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

摘 要: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并不重视,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部门的职能一直在下滑,导致会计职能部门不能发挥其重要的重用,不利于会计改革成果的维护,从而阻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正常发展。想要解决这一现状就要处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强化会计工作日常工作的管理,最终实现会计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本文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日常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作出简要论述,以期为我国相关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基层行政 事业单位 会计工作 思考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不断改革,各级政府中会计工作也随之改革并发展,但是部分基层行政单位会计部门存在缺乏内部控制体系、内部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因为一个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会计工作,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快对会计制度的建设,从而完善我国集中收付体系,并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可以满足新形式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实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目标。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现状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单位负责人的认识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是否真实、准确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会计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等[1]。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导致新形势下国家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不能有效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推广和落实。

(一)会计人员电算化能力不够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一项必备的职业技能就是计算机操作,而会计人员也同样需要掌握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工作当中的工作技能,从而用电算化方式取代手工记账[2]。虽然我国已经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政策,同时财政部门也在各基层行政单位设置了相关的会计财务软件系?y,但是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还存在手工记账的方式,有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计算机排序筛选、求和公式都不会使用,甚至有一些单位财务信息没有明确的技能标准条款,导致在实际应用财务软件时,还有部分会计人员不能熟练对其应用,不能通过财务软件系统进行自动结账和辅助核算功能[3],使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实现电子化,还是使用手工财务会计报告,导致财务软件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二)会计人员培训成果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要继续接受会计学在教育活动,同时我国相关会计管理部门会对会计人员进行组织培训,以期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但是相关财政部门在组织培训活动时,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培训时间较短,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对培训活动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提高相应的会计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措施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相互适融合和适应,并加入了很多新型的会计科目和权责制度[4],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相关政策将单位内除动植物、文物文化的固定资产,进行预先计入已经发生,但是未实际支付的折旧资金,同时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无形资产按照使用年限进行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工作。另外会计报表编制和格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更为复杂繁琐,因此,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及时学习

虽然我国相继颁布了很多会计职业相关的政策、制度、技能等条款[5],但是有一大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仍然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甚至有些会计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时间用来上网,不去提升自自身和完善自身专业技能,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形成消极怠工的工作状态。

(四)会计工作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

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是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有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证书,甚至有一部分人所学专业不是会计专业,也被某个领导调配到会计岗位上,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鱼龙混杂。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容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繁琐,因此,本文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会计监督工作、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并执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细则的职责分工、管理和配备会计人员、设置会计机构[6];第二,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和硬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第三,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归档、移交、销毁等程序;第四,会计报表的报送期限、审核、编制、设计格式、设置种类;第五,会计账簿的结账、核对、登记、格式、设置;第六,会计凭证的保管、传递、审核、填制、收集、格式设计[7]。

三、国家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新要求

(一)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准确性

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使预算编制弹性大,较为简单,导致很多项目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项目的具体单位。甚至有些预算编制由某个会计领导人员按照上一年情况的进行估列代编[8],这就容易出现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开支的具体数额和预算差距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应该提前启动预算编制的时间,从而增加预算编制的时间,并增加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科室、人员的沟通,真正做到由下至上的汇报。另外相关财务部门应该设置科学、完整的支出定额系统,使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审核工作准确化、精细化、科学化、公开化[9]。

(二)国库集中支付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国家财政部门要求基层财政部门提高改革的速度,加快完善全部预算单位,从而使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性资金覆盖范围可以落实到乡、县。另外,应该减少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和范围,节省财政部门支付的费用。财政部门应该认真负责的执行监督管理职能,使授权支付工作可以实现实时监控[10]。

(三)国库集中支付

我国在推广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各个单位大额支出,比如:服务和物品采购、工程采购、工资等都由?政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者收款人;财政授权支付的小额支出包括:日常零星支出、绩效工资(奖励性)等。在会计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实施这一制度之后,会集中控制全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并现在国库单一的账户上,从而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流向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财政收集信息的反馈速度,避免资金使用混乱的情况出现,从而明确了各行政单位会计的责任制度,提升财政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财事业政资金可以高效运行,保障了会计工作和财经纪律的秩序,防止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大额资金有很多优势,但是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部分细则没有完善。因此,应该深化研究国库集中支付的政策,使其制度可以完善到每一个细则上,从而提高我国财务管理工作。

四、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能应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改革离不开会计监督工作,但是部分基层单位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阻碍会计工作的改革步伐。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工作。

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往往一兼多职,不但要管理企业资金,还要管理资金账单、资金活动等工作,甚至有些单位会计岗位人员工作时间长达几十年,从来没有轮换过,而单位领导却换了很多届。针对以上这种情况,基层行政单位可以明确会计工作岗位轮换时间、年限等。例如:会计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到达六年,就要进行本单位会计岗位轮换工作。

