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精选8篇)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1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增加,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城市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日益加强。而现在城市规划工作的大环境及政策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客观上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本身也要进行不断的变革,既要放开应该放的,又要管住应该管的,既要有法律的刚性、又要有适应市场的应变性、灵活性、包容性。这些变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改革和优化。

广州市于2009年开展了“控规全覆盖”的工作,全部工作分为“已批控规上网、在编控规整合和新编控规”三部分内容。首先开展在编控规整合,主要是对各区所有在编控规进行核查、梳理和整合,从中发现和解决以往控规编制中的问题。下面以广州市在编控规整合为例来说明控规编制方法的优化和改进。

1、本次原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控制指标的确定存在多头依据,缺乏引导性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确定的依据有: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要求,已颁布实施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控制要求,基本规划原理和经验等。由于这些依据的效用、审批时序不同,部分甚至存在矛盾,设计单位在选择依据时无所适从,影响了控制指标的科学性。

1.2 现状调研不够翔实,数据陈旧

由于部分原在编控规编制年代较为久远,部分现状调研数据已不能反映现实情况,而控规整合单位对大面积的规划整合范围内的现状情况并没有逐一摸查,造成现状核查报告中现状调研数据不能让人信服。

1.3 编制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协调

1.3.1缺乏对城市建设总量的有效把握,难以保证宏观上的控制

城市总体规划只是确定城市总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城市开发建设密度没有明确的规定,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分区规划的建设容量控制,导致分区规划从局部地区出发规划建设容量,难以避免宏观上的失控和无序。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难以把握对宏观总量的控制。

图1:白云区在编控规分区示意图

1.3.2在用地功能布局方面缺乏整体研究,不能充分体现规划整合优化提升的目标

本次控规整合(例如白云区、番禺区)由于各个控规之间比较分散,难以成片,因此规划时仅从本规划区角度出发进行功能结构的安排,未能从整合规划的角度,将各在编控规置于更大范围或区域,以及各在编控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方面,提出各规划之间的问题。

1.3.3在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缺乏大局观,未能实现服务均等化

由于未能形成全区域的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与设施配套,在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时,原规划仅机械地按照中小学的服务半径进行布置,而没有考虑规划区外中小学的现状实际情况,容易造成重复规划或者规划缺失。

1.4 控制要素贪多求全、程式化,缺乏针对性

规划控制体系的要素随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而逐渐庞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四个方面,可细分为几十项指标。有些规划设计为了体现规划成果的“分量”,几乎罗列所有的指标,完成的规划成果本子虽然很厚,但真正能指导日常规划管理的确寥寥无几。

1.4.1标准、规范较为陈旧,实效性不强

现行的大部分标准、规范在制定时由于年代比较久远,为了考虑适用的广泛性,一般控制要求较为笼统和陈旧,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如原花都区加油站规划成果采用国家标准出台较早,而目前城镇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此次控规整合应在原加油站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额外多控制一些加油、加气站用地,以应对远期可能出现的建设需要。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如果标准、规范不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更新,必定会削弱控制的指导意义。

1.4.2控制指标核算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异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本次控规整合的范围都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外,因此城市人口、城中村、部分近郊村(需要进行改造的村)按照城市标准进行核算,即每户3.2人的标准,远郊村、部分近郊村(不需要进行改造的村)按照每户3.5人进行人口核算。而白云区乡村地区与花都、番禺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实际户均人口已经达到4.0人,但如果均采用户均3.5人计算则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对规划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

1.5 缺乏相关利益者和公众的参与

由于规划涉及大量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征求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就显的尤其重要。但由于原规划在编制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得非常周全(例如征求镇政府、街道、村委会的意见),导致在后期审查过程中需要重新征求和反映相关利益者的诉求并在规划中综合考虑地加以落实,以致规划审批后又重新走程序调整控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原因分析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立项的计划性不强,未能有效统筹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项源头不统一,有市政府、规划局根据城市整体发展需要立项的,有区政府根据区经济发展需要立项的,也有开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申请立项的,缺乏计划性。

由于市、区政府及规划局的出发点各异,通常是根据自身发展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进行控规立项。另外,也有开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申请编制、修改控规的,这就造成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反复、重复编制控规的情况,甚至部分控规完全包含在其它项目范围之内。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又给规划管理造成多头依据。

2.2 对现状调研方面的要求不深,未能很好地为控规编制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在以往的控规编制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规划设计单位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规划区内现状的情况仔细核查,某些最新已批行政许可没有落实,行政审批部门对现状成果也不够重视和审查不够仔细,造成编制出来的规划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充足的理由去论证其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求的系统性不足,与相关规划(特别是原总规相比)存在较大矛盾,总规的发展意图未能较好落实

控规编制目前存在就地块论地块的缺陷,未能很好的落实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且不成体系。

目前,控规整合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部分含有原总规中的耕地、林地现象,大量的绿化廊道、农用地及重点控制区被已批及在编控规侵蚀,对广州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2.4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够,修改与调整随意性较大

2.4.1重视工程技术因素,忽视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控规历来重视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但在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中对城市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还是不够重视,没能较好的将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的经济规律与规划有效结合。对规划编制过程中定位、土地使用性质、人口规模、开发强度指标等缺乏科学依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由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存在级差地租,城市各地段的征地成本、动迁成本、基础设施成本等差异较大,导致城市各地段的收益差异较大;而且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规划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这种经济规律,仅从工程技术方面考虑而制定的控制指标必将有所偏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无法有效指导城市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2.4.2控规面对经济发展时存在被动调整和修改

由于各地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机遇不同,原有审批通过的控规在面临新的发展形式下就显得非常被动,因此各区主动申请对控规的调整。另外,就是部分正在编制的控规,在面对新形式时也经常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重新划定范围后,重新开展编制新一轮的控规。

2.5 公众参与方式简单,易流于形式

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思想突出、法制建设落后和市民社会还没有形成,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近代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过程。公众参与是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发展决策的表现,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的反映,而不是自上而下赋予的一种权利。目前,对促进公众参与的研究,在宣传教育、机构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认识,还是种自上而下的表现,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3、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思路

3.1 明确控规编制的主体,计划周密地安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

根据目前控规的编制主体情况,广州市的控规编制主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广州市政府(委托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经费由市城建维护费支付;二是区政府(委托区规划分局负责),规划经费由区财政支付;三是镇政府,规划经费由镇财政支付。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明确实施主体,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保障总体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分解、落实,实现广州市不同规划层次的一盘棋。

3.2 强化现状调研,制定技术标准

首先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加强现状调研的力度,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的技术标准,要求编制单位首先完成现状调研的分析报告并通过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其次落实上层次法定规划的要求,合理分解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容量、用地规模、开发强度、配套设施。

