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致谢(精选10篇)
首先我一定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从开始选定论题到最后定稿,×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学术研究上,×老师治学严谨,是我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让人感念至深。能够有幸成为陈老师的学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些教导过、关心过我的老师。
然后我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支持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和我的室友,感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两年来,我们分享彼此的快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家人,父母我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他们对我的照顾和关爱是我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客观形势,还是国内金融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历程,都对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金融学科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不仅需要在总量上加快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而且需要在结构上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这是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本文对我国金融学教育教学中现存问题的分析,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一,是由黄达教授经过国内、国外认真调研后撰写的著作《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其二是由张亦春教授主持、由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九所高校共同承担、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之“金融学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实践”课题项目,主要成果为《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其三,是由王广谦教授、张亦春教授、陈雨露教授、史建平教授共同承担、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主要成果为《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其四,是2006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学科组下发的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设计、旨在调查我国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06问卷”),截至2006年10月15日共收回有效问卷52份,分别由来自国内49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的金融学科负责人完成,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问题一:部分院校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仍有待清晰
专业定位问题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调整要求,而国外金融学科“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更是对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给部分院校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当金融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时,其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和金融中介学等是最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当金融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时,则特别强调金融市场实践问题或微观金融问题,将金融纳入管理学范畴,于是与企业管理密切联系的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经济学、金融中介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市场等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这表明国外金融学科在各个大学的发展也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而实在没有必要为国内高校建设和发展金融学科强行指定某一模式。不过,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点也的确值得注意。
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学专业定位问题展开了数次大规模的讨论。虽然人们意见不一,但争论过程中都对彼此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这让所有人对“金融”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对于学科发展而言无疑是件好事。“多元选择,百花齐放”,是学者们反复争论后得出的一个学科定位总体原则,这显然符合“大学要根据各自优势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也必然是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的共同规律。
“06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对本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时,12%表示很好,79%认为比较好,说明绝大多数人对当前的金融学科定位是持肯定态度的;关于“重点建设专业是如何选择的”,67%的被调查者提到“根据专业的实力”,反映出学科定位总体原则的适用性。
然而,“06问卷”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被问及“要改善金融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应重点抓好哪些工作”时,仍然有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明确培养目标”一项,这是否表明一些学校的金融学科定位其实并没有十分明确,以至于在学科负责人看来依然是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之一?又如,在回答“培养人才”类型时,35%选择“实用型人才”,65%选择“实用型和研究型混合”;但是在阐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原则”时,40份有效问卷中,有28人(占比70%)特别强调“实用性”或“应用型”,20人强调“基础理论”或“研究型”,仅14人提到“综合素质”或“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否暗示着一些学校尽管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侧重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与配合等问题,从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
问题二: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从高校人才的输出效果来看,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乐观。
首先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06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考研或上研的比重主要集中在10%至