其次,有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做好会计工作的保证和前提就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现在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导致会计人员也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长期以往就会使会计人员缺失职业道德素质、不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对会计在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不能自发学习新的会计知识,导致会计人员不能完成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而日常会计工作也演变成形式主义,没有发挥任何实际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增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同时单位内部检查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和基层财政部门会计执法检查相互结合,并将单位负责人任免职责与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结合,从而保证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做假账、坚持准则、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最后,有些基层单位内审计制度不完善。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控制流动活动控制的重要手段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但是有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会出现下属单位对主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进行质疑和不配合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相关组织机构中建立内部的审计部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高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些基层单位人员较少的情况,可以不设立审计部门,但是应该建立相宜的审计制度,并定期进行自检工作。

(二)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督工作

加强基层财政部门会计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对基层财政会计管理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会计人员仍然存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接受培训和教育、无证上岗等问题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会计人员的检查力度还是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基层财政机构可以设立会计管理机构,从而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并负责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注册、执法检查等工作,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了解自身管理权限和职责。

加强相关政府审计工作的力度。在基层审计工作开始前,有些政府审计部门会将审计工作预先告知,导致被审计的行政事业单位会出现隐瞒部分会计数据和私自修改会计信息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一现状,应该完善政府审计部门人员力量,并参考商业单位的审计制度,制订并完善审计工作计划,使审计工作可以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从而防止企业内部有小金库的情况出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加强相关部门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违规违纪问题处罚的力度。现阶段无论纪检监察部门,还是财政审计工作,这两个部门对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发现某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问题,单单针对出现的这一事件进行处理,没有处理造成这一问题相关负责人的现象,同时注重这一问题事件的罚款,而没有关注这一事件后续的整改和落实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违法乱纪问题不能杜绝的情况出现。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会计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协同人民银行、相关纪检监察部门等部门进项联合监督工作,从而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可以正常发挥其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稳定运行的保障,因此,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是尤为重要的,但是想要强化会计职能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应该协调好相关部门、科室、人员等多种力量,从而使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并朝着规范、科学的方向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健梅.加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4,(5):44-46.[2] 石立萍,陈云才,叶凤琴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9):66.[3] 邹俊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缺失[J].经营者,2015(9):69-69.[4] 张玉晶.试论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应用[J].会计师,2015(7):63-64.[5] 邹卫芳.基层财政所行政事业会计科目改革后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38):162-163.[6] 金冬梅.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4):

21-22.[7] 崔霞.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探究[J].财经界,2015(32):208.[8] 陈海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5(21):75-76.[9] 赵望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4(13):158-

159.[10] 韩淑娜.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2015(29):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财务,行政事业会计,基建会计,建账

近年来,随着财务体制改革的发展,行政事业会计在预算编制、执行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实现了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提升了财务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以及精细化。但是在一些行政管理过程中,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会计并存,在预算管理上实行基建预算与正常经费预算分别编报和管理,但是这种做法造成一个会计主体内不能够全面反映基建收支与一般经费收支,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利于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行政财务管理质量,需要将行政事务会计与基建会计进行合并,统一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占用和使用情况,促进行政事业财务管理能力,确保行政事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建设发展。

一、合并建账的必要性

(一)分开计算不利于会计主体资金的统一管理与监督

根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拨款与支出的财务会计核算,按现行有关制度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资金应该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开展会计核算,而基本建设需要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时财务核算,造成统一会计主体完整资金运动遭到割裂,不利于会计主体资金的统一监督与管理。

(二)现行制度与政策矛盾

从2000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对于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关规定中,基本建设资金列入预算部门的预算中,通过预算单位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来开展支付和清算。但是根据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规定,每个基建项目都需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因此在行政事务管理中,基本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处于两难的地位,一笔建设资金按照两项制度进行分别核算,与改革的规定不符。

二、合并建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相结合,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与基建经费在同一个会计主体和制度下进行核算,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形成统一的会计账户和会计报表,对行政事业食物进行有效核算与管理,从而更加全面、规范、直观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期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情况,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会计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将行政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进行合并建账,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对于项目管理中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以及收支分类进行有效管理,从而确保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以及基建收支核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强化政府对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管理,从而提升公共财政管理质量,推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三、加强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措施

(一)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工作中设置基建专项

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基本思路是构建以行政事业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体,借鉴、吸收国有建设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通过补充、调整以及修订等会计科目内容,从而建立统一核算的会计核算体系。因为建设项目的工期长,而且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一般性指出有所不同,因此在科目的设置中,需要充分借鉴建设企业的会计制度经验,在行政事业会计的资产类中设置“在建工程”、“待核销基建支出”、“工程物资”、“预付工程款”“转出投资”、等5个一级科目;净资产类科目增设“基本建设结余”、“工程基金”2个一级科目;收入类科目中增设“基本建设拨款”1个一级科目;支出类科目中增设“基本建设支出”、“拨出基本建设拨款”2个二级科目,取消“结转自筹基建”一级科目。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账目和经费账目的合并,取消重复核算、认为拆分的基建项目,构建一套反省行政事业经济活动的账务体系,从而增强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二)完善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管

在合并建账管理后,不能够采用原有的核算制度对整个财政资金进行核算,为了避免财政管理进入呆滞状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盘点管理,从而及时的对固定资产的盈亏、报废、损毁情况进行记录,进行有效的核算管理,还可以对固定资产实施融资管理,将融资纳入到固定资产核算中。通过与市场衔接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效益。

