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反思(推荐8篇)

寓言教学反思 篇1

寓言教学反思 1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通过自学的方式,质疑字词,针对内容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寓意,最终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结出三个(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2)他可笑在哪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怎样提醒他?(3)总结出什么道理?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走进文本,很快的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孩子们回答问题很积极踊跃!一小的孩子真的很棒!比预设的效果要好!

作为英语本科毕业,教着数学学科,出一节课的我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一节课下来,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如果换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来上这节课,相信这节课一定会完成的更好!因为孩子们配合的真的太好了,我都被他们带到了那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啦!美中不足,我觉得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缺少评价性的

不能够适时的给学生评价,课上有好几个孩子问题答的都很准确,很精彩,我都没有给予鼓励

二、课堂应变能力差

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可以很好的驾驭课堂,无论发生什么突发情况都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这是我要锻炼的,也是要学习的!

三、没有语文味

这些天备课,一直有个词出现在脑子里,“语文味”!虽然对这个词还不够理解,但是我觉得我的课堂上缺少语文味!我觉得一名语文老师课堂用语应该丰富多彩!每句话,每个问题都应该恰到好处!这也是我要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这节语文课让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该努力的方向!学无止境……

寓言教学反思 2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范例三《蚊子和狮子》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如何应对。而教者仅从这两个方面去反思是不够的,也许,对教者来说,最得意的莫过于由课前的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以及在动态生成中的“机智应对”,这是否是最得意之笔姑且不论,仅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来看,教师的教学言与行有没有值得反思之处?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无效?这倒是直指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寓言教学反思 3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寓言教学反思 4

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两则寓言。寓言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特点,让学生学文体会道理很重要。

在上课伊始,我出示课题——寓言,让学生说说对寓言的了解,通过与神话传说、童话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寓言“小故事 大道理”的特点。

在具体学习《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时,我基本采用相同模式。

首先,在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的.基础上,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为题 ,让学生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上,学生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问题:语句太啰嗦、对故事概括不完整等,在我出示一些关键词帮助引导后,内容基本概括完整。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理。如“巴望、天天、焦急”等让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抓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一句中“一天,两天,三天”时间的叠加,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漫长,种田人的焦急,并结合课后“读读想想”,问学生“去掉句子中的‘好像’一词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禾苗不是没长,只是看不出来,从而更突出种田人焦急的心情;“筋疲力尽”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学着种田人的动作“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让学生体会辛苦,自然就能明白“筋疲力尽”的意思,比直接出示词语意思更能让学生记住。《守株待兔》中的“乐滋滋”、“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等,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白捡了一只野兔后高兴的心情,更看出他心存侥幸的内心。

寓言中的道理的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反复说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注重在理解课文时对寓意的理解渗透,让学生在课文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体会和朗读,认识到寓言中人物的愚蠢和可笑,再抛出问题——“种田人可笑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我从旁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揠苗助长》中种田人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守株待兔》中种田人指望不劳而获的可笑……

总觉得,课堂缺憾还有很多:词语找出来,但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练得还不够,只是叫了一两个读,就齐读了;在思维拓展时,我没有事先准备事例,因而让学生说说身边类似的事例时,学生说不上来,有些冷场,课堂上只能跳过。

看来,准备充分,贴近学生实情,抓住课堂的闪光点,是今后我的语文课堂努力的方向。

寓言教学反思 5

教学《寓言两则》这一课使我感想颇多。过多的教学内容,过多的环节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想要达到面面俱到,恐怕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所取舍。应当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篇文章,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字、词语的认读理解及积累,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修辞,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内容的情节、人物、故事要反映的中心,还有每个阅读着对于文章的不同理解,受到的不同启示。如此多的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要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四年级学生应是以字词的认读理解为重点,贯穿朗读的训练,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积累,和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在保障以上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前提上,再加入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加入一些由文章引发开来的思考。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较好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寓言教学反思 6

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较理想。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我只是让学生把每首诗中的每句话及整首诗进行了解释,对于每首诗中重点字的解释落实的还不够牢固,对于重点字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或设计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山中杂记》教学反思