30%之间,出国学生比重一般不超过20%,这表明大部分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面对就业的挑战。而被调查者对“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工作后第二年的月收入水平”、“毕业时的就业率”等三个题目的回答表现出明显的分歧性,则很好地反映了各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水平上参差不齐和学生就业问题上苦乐不均的现实情况。
在被问及“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时,96%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9%的人选择了“理论素质的培养”,39%的人选择了“各种技能的培养”。而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判断标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选择了“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宽厚”和“知识结构合理”等三项。这说明关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转变,国内相关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走多元化道路,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是当前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二是由于金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从而无论哪一个层次的金融人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特别是重点大学的一流金融学科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金融人才时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地,金融本科层次主要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硕士层次主要培养金融管理和技术型的专业人才以及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型人才;博士层次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从事金融研究和金融教学的专门人才。显然,如何将这些设想落在实处,将是改变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当然是所有相关高校都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
问题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各高校专业发展缺少特色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如建议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投资学等10门。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传统财经类院校可以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综合类大学则更多体现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特色,理工类大学可特别强化在数理金融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等,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推动国内金融学科建设整体前进。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06问卷”的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类问题。首先,“对目前核心课程设置的评价”,80%认为较好,8%表示很好,12%感觉一般。尽管关于“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占主导性的意见是“体现学科特点,重在打基础”和“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而且有64%表态的被调查者对于“除国家规定外,自定课程的设置依据”给出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选项,但是从其他题目的回答情况看,校际之间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基本趋同,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类似。比如,虽然各所院校发展金融学专业的背景和历史各有千秋,但所包括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仍然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或许这与各校设置课程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大体一致不无关系。另外,对于“学生认为有用课程比重”的问题,只有10%的被调查者给出了“全部有用”的自信回答,绝大多数院校都面临着部分专业课程受到学生质疑的窘迫局面。
问题四:教材建设应明确“精品路线”,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需要更新
教学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材建设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经过二十多年的自主教材建设,我国金融学专业教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严格地讲,目前在教材使用和建设方面还是有不少遗憾,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国内自编的优秀教材特别是精品教材并不多见,粗制滥造的却满目皆是:或是内容陈旧,跟不上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形势;或是大量抄袭,简单拼凑。此类质量低劣教材的积少成多,不仅无助于金融学专业的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甚至会造成学科发展的倒退。在金融学专业设置的20~30门课程中,建设较好的教材尚不足一半。加快整体教材体系的建设十分迫切,特别是正在迅速发展中的课程教材。不论是为了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大局计,还是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教材建设问题上都务必应当尽快明确“精品路线”,追求精品教材,打造精品课程。除核心教材外,也要加强辅助性教材建设,提供并及时更新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案例习题、辅导教材、参考读物、文献综述、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材。
其次,在教材选用上,有些高校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刻意排斥国内外优秀教材,而是反复使用版次少印量大的自编教材,由于不能及时反映学术研究或实践部门的最新进展,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质量。是努力建设自编教材,还是直接选用高水平的国内外精品教材,这是现实中的确是一种两难选择。因为自编教材对于提高学校地位和形成自身特点无疑有着重大意义,但高水平精品教材的使用率低下也不利于推进教材建设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除教材建设外,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辩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06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在“教材的选用”上,几乎所有人(96%)都认为必须满足“教材的内容
