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论文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论文 篇1

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尊敬的专家/学者: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拟于2010年4月28日—30日在中国成都召开(详细会务信息,请登陆:http:///或http://.cn),非电子文稿请按下述联系地址寄送;⑤征文截稿日期:2010年3月28日(以邮戳日期为准)。

三、其他

经审评录用的论文将收入《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与系统生物信息论丛》,会前由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出版。组委会将在会议期间颁发论文证书,参加会议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四、大会秘书处办公室

联系人:徐全一博士(86-***)黄 玺(86-***)

会务信箱:tcmp2010@yahoo.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成都.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遗传心理研究所(邮编:610075)

第四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学术部

2009年8月25日

TCM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Sichuan Foreign Communication No.47 [2009]

The 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Notice of Article Submission

August 25, 2009

Dear Sir/Mada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will be sponsored by the TCM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under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an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and held in Chengdu, China on April 28-30, 2010.Please fi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ttp://.The content of solicit articles for the conference may include the follows: th

I.Content of articles

1.fundamentals, clinical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classic and publication reviews, and developmental topics in TCM psychology;

2.new methods, technologies and achievements in TC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cluding experimental, interdisciplinar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line-drawing test, genomics studies in the area of TCM psychology;

3.medicinal treatment or non-drug intervention such as acupuncture, tuina and qigong in treating psychological diseases, body-mind illnesses, and spiritual maladies;studie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health, prevention, counseling and herb/formula development in intelligence improvement;the application of TCM psychology, medical psychology in different medical departments such as internal medicine, external medicine, TCM gynecology, and TCM pediatrics;

4.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in sudden traumatic events such as earthquake, and public outbreaks, and post-trauma intervention among people with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y

II.Requirements on articles

1.all articles submitted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and not yet published, or not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published

2.all articles should contain:(1)the title of the paper, author name, his/her associated organization, post/zip code, abstract, and key word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list of references;(2)the title, brief-introduction, research area, telephone number and email address of the first author and/or corresponding author;

(3)make a note if the article is part of a research program sponsored by any funds;

(4)please email the article to tcmp2010@yahoo.com.cn.Mail the copy to the address2

in section IV of this notice if it’s printed;(5)deadline of the submission: postal stamped date must be on or prior to Mar.15, 2010.III.Others

The article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collection for “the 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if accepted.Authors of all accepted articles will receive the notice of the conference, certificate of acceptance and a copy of the thesis collection from the committee of the conference.The participants of the conference will receive national-level continue education credits.The conference will invite experts to evaluate outstanding articles and grant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ces.th

IV.Contact information

Contact person:HUANG Xi(86-***),XU Quan-yi(86-***)

Email:tcmp2010@yahoo.com.cn

Mailing address: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The 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CM Psychology

Shi-Er Qiao Road, Jin-niu District

Chengdu, China

Post Code: 610075

th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中医心理学论文 篇2

1“天人合一”, 文化、生活方式及外部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阐释了中医心理治疗蕴含着身、心、精神统一的整体治疗理念, 在理论上追求“形神合一”, 在诊断上讲究“四诊合参”“司外揣内”, 在治疗上重视“辨证论治”, 体现了动态性、联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2]。在治疗过程中能自觉践行神与形的辩证关系。健康不仅是指躯体自身无病痛, 更要追求心理思维的平衡, 通过心理治疗达到治愈外在形体疾病的目的。在选择治疗措施时, 综合考虑患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环境、人际关系、疾病起源, 同时也将患者对治疗者的信任度及患者能否配合考虑在内, 把医患都纳入治疗的整体之中。中医认为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影响, 社会地位由高转低时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甚至心理失常。另外, 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也会带来心理上的问题, 比如古代即有患“寒热之厥”的案例, 金代大医学家张子和从查找病因入手, 然后给患者讲明病因, 并不开药, 只嘱咐其改变饮食习惯, 坚持适当控制饮食, 即手到病除。清代名医肖文鉴治疗抑郁症患者时, 采取的是“运动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让其增加室外活动, 在劳动的同时多接触外界, 通过适当的途径来释放精神上的困顿, 缓解了内心的压力, 巧妙地治好了抑郁症, 这对于竞争激烈、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意义更加明显。中医心理治疗的这些案例之所以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既归功于医师个人医术的精湛, 同时取决于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治疗方法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素问·著至教论》提出, 医生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要求医师做到从社会角度全面了解和研究患者病情, 从天文、地理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综合掌握病因学体系、生命学体系及临床实践体系之间的关系, 既分析患者心理, 也要了解其社会背景, 医术才能常用常新。

