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维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0篇)
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农村维稳工作,笔者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当前农村稳定工作的现状
1、存在现状:大局形势平稳,局部矛盾突出,治安形势总体上表现为“三少三多”:一是过去常见的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明显减少,但因为利益问题、分配问题引发的纠纷明显增多。村民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引发个性上访、涉法涉诉上访、赴省进京越级缠访等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宅基地、土地、婚姻、财产以及其他产权纠纷等。村民个人利益与村集体或企业利益发生冲突,引发村民上访、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征地拆迁、旧村改造、企业承包、土地塌陷、占地补偿等。二是过去常见的因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引发的治安问题明显减少,但因干群、企群、企村矛盾冲突引发的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村集体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引发的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越级上访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占地补偿、煤矿开采造成土地塌陷、房屋裂缝、吃水困难以及环境污染等。三是过去常见的小偷小摸、偷粮偷果等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明显减少,但抢劫抢夺等侵财性案件明显增多。
2、主要表现:
(一)各类矛盾纠纷。一是经济利益矛盾呈上升趋势。主要是 土地承包、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和农村人口养老、医疗保险、贫困户救济等矛盾。**年以来,因高速公路及省道、县、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我县有多数农户需要拆迁,在严格按照补偿标准的基础上仍有部分村民对补偿标准不满。虽经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仍有部分村民不肯搬迁,最后只好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强制拆除。农民之间的经济债务也呈现上升趋势,也引发了一些经济纠纷。二是社会服务管理,如交通、低保等方面存在较多隐患,农民对公路等工程质量质疑,农民对村级管理方面的不信任等等。三是干群矛盾时有激化。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业务能力差,甚至循私枉法,引发群众不满,但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极个别的。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是认真负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
(二)社会治安。一是诈骗、盗窃等侵财性案件处于高发态势。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少数农民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淡薄,在农村大肆进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设“地下六合彩”,钱财、摩托、家禽等生产生活资料被盗案件也屡屡发生。此外,邻里纠纷、婚姻矛盾、利益争执引发的伤害案件也大量增多。二是外出打工、劳务输出给农村带来新的治安问题。农村“留守孩”因缺乏监管,致使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留守孩”成为违法实施者或被害者。
(三)各种安全隐患。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事故频发。随着农村交通网络不断扩展完善,但农村道路建设不标准,几乎都是过窄过弯,交通指示标志过少等原因,交通事故也大幅上升。农村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往年都有大幅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农村家用电器的增多,因电器 使用不当引发的火灾事故也屡见不鲜,如****团寨火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安全也引起更多的关注。
3、主要特点:一是个性上访、越级缠访的数量越来越多,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一些人员通过上访、越级缠访给当地政府施加压力,得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每当遇到重大会议或活动不得不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应对。二是群体性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处理和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有的是个别人为使其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而故意采取的集体越级上访和聚众闹事;有的是别有用心的人为得到个人目的,故意蒙蔽群众、挑动群众采取过激行为;有的是因问题解决不及时、方法不恰当而激起群众的不满。三是干群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已成了影响农村稳定、引发不稳定的主要诱因。集体经济较好有一定收入的村,矛盾主要集中在财务问题上;集体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无收入的村,矛盾多集中在低保、救济等一些利益分配上。
二、当前农村维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一方面是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农村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发展速度快,农民挣钱较易,但多数农民增收很难,造成贫富悬殊。第三个方面是就业增收难是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客观现实。具体表现为:人均土地少,多数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土地增收空间有限;挣钱的门路少,但随着“五小”企业的关停,青壮年劳力在当地打工机会越来越少;外出打工收入不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打工机会越来越少,工资也越来越低。
(二)干群矛盾是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当前一些农村出现的群众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大都是由干群矛盾引发的,造成干群矛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村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官”气十足,凌驾于群众之上;二是一些村干部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三是一些村干部以权谋私,搞暗箱操作;四是一些村的村民代表、理财小组、集体财产管理小组形同虚设。
(三)班子不团结,干部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拆台,拉家族势力,搞团伙宗派是一些治安乱村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老干部之间的矛盾,新老干部互相找碴、互相告状,搅得村上不得安宁;二是支部和村委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书记主任不和,互相拆台、互相争斗,搞得干部群众无所适从;三是强者压弱者搞独裁领导,以势压人,干部心里一肚子怨气,群众敢怒不敢言。
三、破解农村维稳工作的对策
第一,要加强配合,建立机制,依法打击。政法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预防犯罪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秩序的多发性犯罪,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整治。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使排查工作全面深入,不流于形式。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掌握苗头性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发生之初,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保持高度警惕,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着力调处,有效预防。我们围绕群众最关心、最切实、最直接的利益开展工作,一切为了群众,改进工作方法,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上下形成好风气,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群众的工作,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人员控制在当地,真正做 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第二,要立足于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当前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把政策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安全消防饮水工程项目就深受群众欢迎。二是引导和鼓励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办企业或合作社。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投资是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捷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治安稳定问题的有效途径。三是鼓励农民以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业。如专业合作社,逐步开发以苗木为主导的种植产业;**乡等村正筹划将各村500多户加入**种植公司,每户贷款3万元,集资1000万元,建1200多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如**村搞基地化特色种养业,他们***基地的“公司+农户+个人”模式前景很好。