3.3 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控制指标,力求科学

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

加强经济分析,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测算。经济分析是研究土地开发建设潜力,形体布局模拟是将规划空间具象化,分析对比统计是总结借鉴他人经验,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3.4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控制要素,区分出强制性和指导性

对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力度应有所区别,控制要素也应有所侧重。如城市建成区应以“刚性”控制为主,而城市新发展区则应留有较大的弹性;对城市中心区,为了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应严格控制建设量,重点是对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控制;对工业生产区,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应重点控制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的下限,同时对绿地率采用上限控制,避免出现“花园式工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可分为强制性和指导性两类,就某一个规划控制指标而言,在不同的规划中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的属性,因此必须加以区分。例如,容积率一般为强制性指标,但对工业用地不宜作硬性规定,尤其是新建工业区,要考虑到生产运作上有无特殊要求,在生产门类不甚明确的情况下,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只需确定其上限。

面对我国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预见性往往不能适应发展的全部变化,为了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操作性,必须采取弹性控制,以强化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的衔接。弹性控制可表现在用地性质的兼容、地块的划分、指标的上下限控制等多个方面。

3.5 积极运用城市设计理念,提高规划的直观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增加一些对开发活动的原则性引导和人性化考虑,如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空间组合等,有利于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进一步修正控制指标,协调整个规划范围的景观控制。但在城市设计引导规定中应避免只定大原则,过于笼统,必须把控制原则真正落实到各个地块的具体要求中,才能发挥作用。

3.6 强化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制定信息公开机制

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加大对控规的宣传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政府官员主动向公众讲解他们熟知的、而对公众却是深奥费解的专业知识。公众参与结合具体项目,在项目办理过程中,充分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举行公示、听证会等,让公众参与控规的实施管理。

建议对于控规编制与审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采取三段式的形式:第一阶段是控规草案编制之前的参与,这就使得公众能对地方的发展目标及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为规划草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第二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参与,任何人均可对规划草案提出异议,规委会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对于切实可行的建议必须予以考虑;第三是草案编制完成后的公众展示,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仍然有人对草案提出异议,属于需要重大调整的,则可返回到前面的步骤循环编制。

规划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规划相关资料的公开。主要包括规划的背景资料、规划依据、规划的主题等;二是议事过程的公开。例如规委会在举行会议之前,应当发出通告,公开议程,宣布会议的时间、地点、讨论事项等内容,公众有权出席旁听会议、观察会议的进程,并有权取得会议的信息、文件和记录。三是规划成果与决策的公开,这样公众就可以了解到该决策是否会对自己合法的利益造成影响。

4、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是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是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控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今后还需要继续进行优化编制方法的深入探讨,结合实际管理工作来及时深入研究和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姚燕华,王朝晖,孙翔等.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规划+实践,2006(7)蔡瀛,姚燕华,王朝晖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创新——《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解析[J]城市规划,2007(3)孙翔,王朝晖,姚燕华等.广州市建委科技委研究课题--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规划实施研究,2007(7)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2009年度)工作总结,2010(1)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2

社区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普遍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来的一个新课题。“社区”是一个富含“以人为本”思想的概念,它强调可持续的价值观,主张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注重人的活动。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规划意图,为有效地控制用地和实施规划管理而编制的,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社区规划相结合。

1 项目研究背景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已经完成,形成以老城和新区“双心”为核心,以山水绿带相隔离,快速交通相连接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徐州新区是市级功能转移的接纳地,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和新的城市中心,是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重点片区。

东北地块是徐州市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新城区重要的功能组团之一,承担着新城区主要的居住功能,因此如何合理的组织居住空间、选择居住管理模式、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是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的重点。

2 引入社区规划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2.1 社区组织方式与规模分析

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这一概念的引进,土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教育医疗体制的改革,原居住区规范规定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层次划分,以及各个层次的人口与用地规模的确定,已经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本次规划研究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住区划分为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两个层次。

2.1.1 居住社区

本次规划编制中参考南京市新建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综合确定一个居住社区的规模为4万人左右,基本上是以城市干道相围合的,一般由4个基层社区组成,其中,居住社区中心用地规模控制在4 hm2,其中公共设施用地3 hm2,绿地1 hm2;居住社区功能强调其混合性和精神空间的改善,注重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在满足本社区基本配套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功能空间和类型,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内部生态人文系统的稳定。

2.1.2 基层社区

一个基层社区的人口规模为0.5万人~1.2万人,略小于居住小区的规模,基本上是由城市支路以及支路以上等级的道路围合而成的,主要是考虑以标准配置的9班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为基准而确定的(参照南京市新建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基层社区的规模参考以上的标准进行设置,其中,基层社区中心用地规模控制在7 000 m2,其中公共设施用地约3 000 m2,公共绿地用地约4 000 m2。

2.2 住区用地规模分析

在目前房地产开发中,尤其是对城市中心区工厂企业搬迁后的用地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中,多以零星开发为主,规模较小(有的是5万m2以下的开发),有资料显示,北京市低于小区级规模的住宅区开发占33.8%,4 hm2以下的开发占到总数的13.2%,济南和青岛市改造地段规模大多在1 hm2~6 hm2之间,青岛市改造地段用地面积在2 hm2~6 hm2的占全部改造地段数量的58.3%,济南市占47.4%,青岛市最大的改造地段只有11.64 hm2,济南市为15.48 hm2(包括3.55 hm2的城市公建备用地)[5]。

实践证明,这种无序的零星建设地块产权的不统一,容易导致开发商的各自为政,无法保证必要的配套设施,同时也会给所在街区带来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和问题。对于物业管理,人、财、物的运作更难以达到经济、合理的水平,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同时过小规模的开发给基层社区管理带来困难,对社区建设的开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如设施的短缺制约社区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规模大小不一的住宅组群影响社区管理的划定等。

相对于旧区来说,新城区的地块划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由于事先不能确定开发项目的规模,地块的划分常常缺乏依据,主观性大,有时干脆采用等分的办法。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必然导致与实际建设的情况不吻合,进而影响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当划分缺乏依据时,最好先不要划分的太细,待项目明确、条件成熟或在建设时再细分。

新城区起步区目前出让的居住属性的地块最大面积为16 hm2,最小地块为1 hm2左右,其中,小地块主要集中在5号路以北的中央商务区内。因此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结合目前新城区出让地块的情况,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有关道路间距和支路网密度的相关规定性要求,确定用地基本开发单元的规模控制在10 hm2~15 hm2,基本上是以支路围合或者支路与次干路围合的地块,同时,考虑适当发展20 hm2以上和5 hm2以下的地块,给未来房地产的开发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充分的弹性。