2“以人为本”, 注重良好的医患关系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中的“以人为本”观念, 主要体现在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上, 即以患者为中心, 以医者为主导, 以问题为牵引的综合治疗模式[3]。中医心理治疗把患者置于外部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中综合考虑, 从整体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诊断时要依靠医患双方密切配合, 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灵活施治。医者的天职不仅在于治疗疾病本身, 更要关注患病之人的心理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良好的医患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种信任关系是在诊断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医者要从关爱患者、尊重患者、体贴患者的角度出发, 缓解其心理压力, 平等交流。这样在了解病情的同时就可以进行相应诊断。同时, 询问要有目的性, 了解提问的目的何在, 然后将所得信息综合起来分析病情。而患者多会在意医者的态度, 会对和善的医生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心理反应, 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更加信任, 就能做到密切配合,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 中医心理治疗要求医者既要精通医术, 又要关注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 在技术上兼容并蓄, 博采众家之长, 不断接受新方法, 寻找最适合的方案, 不削足适履。

3“同病异治”, 根据个体差异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心理治疗具有明显的古代中国本土特色, 符合治疗对象的人格特点, 治疗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地域差异、民族差异、体质差异, 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因人而异, 各不相同, 总体上符合中医“同病异治”、“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论治是将多种症状综合分析, 找到病因, 确定证候, 提出心理治疗方案。医者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确立的过程。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 并将之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病因,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情志相胜疗法。其治疗要点就是通过精神因素来调整气机, 恢复机体系统的整体平衡, 以期实现“平和”的意境, 即使治疗相同的症状也要针对不同的情志特点而采用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法。比如, 同样是采取“怒胜思”的疗法, 《吕氏春秋》中文挚在治疗闵王时针对其君王特点, 考虑到他多日卧床不起、沉思不语的病情, 便采取“舍身气君王”的治疗方法, 先是迟迟不到, 后又见面而不下跪, 也不施礼, 傲慢地穿着鞋子, 登上了齐闵王的睡榻, 并脚踩其睡衣, 最终达成了调动其王者霸气的目的, 缓解了症状。而《续名医类案》中张子和治疗一富家妇人的失眠之症时针对其爱财特点, 采取的则是取其钱财而不施治, 使其怒而汗出, 经络通畅后感困意, 失眠症自愈。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对于类似的病情, 在不改变治疗机理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适合患者心理特点的具体方法进行施治。

4“未病先防”, 重视患者自我心理调节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均为“治未病”的心理治疗理念, 主要是要做到防病于未然, 重点是强调从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注重自我心理状态调节做起。从理论上讲, 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 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障碍。《黄帝内经》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和谐机制, 可以自足, 它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和主观意愿。也就是说, 人体比头脑更聪明, 头脑是有为, 人体是无为。身体不适时, 《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不是求医问药, 而是固本强身, 先把脏腑调理好, 把气血养足, 让经络畅通起来。因此, 中医心理治疗鼓励患者关注体质与精神情志的调节与改善, 使机体的抗邪能力增强, 防止内外病邪的侵害[4]。中医认为, 调节心理情志应做到“和喜怒, 少忧思, 避惊恐”, 如《千金·养性》说“莫忧思, 莫大怒, 莫悲恐, 莫大惧, ……莫大笑, 勿汲汲于所欲, 勿郁郁怀忿恨, 皆损寿命。若不能犯者, 则得长生也”。平时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 这里的“平”指的是平衡, 阴阳调和, 掌握喜怒哀乐的尺度[5]。中国医学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体相关信息的整体排列, 其“和”与“不和”构成了人的健康与疾病, “不和”会导致患者身体痛苦或造成“不调”, 不管躯体还是心理的, 亦或身心疾病都是一种失调, 中医心理治疗就是试图通过心理调整促使机体恢复平衡, 保持气机平和[6]。气机通畅, 自然抵御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 患者自我心理调节能够提高其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也能够在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时发挥积极作用, 这在中医行为疗法中的气功疗法、课业疗法中能够得以证实, 这些方法都是用积极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来改变消极心态, 并达到治愈心理疾病的目的。

摘要:通过对中医心理治疗理念的分析, 增强现代心理治疗的整体观念, 加强医患交流, 提升心理治疗效果。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经典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立足中医心理治疗的基本手段, 强调身心兼治, 提出中医心理治疗根植于中国古代医术, 符合中国人性格及心理特点, 应重视整体, 重视差异, 才能合理正确的运用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心理治疗强调“天人合一”, 重视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外部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注重良好的医患关系, 重视“忧患意识”下的养生防病观等理念, 这些对现代心理治疗都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现代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倩.中医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及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董彦皓.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特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张艳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思想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4]霍磊.《黄帝内经》心理疗法及后世运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5]白炳清.中医心理治疗的科学观[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0 (4) :6-7.