本文词语丰富,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易于理解,得到了学生的喜爱,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还了解了什么是杂记,知道了这种文体的写法,教学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等,总体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1、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借助译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充分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排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寓言教学反思 7

《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上树而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上树而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本着三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寓言教学反思 8

寓言这种文体主要通过一个简短而生动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哲理。之前已经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及一则中国寓言《智子疑邻》,学生对这种文体已经较为了解。所以,学习《塞翁失马》主要的教学思路我和孩子们都非常清晰,主要把新课改和班情有机的结合起来,选取最佳结合点,宗旨是:全员参与、积极展示、张扬个性、快乐学习。用以下6个环节:展示文学常识、展示朗读、展示课文字词及内容收获、串联重难点,融会贯通、知识反馈、情景再现来展开的。因此,整个过程进行得也非常顺利。

但不足如下:

1、展示朗读部分,四位同学声音不够响亮,节奏感不强,情感不够丰富。多读的环节显示的不够突出。

2、由于学生过于紧张,课堂气氛不够热烈。

3、学生回答完问题,没有及时点评。

整改措施:

1、在学生的字体及朗读上加强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

3、用心领悟新教法,大胆放手!

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付出,一分收获。

寓言教学反思 9

上周五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一课,课后两位主任和组里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集体评课。听了领导的点拨,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下面就我执教的这节课的收获与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

1、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旧课新上,体现生本,注重拓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了“精神助产术”,他以独特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在与别人讨论一个问题时,总说自己一无所知,但是当对方回答问题时,他总是通过一步步追问,最后启发诱导,让对方将自己观点说出来,以此达到教育目的。在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学过两则寓言了,读懂了故事,明白了寓意。基于此,我一开课先回顾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故事的结果入手,交流探讨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品词析句步步深入层层探究,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仅仅在南郭先生身上,齐宣王的也是有责任的。从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这节课的发散点很多,通过你想对齐宣王和南郭先生说些什么这个环节,让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吓得,他心里想()”,这个心理活动的想象,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后面更精彩的复述打下基础。

2、复述故事贯穿整节课。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第五条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基于此,我在开课、学完《滥竽充数》,读完《守株待兔》时都设计让学生复述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第二次复述的时候就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梯度的提升顺势而为,都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3、古文的拓展,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特点,言简意赅,抑扬顿挫。拓展学生阅读量。这也是阅读海量化在课堂上的体现。与此同时,还拓展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学习寓言,悟出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体来说,这节课构思巧妙,推陈出新,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充分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在探讨中,想象中,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寓意,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收获的一节课。

当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尽管我们的收获很大,但同时我还有一些新的思考:要是这节课能从人物评价着手,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会更活跃,收获也会更丰硕。

寓言教学反思 10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狐狸和乌鸦》。整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读、议、演等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对狐狸的谴责,乃至憎恨的氛围之中,尤其是课尾处设计的小练笔,用其他老师的话说简直是点睛之笔,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与感受。

教者在课尾处创设了狐狸与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出他们再次相遇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教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直至有一种隐隐的痛。学生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划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乌鸦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恶毒的主意,多么残忍的手段,比这更可怕的,授课的老师竟然还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真聪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课后,笔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业本,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为狐狸设计一个不死的结局。

现如今,想上好语文课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看得见的语文好教,而我们普通教师却被逼着去寻找那看不见的语文而教。《狐狸与乌鸦》中,看得见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确是它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当明白了这些,你还会去谴责那狐狸吗?你还会引导学生如此蛮干吗?

对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我们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为什么狐狸就难免一死,为什么小羊就永远死不了呢?当我们背离了文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那我们给予弱者的同情岂不苍白,那我们所理解的如此人文关怀岂不恐怖?

语文教学好比是播种,播什么种,就长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这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而要穿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那需要我们的勇气;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那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可这些又是常人看不见的。这则随笔真是发人深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是否沿着正轨前进,教师的引导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语文真的不能随意的教啊!

