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 篇1

(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

(2)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 篇2

在全球化和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其内涵与时俱进, 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充实。但在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和领海争端问题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 正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研究状况, 对其发展历程和意义进行反思与分析, 并在这些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它的发展和创新, 及处理与周边国家安全关系和领海争端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发展

1953年12月31日,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 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 (P63)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与国家进行内部建设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费正清与罗德里克•麦克法尔考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5-1965) 》中指出:“从1954年到1955年, 中国国内推行了一种有节制的缓慢的但却是稳定的发展计划。这也体现在它的对外政策上。和平共处成为其旗帜。”[2] (P302) 1954年, 毛泽东在谈到和平共处时也说“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3] (P186-187)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 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进行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的发展是中国情势发展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 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此外,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边界和领土纠纷, 周边许多国家对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不信任感。基于这些原因中国需要与周边新独立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这对于增强当时中国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 “一边倒”外交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使中国领导人开始对对外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使新中国的政权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 获得了苏联的财政和经济援助, 但另一方面它使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和领域受到压缩, 限制了中国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理论基础和着眼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边倒”是建立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合作,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与两个阵营之外的中间地带国家进行合作, 而且要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各国之间进行合作, 而不是对抗。[4] (P20)

二、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反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历史及国内外环境提出的, 符合周边及亚非新独立国家的愿望和要求,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另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法也具有重要贡献, 它概括了西方国际法的精华,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国际法体系的构建, 需要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不同时期对五项原则的认识, 及执行中的许多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些发展和反思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是否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外交政策问题

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 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5] (P149) 但是和平共处不能只靠一方就能实现, 尽管我们表达了和平共处的愿望, 但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以及对中国领土安全的侵犯, 我们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和矛盾冲突的升级, 对于和平共处能否实现国内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怀疑。在中苏论战中, 中方就认为和平共处政策是苏共领导的, 此后, 随着中国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中国的外交也受到干扰, 某些言论和行动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五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的“输出革命”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严重的后果。70年代尼克松访华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 和平共处的思想才得到明显的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在处理对外的国家关系中影响越来越淡化。到了90年代, 冷战的结束,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淡化, 和平共处思想有了更便利的实施环境。[6] (P178) 由此可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在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适应于处理中国同所有国家的关系问题

周恩来曾表示:“社会主义国家一贯主张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7] (P24) 但二十世纪50年代, 我们在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时, 仍“主要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8] (P28)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们在思想上尚未超越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异同来考虑、处理国际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调整了内外政策, 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在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藩篱,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坚持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安全, 所以我们才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 中国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 没有根据意识形态站队。

3.新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与时俱进问题

中国与每一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签署重要文件, 都要求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10] (P310)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的一项原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现已被许多国家接受, 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已走过60年的历程, 但它也处在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之中。新时期我们赋予其新的内涵, 例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提倡多边主义来应对全球挑战;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等。这也说明, 逐渐强大和自信的中国, 现在更加心平气和, 不再指望以革命和暴力方式改变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秩序, 而是相信对话、合作、以及不诉诸武力渐进方式的改革更有效。[11] (P2)

21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坚持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新时期处理对外关系时, 中国领导人不仅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藩篱, 而且用“一国两制”的思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三、新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与挑战

“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主席2005年4月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 同年12月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 用民主、和睦、公正、包容四个词概括其内涵, 而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关于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上,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自然延伸。”[13] (PP56-58)

由中国首创并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构建和谐社会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伴随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处于演进发展之中。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反映了中国对外战略和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我们从被动应对型到主动参与和进取方式的转变, 由过于理想主义的世界革命者到现实主义及超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的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转变。[14] (P47)

今天中国正由过去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革命者和挑战者向合作者和融入者转变。从这一点来看, 和谐世界理念应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破和创新, 反映了中国对外战略日趋完善和成熟。此外, 从国际法体系看, “和平共处国际法体系与《联合国宪章》精神是共通的, 同时与中国国内制度体系的许多精神也是相通的, 因此, 很有必要结合中国的世界观和国际法资源, 阐述一下和平共处国际法体系中的公道、共生、平等、团结等内涵”。[15] (P13)