趣谈中医心理疗法 篇3

传递书信治笑病李其性的儿子大谏中举后连连高升,他喜欢过甚,终日大笑不止。经百医诊治皆不见效。太医指点他儿子大谏,可用假死讯传给其父,其父见信,必将由喜变悲,扭转病势。大谏照此办理,果然见效。待笑遏止后,太医又让大谏再次给父去信.说他又被救活了。李其性见信后,又化悲伤为欣慰,病随之痊愈。

污言辱骂治血淤有位地方郡守,患血淤病很重,无法治愈。一日,请来名医华佗诊治。华佗对其儿子说,此病不可用药,如果能将郡守所作的恶行如实告知,便可有救。其子无奈只有列出。华佗便将郡守的恶行写出并责骂之。郡守大怒,要下令追捕华佗。暴怒急躁时气逆上行,淤血随之吐出,身上顿觉舒适,从此病渐好转而愈。

举手打人治相思一女子日夜思念外出五年未归的未婚夫,忧郁成疾,请来朱丹溪治之。朱丹溪得知病情后,便冲进病人屋里,不问青红皂白打了病人三耳光,并斥责女子不应有不安分的思想。女子无端受到欺辱、号叫大哭,思念之情随之消散。朱丹溪又哄女子说,其未婚夫有信,不久可归。未婚夫果然没多久就回来了,此病全好。

泻出“红蛆”治疑病有一人到亲友家喝酒大醉,当夜便在庭院花园内歇宿,半夜甚渴,便将石槽中的水喝了一碗。天明时,见石槽中有很多蛆虫,便觉得喝了蛆蟲,日夜疑虑,自感胃中不适,百医无效。医者吴球视之,便用红线剪短如蛆状,合于巴豆、面食中,让疾人服了。而后病人泻于盆中,让病人看了,盆中有“蛆虫”泻下,病人自感病有好转,半月后病愈。

脱衣解裤治病手一位女子因打哈欠伸手上举,放不下来。很多医生束手无策。明代医家俞用古前去诊治,先让人脱去女子上衣,再解去裙带。又说要灸其丹田部位,须去掉衣裤方可。正要解其衣裤时,女子怕羞,惊忙用手护其下身。从此,手可放下,逐浙上下自如了。

歌舞戏嬉治厌食项关县令之妻,患不欲进食之证,并有时高声叫骂,凶若杀人。名医张子和叫来两个歌舞艺人,化妆新奇,在病人面前唱歌跳舞,病人见了大笑。翌日,又让两舞女学动物顶角,相互戏嬉,病人见此更好笑。之后,又派了两个饭量大的妇女,经常在病人身旁边吃边夸说饭菜香甜可口。病人见之馋意大发便要来饭菜吞吃。过了几天,病人怒气消减,饭量渐增,病已痊愈。

中医心理学论文 篇4

简单分析中医学与中医护理学关系及其作用

摘要: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方法论影响和指导下,以五千年华夏文化为深厚底蕴,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发展的,以整体辨证观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历史,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护病人的经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几千年来在保障我国老百姓健康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中医;护理;中医学

一、中医护理学溯源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护理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医护同源。作为中华瑰宝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演化中己融进了大量的护理实践经验。中医护理理论、方法和技能都融汇于中医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医疗之中。

由于时代、社会、人民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的状态。自古以来,中医治病都是集医、药、护为一身,医者同时也是护理者。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危重病人均亲自作特殊的、细致的观察和必要的护理,同时也把护理工作嘱咐给病人或家属,并以此作为施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可见,护理的职责一般由医者、医者的助手及患者的家属所分担,呈现出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特征。所以,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一直都包含有丰富的中医护理内容,名医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都十分注重护理,《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古典医籍均有关于护理方面的论述。虽然历史上没有形成中医护理专门学科,但是,作为一种存在形式,关于中医护理方面的方法、经验和理论,大量散载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

早在古时,人们就认为治疗疾病应“将息得当”或“将息得宜”,“将息”即是护理。中医学认为“凡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是调理、侍疾的过程。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到《本草纲目》向来重视“七分养”。“护理”一词在古籍中尚未发现,但诸如将护、调理、调养、调慎、侍疾、扶持等具有护理含义的词汇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之中。《周礼》是一部较系统记载西周到战国时期官制、职掌和施政要领典章制度的文献,当时己有医政组织的设立,医学分科、医疗考核制度,病案的建立等。《周礼·天官》所记载医事制度中,医师(卫生行政官员)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徒”就兼有护理职能,负责看护病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中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伤寒杂病论》在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治开创了先河。如所载服桂枝汤后应“嚷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还应“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认为“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且在服药后的饮食禁忌方面主张服桂枝汤后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为服药护理以及药后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唐朝孙思邀发明了“葱管导尿术”,这成为中医护理技术渐臻成熟的标志,比法国人1860年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有专门一节“将护”,陈实功《外科正宗》有“调理须知”一节,清代袁昌龄《养生三要》有“病家须知”等。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传统特色。

