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精选8篇)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篇1

笔者于2015年5月,通过中国知网博硕论文库检索“执行力”关键词,搜索到110,173篇论文,用“政府执行力”关键词搜索到 17,646 篇论文,用“地方政府执行力”搜索到34,264 篇 “执行力”概念应用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中,成为当前政治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执行力”概念引入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中,学者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行政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述与揭示政府执行力的内涵。管理学博士莫勇波的观点是:“政府执行力是指存在于政府组织内部,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并调度、使用和控制政府各种组织资源,进行集中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执行政府口常性公共事务和完成政府既定目标任务的政府内在力,是政府内部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能力”〕。学者温海涛指出“政府执行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能力称之为“政府执行力”,是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川2〕,著名法学家罗豪才则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执行力是行政行为的内容,如果是相对确定命令的人对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对人必须执行;如果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行政机关可以法定程序强制执行”,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政府执行力内涵进行解释说明。

政府执行力的模式分析

河北行政学院的孙增武、刘大中和高燕在《国家行政学院》上发表的《我国政府执行力的模式分析和途径选择》提出所谓所谓政府执行力,可解释为在政府组织内听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回和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地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概括出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执行力,可以称之影响力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基于自己的影响力,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等为导向,通过政治动员和群众路线调动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支持和配合来推动政府执行力的实现。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末的政府执行力,我们称之为决策力推动模式_这一时期存在巨大的政策、法律空白区,政府重视并致力于决策事项与自身决策力的提高,并基于白己的决策力,以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预期效益为引导,以期通过决策与执行的高度关联推进政府执行力的实现这种模式的执行力强弱基于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的科学程度以及决策和执行的关联程度。但是实践表明这两种模式都是不健全的。作者对政府执行力建设不全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一是执行主体方面的原因,执行主体执行意识差,相关文件得不到落实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实施所以执行的效果差。二是执行的环境差,法治不完善官本位观念持续存在、执行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执行力提高的严重障碍。三是执行力的制度基础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行政公开制度。四是执行过程缺乏科学管理,执行过程缺乏科学管理_执行准备、组织实施、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监督控制诸环节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政府执行力水平的提高五是执行力的制度基础不够完善。根据这些原因相应的提出提高执行力的措施如:对于主体来说加强素质很能力建设,改善执行生态环境,巩固执行基础等。

李晓光在《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选择》中指出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制 度。这项制度的确立,不仅有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行政效率的提高、防止行政权的滥用,而目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中,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选择是该项制度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指出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缺失:一是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法律性质归属不清,标准无法统一。现行法律对哪些执行权应属于行政机关,哪些执行权应属于人民法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政强制执行权在实践中行使的错位和无序

2、与行政效力原理及规则相背离,阻碍行政校率的提高。

3、执行主体的二元化导致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的混淆。现行执行模式在实践中的突出体现就是执行主体的二元化,行政权与司法权合二为一,混淆了行政职育旨与司法职能,这种混淆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同时作者还提出了相应的模式改革思路。作者建议在我国建立行政法院,对于行 政强制执行,采用行政法院强制执行模式。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我国也可建行政法院。为了保证司法体制的统一性,其性质可以是最高人民法院属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即属于司法系统。行政法院通过行使行政和与行政有关的案件的审判权,参与行使国家审判权力,不受除最高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即我国的行政法院除了隶属于最高 人民法院,与其他人民法院是分立的、地位是并列的,按层次不同设地方行政法院。行政法院独立于行政权,同时又与传统司法权保持距离。原来由人民法院行使的行政审判功能,全部转由行政法院行使,原人民法院享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全部转由行政法院行使。关于建立行政法院之后如何对行政强制执行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这是一个复杂的立法问题,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笔者在这里只提出想法,具体构建还有待实践去摸索。但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行政法院应设立独立的执行庭,专门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根据目前司法权与行政权混淆的状况,应将所有行政强制执行权收归行政法院,由行政法院执行庭统一行使。其次,行政法院可对申请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

董洋在《行政强制执行模式问题研究》中提出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它对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维护公共利益,保证国家机关有效行使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在中国,“行政强制执行”这一概念是在1983年由王取灿主编的我国第一本行政法教科书《行政法概要》中提出的,随后的行政法著作、教材对此概念都有涉及,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首先从行政强制执行的基础理论入手,总结理论界对行政强制执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定义为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在行政相对人拒绝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依法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同一状态的一种行为或制度。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是特定的主体对一国行政强制执行法依一定的效果而确定的主要立法目的,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是行政强制执行法价值取向的法律化。行政强制执行的价值目标是一国行政强制执行法因理想效果设计而确定的主要立法目的,是行政强制执行法价值取向的法律化。行政强制执行立法的价值目标一经确定,该法的具体制度设计就有了初步的模型。公正和效率是行政强制执行的价值目标。本文分析了行政强制执行法中依公正和效率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公正模式和效率模式,并提出了构建我国新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应力求公正和效率的统一的观点。行政强制执行权是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的“精神内核”,研究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实际上是解决它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笔者从行政强制执行权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这两个角度去分析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认为行政强制权是一种行政权并且是一种法律行为。总体来讲,我们可以将世界上存在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大致分为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模式,中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模式以及折衷模式这三种。

政府执行力

吉林行政学院的丁利在《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作用和影响》一文中指出

21世纪的来临,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它的行动和作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而而,因此政府部门只有政府管理信息化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复杂要求,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正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一站式”服务,为民众提供高效、优质、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所以时代要求必须发展电子政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原有传统政府运作的模式已不再能为社会和人众服务,越来越多的国内范畴的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要在是界的舞台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一个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这也表现在政府的执行力上,因此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的。依据我国基本国情,研究政府执行力是我国改革开放,政府职能转变等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作者也总结了现在的政府执行力1政府领导执行活动前期的预测和计划能力不够,提前导致活动结果的效能低下。2政府执行人员未充分了解活动和任务的内容和意图,意识淡薄。.3在执行活动中,政府执行人员的推进力降低,致使活动执行过程缓慢。.4政府执行人员执行活动方式不灵活,没有创新意识。5执行活动和任务后期,对活动的评估能力欠缺,问责制发挥困难。最后,电子政务为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新的行政环境。电子政务的推行和发展,减少了纵向中间层 多部门的沟通环竹,政府信息以横向网络化的形式快速、即时传递,形成了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环境。这种组织环境提高了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沟通的能力,可以更加迅速有效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电子政务优化政府业务流程,打破原有政府组织结构,改善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使政府运转更加协调,提高了政府的执行能力。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务及其运作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而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业务流程等进行重组和再造,对政府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使其更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政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一体化。3.4电了政务的大力推行有助于政府执行行为规范化,构建公正、透明的阳光政府。综上所述,发展电子政务是一项民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作为我国政府新时期社会发展、政府职能创新的重要手段,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起着推动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谭九生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探讨》一文中指出服务型政府理念与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关联:服务型政府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因此,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果最终应由人民群众来共享,这是政策执行的最根本出发点,而这也正好契合了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的服务型政 府理念。“从实质性层面看,只有坚持公共利益导向,顺利实现预期收益的政府执行水平和能力才是理想状态下的政府执行力,是具有价值灵魂的状态。所以,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价值导向的强大政府执行力,可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持续性的内驱力。同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既与逐渐成熟的公民社会相关,也与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执行力密不可分,因而提升政府执行力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政府在深入实践服 务型政府理念时,却仅停留在理论疏导与政策的贯彻上,与实践的要求形成梯度差,这使得我们应更加关注一个现实问题,即:“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就应该实现由价值理念的建构向行政行为的优化过渡,应注重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就更深入的引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关键在于我国政府执行力的问题。随后作者提出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即:执行政策趋利化、执行制度形式化、执行主体馅媚化的问题。并提出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构建科学行政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热炉效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素质以及完善与强化政府执行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宋玉萍在《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却也触目惊心。虽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极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有损地方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对生态型区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执行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型区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是致力服务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其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职能,并积极履行。地方政府能否实现其治理目标,履行其法定职能,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执行力。