(三)落实权责发生制

在行政事业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开展和落实权责发生制,在合并建账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会计核算相关原则的优化与改革,避免出现虚假结余等问题,落实权责发生制,对于单位实际发生的全部收治项目进行入账管理,确保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全面性与有效性,增强经济效果。

四、结束语

推行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合并建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行政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建账过程中,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多方面的综合力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监督管理,取消重复核算、人为拆分的基建项目,构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发展的综合账务体系,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魏会丽.关于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若干思考与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会计;机制;管理;矛盾

一、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的背景

1.由于财政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各卫生院会计信息失真,账目管理混乱,影响了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的准确决策,对加强乡镇卫生院科学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得难度。

2.会计秩序混乱、会计执法不严,卫生院院长各行其事,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引起的违纪问题普遍存在。

3.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因会计人员技术处理错误而发生的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账物不符等现象屡见不鲜, 导致账实不符、资产流失。

二、基本做法和管理方式

1.2003年4月,我局在县区试点单位取经,出台了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方案,委派会计岗位职责、考核奖惩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成立了委派会计中心,??主管会计由卫生局组织统一考试和考核,岗位定编,择优录取,工资统管,持证上岗,委派会计岗位固定。

2.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将局下属原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账户并为全额单位账户和差额单位账户两个, 在医疗卫生机构择优录用两名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较高的会计,任为委派中心的主管会计。各单位设立现金会计一名,负责单位日常业务的处理。?委派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度,履行会计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责,保证受委派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有效,向受委派单位提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方案,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抵制违纪违法收支和奢侈浪费行为。

3.委派会计主要作用:提供合理化建议,对新建、改造工程项目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杜绝或避免工作中的经济损失的等。制订相应的处罚规定,规范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防止在委派会计工作中出现使会计数据失真,丧失监督立场导致国家财产损失等现象。

三、存在的矛盾

1.会计委派制的实施与单位利益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关系。会计委派制的目的是监督,工作内容却是服务。没有服务的监督就会使委派制形式,而没有监督的服务也会使会计人员成为只管记账的“账房先生”,甚至会影响其健康的发展,会计委派制也就无效果可言。

但卫生行政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造成受派单位财务活动与会计业务相分离,不利于会计信息在财务决算中发挥作用,也不利于会计对财务活动的监督。由于委派制的实施使得财务活动不能与会计工作实现无缝对接,使得有关负责人很难掌握资金运用,从而使领导者产生反感。

2.实行会计委派制,使得领导者感觉会计是外人,不能同委派会计人员同心同德。

四、取得的成果

但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计委派的全面推行,使会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改观,带动了我区卫生系统会计环境和经济工作秩序的改善,取得了初步效果,对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 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是对会计人员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不再受单位领导的干涉,不再依附单位领导, 能够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提供真实的准确的会计信息,

2.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职能,提高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受委派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工作从过去的只是做账、记账、结账及提供一些服务性工作,转变到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地对受派单位的资金使用和日常业务活动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由于制度规定财务人员对国有资产流失和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要承担相应责任,所以这一制度实施后,会计人员将实地编制统计报表,从而保证了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这样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3.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调动、任免等都由卫生局决定,单位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通过卫生局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和道德培训,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4.强化监督职能,有效遏制腐败,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委派制重点是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使委派会计地位相对独立,有效地遏制了腐败发生的条件。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委派会计独立性加强了,有利于单位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遏制和减少了腐败,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

当前做好行政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行政监察工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

越发挥着重要职能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行政监察工作,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延伸,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做好行政监察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执法监察,促进依法行政。近五年来开展执法监察81项(次),查纠违纪资金200余万元,实施责任追究16人,有效促进依法施政、廉洁行政。二是狠抓纠风治乱,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加强行风测评结果运用,深化基层站所民主评议工作,推进了基层政风行风根本好转。三是加强效能监察,改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讲政治、树正气、严纪律、转作风”为核心,扎实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效能提升年”系列教育整顿活动,出台效能建设“29条”规定,加大明查暗访和公开曝光力度,干部纪律观念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四是加强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督查,确保国家、群众利益。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内需促增长、民生工程、支农强农惠农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

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顺利实施。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跟进监督,尤其是5〃12地震以来,出台“三问”制度,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902个灾后重建项目、“十天”高速略阳段建设、309省道改扩建等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了重点项目工程顺利推进。

二、问题及原因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行政监察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1、工作头绪庞杂,监督检查缺乏深度。一是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后,队伍虽壮大了,但工作头绪更多了,特别是近年随着上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加大,行政监察在涵盖了党风廉政、行业纠风、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等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扩内需促增长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小金库治理、公务用车治理、文山会海治理等日常工作,专项检查名目繁多。其中公车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等专项治理中,监察部门参与大量业务,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不利于专项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二是行政监察日常工作中,参加的领导小组多、会议多、配合的工作多、参与其他部门牵头的监督检查多,工作力量常常调配不开,疲于应付。从工作的参与程度来看,许多工作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监察部门都派员参与了监督,但实际上事前、事后不少工作都是由有关部门在监督之外完成的,监察部门难以把握其中的合法性、合理性,对程序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三是执法监察存在难点。监察机关监督对象主要是行政部门的公共管理工作和国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专门监督的特点,但同时也是政府组成部门,对有些工作不