第三,要在建立健全以支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组织上狠下功夫。一个村的发展与稳定,首先是建立一个坚强、团结、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农村两委班子。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推广了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办法,这说明中央把基层两委班子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月或者至少每季度定期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制度,来加强党员对干部的监督和党员对党员的相互监督,来巩固党支部在农村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以落实“四个民主”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村民自治组织的公信力和号召力。认真落实中央提倡的“四议两公开”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村民代表、村理财小组、村集体财产管理小组等群众监督机制的职责和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民主监督和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真正建立“村头民选、村财民理、村事民议、村政民定”的 村级民主自治机制。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扶贫开发,对策
江苏省扬中市地处长江下游, 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县级市。2013~2015 年扬中市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融入到镇江市扶贫攻坚“百村万户双达标”活动和 “弱村振兴361 工程”之中, 加快了全市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1 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1.1 “双达标”的目标基本实现
“双达标”的目标要求到2015 年底, 确保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70 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力争达到100 万元的标准。 同时要消除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 元以下的贫困户。 全市认定的35 个经济薄弱村有25 个年经营性收入超100 万元, 有7个村超70 万元, 仅有3 个村低于70 万元。 全市2113 户3907人低收入人口, 有3680 人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 元, 脱贫转化率分别为91.4%和94.2%。
1.2 村级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渠道
1.2.1 实业兴村, 主导增收。 在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 筑巢引凤是实现村级增收的主渠道。 新坝镇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十二五期间新建物业用房16100㎡, 年新增发包及上交收入196 万元, 平均每个村32.6 万元。
1.2.2 农内挖潜, 辅以增收。 扬中人多田少, 农业资源有限, 农内挖潜要走小中见特, 优中见大的路子。 八桥镇八桥村以村集体牵头发展特色农业, 建成时令蔬菜大棚300 个, 面积20hm2, 每亩纯收益近1000 元, 村集体年增收近30 万元。
1.2.3 拓宽服务, 促进增收。 在弱村经济发展中, 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 增加集体收入。 三茅街道兴阳村成立综合服务公司, 为长江渔文化生态园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后勤服务, 安排了100 多名劳动力就业, 村集体收入增加30 多万元。
1.3 扶贫济困的新机制已经形成
1.3.1 扶贫政策机制。 扬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18 条扶持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实行低保户应保尽保和重残救助, 体现了政府扶贫的主导作用。
1.3.2 挂钩帮扶机制。 选派市级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实现“弱村振兴361”工程。 对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实行“5+1”结对帮扶工作体系, 加快了脱贫增收的进程。
1.3.3 建立真扶贫的长效机制。 全市79 个村 (社区) 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站, 共募捐善款1006 万元。 市镇两级慈善机构还有募捐资金4787 万元。
1.4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多年来,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扬中市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持续不断地提标加力。 2015 年对全市达标有困难的村实行“一村一策”, 确定了12 个重点增收项目, 召开协调会11 场次, 加快了项目所在村脱贫增收的步伐。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增收脱贫的发展不平衡
扬中市35 个经济薄弱村按照 “弱村振兴361 工程” 的要求, 绝大部分已经达标, 但还有3 个村低于70 万元, 最少的年经营性收入只有10 万元。 在已确定的低收入人口中还有5.8%没有达标, 尤其是农民一旦发生重大疾病, 就更加难以为继。
2.2 村级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受到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除了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外, 中、小企业再投入、再发展的势头有所下降。 受用地规划、指标等瓶颈的制约, 筑巢引凤保增收的难度加大, 村级收入虽然增长较快, 但是既要保吃饭、保必办, 又要保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2.3 精准扶贫的机制不够完善
对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工作, 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识别、扶持和监督机制, 运作中的主观性比较大。 少数挂钩扶持部门对“5+1”帮扶机制没有凝心聚力, 满足于年终慰问, 被动应付。
2.4 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有待加强
扬中市多年前就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农委, 但是扶贫机构相关部门力量比较分散, 统筹力度不够。 各镇 (区) 至今未成立相应的扶贫开发组织, 没有明确负责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人员。
3 新一轮扶贫攻坚目标与对策措施
3.1 思想认识再提高
消除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 是最艰巨的任务。 ”提出要采取超常举措, 拿出过硬办法,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 用一套政策组合拳, 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织牢的要求, 凝心聚力, 提标加力, 适应新常态下扶贫工作的新期盼。
3.2 目标任务再明确
3.2.1 经济薄弱村的脱贫标准。 村级管理费用包括干部报酬、福利费、保险费等不断增长, 农村环境整治, 桔杆焚烧、文化建设、综合服务等开支不断增多。 目前一个村正常运转的刚性支出需100 万元左右, “十三五”期间经济薄弱村的脱贫标准定在年经营性收入必保120 万元, 争取达到150 万元。
