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荐9篇)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篇1

培养社会脊梁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以传承、弘扬、创新、培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单位,主要推广以儒、释、道、医、易、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慈悲、仁爱、积德、百善孝为先等至善精神,推动国家和谐化进程为目标,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努力!

基地开展以弘扬儒、释、道、医、易、武、民俗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养生、武术等,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智慧文化为内容。主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培训、交流、展示、推广等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两岸三地、国际文化交流,致力于建设国家级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基地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爱国爱民为前提,秉承“博古通今、知行合一”的宗旨,致力于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创新品牌、培训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是集传统文化体验与教育、创新与品牌、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培训基地,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建设、产业化等事业。

基地主要功能是:针对国内外人士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品牌创新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承接海内外传统文化师资文化类培训工作;构建传统文化平台;研发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开展传统文化传播理论探索与应用对策研究;开展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与国际传播,“博古通今、知行合一”被确立为基地的主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道德,文治教化”的理念,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脊梁”为目的,基地打造以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场景系统、资源系统、网络系统、人际网络系统建设为主体的工作框架,探索一种集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与传统文化普及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篇2

11月28日, “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在塔城中心完小挂牌, 该基地由深圳市齐心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慈善会松禾成长关爱基金和玉龙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创建, 将会给孩子们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交流平台。

塔城地处著名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三江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并流的腹地, 是当今世界的梵天净土,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 以前是古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重镇, 也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居民80%以上都是纳西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塔城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它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多个民族共融、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地方, 是丽江著名的“东巴圣地”和“歌舞之乡”。

“飞越彩虹”项目通过资助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掘和整理, 在全国资助组建各民族少儿艺术团和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以推动各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已有11个民族少儿艺术团先后破土萌芽, 从遥远的大山深处走到了都市的舞台中央, 向世人传递着各民族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

齐心文具为松禾成长关爱基金理事会单位, 是一家文化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专业制造商和集成供应商, 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2008年, “齐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10月, 齐心文具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不忘投身公益, 回报社会。齐心文具多年来善尽企业责任、共建社会和谐, 致力于学生希望援助, 为国内众多地区的学生捐赠了大量学生文具和善款。2008年, 齐心文具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现金28万元, 及价值50万元的齐心品牌文具一批, 以企业的应有责任和绵薄之力, 为身陷水深火热之中的灾区同胞们送去齐心人的一份薄资和爱心。

此次, 齐心文具与松禾基金一同持续共建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 这正是齐心文具企业社会责任的再一次靓丽呈现。

太阳慢慢升起, 冬日的暖阳悄悄地洒满了金沙江谷地, 穿过学校的后院, 来到山高处, 顺着金沙江流淌的方向望去, 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沉醉。张扬着绿意的麦田, 举着金色树冠的树林, 一条泛着亮光的小河奔向金沙江。

时过中午, 一早从丽江出发的车队才抵达塔城。松禾基金副理事长罗飞先生, 齐心文具董事长陈钦鹏夫妇, 北大法律系84级同学会代表, 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银先生和玉龙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木志英女士等一行20余人抵达塔城乡。

好客的塔城人身着民族盛装, 列上长长的队伍, 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喜悦的鼓点, 洁白的哈达、优美的民族舞、悠扬的祝酒歌、清香的青稞酒、甜美的山猪肉, 让来宾们得到了盛情的款待。

中午时分, 塔城中心完小操场, 孩子们已紧紧围成一圈, 迎接着客人的到来。松禾基金、齐心文具、北大校友会代表和当地政府人员在校长的带领下进入会场。

仪式上, 木志英副县长首先代表玉龙县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并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人居情况。松禾基金副理事长罗飞随后就飞越彩虹项目提出了几点希望, 他期望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 建设好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的同时, 分享、传承优秀、璀璨的纳西民族艺术, 让更多的人了解纳西族, 了解纳西族的民族文化艺术。