2.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析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是社区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编制过程中,笔者考虑以新的社区体系建设的要求配备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规划考虑对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的公益性设施采取由政府主导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措施,而对于一些便民性设施则采取市场性运作,同时考虑其“受益”用于维护社区中心公益、保障性设施。

2.3.1 居住社区配套设施

居住社区配套功能主要包括公益性设施、社会保障性设施、便民服务性设施。本次规划编制规程中,考虑居住社区级中心以服务半径500 m内的4万左右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一般设置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或邻近公共交通站点,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7 min~8 min,自行车3 min~4 min以内可达。居住社区主要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社区医疗卫生中心、文化中心、体育活动站、邮政所、房管所、少年宫、菜市场、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

另外,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除考虑以上的必要设施外,还在图则管理单元中提出推荐配套设施的配置,规划建议布置在2层以下,方便居民的使用,例如便利店、早点店、日用品店等设施。

2.3.2 基层社区配套设施

本次规划考虑基层社区中心布置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集中布局,实现居民在步行3 min~4 min内可达。基层社区的配套设施主要满足本社区的基本服务需要,包括文化站、医疗服务站、行政服务点、便民服务设施等。基层社区主要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托儿所、社区警务室、托老所、活动场地、居委会、卫生站、文化站、小型商店、便利店、停车场、公共厕所等。

3 结语

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前提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引入社区规划理念,将社区成建制纳入,改变了传统的居住空间组织模式,适应了现阶段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化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同时给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社区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切实的保障,满足了新形势下对社区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摘要:基于如何建立一种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以新城区东北地块为例,结合社区规划的相关概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阶段分析了社区结构与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主要问题。

关键词:社区,规划理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小平,沈德熙,唐历敏,等.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孙施文.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6-47.

[3]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0):24-30.

[5]周建军.“城市——基本生活单位”适合旧居住区改造的公建配置结构[J].住宅科技,1995(2):6-9.

[6]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76-77.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规划指导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布局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核心引导,实现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编制了大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但成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公平统一,还是值得认真商榷,特别是从非专业视角来看控规的成果形式还难以理解认同,所以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设计手段,使成果形式尽量直观易懂。

1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设计的中作用

1.1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可以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1.2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1.3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4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和整体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更为具体化的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有效的过渡与衔接,起到了深化前者和控制后者的作用,确保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1.5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也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要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公众利益。

2 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方式

2.1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编制区内的用地现状、建筑物状况、道路及各种基础公共设施、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分析和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及上位规划对编制区的规划要求。

2.2建立科学的规划控制体系,确定合理的用地功能、公共设施配置,塑造优美的绿地景观和综合环境,并以地块为单位作出相应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和引导要求,同时又结合实际,兼顾当前和未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操作性。

2.3为加强开发、建设方对用地选择的可靠性和目的性,增加透明度,分图则图文并茂,其中既有地块的位置图,又有地块控制图则,同时对地块的综合控制指标和控制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2.4对规划区内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突出满足城市发展的非盈利性项目和各级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控制要求做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并将这些需要配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落实到用地上,以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具体调控和引导,保证基础性、公益性用地不被侵占,切实保证公共利益。

2.5规划从建筑群体环境层面上对各主要功能分区空间进行空间景观分析,特别对区内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中布局区、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和引导,以深化和引导传统控规成果的延续和扩展,充分反映规划意图的补充和具体化。

3 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用的因素

3.1土地产权。由于土地排他性的完全权利,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租赁权、抵押权等多项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很多情况下,控规在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都与无法改变土地的产权有关。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必须重视产权因素对地块的影响。

3.2配套设施控制指标。为了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应按照该地块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地价、环境质量影响等要素,明确相应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标准和用地布局。

3.3建筑建造控制指标。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的必要的技术规定。

3.4控规编制时机和过程。控规是否能够发挥实用性,与编制的时机有着密切的关联。控规编制内容和审批过程太过繁琐,也影响了自身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导致降低了控规实用性。

3.5政府行为。控规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最直接依据,同样也受制于政府决策。

4 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4.1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4.2指标常数控制难以应付现实复杂多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功能、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等趋向多元化,控规往往难以对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没有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凭着经验或者理论,制定了一套表面合理控制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避免的挫败,其结果便是频繁的调整控规。

4.3城市建设规划在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轴线和广场周围,建筑实体与界面的贴线度达到80%以上,界定的环境空间尺度宜人,也能较准确地反应规划意图,达到理想的环境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政府或者开发商出于某种意愿,而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4.4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落实。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

4.5综合多种方法科学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5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个从决策到实施的动态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核心引导,指导着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规划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布局。

参考文献:

[1] 刘宇辉.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2010 .

[2] 张刚.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10年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4

[2002-7-5]

审批依据 审批内容 审批条件 审批程序 申报要求 公开方式 办理部门

审批依据

关于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调整控规的程序,以及实行社会公众参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实施<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细则(试行)》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

审批内容

根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的规定:

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审批条件

有土地使用权的、申请调整控规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申报单位),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综合处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须填写“控规调整审批申报表”。申报时提交由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控规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纸文件一式5份,电子文件2份,图示展板1套。论证报告内容必须符合《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中有关要求。综合处经审查后认为可以受理并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

审批程序

综合处在受理申报单位申报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论证报告转到重点处,进入预审、公示程序。

进入预审、公示程序后,由重点处进行论证报告图纸文件初步校核工作及公示材料准备工作,期限为5个工作日。之后组织论证报告预审工作及公示工作。公示与预审工作同时进行,期限为15个工作日。

预审与公示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重点处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汇总意见整理后,请示委主管副主任及相关领导安排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意见与论证报告一并报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

经预审,对没有依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编制的、明显不合理的论证报告,经规划处或重点处在预审后的2个工作日内(包括主管副主任签发1个工作日)请示委主管副主任同意予以退件,并负责通知申报单位。综合处在1个工作日内发放“控规调整退件通知书”。

审查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时间为每月第四周的周三(0.5天-1天),遇国家法定节假日顺延。会议时间、地点,由重点处负责通知。重点处负责向会议介绍报审的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基本情况、预审意见及公示汇总意见。

会后由重点处在3个工作日内,草拟会议纪要及上报市政府的请示,经委办公室转报市规划委主任在3个工作日内签发。

控规调整审查会议未予通过的论证报告,由重点处在2个工作日内(包括主管副主任签发1个工作日)请示主管副主任同意予以退件,并负责通知申报单位。综合处在1个工作日内发放“控规调整退件通知书”。