新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中华和谐文化传统, 而且也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是我们外交的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表示, “新形势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 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 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 而是历久弥坚。”[16]和谐世界思想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目标是坚持包容精神和文明的多样性, 推进环境保护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主权概念逐渐弱化, 内政范围向外延伸的背景下[17] (PP11-12) , 仍侧重于传统安全和双边合作的角度, 所以它面临着适用范围的挑战, 需要根据新的安全形势扩大其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建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结合、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结合的基础上, 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18] (P18)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周边国家安全关系的构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开展了与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外交, 解决了边界划分和双重国籍等问题。新时期对于中国处理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关系仍具有积极意义, 如各国能认真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那么平等互利的睦邻友好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才能实现亚洲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共同繁荣。中国倡导新安全观, 致力于与周边国家营造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地区环境, 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亚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是对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传承和创新, 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精髓和方向。[19] (P10)

冷战结束大国的战略调整, 尤其是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导致亚洲安全格局的不确定。面对诸多影响亚洲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争端, 尤其是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 中国采取双边谈判的方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争端, 反对诉诸武力和南中海问题的国际化, 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解决国际争端。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 中国才能够跨越不同社会制度, 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共同发展, 实现了与周边国家彼此的多元共生。

当前亚洲地区的多个安全合作的框架机制, 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从双边的和平共处到多边主义的和谐世界的转变。这些框架机制包括如东盟地区论坛 (ARF) 、东盟与中日韩 (10+3) 合作机制、东盟与中国 (10+1) 合作机制、东北亚合作对话会、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 (SCO) , 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所体现的,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尊重多样文明, 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其理论渊源和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 (P4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问题, 之后经过发展和成功检验后, 成为我国长期贯彻的一项基本外交政策。关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上,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睦邻友好政策作出了新的阐述, 认为“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巩固睦邻友好, 深化互利合作, 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21]

我国坚持长期的睦邻友好的政策不变, 但面对当前南中国海的冲突和一些领土争端时, 我们也要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且在坚持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 贯彻“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因为要真正实现亚洲的安全与合作需要各方的共同遵守。今天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与和平共处和合作安全的精神相违背,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东盟启动自贸区后, 双边稳定的政治经济关系并没有消除传统安全的原因所在。

结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发展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 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并没有过时, 而是“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对东盟“睦邻、安邻、富邻”的新方针, 就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特点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 篇3

所谓协调并不是让你委屈自己去讨好人家,而是放掉无谓的抱怨,对婆婆大人之脾性进行一番有理有利的分析,对症下药,轻易夺下和平橄榄枝。

与统领全局型婆婆遭遇战

庭兰 27岁 健美教练

婆婆在单位是领导干部,指点江山、统领全局的习性像小火车一样呼呼叫着带回家。从广州跑来深圳大包小包带的是草莓、猕猴桃、旺仔小馒头等等,好像深圳是索马里。“你们买的草莓怎么这么酸,尝尝我买的。”“瞧你们冰箱里都是什么菜啊,下午我去买。”“衣服要翻过来洗,你这样怎么洗得干净?”我生活习惯之方方面面统统受到婆婆大人质疑。不是没反抗过。言论方面,人家是二十多年的老政工老领导,我根本不是对手。行动反抗就更别提了,我花十五分钟收回的衣服,人家雷厉风行不到两分钟又挂出去了,非说没干。我气得要爆炸,婆婆却一点儿也不生气。那神情权当我是难教育的下属。下属越难教育领导积极性越高。于是一次又一次,婆婆神采飞扬地乘坐广深城际列车来颠覆我们平静的两人世界。MY GOD,恶梦一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统领全局型婆婆好胜心极强,与其正面交锋只会两败俱伤。因此从认清她真面目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彻底放弃抗争。你低眉顺目不吭声,她反倒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否管得太宽。

