设,是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6.B(举 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7.(1)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让人们知道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以礼”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到前面去(1分);“之”指代“人们”(1分);“亲”(1分))。< />(2)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故”(1分);两个“所以”是表示“用来的”(1分);“其身”(1分))。< />(3)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1分,关键在“然”字),他们抛弃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1分,关键在“远”字),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2分,“以”和“专利其身”各1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果什么事情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
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藟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况且是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受到它的保护却任由别人用斧子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的大乱。
【《华佗治病》阅读答案附翻译】推荐阅读:
华佗传节录阅读及答案11-10
华佗的故事06-10
名人故事:华佗09-19
如果我是华佗09-26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0-03
募捐治病感谢信06-02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09-18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06-01
啄木鸟治病小学作文01-25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