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闭幕式感想(精选11篇)
经过16天的激烈拼搏,本届北京奥运会在今天落下帷幕。中国运动健儿又一次突破,奥运金牌获得51枚,金牌榜排名世界第一,在此祝贺各位运动健将。希望各位运动员再接再厉,在2012的伦敦取得更好的成绩。
北京时间晚上8时,闭幕式正式开始。之前的10秒,场外燃放起了绚烂的烟花,为闭幕式的开始进行倒计时,这也为闭幕式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倒计时结束之后,空中燃放巨大的烟火,焰火组成一个圆字,寓意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
此后,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升旗仪式结束之后,闭幕式的演出正式开始,将进入到第一个环节:相聚。
奥委会主席罗格发言中称赞北京奥运无与伦比。
在伦敦8分钟之后,第二幕文艺演出“记忆”开始上演,运动员走上飞机的旋梯,以微笑告别北京。在临别的瞬间,他们回头凝望,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男运动员打开手中画卷,奥运会一幕幕场景浮现在鸟巢上空。随后,场地内响起本届奥运会会歌《YOU and ME》,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也在歌声中缓缓熄灭。
这是一届创造奇迹、超越梦想的奥运会。迄今已诞生了38项世界纪录,蒙古、多哥、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代表团实现了各自国家金牌、奖牌的历史性突破,菲尔普斯独得8金并打破7项世界纪录,博尔特包揽男子100米、200米这两颗奥运会“皇冠上的明珠”并双破世界纪录,中国代表团历史上首次跃居金牌榜首位„„一项项优异的成绩,一个个辉煌的瞬间,让人类骄傲,让世界沸腾。
古代奥运会开幕式起源于宗教神话仪式,宗教文化甚至是奥运会仪式唯一的作用。而现在,以祈求神灵庇护为目的创造的祭祀活动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的多元文化对话与沟通的视觉艺术盛会。开幕式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的变迁。
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的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始,只有基本礼仪,音乐上基本是宗教音乐风格的赞歌。开幕式也无国家民族之间的分别,整个是对古代奥运会的模仿。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等电子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奥运会开幕式更加直观、快速的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多元文化的交流也更加便利。开幕式也成为了宣传本民族文化、建构国家形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最佳平台。在第四届奥运会上新增加了统一的入场仪式、统一的服装、运动员在本国国旗引导入场。1913年顾拜旦先生设计出奥运会五环标志。第七届奥运会上首现放飞和平鸽仪式、运动员宣誓和独立的会徽。1936年柏林奥运会创立火炬接力仪式。这样的文化符号增进,使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规范,也为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各种文化符号的加入,奥运会开幕式已基本成型。
20世纪70年代起,奥运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大洲,也承载着各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碰撞,通过每一场开幕式,人们都能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文化价值
美国传播学者凯瑞认为,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
仪式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文化价值上。奥运会开幕式有文化表演、运动员入场、升旗、宣讲、点火炬等仪式展演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与文化息息相关。现代奥运会仪式已经由简单的作为运动形式的某种仪式而逐渐抽象成具有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仪式,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主要用来向世界观众展示举办国的文化。
文化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内容,也是其价值所在。邬烈炎在《外国艺术设计史》中谈到“奥运会不仅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而且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创造出最伟大的作品。”每一届开幕式上的各种演出、人物、音乐、舞美、服装等,这些所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围绕着开幕式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媒介事件,“邀请”亿万观众“参与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无形中了解接受着英国的文化。英国人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骄傲,用工业革命、互联网、007、憨豆、乐队等英伦文化符号向人们传递英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旨在唤起全世界对于英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接受、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三、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分析
1、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符号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奇妙岛屿”,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开幕式的大屏幕展示了一个几分钟的纪录片,展示了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它带领着人们的视线穿过伦敦塔桥等伦敦的地标性建筑,来到主体育馆“伦敦碗”的现场,农夫、绿地、牛羊、人们欢歌笑语,仿佛一幅田园画卷。英国的乡村文化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人眼中美好生活的记忆。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一句台词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草地被席卷,篱笆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巨大高耸的烟囱和厂房工地。这一部分英国人并没有炫耀工业文明带来人类的进步,而是想告诉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贪欲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007特工詹姆士邦德护送女王从天而降来到“伦敦碗”。由儿童和伦敦GOSH儿童医院几百名医务人员展示的英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随后出现了英国著名的童话形象,憨豆先生这个英式幽默的代表人物出现在《火的战车》中,他的表演亦庄亦谐,交响乐表演与做着各种滑稽动作甚至还放了一个屁的憨豆先生一起,强烈的反差让人理解了这就是属于英国人特有的幽默。英国电影、电视片段的展演,一首首经典的英式摇滚乐响起,点燃了所有观众的激情和梦想。开幕式中几乎出现了英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知名歌手和乐队,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剧。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英式住宅、酒吧文化、地铁爱情、家庭温馨这些画面给我们展现了英国平凡人的方方面面。这些英伦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元素,像跳跃的音符,谱写了一首文化之歌,把英国的传统和流行文化输出到全世界,显示了英国发达的创意文化产业,提升了英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特色
开幕式作为一个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其多元文化是必须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人似乎加入了太多“不和谐”的元素。争议性文化也是英伦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幕式上展现了争议性的音乐和电视。
曾被认为是“引人吸毒”的《猜火车》,曾遭禁播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歌曲,在开幕上都有所呈现。《上帝拯救女王》这首作品拿英国女王开涮,把女王的臣民描述成白痴,直接向政府开火。同样还有歌曲《放松》,因其单曲碟片的外包装上含有色情图片而被禁播。这两首被禁歌曲入选了奥运会开幕式歌曲名单。这种影响国家形象的负面元素也被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英国人宽广的胸襟和英国文化的包容性。开幕式就是要充分展示国家形象,获得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获得本民族的认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唤起了很多英国人心中的美好记忆,重塑了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二是获得世界的认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为世人理解和接受。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让英国人重温经典的记忆,为英国发达的现代文明骄傲自豪,也邀请世界人民了解接受英国的文化,向伟大的文化致敬。
仪式传播就是文化传播,当今社会,每个民族都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奥运会主办国家都会充分利用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进行文化输出,建构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形象。奥运和文化即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开幕式作为一种进行文化传播的承载形式,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价值。
摘要:仪式、传播和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种仪式,具有文化性,其仪式传播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本文试图分析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以及伦敦奥运会的文化元素和仪式传播特点。
关键词:奥运会开幕式,仪式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5.