2.“让她管得宽吧,我乐得轻松。”每天这样说服自己,很快你会发现有个统领全局的婆婆其实挺幸福。

3.当她开始对你的言行唠唠叨叨时,你不妨微笑着说:“你说的真有道理。”然后火速借故去打电话或外出办事。去小区花园里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身心健康哦。

4.领导婆婆是不会甘心长期与你们住在一起的,既然是短暂相处,你不妨忍让一下,也算尊老爱幼。

5.重要事情先斩后奏比较靠得住。事后被她唠叨几句总好过因她的干涉而使你的计划面目全非。

与表里不一型婆婆机智战

丁可29岁教师

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的婆婆曾让我异常惊喜。她总在亲戚朋友面前夸赞我,遇到我和老公争执不下也总先是呵斥儿子。因为婆婆太好,我对她根本不设防。打电话很大声,网聊也不避她,甚至血拼后无所顾忌地把大包小包摊在她面前,有时还得意忘形地告诉她花了多少钱,简直就当她是亲妈了。

和婆婆相处融洽应该是好事,老公的脸色却越来越阴沉。终于有一天,他满脸凄风冷语地告诫我别再故意气他妈。我才知道婆婆的太平都是粉饰出来的,她有薛宝钗式表里不一的本事,跟这样的婆婆相处可够累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婆婆永远不是亲妈,无论她表现得多么友善,都不可能改变你们相对对立的角色。不该说的别说,不该做的别做,切不可得意忘形让她抓住把柄。

2.发现婆婆的表里不一后,暗暗提醒自己小心就是,不要试图与之对峙,撕破脸皮大家都不好收场。

3.“您的性格真好。”“您的心态很年轻啊。”经常当着众人的面吹捧婆婆,看她怎好意思背后使绊。

4.富于感情地向老公描述对婆婆的敬仰与喜爱,婆婆再向儿子诉苦时,他自然会站在你这边解释一番。

5.如果婆婆总在背后告你的状,你不妨装傻跟她扯扯家常。“真怪了,这事儿我谁都没告诉他怎么会知道呢?不过无所谓,也不是什么大事,他只是随口问了一下而已。”你表现得越平静,她越会觉得无趣。

与花枝招展型婆婆比拼战

陈安妮25岁营销经理

婆婆是唱京剧的,年轻漂亮又会发嗲,跟我老公站在一起活像姐弟恋。更恐怖的是她好像十分享受这样的感觉,常常挽着儿子手舞足蹈地问我:“安妮啊,你看我和大帅是不是像姐弟?”

每次婆婆来深圳,老公总没心没肺地让我陪她逛街。结果我买回淑女装她买的却是少女装。有一次两人去做皮肤测试,导购小姐把她捧上天,却说我的角质厚、毛孔堵、眼周细纹多。她兴致大发,现场给我上皮肤保养课,我没好气地说:“这套护肤品是针对年轻人的,人家不指望推销给你当然说你的皮肤没问题。”我指望她大发脾气,以后别像尾巴一样跟我逛街,没想到她居然挽起我的手说:“也是哦。算了,我不在乎,反正已经老了。你跟我这个老太婆在一起应该很有成就感吧?”倒。遇到她这样花枝招展的婆婆,我不未老先衰才怪,还谈什么成就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看到年轻婆婆紧挽你老公的手而心里微酸是人之常情。正视自己的忌妒,并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出来,警醒婆婆不要太过分。