委办公室接到市政府审批后的1个工作日内转交重点处,重点处负责控规调整审批通知书(稿)起草、请示工作,工作期限为4个工作日,市规划委主任在3个工作日内签发,经签发后由重点处转综合处,综合处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控规调整审批通知书”,申报单位依照其在“控规调整立案表”中的填报说明,通过我委自动查询电话查询后,或到我委申报大厅发件窗口凭“控规调整立案表”领取。

申报要求

一、控规调整申报时所需文件和图纸

1.建设单位要求调整“控规”指标的申请一份;

2.“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5套(包括交通组织及影响评价); 3.1:5000比例尺总图图则及1:4000比例尺分图图则各5套;

4.规划图纸各5份;规划图纸包括:位置图、现状图、控规图、调整图、各类分析图(环境、景观等)

5.电子文件2套(同展板内容:图片请提供jpg或gif格式文件,文字材料请提供word格式文件);

6.图示展板1套(900*1200mm,内容包括简要说明、位置图、现状图、控规图、调整图、分析图)

7.电子演示文件一套,ppt格式,文字与图片结合,内容包括位置图、现状及周围环境关系图、原控规图及指标、调整控规图及指标、规划方案示意图及项目简要说明等(详见演示文件的范例)。

二、以下单位可以编制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1.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 4.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

5.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7.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开方式

向社会公示采取的方式:

网上公示,在“首都之窗”我委的网站开辟“控规调整公示栏”;

在我委的申报大厅开辟“控规调整公示栏”;

向社会公示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公示时间为十五个工作日,公众建议和意见,作为审查内容,随论证报告报审。

办理部门

办理部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重点项目审查处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 邮政编码: 100045 办公时间: 法定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工作电话: 68034099 传

真: 68034099 监督电话: 68022458 68020689 对外办公接待日: 法定工作日周二、周四上午

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综合处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需要填写<控规调整审批申报表>申报时需要提交具有甲级或者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控规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件5份,电子文件2份,图示展板1套.期限是5个工作日.综合处审查后认为可以受理并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审批程序: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5

1、用地性质

2、用地地块划分

3、适建性、兼容性确定

4、各级道路红线位臵、控制点、标高

5、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定位

6、与图则配套的地方规定。

7、每个地块内的建筑控制,包含一般经济指标、出入口位臵、建筑限高(城市天际线)、建筑色彩规定等。

估计还有更多,随着逐步深入学习,将持续更新。

总之,我们应该明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内容、分区规划的内容、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针对各自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的内容,确保编制的控规能适用于规划局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

另外,我们必须研究的就是控规的编制单元确定,如何能在能在管理中进行弹性调整。因为我国没有类似美国的开发权转让制度,而国土管理部门片面强调土地节约原则及鼓励向空中要地的做法加剧了对控规的侵害,因此如何科学地公平公正的做好弹性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对编制单元内的建筑容量、环境容量、人口容量、公建设施配套等做好平衡,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用地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结合在一起的规划方法。控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

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将控规纳入法定规划,城市和镇都必须编制控规,经依法批准的控规具有法定效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和出让均应该符合控规要求;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的控规既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也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控规既能控制市场开发行为,避免市场失效,也能控制行政行为,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但是,控规理论自身还不够完善,编制水平各地差距较大,编制方式也不尽相同。《城乡规划法》要求控规全覆盖,实际操作中有一次全覆盖、分区分期编制、根据出让情况临时编制小地块控规等多种。一次性全覆盖统观全局、整体性好,各项配套设施能够全盘考虑,但也有研究不足、针对性不强、编制粗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缺点。根据项目情况编制小地块控规优缺点正好相反,针对性强但缺乏全局观念,三大设施难以配套到位。以上两种方法对大城市弊端尤为突出。分区分期编制控规综合了上述方法的优点,既能纵观全局,也加强了各区域的针对性研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考虑控规的普适性,也考虑针对性,强调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国编制控规较好的城市均采用分区分期编制方法,如北京市中心城共1088平方公里,划分成33个片区(平均约30平方公里)、300个街区(平均约3平方公里)、3万多个地块(3公顷左右)。各分区一次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定期评估并进行动态维护,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设上来。就合肥市而言,控规编制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2004年)以《城市规划法》实施为标志。《城市规划法》自1990年实施后,合肥市即启动了控规的编制工作。初期,主要结合道路改造和建设,编制道路两侧地区的控规,如马鞍山路地区控规等。中期,结合城市改造成片地区编制控规,如南七地区控规等。后期,即2000年以后,主要针对新区建设编制控规,如政务文化新区控规、望湖城地区控规等。第二阶段(2005-2007年)以安徽省颁布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为标志。2004年底,安徽省颁布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更加规范了控规的组织编制、审批和实施。这个阶段合肥市控规编制的主要特点是:对编制区域进行层次划分和分层控制;根据编制区域特征及分区特征确定控制要素和分区施控;进一步强调了强制性内容的刚性,加强了城市规划的引导性,实施强制和引导两性并举。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以《城乡规划法》实施为标志。《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合肥市的控规编制又出台了新规定:依据《城乡规划法》,2009年5月12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结合合肥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了当时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经验,成为合肥市阶段性规划管理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完善规划管理体系出发,提出了单元规划概念,明确了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要求;二是明确了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经费;三是提出了规划的公众参与和规划的修改、维护;四是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2009年以来,合肥市编制完成的控规成果规模共计230多平方公里,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与管理。

自《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对控规赋予了更严格的法律意义;尤其是自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控规的地位、作用、编制、审批以及批后的维护、管理和修改等,从控规的基本技术理论出发,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反观我市过去的控规编制,虽然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中发生过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缺乏系统性。控规成果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合肥市为确保上市土地规划的合法性,编制了大量小地块控规,确实解决了现阶段的规划管理问题。但由于规划不是成系统的编制,规划的范围有大有小,控制的要素有多有少,控制的区域与城市的行政管理区域相差较大,缺乏系统性,造成规划实施难度较大;规划在区域范围内的系统性研究不能及时跟进,而是就事论事,哪里要改造开发了,急急忙忙的编制控规,缺乏区域统筹,从城市的长远发展考虑,不利于今后城市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没有分区规划。合肥作为特大城市,由于没有分区规划,总规直接指导控规编制造成控规的编制难度大,不可避免存在配套设施漏项问题。因此,从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分区控规的编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

第三是缺乏动态性。控规的调整必须经过合法的程序重新审批,这往往影响规划的实施进度。控规编制没有期限,一旦审批,长期有效,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引起其它相关方面的变化。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使用指标越来越紧张,节约集约用地已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这显然就要提高容积率,提高土地使用强度。过去拆迁安臵一般都是多层建筑,容积率控制在1.5以下,而合肥市大建设拉开序幕后,拆迁安臵量大,如按原先编制控规的容积率建设,用地将大大增加。为了节约用地必须提高容积率。如原先的控规对居住用地的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下,建成的小区都是多层建筑。而现在的小区开发,要求以高层建筑为主,容积率达到3.5。显然原规划控制指标缺乏弹性,体现不了规划的动态性。