较新,并反映了最新的发展”,45%认为可以“直接引用国际上的高水平教材”,30%同意“教材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编写”,还有30%的人同意“教材的内容学生反映能够学以致用”。对于“教材选用”原则,除2人未表态外,6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以国内的教材为主,适当采用国外的好的教材”,26%认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教材都一视同仁”,14%认为“应以国外的教材为主,适当采用国内的好的教材”:没有一个被调查者同意“主要以自编教材为主,进行教材建设”的做法。但是,“对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教材建设原则”,没有一个被调查者表示不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问题五: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问题逐步得到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大大提高。但是相比于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开放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表现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来看,主要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其次,与总量问题同样突出的是我国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比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及综合性的知识积累也很重要,但现实中对金融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明显偏重于专业领域,对其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不足,也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教育培养。
再次,师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师资的高素质。简而言之,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
从“06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人们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列举“改善学科发展现状的重点工作”时,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提到了“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在被问及“课程建设上最重要的因素”时,92%选择了“教师”;关于“课程建设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又有4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很好的教师”。调查显示,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引进国内人才,此外“本校自己培养”、“引进国外人才”和“教师自己努力”也都有一定比例。
问题六: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我国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是与国内重点大学的教改实践同步进行的。其特点是边研究边实践,一方面是最新的教改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教改实践之中,很好地发挥了指引方向、规范运作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真实的教改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切合实践需要。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良性互动时,不仅迅速推进了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众多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直接受益,更为我国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
首先,我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导师姚凤阁教授。姚凤阁教授知识渊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且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导师给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能够成为姚凤阁教授的学生是我终生的荣幸。在研究生阶段,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姚老师一直全心全意的对我进行指导和帮助。尤其在论文的研宄和书写的过程中,导师多次给我审阅、修改,并且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使得我旳论文不断完善。
在此,我真的想对我的导师说声谢谢。感谢金融学院的各位老师,在论文的开题和中期过程中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耐心的帮我分析论文的内容,帮助我完善了我的毕业论文。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在研究生阶段,我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和你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祝福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学业有成、工作顺利。
在本论文结束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栗全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教授在我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和调整,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观点的提出等过程中仔细研讨,严格把关。
×××教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勤勉的作风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将使我终身受益。同时 ,还要感谢将我带入了管理领域,并给我指引前进方向的其他老师和朋友们,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提出了极好的建议。
最后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待本论文的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张庆君教授和孙雅静教授。在我的论文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张庆君教授和孙雅静教授在百忙之中给我提出很好的建议和鼓励,本文正是在张庆君教授和孙雅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张庆君老师具体指导了我的论文写作工作,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其独到的思维、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我终生受益。孙雅静老师渊博的学识、活跃的学术思想,给我在生活当中以很多启迪,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衷心的向两位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老师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与帮助,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使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谢他们在我求学过程中予以的无私关心与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他们与我的朝夕相伴让我的研究生生活丰富多彩,并且我们的很多学术观点都是在互相交流中形成的,这对于我论文的完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我求学过程中给了我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他们对我温暖的鼓励与关怀。