影响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主要有四大因素,即主体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与效率因素。一是主体因素。利益驱动、素质、理念是对主体产生影响的三大因素。当前,影响导致我国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不力主体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官员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执行主体能力不足造成生态治理执行力薄弱,区域发展、府际合作、多元治理等理念尚未深入贯彻。二是资源因素,包括物质资源、制度资源、权威资源。错误的政绩考核体制、科学规范的执行制度以及问责制度的缺失导致当前我国区域治理中的政府执行不力。三是环境因素。府际关系、经济社会关系、官民关系、党政关系、发达国家政策经验分别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环境因素的首要变量、现实变量、历史变量、特殊变量以及外生变量。四是效率因素。对政府执行力的测评是政府执行反馈的关键,是有效提升政府执行效率的基础。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可以被测量的标准来衡量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或决策时的执行力的强弱,比如执行时的力度、效度两个方面来测量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在GDP政绩观为核心导向的经济发展指引下,地方政府存在区域内过度竞争;区域发展、府际合作与多元治理的理念尚未建立;地方保护主义等惯性做法依然普遍存在;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对于地方政府的问责制度缺失,无法保证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未来生态型区域治理中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把地方政府执行力跟生态行政文化的转变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与创新政府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最终实现提升生态区域治理下政府执行力的目的。具体来说,即通过提高行政主体的综合素质,加强生态治理的文化建设;通过加大生态治理的资源补偿,完善生态问责的制度体系;通过构建和谐的生态治理环境,完善府际治理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效率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执行的评估体系。

滕霞在他的博士论文《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指出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产生深刻影响,信息化改变生产力己发展渗透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和运行程序中。地方政府 传统办公模式是“手工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政府部门进入“数字信息管理”。通常人们讨论“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或者“数字城市或社区”、“智慧城”都与信息化有密切的关系。任何国家体制里,中央政府都不可能管理所有地方事务,而信息化可以使地方政府部门或者组织更加经济、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行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向全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地方政府执行行为反作用社会信息化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世界各国信息化正在迅速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变化口新月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使人类生活很多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起到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信息化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地方政府要做好准备。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有集成性、综合性、共享性、便捷性和服务多样性等特征,国家和地方政府下大力气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因此,持续推行地方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过程。

中共上海市市委党校张一鸣在《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研究》一文中运用比较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从政府执行力生成机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政府执行力是执行环境、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制度、执行资源和执行绩效等多种要素经过政府机制的整合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整合力”。其中执行环境是外部条件,执行主体是主导因素,执行客体是作用对象,执行制度是必要条件,执行资源是现实基础,执行绩效是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了国外政府执行能力以及回顾我国政府执行力模式变迁(即从建国初以政治影响力为主导的强力执行模式,到改革开放后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分权执行模式,再到当前以责任型政府为主导的加强执行力建设阶段的转变,揭示了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即:执行失职、执行滥权。执行低效;同时,给出了我国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若干建议和对策:全面变革和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大力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界,大力培育政府执行要件;培育政府执行主体的执行力素质;构建协调高效的政府执行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执行监控机制;扩大执行主体,优化公民参与制度,培育公民精神。

张霖在《地方政府执行力特征与考核指标的研究》一文所探索的问题是对地方执行力水平高低的指标体系,即,如何衡量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水平,试图建立一个相对科学、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以应对目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各种困惑.区别于重在探讨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路径与措施,本文的重点在于地方政府执行力水平的划分.一个组织的执行力是靠人来完成的,考核执行力的高低与优劣,其实质也是对人的考核.而就地方政府而言,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单体的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共有行为能力.因此,设定一些具有共性的、可操作性的、科学镇密的考核指标,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稳定的公平与透明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和政府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公务员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对执行力的理解及其背景材料的调研,文章对考核地方政府执行力考核指标体系拟定如下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一是战略目标的考核,顶层设计即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数量,决定着最终执行力的执行是否达到可以预定的标准.影响顶层设计的因素很多,而关键是可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整体考核执行力的指标之一,顶层设计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执行力的牵引力,也是驱动力.将M代表战略目标,又分为5个二级指标..2执行者能力指标考核,执行力是对每个执行者(或团体)能力的总称,其能力的量化体现表现为责任者的文化素养和对战略目标的理解.每个执行机关或个体都需要一种文化支撑.目标是否一致,领导是否得力、定位是否准确,合作是否默契、沟通是否顺畅、保障(后勤)是否得力,等等,影响执行力能力考核的关键因素是责任者的行为能力和文化素养.N代表执行者能力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3制度建设指标考核,达到预期的执行目标,必须有一套制度规范来约束执行者(责任人)的行为,它是执政权力的核心要求.z代表制度建设考核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2.4执行过程指标考核,执行力的主体是人,责任人(或团队)在执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执行力的不同表现.执行力的最终体现是目标是否达到,只有将目标转换为每一个具体科学的计划,执行力的考核才有章可循.G表示执行过程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2.5资源保障与风险控制指标考核,任何执行团队或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现有体制下的政府执行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源保障程度的水平,执行目标的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达成目标所能承受的代价.良好的资源保障是实现政府执行力的前提与基础.B表示资源保障指标,包括4个二级指标.文章探讨了若干项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因素与指标,探索了运用这些指标对执行力的科学评价,提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地方政府执行力考核体系.所建立的考核指标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方政府执行力高低(或优劣),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不可割裂.在此基础上,有待进一步制定与细化各项指标,该项研究需要在实践中系统地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以验证本课题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可行性.行政程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的陈浩淼在《行政程序与政府执行力的关系简述》一文中先后界定了行政程序和政府执行力的含义即:行政程序是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具体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决定所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的总和。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和行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角色分配体系,在行政过程中行政相对人通过陈述意见等方式能动参与行政决定的制作过程,有效影响行政决定的内容。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政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政府执行力,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综介国力的重要促进因素,从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行政程序对政府执行力的促进作用(一)是行政程序的启动加速政府执行力,行政程序的启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山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另一种是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启动。当遇到社会问题时这两 种方式就是双保险,能尽早地感应到问题的发生,政府在处理问题时就有了主动权,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程序的启动为人们广泛地参与创建了一个平台,有了一种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途径,它将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二)是决策程序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决策程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决策的程序化类似于一种统筹方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决策的产生和执行都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既小能遗漏某些程序,也小能越姐代厄。(三)是社会监督程序化有助于政府执行力的提升,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力量依照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所进行的监督。政府执行力是一个过程,社会监督可以在政府执行力的各个阶段对政府执行力进行监督。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篇2