3.2.2 低收入农户的帮扶标准。 中央明确地方扶贫标准, 可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30%~50%范围内确定, 扬中市2015 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 万元, 2020 年全面小康农民年收入目标值为3 万元, 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应定在1 万元以上。
3.3 精准扶贫再发力
3.3.1 阶段性目标要精准。 五年目标三步走:第一年重点扶持, 将上一轮没有达标的薄弱村和低收入户扫尾托底;第三年村级经营性收入目标120 万元, 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8000 元;第五年收官之年, 总体达标。
3.3.2 识别机制要精准。 要严肃统计纪律, 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 要建立科学化、具体化, 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规范确认和退出机制, 要建档立卡, 实行动态管理。
3.3.3 帮扶措施要精准。 对经济薄弱村新上项目要科学论证, 确保成功率。 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 应用推广先进科技, 加大技术培训,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对低收入农户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 并纳入两个不同的体系管理。
3.3.4 帮扶体系齐发力。 强化扶持部门的责任意识, 实行捆绑式、托底式扶贫, 发展不达标, 扶持不脱钩。 要营造社会扶贫浓烈氛围, 形成多点发力, 各方出力, 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3.4 政策扶持再倾斜
对经济薄弱村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调剂用地指标支持发展物业经济。 新建物业用房市镇财政补贴要实行优惠政策。 在农村医疗保险和大病医保全覆盖的同时, 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大病救助, 支持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3.5 组织建设再加强
江苏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对加强扶贫机构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加强扶贫机构力量, 可由组织部或农办牵头, 协调各成员单位。 形成有凝聚力、权威性的工作机构。 各乡镇要成立扶贫办, 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 办公室可设在财经服务中心, 并明确农村扶贫开发专职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关春梅, 孙军, 等.关于经济薄弱村实施产业化扶贫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01) .
[2]储京生, 盛登华.多途径增收, 薄弱村脱贫[J].江苏农村经济, 2011 (04) .
一、村级组织收支状况
(一)村级组织承担的主要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村级(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主要职责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扶贫开发;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管理本村的土地、房屋、森林及其他财产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弱势群体救助扶贫等。三是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包括落实党建工作目标;党员发展教育;落实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等。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包括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控制村级支出等。五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制定村规民约,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村容整治建设,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等。六是其他工作,包括上级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政策处理、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征迁、农民异地转移、防汛抗旱等。
(二)村级组织收入情况。
1.地区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村级组织各项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财政补助收入(含村级项目补助)和其他收入。从我们调查的3个县(区)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欠发达的遂昌县共203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24.26万元;中等地区的金东区512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26343.42万元,村均51.45万元;较发达的海盐县85个行政村和20个农村社区,2014年村级总收入20163.03万元,村均192.02万元。其中村级收入最低的遂昌县北界白水村0.98万元,最高的是海盐县武原街道南环村422.89万元。
2.村集体自有收入占比小且分布不平衡。各地村级组织收入中普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遂昌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958.65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19.46%,村均4.7万元。金东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302.03万元,占村级总收入39.1%,村均20.1万元。海盐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823.47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28.88%,村均55.46万元。村与村之间集体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大,如金东区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虽然达到20万元,但分布不平衡,5万元以下的村有339个,占64.25%,其中收入为零的有145个,占28.3%。遂昌县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4.7万元,但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其中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
(三)村级组织支出情况。
1.村级组织支出地区间差异较大。2014年,海盐县村级组织运转支出村均62.28万元,金东区村均20.85万元,遂昌县村均12.79万元。
2.支出项目繁多。包括村级办公经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报刊杂志费、交通及通讯费、卫生保洁费、排灌费、计生费、征兵费、文体活动费、节日慰问费、济困帮扶费、公共设施维护费、村民会议费用等支出项目应有尽有,几乎等同于一级政府的预算开支项目。
3.刚性支出占比较大。村级经常性支出中以刚性支出为主,主要是村级办公经费、村民会议费、报刊杂志费、水电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等“开门费”开支。不仅欠发达地区如此,在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海盐县2014年全县村级经常性支出中刚性支出6539.75万元,占经常性支出的76.8%,其中村组干部报酬补助5310.73万元,占刚性支出的81.2%。
4.收支平衡难度大。即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收不抵支现象也较普遍。如海盐县全县村级组织经常性收入少于经常性支出的村有69个,占总村数的66%,这些村的经常性开支主要靠挤占项目经费。
二、浙江省级财政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投入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基本实现财政保障。2009年浙江省下发《关于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将村支书、村主任两个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参照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全额列入地方财政,2012年起又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报酬按村主职干部的70%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并实行“三年一调整”。2015年,省财政加大对纳入补助范围市县的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力度,安排村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5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并且从2015年起省财政转移支付改为“一年一调整”。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支付保障制度。2009年浙江省下发《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当时是3万元/村,2012年起提高到5万元/村),对未达到最低保障标准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解决,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2015年,省财政大幅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省级预算安排2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省补助由上年的1.2万/村,提高到3万元/村)。