很符合法定程序的工作,既要坚持按法规办事,又要维护县上的发展大局,处于两难境地。

2、农村基层行政监察工作比较薄弱。为了加强基层行政监察工作,2009年以来,各镇都成立了监察室,主任由镇纪委副书记兼任,从机构上完善了基层监察机关设置,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我县各镇纪委书记均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大多都要分管党委甚至政务工作,纪委副书记则由党委组织员兼任,抓行政监察工作精力十分有限。而在日常工作中,县监察局将主要精力放在县级部门单位,这样一来,各镇的行政监察工作容易出现真空现象。

3、监察干部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行政监察履行的职能是行政执法的综合职能,要想做好监察工作,需要有金融、财务、管理、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即使培训也着重以法律条例和案件查办为主,缺乏发现问题和分析矛盾的能力,面对复杂矛盾和典型问题有时一片茫然,监督工作缺乏力度和深度,难以赢得监察权威。

剖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双重领导体制使行政监察必须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同级政府所属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特别是行政负责人的行政行为,常常是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些行政行为发生偏差时,尽管从职权上说监察机关可以纠正,然而现行体制决定了这种纠正必须在同级政府主持下进行,这就使得监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难免遇到来自政府本身的阻力。二是对行政监察的认识不够,有的政府领导对行政监察的职能和作用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行政监察是干什么的,常常把行政监察和行政检查混为一谈,不管是否属于行政监察的职权范围,一有检查、整改等任务就抽纪检监察机关的人参加,有的机关的领导干部认为行政监察力度大,一遇到推不动的事或热点难点问题,就让纪检监察介入。三是监察工作机关建设还待加强,需要充实工作力量,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三、对策和建议

作为县级行政监察机关,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解决好以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向县委政府做好汇报,赢得理解支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察机关建设,并相应增加干部编制。另一方面要抓好干部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实践交流,使干部有精力、有能力做好行政监察工作。二是改进监察工作思路,在增强监察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注重开展实体监察。重点看组织实施单位工作程序是否合法合理,根据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到现场实地了解相关情况,提出针对性监察建议,通报典型问题,发挥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全程监察上下功夫。在事前看准备工作情况,如有关方案制定和公示情况。在事中主要看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情况,看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在事后主要是对资料审核和归档情况的监察。同时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权力运作情况进行随机监察,做到全程监察与随机监察相结合,使监察对象在履行职责中始终有所顾虑,自觉按照廉政法规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其次,上级监察部门应对县级重点项目关键环节随机检查,协助县级监察机关充分履职。三是在抓典型、促全面上下功夫。建议将各项

加强基层工商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一、强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体制建设。基层工商分局作为县局的派出机构,直接面对基层,其工作开展的深度、履行职能的广度、市场监督管理的力度直接影响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首先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必须坚持内部职能的设置与工商监督管理方式相衔接。基层工商分局的基本职责是受理市场主体的登记、依法监督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营行为的合法性和收取、上缴各项工商规费。可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工商分局内部分工及工作任务安排上打破以往的工作模式,实行分片(段)定人,落实目标责任。一是在工商分局建立和完善注册服务大厅。负责市场主体资格的初审及年检工作,充分发挥注册服务大厅的职能作用,实行统一登记注册,方便群众办事;二是成立市场巡查组。负责注册服务大厅呈报已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的有关情况,由市场巡查组进行实地刻查工作,杜绝无照经营和“三无企业”的产生;对辖区内已登记的市场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监督,三是完善办案组。负责辖区内所有案件的办理及消费者举报、投诉案件的处理。四是强化内勤组。做好内当家,负责财物、文书、内勤管理、各项工商规费的收取等其它事务。通过以上职能分工设置,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使各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达到内外互动、上下结合。

二、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加强市场经营行为监督的关键。

(一)发挥市场主体登记职能,强化登记监管,经营造平等、公平的准入环境。严把前置条件的审核,消除市场主体潜在的不确定的竞争隐患。

(二)进一步拓宽监管领域,加强执法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市场监管领域,不断学习工商知识基础,充分运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把监管领域拓宽到社会大市场的每个角落,做到有“市场”的地方便有工商的存在。

(三)加强基层工商队伍建设,稳固工商行政执法基础。一是加强基层工商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二是加强基层的廉政建设。以科学、实用的制度来保障廉政建设工作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几点思考 篇6

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 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预算方面, 包括预算收入分析、预算支出分析和预算执行分析, 这三类财务分析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产生重要影响, 如预算的支出分析, 如果分析不准确, 将会导致当年的资金不足, 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因此,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财务分析。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存在的不足