改革开放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民众经济视野得到了开阔、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和增强, 这同时也对直接管辖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不仅要求地方政府在国内事务上高效、有的放矢的运作, 还要求地方政府为地方实实在在的提供公共服务, 满足人们发展需要, 更要求地方政府要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带领人民奔向小康。

对于西藏地区政府来讲, 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意图, 就是坚决顺利地实现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等各项战略目标。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的建设直接对西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产生着重要且深远影响。

加强对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到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与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能否有效履行政府职能, 认真高效的贯彻实施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关系到能否实现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小康西藏。所以要发展西藏、建设西藏, 加强对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和建设是前提, 也是重中之重。

一、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执行主体的因素。

在构成地方政府执行机制诸要素中, 执行主体处于核心地位。执行人员是执行活动的直接承担者, 他们对地方政府执行活动的影响具有根本性意义。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即为西藏地区地方政府执行主体。西藏自治区的政府执行主体存在着和我国其它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相同的问题:执行素质不高、执行能力欠缺等, 导致逃避执行、虚假执行、被动执行、选择执行、歪曲执行、盲目教条执行、附加执行、执行成本高、有令不行。

2, 执行环境的因素。

政策的执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制约着西藏地区政府的执行活动。第一, 西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 但其开发利用能力低。西藏地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但由于交通不便, 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 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第二, 西藏地区地广人稀, 自然条件恶劣, 生存条件差, 造成政府管理形不易形成“规模效应”, 执行力成本居高不下。第三, 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虽然西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受其技术及专业人才的缺乏, 资源不能充分有效的开采利用。第四, 在政治环境因素上, 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达赖分裂集团一直在企图破坏西藏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

二、提升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的措施

1, 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维护边疆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地区实践民主政治,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 促进法制建设, 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谐的坚实的制度基础。西藏地区更应立足实际, 以制度促发展, 以发展促和谐, 大力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小康西藏, 全面加强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建设, 努力提升西藏地区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执行能力。

2, 继续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 努力健全、完善援藏工作机制。

1990年7月22日,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并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它既是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又是见证民族团结和实现西藏社会质的飞跃的力量源泉。1994年至今, 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援建单位对西藏的援建奉献, 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但是西藏的发展仍然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 因此要继续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援藏工作机制, 促进西藏地区既好又快的发展, 实现全区的共同富裕。

3、提高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

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执行者对政策执行行为的高效投入、执行者具备的创新精神、执行者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执行者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是党中央一系列政策能够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 在执行过程中, 为了防止执行偏差, 就必须提高执行主体的素质.

4, 改善政策执行的环境。

政策执行的质量与执行资源的供给不无关系, 执行资源越丰富, 执行的质量就越高, 首先要优化和整合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确保执行资源的有效供给, 避免和杜绝执行资源的浪费。其次, 要建立优良的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制等环境在内的执行环境

四、总结

西藏地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执行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着政府统治的合法性。执行力强, 可以依据不同的执行环境与执行条件,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创造性地完成执行任务, 西藏地区执行力的建设, 它不仅关系到党的方针及政策在西藏地区的落实效率, 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更关系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 要不断加强西藏地区执行力的建设, 提高执行者的素质与能力, 认真高效的贯彻党中央的方针与政策, 实现西藏地区既快又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勇波.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

[2]何值民.我国政府执行力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3]张恩芳.我国当前的行政执行与政府执行力研究[J].行政与法, 2008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课程执行力     因素

我国自1999年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2001年进行的课程改革后,逐步开始关注教师的地位并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学者们认为教师是实现课改的关键,教师的课程执行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有关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概念,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但基本都是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完善。陈亚鹏(2006)认为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执行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姚志敏和谢利民(2010)认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通过对课程的理解和开发等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姚志敏(2013)认为教师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内外部条件的支持,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赞同姚志敏学者的观点,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对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解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展现出对课程目标的执行能力。

二、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本文把内部因素归为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赵新正(2005)认为执行者要具备理解力和创造力、道德良知、心态以及意志力。教师的意志力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动力,因为课程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姚志敏(2013)从教师个体的内部层面因素分析,认为教师知识、教师情绪、教师惯习、教师信念是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信念、专业人格和自我专业发展。这样有利于增强小学数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提高数学教师的师德。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如果缺失这些,不仅影响数学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发展,也会阻碍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外部因素

本文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政策本身和执行环境。赵新正(2005)认为影响课程执行的因素包括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以及执行环境,执行环境指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和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刘松林、谢利民(2011)认为影响课程执行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即学校领导的法规执行力是课程执行的基础、健全的课程执行机制是课程执行的关键、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课程执行的核心、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方案是课程之行的前提[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意。同时,教育部门提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校长的领导能力、学校文化、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数学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内容重复、简单化。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课程执行力的内涵和提升策略的研究,并且研究内容简单化。多大数学者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2.大多数研究对象只是教师,没有具体到某一科目的教师,这使得研究缺乏针对性,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3.研究方法单一,采用的基本都是文献法,没有对教师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二)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教师执行力的研究应该具体到关注某一科目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采用对教师的跟踪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最佳途径,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对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需要我們不断地认识与实践,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师课程执行力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亚鹏.课程改革亟待关注执行力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6(7):17.

[2]姚志敏,谢利民.教师课程执行力——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教育探索,2010(11):94-95.