二、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医护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多层面、多结构的概念组合,它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护理技能三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临床基础,以正邪论为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临床认识,以辨证施治为临床护理的核心。中医护理方法是运用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资料,判断疾病证候属性,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中医护理技能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安全、有效、民间流传广泛的操作技术,主要有针灸、推拿、刮疹、拔罐、熏洗、药浴、热熨、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渊源,学术特色相似,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的现象,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之间的研究内容相互重叠,学科分工非常模糊,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上很难明确区分中医学与中医护理学各自的学术分工与特色。

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可以从理论基础上把握好两者的区分。中医护理学既与中医学属于同一理论体系,又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中医学偏重于疾病的治疗,而中医护理学虽然在疾病本身的护理上与中医学理论基础相同,但中医护理学在与疾病相关的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等知识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并综合起来,相互交融与创新,上升为独特的护理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将中医护理学的两大特色、七个护理原则与六个特色护理方法与中医学理论做以比较。可以发现:整体观念与中医学一致,辨证施治其实就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方法。中医护理学七个护理原则,其实即中医学的七个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护反护”、“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与中医学一致,只不过将“治”改成“护”而已。中医护理学的六个特色护理方法,病情观察属中医诊断学内容,生活起居护理、预防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均属于传统中医养生康复的特色疗法,中医护理技术包括针刺法、灸法、中药用药护理技术、推拿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蜡疗法及气功法等几方面。除少部分现代护理技术如中药离子导入术、中药雾化吸入法、中药水针疗法外,大部分均是传统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疗法。故可以这样说,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上几乎完全一致。

三、中医护理学在中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护理学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因为自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活动;年轻,是因为中医护理知识蕴藏于历代中医典籍之中,经现代的不断整理研究才逐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历史、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医不重视护理工作,更不能说中医护理缺乏独立的具体内容。虽然古代未能形更不能说中医护历代中医都十分重视护理在中医医疗工作中的作用,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置疑。

(一)护医一体化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中医学的发展休戚相关。古代中医同时兼有医生与护理的双重身份,治疗方法与护理技术方法,同时由医生来完成。在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中更能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中医医学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共同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治疗方法与护理技术已很难截然分开,如敷药法、熏洗法、刮瘤、冷热敷、坐浴、针刺、艾灸法等都属于将治疗技术应用于中医护理的操作技术。这些治疗方法或技术是来源于医疗,还是出自于护理己无从考证。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与中医护理的技术操作,使得中医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

(二)护医并重

古代中医没有专职的护理人员,但中医护理的方法,经验和理论却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适当的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护理的疏忽能影响疗效或加重病情。对疾病的同时治疗与护理,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与护理方法,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从治疗之日起,护理人员都参与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对资料进行分析,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以及方案实施的过程,说明医疗与护理同等重要都不可或缺。

(三)护乃医之延伸

中医护理在中医医事活动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医护理是中医医疗的延伸,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帮助健康的人提高健康水平。中医临床治疗能治愈、控制或缓解病情;中医养生能强身、防病益寿,但两者都离不开中医护理工作。只有以护理工作为依托,采取行之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才能确保医疗效果的维持,防止疾病复发以及益寿延年。

四、中医护理教育与中医教育

中医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医学对养生防病和医疗实践经验的荟萃和总结,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中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很具特色的传统学科教育。它几乎与中医学同步肇始,经历了悠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医护并行,医生是集看病、抓药、煎汤、护理于一身的,后来,才由弟子和家属代劳,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也都蕴藏在中医学理论当中,因此,作为中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教育,是以祖国传统医学文化为依托,以中医学整体观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治为中心,在临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

中医心理学论文 篇5

适用范围、作用及禁忌症

适用范围、作用

①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②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③促进肛肠疾患伤口的愈合。如外痔肿痛、肛旁脓肿、内痔脱出、痔疮发炎、痔切除或瘘管手术后。

④缓解妇科会阴部瘙痒、带下过多等症状。

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放:药液、薰洗盆(根据薰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作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②根据薰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薰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③眼部薰洗时,将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薰腾,应用纱布蘸药液淋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④四肢部薰洗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中,患肢架在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薰腾,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在药液中泡洗。