(三)建立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设立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遂昌县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打包扶持”机制,依托企业化运营打造集体“大物业”经济,统筹各类扶持资金“打包”投资或联建大型优质物业项目,扶持薄弱村获得稳定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海盐县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分重视,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的奖补。
nlc202309042042
(四)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财政补助制度。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安排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专项补助,省财政对困难较大的32个欠发达市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资金4461.6万元。
(五)新设立了财政支持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2015年,省委组织部联合省财政厅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按副省级市所属社区20万元、地级市所属社区10万元、县级所属社区5万元确定保障标准,所需经费以县级财政解决为主,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2015年省财政专项安排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转移支付5062万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省里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措施,省级财政也积极落实预算安排,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金东区、遂昌县村主职干部报酬均低于当地劳均收入水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达到省级要求的5万元/村最低保障标准。
(二)项目补助多,村级经济经常性收入少。村级总收入中项目补助收入占比较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少。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遂昌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达24.26万元,其中项目补助收入占67.34%,201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仅4.7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项目经费一般为专项补助,通常是账上过过而已,村级难以统筹用于日常运转,导致财政补助不少,但村级组织运转仍然较困难。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给能力不足。仍有相当数量的村缺少收入来源,经费自我保障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山区村,受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制约,村集体增收较难。从遂昌、金东区看,大多数村收入单一,仅靠山林、鱼塘、村集体留地等几年一次的发包收入,有较多的村没有常态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四)村级组织自治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一届任期三年,去头掐尾,实际任期时间短,村两委往往只关注任期内的政绩,注重基建,而没有把发挥村级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主要位置,村内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村没有节约意识,在村级运转开支困难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建起了村办公大楼。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工作的思考
虽然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已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地区之间的农村情况差异仍比较大,部分村仍然是低水平运转,经费开支较为紧张。为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两美浙江”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级自治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多措并举,为村级组织建设营造更为有效的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责任主体。县级要认真制定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从制度上切实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长效机制。大力归并整合现有各类进村财政扶持资金,减少专项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生产经营类、运转保障类由地方统筹使用。省级财政要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预算体制监管上进一步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做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政府加以支持引导,谋求多方结对帮扶办法,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发展项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扶持方式上可以“抱团式”为主,集中财力发展多村联合兴办的物业型项目和服务型项目,要避免竞争性项目的市场风险,以稳定收入来源。
(三)加强村级自治建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农村税费改革后,要引导村民在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村公共事业合理负担机制。如惠及广大村民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鼓励村民筹资筹劳,美好家园的卫生保洁费可由村民适当负担,农田水利排灌费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共同生产费用可由村民合理分担,天灾人祸济困帮扶的开支可建立村慈善基金制度等等。通过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和村贤志士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既可弥补村级组织运转开支和建设公共设施资金的不足,又能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四)重视股改中的集体股,保障村级公共开支。当前正是浙江省全面推进村集体经营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要避免将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收益一分了之的简单做法,要立足首先满足村级公共开支要求,设立必要的集体股和分配起点,避免“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否则与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初衷是相悖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洪峰
一、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村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
