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单元测试题(共8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慨叹(kǎi)脊梁(jǐ)抹杀(mǒ)孜孜不倦(zī)
B.玄虚(xuán)戳穿(chuō)罗迦(jiā)根深蒂固(dì)
C.宰相(zǎi)搽粉(cuō)倘若(tǎng)味同嚼蜡(jué)
D.机械(xiè)诬蔑(wū)琐屑(suǒ)吹毛求疵(cī)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至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B.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C.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由于作者当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他描写的学校生活栩栩如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
B.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C.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D.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故宫博物院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C.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3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①对此我完全赞同。②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选段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有什么目的?(3分)
7.第2段中的画线句子能否改为“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各种知识都要精通”?为什么?(3分)
8.“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是第3段中的一句话,你认为它应该回归到哪一处才能使行文更为流畅?(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当然,一般俗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俗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带上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所继承的那部分产业,而二儿子却把他继承的那部分产业当成了资本,而看到了投资后的扩大、再扩大的辉煌景象。读书人得有那二儿子的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连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9.作者所说的“读书应有停顿”指的是什么?(3分)
10.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写在下面。(4分)
11.指出文中的比喻论证,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最好的发明永远都不会结束
【美】埃里克施密特
①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石油动力汽车时,他所发明的不仅是带轮子的发动机,他所驱动的是彻底改变社会结构的全新行业。同样,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不仅建成了世界第一家网站,同时也为万维网奠定了基础。这两位先驱都不可能预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影响。
②谷歌被推出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只要往电脑里敲几个字,他们就可以找到想了解的与之相关的文档。背后的操作机制在技术上非常复杂,但由此得出的结果却相当简单直观:那就是一页文字,其中包含10个蓝色的链接。这确实比什么都好,但按照今天的标准还没有好到极致。
③于是我们的创业合伙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像其他成功发明家一样不断改进。他们开始引入图片。毕竟,人们想要的不仅是文字。2000年格莱美颁奖仪式后上述趋势开始显现,颁奖仪式上珍妮弗洛佩兹的一袭绿裙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当时这成了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流行的搜索热词。但我们无法为用户提供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珍妮弗洛佩兹身上那条裙子的图片。谷歌图片搜索应运而生。
④地图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在谷歌上搜索地址时,他们要找的不是提到这条街道的链接,他们想要知道如何到达那里。于是我们又做出了可以点击、拖动和轻松浏览的地图。现在地图导航已经成了谷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多数用户或许都无法想象没有电子地图是什么样子。
⑤我们的许多变化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搜索结果日臻完善。谷歌天气能够显示你所在地区未来数天的预报结果,为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⑥几年前,我们某家竞争企业的律师画了一幅画,上面有一条海岸线和几个岛屿。他又画了一条虚线,说这是连接岛屿和大陆的唯一航线。他想说谷歌就像航线上的渡船,是浏览互联网的唯一方式。
⑦现实是,网上浏览有很多方式,想看新闻,可以直接登录喜欢的新闻网站;想买东西,可以直接登录购物网站搜索款型及价格、浏览评论并且付款购买。
⑧问题是我们所处的经济大趋势不仅充满竞争,而且变化不息。2015年,我们的行业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移动终端所花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台式机,花在台式机上的时间已降到只有40%,而且人们使用移动终端和台式机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
⑨很多人认为没有竞争者能击败Facebook、谷歌、苹果和亚马逊这样的大企业,我却不这样认为,大公司可以被迅速超越。就在几年前,雅虎、诺基亚和黑莓这样的企业似乎还无可匹敌。但从那以后他们渐渐被一波高科技企业的浪潮所吞没。
⑩谷歌不是一艘渡船、一条铁路、一张电网或电信网,为你提供单向、没有竞争空间的服务。人们有选择权,如果我们不再有用,我们的用户就会开始流失。
!人们很少能料到重大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动荡。电报葬送了邮政,收音机和电视扰乱了报纸,飞机终结了远洋客轮。发明总是充满活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未来永远那样令人振奋。
(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2.根据上文,在下面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以揭示谷歌的改进过程。(3分)
(1)文档搜索 →(2)→(3)→(4)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卡尔本茨和蒂姆伯纳斯李的发明都是重大技术革命,它们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除了他们自己,别人很少能料到。
B.珍妮弗洛佩兹的那袭绿裙在科学发明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促进了购物网站搜索、浏览评论并且付款购买的实现。
C.作者举电报葬送邮政,收音机和电视扰乱报纸,飞机终结远洋客轮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发明总是充满活力。
D.某家竞争企业的律师将谷歌比作连接大陆和岛屿的航线上的渡船,意在说明网上浏览有很多方式,充满竞争。
14.阅读下面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分)