其后, 齐心文具董事长陈钦鹏先生和北大校友会刘建民先生相继作了发言, 陈钦鹏董事长表示, 公司将每年拨付10万元善款用于传承基地的运作, 同时将为塔城小学捐建多功能音乐教室, 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 此外, 公司每年还将向学校捐赠一批学生文具。他希望塔城小学的孩子们能在松禾基金的艺术家和派驻支教老师的教育下认真学习, 大家共同努力, 将纳西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学生代表最后向与会嘉宾汇报了纳西少儿民族艺术团的基本运行情况, 并对大家对塔城学生们的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各方讲话后, 松禾基金、齐心文具和玉龙县人民政府三方代表共同为“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揭幕挂牌, 塔城完小的孩子们一起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揭幕仪式后, 北大校友刘建民先生代表北大法律系84级同学会通过松禾基金向玉龙县教育局捐资26.5万元用来建设塔城中心完小“北京大学8415图书楼”。

捐赠仪式后, 与会嘉宾还向塔城完小学生颁发了齐心文具“飞越彩虹”少儿民族艺术统编教材。该教材精心挑选了《茉莉花》、《送别》、《读书郎》等10首经典的少儿合唱歌曲和《美丽的白云》、《月亮姆》等15首经典少数民族合唱歌曲。参与共建的三方希望, 纳西艺术能在更多的孩子们心中发芽、成长, 纳西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玉龙县教育局和塔城学校对齐心文具董事长陈钦鹏的善举深表谢意, 经研究决定, 玉龙县教育局决定聘任陈钦鹏董事长为玉龙县塔城完小名誉校长, 借其之力以推动塔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仪式上, 玉龙县教育局为陈总颁发了聘任证书。

经了解, 目前学校的一些教学配套设施急需维修, 陈钦鹏董事长当即捐赠出5000元现金, 以作为紧急维护费用, 后期各项项目的开展再根据规划逐步进行。

下午3时许, 各项仪式完成, 接下来塔城完小的孩子们为来宾表演了基金会艺术总监孙鹏祥博士为他们精心编排的纳西歌舞。表演结束, 来宾们参观完校舍后, 开始启程返回。塔城完小的孩子们排着队, 依依不舍地送别客人, 陈钦鹏董事长紧握着孩子门的双手, 期望他们好好学习, 健康成长。大家在塔城完小420多名师生的笑脸上, 读到了活力, 读到了美好的未来。迎客的松门依然那么翠绿和直挺, 客人却已渐渐远去。但正如塔城乡教委主任李镜宽先生所言:歌舞不会结束, 客人还会再来, 这将是塔城完小一个新的起点。

通往世界舞台的窗户已然打开, 孩子们幼弱的肩膀, 将肩负起传承纳西民族艺术的重任。这个任务或许过于沉重, 但却又如此真真切切。古老而绚丽的纳西艺术, 归根结底还需纳西人的新一代来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篇3

摘要:一部高校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处处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实践文化内涵。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高校实训基地;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11306

一、引言

一部高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以文化的方式反映和体现,即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助力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为此,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作了明确[2]。为了有效实施这项工作,《意见》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因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现代工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平台。

高校实训基地不仅承载着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推动高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承载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任。而且,高校实训基地自身发展就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与高校的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的发展,见证着高校发展的辉煌,也积淀着高校历代建设者的教训和经验,书写了高校发展的文化篇章。它传承着大学文化,推动着高校发展。梳理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历史,能够凝练和总结大学核心文化,凝聚大学发展的核心共识,并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发展历史的梳理,进一步揭示高校实训基地对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辉煌的见证和对西南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3]核心文化的传承。

二、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历史发展回顾

西南交通大学初创于山海关,辉煌于唐山,蓄势于峨嵋,发展壮大于成都[4~7]。伴随着学校一百一十九年的发展历程,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也历经了多个建设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学校实习工厂,作为学校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既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又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对外交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中心与学校的发展荣辱与共,为百年老校的发展书写了工程实践教育厚重的历史篇章。