本课的寓意是揭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课文对狐狸的话写的很多,对乌鸦的笔墨用之很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体会朗读感悟狐狸的话,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丢,让学生不自觉的去痛恨狐狸的虚伪狡诈,去鄙视狐狸,却忘了去思考,乌鸦丢了肉怪谁呢?,是它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奉承话才会放松了警惕而上当啊!这也就是我开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们要认清编者的意图,否则会误导学生啊!

语文离不开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意图,千万不能因张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而错误地解读文本,更不能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为由而错误地引导学生。

寓言教学反思 11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两篇寓言。前者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讽刺了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而第二篇是通过蚊子与狮子、蜘蛛间矛盾关系的描写,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与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相反,强者或胜利者,如果骄傲自满,失去清醒的头脑,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文章篇幅简短,却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既能抓住动物的自然特征,描摹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又能突出寓言的特点,告诉人们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文章可读性非常强,是一篇很好的寓言。

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有情节和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并且能在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寓意,但又容易囿于书中的观点,难于跳出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虽然想象力丰富,亦难发挥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突破口,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显得至关重要。

寓言教学反思 12

简、实、真、趣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探索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其基本理念是:教一课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教学寓于读书训练之中。今年,我又回归了一年级,如何在低年段落实先生的思想,怎样把低年级的第一课时上得简单、扎实、真实、有趣,成了我想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选择了《北风和小鱼》一课来进行研究。

一、简单记得上半年徐州培训会上,张庆先生也提出了课改八字方针,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倡简,提倡上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因为语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靠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习得语言。本课从目标来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与写字。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二是识写结合,使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堂中避开了冗余的教学环节,为的就是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从过程来看,也显得简单、平实,追求简单课堂,丰富表现以及有效教学。

二、扎实大家都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就语文学习而言,首先是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与写字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的关系,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力求同步发展。本课为第一教时,必须做到读通读顺,在读通阶段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遵循的便是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的原则。从自由读准提出的多读生字要求,到拿出生字词单独练习,再到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会,最后又继续巩固,让生字词在课文内外走了几个来回,真正地体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而写字教学时,再与生字见面,此时生字就变成了老朋友。在教学字形及书写时,从笔顺认读开始,到记忆字形,再教学读帖,辅之以写字姿势和习惯的指导,规范的生字就会出现在学生的笔下。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扎实的写字习惯,影响今后做事的风格。

三、真实语文课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改实践中,加强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地求是,求真。这是课改成功、语文教学产生质的飞跃的前提和保证。在本课教学中,选择了第一课时,没有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努力不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加入进来,就是为了做到纯正,让第一课时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而不是为了公开课便变得什么都可以装。就是要通过课堂把读的方法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会操作,做到真正能读,真正自己会读。四、有趣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坚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喜欢阅读被《语文课程标准》放在阅读教学起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我们能在学生阅读起跑线的起点上,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逐步让他们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激发情趣,引起学的兴趣。从课的开始,一直贯穿着课的始终。时刻注意自己和学生的状态和言行,以全身心投入到到课堂,以此来激发、影响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想,爱读。有效的评价也是激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用整个心灵去拥抱生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学习方法,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有了简单、扎实、真实、有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想指导,再加上孙景华老师和杨新富校长在教材培训中提到的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为方法指导,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不断打磨,努力使张庆先生的经纬论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内得到有效的落实。

寓言教学反思 13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寓言教学反思 14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抢答激发兴趣,从我们了解的寓言谈起,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平时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激发其阅读学习兴趣。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E资源网络平台的优质试听资源,优化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教会其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人生哲理。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的引导,到了创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首先让学生充分地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放飞其想象力,在进行课堂改编任一则寓言的练习中,学生对情节创编合理,寓意明确,可贵的是还加入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训练很成功。

4、体现教学机智,在我安排课后作业创编寓言时,有部分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窗户与玻璃》等等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尊重,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写出了如《蜜蜂和花朵》、《鼻子和嘴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寓言教学反思 15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寓言二则》,分别是《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感觉很是失败,觉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总结一下。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课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吗?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一遍,会发现自己在哪些环节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赘的。其实不是每节课都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对自己那些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并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并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首先,教学目标不太准确,没给学生以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没让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其次,也是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没有深入地结合学习、生活经验来体会寓意。所以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所以,课堂上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和理解的,老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先自学再交流;凡学生能感悟的就请学生来讲授,让其他学生听得感兴趣;教师只需要讲解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寓言教学反思 篇2