一是文化底子薄。与其他农民基本处在同一层次,并不具备文化上的群体优势,无法担当引导农村文化潮流的重任。二是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缺乏实践与研究,导致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我镇共有农村党员1120人,通过调查表明,50岁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人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3.6%,且大都以经验性技术为主;50岁以下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党员干部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8.6%,但存在技术不精,学用脱节的情况;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上看,14.6%的农村党员干部存在市场行情不清,市场经验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闯荡市场的勇气不足等问题。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不懂科技,不了解市场,不善经营,影响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在用人上也存在偏差,一些热心为群众办事的种、养、加、销“能人”往往排斥在用人视野之外,而所用的人不少缺乏为群众办事的能力。
2、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比较低。
一些村集体经济总是发展不起来,缺乏搞好服务的物质基础。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村收入减少,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层次不高,只要求信访不出事,少为上级惹麻烦,对如何发展经济想得少,加上本领不强,服务质量比较低,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少。
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科技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农村党员干部应当是科技致富的示范者,接受新知识、传播新技术的带头人。从目前看,我镇党员中虽有一大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已经致富,但是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的甚至处于相对贫困线上,成为组织的救济对象。从党员致富的途径上来看,真正通过调整结构致富、科技种养致富、流通致富、办企业致富的并不多,致富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市场含量偏低。有35%的党员干部没有致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没有起到照亮一片,带动一村的作用。
4、因无职党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农村无职党员虽说不是很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素质不高。他们文化素质低,先进思想、先进科技、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无职党员身上严重缺乏。二是觉悟上有差距。农村无职党员不能较好地处理公与私、亲与疏、上与下的关系。有的农村无职党员埋头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对集体经济不热心、不参与;一些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上卸任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有的拒办移交手续,有的损坏在任干部形象,挑拨班子成员矛盾,有的甚至干扰民主选举等,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一是精心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选拔那些有理想、政治素质高、能很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办事,具有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的优秀党员。选任渠道要宽,从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导向看,必须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二是配好、配强党支部成员。按一定比例,配备老、中、青年,做到结构合理,在支部班子成员中应根据各人的能力、特长来合理分工,合理利用,做到用其所长。三是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后备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村级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重点加以培养。特别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经营管理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视野,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四是根据税费改革后农村无职党员增多的实际,根据农村
工作需要的党员的特长,设臵小型的如普法民调、致富示范、市场信息、村务监督等党小组,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各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上,既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强化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学习形式上,可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开展民主评议、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进一步严格党内生活,坚持和健全党组织活动制度,加强目标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用建设,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现在农村工作难度大,干群关系难沟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没用得到根本转变,“老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变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一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以适应法制化社会的需要,通过了解法律法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以扎实的作用示范群众,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企业增效益,帮助群众增收入,大力开展党员“联户带创”活动,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
象。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营造廉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深层次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应用文 >> 调查报告 >> 论文正文→关于依法征收农村税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依法征收农村税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樊和清 „发布时间:2006-3-28-
关于依法征收农村税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农村村提留、资金的征收难度越来越大,县财政局执行税费征收案件大幅度上升。
依法征收税费存在的问题
可以起到教
税费上交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的确实经门征收税费,就会加剧群众的对立情绪,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基层党政组织的威信,降低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加大农村工作的难度。强制执行税费后,群众往往把怨气发在基层干部身上,对基层干部更加不信任,不配合,结果兴修水利、结构调整等工作实施难度增大。有些被强制执行过的农户,以后村组干部再去征收税费就会碰钉子。
三是执行成本比较高。这类案件标的一般在二三千元,少的几百元,具有案件标的小、分布地域广、路难跑、人难找的特点。有时为执行一个案件,要动用车辆跑好几趟,执行费用收支倒挂。
依法征收税费难的原因
农民收入长期徘徊。近几年,由于粮食、蚕茧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普遍下降。有时再遇上天气和小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质量低劣等,农民负担减而不轻。实际上农民负担并未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依然认为负担减而不轻,不仅要户上缴税费难。
缺乏主动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有些农民
少数“人情户”、“钉子户”的负面影响。对少数上级领导干部的亲属,基层干部迫于工作上的关系与压力,采取缓收或少收,还有些“钉子户”死活就是不交,群众一户看一户,最终形成征收税费难。少数基层干部不廉洁行为加剧了征收税费难。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基层干部利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盛行。有些乡村组织还截留、挪用农民上交的税费款也是造成征收税费难的原因之一。