2.婆婆花枝招展正可以促进你时不我待地保养和打扮自己,不好吗?振作一点,不要消极承认自己已经被婆婆比下去了。

3.年轻婆婆的思想可能比你更先进,如果你不能够适应,甚至怪她为老不尊,只能说你自己思维太僵化了。

4.婆婆再花枝招展,毕竟大你二十多岁,况且她年轻时只能穿黑白灰呢。你就原谅她的最后疯狂吧;如果你足够自信,就不会样样看她不顺眼。

5.“这是我婆婆。她都五十多岁了,怎么样,打捞年轻吧?”逢人就这样明夸暗贬其实有点恶毒,不过如果你的婆婆实在嗲得不成名堂,适当打击一下释放自己的怨气也不算过分。

与单亲溺爱型婆婆争夺战

柳丁30岁桥梁工程师

恋爱时,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阿荣跟我相依为命25年,你用了几个月就把他抢走了。”她离婚后为了儿子一直未嫁,眼看儿子长大成人对另外一个女人呵护有力口,心情不爽我很能理解。我以为结婚以后她会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然而她却越来越酸溜溜。阿荣搂着我看电视,她说:“养儿子有什么用,到头来只把媳妇当宝贝。”我开玩笑说阿荣是笨蛋,她马上阴着脸把房门摔得砰砰响。一次她做红烧鱼,阿荣说嘴巴上火不能吃鱼让我吃,我大大咧咧地吃起来,吃了小半条鱼了才感觉婆婆正阴森森地盯着我,那模样好像我不是在吃鱼而是在吃她儿子。我吓坏了,赶紧说这鱼还是放冰箱里等你病好再吃吧。婆婆在老公面前说我的坏话更是家常便饭,好像只有这样她才能有点安全感。我忍啊忍啊,终于忍不住跟她大吵了一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如果你的结婚对象是母系单亲家庭,最好有忍辱负重跟婆婆搞好关系的思想准备。跟准老公认真谈谈这个问题,问清他母亲的脾性与喜好,为处理婆媳关系先做点功课。

2.尽最大可能阻止与婆婆住在一起。为她提供良好晚年生活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同处一室。单身婆婆在要求与你们同住时可能会忆苦思甜一番,不要因一时的怜悯之情而心软松口。不住在一起是非少,对婆婆也有好处嘛。

3.在婆婆面前一定要低调行事,少说话多做事,能躲就躲,尤其不要跟老公太亲热。在她眼里,你已经不费吹灰之力抢了她的儿子,如果再得意忘形地活泼开朗与欢欣鼓舞,可不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嘛。

4.经常换位思考,你或许可以容忍她的“无礼举止”。

5.在婆婆心情不错的时候跟她拉拉家常,鼓励她说出过去生活的苦痛与不顺。倾诉有利于帮她疏解情绪。她心情好了,自然看你就顺眼了。

婆媳关系,从“心”做起

婆婆的性格千变万化,对症下药当然重要。不过处理好婆媳关系的根本还是从“心”做起。如果你有一种良好心态,婆婆的行为再无理也情有可原。要获得好心态,试试下面五件事。

1.当朋友或同事向你抱怨婆婆不好,阻止自己的随声附和。站在对方婆婆的角度宽解她,说服别人的同时也说服了自己。

2.“如果我当了婆婆……”经常这样假设会使你想通很多问题。

3.“我这样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干嘛跟老太婆一般见识?”抬高自己贬低婆婆虽然不太道德,却可以获得心理平衡。

4.“我的婆婆是不好,但她至少不是最坏的。”从沙子里淘金子,感恩的心态必不可少。

5.眼不见心不烦。懂得及时消失是处理婆媳关系的至尊法宝。不要指望当庭对质能水落石出,也不要觉得你可以说服婆婆占上风。不管打不打得过,跑掉再说,给双方充分冷静反思逃出坏情绪的时间。回家再看,平静如初形势大好。

项目成本管理的五项原则 篇4

ymj1991 发表于:2014-04-17 来源: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网 浏览次数:158次 12 摘要:建筑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本文试述项目成本管理的五项原则,添为抛砖引玉。

建筑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我在建筑业从业二十余年,目睹业内许多企业之兴衰。许多施工企业曾兴盛一时,终而衰败,其致命原因在于工程项目成本的失控。本文试述项目成本管理的五项原则,添为抛砖引玉。

一、“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控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必须大于为了进行成本控制所付出的代价,才能为企业增加效益,这就是成本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率。即使是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公用事业部门,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民经济不利,损害或降低存在的价值。

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把成本控制在同行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可以降低建造成本以扩大承接业务,业务扩大后经营基础就能得到稳固,才能保障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创新设计、改善施工工艺,寻求新的开拓。