(一)山海关初创时期:实习工厂的雏形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取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参见图1)。学校从创立的早期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与欧美工科大学相类似,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既注重基础理论,又重视联系实际。在山海关建校初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虽然学堂的建筑面积不大,房舍也不算多,但还是把正堂外的西小院用来放置发动机、抽水机、车床、钻床和一些电工、钳工、木工工具以及一些收发电报的设备等,作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那时学堂里已经具备了实习工厂的雏形。

(二)唐山时期:历经动荡并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1905年,学校迁址唐山。1910年,学校正式建立了实习工厂(参见图2)。期间,学校为工厂先后添置了许多当时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据英国《工程师报》调查员报道,1911年前后,学校教学实验设备之精良,图书资料之丰富,不仅排名于全国高等学校之前列,而且也不逊于当时的香港大学。学校从而被誉为当时全国四大实业学府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被迫多次迁徙,万里流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几乎损失殆尽,期间学生的金工实习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步入了建设新唐院时期。随着学校恢复和重建步伐的开始,实习工厂也进入恢复和重建期。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安排机械系筹建者之一的机械工程专家刘钟华教授负责组建实习工厂(图3),并将当时教育部调拨的美国制造的CINCINNATI万能卧式铣床、

LANDIS外圆磨床、W.B.KNIGHT坐标镗床、14″重型工具车床和发电机各一台,还有一台日本战后赔偿的WAKAYAMA卧式铣床划给实习工厂(5台不同的设备可以组建一个自供电的小型加工车间)。1950年,铁道部拨款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实习工厂落成。1954年至1958年期间,学校每年都拨款实习工厂添置实习设备。至此,金工实习已初具规模,实习科目有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实习师傅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38人,实习车间有机工、钳工、铸造、锻造、焊接5个。那时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有6周教学实习,铸、锻、焊、车、钳、机各一周,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发展(图4)。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实习工厂逐步发展成为能容纳数百名学生实习、能自制机床和机械设备的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三)峨眉时期:曲折中发展的学校机械厂

1971年,实习工厂随学校惜别唐山,千里搬迁,来到峨眉,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厂”(图5),当时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部装箱托运,并有22名职工来到峨眉,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搬运来的设备重新安装调试,指导教师很快投入实习。endprint

1975年至1987年间,为了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几乎每年都拨款给机械厂购置实习设备(如SKJX-2-3箱式电阻炉、SKJX-2-3箱式电阻炉、C630普通车床、G72弓锯床、Y3180H滚齿机、T68镗床、Y54A插齿机、单臂刨床等一大批设备)。期间,机械厂高度重视教职工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并多次开展技工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考核,制定技工技术考核实施细则及各项规定,多篇论文在西南金工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受到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较高评价,机械厂在技工技术考核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工厂的前列。1985年,机械厂在铁路高校“金工实习示范表演”和“车工技术比赛”活动中,荣获“车工比赛”第一名,示范表演获得各院校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四)成都时期:成就辉煌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1995年,机械厂随迁到成都,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简称“工业中心”)(图6),工业中心按照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模式,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地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工业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备投入一千余万元。

工业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整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层次,承担着基础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的全部任务,中心的成立,真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现代制造企业氛围,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现代制造工程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等基本工作环节,了解了现代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通过这些真实的工程背景教育和培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感和认同感。另外,工业中心还通过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2000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700万元用于硬件建设。当时工业中心拥有一批供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制作的专业设施与设备。各种型号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制齿机床等在内的近百台各种普通机床全部用于学生的基本金属材料切削加工工艺实习;橡胶硫化压力机和电脑注塑机用于学生进行基本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实习;二十余台先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立式加工中心等机床用于学生进行数控与特种加工工艺的实习(或演示);数十台完善配套的熔炼炉、型砂制造设备、压铸机、空气锤、各种焊割机及热处理炉用于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成形及热处理工艺实习;数十台高档微机、绘图仪,配套的初级CAD软件及高档CAD/CAE/CAM软件及与CPS系列快速成型机和数控机床联成的局域网,则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机-电-信息集成型的现代制造技术,而且可以综合训练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CAD在局域网上进行创新设计,运用CAM进行制作;C6134、台钻及一些产品专供学生进行拆装实验,让学生对机械产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600万元用于硬件及环境建设。工业中心进一步对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新一轮教学体系建设,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不同兴趣,将教学课程体系层次化、模块化。