[3]邬烈炎.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77.
[4]闫伊黙,刘玉.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J].文化研究,2009(2):116-118.
[5]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庆工程大学,2010.
[6]陈明玥.仪式传播与城市对外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播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2.
第一届(1896/希腊雅典)最具历史意义的开幕式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293届古代奥运会的火种由顾拜旦重新点燃。
为筹集奥运会开幕式举办基金,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奥林匹克邮票。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观众达8万人,这个记录直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才被打破。
第二届(1900/法国巴黎)没有开幕式的奥运会
女性首次成为奥运赛场的参与者,而非只是看客。
本届没有主会场,也没有开幕式。有些运动员都不知道自己参加过奥运会。
第七届(1920/比利时安特卫普)最具仪式感的开幕式
第一次升奥林匹克旗、放和平鸽,第一次举行运动员宣誓仪式。
为了纪念协约国当中牺牲的将士,在开幕式上点燃了象征胜利的火焰。此后,点燃火焰成了大家非常熟悉的点燃奥运圣火的前奏。
第十五届(1952/芬兰赫尔辛基)最抚平伤痕的开幕式
于本届奥运会上亮相的胜利女神图像被选作奥运会奖牌正面图样,并沿用至今,成为奥运史上的一大经典。
第十六届(1956/澳大利亚墨尔本)最倡导团结的开幕式
南半球国家第一次承办奥运会。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联合参赛,在《欢乐颂》的伴奏下,使用有五环标志的黑、红、黄三色旗为团旗共同入场。体育超脱了政治的束缚,被还原为纯粹的体育竞技。
第十八届(1964/日本东京)最具反思意味的开幕式
圣火首次在亚洲点燃,这一年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70周年。
点燃主火炬的是生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那天的大学生坂井义则,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美国发射“辛科姆”卫星,向世界各地转播,这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
第二十届(1972/德国慕尼黑)最悲伤的开幕式
“慕尼黑惨案”震惊世界,并引发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本届奥运会上首次出现奥运会吉祥物,是一只名叫瓦尔迪的德国猎犬。
第二十六届(1996/美国亚特兰大)最具梦幻色彩的开幕式
绝妙的光影、宏大的舞台、绚丽的色彩,亚特兰大成就了科技与梦幻的完美结合。
美国梦与南部风情、体育精神与人文关怀、奥林匹克精神的百年华诞,在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火炬的那一刻得到升华。同时他因为病痛而不停抖动的双手及坚毅的面孔,被誉为奥运会史上最感人的镜头之一。
第二十九届(2008/中国北京)最唯美宏大的开幕式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传承的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2008年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中国以51枚金牌居首,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称得上是最简约而不简单的开幕式
如果说一场好的开幕式预示着这届奥运会成功了一半,那么此前备受质疑、遭遇了无数吐槽的里约奥运会已经成功地扳回了一分。巴西人用自己独具特色的南美风情、随性自如的表演形式和无处不在的环保理念,给今后大型赛事的开幕式树起了“巴西样板”。
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可以说是一台节俭的开幕式。开幕式的预算,由最初的1.139亿美元,削减到5590万美元,减少了近一半。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用一种素面朝天的姿态,打造了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盛宴。它充分挖掘了巴西的文明,从生命的起源展示巴西的历史。热情似火的舞蹈和悦耳的音乐,成了开幕式最好的点缀。
“让我们寻找相同,庆祝不同”,巴西著名歌手若热·本·约林和雷吉纳·卡斯高唱着这句歌词,热情地倡议全场观众伴随《热带国度》的歌声共同起舞。1500名表演者身着各色服装、头戴不同颜色的蓬蓬头假发,跳起了独具特色的“魅力之舞”,马拉卡纳体育场顿时变成一个“广场舞”的海洋。
本报记者 康妮
昨天早上,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闭幕式在伦敦碗举行,美伦美奂的闭幕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届奥运会,17天赛程,产生了302枚金牌,其中新西兰选手获得5块金牌,共13块奖牌,奖牌排列第16名,是近20多年以来获得奖牌最多的一次。仅次于1984年的6块金牌。按照每百万人口获得的金牌数来算,新西兰奖牌数排名世界第二,这的确是个非常好的成绩。
闭幕式激情绽放
昨天早晨7点40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和运动员们,再次欢聚伦敦碗,参加盛大的闭幕式,共同庆祝伦敦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届奥运闭幕式堪称非常成功,欢庆成为主题,伦敦人希望把它办成最欢乐、最让人难忘的闭幕式。事实上,他们做到了。
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典型的英国景色,伦敦吊桥和大吊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伦敦的早晨,一个用新闻和报纸包裹的世界,道路和汽车都裹上了报纸,就连人们的服装和提包都是报纸包裹起来的。在这素白一片的世界中,同样是包裹着报纸的垃圾车上场,著名歌手桑迪站在垃圾车上演唱,她在演唱2011年的冠军单曲《阅读一切》。桑迪就是新生代的代表,今年只有25岁,我们在开幕式上就曾欣赏过她美妙的歌声。