部分农民为了达到个人的生产、生活方便或者对乡村某些工作的不满,故意向乡村干部提出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或乡村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农民达不到个人目的,就抗税抗费。还有乡村集体与部分农户有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矛盾,也是造成征收税费难的原因之一。
本文关键词: 依法 征收 农村税费 调查
相关文章列表:
日本土地征收及损失补偿制度
依法公正审计
我国土地征收程序的完善
分行营业网点服务状况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本篇论文关键词
依法 征收 农村税费
查与思考
关于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县妇女也逐步进入决策管理领域,与男性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权利提高,这是贯彻男女平生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县妇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大力重视下,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不断扩大,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改善。为构建和谐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陈旧思想的束缚,我县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方面都有困难,但我们坚信随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县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将
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一、我县妇女基本情况
县共有12个乡镇,4个社区,总人口
万,其中妇女万,占 %,农村妇女47238人,占妇女总数的69%,文盲、半文盲占62%,高中文化以上程度 12360人,仅占 %。我县农村妇女大多在家务农,特别是较偏远,贫困的农村,更是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致使农村妇女文盲比例远远高于男子,而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
二、当前我县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1、结合政府相关以及自身组织培训工程,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
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致力于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
要想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就必须不断的给她们充电,县妇联积极结合政府相关培训工程,如在就举办了“贫困村妇女主任科技培训”、“凤滩库区县移民开发局科技培训”两期培训,创办了家政服务公司,并设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家政、缝纫等培训班4期,培训方式多样化,从传统书面讲授到今年的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内容为了满足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的多技能培训,并开设了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共培训 237 期,2万多名农村妇女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2、整合力量,分类培训,充分挖掘农村妇女培训新路
各级妇联紧紧抓住培训这一核心环节,强化培训基础服务工作。以被征
地妇女为重点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尤其是被征地妇女的个体素质及培训择业意向等。其次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发布宣传和服务力度。为把组织管理网络延伸至村,在村里设立了妇女培训联络员。把培训服务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挖掘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逐步建立五种培训模式。与学校联运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运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
3、积极推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妇联把就业推荐与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借助各职业院校加强女性
就业技能培训,与长沙颐而康职业学校、长沙职校、湘西州职校达成协议,为其免费培训并负责安排就业,使农村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富裕。
三、我县在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影响工作展开。虽然我们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具体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不予以解决,挫伤了基层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
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乡镇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乡镇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
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对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通过“四个一”来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动员各级妇联自建一批,各级妇联应在发展、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四是联系民间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
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等等。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农村妇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
1、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
3、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
4、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
5、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
6、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农村妇女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
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的作用。
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相结合。
1、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
2、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
3、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坚持实效原则,培训目的要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要确立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青州经济开发区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好的只占9%。调查中发现, 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 父母外出务工期间, 其子女的教育、生活基本都由长辈负责, 学龄留守儿童都能就近上学, 无失学、辍学现象。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近年来,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全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留守子女越来越多。
2.家庭原因。
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之间取舍失衡, 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往往选择前者。
3.学校原因。
由于城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差别, 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选择在市区租房或买房让孩子上学, 由年老的长辈照顾饮食起居, 孩子的父母则留守在农村务农。
三、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祖辈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3) 行为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负担过重。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监护, 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