(一) 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事业单位很多的员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单位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财务分析意识不强, 从而导致单位财务分析制度的不完善, 财务分析经常处于空置状态, 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 财务预算观念更加薄弱。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分析不准确或者根本不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没有完全依据单位实际情况编制, 只是简单的在原先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定金额, 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实际支出和预算不符, 实际支出的费用要比预算高出很多, 失去了预算的约束力, 使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现实意义。并且,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非常差, 反正是财政资金, 花多花少无所谓, 非常不利于预算的执行。正是由于事业单位不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使得单位的预算管理无法真正地发挥其管理效应。

(二) 财务分析体系落后

事业单位过去一直使用的财务管理方法明显不适用于现在的环境, 财务分析体系远远落后于市场的要求。很多的事业单位由于不重视财务分析的作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极少对财务进行深入的分析, 单位预算的编制也是依照上一年度的情况进行, 没有考虑新的变化, 经常出现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

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支付的, 基本上没有本单位的收支, 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忽视财务分析, 仅仅把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上, 对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这一现象尤为严重。目前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都有一套较为系统的财务分析方法, 如资产负债率、毛利率、资产周转率等, 这些指标都能较好地衡量单位的经营状况, 分析出单位的薄弱环节。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没有一套合适的财务分析体系, 由于事业单位和盈利性的企业不同, 也不能完全地按照企业财务分析体系进行财务分析, 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无财务分析依据, 只能使用单位内的季度报表、年终决算报表等替代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但是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对会计报表的编制缺乏客观性, 导致一些数据和事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更有一些单位编制的报表极为简单, 一些重要事项没有予以充分的说明。这些都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带来了难度, 降低了财务分析的准确性, 导致上级主管单位无法准确地了解下级单位的财务状况。

(三) 财务分析与实际情况脱节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提高单位的财务预算标准准确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但是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分析与实际的应用脱节, 导致财务分析流于表面, 只是为了财务分析才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完全没有考虑到单位的实际需要。此外, 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没有一套合适的财务分析体系, 并且事业单位和盈利性的企业不同, 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财务分析体系进行财务分析, 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无财务分析依据, 只能使用单位内的季度报表、年终决算报表等替代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运用这些数据分析出来的财务情况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本无法适用于单位的实际情况, 财务分析和实际情况存在严重的脱节。

(四) 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习惯了日常的账务处理以及资金的收付, 单位中的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 导致事业单位没有专业的财务分析人才。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的很多财务人员年龄偏大, 对于最新的财务分析知识获取较少, 专业知识落后, 难以适应最新的环境变化情况。这些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偏低。由于事业单位中的人员任用机制问题, 一些专业水平不高, 难以适应岗位需要的人员没有完整的退出机制, 导致这方面的工作无法适应实际的情况, 引起单位的整体财务分析水平偏低。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建议

(一) 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

要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工作, 首先需要提高单位的财务分析意识, 让工作人员了解到财务分析工作对于单位的重要性。事业单位的领导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中, 只有领导足够的重视, 才有可能让财务分析工作得到单位其他工作人员的重视。因此, 需要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加以宣传, 以具体的事例为基础, 强调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以及财务分析在单位预算编制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 让工作人员了解到财务分析对于单位的重要性,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务分析意识, 为发展、完善财务分析体系打好基础。

(二) 健全财务分析体系

事业单位需要积极健全内部财务分析体系, 从而提高单位的预算编制水平。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和企业会计存在较大的差别, 事业单位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 而企业则使用权责发生制, 两者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不能完全按照企业会计进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由于事业单位没有自己的财务分析制度, 可以借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 进行财务分析。对于事业单位来说, 其财务分析的主要方面是预算收入分析、预算支出分析和预算执行分析, 这三方面的唯一目标就是强化单位的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

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时, 一定要依据单位的预算编制进行, 事业单位的财务基本是围绕预算进行的, 如果财务分析偏离预算编制, 将失去财务分析的意义。在借鉴企业财务分析的基础之上, 结合各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预算收入分析、预算支出分析和预算执行分析, 从而提高单位的预算水平。

(三) 财务分析工作紧密结合实际

在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时, 要紧密地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剔除对单位影响较小的因素。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涉及的内容很广, 包括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因此, 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财务分析。根据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范围不同, 可以把财务分析分为全面分析和专项分析, 依据时间不同, 可以分为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财务分析所使用的方法较多, 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差额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 每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不同, 分析的结果却基本一致, 如果有一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和其他方法分析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则需要慎重考虑其中的原因。对于分析出的结果, 需要进行比较分析,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横向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指和单位性质、业务相似的单位进行比较, 纵向比较则是和单位历年财务分析指标进行比较,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深入地考虑单位的财务状况。此外, 使用单位还需要结合情况, 把全面分析和专项分析相结合, 有重点地进行财务分析, 提高财务分析的效率。