喧闹当中,隐约可以听到披头士的作品“因为”的旋律,这是由现场的伦敦城市声音合唱团演唱的。最后现场各种车辆的引擎夹杂着喇叭和汽笛声,穿着报纸服装的白领男女行色匆匆地赶路。这就是每周一早上,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滑铁卢大桥上,最为典型的一幕。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个体育场被分割成了英国的国旗米字型,米字型舞台的背景,是一面色彩爆炸的英国国旗。这是现代艺术大师达明-赫斯特专门为伦敦奥运会创作的作品。
赫斯特被认为是整个英国目前活着的,最富有创作力的艺术家。他的这幅作品使英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变得具有动感和张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出现在大钟上的上方。他说出了在开幕式上听到的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台词:“不要怕,岛上已经充满各种声音。使人听了愉快,不会伤害人。有时成千的叮叮咚咚的乐器在我耳边鸣响。有时在我酣睡醒来的时候,听见了那种歌声,又使我沉沉睡去;那时在梦中便好像云端里开了门,无数珍宝要向我倾倒下来;当我醒来之后,我简直哭了起来,希望重新做一遍这样的梦。”
丘吉尔被誉为英国历史上,一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第一名,比英国女王和已故的戴安娜王妃排名都高。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突然,全场安静下来,丘吉尔指向了皇室包厢。现场响起了《女王驾到》的旋律。亨利王子、凯蒂王妃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起进入会场。
接下来的主题是街头派对,展现英国的日常生活。在英国各地,街头派对和狂欢活动随处可见。著名的英国少年组合One Direction出现了,这几位少年俊朗的形象一出现,便引起了一阵疯狂的叫声,他们是目前最风靡世界的少年歌手,在世界巡回演出新西兰站时,门票销售在20秒售罄,成为一个传奇。
从开场的早晨,逐渐步入伦敦的黄昏。场内数千闹钟同时响起,开启了披头士的经典歌曲“生命中的一天”。当披头士的歌曲进入尾声,整个呈现撕裂的效果,就像宇宙爆炸一样。这一段的灵感来自于大爆炸理论,与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同名。
导演在这个时段,安排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上个世纪著名经典,这些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歌曲至今令人难忘。
101个雕像碎片开始慢慢聚集,它们组成了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脸。来自利物浦的合唱团演唱列侬的歌曲“想象”(Imagine)。利物浦是列侬的故乡。此时场内的大屏幕,也在播放列侬的声音和影像。
在闭幕式上演出的这首“想象”,是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为了本次闭幕式,与音乐总监阿诺德一起重新编曲的版本。而大屏幕上播放的影像,是列侬在1971年拍摄的。此前从未公开。
英国目前正当红的三位歌手演唱了他们最新的作品。杰西-J(Jessie J)、坦帕(Tinie Tempah)和科鲁兹(Taio Cruz)。带来作品“炸药”(Dynamite)。最后,三人合唱比吉斯(Bee Gees)的著名Disco舞曲“你在跳舞”(You Should Be Dancing)。三个年轻人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穿着喇叭裤跳舞的年代。
乘着5辆豹纹和米字旗装饰图案的汽车出现的时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时刻,她们就是专为闭幕式复出的辣妹演唱组(The Spice Girls)。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贝克汉姆的太太,贝嫂维多利亚。辣妹组合依然魅力四射,她们站在车顶上放歌,傍边帅哥护航。一曲 “辣入你的生活”(Spice Up Your Life),让全场欢声雷动,这种歌曲风格曾经席卷全球。
在歌曲“蓝天先生”的伴奏下,一架手工制作的飞行器准备试飞,实现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不过,这个试验还是以失败告终。宇宙人跌落在舞台上。英国式的幽默再次出现。
英国新生代摇滚乐团“缪斯”(Muse)演唱特别为伦敦奥运会创作的歌曲“生存”(Survival)。这是他们在今年6月新发行的作品。
四辆载货卡车驶向舞台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们看到一个身影出现在卡车后方。这是已故皇后乐队主唱墨丘里(Freddie Mercury),1986年在温布利大球场现场表演的影像。
墨丘里与奥运会最相关,也是我们更加熟悉的,是他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并由他和卡巴耶一起演唱的歌曲“巴塞罗那”。本来那首歌曲要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表演的,但是他在奥运会开幕前八个月去世,遗憾地错过了这场演出。
接下来的旋律再熟悉不过了,这首在球迷当中非常流行的歌曲“We Will Rock You”,是皇后乐队1977年的经典作品,这次的主唱是Jessie J。相信不只是在伦敦,就是在全世界,电视,网络,这首歌无处不在。伦敦奥运的闭幕式,就用这样的英伦音乐,一次一次地震撼着世界。
这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一次盛宴,世界最顶级的歌手几乎都出现了,伦敦奥运倾尽了全国之人力、精华,呈现给世界一台华丽的晚会。此时现场出现了一位清洁工,他在巴西国内家喻户晓,他叫索里索,20年前,他是里约市内的一位垃圾清扫工,负责清扫桑巴舞学校之间的街道。安保人员请他离开舞台,但是索里索开始教他跳起了桑巴舞。索里索的舞蹈是每年巴西嘉年华当中,观众最期待的表演。巴西——里约热内卢,下一届奥运的主办者,就这样出场了。球王贝利特地前来客串,为里约八分钟表演画龙点睛。在芭蕾舞演员扮演的飞天火凤凰顺索道凌空滑入会场之后,盛大现代芭蕾表演在背景灯光和快节奏音乐伴奏下,奥运圣火渐渐熄灭,这意味着伦敦奥运会的结束,同时也为里约奥运会开启了倒计时。
如果说开幕式展现了英国的历史,闭幕式则展现了英国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
辉煌与悲情共存