2014年,学校在犀浦校区建立了新的工业中心,其建筑面积达12204平方米(图7)。工业中心全体教职工以犀浦校区工业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实践教学设备更新力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培养、全员实训等工作,逐步形成西南交通大学工业中心的特色,力争在国内高校领先,无愧于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内的发展地位,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三、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般而言,它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行为层面,主要指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三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而在这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是基础,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是我们通过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内涵[8]。

一部高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发展史。高校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实训基地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融入到高校整体发展当中。从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它不仅构成了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以自身发展特色不断重构并丰富整个高校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从山海关时期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实习工厂雏形,到唐山时期的校办工厂——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再到峨嵋时期的校办机械厂,最后到成都时期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仅有的几台机电设备和草舍,到包括机、钳、锻、铸、焊等工种的实习基地,再到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的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诉说了西南交通大学所经历的沧桑和辉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办学物质环境的变迁,造就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特色与内涵。

从行为和制度层面看,从刘钟华教授[9]、陈应星教授,到方金满书记、费从荣主任,再到张永奎技师、李国华高工等众多的实习师傅及指导教师,他们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的优秀群体,实训基地虽历经沧桑和磨难,但他们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一代代传承着西南交通大学的创业精神。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严格遵循学校“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二十字教风和学风,坚持“工程基础实训,科研实践创新”的教学定位,牢固树立了“树立制度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人人动手、追求过程细节;强化自我管理、鼓励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成就了“加强工程素质教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发展”的金工实习特色,形成了四大类八模块的现代工业技术培养实践教学体系[10](参见图8),也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独特的实践教育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endprint

从精神层面看,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的发展,完全融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历史发展之中,处处体现着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这一大学精神在学校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百年巨变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贯彻这一精神,不仅是当今中心人的理想追求,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全体师生的跨世纪腾飞的理想追求。而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也必将续写百年老校新的文化篇章[11]。

四、结语

一个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史。大学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来呈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引领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逾百年的发展历程,印证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从物质层面来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建校之初简单的实习设备和茅草陋舍,发展到今天各种实习设施齐备、实习环境优雅、实习条件优越的现代化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内涵;而中心人一代代虽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以及特有的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包括所铸就的独特金工实习特点等都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而基地人多年所遵循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正是西南交通大学精神文化的提炼。由此,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践教育史,也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发展史。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也为实现《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中所提的奋斗目标而谱写新的文化辉煌。

参考文献:

[1] 吴湘锋,陈娜,鲁云花. 高校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44-45.

[2]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1-10)[2015-01-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3]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精神传统[DB/OL].[2015-01-29]. http://xsg.swjtu.edu.cn/ShowInfo-44-2-1.shtml.

[4] 张永奎.工业中心[Z].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工业中心元老张永奎口述历史录音,2013.

[5]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唐院春秋[EB/OL].[2015-01-29]. http://tangyuanchunqiu.blog.163.com/.

[6]搜狐百科.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DB/OL].[2015-01-29]. http://baike.soso.com/h106696.htm?sp=l38464178.

[7]王元良. 回顾历史,再谈西南交大的机械[DB/OL].http://bbs.netbig.com/thread-2544038-1-1.html.

[8]刘剑利.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意义[EB/OL].[2015-01-29]. http://wenku.baidu.com/view/81989469a45177232f60a2b1.html.