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抵御内外压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有同行的竞争、政府纳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降低成本则可以缓冲种种矛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考试大◎一级建造师。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建筑业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行业,没有相同的成本,也没有同等的管理,所以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必须个别化,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完全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

三、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的原则

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如果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一般员工也会受到影响,有力使不上。或者领导虽然强调成本控制,但是一般员工不配合,同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四、全程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时间上说,既包括对工程过程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也包括工程勘测、设计及施工全过程、保修服务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成本管理与控制,从内容上说,既包括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也包括产品设计及施工成本、资金筹集成本、材料采购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质量成本、使用寿命周期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

1、资金占用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资金占用成本是指企业在承接工程中所预先支付的资金,一般用相对数表示。不同工程所需的资金、资金占用成本是不同的。在西方企业中,一般情况下贷款或债券融资,资金成本较低;而股票融资资金成本较高。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经济效益较差、很少发放或不发放现金红利的企业,股票融资的成本并不高;相反,银行贷款或债券融资却有固定的利息支付负担。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成本的控制时,并不能仅仅从资金成本最低的某一种方式融资,而是要合理地安排各种筹资方式的结构,目的是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2、产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是整个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在产品生产成本总额中,大约有70%-80%的部分在产品设计阶段基本上就确定了。在具体的生产环节,要想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是不现实的,除非偷工减料,或者重新改进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材料、质量、进度与目标成本发生矛盾时,就要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剔除过剩功能,以降低工程成本,达到技术为经济服务的目标。

3、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主要是选择材料的质量、确定供应商,以达到成本控制为目的。工程项目所需的材料成本控制,在确保质量、规格、型号的情况下以市场成本最低的为订货量,但必须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计算,同实际发生相符。寻求材料好的供应商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和控制成本的首要条件,掌握市场供应量、价值,必要时需要保留库存量。高于工程项目需求量或失去价值,就会形成库存积压,导致储存成本上升;低于工程项目需求量时就会导致停工待料。

4、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以目标成本按产品分解的结果作为标准成本和日常控制的依据,将使标准成本制度与目标成本管理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标准成本制定的依据更加科学。

5、间接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对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间接成本,一般采用预算控制的方法。事先制订预算,在日常的管理和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预算的规定,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在能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精打细算,尽可能减少它们支出的绝对数额,提高支出的效益。

6、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因为工程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所造成的损失,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可以合称为预防检验成本;后两者可以合称为质量损失成本。当预防检验成本较高时,质量损失成本较低;反之,如果预防检验成本较低,则质量损失成本较高。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一个最优的合格率,在该状态下,质量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最优合格率不一定是100%,因为要想使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需要在预防检验环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样才能使产品质量提高,质量损失成本就会下降。

7、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客户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产品,并使其发挥必要功能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原始成本和运用维护成本两部分。用户角度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就是在决定建造建筑房屋时,既要考虑它的原始成本即建造的价格等因素,也要考虑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必要支出,使二者之和达到最低。

8、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组织为了取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保持成本、发展成本、损失成本。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时,不能仅仅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绝对数,而应该更多地从相对数上做文章,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留住人才,关注成本效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战略成本管理原则

市场竞争孕育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上,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其一,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指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全过程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作业。价值链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作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企业最有优势的价值链,集中主要人力和物力,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于薄弱的链,如果加固成本较高,则干脆直接实行业务流程外包考试大◎一级建造师。

其二,战略定位分析。企业可以采用的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等。不同的竞争战略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合理定位,采取恰当的竞争战略。然后,根据所选择的竞争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别化战略,采用适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篇5

【作者】:邓小平

【来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日期】:1984.10.31

【内容】:

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九八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所以,南南合作还有一个意义,可以推动南北合作。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我们解决香港问题,允许香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解决台湾问题也是这个原则。台湾跟香港不同,还可以保留军队。台湾当局提出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至少是太缺乏现实感了。能用一千几百万人口的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一十亿人口的大陆吗?我们曾多次劝台湾当局,不要这样想,要搞一个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办法。十亿人口的大陆坚定不移搞社会主义,台湾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北京不派人到台湾去。这不也是和平共处吗?所以,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阶段 篇6