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家长自身因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导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 对学习、生活和生理变化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2) 监护人自身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3) 其他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五、对策及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一、目前发展现状 据对7个乡镇11户群众的调查结果显示,未交纳合作医疗基金的有4户,占36%;已交纳合作医疗基金而未发证的3户,占27%;只有4户已交纳合作医疗基金并领取到了《合作医疗证》。通过调查发现,德平镇任庙村、宿安乡小许家村群众基本上没有交纳合作医疗基金;临邑镇新寨村的张兆森、李家胡同村的樊永梅两户都没有交纳合作医疗基金;临盘镇王良村王孝武的合作医疗基金已交,但未签协议书,至今仍未照相办证。从总体情况看,翟家乡工作进展较快,全乡有农业人口27199人,已发证26777人,发证率达到了98.5%,现正在进行村级卫生室的认定工作。孟寺镇前王庵村王凤友一家6口人全部交纳合作医疗基金,并与4月7日领取到《合作医疗证》。从全县情况看,现在正处于办证、发证阶段,医疗费用报销工作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乡镇、村宣传不到位是导致广大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了解,不认识,进而参与支持合作医疗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另外,极个别村由于村班子战斗力不强,群众上访问题久拖不绝,加上农业税清欠暂停等原因,致使群众没有交纳合作医疗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到位,群众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在被调查的11户群众中,只有德平镇新庄村的逯恩华、翟家乡赵家村的赵同昌两户大体上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但对具体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了解很少,存在模糊认识。其他9户群众中只有4户只知道交纳了合作医疗基金,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真正好处。孟寺镇前王庵村的王凤友在4月7日就领取到了《合作医疗证》,但由于不知道具体的报销程序,当其孙子患心肌炎时,没有到孟寺镇卫生院治疗,而是到临邑镇的李家卫生院去治疗,因而不能享受合作医疗报销。在座谈时,发现王凤友把《合作医疗证》丢在杂书堆里,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他说:“镇上让交钱,我就交上了,谁知道这证有什么用”。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乡镇、村宣传工作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群众根本认识不到合作医疗的真正好处,还形成了“乱收费”的错误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是一项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但由于工作措施不到位,反而事得其反,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操作程序不规范,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有错误认识。在调查中发现,各乡镇(区)由于在征集合作医疗基金时,同农业税及“两工”一并收取,因而群众错误地认识所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每人每年交纳10元钱,不知道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为每人补贴的15元钱。理合乡孙灯村的孙寿光说:“村干部在广播中只说每人每年交10元钱,看病就能报销,这准吗?一年交上10元钱,7口人就得交70元钱,现在都年轻力壮的,用不着扎针吃药,交得这些钱花不了。”群众正是存在这种疑虑,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调查时还发现,这11户群众都没有见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材料。有的只是在村广播中听到过一点宣传内容,一知半解。临邑镇李家胡同村的樊永梅曾在县人寿保险公司干过业务员,受保险赔偿手续烦琐、程序复杂的影响,对合作医疗疑虑较大,一般到县药材公司买取药品,因为药材公司药价较低,所以,她一家3口人都没有交纳合作医疗基金。据樊永梅介绍,距离wenmi.net县城较近的群众大部分都愿意到县药材公司买药,认为加入合作医疗报销后的药价也比药材的药价高,致使一部分群众不愿加入合作医疗。
(三)极少数村班子不健全,战斗力弱,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抵触情绪。从调查情况来看,那些村班子不健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都存有抵触情绪,参加率很低。据宿安乡小许家村许维福介绍,该村由于村班子不健全,干群关系紧张,导致群众集体上访,至今农业税费都没有交,所以,更不可能去交合作医疗基金。德平镇任家庙村的任连中,一家6口人,农业税费已全部上交,但没有交合作医疗基金。他说:“农业税费再多也得交,而合作医疗是怎么回事,我还真不大清楚,我们村可能都没有交,村干部也没有催这个事”。由此推理,一方面群众因为上访反映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税费清欠又暂时停止,所以就没有交纳合作医疗基金。另一方面,因为村干部只注重催收农业税费,不重视合作医疗基金收缴工作,群众又认识不足,所以也没有交纳合作医疗基金,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村班子没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不信服,因而也就产生了对合作医疗工作的抵触情绪。
三、几点建议 综合调查情况分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宣传车、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宣传,但由于乡镇、村对此宣传不到位,出现了“肠梗阻”现象,致使该项工作进展不平衡。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组织脱产干部和村干部,深入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细致宣传,做好解释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在县电视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访谈专栏,及时报道那些得到大病医疗报销的实例,用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二是加快办证发证速度,尽快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领取到《合作医疗证》,以消除他们的疑虑。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建设,确保参保农民尽早持证就医,按比例报销医疗费,用事实说话,切实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四是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村卫生室的行医资格、药品质量及价格进行动态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公开电话号码。五是持有《合作医疗证》的农民可以在本乡(镇)范围
内自主选择有行医资格的卫生室就医、买药,使他们可以到自己信任的卫生室就医。
隐患等方面加强和改善消防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 消防工作 城乡统筹
一、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消防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是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消防工作”没有认识或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乃至纵火行为时有发生,且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很多农民缺乏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的防灭火常识,火灾隐患随处可见。其中用火不慎占农村火灾原因70%以上。三是受财力制约,消防设施投入少,也极少购买财产保险,自我保护意识差。四是不知道或不会报警。五是弱势群体问题突出。据调查,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90%以上的青壮年均外出打工,守家的多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他们严重缺乏消防常识,逃生自救能力很差,是火灾主要受难者。统计,2006前5共有383名老人、儿童、残疾人、卧床病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在住宅火灾中死亡,占总数的63%。