[9] 百度百科. 刘钟华[EB/OL].[2015-01-29].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386.htm.

[10]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0年及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资料[Z].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7.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4

但是,就在中华文明一代代的传承过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清明节在民间流传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纪念前人所留下的伟大功绩,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记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灵。但并不少见的是,每年的清明节,在公墓前,玩手机,高声谈笑,甚至奔跑打闹的年轻人都不在少数,这样的“扫墓”真的能达到“纪念”“怀念”的效果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清明节上坟的习俗,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连清明节去挂社、扫墓,都像是完成一项一年一次的任务,而非真正怀有崇高的敬意去缅怀逝者,那么在这么多年的传承后,清明节的扫墓是否已经变了味儿,成为当代人表达敬意的一种“作秀”方式呢?

如果连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传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极了一个笑话,它们又还存在什么意义呢?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来的只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仪式感”吗?这样已经近乎于没有意义的事情被坚持下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无非是人们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扫这一回墓,便会落得他人口舌,落下个不孝子的名声。在我看来,不抱感情的扫墓,与不去,根本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孝与不孝也根本就不该从这些繁琐的仪式上去判断,真正的孝该落在实处,而不是在逝者已去过后来惺惺作态。

退一万步讲,逝去的人们就真的希望看到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孙不抱任何伤感、任何怅惘的过这么一个过场,做这么一次秀,真的会高兴、会感到慰藉吗?恐怕未必吧?不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过知道清明来历的又不过只有寥寥几人。

除了清明节,变味的传统节日比比皆是——缅怀屈原的端午节,沦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尽;阖家团圆的新年,年轻人却纷纷抱着个手机在手机上抢“红包”,把本该陪伴的亲人冷落在一旁。

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是中国人想要传承下来的吗?历史感的厚重,就这养被岁月的锉刀一点点磨平,锉去了。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里,繁杂的礼节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这些礼节的同时,却也失落了许多本该被保留下来的美好情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5

“先学固然重要,但礼貌一点也更好。遵守学校的一切规定,和老师见面要有礼貌。同学之间相亲相爱,友谊是小手握着的。爱护公物,树新风。”这是一首文明礼貌的歌。

礼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们和睦相处的理念和行为,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在言语和行为上的体现。

小时候父母总说看到人一定要尖叫。小时候很幼稚,很听父母的话。看到认识的人就会尖叫个不停,什么姨妈姨夫;叔叔阿姨。

现在我是高一学生。我不太喜欢给人打电话。我只能在父母的压力下给人打电话。一般遇到熟人只是笑笑。我妈总是说:“给我认识的人打电话是礼貌问题。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常说“一定要在学校叫你老师好,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但是现在,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了。舅妈舅舅总是在我嘴边,我会被自己的朋友同学嘲笑。

我承认我做的不好,但是我很自信的说我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尊老爱幼。

坐公共汽车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公共汽车。在公交车上,打开后门,可以看到三个黄色的单人座位,是专门为老弱病残设计的。但是我总是看到一个孕妇或者老人站着,旁边却坐着年轻人和中年人。其实我估计坐在那里的人是想让道,但又不想吃亏。直到售票员说:“谁能让路?"我相信我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做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让步的!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6

阅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以后,《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很穷,没有依靠。范仲淹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范仲淹把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以供第二天食用,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读书学习。范仲淹长大以后,离家去应天府读书。白天、黑夜,他都认真读书,孜孜不倦。五年的时间里,他竟然不曾唾弃衣服上床睡觉。又是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他就把水浇在脸上。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反思我的学习态度,真是惭愧不已。上课听讲,时有“开小差”的现象;对待知识点,总是一知半解;作业一直都是拖拖拉拉,边写边玩;每天放学回家,从不带上课本,作业写完一切就OK了,根本没有复习功课的习惯,更别提预习新课了。我想,一定要端正我的学习态度,向范仲淹老先生学习,做一个勤奋学习,认真思考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篇7