(四) 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需要财务分析方面的专业人才, 以此提高单位的财务分析水平。通常财务分析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 需要有长期的工作经验, 才能积累出更加专业的技能。因此, 事业单位需要聘请外部专业人才, 加强财务分析管理的水平。聘请专业水平较高人才的另一优点在于能够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加健全的财务管理方法, 培训出专业人才, 这些都是无形的收益, 因此, 不能仅仅局限于雇佣财务分析专业人才所花费的资金上, 还有考虑这一措施所带来的隐形收益, 这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事业单位需要对其资金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 对于资金的使用要有更为准确的预测, 财务分析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如财务分析体系不健全、资金使用预测不准确等。因此, 为提高事业单位履行自身业务能力, 增强财政资金效用, 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建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分别自2013年1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了,针对“现金盈余或短缺、实物资产盘盈”,“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两种会计制度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但笔者认为,依据相关法规,两者会计处理应当趋同。针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盘盈、无形资产盘盈盘亏”,会计制度中并没有相应的会计处理规定,笔者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现金盈余或短缺、实物资产盘盈

发生现金盈余或短缺,盘盈的实物资产这类经济业务时,行政单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1、当现金盈余时,借:库存现金;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查明原因报经批准后,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其他收入(属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贷:其他应付款(属应支付有关单位和个人的部分)。2、当现金短缺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库存现金。待查明原因报经批准后,借:经费支出(属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借:其他应收款(属应由责任人赔偿的部分);贷:待处理财产损溢。3、当实物资产盘盈时,借:存货、固定资产、政府储备物资;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报经批准后,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资产基金—存货、固定资产、政府储备物资。

事业单位在发生现金盈余或短缺时并没有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1、当现金盈余时,借:库存现金;贷:其他收入(属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贷:其他应付款(属应支付有关单位和个人的部分)。2、当现金短缺时,借:其他支出(属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借:其他应收款;(属应由责任人赔偿的部分);贷:库存现金。3、当实物资产盘盈时,(1)存货盘盈,借:存货;贷:其他收入。(2)固定资产盘盈,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的资产盘盈(含账外资产)可以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暂行入账,待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后,进行账务调整和处理;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的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单位不得自行进行账务处理,待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后,进行账务处理。因此笔者建议,事业单位现金盈余或短缺、实物资产盘盈时,在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先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待批复、备案后再进行账务调整和处理。

二、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事业单位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1、报经批准前,借:待处置资产损溢,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2、报经批准实际捐出、调出时,借:其他支出(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而行政单位并没有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1、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借:资产基金—存货;贷:存货。2、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3、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无形资产,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贷:无形资产。

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因此笔者建议,行政单位在申请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 进行过渡核算,报经批准后再进行账务处理。

三、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盘盈,无形资产盘盈盘亏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资产盘盈是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无账面记载,但单位实际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货币资金盘盈、存货盘盈、有价证券盘盈、对外投资盘盈、固定资产盘盈、无形资产盘盈、往来款盘盈等。资产损失是指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有账面记载,但不归本单位占有、使用或丧失使用价值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有价证券损失、对外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等。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盘盈,无形资产盘盈盘亏会计处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没有规定无形资产盘盈盘亏会计处理。因此笔者建议,1、事业单位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盘盈,将盘盈结果上报时,借: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无形资产;贷:待处置资产损溢。报经批准后,借:待处置资产损溢;贷:其他收入、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盘亏,将盘亏结果上报时,借:待处置资产损溢;贷:无形资产。报经批准后,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待处置资产损溢。2、行政单位无形资产盘盈,将盘盈结果上报时,借:无形资产;贷:待处理财产损溢。报经批准后,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行政单位无形资产盘亏,将盘亏结果上报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无形资产。报经批准后,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待处理财产损溢。(作者单位: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參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2年12月19日

[2] 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库[2013]218号,2013年12月18日

[3]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2007年4月3日

加强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新经济条件下竟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的引进,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生产设备也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切实有效地抓好基层班组建设也就成为了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因此,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建设有企业自身特点的先进班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管理科学化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基层班组管理工作做几点探讨。

一、人性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首要前提

管理的人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依照人性来管理班组,就是要以“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取代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始终坚持员工与班组的和谐发展,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不断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创造出高效优质的产品,培育出优质服务的班组文化。

1.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

生产现场的操作工、维修工是班组的核心组成成员,必须充分肯定他们在班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劳动,相信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其次还要及时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及建议,在强化岗位职责的同时,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工作权限,有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2.注重员工潜能的开发

注重员工潜能的开发,是提升个人和班组核心创造力、竞争力的源泉。班组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合理调配使用本班组资源,必须综合考虑班组职工的技术等级、实际操作水平、文化、年龄、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合理地搭配和调剂班组结构,将员工进行最优组合,以求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通过把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最终使其在班组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同时还要搭建班组成员个人成长平台,制定出针对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鼓励和支持员工学习与业务技能有关的知识,提高整个班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营造和谐沟通的班组氛围

除班组正式的、制度化的交流途径之外,班组的管理者还要积极引导,鼓励自发的、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头脑风暴式”的讨论都必将减少班组成员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想方设法增强班组的凝聚力,让班组每位员工都意识到其实彼此都隶属于班组这个同一团队,班组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唯有群策群力地完成了最终共同的目标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后,才可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4.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不断创新班组考核模式。通过灵活的绩效考核办法,采用技能加点、建议加点、创新加点等多种小组竞赛方式,使班组内部成员之间、各工段之间认识到谁挣点越多,得到的激励就越多,反之挣的点少,得到的就更少,而对于违反规定的还要扣分,从而在整个班组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机制,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班组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班组管理模式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质量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重要基础