⑤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中,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薰腾,待药液温度适宜时(38~43℃),拿去木盖,坐入盆中泡洗或用纱布淋洗。药液偏凉时,更换药液,每次薰洗20~30分钟,每天一次。

⑥薰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了解病人生理及心理感受。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协助病人卧床休息。

⑦薰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⑧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⑤ 操作程序

◆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 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

◆ 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常用的刮痧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 检查刮具的边缘是否光滑,如有缺损,应拒绝使用,以免划破皮肤。

◆ 手持刮板,蘸水或专用刮痧油,在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单一方向刮擦皮肤,不要来回刮。

◆ 刮痧过程中,应保持刮痧板的湿润。刮动数次干涩时,要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一般一个部位刮20次左右。

◆ 刮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和局部皮肤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的力度。

◆ 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或用手掌按摩,使其吸收效果更佳。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中医心理学论文 篇6

1 学生学中医心理变化

1.1 开课前, 对中医充满好奇与不信任共存

学生毕竟生活在中国, 多多少少接触过中医, 现在学校里开设了这门课程, 对学生来说, 第一次接触到新鲜事物时, 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想知道八卦、阴阳、肾亏这些听过又不甚了解的东西是什么, 学中医是不是会很好玩, 能象小说里说的悬丝诊脉、刮骨疗毒、起死回生那么神秘又有效吗?但学生在觉得好奇新鲜的同时, 却并不完全相信中医, 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医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西医的基础知识, 很容易将所学的有限西医基础理论与中医理论对号入座, 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造成的, 也是现时不少自然、社会学者认为中医不符合逻辑关系, 不科学的观点和思想影响了学生, 使他们逐渐产生中医不科学的观念所造成的。

1.2 开课后, 存在想学好学懂又厌恶学习的心理矛盾

我曾在开课之初统计上课出勤率超过90%, 这说明学生存在主观上渴求知识, 有想学好学懂知识技能的愿望。但客观上, 目前教材内容多, 课时偏少, 学科跨度大, 中医理论模糊抽象, 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 概念难以理解, 各种定义和术语读起来绕口晦涩, 理解与记忆难度极大, 听课似懂非懂等又让学生感到中医学习起来乏味无趣, 抱怨中医“玄奥”、“难学”, 产生了厌学情绪。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调查后发现:84.62%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医课, 66.58%有兴趣学习中医, 51.29%表示学习枯燥[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调查显示49.6%学生有兴趣, 87.3%表示中医有用[2]。南昌大学一附院的学生中52.2%有兴趣学中医, 但超过50%的人觉得枯燥[3]。我曾对150名学生调查, 同意中医有用的占81.33%, 有学习兴趣的为56%, 但觉得学习枯燥的占68%。可见, 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是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因。

1.3见习实习时, 存在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

通过课中病例分析及见习实习所见所闻, 学生对中医的有效性还是能做出肯定的评价的。在临床实践阶段, 学生希望通过亲身操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证明中医理论在医疗过程中是否正确。然而, 由于所学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往往又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

2应对学生学习中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2.1课前预热

考虑到刚接触中医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是一片空白, 传授知识时应采取由浅入深的策略。在开课前, 中医教研室可在学校宣传栏内张帖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关于中医知识的海报, 或开办一些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来阐释中医奥秘的中医讲座, 通过这样一些预热的方式, 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初步认识, 产生好感, 增加学习的兴趣, 消除不良的思想对学习的阻碍。

2.2教学改进

应充分肯定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好学懂中医的主观意愿的, 只是学习上的枯燥乏味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这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 避免厌学情绪发生。在目前教学内容不能减, 教材不能变, 课时不能增等情况下, 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要把枯燥乏味、深奥抽象的中医理论、概念、术语讲授得娓娓动听、浅显易懂、易理解、易记忆、会应用, 就需要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进。教师要修炼深厚的中医功底, 还要了解西医;要掌握中医最新的前沿资讯, 还要跟得上西医学发展的脚步;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只有自足, 才能施人。在教学观念上, 除了以往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外, 现在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和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差。可采用目标教学的模式, 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明确学习的目标, 使教学活动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法, 能加强师生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课堂当场消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前后呼应, 这样,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容易形成系统。课中不时变换讲课形式, 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的轶闻趣事和临床事例, 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知识加深印象, 也便于记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 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 使教学生动有趣, 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述望诊尤其是舌诊时, 运用数码相机在临床上拍摄或运用扫描仪从其它媒体得到典型的常见的生理病理舌象, 通过计算机处理,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出来。讲述脉诊时, 可结合现代的脉象仪,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典型的病理脉象真正的手下感觉,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 大大节省讲述时间, 学生感觉易理解及记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重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习实习中

