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说课稿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思品说课稿(通用5篇)

小学思品说课稿 篇1

初中思品说课稿模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是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依据: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同学对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扫描中国——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活动的任务:填写三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动的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组,两分钟准备时间。

(2)各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选择时期作答。不仅要说该时期的民族精神,并且要说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迹。各组间接力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秒,内容不得重复,每位同学只有一次回答机会。

(3)找一名同学作为记录人,记录接力赛结果。

活动设计的依据: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同学们的回答互为补充,使每位同学都能更多地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英雄的风采。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会从人物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人物的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而然地与自身进行对比,自悟自评,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这些杰出人物的崇敬热爱之情,立志也做一位民族英雄,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让学生观看三幅不同主题的图片。第一幅展现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五讲四美的美德。这些美德是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细节化、具体化;

第二幅展现的学生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

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对民族精神这一优秀品质有更深刻的情绪体验,我特别设计了

第三个环节: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flash短片。第一遍,让学生观看,其庄重的展现了我国的主要开国元勋们的形象。第二遍,师生共唱,其展现的是在解放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画面。

活动设计的依据: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振奋人心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同学们从内心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但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依据: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评委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拓展阅读】

半世人生,走过一段段风烟尘路,日子删繁就简,生活安稳朴素。人生意义的参悟,添了几分亮度和厚度。

山河岁月中跋涉,生命不曾减退光华,闪亮的思想,成为流年撰记的主笔。读懂世事几多沧桑,人生路,越走越宽阔;一颗心,至纯至简,一派天真的模样。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小半生,幸得那么多人成全,初心不改的情意,默默不语的懂得,于不完美的人生之中,品味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深处,时光静谧,次第花开。生命有所热爱,也有所期待。那些少了陪伴的日子,也能过得恬淡安详。以一颗温柔心,对峙凉薄岁月,以一份优雅的姿态,行走漫漫风尘。世俗与时间的磨砺,让自己更懂得珍惜一些拥有,一种可预见的永恒,已是心上最美的光阴。

人生何处不相逢,生旅漫长,四季更迭间,离合聚散的故事轮番上演,从来都是惯常,你只管坦然接纳。每一种缘分,都将尘埃落定,每一种经历,都会心怀感恩。

所有的人生山水,自己都亲历春秋,所有不能长远的陪伴,都一一微笑告别。往事种种,装订成册,也许哪天,变成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却是时光莞尔的一番真意。

人生,是一个不断放下、拾起,不断失散、遇见的繁复过程。习惯一些存在,习惯一些失去,每一次相逢,都能微笑相迎,每一次分离,都能好言好语地道别。一处光阴的回廊,任流年将人世偷换,一片云影掠过心空,优柔地淡成是年的一缕风岚,终是,飘飘不见。

梦里的花开,远方的惦念,记忆中的风景,以及花开无果的不甘,都会委婉入画,妥帖裱藏。闯过那些大风大浪,孤独的风景,也感觉,格外动人。始终拥有一种逆流而上的能力,一个人攀岩的生崖,坚信,执着,却是一藤紫藤花品的能量注解。

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所有的悲喜过往,出落一颗沉凝的心。一些磨难与伤痛,教会我们坚强,使得我们成长。淡泊了前尘,追求一种简单而平实的生活,追寻一份真诚而温暖的情感。

感谢那些岁月的打磨,让我们始终保持一份思想与精神的亮度。

最理想的人生,莫过于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度过。不用讨好,不用取悦,努力争取的结果,只需对自己负责。即便一些付出最后没有回报,却能换来此后年月的安妥,也不枉用心执着一回。过往种种,不管多少挫折与失败,我们依旧有勇气面对与继续。如此,便是最好。

漫过时光深处的绚烂,绕过侃侃而谈的喧哗,风雨岁月的一场场洗礼,颐养一颗柔韧而宽暖的心。生命充实,生存有价值,除却那些悲欢交织的情感,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事要做。相信,会有另一番波澜壮阔的人生,等待我们去经历。

小学思品说课稿 篇2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 (水平二) 行进间运球 (新授) 和辅助内容:运球接力, 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这7个部分向大家介绍。

1 设计理念

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自我调节”的教学理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本课的器材, 源于少年儿童常见的篮球, 将它作为教学的载体一物到底, 并根据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进行教材的编排。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 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体验到体育课的情趣所在。

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水平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小球类与游戏单元。是本单元“认识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传接球”的第三课时。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的控球技术, 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小球类与游戏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3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3班, 班级大部分同学喜欢小篮球活动, 对小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小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 学生各方面素质良好, 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男生基础较好, 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 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 同学间团结互助, 有较强的凝聚力。

4 说教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能力。

2) 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 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 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 提高学习的信心。

4) “三点式”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先准备部分“慢一点”再到新授部分“稳一点”最后拓展部分“快一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5) 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 激发学习的兴趣。

5 说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练习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6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篮球学习, 展现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80%的男生、70%的女生能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和手臂运球的正确动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体验体育的快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