第四是趋向功利性。如控制指标一再突破、公共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利益的天平总是向市场倾斜等;可以说,控制性详细规划面临应对市场方面的迷失,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所牵制。

第五是控规编制经费不足,编制周期较长。目前合肥市没有控制编制的专项资金,一个普通小控规项目的编制工作从规划部门申请→政府立项→财政经费审核→招投标→开始编制成果,时间较长,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

综上所述,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尽快开展分区控规的研究编制工作。合肥未来作为千万人口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编制控规必须统观全局,系统研究,分区编制,分期审批。建议按三年全覆盖的原则,由市政府考虑按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指令性任务,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系统性的完成全市四个行政区的分区控规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二、修订出台《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细则》。依据国家《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在原《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出台《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细则》。其重点内容包括:

1、控规的编制主体和经费要求。

2、控规的审批和审定要求。

3、控规的编制内容。

三、科学规范控规的动态维护、审批及修改的程序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要求,科学规范我市控规的动态维护、审批及修改的程序要求;提高控规的科学性,维护控规的权威性,确保控规的可实施性,让控规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南京城市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迁,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条件的一系列变迁,引导城市有序建设发展,自 2004年开始,在国家有关规定和规范基础上,南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组织、编制、执行的制度框架,有效指导了随后的控规编制和审批管理。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南京完成了

“总体规划的战略——次区域规划的分解和专项规划的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的一轮循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控规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南京控规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南京对既有的控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检讨,在对宏观政策形势及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在既有控规制度框架下推进控规法定化、建立动态维护机制”的新一轮控规工作思路。

2004年以来南京控规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自2004年以来南京探索建立的控规工作方法,较好地适应了城市“快+变”的发展特征,较好地引导了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概括而言,南京控规改革的创新举措主要体现于工作组织、工作制度和技术方法三个方面(周岚等,2007)。

1.1工作组织的创新

1.1.1将控规编制组织的责任部门由划处”调整为“分局”。改变以往由规划处组织编制控规的做法,明确以分局为主来组织编制控规。这一转变,从责任、人员、工作制度上保证规划管理人员能够较为深入地参与规划编制,不仅加快了规划编制进度,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而且也提升了规划管理人员的规划意识、理解水平和执行力度。

1.1.2充分利用规划设计力量

采取市场化的办法组织编制规划项目,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十余家编制单位参与南京控规编制工作。这一做法解决了时间紧张、南京地方规划设计力量不足的限制,有效推动了控规编制工作,同时促进了控规编制质量的提高。

1.1.3采取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

在南京控规制定过程中,贯彻落实“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方面向专家敞开规划大门,另一方面向社会敞开规划大门,建立了”专业单位编制、部门参与、专家评审、市民公示、集体决策”的控规制定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2工作制度的创新 自2004年以来,南京从工作规定、技术规定、技术标准三个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工作守则,建立了指导控规从“编制组织”到”执行维护”的一整套工作制度框架。

1.2.1规范了控规工作流程

为了规范控规工作层面的相关事项,南京先后出台了《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单位征集操作规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定》、《规划编制成果验收归档操作规程)、《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和调整规定》,明确了控规编制组织的责任部门、编制组织的方式与方法、控规编制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及相应的职责分工、控规成果验收入库的工作流程、控规修改的类别及相应的审批主体与审批程序。

1.2.2明确了编制技术要求

在《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的框架下,南京制定了<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对现状调查、编制内容、编制方法、技术深度、成果表达,以及公示材料制作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较好地规范了南京控规编制的技术工作。

1.2.3优化了相关技术标准

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南京就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一套指导控规编制的地方技术标准。

《南京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立了

“综合分区——分区——规划编制单元——图则单元——地块”的五级地域划分体系,为控规全覆盖、控规成果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使用奠定了基础。《南京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在国标基础上对用地分类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一是增加和细化了部分类别,二是对需要在规划中详细落实边界的用地进行了明确界定。

《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对公共设施的分级,各级公共设施的设臵标准、空间布局、建设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社区层面的公共设施,除个别需要独立布臵的设施外,采取集中布臵的方式,综合布臵文体、商业、公共绿地等设施,保证了公共设施的空间预留和用地控制。

1.3技术方法的创新

1.3.1确立了以“6211”为核心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控规强制性内容的确定应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来考虑,要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城市空间的有效调控,着重控制能够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空间要素和必需的公共设施,从而规范市场、健全市场,引导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基于此,南京在借鉴各地控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确立了以“6211”为核心的控规强制性内容。

”6”是指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文物保护紫线和城市紫线、河道保护蓝线、高压走廊黑线和轨道交通橙线。

“2”是指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两种用地的控制。

“11”分别指高度分区及控制、特色意图区划定和主要控制要素确定。

1.3.2分类表达规划成果 在合理界定规划内容刚性和弹性的基础上,将控规成果分为总则、执行细则和附件三部分。总则从总体调控的角度主要对保证城市基本功能、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主要是“6211”)进行规定,是南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性文件;执行细则从具体管理需求的角度制定详细技术图则,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经办人员具体项目审批管理的技术依据;附件包括现状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及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资料,是对总则和执行细则的技术支撑。

1.3.3建立分类分级的控规调整制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南京市政府审批。其中,总则对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需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执行细则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图则,同样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一般调整在专业规划编制单位研究论证后,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集体讨论审批;重要调整在专业规划编制单位研究论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集体讨论后,报市政府审批。新的工作背景

2.1《城乡规划法》对控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控规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赋予控规前所未有的法定权威(张泉,2008),规定控规是规划管理不可动摇的最直接许可依据,将控规从政府内部的”技术参考文件”转变为“法定羁束依据”(赵民等,2009),这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控规运行的制度基础。综合而言,《城乡规划法》对控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要求市县规划部门和镇人民政府依法组织编制控规,对未依法编制的,要给予处分(第十九、二十、五十八条)。

(2)要求规划许可要以控规为直接依据(第三十七、三十八条)。(3)对控规的制定与修改进行了严格规定。

①控规报批前:需要公告规划草案,征求专家、公众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附具在报批材料中(第二十六条)。

②控规的审批:

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的控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九、二十条)。

③控规批;隹后:城市控规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规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第十九、二十条),且应及时对外公布(第八条)。

④控规的修改:在修改前要进行论证,征求相关利害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规按原程序报批;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先行修改总体规划:第四十八条)。