所谓刀不磨不快, 学不用不牢。学生都有一种学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怎么用的疑问, 总有一种尝试用实践去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冲动。充分满足学生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愿望, 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实习中, 是克服他们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的关键。在见习实习带教时, 鼓励学生从这一刻起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来看待, 能使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 从而大胆主动地面对患者。要精心安排好临床病例, 对学生仔细讲述整个诊疗过程, 以及中医的各种理论在诊疗中如何应用, 如何贯通。如通过对用宣肺法使患肺病又便秘的病人得以通便这个病例的讲解, 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让学生亲自体验舌诊、脉诊、辨证在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看到应用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从而提高学习中医的热忱。除了带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实践, 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 通过各抒已见、去伪存真的探讨, 帮助他们的知识在脑中强化、交融。然后遣方用药, 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应用中医治病的成就感, 有助于中医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厌学中医的心理有自身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造成。中医教育者应换位思考, 以学生的角度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然后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作出适应学生需要的改进, 积极消除影响学生厌学中医的外部因素, 以此改变学生自身的思想壁垒, 学生学习中医的热忱一定会从新燃起的。

摘要:通过对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以期达到满足学生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学,学生心理,教学改进,西医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李展, 何源浩, 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9) :62-63.

[2]董克礼, 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1) :217-219.

小议中医中的心理疏导疗法 篇7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4]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9.

中医护理学试题【附答案】 篇8

1.区别事物yin阳属性的“征兆”是

A日与月

B天与地

C水与火

D升与降

E左与右

答案:C

2.不宜区分其yin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

A脏与腑

B气与血

C上与下

D左与右

E标与本

答案:E

3.在下列相反事物中,不宜划分yin阳属性的是

A反与正

B上与下

C动与静

D明与晦

E左与右

答案:A

4.下列各项不宜区分yin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

A寒与热

B邪与正

C上与下

D左与右

E动与静

答案:B

5.属于“yin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答案:E

6.属于“阳中之yin” 的时间是

A前半夜

B下午

C上午

D中午

E后半夜

答案:B

7.属“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答案:A

8.属“yin中之yin”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零点

E后半夜

答案D

9.“动极镇之以静”主要说明的yin阳关系是

Ayin阳相互转化

Byin阳互根互用

Cyin阳相互消长

Dyin阳相互对立

Eyin阳相互为用

答案C

10.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水

B火

C木

D金

E土

答案:A

11.“黑”的五行属性是

A水

B土

C火

D木

E金

答案:A

12.“骨”的五行属性是

A水

B火

C土

D木

E金

答案:A

13.“耳”的五行属性是

A木

B水

C火

D金

E水

答案:B

第二章藏象

1.分别清浊是何脏的功能?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答案:C

2.鼻为何脏之窍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答案:C

3.五脏不包括

A心

B脾

C胃

D肝

E肾

答案:C

4.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着滋润作用的称

A水液

B津

C液

D汗

E泪

答案:B

5.血之余为

A齿

B筋

C发

D毛

E爪

答案:C

6.能生化营气、卫气的是

A元气

B宗气

C中气

D清气

E胃气

答案:C

7.有“生痰之器”之称的脏是

A肺

B脾

C小肠

D肾

E心

答案:B

8.血府是指

A脉

B肺

C冲脉

D心

E肝

答案:A

9.血的生成与哪脏的关系最密切

A肾

B肺

C脾

D心

E肝

答案:C

10.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肾肺肝

C肾肺脾

D肾脾肝

E心肾肺

答案:C

11.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朝血脉

B肺主一身之气

C肺司呼吸

D肺主宣发和肃降

E肺输精于皮毛

答案:E

12.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C

X型题

1.五脏之中又分yin阳,其属于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A,D

2.水液代谢主要靠哪些脏腑来完成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CDE

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运化

B主四肢

C主肌肉

D主统血

E开窃于口

答案:A,D

第三章经络

1.经络系统的组成是

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

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

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

E正经、奇经、经别、皮部

答案:B

2.手三yin经的走向为

A胸走手

B手走头

C头走足

D足走腹

E腹走头

答案:A

3.足三阳经的走向为

A胸走手

B手走头

C头走足

D足走腹

E手走腹

答案:C

4.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为

A胸走手

B手走头

C头走足

D足走腹

E手走腹

答案:B

X型题

1.通往脑部的经脉是

A足厥yin肝经

B足少阳胆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少yin肾经

E督脉

答案:E

2.下列腧穴中,有强壮保健作用的是

A神门

B关元

C合谷

D足三里

E丰隆

答案:BD

3.委中穴

A归足阳明胃经

B位于腘窝中央

C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D既活遗尿,又治小便不利

E是四总穴之一

答案:BCDE

简答题

1.何谓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何谓十五别络?