本届奥运会,有着辉煌和传奇,也有着悲情和伤感,这也许正是奥运会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地方。新西兰选手获得5块金牌的好成绩,创造了辉煌,但是新西兰奥委会也出现了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在报名时忘记了几位参赛者的名字,包括最著名的上届奥运会铅球冠军。导致她发挥失常,最终只拿到亚军。本届奥运,也被网友批评为最错误百出的奥运,包括:美国国旗直接飞走、匈牙利国歌走调、奥运圣火直接熄灭、温布利球场钥匙离奇“失踪”、女子重剑计时器出错等等,也出现了最悲情的奥运英雄,中国跨栏选手刘翔摔倒出局,单脚跳完赛道。
然而无论如何,伦敦奥运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美的一届,因为她触动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情感;激情、兴奋、喜悦、悲情、惋惜。而这正是奥运的魅力。再见!伦敦。
发光的鞋子
今天的闭幕式,英国运动员的登场也富有特色,亮点在他们脚上,原来,英国运动员们都穿着闪闪发光的鞋子登场,发出的光还有变化,蓝白红三色不断转换。
在对照、比较研究我国中央电视台 (CCTV) 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的两个不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转播版本中, 我们发现了CCTV的一些不足与瑕疵, 和NBC的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拟对此研究加以综合阐述, 以期有助于继续改进今后各类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媒介转播。
好的开幕式的主题及其创意表达, 要想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 要想获得大众舆论的普遍认同, 要想全面有效地影响世界价值取向, 还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媒介转播作为保障。毋庸置疑, CCTV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国际传播总体上是很成功的, 不乏理念上的闪光亮点与技术上的鲜明特色, 可距离完美尚有待时日, 并非毫无缺陷。
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授权于BOB公司, 它是由国际奥委会创立的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和北京奥组委共同成立的中外合作企业。BOB作为总转播商, 为各国家和地区的分转播商提供转播信号与设施服务, 但允许他们根据自身需要在现场同时架设自己的机位。例如, 我国央视就在鸟巢内架设了几十台高清摄像机。这样一来, 就产生了多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版本,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NBC、BBC, TVB8、CCTV等。特别是NBC, 在刚刚举行的2009年第61届艾美奖中, NBC版北京奥运开幕式转播独获三项创意艺术艾美奖, 并且观看此版本的当日观众更达到了惊人的3420万人, 创下了自1976年以来在美国本土以外举行的奥运会最高收视率。NBC因此为北京奥运会和那些热情的观众破例一次, 择日在黄金时段重播了这一盛况。随后, 国内外众多网站传播了系列CCTV版本所没有的精彩视屏和画面照片, 于是引发了国内电视受众和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主要对摄像“镜头切换”和主持“解说语言”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2 关于镜头切换艺术
一场好的运动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 摄像镜头的切换须讲究艺术性。概括地说, 所谓摄像镜头切换艺术, 首先要求导演和摄像师对该运动会的历史性时代性社会主题要做到心领神会, 充分表达, 其次是手法技巧上要力求自然得体, 远近适宜, 连贯流畅, 需要时还应注意配以滚动字幕说明, 从而让受众如同身临其境, 切实感受运动会开幕式现场的氛围、激情与震撼。
CCTV版本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就存在摄像镜头切换问题。我们在开幕式当晚收看电视转播时就屡次感到画面切换欠连贯, 远近大小不适宜, 尤其是该大的时候没给近景和特写镜头。比如, 各国家地区入场队伍前高举国名地名牌子的志愿者引导员, 几乎没有一个有特写, 连近景也很少, 人们甚至连牌子上的英文字母也看不清楚。另外, 还有少数节目因为缺少特写产生理解障碍, 使人们对那些场景设置安排大惑不解。例如, 孔子三千弟子盘膝而读的一幕, 可谓场面宏大, 气势磅礴, 但人们却无法知道他们在念什么。后来笔者看NBC版本时, 却发现鸟巢的边端背景屏幕上清晰写着:“welcome friends!”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这岂不有画龙点睛之妙?须指出, 以张艺谋为首的导演团队的这一创意编排是十分深刻而独到的。然而不知是因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以致此处缺少切换而使广大受众不能产生共鸣, 这实在是本次转播的一个遗憾。
3 关于转播解说艺术
转播解说是电视转播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于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 转播解说更是发挥着释疑解惑、凸显主题、文化输出的多元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国际性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演出, 通常包含着广博民族元素的汇合和久远历史传统的积淀。解说员若非赛前进行过大量专业性学习, 对该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文学、体育艺术都有相当的了解, 是根本无法完成解说任务的。这是转播解说的知识性。此外, 对照、比较CCTV和NBC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解说, 我们还感到, 转播解说艺术上还应特别注意解说的时机性和深刻性。
先说知识性。笔者在主要比较CCTV和NB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时, 也旁及了两种版本的闭幕式的对照。闭幕式上, 一辆“伦敦大巴”缓缓开来, 车上有一位演唱明星, 可大家面面相觑, 不知明星是谁。这时, CCTV的那几位现场主持解说全部“失语”, 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没有介绍这位英国演员的任何背景, 把许多问题留给了观众。而反观NBC的解说, 则信息量较足, 告诉受众这位明星是英国最当红的选秀节目的“选秀达人”。此外, 对于那将足球交给英国小女孩的中国小女孩, CCTV提供的信息也不够。而NBC的解说却突出介绍了这位有着4个民族血统的中国小女孩, 实际上代表着“世界儿童”, 暗示了非同寻常的新闻传播的潜在信息。