2.2.建设部正着手研究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为了更好地落实《城乡规划法》,较好地指

导各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工作,建设部于2009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城乡规划法》关于控规的相关要求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对2005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调整优化,目前已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征求意见稿)》。相对于《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控规工作的完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界定了控规的涵义,阐述了

“控规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控规是指“以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道路、工程管线和配套设施以及空间环境等控制要求作出的规划”。(第二条)(2)在编制要求中,明确控规的编制依据不仅只有总体规划,而且还有近期建设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周期过长而可能导致控规缺乏有效的上位规划依据的尴尬(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第九条)(3)明确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以组织编制“单元规划”,具体指导控规的编制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难以直接指导控规编制的问题。(第十一条)(4)明确控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建立严格的控规档案管理制度,而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查阅档案。档案制度将大大增强规划部门应对相关民事纠纷案件的能力,做到“有章可查”,同时对规划部门的行政行为也将起到较强的羁束作用。(第十九条)(5)明确控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建立控规评估与维护制度。这将有力地推动“蓝图式规划”向“动态规划”、“过程规划”转变。(第二十条)(6)为各地控规实践预留了一定的创新空间,明确各地可据此制定实施细则;对于控规编制内容,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补充完善。(第十、二十二条)“征求意见稿”在完善控规工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或需要在地方层面加以细化的内容:(1)控规的强制性内容;(2)单元规划的编制方法、技术深度以及审批制度;(3)控规报批材料及最终审批的内容;(4)控规成果需要公示与公告的范围及内容;(5)控规评估的涵义、范围、内容、操作方式及目的;(6)控规动态维护的涵义、原则、程序及相关要求。

2.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已完成

按照各地的经验,在总体规划完成后会进行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以期更好的落实分解总体规划的要求。目前《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已完成,需在此基础上按照新的功能定位、发展要求对既有控详进行修编,以更好的指导地区的发展。南京控规工作面临的挑战 3.1关于控规编制在(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定》等制度文件的引导下,南京控规编制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规范,编制质量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在控规编制组织方面:组织主体较多,除市规划局外,还有区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导致控规编制的任务书要求不一,规划扎口部门管理难度较大。

在编制单位方面:不同的规划编制单位对南京控规相关工作制度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控规成果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控规编制过程中,前期调研不深入,指标确定缺乏充分的分析,导致规划成果不够科学。

3.2关于技术审查

目前南京控规成果在报批前,共设臵了专家评审会审查、市规划局局内规划例会初审、市规划局项目审批会审查三个环节。就目前的审查效果而言,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技术审查深度。受限于对当地发展情况的认识程度,专家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对规划的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等宏观层面的内容作评判,而难以对地块层面的相关规划内容进行合理性审查。限于时间和精力,局内规划例会、项目审批会只能对相关规划衔接以及与在手项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审查,也难以对规划成果作较为全面的评析。

3.3关于成果报批

截至目前,南京市区共编制控规100余项,经市政府批复的仅有9项,占编制总数的比例不到10%,这不利于增强控规的法定性和严肃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规划管理工作较为被动。

3.4关于控规执行

2007年市政府颁布的<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与调整暂行规定),将控规修改分为“控规修编”与“控规局部修改”两类,将“控规局部修改”进一步细分为“控规修订”与“控规调整”两类,并对相应的审批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对”控规修订”与”控规调整”的界定不是十分清晰,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而且(规定》在<城乡规划法)之前颁布,客观上造成执行<规定》存在一定难度。

3.5关于控规数据库

目前南京已基本建立起控规成果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总图和分图则,均有CAD、GIS两种格式。但由于控规成果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缺乏统一的扎口管理,没有进行及时的动态更新,导致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效果不好,控规成果的数据难以保证统一版本。南京新一轮控规工作思路

综合考虑<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建设部和有关城市在控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南京既有工作基础等因素,初步判断,南京自 2004年以来建立的一套控规工作制度仍然行之有效。为此,针对当前控规工作面临的问题,南京明确了原则上在既有控规制度框架下,以“优化与提升”为总体思路,开展新一轮控规编制、报批与执行工作,工作重点从“编制全覆盖”转向”执行法定化”。

近期以”推进控规法定化及动态维护”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执行力度。具体工作分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4.1加强管理和培训学习,提高控规编制质量

4.1.1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控规编制工作,提高控规编制质量,2009年初南京召开全市第一次规划编制管理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控规编制要求、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单位的职责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

4.1.2开展培训学习活动,重新明确相关要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南京控规工作的相关规定和规范要求,推进南京控规工作的法定化,南京市规划局于2009年10月组织在宁主要规划编制单位,以及局内各处室、分局、编研中心,就2004年以来南京出台的控规相关规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培训学习活动。对相关规定的主要内容,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以及新的工作要求,进行了介绍和重申。

4.2完善审查与报批制度,规范控规审查审批

4.2.1完善规划成果初审制度

为了加强对规划方案的把关,以及与规划管理的衔接,南京新出台了《关于规范规划编制成果初审程序的暂行规定》。明确:控规成果的初审形式为市规划局规划例会,规划例会由分管局长主持,规划编制处牵头,相关处室和分局参加。

4.2.2完善专家审查制度

针对目前专家审查多流于形式、作用不明显的现实问题,南京正着手进一步完善控规编制过程中的专家审查制度,切实促进规划质量的提升。首先,明确专家审查组的职责侧重于技术审查,即承担规划审批前的“审议”。其次,合理选定专家组的成员,以设计院、科研院校中资历深、专业精、责任心强的规划专家为主体,同时强调经济、地理、交通、规划、环保等多专业人员的融合。4.2.3规范成果报批管理

2009年南京出台的<关于规范我市城乡规划成果报批管理的规定》对控规报批的相关工作予以了进一步明确:控规及控规的修订报市政府审批,控规调整报市规划局审批;控规报审材料包括规划成果、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以及相关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初审意见;经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按《城乡规划法》要求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上级政府备案。此外,对控规报批成果的署名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4.3加快推进控规法定化,提供法定许可依据

4.3.?拟定控规法定化目标

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确定因素的;中击,规划确定的公益性设施存在着经常被侵蚀的现象。为了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对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六线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等内容加以更为严格的控

制,南京计划用3年时间,即在2072年前完成“既有控规”的批复工作,实现控规成果的法定化目标。

4.3.2完善控规成果,为法定化奠定工作基础

目前已明确以分局为主,推进已有控规成果的深化完善工作和新编控规成果的优化提升工作。要求新一轮控规成果的完善或编制,重点关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有关要求的落实;新编制专项规划的落实;地铁、中小学用地的落实;

已深化六线的落实;