人们在移动终端所花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台式机,花在台式机上的时间已降到只有40%,而且人们使用移动终端和台式机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腾讯公司最新尝试的认识和看法。(4分)
微信,这个中国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正在开发广告平台这一新功能,内容包括:微信公众账号可以成为“广告主”,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广告。而拥有超过十万粉丝的公共账号可以成为“流量主”,为“广告主”展示广告,腾讯和“流量主”将可以分享广告收入。这是腾讯拓展新功能的最新尝试。如果你认为微信只是一种免费的沟通工具的话,那你就没有认识到它的潜力。
(选自《世界博览》2014年第14期,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6.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环节。(6分)
(1)创造性思维必备三个要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在所学课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你还能补充一下吗?(2分)
(2)语句仿写。用最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4分)
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是一棵树,结满了人生的累累硕果;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17.走进名著。(6分)
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列举一个能体现“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的情节或故事,完成下面问题。
(1)作者:
(2)著作名称:
(3)主要人物:
(4)相关情节或故事: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事业工作上都非常重要。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常走向辉煌;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绝望看到希望;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黯淡走向光明。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够的,现在不能够,以后一定会能够的。”
一、本单元的教学应首先从概念的形成入手
(1) 建立和深化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 落实当前概念。在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中, 学生从分子角度认识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的不同, 初步建立了微观概念。进入第四单元首先学习原子结构, 把学生再次带入了微观世界的课题, 通过学习实践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同时落实当前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离子、化合价、化学式等重要概念。
(2) 结合当前概念重新认识前面所学概念, 进一步深化所形成的概念。例如第二、三单元中物质分类的概念, 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和掌握, 可借助宏观和微观概念再认识。
(3) 清晰的概念形成之后应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例如物质的分类、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概念之间可以建立联系, 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为下面的化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二、充分利用所形成的科学
准确的概念及其体系对物质及符号的表征形式进行梳理整合, 是本单元学习的深入与发展
(1) 借助元素和物质的分类深入研究并归纳清楚常见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式。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1) 气态非金属单质, 如氧气O2、氮气N2等; (2) 非金属氧化物如水H2O等; (3)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如氨气NH3、甲烷CH4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1) 稀有气体; (2) 金属单质; (3) 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金刚石C、石墨C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Na Cl (食盐) 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 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表征形式入手, 即学会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的组成与结构:“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的组成与结构:“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汞的组成与结构:“汞由汞元素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
(3) 紧扣宏观和微观概念整合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义。首先归纳整合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某元素, 微观表示 (一个) 某原子。化学式只有两种宏观意义: (1) 表示某物质; (2) 表示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当某物质由分子构成时, 该化学式又是分子式, 分子式的意义是两层微观意义: (1) 表示 (一个) 某分子; (2) 表示 (一个) 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然后举例体会所整合的内容, 例如:符号H是单纯的元素符号不是化学式, 只具备以上元素符号的意义。
符号Fe、He、S不是单纯的元素符号, 它们还是化学式, 具备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化学式的意义, 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元素组成”。
CH4、CO2是由分子构成的, 该符号具备化学式的意义和分子式的意义, 如符号CH4表示“甲烷这种物质、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一个甲烷分子、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Na 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该符号只具备化学式的意义, 则Na Cl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
离子符号只能表示“ (一个) 某离子”, 如符号Na+表示“ (一个) 钠离子”。
元素符号、分子式中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一个) 某分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某电荷”。分子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可以看出符号前加了数字后符号只剩下“微观意义”了。到了第五单元, 不管什么符号前加的数字, 只要是用于计算的都可以看为“化学计量数”。
三、精心安排习题, 对梳理与整合的相关知识进行强化和查漏补缺
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常用少量的习题针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符号的意义等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强化;利用开放式的信息题强化概念和规范表达能力等。学生利用这类习题可从多方面获得信息, 在思考、表达过程中让概念和知识得到强化和纠正。