一、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科技发展, 可能会亡国;但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发展, 那面临的就是亡种, 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体现和象征, 是中华民族于其他民族区别的的唯一标志。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华的源泉, 深深蕴藏着的是我们对先民追之不舍的选择、迄今中国十多亿人仍然哺之于营养成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一锤定音, 妄自菲大、数典忘祖, 搞有虚无实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 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承和统一发展。”我们的智慧可也许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但我们最终的命运又是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所以, 中国传统文化理性发展是中国人的必要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起着一定程度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我们不可否认它仍然有与现代文化融合地方, 所以存在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诸如我们国家的儒家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活跃思想, 但也备受许多中外人士的青睐。也是我国最为优良的传统美德。

(一)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并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 这是基于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负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 但中国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历史的富集, 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 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验证、整理规划, 取之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发扬光大, 通鉴为宝。

(二)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标志;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辅助载体, 想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具体结合与现代统一。因此, 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化古迹、传统节日、优良的民俗习惯、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 使之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作用;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 使二者融入到一起, 对其进行现代价值理念,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利用价值, 及时做出对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热潮、新理念、新发展, 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性和引导力, 使之成为有“形”的现代文化遗产。

(三) 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本着批判的继承这一原则, 一些传统的、腐朽的, 封建的, 落后的我们应该抛弃, 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 如“仁义礼智信”“孝道”“爱国”“成人之美”“雪中送炭”“达则兼济天下”等优秀品质应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现有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点, 让企业员工学习弟子规, 让幼儿学习三字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治国理念等发展成果, 要像马克思主义一样进行吸收、消化、使之成为完全的中国化, 进而使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就传播途径而言, “学校教育”和“媒体教育”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阵地。两者都不可或缺。只有如此,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得到继承传承, 才能够发扬光大。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明文建设的需求。

(一) 在学校进行教育活动,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并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进行全面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及认知。

(二) 利用媒体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可以实现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普宣。比如说:《易中天品三国》, 讲的是光辉灿烂的三国文化。《鉴宝》是让大众通过文物, 来了解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制造工艺。《绝对有戏》栏目, 则是让河北梆子等地方戏种更好传播传承。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一定是一个全民的举措。全国上下, 齐心协力, 我国将会迎来新的文艺复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扬弃落后和腐朽, 吸收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 融合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并且生机盎然。中国“礼, 义, 仁, 智, 信”的传统美德, 教化为主、以德为先。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饱含了民风民情, 孕育了悠久历史名山大川, 成为了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不仅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共同成长, 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和激情。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使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现在只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 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并对不同的媒介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 这样才能更完善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经典 传承汉字文化 篇8

也可用于记录日语等语言,

是中国、新加坡、日本的官方文字,

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 汉字 。

中国汉字书写正在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怎么写都觉得“怪”

现场测试:常用词错误率极高

在上海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编辑组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字别字”中挑选了50个,随机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一个小测验。

“提笔就犹豫,犹豫过的,最后都错了。我自己还感觉不错呢。”一位高中老师在做完测试后,也摇头称:“现在电脑用多了,连板书都成了课件。偶尔写几个字,还要问问学生们对了没?”

在接受测试的一些高中学生中,平均每人写对的词可以达到20多个。但高三学生的正确率就会直线飙升,几乎都保持在45个以上。“天天都在练这些字,自然难不倒我们。”刚迈入高三的王同学说。

提笔忘字:好多字只知道大概轮廓

在测试中,有人说,“可以用手机查一下吗?”“不行了,有的字只记得个大概轮廓,具体到要写就写不出来了。” 在测试中发现,很多人在写字时,都是拼拼凑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怎么写都觉得“怪”。好不容易确定答案了,最后还是败给了细节。

试卷作文错字标准被迫放宽

“每次批改试卷就头疼,学生的试卷错字频出不说,而且千奇百怪,错成什么样的都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无奈地表示,以前批改作文的标准是800字作文允许错字为5个以内,现在这个标准已经被迫放宽了。