再说时机性。转播解说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反之, 如果电视画面能充分表现, 应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 这时解说只是一种镶嵌。南京体育学院王惠生教授在专著《体育语言》中指出:“电视解说需要空白。体育节目转播中, 同步说明、背景、评论、空白各部分比例应为4:2:2:2。”这就是说, 在转播体育节目中, 主持人应当有时说有时不说, 留下适当的空白, 以利于观众自己去欣赏和领悟。而CCTV往年转播悉尼、雅典奥运会和德国的足球世界杯时, 中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始终没机会仔细完整地听完这几场开幕式的主题歌曲, 就因为主持解说在音乐响起时, 断断续续、絮叨不休地介绍歌手歌名、歌词大意、创作来历, 直至音乐结束。诚然, 作为一名主持解说无疑需要为受众提供主题歌曲的相关信息, 但问题在于时机的选择, 此时此刻, 观众更需要安静下来, 去品味主题歌曲的意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转播中依然有这样的情形, 在向大家介绍主题歌曲和那2008张灿烂笑脸的来历时, CCTV还是选择插入解说, 几乎将主题歌曲切断掩盖。而NBC则选择在主题歌曲开始前简单迅速地介绍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然后保持沉默, 留出空白, 用镜头语言让观众看到伞状图上的2008张灿烂笑脸, 陪伴大家一起静静地聆听整首歌曲直至结束。
至于深刻性, 前所述及的“孔子三千弟子盘膝而读”, “运动员在中国画上留下脚印”“有着4个民族血统的中国小女孩”等, 如现场解说简要精当, 就都会体现出深刻性。所谓电视转播解说的深刻性, 即对转播节目本身的重要细节, 进行关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挖掘, 以期从精神层面上感化引导广大受众。比如,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 有一幕被许多人, 尤其是被知识阶层称之为印象最深的场景--活字构成的万里长城, 流水瀑布般地倾斜倒下, 美丽妖娆的桃花铺满画面。NBC的转播解说道:“这象征性的一幕, 真是令人难忘, 长城的形象消失了, 鲜花遍布, 蕴含着中国的开放, 中国的友好, 再一次展示了这个国家的魅力。”从长城的敌对性质到鲜花的友好情意, 多么形象隽永的诠释, 春风化雨般地给观众带来深刻而积极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赵远.浅谈CCTV与NBC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风格[Z].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09.
让全世界观众走向梦幻般的英国乡村,感受“绿色与愉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意。网络上好评如潮:“英伦摇滚,个性展现,大胆创意,自由的精神,田园风,学院派,好想去英国旅游”,“犹如一幅戏剧油画,也很有深意,超级震撼”,“颠覆了世人对于奥运圣火点燃的固有思维和模式!原来火炬塔不需要提前搭建,可以像变魔术那样突然呈现在你的眼前。英国不愧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没有很震撼,但有很多感动点,一个尊重每一个人的美好国度!”“一场戏剧演出,一次摇滚盛宴,一次英伦革命!幽默,环保,人性关注,自由精神,深入到了骨髓之中!不做作,不虚假,不浪费,不限制!”当然,这样一次富于想象、诙谐和疯狂的开幕式,也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差评也不少。一些国家媒体不加掩饰地表示了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不满。《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一场古怪的开幕式疯疯癫癫,英国向全世界展现了它难以向自己表达的东西:一个确定了自己的后帝国定位的国家。”希腊国家电视台的评价更为不屑:“这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一场大型音乐会、摇滚歌剧和大型派对”。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导演丹尼·博伊尔曾经说:“模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给观众泼冷水。”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最能代表英伦文化、人们生活状态的表达方式,它一定要有别于北京奥运会。这位具有浓厚平民情结的大导演自己介绍:“全部开幕式表演由平民构成,他们要把奥林匹克运动场变成如诗如画的英国村落。”
之所以采用充满诗意的英国村落和平民做创意背景,专家们分析一方面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潮”,确实严重影响了2012年伦敦奥运的筹备,据称英国政府只能给总导演博伊尔27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7亿元,这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3,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4。另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则来源于对英国特有乡村文化的解读。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过,“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英国乡村》一文中说:“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华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于较为粗陋的地方。在英国,情形则刚好相反,大都会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之所或定期会晤之地……乡间却是英国人的天然感情得以真正发挥的广阔天地。”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观看闭幕式后十分激动。一个短短的闭幕式,竟让中国内在韵,一种意境成功的形象化了。整个闭幕式最绝的是“呼应”!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呼一应。而是遥相呼应,一呼百应,前呼后应,八方呼应……