从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第四章病因病机

1.具有“善行数变”特点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答案:A

2.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答案:B

3.具有“易夹湿”特性的邪气为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C

4.易耗气伤津的邪气为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C

5.易袭yin位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D

6.易于伤肺的邪气是

A风

B暑

C湿

D燥

E寒

答案:D

7.易于生风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答案:E

8.其性开泄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答案:A

9.易于引起出血的邪气是

A风

B暑

C湿

D燥

E火

答案:E

10.六淫邪气侵犯人体最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答案:D

X型题

1.饮食所伤可导致

A呕吐

B痔疮

C疗疮

D口臭

E疳积

答案:A BCD E

2.形成瘀血的原因是

A血寒

B血热

C精亏

D气虚

E气下

答案:ABD

3.瘀血致病临床表现的共同点是

A肌肤甲错

B发绀出血

C刺痛拒按

D唇甲色淡

E肿块固定

答案:BCE

第五章诊法

1.以下所列项目不属白色主病范围

A夺气

B脱血

C虚证

D寒证

E水饮

答案:E

2.以下哪项不属黑色主病范围

A寒证

B气滞

C痛证

D瘀血

E肾虚

答案:B

3.下列哪项不属青色主病范围

A痛证

B肝病

C寒证

D瘀血

E水饮

答案:E

4.肝经风热者出现

A眼胞赤烂

B目眦红赤

C全目赤肿

D白睛淡黄

E目窠微肿

答案C

5.观察病人面色应首先注意区分

A主色与客色

B客色与病色

C常色与病色

D善色与恶色

E主色与病色

答案D

6.解颅是指

A囟门下陷

B囟门下陷

C囟门迟闭

D头形过小

E头面肿胀

答案C

7.小儿指纹色紫黑的主病为

A热证

B外感表证

C风证

D虚证

E血络闭郁

答案:E

8.小儿指纹色鲜红的主病为

A内热

B外感表证

C痛证

D虚证

E血络闭郁

答案:B

9.无神之舌为

A痿软舌

B地图舌

C枯舌

D肿胀

E裂纹舌

答案C

10.温疫患者在热入营分时,舌色应为

A红

B紫

C青

D降

E淡白

答案D

11.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者为

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 夺气

答案:E

12.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

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夺气

答案:A

13.两侧头痛属于

A厥yin经

B太阳经

C阳明经

D少阳经

E太yin经

答案D

X型题

1.下法又可分为

A攻下

B润下

C逐水

D祛瘀

E祛湿

答案:ABC

2.下法禁用于

A年老体虚

B产后血亏

C月经期

D妊娠期

E脾胃虚弱

答案:ABCDE

3.下法的作用是

A泻下通便

B功逐实邪

C排除积滞

D治疗里实证

E以上均是

答案:ABCDE

简答题

1.何谓自汗?

自汗是指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2.何谓虚证?

主要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以及升举无力而反下陷等方面为常见。

3.何为气虚证?

气虚证,指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所表现的证候。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

第六章辨证

1.寒热在八纲 中用以辨别

A病变的性质

B病变趋势

C病变部位

D发病原因

E邪正盛衰

答案:A

2.阳虚与气虚的主要区别为

A小便是否清长

B有无少气懒言

C有无神疲乏力

D舌质是否淡嫩

E寒象是否明显

答案:E

3.神昏暴厥多属

A忧伤

B悲伤

C惊伤

D怒伤

E思伤

答案:D

4.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为

A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B腰膝酸软,呼多吸少

C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D腰膝酸软,五更泄泻

E腰膝酸软,发脱齿摇

答案:B

5.少yin热化证的心烦、不寐是因

A热扰胸膈

B热忧心神

C内有燥屎

D肝阳上扰

E水亏火旺

答案:E

6.少yin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

A心气不足

Byin血不足

C心肾虚衰

D脾肾阳虚

E肺肾两虚

答案:C

7.脾气下陷的特异症状是

A脘腹坠胀

B腹胀纳少

C便溏肢倦

D食少懒言

E面色萎黄

答案:A

8.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是

A错语

B谵语

C郑声

D痴语

E失语

答案:B

第七章防治与护治原则

1.以下属于治则的是

A解表

B温中

C和解

D消瘀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2.所谓“从治”是指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3.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