一、整体观照, 梳理线索

讲故事首先需要整体观照故事, 梳理故事线索, 从故事的名字开始, 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都应整体纳入讲者的视线。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需要循序渐进地训练。

以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为例, 学生初步阅读, 整体感知, 认识了这位想守株待兔获取财富结果却一无所获的种田人。但仅仅获得这一信息并不能讲好故事。如果细细品读, 会发现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非常关键: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抓住了这几个词语就抓住了故事的线索, 也洞悉了情节的发展———种田人一天在田地里干活偶然得到了一只兔子, 就期待每天都有这样的好事, 于是整天守候在木桩旁, 一天一天等来的结果是田地荒芜, 一无所获。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这组词语, 帮助他们梳理线索, 把握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 依着线索学讲故事, 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丰满故事, 直至内化语言, 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如此线索的梳理为讲故事、悟寓意提供了帮助。

二、关注过程, 讲出韵味

为了学习语言, 讲好故事是重要一环。其中讲故事的过程引导至关重要。以《螳螂捕蝉》一课教学为例, 学习可以从“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故事的题目叫……”开始。教师应像一位善讲故事的故事大王, 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开始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讲好故事, 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讲故事, 每一句换一角色的方式, 用教师的讲带动学生的讲。在这样的引导之下, 学生自己练讲才练有方向, 与同桌合作讲才评有目标。

学生讲故事, 要经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复杂过程, 对于他们来说, 这是绝佳的综合性训练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 如果讲故事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复述上, 那就窄化了依托文本发展语言的空间。课文内容只是承载语言的一种模式, 理解它、运用它、超越它才是最终要实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标。所以, 教学的核心应该转化为创造性的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最终实现语言的独立运用。学生可发挥想象, 诠释自己的理解。

三、锤炼寓意, 启迪思考

寓意是寓言故事的灵魂, 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反复地说讲故事, 内容逐渐烂熟于心, 但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还需细细思忖。

仍以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为例, 在“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一组词语的梳理之下, 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之后, 再来感知这组词语的深层价值。学生会顿悟, 正是种田人把一天中偶然发生的事件当成每天都可能发生的必然事件, 心存侥幸期望不劳而获, 才会有田地荒芜一无所有的惨痛结局。前期的“讲”为此时的“悟”夯实根基, 此时的“悟”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寓言教学亦精彩 篇3

[关键词]寓言教学 精彩 词语 句子 留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37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大都具有篇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它本应成为学生乐学的内容,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把寓言课上成说理课,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致使它丧失了应有的情味、意味。那如何才能上出寓言的语文味呢?

一、抓词语,品人物

寓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道理与内涵大都隐藏在故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寓意,不能光凭教师的口头讲解,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揣摩、咀嚼。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寓言中的人物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进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寓意、体会情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揠苗助长》一课时,对寓言的寓意——“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本质规律,如果人们违反规律办事,不仅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学生的学习只不过是机械的记忆与背诵,就会丧失寓言故事原有的意味。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理解寓意,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巴望”“焦急”“终于”“纳闷”等词语的理解上。这样,农夫急于求成的心态在学生的品味中就显露出来,为学生理解种田人的劳无所获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抓住寓言故事中几个关键的词语——“巴望”“焦急”等,引领学生耐心品味,从而使学生对农夫的“心理”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感受,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在品味词语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词语,形成了语感,而且还使寓言教学凸显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抓句子,练表达

作为寓言故事,在语言表达上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其独有的魅力,尤其是一些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为寓言故事平添了几分情趣。因此,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得意忘言”,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语句、幽默的表达进行反复品味,力求“言意兼得”,获得理解与表达的双丰收。

如,在教学苏教版《螳螂捕蝉》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在这句话中,“终于”这个词充分表现了少年为了等到一个劝谏的合适时机,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在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上这个词语说一段话。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在说话的过程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终于”在实际生活中的艰难与不易。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少年的睿智,而且为少年的精神所打动。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练习说话,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与发展。