从看台的灯笼到场上的中国结的呼应。十二生肖形象的“冰灯鞋”与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相呼应。元宵佳节的氛围与春节的呼应。最为用心、别致的呼应是:从“折柳枝相送”与开幕式“迎客松相迎”相呼应。来时是宾客,走时已是亲朋好友。从2008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与本届冬奥会的主题歌《雪花》相呼应。十四年前是我和你,而今我们已是一家人。
从鸟巢上空2008五环焰火再现与“天下一家”和“ONE WORLD ONE FAMILY”中英文字样的烟火出现在鸟巢上空相呼应。曾经是中国精神与奥运精神的融合。现在是中国人对全世界平等、和平的美好愿望与全世界人们的梦想相的一致!这届的冬奥会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看到了中国的坚强和自信!更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真诚与善良,中国人的柔情与浪漫,中国人博大的胸怀。双奥之城,史无前例!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和骄傲!2022北京冬奥会!16天,有着无数个精彩与难忘瞬间,那些瞬间留在你我的心间。留在属于双奥之城北京的冬奥记忆中。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有一个感人的场景,那就是:现场熄灯,全体起立,为因新冠病毒而去世的人们默哀,这个场景和历史上所有的场景都不一样,看到这里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我想起了那些因病毒而受苦的人们,也想起了千千万万为解救病人们日夜辛苦的白衣天使们,以及冲在抗病毒一线的钟南山爷爷和张伯礼爷爷,有了他们,有了祖国强大的后盾,我们才能坐在电视机前享受这美轮美奂的开幕式。
几天的冬奥会直播,我认识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它们的名字有着不同的寓意,“冰墩墩”名字的寓意是: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寓意敦厚、健康、活泼和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强壮的身体和坚韧的意志。“雪容融”名字的寓意是:雪,象征洁白和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味着包容、宽容和交流互鉴;融,寓意融合、温暖,相知相融。荣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举办冬奥会和残奥会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在冬奥会中,我还认识了很多人,有热爱滑雪的美少女谷爱凌,有在雪道之上自由飞翔拼搏的羽生结弦,有把自己活成热血动漫、努力的武大靖以及美丽的俄罗斯自由滑女选手们。
数字技术演绎曼妙“画轴”
“画轴”是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巨大发光二极管(LED)屏幕,其长147米、宽22米、总面积达3234平方米。三维大屏幕成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屏幕上面铺满4.4万颗LED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幻化出各种图案,将观众引入梦幻般的世界中。由两个画轴把“一张纸、一个大屏幕、一个五环、一个地球”的“中国长卷”串联在一起,构成了整场开幕式的主线,观众通过这两个美丽转动着的画轴欣赏到一连串经典画面。然而实际上,这个巨幅“画轴”它们根本没有旋转,它就像两扇推窗一样,只是在缓缓地向前平移。那么,科技人员是怎样造就这种让人们感到画轴在旋转的效果呢?原来,技术人员在轴面上装设了扫描频率达600赫兹以上的液晶条,借助了不同线束在不同状态下发光的原理,运用发光二极管依次熄灭和点亮的手段,演绎出奇特的旋转效果。
特殊材料“生产”神奇画纸
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LED巨大画轴中间出现的一张长20米、宽11米、厚20毫米、重达800公斤的画纸。据专家介绍,这张堪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纸是用顶级特殊航空材料制成的,它像一块多层的“夹心饼干”,制造难度极大,一共才生产了两张,一张供彩排反复使用,另一张供开幕式正式使用;“画纸”居然还自带蓄电池供电系统,能使其打开关闭收放自如。它的基材是一种经特殊处理的蜂窝板,其两侧采用了真空技术压制而成的高分子合成板,面上又粘贴了一层无纺布。难怪乎,它时而可铺在地上,时而又可悬于空中,它既能供舞蹈演员奔跑跳跃,又能供大小艺员涂抹颜色作画,最后还留下了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斑斓腳印。
技惊四座的“活字印刷”
由896块字模和896个演员构成的人机一体化的“活字印刷”表演不仅凸显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中国元素,而且其梦幻般的升降起伏所组成的百变图案和3种字体的“和”字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殊不知,它曾历时1年多经历了26次的大失败。不难想象,要把一个18公斤重的字模在1秒钟之内升降4.5米且无明显晃动,单靠一个身高1.7米的演员来完成简直是一个天方夜谭。
设计师们从中国秤中得到了启发:这边轻轻一碰,另一端就会上升或下降。利用这个“剪刀叉”原理很快就找到了字模的力量平衡点,且通过大量的弹簧连接,把字模的水平平衡力变成垂直平衡力,演员只要用5公斤的力就能轻松升降字模。科技人员再将字模道具的骨架设计成像剪刀一样的可以张合的活动机关,这个机关被套在两层分离的“字模筒”中,演员在拉动机关时,外层“字模筒”便会上下滑动,而内层的“字模筒”则保证外层“字模筒”上升时,里面的骨架和演员不会“穿帮”。
数码控制的“大脚印”
直径70米的“奥运五环”、红白两色持续5秒钟的“笑脸”、惊鸿一现的29个“大脚印”……开幕式上奇特的动态烟火表演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视觉特效艺术设计师介绍说,开幕式上的礼花造型采用了数码控制点火新技术,它能控制礼花发射的误差在几毫秒之内,而且采用压缩空气的膛压发射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火药发射技术,使发射精确度大幅提高。令人瞩目的“大脚印”烟花更是一种高科技的芯片烟花弹,其每一颗烟花弹的内部居然安装了一枚电子芯片,且采用先进的电子打火引燃方式。这些电子芯片通过微波可以接收电脑发出的指令,在由电脑程序指定的时间点上爆炸。难怪乎,这双长约300米的“大脚”能够如此清晰精准地沿着奥运中轴线迈开大步,在苍穹夜空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向“鸟巢”。