[3]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赵新正.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执行力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篇4

论文题目 XXX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学生姓名 HHY 学 号 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XXXX年秋 学 校 XXXX学院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1.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表现 „„„„„„„„„„„„„„„ 3 1.1执行失真

„„„„„„„„„„„„„„„„„„„„„„„„„ 3 1.2执行乏力

„„„„„„„„„„„„„„„„„„„„„„„„„ 3 1.3执行低效

„„„„„„„„„„„„„„„„„„„„„„„„„ 3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 „„„„„„„„„„„„„„„ 4 2.1“执行”的理念缺乏

„„„„„„„„„„„„„„„„„„„„ 4 2.2地方利益至上

„„„„„„„„„„„„„„„„„„„„„„„ 4 2.3执行资源短缺

„„„„„„„„„„„„„„„„„„„„„„„ 4 2.4执行能力平庸

„„„„„„„„„„„„„„„„„„„„„„„ 5 2.5执行过程的监控不力

„„„„„„„„„„„„„„„„„„„„ 5 3.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 „„„„„„„„„„„„„„„„„„ 5 3.1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失控„„„„„„„„„„„„„„„„„„ 5 3.2公共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 6 3.3中国政策执行控制力削弱„„„„„„„„„„„„„„„„„„„ 6 3.4政策环境的影响„„„„„„„„„„„„„„„„„„„„„„„ 7 3.5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缺陷„„„„„„„„„„„„„„„„„„„ 7 4.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 8 4.1培育执行力文化„„„„„„„„„„„„„„„„„„„„„„„ 8 4.2弘扬公共精神„„„„„„„„„„„„„„„„„„„„„„„„ 8 4.3拓展执行资源„„„„„„„„„„„„„„„„„„„„„„„„ 8 4.4提高执行能力„„„„„„„„„„„„„„„„„„„„„„„„ 9 4.5加强执行监督„„„„„„„„„„„„„„„„„„„„„„„„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 1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政府做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其活动始终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展开。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主体的有效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政策问题本身的因素,也有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还有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主体的有效政策执行。然而,公共政策主体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和唯一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达成既定公共政策目标的能力与力度。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政权的巩固以及统治的合法性。

关键字:地方政府 公共政策 执行力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1、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表现

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政策没有及时准确的得到落实。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化主要表现为:

1.1执行失真

“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1](4)政策具有权威性和规定性,保证政策执行的全面性、准确性,是政策执行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但实践中,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扭曲、改变政策本身的内容,导致政策失真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具体表现为:曲解执行,指地方政府对政策原来的精神实质或内容有意曲解,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释;替换执行,即地方政府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相违背的实施方案,替换原有的政策;附加执行,指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常附加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的内容,将本不可行的事情变为可行之事,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1.2执行乏力

把工作落到实处,追求效果和成功,是政策执行的又一重要原则。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停留在口头上,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到位,都关乎着政策执行力度。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拒不执行:即软拖硬抗,故意不执行;象征性执行:即对政策执行采取消极态度,只是开开会、发发文,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截留政策:即政策在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过程中,被中途截留,政策的精神和内容层层递减,传达不到政策对象和相关利益关系人那里去;运动式执行:即政策执行缺乏长效措施,主要靠领导或上级推动,领导重视和检查时,就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突击执行,其它时间则任其自然。

1.3执行低效

公共政策的创立者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是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的学问,是对特定时空环境中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旦超出特定的时空范围,即使再科学再完美的政策在效力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因此,政策执行的速度也是衡量政策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公共政策一旦出台,就要求立即贯彻执行。但现实中,由于政策执行过程繁琐,执行者缺乏时效观念、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等原因,政策执行疲沓、实施缓慢在某些地方可常常见到。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在执行政策中存在依赖意识和惰性心理,甚至有的畏难、畏险,推也推不动,政策执行缺乏时效性。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一是主观上无心执行,即对公共政策执行重视不够或出于对地方利益的保护不愿意执行或是缺乏执行的决心和毅力。二是客观上无力执行,表现为缺乏政策执行的条件和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

2.1“执行”的理念缺乏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政策执行者有执行的勇气和决心,排除障碍、克服困难。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犹豫观望、拖泥带水,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组织缺乏“视执行为使命”的理念,执行人员的执行责任心不强,执行意识淡薄,对执行根本不放在心上。同时,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内普遍存在着不利于提高执行力的官僚组织文化,自我保护、不负责任、怕负责任,凡事都要“请示汇报”“研究研究”,消极应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得一些执行任务久拖不决,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力。

2.2地方利益至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与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在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利益,把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利益”就成为政策运行过程的驱动力,地方政府总从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出发,对待公共政策。正如学者张金马所说:“由于利益的至上性,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出现一个利益‘过滤’机制。下级对上级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损益值作为对策参考,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变换”。[2](433)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以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是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执行某些政策、执行不力的深层原因。

2.3执行资源短缺

公共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充足的资源是政策执行的基础和保障。政策执行中,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政策执行就会捉襟见肘,难以维继;缺乏必要的足够的信息资源,政策执行者不仅很难制定出正确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也难以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政策执行资源不足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资金和人员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发挥。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2.4执行能力平庸

政策执行是由解释、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行动构成的,执行者需要认识、分析、判断、组织、决断、协调等综合的能力。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水平与执行力成正比,能力水平高的执行人员能够迅速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快速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而有效地推进政策,实现政策目标。如果能力平庸,即便有执行的愿望也无力有效地执行政策。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准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的精神,导致政策“走样”、“变形”;有些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执行技巧,执行方法简单机械、粗暴野蛮,造成执行的偏差和扭曲,不仅不能解决政策问题,反而激化社会矛盾。

2.5执行过程的监控不力

政策监督是检查政策运行情况,纠正政策运行偏差,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措施。目前,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普遍存在“弱监”、“虚监”、“漏监”等现象,特别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不到位,往往上级只是发一个文件,做一些规定,没有后位跟踪监督。即使有检查,很多时候也是流于形式,只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并不深入到群众和实际生活中去,结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没有真正起到检查纠正的作用。即便是检查出来下级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只是口头批评,很少严厉的处罚措施。结果,下级政府要么敷衍了事不执行政策,要么做足表面功夫,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变异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从而影响执行效果。

3、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政策实施中的失控原因也较复杂。在假定政策规定正确的条件下,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利益关系上政策调控对象对利益分配的不满和抵制,在体制上主要是政策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在客观情势上主要是执行者素质缺限、政策执行资源不足等。具体说是以下几个原因: 3.1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失控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就是对社会价值、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规范,促进整个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代表和维护一种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或国家利益。在利益多元化情况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着利益差异和不同的利益取向,而公共政策无法使不同阶层和个人、不同地域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和部门的利益都得到表达和满足。因此整体利益、区域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差别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可能性,存在政策执行者、目标群体敷衍、歪曲、抵制政策的内在冲动。其中,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在利益上的冲突是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在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存在一个利益“过滤”机制,下级执行者对上级政策往往以局部或个人利益损益作为对策参量,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或利损就不执行甚至抵制歪曲。政策执行所需中间环节越多,意味着不同层次区域利益发生冲突的概率越大,政策执行中经受的利益“过滤”次数越多, 执行中政策失控的可能性越大。另外,政策目标群体是否服从政策是政策执行顺利与否的重要原因。目标群体泛指公共政策对其利益和行为重新调整的群体即政策所指向的对象团体。当政策损及一部分目标群体的利益时,就会遭到这部分人的抵制,特别是在政策执行者兼执行者和目标群体双重角色的情形下,执行者感到区域利益或个人利益受损时,就会以各种借口,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狭隘的局部利益或自身利益,置整体利益或国家利益而不顾。