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中国、印度、缅甸三国领导人聚会北京,6月28日至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规格极高的纪念大会以及一系列配套的专家座谈、学术研讨和展览宣传活动。习近平主席到会发表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主旨讲话,强调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高调、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新一届中国政府坚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意志,也反映了新一届中国政府对如何在变局中创造性继承中国外交传统的深入思考,因而是一次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和印度期间,分别同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并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时隔6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引领着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也指导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堪比《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提出的。当时,中国身处美苏两个核大国的战略夹缝之中,力弱朋稀,必须优先解决新生政权在世界上的生存问题。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衷是超越意识形态和国际阵营,最大限度争取朋友、寻求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同美苏的霸权战略从根本上区分开来,为中国在世界上的立足和发展奠定了道义基础。没有这些原则,就没有发展中世界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没有中国重返联合国、没有中国同周边多数国家领土争端的解决、也没有今日中国的大国地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如此广泛的适用意义,就在于它呼应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第三世界国家对独立、生存、发展的迫切心声和冷战酝酿时期广布于世界各国当中的不安全感,进行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突破。时隔60年,尽管中国、亚洲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因为它抓住了民族国家将继续长期是国际政治最主要行为体、主权原则将继续长期是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和可靠保障这一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可以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此起彼伏的纷争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

外交变革精神的体现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重要的目的一是传承,二是发展,而传承本身就是为了发展。60年前中国会同两大邻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行为本身,正是一大外交创举,它拒绝接受西方主导的不公正国际秩序,在弱肉强食、霸权横行的世界上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辟出一条活路来,所体现的变革精神正是今天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应彪炳的主题。

时下中国,对外交变革问题的讨论相当活跃。一个主流观点是,中国外交已经渡过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求生存为目标的第一个30年和以开放合作融入世界为目标的第二个30年,正在步入作为一个强国在世界上发挥关键作用的第三个30年,这就要求外交战略、手段以及机制体制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国力条件和时代要求。

如果这“三个30年”的划分是合理的,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刚好是串接起它们的一根牢固纽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最重要变革意义就应当在于,哪怕是在局部,中国的强国之路都不应复制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或者仍在进行的帝国模式、“中心—边缘”模式、集团对抗模式和一超领导模式,而是要推动开创一个大小国在全球性、共生型的世界体系中平等相处、分工合作、并进发展的新模式。

和平与战争是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外交与战略艺术的基础课题,自然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开始便着眼的终极问题。在新的时期,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大外化。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影响、帮助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与个别邻国的领土海洋争端处在摩擦冲突边缘,与几个大国的战略关系处于转型时期,种种矛盾复杂缠绕,距离战争引信并不遥远。中国外交需要处理好和平与维权的辨证关系,这是任何大国在崛起道路上都绕不开的门槛。珍爱和平不等于惧怕战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能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同时,“热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强大的表现”,战争什么时候都不应是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增强实力、做好准备是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炫耀武力、滥用武力、搞侵略扩张注定失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与灵魂。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当中惟一与邻国仍有较多领土主权和海洋争端尚未解决的国家。过去若干年间,中国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与多数邻国完成了多数遗留陆地边界以及北部湾的划界工作,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看都具有楷模意义,是不容抹黑和抹杀的。现在遗留下来的主要是南海、东海海上问题和中印陆地边界争端,自然也是难度最大的。中国要敢于使用威慑手段和底线工具,坚决击破个别邻国受域外大国挑唆继续蚕食中国主权权益的幻想,同时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和“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原则、大方向,善于进行基于实力的谈判,努力推动面向海洋的合作,路再难也要走,用实力说话、让外交显效。