生产车间的每一项操作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问题,班组质量管理应成为班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注重引导,提高质量参与意识

通过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学习“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真正理解“我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本工序的质量,而且又会影响下一道乃至影响整个操作工序质量而威胁整个作业项目的安全”,为形成从“向我要质量”转变为“我要质量”的良好作业意识奠定基础。

2.加强合作,树立质量监控意识

除了意识定位外,日常生产中对工序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监控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作业过程、每个作业项目、每个作业动作、每句作业用语,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工序内容,通过对作业过程的剖析,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异常情况处理机制的完善,使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了解自己完成各工序的质量水平高低,进而找到作业关键点,班组长也能全面、理性地了解每个职工不同的特点,根据各关键点的轻重缓急“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攻关,从而显著提高安全监控力度,最终达到提高并巩固执行作业标准的可靠率。

3.开展交流,激发质量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员工共同质量改进计划,班组成员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议,针对日常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搭建一个员工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其次,要通过持续开展QC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管理、自觉自主地解决身边存问题的自觉性与热情。在巩固、转化QC成果的同时,还要认真整理成果材料积极参加厂内外交流,尽量安排更多的小组参加成果发布会,使之开拓质量改进的思路,共享取得成果的喜悦,在与质量专家和优秀团队进行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三、标准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必要手段

通过以标准化原理为手段,制订符合标准化要求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最终形成班组管理标准化的领导体系和管理手段,从而实现企业班组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秩序化,提高班组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实现班组管理的最终目标。

1.加强班组管理的组织领导,实现班组管理体制层次的标准化

基层班组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群众性、经常性,决定了它是企业中党、政、工、团的一项共同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行政的领导作用,党组织的保证作用,工会的纽带作用和共青团的促进作用,积极完善班组建设体制,建立健全班组管理的组织领导原则和工作制度,即“行政负责、工会协助、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厂部统一规划、车间具体领导、班组自我管理”。进一步明确班组管理工作责任,强化各级组织和各个方面对班组管理工作的综合指导和支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层次。

2.夯实班组基础管理工作,实现班组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为强化班组基础管理,必需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认真做好日常生产状况、生产工艺监控记录,为班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切实减轻班组负担。同时应把各个班组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保证班组与班组之间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的对称。

3.广泛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实现班组管理民主的标准化

班组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也是班组长依靠全体成员搞好班组工作的重要形式。在班组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要对班组民主管理的内容、方式等从组织上落实,从制度上保证。一方面通过每天早会、每周班会、每月例会等组织形式,鼓励班组职工参与班组的生产、决策及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和改进和完善职工意见反馈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班组每一名成员都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四、信息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那种只知道两眼紧盯机器,技术单一的工人,仅仅停留在手工和经验的工作方式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职工能运用科技、信息、知识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创造性的解决企业面临的动态性复杂问题。因此,积极开展班组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班组管理需要,保障班组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班组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1.班组管理过程的即时性

由于采用MIS、ERP等系统的强大功能,完善了数据源头采集,辅之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图像,并通过计算机的网上流转和快速反应,使得信息化班组能够准确及时地核算生产消耗,监控生产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车间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日清日结,达到了班组管理的即时性。

2.班组管理结构的虚拟性

通过在班组内部建立一个内聚性结构,进行计算机网络紧密编织。在班组管理的某些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虚拟运作,增加了班组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3.班组管理系统的共享性

通过计算机共享系统,使班组有一定的生产安排和控制主动权,使普通班组成员也能够执行某些需要其它工种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一个工人小组也能够处理异常复杂的过程,使班组管理工作更具连惯性,从而避免了工作失误。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9

摘要:本文根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一线工作实践,简要分析当前基层食品药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问题建议

前言

食品药品安全是一项民生工程,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有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基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基层食品药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医药产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缺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但村级医疗机构用药品种变少,一些常用必备药品无法买到,基层群众用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动摊贩、餐饮摊点、农家乐等数量众多,多为个体家庭式经营,规模小、软硬件设施差,业态种类复杂,分布相对散乱,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水平低。

(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食品药品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行业自律能力较差。

(三)群众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以部分山区群众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为例,基层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普及程度不高,辨别假劣毒害食品药品的能力较低,且容易受虚假广告误导,自我防范意识较弱,依法维权意识不强,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问题特别突出。

(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任务繁重。农村监管对象较为分散,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任务繁重,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检验检测技术手段落后,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日常监管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监督检查频度较低,实际工作很难实现全覆盖。

(五)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突出。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高毒农药、禁用肥料、限用激素在种养植环节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专家义诊”等旗号向农村非法兜售假劣药械、保健食品,或者以非药品冒充药品蒙骗基层群众。极少数生产加工经营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销售假劣食品药品手段翻新,方法

隐蔽,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从城市流向农村的趋势比较明显。相对而言,农村更容易成为假劣食品药品的“重灾区”。