3.2公共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

政策运行机制是完成整个政策生命过程的载体,是在组织和领导体制基础上通过权力的划分和配置实现政策制定、执行、监控的有机整体。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失控从体制上说主要是政策执行机制和政策监督机制不完善,而这二大机制上的弊端宏观上体现在政治体制尤其是行政体制上。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新型的行政体制尚未建立,政策制定、执行、监控没有形成既相互耦合又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政策执行不力,政策监控软弱。机构重叠使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难以明确具体的政策执行机关,常导致政策执行阻塞和断档;机构职责不清使政策执行机关互相推诿或互不买帐,从而出现政策执行敷衍或执行中断;执行机构间缺乏沟通协调使政策目标得不到合理分解和整合,不能迅速、准确地传递、实施,政策阻塞难以避免;政策执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法制约束,使政策执行情况得不到及时检查,对造成政策失控者缺乏严厉惩处,从而使政策执行中的失范得不到及时防治和纠正;党政不分有时使政策之间发生抵触,政策执行力削弱。

3.3中国政策执行控制力削弱

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情况看,主要是中央宏观公共政策在执行中的失控,失控的发源地在地方政府执行机关。中央是国家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因而是最高和最有权威的政策施控主体,其施控力和权威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有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执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央的权威受到冲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被削弱,这是宏观公共政策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重建中央与地方关系,具体做法是中央向地方放权。在放权过程中,放哪些权?放多少权?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出现了放权过度的现象,加上地方夸大其特殊性和地方利益,向中央要权,与中央讨价还价。随着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和地方财力的过度膨胀,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越来越低,结果使中央说话不算数或不完全算数,中央政策难落实。由于放权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随着地方权力的扩张,地方主义迅速滋长,一度走向难以驾驭的程度,严重阻碍了中央宏观政策在地方的执行。各地方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经济上大搞“诸侯经济”,重复建设,人为设置经济栏栅;在政治上表现为本位主义,无政府主义,地方与中央博弈对策。总之,在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的情况下,中央政策在地方政府执行起来就大打折扣。

3.4政策环境的影响

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变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政策制定时的环境和执行时的环境往往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有时还是相当大的;虽然在制定政策时,对政策环境的复杂趋势会做些预测,但是这种预测的时间上的深度、空间上的广度以及效果上的正确度却是有限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执行政策时,政策环境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从而对政策的顺利执行形成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执行偏差就有发生的可能。另外,利益集团的压力。任何政策,势必涉及利益的调整,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影响公共政策,这不但表面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在公共政策执行的时候。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还存在着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存在着“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3.5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缺陷

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者来实施。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执行水平密切相关,而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者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造成,如果政策执行者特别是领导者缺乏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和精神实质的能力,缺乏制定执行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划的能力,就会导致政策在宣传、解释、传达、执行中的失真、失当、失误,很难做好政策实施的宣传指导工作、制定正确的执行方案和协调沟通各种关系和取得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政策执行者较高的政治素质是保持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政策坚定性的思想保证。如果政策执行者视局部利益、个人利益高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执行政策时,就会为了一己之利、局部之利而歪曲、抵制上级或中央政策。

4、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管理创新会议上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3](6)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4.1培育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培育浓厚的执行力文化氛围可以为提升政策执行力提供潜在的文化思想动力。各级政府可借鉴企业“执行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加强政策执行文化建设,通过树立典范,加强宣传,弘扬先进,培育先进的执行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执行力文化氛围。首先,地方政府要树立“马上执行”的理念,使每位政府工作人员有明确的“执行”意识,崇尚“执行”,从被动的“要我执行”转变为“我要执行”、“我乐意执行”。其次,要培育工作人员注重执行落实的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执行工作的成效和质量。

4.2弘扬公共精神

赫尔灵指出,“公共利益是指引行政人员执行法律的标准”,[4](78)政府是为了反映、表达、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地方、某些阶层、某些团体或部门的利益而存在。政府代表公共利益进而维护公共秩序,是其公共精神的重要体现。有些地方政府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公共利益,导致政策无法贯彻执行,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公共精神缺失的体现。为此,地方政府要大力弘扬公共精神,培养政策执行者的公共意识,要求政策执行者超越宗族利益、地方利益、阶层利益、集团利益等,从社会公共和长远利益出发执行公共政策。

4.3拓展执行资源

政府执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执行力的强弱。充足的经费以及优良的物质设备供给,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投资和重要手段。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而言,经费一般都来自财政拨款,但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社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会资源,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人力资源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保证。过去,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靠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但在今天多元治理格局下,地方政府应将各类民间组织、群众性组织和公众作为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最大效度地发挥这些人力资源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将贯彻政策的行为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减少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阻力和压力。当前社会资讯发达,信息是政策执行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地方政府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加强信息管理,避免信息失真,随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实时调整政策执行方案,保证政策执行的效力。

4.4提高执行能力

优化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是提升政策执行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着重提高三方面的能力:

1、政策的理解力,认同和理解政策内容和精神实质的能力。执行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内容,是忠实地执行政策的前提。

2、政策组织力,即整合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将政策贯彻实施的能力。政策执行者,要系统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达成政策目标。

3、政策创新力,即执行者在坚持政策原则性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执行政策并取得实际成效的能力。地方政府不是政策的“传声筒”,要根据不同时间、对象、地点、条件、需要灵活、创造性的执行政策,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4.5加强执行监督

美国行政学者威廉·N·邓恩说过,“监测有助于确定项目执行人员、官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立法者、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所制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展行动”[5](20)因此,公共政策的执行要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通过对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使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受到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即时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差,以督促行。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惩罚力度,对于政策执行不力、效率低下、执行失误,特别是违背政策、对抗政策等行为,要追究当事人、主管领导的责任,并给予严厉的惩处,使政策执行者直接对执行结果负责,促进其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执行政策。■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

①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参考文献:

[1] 伍启元.公共政策(上)[M].台港:商务印书馆,1985。[2]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提升政府执行力 篇5

一、单选题

1.所谓正确决策,是()的决策。

C.合法、合理、合情 2.晋升以()为依据。

D.潜能

3.执行力是组织的(),是个人的()。

A.生命力竞争力

4.规则制定时,应以()为核心;规则执行时,应以()为核心。

A.被管理者管理者

5.“只有林定权,树才能生根,人才能安心”体现()