防弹材料捆住“蓝色星球”
开幕式上的蓝色星球让全场观众感觉置身梦幻一般。一颗直径18米、晶莹剔透的蓝色星球从“鸟巢”正中间冉冉升起,演员们载歌载舞,寄寓人类“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望,让亿万观众眼前一亮,把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推向高潮。
这个球的制作是采用“多环同心”的方案,上半球从小到大画出九个同心圆环,用一根轴串起,每环之间加以连接。下半球以最大圆环为中心,对称安排。
造球用的材料有普通合金和各种高分子材料,总共20多种,不少是航空、航海、野外特殊装备。在球的内部,环与环之间有绳索连接,同时起到减震作用。好钢用在刃上,绳索是球的“双保险”,选用强度与弹性兼备、价格昂贵的防弹材料制造。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认为除了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理解传播, 还可以把传播从仪式的角度来定义, 因此传播即一个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共同信仰的表征, 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与分享、参与、联合、团结这些概念密不可分。“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3)
奥运会开幕式正是这样一场以体育精神为旗帜的“神圣”典礼。但这场盛典的现场转播, 却并非真正的“现场”。电视媒体在转播过程中, 通过各种手段解构了现场, 而且似是而非地重新构建了新的“现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张艺谋担当导演的开幕式本身, 而在于电视机构对开幕式的转播。本文拟比较分析英国广播公司 (BBC) (4) 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5) 这两家具有不同属性却颇具代表性的欧美媒体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 两者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把体育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
转播时间与片头
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 (BBC SPORT) (6) 全程4个多小时直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由于时差的原因, 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收视率, 保障广告商的利益, NBC没有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其在美东部转播的时间推迟了约12个小时, 在西部推迟了15个小时 (7) 。录播视频经过重新剪辑与画面优化, 表演各部分的长度有人为调整, 除去中间多次插播的广告, 时间总长度较短。
在开幕式进场仪式之前, BBC与NBC分别制作了4分钟与12分钟的片头。BBC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体育元素, 以一段50秒的动画作为开场, 主题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孙悟空, 一路降妖伏魔, 最终到达体育场点燃圣火坛。紧接着的短片以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安门等北京城内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建筑为拍摄背景, 三位主持人简要地介绍了奥运会及其主办城市北京的基本情况, 并以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历届奥运会上游泳、田径、体操、赛艇赛场上的夺牌场景以及训练场上的情形。
NBC的片头分为上下两部分。从徐徐推开一扇中式古典窗格开始, 上半部分共5分30秒, 添加大量的中国元素, 包括古老的长城、颐和园、天安门、故宫, 自然的漓江, 以及现代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上海陆家嘴等, 呈现出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国。结合了各国运动员从事体操、沙滩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训练比赛场景, 以展现出“不懈拼搏”的精神, 这也是从各位运动员口中不断重复的口号。 (8) 画面除了与BBC选用类似的传统建筑外, 还展示了现代中国都市的高楼大厦, 取“传统与现代”、“宁静与繁华”的二元对立之意, 幕后解说词从中国历史谈起, 介绍各个方面的中国国情。
下半部分约10分钟, 进一步从中美乒乓外交与尼克松访华说起, 重点介绍北京在城市建设上的变化, 回顾了2001年取得举办权的场景和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 以及奥运火炬传递被藏独分子破坏等涉及政治的话题。整体上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秩序与混乱”、“喜事与灾难”等多组二元对立, 因此节目被赋予了政治与文化意义。
转播形式
除了片头, 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 (BBC SPORT) 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则在仪式主体部分的前后加入了记者评述与采访, 对开幕式做深入评论。由于BBC的公共广播事业的属性, 整个直播过程不插播广告。
BBC的转播节目在进场仪式之前以及最后点火之后, 现场主持人都会和邀请来的两位前体育明星嘉宾——美国田径“飞人”迈克·约翰逊与英国5枚划艇奥运金牌获得者雷德格雷夫爵士, 交流切身感受, 谈到对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惊喜之处。而采访区内的3名记者也会发表评论, 包括为观众提供事件的“政治背景”, 称中国耗资巨大承办奥运会, 以展示21世纪中国的复兴与超级力量。话题除了开幕式本身, 还涉及2001年以来北京所遭遇的对承办水平的怀疑与之后中国组织者的解决方法, 以及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展望。进场仪式至点火仪式的全程直播过程中, 全部为幕后解说。