(二)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性能低。受经济基础影响,农村的房屋耐火等级普遍低,多为3、4级,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房屋占80%以上。新建、改建、扩建住宅中的消防审核几乎空白。建筑布局混乱,无防火间距,家家相连现象多。装修材料耐燃性能低,乱拉乱接电气线路、电线老化、裸露等火灾隐患普遍。
(三)缺乏科学的消防规划。我国农村地区聚居情况往往比较分散,没有完整统一的建设规划,导致农村消防规划难以制定。除少数发达地区农村有消防规划外,多数农村还没有消防规划或限于寥寥数字。乡镇在建设初期,大部分缺少城镇规划,消防规划无从谈起,即使有规划,也存在诸多操作性差的问题。
(四)消防监管面临新形势,监督体制不适应需要。随着城市大开发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消防工作的对象由原来的家庭防火、季节性防火,增加到对新兴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监督工作涉及许多新材料和新工艺,对消防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逐步很高。受警力不足的影响,目前消防警力主要保障对象仍在城区,很难将农村纳入有效监管范围。农村派出所担负起专业技术很强的消防工作还有较长的过程。消防监管工作城乡不平衡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五)消防队伍、道路、水源、通信条件限制消防扑救。尽管政策法律鼓励农村专职、义务消防队发展,却终究没有财力上的实质性支持,农村消防组织即使建立也将面临困窘的生存局面。农村纵深地区绝大部分交通设施差,路面窄,不适应消防车通行。山区农村生产生活仅靠天然水源,消防用水受到极大的季节性(来源:好范文 http:///)、气候性影响。有些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农村通信闭塞,电话等基本通讯设施都没有,无线信号也覆盖不到,发生火灾时求助无门。
(六)消防宣传进农村工作效果不明显。消防宣传力量单一,仅靠消防部门的力量显得异常单薄,没有形成政府领导,部门推动的局面。消防部门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和农村地区覆盖面广等原因,开展“消防进农村”工作力不从心。近几年,基层派出所逐步接触农村消防工作,但就现状来说,工作才刚刚起步,民警消防业务还处在熟悉阶段,其公安工作非常繁重,抽出大量精力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并不现实。农民自身受接受能力的影响,通过发放宣传册等普通形式教育效果不明显。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刊播的消防知识因部分农村通讯设施差,传播媒介少等原因,居民无法获得。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思路
(一)正确分析农村消防工作形势,把握农村消防工作脉搏。要认识到农村消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做好农村消防工作的主动权。要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农民生活的习惯,采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逐步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增强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杜绝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坚持城乡消防工作统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取长补短,互为借鉴,形成城市、农村消防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二)建立健全消防组织网络,细化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各村级组织共同参与的消防组织网络。村委会要成立村级防火工作小组,制定具体的制度和工作规程,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具体可划分为家庭防火工作、企业防火工作、收获季节的防火工作三个方面,形成系
统的工作模式。各级政府应制定农村消防工作计划,建立奖惩考评机制,将农村消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全年工作挂钩,与领导工作成绩挂钩,实行消防工作一票否决制。
(三)做好农村消防规划。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的规范居住、集中劳作的建设方式,为农村消防规划提供了便利,也为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能。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消防规划纳
入城镇整体规划,立足长远,在进行城镇规划前,应充分考虑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无论是产业园区、街道、住宅区的布局或是消防通道的设置均要从乡村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规划,防止短期、短视行为。要对农村消防规划进行综合论证,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只能更加科学完善,不能打折扣,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四)充分发挥农村派出所民警对辖区情况熟悉、警力相对稳定等优势开展消防工作。探索消防工作与其它公安工作结合方式,纳入整体工作考核。要不断充实消防监督警力,在工作和待遇上加大对专、兼职消防民警的倾斜,充分调动其消防工作积极性。消防机构要定期对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进行系统的、针对农村特色的消防业务指导、培训,积极协助派出所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问题,科学下放权力,授权派出所适当的监管范围。派出所应加强消防岗位大练兵,铸造业务素质过硬的“监督和宣传”复合型消防警员,通过严格执行《派出所监督管理规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五)注重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提升宣传实效。一是农村党政机关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消防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大对消防宣传工作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切实发挥领军带头作用。二是宣传工作应采取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形式,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带动、消防助推、单位负责、群众参与”的大格局。消防部门应着重加强对农村党政机关和农村派出所的消防政策、法律法规及消防知识的宣传培训,做到消防工作思路入脑入心,再由他们推动对相关部门和村、组、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最后普及到企业员工、村民、“五小”单位业主的各个层面。农民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在农村实施依法治火是形势所需。通过普法教育,开展消防法律、科技下乡等活动,使村民了解消防法律法规基本精神,形成人人守法,抵制违法行为的氛围。四是丰富形式和内容。发扬好的传统做法,开创新的宣传模式,在“吸收”上多动脑筋,分析各地区、各民族农民心理需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为基本理念,坚持直观易懂、生动活泼的原则,走农村特色之路。五是做好针对性宣传教育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宣传教育;科技、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营造舆论氛围;公安消防机构、各基层派出所要加强对农村专职消防队伍或义务消防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农民开展灭火和逃生自救演习,提高农民的自防自救能力;村委会要搞好年老、年幼弱势群体的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弱势群体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各乡镇应利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时机,大力开展创建“安全文明乡镇”、“安全文明村”、“安全文明家庭”、“安全文明企业”活动,树立典型,促进消防宣传工作开展。
【关于加强农村维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21
关于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12-20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3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7-15
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05-27
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06-28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0-06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09-21
加强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调查与思考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