C.利益矛盾的内在协调 6.()的规则具有执行力。

C.体现厉害相关者个体利益最大公约数 7.对待规则持有乐观态度的是()

A.邓小平

8.所谓的运营流程,就是()

B.正确地做事

9.选任制权力来源于()

A.选民

10.广义的执行力是指()

C.企业、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 11.所谓规则间的选择,是()

A.从价值出发解决问题,追求利益矛盾的内在控制 12.多劳多得在()是基本行为准则之一。

D.私人领域

13.价值的背后是()

B.利益

14.职业发展以()为依据。

C.岗位需求

15.提升执行力对决策层来说()

D.建立健全听证问责制,培育执行力的一种文化 ■运营流程的核心是()D.确定行动方案

■优化战略流程强调()

B.利益矛盾的内在协调,而不是利益矛盾的外在控制 ■所谓的执行力是()

B.执行正确决策的速度、力度和程度,是执行正确决策的能力

■从1956年到1978年党和国家调动农民积极性,主要是从()出发。A.问题

■培训以()为主导。B.强制性

二、多选题

1.改善运营流程的原则()

A.以客户为中心,不以职能部门为中心;

B.组织机构扁平化 C.掌控工作执行情况的手段自动化 2.战略层的职位能力需求

A.创造能力 B.行政决策能力 C.应变能力 D.沟通协调能力 3.有良好执行力的组织应当能做到

A.做正确的事 B.正确地做事 C.正确地用人做事 4.2006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二是()”。

A.政令不畅、执行不力 C.违法违规、失信于民 5.看解决问题规则的效力有两层含义()

B.法律规则的效力有位阶高低之分

C.对于过去规则解决不了的既定问题,思路决定出路,做出规则间选择 6.战略流程的基本规范()

A.根据价值确定目的 B.根据目的确定目标

C.根据目标确定途径 D.根据问题确定对策 7.将问题化为两大领域()

A.公共领域的问题 C.私人领域的问题 8.执行力的价值

A.组织的生命力 B.个人的竞争力 9.所谓的执行力,就是()统一。

B.战略流程 C.运营流程 D.人员流程 10.任何组织的职位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A.决策层 B.管理层 C.操作层 ■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价值和作用()

A.当组织处于重大转折点的时候,战略是关键性因素;当战略已经确定,执行力就是关键性的因素 B.三分战略,七分执行

C.没有执行力,任何规则都是一纸空文;没有执行力,任何政策都将丧失公信力

D.中国正处在转折期,有若干新的制度、法规和规则。在这种关键时刻,提执行力有其独特价值

■规则间选择的三大判断标准()

B.看问题发生的范围 C.看问题的性质 D.看规则解决问题的效力 ■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转折点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92年小平南巡 ■提升政府执行力的途径包括()

A.优化战略流程 B.优化运营流程 C.优化人员流程 D.优化工作流程

三、判断题

1.执行易于复制,战略不容易模仿

错误

2.从价值出发、从目的出发,追求利益矛盾的内在协调,执行力最高。()

正确

3.执行力是执行正确决策的速度、力度和程度,是执行正确决策的能力

正确 4.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正确

5.高、中、低端企业,一、二、三流属于规则间选择。()

正确 6.公务员实行阳光工资、阳光津补贴;绝不可以多劳多得为名拉大工资的部门差距。()

正确

7.尽量做规则内选择,避免做规则间选择。()

错误

8.有执行力首先必须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是正确地做事

错误 9.当组织战略已经确定,执行力就是关键性的因素

正确 10.决策从价值出发,从目的出发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正确

■从问题出发,对利益矛盾进行外在控制,执行成本低,执行力低。()

正确

■高执行力的规则保证金山银山出现的同时,绿水青山也能出现。()

正确 ■利益矛盾的内在协调是事倍功半,利益矛盾的外在控制是事半功倍。()

错误

■毛泽东把矛盾化为两大类: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

政府执行力在于恪守职责 篇6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执政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公信力,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两个根本的推动力在于信心和信任。因为,信心和信任往往如影相随,不可或缺,只有获得信任,才能树立信心。然而,信心与信任需要政府执行力来做保证。只有当政府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好的政策才能化作绵绵春雨惠及广大民众;只有当政府恪守职责、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好务,才有可能赢得全体民众的口碑与信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服务和改善民生的坚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解决政府政策执行不力的难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研究员徐珂博士总结了自己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方面的多年经验,撰写了一部全面研究政府执行力的著作——《政府执行力》。全书探讨了我国某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不高的十二种表现,并从权益博弈、权大于法、“关系”的羁绊等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执行力不高的原因作了全面剖析。读罢此书,我们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政府的执行力在于对领导责任的承诺,无论何时,无论处在何种阶段,都要恪守领导职责。

一、铸造良好口碑,政府执行有力立足于“实”

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没有成熟的理论武装,行动将会变得盲目。而有了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计划,没有扎实的行动,一切也将变成空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现代成功学也有一句重要的话叫作“心动”不如“行动”。只有真做、实干,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效用。也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干到了家。因此,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以后,如何科学有效执行,将计划变成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就成为提高政府执行力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俗话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连着国计国运。而在当今时代,为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顶得上一打会议、一打文件、一打豪言壮语,更胜于一打承诺。政府执行力的体现不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岗位上,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难事上,体现在每一位领导干部的真抓实干的服务意识当中。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某些地方的领导干部说好话多,干实事少;政绩工程多,解决问题少;高调痛斥,低调整改;只听打雷,不见下雨等等,这些都是与党的宗旨、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极不相符的。举个例子来说,当前,某些地方文山会海风气甚嚣尘上。一事当前,有的干部首先想到的便是开会。在他们看来,开了会,就算是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向下也有个说法。但会议过多,就不知会牵扯多少人员,耗费多少时光,挥霍多少钱财!开完会就要下通知、传达文件,一些部门单位常常只是将公文印发出去就了事,根本不去了解落实情况,长此以往,将形成不良风气,导致办公经费不断增长,人民群众怨声载道。

因此,切实提高各级政府执行力的当务之急,便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顶得上一万句空谈,只有各级政府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

务实之风,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努力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狠抓落实当中,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群众的良好口碑。

二、打造诚信亲民形象,政府执行有力立足于“廉”

政府科学的行政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念是决定各级政府能否很好执行中央决策和上级命令的关键。目前,我国政府已形成了廉洁、精简、高效、法治、服务等现代行政精神以及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观,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顾全大局、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无私奉献的行政道德观,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行政权力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行政群众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雷厉风行、讲求实效的行政效率观。我认为,将这一系列刻画政府形象的观念或理念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廉”。当前,政府执行力不够到位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级政府干部并不能完全把上述这些现代先进行政理念运用于工作之中,也就是说,在工作中,各级政府领导干部难以切实地形成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如果任其蔓延,不仅影响各级政府干部的形象,还会损害政府执行力。