1. I hope you________here sometime next month.
A. to come B. came C. coming D. will come
2.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________
A. I think so. B. That’s all right.
C. Yes, OK. D. No, thanks.
3. I think you can________my surprise when they told me the news.
A. believe B. support C. imagine D. think
4. —Fred, could you help me________these books to the students?
—My pleasure.
A. hand out B. hand up
C. hand in D. hand down
5. Not only Mr and Mrs Read but also their son________abroad twice.
A. have gone B. has been
C. have been D. has gone
6. Where to go for the holidays________yet.
A. are not decided B. have not been decided
C. is not being decided D. has not been decided
7. He is________to walk that far in such weather.
A. good enough B. enough good
C. well enough D. enough well
8. I prefer________rather than sit somewhere doing nothing.
A. work B. to work C. working D. worked
9. —________ boys will come to swim. Do you know________of them?
—Maybe it’s about sixty.
A. A number of; a number B. The number of; a number.
C. The number, numbers of D. A number of, the number
10. Kites________messages in the war in the past.
A. are used for sending B. were used to sending
C. are used to send D. were used to send
Ⅱ. 完形填空(10分)
I can’t remember when I started collecting litter. But it was when I got tired of seeing litter nearby and realized that__1__was going to pick it up.
I live near a forest. I can walk there in three__2! I__3__go there to play with my dog. But one day there was so much litter there that I became very unhappy. I decided I had to clean up the forest. I wanted to__4__happy going there again.
I made my first trip to clean the forest that afternoon. I took a big black rubbish bag with me. I started to pick up litter and ten minutes__5, my bag was full! There were cans, bottles, broken glass and newspapers in the bag. From then on, I went to the forest four times a year to pick up the litter. I often__6__there for three hours. It makes me feel great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environment.
After each trip, I__7__all the litter that I’ve collected. If any of it is recyclable(可回收的), I keep it. I can’t__8__why people drop litter. But I will keep picking it__9__they stop dropping it. I know I am only doing a small bit to help__10__but I still think it is important.
1. A. no one else B. I C. everyone D. anyone
2. A. months B. hours C. days D. minutes
3. A. would B. doC. am used to D. used to
4. A. look B. feel C. make D. see
5. A. after B. later C. before D. of
6. A. playB. go C. work D. sit
7. A. buryB. burn C. sell D. look at
8. A. wonder B. ask C. hope D. understand
9. A. untilB. as C. after D. when
10. A. myselfB. the earth C. other D. the litter
Ⅲ. 閱读理解(20分)
(A)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顾振彪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9,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韧露端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能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学生来说,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人才,在四化建设中为祖国贡献力量。因此,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的。其实,关于求知的文章不少,有些还是传统课文,应该说文质兼美,但由于这些文章与创新这个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没有选。而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突破过去人们早巳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眼睛一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两篇文章以其观点新人选。