关键词:金融学,“全真”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目前, 国内从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院校虽然很多, 但主要以两种模式为主:一是以案例分析、模拟操作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二是以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就第一种模式而言, 还属于“纸上谈兵”, 没能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学生总有一种不真实之感, 在模拟中的积极性也不高;第二种模式虽然在实践方面效果较好, 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为学分敷衍了事, 时间较短、实习单位难找, 实践与教学脱节、学生难以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升华, 教师缺乏实际业务经验、盲目指导……总之, 这些模拟或实习, 或者因为脱离全真实践环境, 或者因为学生在全真实践环境中独自摸索、缺乏教师指导, 效果均不尽人意。
基于此, 我们课题组向辽宁省教育厅申请了“综合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这个课题。所谓“全真”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创建一种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为目的的, 在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构建与实施问题。具体说来, 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多种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创业中心或“学生公司”, 并将其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通过公司制度有组织、有指导、有报酬、有责任、有权利的实际的运营, 让会计、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司的业务中, 让他们通过实战的摸爬滚打把理论课、模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学会思考、总结, 培养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各专业特点不同, 我们分专业进行了子课题的研究。下面, 拟就金融专业“全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一下阶段性总结。
二、金融专业进行“全真”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不同, 金融专业进行全真实践有其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三:一是金融学专业涉及面较广, 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其三大支柱, 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必须结合各行业的特殊性进行;二是金融学专业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否则难以入手;三是金融学专业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 单靠学生个人能力来解决往往效率较低。
这三个特殊性决定了金融学专业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 必须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考虑到我们金融教研室目前的实际情况, 我们决定新建一个“全真”金融模拟实验室来配合本次全系所有专业的“全真”实践教学改革。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到银行进行“全真”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我们前几届学生的实习来看, 给学生联系实习银行十分困难, 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也往往只能在旁边观看或送个材料、打打字, 学生学不到真本事。 (2) 我们教研室新引进一位在银行业有多年从业经验的教师, 银行基本业务流程她都很熟悉, 完全可以依托她而组建一个小型学生银行, 进行银行业务流程的“全真”实践, 并且这个学生银行还可以为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和其他专业“全真”实践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 (3) 我们教研室还引进一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的地区级副总, 完全可以依托他而进行保险业务流程的“全真”实践教学。 (4) 证券业务主要是股票业务, 完全可以让学生以个人或小基金组织的形式进行实战操作。但进行以上“全真”实践教学的一个前提是要有一个“全真”实验室, 所以, 在工商管理系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建了金融学“全真”教学实验室。
三、金融“全真”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 金融“全真”教学实验室占地约100平方米, 分两个区:一个是银行“全真”实践专区, 模仿银行场景进行了简单的装修, 并且购买了相关的备品, 还配备电脑4台;另一个是公共区域, 配备了30台可上网的电脑和1套多媒体设备, 用于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全真”实践。为了配合“全真”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我们也进行了重新修订, 除安排银行业务实训、证券交易实训、保险业务实训等专用周外, 我们还将学生的理论课尽量安排在每天的上午, 这样金融专业学生就可以利用实训周和每天下午的时间进行“全真”实践。鉴于金融学专业覆盖行业过宽、学生兴趣存在差异等, 我们还将金融学专业分为银行方向、保险方向、证券方向, 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金融专业人才。除在专用周我们配备指导老师外, 在每天的下午我们还指定专业教师进行“全真”指导, 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结合各专业方向, 成立了不同的课外活动小组, 每周各活动小组都要定期在金融实验室进行专项活动。
四、小结
通过近一年来的 “全真”教学活动, 我们再次认识到了理论与实战结合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全真”实践, 金融专业学生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模拟教学再到实战教学的飞跃, 充分实现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所有参与的师生都得到了一次“货真价实”的锻炼。具体说来:第一, 最大可能地缩短了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实际业务的距离;第二, 让学生巩固和消化了课堂理论知识, 学以致用, 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升华;第三,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 加强了学生对工作岗位和商业竞争的感性认识;第五, 检验学生全方位的专业技能, 增强他们就业的信心。
关键词:经济周期;现代金融学;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9-03
一、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并化解各类金融资产风险
(一)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著名金融学家斯蒂芬·A·罗斯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金融》辞条,“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当债务首次交易时刻,资本市场和金融学科便产生了。”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默顿·米勒在一篇讲演中提到“微观规范分析”和“宏观规范分析”的分野,指出“金融学”或“现代金融学”形成于1950年前后。他指出其发展里程都是与诺贝尔奖连在一起的。 主要内容包括:马科维茨(获1990年诺贝尔奖)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威廉·夏普(获1990年诺贝尔奖)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将马科维茨的“商学院模型”转化为“经济系模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市场假说,默顿·米勒认为这一理论也应授予诺贝尔奖;莫迪利亚尼-米勒(获1990年诺贝尔奖)定理,即M-M定理;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公式(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获1997年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 当代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主要是强调其微观金融和公司金融的一面。微观金融主要从金融市场角度分析,其内容有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以及资本资产定价等。再进一步概括可简述为金融领域中的决策学。 兹维·博迪把金融学概括为“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 这样的金融决策理论是个人理财、公司理财乃至一切有理财需求的部门所共同需要的。