1) 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2) 难点:运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

7 说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课前将40个篮球摆成直径大约3米5个圆圈, 每圆圈8球;音响设备;球操音乐, 放松操音乐;篮球框五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三个内容:

一是课堂常规;

二是抢球游戏,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绕摆好篮球的场地慢跑热身, 当教师吹响哨声时, 所有人速度将双手压于一个篮球上。以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和分发篮球的效果;

三是热身球操。要求学生精神饱满, 步调一致, 反应迅速。基本部分也分为三个内容:

一是复习原地运球。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有效的复习, 我为这是环节设计了: (1) 小组内互相观察练习; (2) 抬头看教师手势练习; (3) 模仿教师运球动作练习等3种方式。

最后叫3位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 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比自己, 引起注意, 改正错误。

第二部分是学习行进间运球。

学生刚接触行进间运球, 学生在持球练习时大多学生心理都是比较兴奋和冲动的, 都有拿上球就快速运球的想法和行动, 但是欲速则不达, 学生往往是运球运得满场追球、捡球。因此课堂上新授阶段要求学生在原地运球的基础, 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一定要慢慢运球, 最好是一步一步, 脚踏实地地运好球, 要控制住学生的运球速度, 以达到打好基本功的目的。

1) 向学生介绍行进间运球这项运动技术结构、在篮球运动中的处地位和重要,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进行完整示范, 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方法来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安排如下练习:

3) 集体尝试练习, 要求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行进间运球, 找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的区别。

4) 小组讨论练习, 让学生进步一了解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触球点和落球点的区别, 教师提示放慢运动球速度。

5) 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老师巡视指导, 全面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6) 人球不同线运球练习, 通过人在线上走, 球在体侧运的练习, 加强对运球时球落地点的掌握。

学生对行进间运球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两个游戏让他们熟练运动技术, 让他们能进行抬头运球和运球时高低姿势的转变。通过游戏练习让他们的在行进间是把球运稳, 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把根基打得更扎实, 为下一阶段的快速运球做好准备。

7) 游戏:“同学同学几点钟?”让学生绕篮球场运球, 教师站场地中央, 提问:同学同学几点钟?并举高双手, 让学生观察手指个数。几个手指就是几点钟。

当12点钟时, 所有学生从高姿行进间运球, 变为低姿原地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克服运球时, 不能观察周围的缺点, 要求学生尽量在运球时抬头。同时进行高低姿势的转变。

8) 找朋友游戏:将男女生分成2大组, 分别在半个篮球场地内自由运球, 遇到同学时, 通过握手、击掌、交换球等方式交朋友。在限定时间内交到一个朋友加一分。掉球一次减一分。

采用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的效果, 进一步巩固动作技术。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游戏,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而流程3、4步小组讨论练习和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则很好得实现了本课教学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第三部分是运球接力比赛。

第一轮采用叫号出发的形式进行比赛, 让学生进行第一轮尝试, 教师观察各组学生, 适当调整各组实力。

第二轮采用接力比赛形式, 1号运球出发绕过标志物后运球与下一位同学击掌, 2号方可出发。

运球接力比赛这一阶段, 通过一些竞赛来加强练习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 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好行进间运球技术。

结束部分:

采用配乐模拟划船的方式, 让学生对手臂进行放松。一边放松一边总结, 达到缓慢收心, 总结评议的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3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小学思品说课稿 篇4

辽海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

《台湾——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陵区(浑南新区)东湖学校

张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说课稿---《台湾——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辽海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台湾——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教材说明:课文从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导入,引发学生关注祖国宝岛还没有回归大陆、祖国还没有真正实现统一的事实现状。接着,以简要的文字介绍了台湾的基本地理概况和主要的民众组成。从地理位置、血缘关系、民众组成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正文和图片内容之后,教科书以阅读材料的方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台湾的历史。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进一步认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结合学生实际,我从3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1、2、3)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品德与社会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特点,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对文本研读领悟,对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备课之前,我曾在五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台湾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于是我让他们广泛 的收集有关台湾的信息与资料,并加以分类,在我校现在进行课堂改革,采取“分组导学”的形式,所以五年级孩子已经有了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课堂上再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学生通过看、听、想,解决难点,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使整合点的作用加宽加深。

以下是四步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二)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三)音乐渲染 情感升华

(四)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以下我将针对三处整合点加以说明(一、二、三):

一、导入——生情

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是多媒体的最大特点,于是,在导入新课时:我以一段香港回归的视频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从听觉上、视觉上给学生情感的激励,生成孩子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只有祖国宝岛还没有回归大陆、祖国还没有真正实现统一的事实现状。开课伊始,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二、交流——重情

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时我充分地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作用是:引导学生说得有方向,认识得更具体。在交流互动中,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手段将这些交流、探索不断引向深入,不仅丰富学生的感知,更要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共鸣。