已调整内容的落实。

4.4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增强规则的可行性 政策制度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才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与城市发展条件息息相关的城市规划行业而言,则更是如此。为此,南京正着手对既有的部分地方规划规范或标;隹进行一轮优化和完善,包括:对《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与调整暂行规定》进行深化,形成简便可行的工作规则;完善《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进一步增强控规成果的适应性;完善<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进一步增强标准的实用性。

4.5动态维护控规数据库,建构日常管理“一张图”

4.5.1建立控规动态维护的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南京控规数据库的动态维护工作,实现控规成果的标准化、程序化、常态化更新,基于局各处室职责分工,建立分局、规划处、编研中心相互协作的控规动态维护机制。

4.5.2建构面向日常管理的控规“一张图”

为了确保控规版本的唯一性和控规数据库的现势性,使控规数据库更好地服务于规划管理,南京计划在已有控规数据库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建构真正面向日常管理的控规“一张图”。为了保障控规成果的一致性,执行细则与编制单元土地利用规划图原则上同步更新。结语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6

备 案 说 明

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年07月25日

一、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0月);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012年1月);

5、《瑞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

6、《瑞安市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7、《瑞安市瑞祥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2011年);

8、《关于要求调整市数字电视中心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函》瑞广电〔2012〕59号;

9、《瑞祥新区架空高压线上改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02月)

10、规划修改相关文件。

二、规划过程 1、2011年12月,提出申请

瑞安市广播电视台向瑞安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提交《关于要求调整市数字电视中心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函》,要求将数字电视中心项目选址进行调整; 2、2012年03月,开始编制

瑞安市广播电视台与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达成协议,委托编制《瑞安市瑞祥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及必要性论证; 3、2012年04月,技术审查及项目公告

提交规划修改初步方案,供相关部门技术审查及讨论; 瑞安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通过公告征求相关利害人意见; 4、2012年05月,项目会签及公示

根据公告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由瑞安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对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会签,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根据会签意见,对送审成果进行修改,与相关职能部门衔接协调后形成公示成果,提交公示成果,并对规划成果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 5、2012年06月,报批

根据公示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对公示稿进行修改,与相关职能部门衔接协调后形成报批稿,与6月底报瑞安市人民政府审批; 6、2012年07月,批复

规划通过瑞安市人民政府批复(瑞政发[2012]119号),于7月中旬收到批复,形成正式成果。

三、规划衔接

本次规划修改对原规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近期急需建设实施的项目,与《瑞安市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与《瑞安市瑞祥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确定了本次规划修改方案。

四、规划会签、公示及意见处理情况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正与护卫 篇7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87年桂林中心区详细规划正式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命名,到1991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实施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全国推广,再到2008年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其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上承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下接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具体建设,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中间环节;通过量化指标和设计引导将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有效落实;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而成为公共政策平台。可以说,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已经成为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桥梁,并在我国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发挥着关键和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

然而,控规的实施效果仍不容乐观,控规的编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

1.1 规划失效现象

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全国实施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规划失效现象———相当数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能被严格执行,规划控制指标甚至强制性内容在实施中被突破;不少控规编制完成后不到两三年就被变更或被迫进行修编。

为何出现这种规划失效的现象。我们看到很多规划在方案讨论、专家评审、社会公示中都被认可,但实施中却发现“的确不合理”。规划不可能对未来做出绝对准确的判断,也就始终存在被改变的可能。当对控规和其实施情况进行比对时,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是用地性质、开发容量易被改变,其次是配套设施和绿地,最后才是规划道路。这说明越是直接涉及社会公益的内容越容易被执行,而越是直接涉及具体局部利益的内容越容易被突破。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控规的法定地位还不够强大、依法实施规划管理的严肃性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编制本身还不够科学、不够超前、不够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规划实施管理的需要。

1.2 推广与实施差异现象

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来看,东中西差异明显,发达地区的控规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的实施都要领先全国一般地区,中西部的很多小城市则相对落后甚至还未真正推行控规,而大多数的乡镇则不知控规之所以然。

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重庆等大都市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并引领着全国的规划发展,其规划实施效果相对较好,控规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一般中小城市的控规则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例行公事”。通常看到同一个规划编制单位对不同地区编制的规划,其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却并不相同。大量事实证明,民主意识越强烈、法制建设越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控规的地位越强,作用越明显。

随着我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我国城乡规划的关键层次,并将在全国城镇强制性推广,这可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极大促进。但必须注意到控规在我国的失效和差异现象,对其从技术上进行修正,使控规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从政策和制度上进行护卫,以保证其有效实施,实属必要。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的修正

2.1 对开发过程的控制

控规中配套设施规划是根据人口、用地规模和服务半径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统筹考虑的,要保证配套设施的实施,对开发地块的大小、开发方式和时序以及连带责任等进行约束就显得十分必要。能否在规划控制内容上增加对开发过程的控制要求,对各类开发地块的最小规模和配套设施的划分、开发主体的连带责任、附加条件等进行规定,从而有利于加强控规对于开发方式、规模和时序的控制能力,有利于规划管理对开发过程的约束。

2.2 控规的动态修复

指标量化的赋值不管有多可靠,其合理性都只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和矛盾互相叠加,使规划对未来很难准确预测。因此对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能否对控规进行定期的“修复”,使其总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合理;我们能否将规划控制指标与时间挂钩,增加规划调整的技术规定和行政规定,不仅使规划更有弹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维护规划调整的严肃性。

2.3 规划成果的针对性

同一城市有着不同的区段:有相对稳定区、有快速提升区、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就有着不同的开发建设情形:有新区开发,有旧区改造。不同区段的开发建设内容和方式不同,对控规编制的内容需求就不同。加之我国区域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城市和乡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开发类型、开发时序的不确定性、开发主体的多元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编制的内容、形式和深度等方面是否要采用千篇一律的统一标准。能否对规划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我们能否对某些边缘地区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地块编制得粗略些,甚至不做分图规划。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护卫

3.1 控规编制的计划性

城市总体规划越来越注重宏观调控与公共政策属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则是要落实总体规划并指导下一阶段的具体建设。目前总规对于控规如何去落实总体规划缺乏具体指导,而控规由于对开发方式、规模和时序的无能为力,与下位规划的衔接也出现失效现象。因此,在控规的编制安排上很难把握,通常根据短期需要安排规划或修编。

我们能否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结合近期建设规划,从城市整体发展和控制的角度,适应控规分片区编制的实际情况,以单独技术规定的形式对控规的编制进行统筹安排。采取总体协调、总量控制、分步实施的办法,有计划、有针对地逐步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避免规划编制的盲目性和对整体利益的破坏。