良好的机关文化环境能陶冶各级政府干部的情操,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种环境既包括办公设施、信息化建设等硬件环境,也包括反腐倡“廉”等内在软件环境。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反腐败工作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反腐败斗争在教育、监督、制度和惩处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举世公认。反腐倡廉强调“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只有抓好从严惩治,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才能为注重预防创造条件。只有抓好预防,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真正树立政府的诚信亲民、清政廉洁的形象。说到底还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干得民心、暖民心的事,多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观念,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干部才能具备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廉洁意识,才能多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搞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更不会把政绩仅仅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切实保障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要不断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与行政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回应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将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免的依据,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切实增强政府的执行力。

三、强化工作创造性,政府执行有力立足于“新”

强化政府工作创新,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新时期政府工作创新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既涉及到观念层面,又涉及到政府职能,还涉及到政府与社会关系定位等问题。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政府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哲学精神与现实的政府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工作思想,推动了新时期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求真务实精神,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实现基本观念创新,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社会的控制者转变成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从传统的管理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强调新时期,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针,实现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一方面,要全面履行现代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大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起一个定位科学的“非全能型”而是“有限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均衡设置政府功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必须立足新时期的工作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

一是要务必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加强政府管理才会发挥作用,政府执行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是务必始终坚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有限”政府。新形势下,加强政府管理,突出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职能,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是实现“管制型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的需要。凡是市场能够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自主决定的,政府不干预。

三是务必始终坚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执行力。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永续动力。加强制度管理,着力完善促进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事,推进政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征求民意、集中民智、民力,鼓励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全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绩效管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标准体系,积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始终保持政府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务必加强领导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为民服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保障。加强政府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将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并在公众心中牢固树立起“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篇7

政府这一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仅指行政机关。一个国家的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笔者在文章中所用概念专指地方政府。它是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宏观利益,协调整体区域控制,有效治理国家而设立的地域分支机构。

执行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企业管理当中,它可以理解为通过有效利用资源,贯彻战略意图,保质保量达成预定目标的能力和手段。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

当政府与其相结合,就形成了重要的“政府执行力”的概念。自2006年起,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执行力”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就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将会成为政府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改革或者突破的重要关口。随后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做了科学阐释。

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我国的总体发展走向良好,和谐社会的景象也日益显现。但是不得不承认,民生问题,腐败问题等都依然存在,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是政府工作难以落实在实处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强政府执行力研究,仍然对当前政府工作具有前瞻意义和实践意义。

2 地方政府内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能力低,集中体现为“庸”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事务,公共事务及新生事物明显增多,政府工作强度加大,许多地方政府面对着转型的必要,但是转型中存在仓促性,这样导致了政府工作中的社会性及服务性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地方政府内部工作人员来说,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切实解决民生等问题时,缺乏经验,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庸碌无为,好大喜功,解决任何问题只图“说功”,而不思“做功”。导致政令不通,执行问题不力,解决问题的渠道狭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部分经济执行力有所萎缩,全面委托市场的调控作用是不可能的,必须增强政府的经济建设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

2.2 工作信息沟通不畅,集中体现为“堵”

良好地信息沟通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工作内容及范围逐渐加大,利益主体增多,因此需要协调和平衡的环节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多。

当前地方政府工作信息沟通不畅体现为“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息沟通是多方面的,但就政府内部来说,就更为复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于上行下达的命令执行似乎止于强制执行,只是一种命令的表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沟通。同时,有些政府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做垄断处理,并不上传,导致执行力严重萎缩;另一方面,这种信息不通还表现在机构与机构之间。平级间缺乏相互合作,互通有无的能力,不能达到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同时,上级对下级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未能及时解决下级提出的问题和困难。

2.3 工作缺乏积极性,集中体现为“懒”

随着政府工作内容的加大,工作人员索要解决的问题复杂而琐碎,这就导致部分人员心理上的排斥感。懒于思考,满于现状,对于相似的问题不进行深入分析,不思进取,按部就班,不同的问题不能够做到不同对待,不深入群众解决群众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虚假执行、被动执行、逃避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虚假执行就意味着当政令执行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制定表面上与政策相符合,实际上与政策相违背的实施方案;被动执行意味着有些地方政府被动执行上级所分派的任务和命令,催一下,动一下,有的甚至畏难畏险,催也催不动;逃避执行意味着对于上级的政策法规不予重视,甚至逃避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2.4 工作随意性大,集中体现为“散”

工作随意性大,内容体现为“散”主要是指诸多日常行政主体不注重学习,应有的党性修养,行政管理知识严重匮乏,纪律涣散,对制度的领悟能力差,对政策要素把握不准确,甚至对于执行主体的公仆意识逐渐缺乏,导致全局利益观念缺乏,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观念,同时,部分工作人员态度怠慢,有令不行的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工作合力差,机构凝聚力底下,工作效率也不会有所提升。

2.5 工作效力持久性差,集中体现为“短”

工作效力的持久性差主要表现在于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匮乏。首先,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改革,政策措施制定的也越来越详细,但是大部分政策都被表面化、形式化。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就被停滞。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各项政策措施的监督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根据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言论:“在每一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才去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如此之高以致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因此,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这句话就提醒我们,政策制定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监督的完善。

另一方面,工作效力的持久性差还体现在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为了保证政策制度有效地执行,必须对行为主体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而对行为监督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绩效考核制度的认识,因此造成执行人员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不愿承担责任,没有执行力,行政行为不积极。

3 CAP视角下的提升机制

CAP全称是Change Acceleration Process(加速变革流程),最早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是重要的质量管理方法之一。是指以对工作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目的,设计、监督每一道生产工序和业务流程,对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改进和监督,以最少的投入实现客户满意度与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系统科学。它是帮助组织实施变革的工具,用来解决变革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技术、组织结构等问题。其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监督流程,来实现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率。主要步骤为:创建愿景→建立共同需求→确定目标→动员参与→持续变革→监控效果。

所谓“创建愿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描述组织目的、使命和未来理想状态的浓缩的“企业蓝图”,就像指南针,告诉企业前进的方向;“建立共同需求”就是要明确变革原因,通过某种诊断说明,组织正在面临某种“危机”或者“机遇”,变革已经刻不容缓;“确定目标”从具体可行的方面来讲,就是要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目标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动员参与”就是要得到关键人物的参与与支持;“持续变革”就是将变革目标与工作方式结合起来,使变革行为成为组织体系中团队自然工作方式的一部分;“监控效果”是从可考核与观察的角度,了解变革所带来的成果,并达成一致。当人们看到成果与成绩时,可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应运而生,从而也使它成为我国政府建设改革的重要方向标。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向社会、企业、公民提供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本篇文章着眼于地方政府内部执行力的提升,要做到真正地系统化,就要优化自身管理和监督的流程,因此,将CAP方法与政府自身内部管理相结合,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3.1 集中学习,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