如今不少中学生已进入提笔忘字的大军里。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现在课堂上老师用课件的时候多了,写板书的时候少了;平时看书基本上也就是浏览,“看着都认识,一写就忘。”很多中学老师表示,到了中学,一切以成绩为中心,很多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唯一现实利益就是上交的考卷让老师感觉赏心悦目,多得形象分。

一些学校不重视写字教育

三段文字密密麻麻、东倒西歪地聚在一起,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一百字的段落中,错别字就能有五六个;答题纸留出的格子足够用,可偏偏就把字写在格子外面……这些都是今年中考试卷中,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书写情况,阅卷老师表示,这样的试卷学生肯定要吃亏的。

有关人员指出,从大环境看,写字这一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尽管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很多都把写字教育纳入到课程安排里,但比起其他学科,则显得微乎其微。个别学校原本就很少的写字课还经常被占用,有的写字课变成了抄写课。

此外,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用笔写字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部分老师为了方便或“赶时髦”,甚至用网络作业代替了纸笔作业。由于不重视动笔,一些学生在写字时,常常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

弘扬汉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

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抓起,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教学水平,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评职称对外语都有硬性要求,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却没有要求。应尽快在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铺开汉字测试工作,并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汉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把汉字测试的成绩作为能否上岗的依据。

此外,经常组织以汉字为内容的各类活动,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汉字普及读物,也能提高民众学汉字的兴趣,营造出学用汉字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

“提笔忘字”似乎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新尴尬。针对这一新现象,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昨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建立汉字过级考试标准

“有很多不常用的字,我现在提起笔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建设笑着说。电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键盘代替手写,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提笔忘字”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忘”,而且字越写越难看,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操作,他们的手写字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王建设表示,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承载的内涵是深沉而久远的,对“忘字”现象不能漠然置之。针对“提笔忘字”,应及早推出汉字过级考试,建立考试国家标准,让人们特别是文字工作者对汉字“不能忘,不敢忘”。

汉字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字,从握笔手写,到电脑键盘输入,是一大进步。正如信息从纸媒的传播,到网络的传播,是一大飞跃。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进步。”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认为,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因此,人们真正应该注意和大力倡导的是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历史传承。国务院日前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收录了“闫”等226个简化字,“皙、喆、淼”等45个异体字也调整为规范字,这样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缓解提笔忘字、混淆字形的现象。

毛翰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讲,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有历史与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书写汉字,还应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一同授予他们。

感受汉字魅力 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的力量

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人们议论得很火热。这些日子的持续关注,使笔者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汉字是文明的足迹。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但甲骨文还不一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只是汉字的童年。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

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人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

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

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

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

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

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篇9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纹样大致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其寓意也不尽相同,有祝福、怯邪、劝勉、除恶、警戒、趣味等各类表现题材。人们在过节或庆祝活动时,剪纸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不仅仅用于烘托气氛,更带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与憧憬。

剪纸的制作方式可繁可简,技法多种多样,如撕纸、烧烫、拼色、染色、勾描,多种多样的技法使得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它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由于剪纸具有多样性,让剪纸艺术比起书法、水墨画中近平民,更具有亲和力,也让剪纸艺术变得更具备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宋朝是剪纸艺术的普及期,在宁代,便出现许许多多的剪纸行业与剪纸名家,他们的出现,将剪纸艺术推向了鼎盛时期——明清时代。那,剪纸是每个女孩必须掌握的,还成为了人们评价新娘的标准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剪纸艺术仍旧有人掌握,可剪纸终究变成了一种艺术,它已经与我们相距甚远,而且渐行渐远。

还有多少曾经家喻户晓的艺术被我们遗忘在了角落?它们是否会有一天躺在博物馆展台背后,被我们备感陌生地注视?

上一篇:那些花儿朴树下一篇:立秋养生祝福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