三、抓留白,促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能。许多寓言故事都有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部分,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想象力与创造潜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如,苏教版《狐狸和蝉》一课主要讲述蝉在遇到狐狸之后,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能提高警惕、引以为戒,从而避免灾害发生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教训”。课文到这戛然而止。学生读完后,不免会产生疑惑:蝉是从哪里吸取教训的呢?此时,教师趁机把《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想象一下:蝉在听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以后,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写下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寓言的魅力。

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总之,在寓言教学中,教师要明白:寓言教育不是思品课,寓意理解也不是寓言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要仔细寻找寓言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反复揣摩、研读,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内容、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获得言语技能的发展,演绎出寓言教学的无限精彩!

寓言教学反思 篇4

《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按照本单元要求: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我决定以本课为例,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在自由读课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内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同学都是基本上把课文读一遍,没有详略没有概括,这是很让我头疼的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课文的提纲,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将内容说完整。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先……后……最后……终于成了……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说,并一再强调这是按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概括的主要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好好地使用这种方法。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段的孩子来说,概括文章大意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等到五六年级就会遇到更到的困难,所以,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5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办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语文味。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我更注重了倾听和及时评价,更注重抓住细节,不同角度地评价。评价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平日里比较随意的评价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改编故事,深层消化。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篇6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还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时,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尤其是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在学习《南辕北辙》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读完课文后学生之间相互试讲这个故事,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去楚国人说说自己想要说的话。这时有的学生说他带的盘缠越多,越不能到楚国;有的学生说车把式技术越好,他离楚国越远;还有的说楚国在南边,他不听朋友的劝说,硬要往北边走,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同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

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初探 篇7

寓言具有假托故事情节寄寓哲理的艺术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寓言故事必须服务于寓意,因为寓意是寓言的核心与灵魂。从内容层面而言,寓言具有下列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语言幽默犀利,具有寓意于言的讽刺性与教训性。因为作者写作寓言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阐明哲理,给读者传递某些人生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其二,故事情节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连类比物的比喻性。从形式层面而言,寓言具有下列基本特征:从语言方面而言,具有简洁精练、高度概括与表现力等艺术特点;从形式方面而言,具有结构严谨、篇幅精悍短小的艺术特征,是叙事类文学艺术作品中结构最严谨、篇幅最简短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二、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想象空间的拓展

目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多采用拟人的修辞格来叙述故事情节。如此,有利于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创作出趣味横生的小作文。

教学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时,我曾有意问道:“同学们,小动物们真的会跟人一样说话吗?”如此,一方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拟人修辞格,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课文教学完毕之后,我又向学生提问:“如果请同学们也写一篇寓言故事,同学们会安排哪些小动物跟人一样说话呢?”有的学生答“小猫”,有的学生答“小狗”或者“小鸡”等。经过上述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浓厚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探索事物本质

教学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学生大都能够由此了解到乌鸦的愚蠢与狐狸的狡猾,不过这只是课文中的表层意向。于是,我在课堂上有意如此问道:“狐狸为何能够达到卑鄙的目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终于明白了蕴含于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狐狸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是因为乌鸦被狐狸赞扬时,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从而导致衔在嘴里的肉被狐狸骗去。之后,我对课文进行点拨:当坏人赞美你时,必须思考隐藏在坏人赞美背后的东西,否则就会像乌鸦一样上当受骗,由此引导学生将这则寓言的寓意引申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目的在于告诫学生:不要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而应该冷静深刻地分析与思考问题,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有助于思想教育

教学寓言《拔苗助长》时,我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而后我提问道:“秧苗看起来长高了,可是这样做会给秧苗造成怎样的后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道:“秧苗会死掉。”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会死掉?”如此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做违反了秧苗的生长规律。”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可见,寓言故事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一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均结构完整、篇幅短小精悍,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富于变化的故事情节,语言也非常简洁通俗,易于学生朗读,深受小学生喜爱。那些寓言故事均是通过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动物小故事形象深刻地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并在其中蕴涵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哲理。它们就像慈爱睿智的长者一样,用语重心长的语言告诉同学们很多人生的哲理。鉴于小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但是感性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也不强,无法准确理解与揭示寓言的深刻寓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准确提取寓言信息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感知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摘要: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文学体裁,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形式。本文从寓言故事的特征入手,对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其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联系生活,提高寓言教学效率 篇8

[关键词]童话教学 现实生活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0

寓言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眸子。这种独特的充满想象力又饱含故事性的文学体裁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小学生在进入五彩缤纷的寓言世界的同时,也接受着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来自现实生活的简单道理的洗礼。怎样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呢?