关于读书的两篇文章都是老文章。《谈读书》又是外国的。但它们仍具有现实章义。尤其是《不求甚解)一文,它所谈的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过去,关于读书方法问题,儒遭两家就务说各的,从来投有统一过。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上还开展了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怎样读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怎样开展阅读教学:都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选这两篇文章作课文,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传统课文。教师们教得很熟,社会上广泛流传,选作课文是很自然的。而且,在当前,这篇课文还很有现实意义。现在,一方面,有“中国的脊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丧失自信力的人也时时可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保持民族自信力,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井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至于“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沦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论文,也有驳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失掉自信了吗》是驳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不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展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理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主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代的期望。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于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们多读书、多讨沦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菁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画,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矗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在整套课标教材中,这是惟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能否达到课标上关于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这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关键。在教学中,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认真阅读课文。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议论文,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似乎不算多余。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止。目的是帮助学生阅读。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这些议论文常识,最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不要采取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果。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写也可以带动读。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汉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说理性文章。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人胜,但遭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四
关于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
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各地可以选用其中一部分内容。学习名人读书经验,举办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调查中学生读书情况等,应该是活动重点。
至于活动步骤、评估等,与其他综合性学习相同。第五单元从”全豹“看”一斑“,由”一斑“引向”全豹“
――浅谈古代长篇小说片段教学张必锟中学语文课本里选人古代长篇小说片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类课文体制一般不大,而写人物往往限于表现其性格特征的某一侧面,故事几乎全是围绕着一件具体的事而逐步展开,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从整体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再加上受课时的限制,教读这类课文除了要简略介绍原小说的梗概及交代故事来由而外,跟教读短篇小说并无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即”就文论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超出文本的范围。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毋庸置疑,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能使学生受益。
但是,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又并非尽善尽美。因为这类课文正是所谓”全豹之一斑“,有明显的示例作用,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如果仅仅停留在”就文论文“上,学生的收获就很有限了。自然,读厚著是一个长期目标。很难一蹴而就,但我们决不应放弃这个方面的努力;更何况这个”一魔“跟”全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只要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即便不能使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地,总也可以稍稍扩大他们的眼界,多少懂得一点阅读全书的门径。由此看来,教读这类课文,大致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即从”一斑“引向”全豹“.
下面我们将着重讨论怎样实现从”一魔“到”全豹“这一步,因为只有实现厂这一步,才能使学生受到古代长篇小说阅读的起步训练。