第一点就是借鉴CAP方法中的“创建愿景,建立共同需求”。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务之急要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运作高效、行为规范、公正廉明的行政管理体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政府想要建立一套系统化的内部管理流程,必须要建立共同的思想认识,明确政府内部变革对加强政府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国重要的行政管理报告文件及当前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来加强自身政治经济环境建设。

3.2 排查问题,制定方案,健全制度安排

这一步是改革的重要步骤“确立目标”。只有明确当前政府内部管理的缺陷,排查漏洞,制定出科学管理决策,完善民主议事机制,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制建设作为保障将领导决策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法律义务和责任,采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3.3 动员参与,扎实整改,提高公务员素质

政府执行力的改进归根到底在于执行者的结构改进,只有通过“动员参与”,改变执行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结构构架,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提高政府内部执行力方面,尤其是要提高领导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展开相关工作,充分发挥领导的积极带头作用,提高综合行政的执行能力。

3.4 奖优罚劣,反腐倡廉,建立制度化官员问责制

当前政府执行力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制度的持久性差,没有建立完整的监督执行制度。官员的责任与事件的处理并不挂钩,“监控效果”就显得十分必要。

政府执行问责制,即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公务员基于其执行职责,对他们手中的政府权力进行的监督和审查,对因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执行无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依据法定程序予以追究责任的制度。

另一方面,对于腐败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包括成立专门的立法监督和舆论监督。专门的监督职能部门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尤其对公共资金收入、支出和使用的审查要加强,杜绝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和浪费、挥霍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胡洪彬.近年来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04).

[3]易正春.浅论政府执行力研究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4).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基本理念;关键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由于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学科背景出发, 学者们莫衷一是。当前学术界对服务型政府概念进行界定的代表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服务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 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它意味着施政目标从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和期待决定, 政府从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2.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遵从民意要求, 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 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3.服务型政府是指仅拥有有限管理社会的权利、对经济社会管理负有责任, 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 实现政府对市场主体互动式管理的政府模式。

以上几种观点, 不外乎两对关系: 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公民是政府权利来源和服务对象, 政府与社会根据其适合的领域进行分工合作。摆正了这两对关系, 才能顺利的完成政府转型, 做到“权为民所有,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政府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政府官员名副其实成为人民的公仆。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遵从民意要求, 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 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定位服从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是典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凸显了政府职能定位的缺陷。

3.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加快推进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努力做到经济提速、社会事业发展与辖区百姓日益提高的需求同步,为切实推进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上几种观点, 不外乎两对关系: 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公民是政府权利来源和服务对象, 政府与社会根据其适合的领域进行分工合作。摆正了这两对关系, 才能顺利的完成政府转型, 做到“权为民所有,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理念问题上,学者们做了许多探讨。大家普遍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具体到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和策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有待商榷意见。概括起来,这些意见主要有:

1.轉变政府职能。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政府应着重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有的学者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要着力处理好五个关系,即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改革体制与创新机制的关系、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主体职能之间的关系、职能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2.重塑政府理念。有的学者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实现政府观念转型,即要变全能行政观念为有限行政观念,变强制行政观念为引导行政观念,变暗箱行政观念为透明行政观念,政绩评估标准应从数量扩张到公众满意。 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确立公民至上、有限行政、依法行政、责任政府、诚信政府五种理念。

3.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有的学者认为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目前应着力于: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 减少行政层次,保证行政体制合理顺畅; 完善政务沟通协调体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4.健全政府运行机制。有的学者认为,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5.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的学者认为,要继续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凡是能够由市场调节的坚决依法取消,改为备案制、登记制和注册制,同时要继续办好行政服务大厅; 二是推进政务公开。有的学者认为,政务公开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6.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有的学者认为,建立财权事权统一清晰、服务社会公共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前提。结合我国实际应当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责任,建立清晰的财政事权关系; 二是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深化以服务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支出改革; 三是加强财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的关键问题

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研究学者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认识不足。

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虽然我们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已经时日不短,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我们的政府是全能的政府,他垄断了社会的一切资源,并且用自己的行政权力进行资源的分配。在那样的时代,人民群众只能被动的听从行政权力的支配,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才把颠倒了的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颠倒过来,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nlc202309012136

2.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从各个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容和目标来看。由于注重在行政审批的精简,行政办事程序的简化,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方法的改进方面,并且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够见到一定的效果,有的地方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想象得过于简单,似乎这些方面做到了,服务型政府就建设好了。各级地方政府在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时还必须逐步深化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只有经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果。

3.重视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设,忽略政府体制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际上是我国政府的一次根本性的转型,这个转型不仅是要告别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管制政府,而且是要告别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主义浸润的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的官僚主义的政府。可以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是政府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正像专家们指出的那样,建设服务型政府,涉及观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应该是以公民为焦点的,应该建立政府依公民的意志而行动和公民向政府问责的制度,政府的行动路径应该是由外而内的。即公民的期望决定政府政策设计的蓝图,公民的需求决定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内涵,公民的满意度决定政府政策执行的成效, 公民的评价决定政府政策变迁的方向,只有着力于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才抓住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而在这些方面,我们在各个地方政府的措施中只见到了简单的政务公开、公示和听证办法,而且这些办法也没有制度化,虽然有的政府打出的什么制度,因为没有见到其具体的可明确验证的规定,于是,政府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公民还是处于只有听命的地位,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信任状态,达不到公民是行政管理的中心、政策和服务目标的状态,恐怕难以说明这样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是在这里,这样说并不是说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设就不需要了,因为服务总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服务程序,服务方式和方法上。

4.服务型政府建设呈现政府热,公民冷的现象。

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政府机关强调的比较多,在报纸、网络上宣传的也比较热闹,但是在广大的市民中间、在群众里边,听闻的人却非常少。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既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事情,也是政府改变观念走向群众,建立政府与群众相互呼应和互动的事情,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这场浩大的工程中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能够为公民提供切实的服务,能够真正回应公民的需要和愿望。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照顾人民的利益并且有效的保障人民的权利,使人民主动参与政府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刘熙瑞. 服务型政府一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 [J].中国行政管理, 2002,(7).

[2]张康之. 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 人民论坛, 2006,(5).

[3]李滨涛.中国服务型政府研究述评[J].经济视角,2011,(9),

[4]罗琎. 服务型政府研究文献综述[J].魅力中國,2008,(12).

[5] 赵建宏. 服务型电子政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2009,( 4).

[6] 朱光磊等. “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2005,(1).

[7]侯雷.创建服务型政府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06,(5).

上一篇:成功者励志话语经典集-励志语录下一篇:关于培训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