外界正紧盯中国与邻国处理主权争议问题的方式和前景,以此衡量中国的对外战略方向,不少人将中国处理对外主权争端的策略调整和对个别邻国海上挑衅行为的合理应对解读为在亚太海上实施“进攻性战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走的是与西方殖民者截然不同的道路:以合作共赢为龙头,绝非依靠挑起争端、扩张领土的手段。不应将主权问题等同于、扩大至、升级为战略问题,中国也要拒绝这种舆论裹挟,尽管有关现象在当前或多或少是个现实。

命运共同体的升华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五个字正是中央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适用和发展定下的基调、时代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的注脚。

新兴国家、发展中世界是国际格局当中的冉冉上升力量,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丰润土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句“警世恒言”,时刻提醒外交人和战略家们,不管实力怎样增长,中国都必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与世界各国构筑命运共同体,首先、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构筑命运共同体。当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上世界大国席位的,双方携手赢得主权安全、国际尊严和发展空间,今天中国要以自己的强大回馈发展中世界,带着发展中世界同中国一道成长。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言,更加勇敢地站出来伸张国际正义,中国的发展强大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走过输出意识形态的弯路,也有过输出发展模式的迷思,这样的心态始终值得警惕。中国可以做“高山上的城市”,但不应有当“世界灯塔”的狂妄,此种狂妄恰是最容易滋生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也是历史上和当今一些大国盛极而衰的教训所在。如果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确有什么能够、也需要输出,那就是中国的发展红利。

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中国坚守谦逊、平和的品格。中国人处世讲究一个“和”字,这不是不讲原则和稀泥,也不是自甘平庸无作为,而是说话做事恰如其分。强大起来的中国不能忘乎所以,不能靠激怒的姿态和武断的自信参与处理国际关系,与其他国家关系好与不好都要有度,合作和斗争都应讲究分寸。

如果说当年中国与有关国家共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运用理念、道义的力量,那么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筑命运共同体则要把利用、调整、改良、变革、创立相结合,积极发挥双边、地区、国际机制对合作的促进作用。当前尤其要积极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与各个方向国家的自由贸易、货币互换、本币结算安排,构建多层次、广布局、复合型的对外合作体系,让互利原则有广泛、实质体现,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体系的改良发展更紧密相融。

国际关系新理念

相互尊重、大小国一律平等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道德基础,有关认识同样要有新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不再面临根本性的外部生存威胁,所以要走出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心理阴影,告别弱国外交、开展强国外交,但必须与强权政治划清界限。强国外交是手中握有实力而不滥用,强权政治是强迫他国按己意愿行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要均衡地强调大国义务和小国责任,大国不能欺负小国,小国亦不能无理取闹。

当今世界,全球性、“高边疆”问题日趋重要,是对话合作的新领域,也成为反对霸权主义、抵制强权政治的新角力场,需要国际社会成员无论大小真正平等参与,中国应为此发挥引领作用。

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工作非常强调正确的义利观,这为在新时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供了新角度。“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讲的话在21世纪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但其历史局限性却日益显现。中国要做义利并举、重信守诺而不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大国强国,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正确的义利观相结合造福世界的事实来打破它。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话中以“三化”归纳中国对国际秩序发展方向的看法,即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而且就国际规则问题提出具体看法和主张,强调规则的统一适用性,反对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国正当权益。有关提法较过去仅突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而客观认识国际政治现实、理性制订对外战略目标,正是中国走好强国路必须拿出的态度。

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正式提出并着力推动的理念,意在保持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确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模式,避免掉入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相争相克两败俱伤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大国关系中的延展。

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一直备受争议的一条内容,有学者主张以“创造性介入”、“建设性干预”取代它。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的利益通达全球,当一些国家执意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推进一己之私、一些国家的国内危机波及中国、或者一些国家的国内政策与中国的重大利益直接抵触时,中国确有必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施加影响,防患于未然或者消患于既成,这与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并不抵触。中国不必陷入理论争辩,而应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务实调整,逐步提高对周边国家内外政策的影响力,扩大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更好地保护本国和本国公民权益。

上一篇:魂断蓝桥观后感下一篇:重要的友谊重要的我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