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汇报台湾的交通运输、文化方面我配上大量的图片,这样使孩子们听到的变成可以看到的,更加直观化、具体化,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喜欢上台湾,这时我会适时地问:台湾发展得这么好,你们不想去台湾旅游吗?那么台湾有哪些特产和名胜呢?这样就很好的过渡到了下一方面的交流汇报。

在交流台湾名胜时,我除了配上一些图片,还播放了一段资料片《日月潭简介》,这一整合点,更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做好了铺垫。

再如在汇报台湾历史概况时,我又应用课件把宝岛足迹拉长,以一些资料向孩子们展示了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不懈努力!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强盛才是永久收复台湾的法宝!”要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勤奋刻苦,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的未来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小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这一部分的设计理念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交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互动,构建高效、立体的信息传输渠道,放大教学流程和效益。

三、渲染——升情

在交流互动结束后,这时我趁热打铁,播放一首陈红的歌曲《中国版图》,优美的歌曲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的孩子都流泪了,孩子的感情是真切的,于是,我示意他们可以站起来,跟着一起唱,这时,我们在一起用歌声呼唤着妈妈的孩子,快回来吧!“中国版图不能缺个角,中国领土一块不能少”这样的歌词太贴切本课的主题了,这一整合点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也正是信息技术手段的实效性的体现。

通过对本节课的研究,我发现如果我们正确地找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我们教师的视野,将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力插上了隐形翅膀,如同一股活水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倾听,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思品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和父母》是粤教版第三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题的内容。这节课主要以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出发点,期待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从而得出化解冲突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激父母以及如何对待父母。恰当的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学习如何与父母更好沟通的方法,懂得如何对待父母。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懂得关心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避免和化解冲突,营造和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感激父母。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化解爱的冲突。

2、难点:学会理解和对待父母

二、说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讲解化解爱的冲突的内容时运用小品演绎案例

2、情景教学法:讲解如何对待父母时运用

3、讨论教学法:化解爱的冲突的内容时

4、活动教学法:贯穿于本节课当中。

5、讲授教学法:贯穿于本节课当中。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有: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

三、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上初中,视野开阔了,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嫌父母啰嗦,不再那么听父母的话,这就与父母之间造成了许多的矛盾,发生了爱的冲突,使得父母忧心,也使学生在成长路上增添了许多烦恼。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能否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部分我会放一首关于父母的歌。

歌曲

妈妈的吻

﹙二﹚讲授新课

设计思路:

1、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

让学生说说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2、爱的冲突

活动一:学生表演小品《爱的冲突》。

要求:学生在看时思考“为什么小品中的小青会和妈妈发生冲突”

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方法和分析归纳教学法指导,通过小品的演绎方式,让学生以旁人的眼光去分析这个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从中领悟到避免冲突。

爱的冲突

电话铃铃响了。

小青:喂你好,哦,是你啊,你怎么现在才给我电话啊。你等等,我妈在,我去阳台跟你说。好了,你可以说了。

妈妈:谁的电话啊,那么神秘,不行我要去听听。

小青:你之前说的是什么事啊,这样的啊,不是很好吧,嗯,那好吧,我知道了……

二十分钟过去了。

妈妈:谁的.打来的啊,聊那么久。

小青:我的一个同学。

妈妈:同学?有什么不可以去学校聊吗,天天见面的哪来那么多话聊啊,你……

小青:你烦不烦啊,不就是一个电话吗,问那么多

妈妈:怎么说话的你,怎么长大了管不了你了?我……

小青:行了,烦死了,我出去透透气

妈妈:你你你……你给我回来……气死我了

思考问题

小青和妈妈发生冲突的原因?

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和父母更好的沟通?

3、化解冲突的方法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与父母更好的沟通,然后派代表说出讨论的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教学法和分析归纳教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讨论分享与父母更好沟通的方法。最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让学生更好掌握其方法。

化解爱的冲突的小锦囊

1、时刻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

2、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3、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张

4、提出购买物品的要求时,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

4、如何对待父母

活动三:播放广告

要求:要求学生在看广告时注意广告中的人物表情,以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四:爱的行动

要求:学生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切身懂得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可以为父母做点什么,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父母。

广告

思考问题

观察广告中的父母脸上的表情,谈谈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以及你的感受。

孝敬父母要做到

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活动四

爱的行动

假如今天是父亲节,母亲节,你父母的生日中的任何一个节日,你会为父母做点什么?。

(三)课堂小结

利用提问的形式: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在家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五、说板书设计

我和父母

1、父母最让你感到的事

2、爱的冲突

3、化解冲突的方法

A、时刻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

B、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C、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张

D、提出购买物品的要求时,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

4、如何对待父母

A、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B、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C、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1、预计达到的效果:

本节课我以“学生以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2、可能出现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深度可能有所欠缺,知识可能掌握的好,但这一节课有别于别的课,要在生活中运用好,才算是真正掌握这一课的内容,这是这节课的最大难度,但我会在生活中继续跟进。

上一篇:顾客意见及建议总结下一篇: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满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