无独有偶,在N·H·哈坎森(Nils H·Hakansson)所撰写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市场》辞条中指出:“所谓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选择买卖权和保险合同等金融证券市场。 不确定性经济学是支撑这种进展的主要基石和框架, 它本身处于初创时期。广义上,金融经济学指的是不确定性经济学带来的新焦点、 新活动和新融合的结果。在这个分支学科中, 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模型占据着中心位置。”
(二)现代金融学就是对各类金融资产风险进行衡量乃至化解的科学
事实上, 现代金融学的主要核心内容可以高度提炼为所谓的华尔街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它们都是与风险资产定价有关的:前者探讨的是风险因素如何影响资产定价, 后者则是探讨如何对冲基础金融资产的风险。
从研究方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金融学与风险的密切关系。 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 着眼点常常在均衡的存在性和均衡的变动情况上。 而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则是莫迪格里亚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提出的“无风险套利(No-Arbitrage)”分析方法。其关键思想是将某一金融资产与市场中其他金融资产的头寸组合起来, 构筑起一个市场不能产生无风险利润的组合, 由此测算出该资产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即均衡价格。 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后来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套利定价理论、效率市场假说、MM定理以至期货期权定价公式,都是灵活地利用这种“无风险套利”的分析方法而得到的。
可以说, 衡量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思路一直引领着现代金融学的发展道路。换言之,现代金融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化解金融产品定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当然,随着引入金融衍生品来化解基础金融资产风险的这一进程,金融衍生品自身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又需要衡量和化解金融衍生品带来的风险)。
二、经济周期理论被目前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所忽视
在对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国内外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只强调以衍生工具化解金融资产价格风险的内容, 却根本没有研究经济周期导致价格波动风险的课程, 更不用说利用经济周期理论来防范价格风险。
(一)经济周期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价格波动进而回避风险
熊彼特说过“周期是驱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人类利用春夏秋冬的季节规律安排农业活动, 就是利用严格的时间周期规律的典型。 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市场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周期。
在过去10年中, 中国经济在大幅波动中向前发展。股市、螺纹钢、猪肉和大豆价格都剧烈波动,其波动呈现大约40个月左右的周期性特点。 大致上,中国商品库存周期(基钦周期),大致在36到40个月左右;1991年以来A股存在着平均39个月左右的周期波动。其他金融、经济变量也都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如美元指数、CPI、GDP等都呈周期性波动(见图1、图2、图3)。
本文以图4为例对我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进行简单说明。 从图4中可以发现上证综指的周期波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在第一个基钦周期中(也是每个朱格拉周期起始时段), 我国股市往往是上涨的。 如1989年10月到1992年11月, 1999年1月到2001年6月,以及2009年初以来的行情。(2)在第二个基钦周期中(也是每个朱格拉周期中段), 我国股市往往是深幅调整的大熊年份。如1992年11月到1996年初,2002年1月到2005年6月。(3) 在第三个基钦周期中(也是朱格拉周期末段), 我国股市又交替地出现了上涨的牛市。 如1996~1997年的牛市,2005到2007年10月的牛市。(4) 在一个基钦周期内部:第一和第三牛市的基钦周期内部,必有一次重跌;熊市的第二基钦周期内部,也有可操作的大反弹,但股指与M1走势均无法超过前高。
可见, 经济周期可以帮助我们厘定一个时间框架,把我们研究的视角拉长至10年,或至少3年。借助历史的经验,帮助我们确定未来的价格波动框架,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经济周期理论被金融学专业所忽视
忽视经济周期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势必会使金融学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出现盲区。 例如在诸多国外已相对成熟的基金选股择时能力模型中, 应用最广泛的要数T-M二次回归模型、H-M双beta超额回报市场模型和C-模型。其中T-M模型可以衡量择时能力、选股能力及其各自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国外大部分实证研究证明,基金的择时能力基本为负。另据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多数基金择时能力较弱 [1] 。再如,2011年国内公募基金全面亏损,无一盈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年初制定投资策略时没有预料到持续的宏观紧缩政策会贯穿整个2011年。 而这一点完全可以根据经济周期理论提前预见到。 这不能不说与基金经理没有受到经济周期理论教育有关。
nlc202309030331
三、 目前金融学专业忽视经济周期理论的原因
(一)目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没有开设经济周期的课程
目前无论是欧美大学还是国内高校,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没有经济周期理论的专门课程。一般只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列有“经济周期”一章内容,笼统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周期的原因等,虽然也介绍了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熊彼特周期等基本知识,但由于所举的例子都基本抄自国外教科书, 资料陈旧又缺乏具体运用的范例, 因此并未引起国内外金融学专业师生的重视。
事实上, 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可以归类在现代金融学的套利范畴。 套利有五种基本的形式: 空间套利、时间套利、工具套利、风险套利和税收套利。经济周期套利应该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套利形式。
(二)目前金融学专业忽视经济周期理论的原因
在金融乃至经济领域里, 其参与主体作为一个群体,虽然是有记忆的,但这记忆是不完全的。间隔的时间越长,留下的记忆就越不完全,或者说代际间的记忆传递越少,过去发生的事情就越容易重复,这就构成了经济周期发生的行为学基础。 这也同时可以解释资本市场短周期内是效率市场, 而在长周期内效率市场却很难成立。