俗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理从”一斑“到”全豹“,也有多种方式、多种办法,不受任何限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先从”全豹“来审视”一斑“,具体地说,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下面试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说说审视中应当注意的几件事:
注意人物活动的大背景。这指的是,不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此时此地的活动,而要把样的活动跟此人在他时他地的活动联系起来行分析。例如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遇兵意因而自作计,这显然是一种干犯军纪的行为,是他恃放旷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招致杀身之祸毫足怪。这样看来,他的被杀实在是个性格剐。可是。如再联系他曾参与魏王继承人斗的事实来看,情形就不同了,因为这样的斗已将他置身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特别是曹植已经失势的条件下,他早晚难逃一死(植的另外两个谋士丁仪、丁广兄弟在杨修之被杀可为旁证)。由此看来,杨修显然是魏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杀这件事的实质。在’国时期,这样的斗争仅在曹魏政权中存在,在蜀汉和东吴也同样在,认识这一点。对学生此后阅读《三国义》自有裨益。
注意人物性格的历史。这是说,不能只到人物的现在,也要看到他(她)的过去和后。只看现在,这是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人1不会看得深远;把过去、现在、今后全看了,才会有发展的眼光,能有所发现。例如菱这个人,如果只看她现在如痴如醉吟诗6(子,说不定也会像宝钗那样笑她”呆头呆的“,更难理解为什么她成了作者笔下警仙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副册》中惟一被披露谶语的女性。但是,如果再看看她过去十多在拐子家中以泪洗脸的生活和后来薛蟠及其妻室对她的凌辱状况。就一定会感到当前这些对于是她短促一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仿佛一时阴霾消净,眼前一片晴明,正由于她的境遇这样的变化,她的美好资质――对前人诗作的捷悟、对诗境的执著追求,终于显露了出来可以断言,在贾府侍妾辈(即《金陵十二钗册》所收人物如平儿,尤二姐、宝蟾等)中的确是出乎其类、拔乎具萃的。《红楼梦》里许多人物都应当如上所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对其他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亦当如是),
用小说中同类事物作比较。以同类事物比较,是鉴别事物好坏、高低的一种方法,以凸现事物的特质。例如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是一种掠夺财物的行为,但跟少华山朱武团伙、桃花山李忠团伙等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晁、吴等人夺取的是大贪官的”不义之财“,而朱、李等人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表明晁、吴等人有反抗官府的勇气――这是难能可贵的,到后来他们果真率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迎战官军。又如范进和张静斋,同是科学中的得意人,但一个老实,一个刁钻,经比较后也可以看得分明。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所谓从”全豹“审视”一斑“,就是把课文跟小说中其他有关部分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二者不可分离,如同看一粒棋子的作用离不开棋局一样。静止地孤立地看待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审视中的大忌。
再谈由”一斑“引向”全豹“.这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步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点。
(1)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
(2)补充介绍有关的资料,必要时可指定学生课前阅读小说中有关的章节;
(3)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一:《智取生辰纲》
本文记述的是一场零星的小规模抢劫行动,晁盖、吴用等七人是临时集合在一起行事的,抢劫成功后又各自回家,看起来似乎并无深意,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大不然:首先,这次抢劫跟山野强人打家劫舍的行动截然不同,晁、吴等人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反对酷吏贪官,只是夺取这些人手中的”不义之财“,并不为害一方,他们的行动具有明显的反贪性质。其次,抢劫的直接对象一个是权势煊赫的统治者当朝宰相蔡太师(受礼人),一个是一府之长的梁中书(送礼人),抢劫的后果不言而喻,没有超人的胆略,决不会贸然行事。最后,动手的时间和地点都选择得极佳,麻痹对方的手段又极高明,这些都显示了带头人晁盖、吴用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由此看来,这次行动虽谈不上起义,但至少表明晁、吴等人已具备了起义的条件,可算得起义的前奏――待到后来,在石碣村击败前来”捕盗“的官兵,随后又夺取了梁山泊的领导权,组织队伍迎战大批官军,这就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起义的序幕。准此,我们可以拟定实践方案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
”智取生辰纲“的深远意义。
突破口是:”智取“的行动算得起义否?
补充资料:①在介绍《水浒》梗概时略说梁山起义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晁盖、吴用等初建根据地;扩编队伍,大战官军并消灭地主武装;临时性出击,攻城略地。②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例二:《香菱学诗》
本文记薛蟠侍妾香菱学习写诗的经过,看似闲笔,其实也是有深意的。香菱是贾府侍妾辈中惟一喜爱诗歌的人,她文化底子很薄,却不仅学会了写诗,而且写出了好诗,这就证明了她有美好的资质。作者在给他的谶语中曾写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这是以她的美好资质跟平生的不幸遭遇相比照,用以引发读者对她的深刻同情,怜其才而哀其生。更有甚者,人们还会因此而反思:如果不是她住到大观园里来,有众多姐妹关心她,指导并鼓励她,她的才能岂不永远埋没下去,不为人知?这又表明大观园是一个与外面黑暗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的光明天地。所有这些,都足以发人深思。准此,也可以拟定实践方案如下:
探究的目标是:①香菱的美好资质及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②从香菱学诗有成看大观园中的人际关系。