二、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和乡村食品安全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可见,基层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必要支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

(一)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尽快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借鉴推广我省渭南、咸阳等地市的先进经验,落实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和人员,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立健全镇级或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根据区域人口分布,每两三个镇设立一个食品药品监管站(所),按照监管对象数量多少,参照一定比例科学配置编制和人员,并将工作经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配备必需的执法工具和技术装备,使监管队伍与监管职责相适应。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食品“三网”和药品“两网”建设,各镇聘用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行政村聘用信息员,并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经费补助或者按照工作完成情况以奖代补,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基层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执法经费和监测经费,设立食品安全案件举报奖励专项资金,切实保障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应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经费纳入财政统一预算,确保专款专用,改变“以收定支”的经费保障模式,破解“以罚代管”监管难题,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经费,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宣传、专项整治、快鉴抽检工作需要。

(三)完善责任追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管部门要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

互协作,形成整体监管合力。加强基层食品药品行业协会和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企业作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健全检验监测评估体系。加快基层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统筹规划部署,优化整合资源,制定以奖代补政策,建设县级食品药品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配备必需的检测设备,制定检验检测计划,落实检验检测经费,积极开展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检验监测水平。积极开展影响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研判和评估预警,对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排查、早解决。

(五)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体制机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充实应急处置队伍,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制定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信息发布等配套制度,加快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监测预警与日常安全巡查,开展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一旦出现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有效应对、及时控制和正确处置,尽最大可能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0

摘 要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国家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但在实际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从内控环境优化、岗位结构设置和流程优化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流程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日益严峻,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为了让企业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越来越重视,逐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其非市场化的特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或是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层面。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赢利单位,但其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单位的管理,提高行政质量、廉洁行政,杜绝营私舞弊,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点分析:

1、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薄弱。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只要是机构运转正常,程序就完整了。而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却极少引起关注,往往是发生一个问题才改正一个。近年来以权谋私的现象屡屡发生,也是单位本身存在制度上、监管上的漏洞,才使其违法行为有空子可钻。

2、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目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有的单位虽设置了内审部门,但却将内审部门挂靠在财务部门之下,有的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同时主管内审,这就使内审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内审效果大打折扣。

3、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低下。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业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风险管理知识。同时,业务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品德操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往往属于冷门岗位,内审人员身兼数职,或者形同虚设,内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更缺乏追求业务进步的动力。

4、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于2009年7月30日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从共性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各行业、各单位均有其业务的特殊性和不同的内部控制环境,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未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5、内部控制环境较差。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为国家权力部门,而这些单位人情往来、上下级人情往来历史已久,行政审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个别权力主体的法律意识稍弱就很容易导致舞弊、以权谋私现象的产生。这说明行政事业单位比企业更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二、完善措施和解决途径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道德规范建设,净化内部控制环境。这里指的道德规范建设主要是指法律常识、职业道德、风险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各员工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岗位风险,对于上级打招呼和摊派的现象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防范渎职和过失的发生。

2、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点。各单位应对目前各业务流程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排查梳理,尽可能发现现存的内部控制漏洞,如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行政审批权限是否清晰明确,部门设置是否合理等等。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内控重点,对于容易发生舞弊漏洞的经济业务,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目标,合理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力争在流程设计上予以预防和杜绝。

3、优化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多是按照机构编制来设置,往往容易忽视不相容岗位的设置,不相容岗位不仅仅指会计业务岗位的相互牵制,史蒂文•J.鲁特在《超越COSO》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职责划分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操作的难度,减少任何个人挪用公款或从事其他非法行为的潜在机会至于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内部牵制岗位设置应立足于两个基本设想:(1)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如重大事项集体会审,经济合同集体会签,业务权限分级设置等都是防范舞弊发生,减少组织漏洞的好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机构编制和行业规定的约束,组织架构设计的空间相对狭小,如何让内部控制流程顺畅并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特殊的课题;

4、整章建制,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能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应以如何便民、利民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权力部门,内控制度的设计要从规范行政权力的角度来入手,力争从制度上来对权力形成制约,避免个别员工或个别部门因权利过大或缺乏约束而产生营私舞弊的可能性。第三、内控制度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本单位实际,每个单位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内控制度应能为大多数的员工所接受并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执行或监督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第四、强调以预防为主的设计理念,就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事前控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使每一道流程都处于被控制状态。

5、强化监督机制。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审机构从财务部门中完全独立出来,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定期制定全面系统的内审计划,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制度健全、合规。行政领导应注重理念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审计意见的跟踪落实,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的目的。在单位内部加大对内审工作的宣传,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多数员工认识到内审工作的实质不是在单位内部找茬,而是为防止错误的产生进行的事前预防工作,通过内审建议和优化,能使各部门更便利、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6、强调持续优化的理念。没有任何内控制度是完美没有瑕疵的,也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是没有一点缺陷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漏洞、优化制度,再发现再优化……如此循序渐进才能使单位持续处于完善、更完善的进程之中。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的观念为指导下持续不断地改进行政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单位获得积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09.7.

[2]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上一篇:学校领导群众路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四中教科室的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