NBC的记者在乒乓球馆与体操馆分别对美国女子沙滩排球主力密斯迪·梅·特瑞纳与凯利·沃什, 以及美国男篮“梦八”成员科比·布莱恩特与绰号“小皇帝”的勒布朗-詹姆斯这4位美国运动明星作了简短的采访, 谈及他们与参与过往奥运会相比, 喜欢这届奥运会的哪些方面。与BBC一样, 进场仪式至点火仪式的全程直播过程全部为幕后解说。会后现场还参访了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男篮运动员姚明, 它也是当晚中国代表团入场的旗手, 怀抱着一位在汶川地震中幸存的9岁男孩, 主要从姚明个人的角度, 谈论奥运会对姚明自己、对整个中国具有什么意义。
转播画面
用时约一小时的文艺表演分为灿烂文明与辉煌时代两个部分。各分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 以及星光、自然、梦想几个段落。在鸟巢这个庞大的体育场中动用上万名演员的集体表演本身就是宏大的场面。BBC直播的画面信号与CCTV基本一致。从景别上分析, CCTV的直播节目大量运用了全景式长镜头的拍摄手法, 契合了导演所想创造的恢弘气势, 而经常性以远景为主的全景式长镜头拍摄手法也配合了“宏大叙事”的框架。而NBC则更加注重中景与近景的选取, 胜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把握。
以开场第一幕表演画卷为例, 前者注重宏观的整体, 开始便播放了一分钟的远景长镜头, 画卷徐徐展开后仅有一个双人舞蹈的中景, 之后又回到了全景的画面。而NBC以舞蹈演员正面走入画卷的半身镜头伊始, 近景、中景、远景相结合, 舞蹈演员的黑色对襟中式服装、略显紧张的表情、舞姿等细节都得以呈现。
另外, 两家媒体的镜头都未忽略出席开幕式的各国政要。NBC对体育代表团的进场画面做了缩编, 在美国代表团入场时, 对团内的体育明星, 以及台上的布什总统夫妇都给予了长时间的关注。一些体育代表团进场时, 也会以蒙太奇的手法转到看台上相关的政治人物。BBC在这一点上也一样, 不过对开场时的政治人物入场却是一带而过。
转播解说
与中国观众熟悉的激昂豪迈的“宏大叙事”式解说相比, NBC、BBC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词各具特色, 就节目本身而言, 转播画面与解说词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两者不可或缺。
NBC的解说方式比较像脱口秀, 临场发挥。“今晚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一天。”NBC三名男主播共同在现场作开场白。文艺表演结束后, 一连两声“惊奇”的赞叹。终场陈述:“接下来的几个星期, 今晚的意义会被社会、文化、政治角度所解构, 不过毫无疑问, 艺术表现是绝对重要的。”最终赞赏了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价值, 不过政治文化因素贯穿着节目始终。
而BBC的解说重在描述, 关注奥运的体育价值, 但并不回避政治与文化。3位评论员 (Huw·Edwards、Hazel·Irvine与Carrie·Gracie) 把此次开幕式视作一个“美妙的开始”, “整个开幕式的主题在于和谐。”“运动员为奥运会而努力训练, 这一刻属于他们。”“不过许多年来, 体育和政治都处于一个不轻松的平衡状态。”“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富裕国家的实力。”BBC的解说也提供了不少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国情的背景陈述。
小结
谁是这场开幕式“真正”的导演?张艺谋还是电视转播机构的把关人?同样对于奥运会开幕式这一事件,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与英国广播公司的转播节目各具特色的背后, 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 更具备政治文化的因素。无论是高度商业化的全国性电视网, 抑或是公共广播体制的践行者, 政治始终是体育无法回避的现实, 体育不仅仅是体育, 体育始终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①见南方网《IOC女发言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惊人》, http://news.southcn.com/china/important/content/2008-08-11/content-4529721.htm
②见新浪网《五大洲40亿观众收看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是如此神奇》, http://2008.sina.com.cn/hx/other/2008-08-10/1304180663.shtml
③詹姆斯·W·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④作者注:BBC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简称, 即英国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2年, 总部设在伦敦市, 为英国政府资助却独立运作的媒体。1936年成为全球最早播送电视节目的机构。1960年起对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拥有独家转播权, 官方主页为http://www.bbc.co.uk/
⑤作者注:NBC全称为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即全国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6年, 1941年起开播电视节目, 美国三大全国性广播电视网之一, 总部位于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 隶属于NBC Universal集团, 收视覆盖整个北美洲, 官方主页为http://www.nbc.com/
⑥2000年起成为英国广播公司旗下一个完全专业的部门, 报道包括网球、足球在内的多项体育赛事, 拥有英国最全面最受欢迎的体育网站, 见http://www.bbc.co.uk/sport
⑦见新浪网《美国一周收视:NBC转播北京奥运会收视爆棚》, http://ent.2008.sina.com.cn/v/2008—08—19/23572140098.shtml
【奥运会闭幕式感想】推荐阅读: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感想作文09-11
罗格奥运会闭幕式07-19
里约奥运会闭幕式时间通知11-2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流程12-22
奥运会开幕式中英文稿01-17
我看奥运会开幕式作文03-10
奥运火炬传递之旅的感想09-18
奥运征文 奥运有我11-29
奥运会知识09-22
奥运会征文03-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