例如,一般的经济危机间隔大约是一代人。西方世界大的经济危机,1971~1974年美元危机和油价暴涨,与1990年前后的房地产大跌(不只是日本,美国、欧洲房价也是大跌) 和信用危机,相隔近18年。1990年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间,又相隔近18年左右。从更长期来说,两代人足以让人忘掉更大的经济危机, 忘掉前人走出经济危机时的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思想。 最近100年来美国经济的三个顶峰分别是1929年,1968年,2007年, 时间间距约40年左右。 习惯于高储蓄的东亚地区也不例外。如台湾地区、韩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基本达到了发达地区的水平。 目前韩国、 台湾年轻人月光族和信用卡透支都非常风行,韩国甚至发生过信用卡信用危机。二战后至今香港房地产的三轮大涨大跌, 也再次证实了房地产的周期非常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前人的痛苦感受很难传递给后人,于是历史再一次重演。
在某些领域,例如养猪业,甚至市场参与主体不需要跨越代际,在一代人中就可能出现若干次周期(本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三轮跨度为34到36个月的猪肉波动基钦周期),这说明猪肉生产者群体的记忆维持时间远不如股市楼市参与者群体的记忆维持时间。
现代金融学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其脱离经济学还不到60年的时间, 研究人员对金融市场的认知沉淀时间过短, 因此美国大学乃至跟随美国的各国金融学专业课程里没有专门的经济周期理论课程不足为奇。
此外, 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忽视经济周期理论还与西方人的线性思维惯性有关。Richard E. Nesbett在《亚洲人与西方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及原因》中写道:“中国人相信变化是常态, 但是事情经常转回到原来的起点, 即周期轮回。 他们广泛注意各种事物,寻找事物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不理解整体,就不能理解局部。西方人活在更简单的有确定性的世界。他们集中注意力在航海的目标上。 西方人相信他们一旦掌握规律,就可以掌控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亚洲人更能理解时间的周期轮回概念。他们认为在不细心观察的人眼里是一片混乱的东西,其实背后是有非常清晰的事物演化的时间脉络的。 [2]
四、 应该把经济周期理论纳入金融学核心课程中
经济学在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中, 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如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 这些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 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目前最著名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西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形成的著名的RBC(Real Business Cycle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派。
但是上述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体经济和理论层面, 并未涉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问题。 目前研究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只有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其主要研究资产轮动与宏观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关系。 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金融学更关心的是各种金融资产自身价格的周期波动, 进而避免和化解这一周期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
不仅资本市场各种金融资产需要研究经济周期理论,货币当局也同样需要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美联储有很多经济周期的统计分析, 我国的周小川行长也明确提出过货币政策“反周期”操作,这说明中美两国货币当局都希望平缓经济周期的起伏波动。但事实证明,货币当局也往往忽视经济周期理论对制定政策的指导作用。 比如,2008年世界性大萧条爆发,中国政府和央行雄心壮志推出了史无前例的信贷扩张和财政扩张计划,结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价格的疯狂上升。 其实1987年10月19日, 美国道琼斯指数当天暴跌508.32点,跌幅达23%, 这时候日本财政部和日本央行紧急出台史无前例的信贷扩张和财政扩张,结果导致随后日本的房地产陷入疯狂上升。显而易见,2009~2010年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只是翻版了1987年日本错误的宏观政策。
因此, 经济周期理论是国内外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急需填补的一项空白。 我们应该集中人力物力, 研究各种金融资产乃至金融变量的周期性价格波动规律,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周期理论课程, 并列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中。这既是金融实践的迫切要求,也是金融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娄静. 基金选股能力显著优于择时能力[EB/OL]. 证券之星, 2011-12-04. http://stock.stockstar.com/SS2011120400000240.shtml.
[2]海宁. 经济大周期[J].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11.
(责任编辑、校对:龙会芳)
首先感谢×××副教授提供了优良的实习环境,教授的治学严谨、博学以及认真工作的精神让我感动。感谢指导教师×××教授在该论文的设计、实验和写作等方面给予的精心指导,感谢×××老师做××××××时给与我的帮助。
衷心感谢×××师姐三个月实习生活给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感谢师兄×××、×××、×××、师姐×××、×××他们严谨的钻研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感谢同学×××、×××、×××等帮助我完成论文,感谢实习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帮助。
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professor aaa , my supervisor, for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she has walked m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without her consistent an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seco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professor aaa, who led me in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i am also greatly indebted to the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at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professor dddd, professor ssss, who have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two years.
【金融学专业论文致谢】推荐阅读:
金融学毕业论文致谢参考06-16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10-06
金融学本科专业简介04-06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10-12
莫纳什大学金融学专业07-28
金融学专业个人英语简历12-05
考研热门专业之金融学01-19
金融学专业术语中英文12-19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范围10-30
金融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