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序跋介绍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籍的序跋介绍(精选9篇)

古籍的序跋介绍 篇1

1. 内封

古籍的封面,用于题写书名。由于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所以又称“书名页”。多以半页的规格刻写书名及作者,有些也镌刻有刻印时间;也有的以半页题写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板或者藏书处。特别注重书名的书写及题写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纸覆罩其上。

2. 序跋

序,即序言。作者自己写的称“自序”。自序一般是叙述自己的身世、行事及创作目的、著述体例等;他人所写的序多设计该书的内容和价值。

跋,评价正文内容或叙述版刻经过及版刻源流,多是校刻人或读书人所撰写。常置于正文之后,故又称“书后”、“后序”。

3. 目次

又称目录。即全书篇目次第,多置于序文之后、卷首,或分置每卷正文之前。也有前有总目,每种每卷前仍有详细的目录的。

4. 凡例

凡例多放置于序跋之后目次之前,分条 叙述著述宗旨及编纂体例。

5. 正文

一本书籍的主体部分,有分卷和不分卷两种。

6. 首卷、末卷、附录

正文前独立成卷的内容称为“首卷”,正文后的称为“末卷”。有些书籍在正文之外,还刻有其他篇章的`内容,或本书内容的附件材料,称为“附录”。此类内容版心需刻有“首卷”、“末卷”、“附录”等字样,可视作一卷。

7. 牌记

古书中刻有刊刻者堂名、人名或刊刻时间等内容、通常以线框围绕的文字,称为牌记(也称“书牌”或“木记”)。牌记多在封面页的后半夜,也有刻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后的。

8. 句读

书中表示文词休止或停顿的符号。

9. 圈点

某些古籍中在一些字句的旁边加上圈点,以示其精彩或重要。

10. 评、注

图书馆古籍介绍信 篇2

图书馆:

我科室 同志前去办理北大医院图书馆借阅卡,该卡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医学部图书馆和本院图书馆内通用。该同志能遵守北京大学图书馆、医学部图书馆和本院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单位愿意协助图书馆做好该同志所借书刊的催还工作,遇到该同志调离、出国或其它情况时,我单位负责追回所借书刊。发生书刊过期、丢失、污损、找不到本人时,我科室愿承担全部责任,接受北京大学图书馆、医学部图书馆和本院图书馆按章做出的处罚。 办证人所在科室:

办证人科室电话:

办证人职业/职称:

科室(盖章):

古籍的结构是什么 篇3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书衣

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

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

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

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如“<凡大>”、“{大止}”等。

扉页

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书名页

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古籍版本鉴定初探 篇4

张祖仁嗜好古籍版本线装书的收藏,已有二十年头了,购买大量的版本鉴定书籍,并参加了许多场的书籍拍卖会,我收藏了一千多册的线装书。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好的线装书我不惜重金买下,如我收藏的清同治年间汲古阁版本司马迁著《史记》,全套书残卷8册,以及清仿宋本《李太白全集》,全套书残卷4册,算是我花了400元捡漏之物。好的线装书经历史辗转相传,日积月累,保存至今已相当不容易,古籍从印刷装帧来认定,即有印本书、学本书、帛书等,所谓版本指书籍制作的各种特征的,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证、题识、批数等,各种版本有重刻、翻刻、官刻、私刻、坊刻、初刻、石印、补板等,从现存的古籍书主要有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他对古籍版本的鉴定经验如下几点:

一、版本的类型:

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为:

1、唐秦子本。

2、宋本,字体多仿欧阳修、颜真卿体。

3、金元本,元体多仿赵孟书法。

4、明本,出现铜字体,全套印书籍开始出现,其中有三色、五色等。

5、清本,有内府本和殿本即武英殿本。

二、古籍版本的鉴定

1、唐、五代版本基本已不存在,能传下来的只是一些手写经卷,也早为国内外大图书馆收藏,民间很难碰见。

2、宋元版本,由于年代久远,现也十分难见,偶有出现往往是赝品,此明清冒充宋元。

3、明清版本,这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由于总体数量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书籍的价值将越来越高。

4、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是微乎其微,偶有真品定要小心。

5、依据牌记、本记、条记鉴定版本,历代刻本,多在书前内封面刻印一页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说明版刻情况,称牌记。

6、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7、依据后人是跋识语,名家藏章来鉴定。如绘有“毛晋”“汲古主义”“开卷一乐”即为毛晋所收藏过。如嘉庆御鉴之宝,知清官传出,如铃有“益藩”“皇明守室”知为明代王府所藏。

8、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习惯。如对皇帝的姓名避讳,以缺笔改字为手段。

9、依据书名冠词鉴定版本,如“国朝”、“皇朝”、“圣宋”、“皇元”、“大元”、“大明”、“大清”等。

10、依据书籍用纸鉴定版本,宋时期多用皮纸,其次麻纸,后期出现竹纸,元朝时期以竹纸为主,其次麻纸,后期多用麻纸,明代多用棉纸,其次竹纸,万历到清末则以竹纸为,棉纸较少,麻纸已见不到了。

11、依据书目著录鉴定版本。

12、古籍版本常见的作伪方法:(1)染纸作古,利用古纸作伪。(2)抽撤或挖改序跋、牌记、目录、卷次和部分内容等。(3)伪造藏书印鉴名家题跋。(4)伪造书名。

张祖仁说,收藏古籍要懂古籍历史文化知识,收藏者要有一定的眼力,眼力的提高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

作者:福州收藏家福州二中张厦静

古籍具体分类 篇5

经部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史部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 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 王夫之 《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 刘知几 《史通》和 章学诚 《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

职官:历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书: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录:目录分类学的著述。

子部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後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

释家:释家即佛教。

法家: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兵家: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杂家: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

术数:术数,谓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也称“数术”。

医家:即医学。

艺术: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

书画:书法图画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集部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类依照 清《四库全书》。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善本古籍常识 篇6

善本古籍常识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刻本。印刷术产生前,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往往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认为,所谓的善本之义有三:一是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三是旧本,包括旧刻、旧抄。

清末藏书家丁丙对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

古籍《学记》读后感 篇7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古籍《山经·西山经》原文 篇8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囗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乍】牛,其阴多磬石,其阳【王雩】琈之玉。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囗,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鱼丰】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上竹下媚】,兽多【牛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又西七十里,曰[羊俞]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囗,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海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又西四百八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楮柞,下多杻囗,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囗,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上敏下牛】。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囗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囗。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囗,其鸟多鹦鹉。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又西百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海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乍】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西南二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馨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兽多【牛乍】羊、麢羊。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厎(zhǐ)阳之山,其木多稷、枬、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牛乍】牛。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牛乍】牛。

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遥去辶】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囟此】,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文,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有。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日而三尾,名曰囗,其音如囗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北七十里,曰中山,其上多楮柞,其下多杻囗,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江流注于河。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焉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芎。多冷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多【王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上如下鱼】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楮,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观第五泄记古籍 篇9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观第五泄记译文

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啸、老虎嚎叫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竖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注释

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

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

悸:害怕。

疾:响。

趋:走。

罅:裂缝。

见:同“现”。

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

不容寸肤:指没有泥土。

郛:古代城的外城墙。此处为名词用如状语,指像城墙环绕一样。

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掣折:转折。

掉:摇动。

欹:倾斜。

以:用。

沫:水雾。

乍:突然。

纬:编织物的横线。

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

魈:山中的鬼怪。

【古籍的序跋介绍】推荐阅读:

古籍文献07-03

上一篇: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下一篇:能耗统计制度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