一、 复原故事情境,让情境重现

寓言故事语言所搭构的空间情境是平面的,需要经过联想,这些文字才能“立”起来,变为立体的场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或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或成为悬空在事件之外的目击者。这更能使其获得来自故事本身的直接感染。这时,寓言故事的“虚”不复存在,读者能感受的是现实生活迎面压来的沉重。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联想能力还很弱,并不能在读语言的同时,第一时间在眼前呈现所描述的场景。情境不显,便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就不能将寓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复原故事情境,让事件重演,拉近学生与寓言故事的距离,让学生从“读”到“看”,再到“感知”,看到故事这面镜子中的生活或生活道理之相。

如《乌鸦喝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它主要讲述了一只乌鸦用自己的智慧应对客观环境造成的困难,从而解决喝水问题的故事。简单的故事情节却饱含着不简单的人生哲学,发人深省。但是,小学生并不曾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对解决办法也是一头雾水。即使他们对情节以及故事的寓意有大致的理解,但还会纠结于乌鸦所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方法不明,便不知晓乌鸦智慧的高明之处,就不会对寓意有深刻的领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从乌鸦喝到水的方法入手,进行情境演示,让事件重演。首先,教师可准备相关的道具——长颈、小口、大肚的透明玻璃瓶,类似乌鸦同等长度大小的喙,水、小石子以及量尺;然后按照乌鸦的办法进行实验。当实验完成,学生都会佩服乌鸦,并将关注点转向现实生活,深刻地领悟到在遇到困难之时,动脑思考并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的重要性。

二、复原故事语言,从语气中认知角色性格

文学艺术都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寓言是现实生活的一扇窗户。每个读者都立于这窗前,用心感受寓言世界各个角色的特点。通过这扇窗户极目远眺,我们又会看到现实世界。寓言故事的语言又是一扇明净的窗户,故事中主人公和叙述者的一言一语都巧妙地透出它的寓意哲思,让人无法轻视。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语言,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对学生了解寓意,分辨人物的善恶具有很大帮助。

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情节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对话进行推进,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是通过对话显露出来。因此,教学中,对对话的语言在寓言故事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对待。在故事中,狐狸用一系列谄媚奉承的语言来骗乌鸦嘴里的肉,乌鸦因为虚荣的驱使,中了狐狸的圈套,成为受害者。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教师要把握好这种以语言形式来表现狐狸和乌鸦特有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由于狐狸要骗乌鸦嘴里的肉,所以说话的语气自然是友好温和的;由于是骗,对乌鸦的夸耀并不是出于真心,所以友好温和中又带着虚情假意,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

三、复原情节逻辑,从因果关系中感受寓言的妙趣横生

寓言故事与其他的故事一样,都以情节的逻辑性来虚构故事,又以因果关系来表现寓言故事的妙趣横生。这是构成寓言故事的一个笼统框架。故事也因而变得具有合理性及可观赏性。同时,寓言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又是现实生活的逻辑性的体现。学生可通过阅读童话中的情节逻辑来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逻辑,知晓因果循环的关系,明确每一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主要讲述了狼为吃掉恰巧在同一条小溪边喝水的小羊而找各种借口的故事。故事的每个情节,即狼所找的每一个借口,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没有逻辑性。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都不成立,这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狼为了满足利益千方百计找借口的丑恶嘴脸,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

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地把寓言让学生读读就了事,还要让学生穿越寓言世界,联系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寓言的体裁特点,更能从寓言中理解生活。

上一篇:湖南的中秋节传统习俗有哪些下一篇:匆匆优秀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