突破口是:①”……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试结合香菱的历史说说宝玉此话所蕴含的意思。②说说香菱《咏月》第三稿好在哪里。如果香菱不来大观园居住,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
补充资料:①学生自读应天府门子谈香菱身世一节内容(见《红楼梦》第四回);②教
师转述”美香菱屈受贪夫棒“一节内容(见《红楼梦》第八十回)。
必须指出,所谓从”一斑“引向”全豹“是个比喻的说法,意即从一个故事稍稍向外扩展,延及跟它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超出这个范围,讲得过多,也可能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
最后,谈一点希望。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3.《短文两篇》中《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不求甚解》作者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根深蒂(dì)固 汲(jí)取 矫(jiǎo) 鄙(bǐ) 诘(jié)难
睾(gāo) 吹毛求疵(cī) 狡黠(xiá) 诓(kuāng)骗 咬文嚼(jiáo)字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不倦 持之以恒(hénɡ) 肇(zhào) 彷(pánɡ)徨(huánɡ)
藻(zǎo)饰 玄(xuán)虚 倘(tǎnɡ)若 脊(jǐ)梁 诬蔑(miè)
2.形近字
蒂(根深蒂固) 契(契约) 彷(彷徨) 贻(贻害) 诫(告诫) 框(方框)
缔(缔结) 锲(锲而不舍) 仿(仿佛) 怡(怡然) 械(机械) 诓(诓骗)
倘(倘若) 决(决定) 措(措施) 晤(会晤)
淌(流淌) 诀(要诀) 错(错误) 梧(梧桐)
3.多音字
曲:曲(qǔ)调;曲(qū)线 抹:抹(mǒ)杀;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三、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一事无成:一件事也没有做成,形容毫无成绩。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袖手旁观:揣起手来,在一旁冷眼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好。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曲解:歪曲的、不正确的理解。
豁然贯通:忽然明白,通晓(某种事物或道理)。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前进。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四、名句精华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烧伤伤口
百万脓包使烦恼知识渊博的附近的在楼下使…受伤烧伤伤口
百万脓包使烦恼知识渊博的附近的在楼下使…受伤烧伤伤口
百万脓包使烦恼知识渊博的附近的在楼下使…受伤烧伤伤口
百万脓包使烦恼知识渊博的附近的在楼下使…受伤烧伤伤口
医学有活力的使生气代表架子对的提供医学有活力的使生气代表架子对的提供医学有活力的使生气代表架子对的提供医学有活力的使生气代表架子对的提供研究自信的充足剩余部分覆盖烧伤拒绝研究自信的充足剩余部分覆盖烧伤拒绝研究自信的充足剩余部分覆盖烧伤拒绝研究自信的充足剩余部分覆盖烧伤拒绝领带允许圈子救助按膝盖有帮助的领带允许圈子救助按膝盖有帮助的领带允许圈子救助按膝盖有帮助的领带允许圈子救助按膝盖有帮助的领导 她自己 收听者 急救 深的 疼痛 对待
领导 她自己 收听者 急救 深的 疼痛 对待
领导 她自己 收听者 急救 深的 疼痛 对待
冷峻婉约恩惠稀疏 恬(tián)淡浓艳绮(qǐ)丽
张皇拭汗刘海道歉 讪(shàn)讪博识睿(ruì)智
皎洁分摊负罪劈手 尴尬(gān gà) 跌宕(dàng)有力
洗礼山峦反衬眺望 半晌(shǎng) 哔(bì)哔作响
索性努嘴门槛滥用 嘟哝(dū nong) 呼哧(chī)呼哧
稚气嫁妆曙光恕(shù) 逞(chěng)强月亮嬷(mó)嬷
撂(liào)髻(jì) 气汹汹笑眯眯淳(chún)厚磕磕绊(bàn)绊
松松爽爽隽(juàn)永蓑(suō)毛虔(qián)诚踌躇(chóuchú)
一杆(gǎn)秤(chèng) 真挚(zhì) 鹿砦(zhài) 讷(nè)讷
鸿鹄(hú) 寥廓(liáo kuò) 清新俊逸嗜(shì)好
憨(hān)憨镜匣(xiá) 忸怩(niǔ ní) 妍(yán)丽柔婉清丽
乍(zhà)然氛(fēn)围抿(mǐn)嘴缔(dì)造局促不安
二、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睿智:英明有远见。
激越:(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跌宕:文章富于变化或音调抑扬顿挫。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磕磕绊绊: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也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 不称心,不顺利。
乍然:忽然,突然。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三、了解文学常识
郭沫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书法等诸多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有诗集《女神》(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
茹志鹃,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其女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用其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鲁藜,“七月诗派”的代表。因诗歌《泥土》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泥土诗人”。
曾卓,当代诗人。著有《老水手的歌》等诗集及其他散文集、诗论集等。
余光中,台湾地区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著有《隔水观音》等诗集。
莱辛,德国启蒙思想家、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著有《拉奥孔》等重要理论著作。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九年级第四单元测试题】推荐阅读:
九年级教科版思想品德第四单元测试试题12-05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07-06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06-18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第四单元知识点02-12
一年级第四单元测试题12-07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02-0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02-18
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