3.2 用地分类标准的改革

用地性质的确定在控规编制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现行GBJ 137-90城市用地与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为计划经济产物。该标准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用地统计工作尚可,但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极为不利,对于编制技术的创新更是一个阻碍。控制性详细规划仍沿用现行用地分类标准,就难以应对规划管理需要,难以适应各种新的开发方式。当前,各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应当结合现行用地分类标准,尽快出台针对控规的用地分类标准,使控规的编制更加科学。

3.3 政策保障与配套技术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法律效应是其基本特征。为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在规划管理中的权威性,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保证和配套措施的支持。

当前特大城市大多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原有编制办法的不足进行了相应改进,出台了自己的编制技术措施作为政策的支持,如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出台的规范指引、技术规定、技术导则等。另外各地普遍出台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这些配套的地方技术规定对于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当地控规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规划的权威,保障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仍显出诸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与法制建设快速发展的地方,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控规的修正与护卫,不断改进控规的编制方法,提高控规编制的科学性,保障控规的实施权威性。

摘要: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失效与差异现象,分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正与护卫的措施,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正和护卫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改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云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8

关键词:分层控制;单元规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规编制背景

2006年合肥市确定了“141”发展框架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目标,滨湖新区建设拉开帷幕,单元一属于合肥市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之初组织编制了《滨湖新区启动区与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合肥一中、46中、师范附小、滨湖第一人民医院、滨湖世纪城等项目的建设实施,滨湖新区进行快速发展进程中,控规控制部分内容与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

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定地位进一步明确,控规修改的条件和程序越加严格,传统控规编制在实施中面临着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已编控规适应性受到了较大的挑战,控规控制内容需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动态的维护。

2 控规编制策略

针对《城乡规划法》对控规法定效力要求,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了各自的探索。

北京将新城地区控规划分解为街区与地块层面,街区层面一般规模控制在3万人左右,以落实分解上位新城总规(片区规划)要求,在街区对各类设施进行落实配置,作为规划公示内容;地块层面,对地块属性进行详细的明确,作为地块出让审批的依据。

上海中心城区在总体规划与控规两个层面之间增加一个层面规划——单元规划单元规划控制规模一般为5万人,主要落实分解城市总体规划指标和控制内容,作为控规审核的重要依据;控规就是地块层面,落实单元规划控制指标,对地块属性进行详细的明确,作为地块出让审批的依据。

考虑滨湖新区作为城市新建地区,发展面临市场经济的多重不确定性为增加控规的适应性与合理、合法性,利用合肥市具有半个立法权,规划编制策略参考上海与北京,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分层控制,将控规分解为单元规划和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规划经过规委会审议后,作为规划管理部门内部技术文件,地块控规经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作为规划管理法定文件,着重对地块的出让指标等要素进行控制,两个层级的划分,达到了刚性与弹性的结合,提高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与法定严肃性。

3单元规划层面控制内容与方法

单元规划控制内容主要是研究确定片区的定位与主导功能,对单元建设总量、容纳居住总人口、绿地环境指标、整体城市设计框架、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等进行控制。

单元一单元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毗邻合肥市经开区和包河工业园的产业人口聚集优势,及自身生态环境优势与现状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确定单元的功能定位为以商业居住为主导功能,优先发展公益设施配套的生态宜居城市新区。

单元建筑总量控制,依据《滨湖新区城市设计》引导,对单元一规划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设强度进行控制,通过街坊强度分区进行测算,预测出单元一建筑总量为1500万m2,毛容积率为1.77,进行上限控制。

单元人口规模控制,传统人口测算一般采用人均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居住用地30m2/人进行测算控制,单元一容纳人口7万人。本次规划考虑合肥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一般采用高层建筑为主要居住建筑形式,一般基准容积率在2.5-2.8左右,考虑国家规定的70%的居住套数面积需低于90m2,采用户均100m2,户均人口2.8,进行控制测算单元一可容纳总人口为13万人。两者预测差距较大,借鉴在合肥现有建成居住区实际居住情况,规划按照单元一可容纳总人口为13万人为总人口。

单元绿化总量控制,根据《合肥市总体规划》、《滨湖四线专项规划》对市、区级公园绿地进行控制;按照“五五见绿”的建设目标,结合社区中心布置的的社区体育公园与绿地,实现单元整体绿地率21.4%,人均绿地面积13.9m2/人。

城乡基础设施控制、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控制、城乡安全设施等三大设施控制,原则上对合肥市已编制的14项专项规划的规划需在单元一范围内进行落实的市级设施用地进行落实,鼓励设施集中建设,并根据单元预测总量进行校核,对于原专项规划预测设施规模不足的,进行设施规模增加,规模超过现有预测的,设施规模进行减少,但在用地上予以预控。在既有市级设施的基础上,根据现有人口规模,对社区服务设施进行集中,建设两级社区中心,对规划中小学设置在考虑既有服务半径的基础上,按照主要道路分割,进行学区的划分,并根据学区人口的预测,确定中小学规模。

单元规划对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等三大设施用地中市、区级设施进行实线与虚线结合的控制方式,保证重大设施用地控制的刚性与弹性,现状的进行实线控制、规划设施采用虚线控制,原则上不许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在单元内进行再落实在;对单元内片区与社区级设施进行建虚线控制,允许在单元内进行位置的调整,但设施数量与设施规模不得减少,保证在现实项目中具有一定弹性,增加操作性。

单元规划成果形式以文本、图集、说明书提供市政府与规划局等部门决策使用。

4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与深度

地块控规以落实单元层面的规划意图,总量控制及配套设施,将规划目标转化为定量化;遵照土地价值规律将土地的级差反映到具体的控制指标中去,使价值高的土地在一定范围内有更高的聚集度和经济价值;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管理等工作,提出较为全面合理的控制性规定、建议和指标数据。

按道路、河流、用地边界划分单元一划分为41个街坊,61个地块。地块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指标控制体系和要素控制体系。指标控制主要通过量化指标对地块的开发建设和环境质量进行控制。要素控制是对城市设计、地块配套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建造、文物保护和地下空间开发等部分要素提出特别控制要求。指标控制和要素控制依据控制强度不同分为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要素。

强制性指标要素: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配套设施等指标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引导性指标:居住人口、建筑体量、色彩等鼓励执行。

地块控规成果形式以文本、图则提供规划局进行公示,指标与其它控制要求纳入土地出让附属设计条件中。

5 结语

单元一规划是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后,把法律的严肃要求与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相结合,将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分解为单元规划和地块控规,进行分层控制,为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保障滨湖新区合法合规发展作出重要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敏.浅析《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J],2010年第2期

上一篇:关于开展百日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下一篇:以冬天为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