A调整yin阳

B调理气血

C扶正祛邪

D标本缓急

E因人因地制宜

答案:A

4.春季起居应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答案:C

5.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

A调整yin阳

B治病求本

C扶正祛邪

D三因制宜

E调整气血

答案:B

6.属于治则的是

A发汗

B催吐

C攻下

D扶正

E益气

答案:D

7.寒因寒用不适用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

B血枯经闭

C气郁腹胀

Dyin虚便秘

E肾虚癃闭

答案:C

8.寒因寒用的治法适用下列哪种病证

A寒热错杂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yin盛阳虚

Eyin盛则寒

答案:E

9.“既病防变”不仅是对疾病进行尽早的治疗,而先决条件是

A尽早预防

B尽早诊断

C尽早用药

D尽早隔离

E尽早治疗未病的脏腑

答案:B

10.临床上对于因气虚所致的咳嗽病人,应采用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扶正

E祛邪

答案:E

11.用寒性的药物治疗热性的病证是属于

A寒因寒用

B热因热用

C虚则补之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答案:E

X型题

1.调整yin阳失调的原则是

A扶正

B补其不足

C泻其有余

D祛邪

Eyin阳双补

答案:BC

2.因人制宜的原则是说在具体进行治疗时,还要考虑病人的A性格

B生活习惯

C年龄

D体质

E性别

答案CD

简答题

1.何谓“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yin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2.何谓“寒则热之”?

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的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

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

1.七情配伍中,可以提高药效的是

A相杀、相反

B相杀、相使

C相须、相使

D相须、相恶

E相恶、相反[

答案C

2.七情配伍中,可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是

A相须、相使

B相杀、相反

C相须、相恶

D相杀、相畏

E相畏、相使

答案D

3.七情配合中,可以降低药物功效的是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畏

E相恶

答案:E

4.中药炮制中的“水飞”属于哪种炮制方法

A修制

B水制

C火制

D水火共制

E其他制法

答案:B

5.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

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

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

E诸家本草之源

答案D

6.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

A咸

B酸

C苦

D辛

E甘

答案D

7.半夏与陈皮合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属于哪种配合关系

A相畏

B相杀

C相须

D相使

E相恶

答案C

8.人参与皂荚同用,皂荚可以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人参对皂荚而言,这种配合关系属

A相须

B相使

C相杀D;相畏E相恶

答案:E

9.平性药是指

A无毒之药

B寒热之性不显著,药性平和的药物

C毒性不显著的药物

D治疗作用广泛的药物

E以上均非

答案:B

10.下列药材除哪一项外均是地道药材

A四川的附子

B辽宁的细辛

C云南的五味子

D河南的牛膝

E山东的阿胶

答案C

11.与人参相反的药物是

A甘草

B乌头

C藜芦

D白芍

E细辛

答案 C

12.与海藻相反的药物是

A乌头

B昆布

C大枣

D甘草

E细辛

答案D

13.甘味的作用有:

A补虚

B缓急

C和中

D调和药行

E解药湿毒

答案:ABCDE

X型题

1.酸味的功能有:

A止汗

B固精

C涩肠

D缩尿

E敛肺

答案:ABCDE

2.苦泄的含义有:

A通便

B宣肺

C降泄

D清泄

E发泄

答案:ACD

第九章中医护理程序与护理病历

A型题

1.中医护理病例应用于(B)

A.门诊病人

B.病房病人

C.家庭病人

D.社区病人

E.以上均不对

2.护理病历的特点是(B)

A.整体观念

B.辨证施护

C.整体护理

D.个人护理

E.综合护理

3.辨证施护最后的阶段是(D)

A.评估

B.计划

C.诊断

D.实施

E.评价

4.辨证施护的最初阶段为(A)

A.评估

B.计划

C.诊断

D.实施

E.评价

5.出院后中医护理病历将(D)

A.由病人带走

B.销毁

C.保存在档案室

D.保存一段时间后处理

E.保存在本科室固定位置

X型题

1.中医护理程序为:

A.评估

B.诊断

C.计划

D.实施

E.评价

答案:ABCDE

2.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包括:

A.入院病历

B.住院病历

C.出院指导

D.家庭病历

E.社区病历

答案:ABC

3.护理病历应重点记录病人的:

A.生命体征

B.病情变化

C.用药治疗

D.特殊护理

E.饮食情况

答案:ABCDE

4.中医护理病历特点是:

A.整体观念

B.辨证护理

C.因人而宜

D.系统观察

E.以上均是

答案:AB

第十章 中医一般护理

X型题

1.中医一般护理包括那些内容(ABC)

A.生活起居

B.情志护理

C.饮食护理

D.病情观察E药物治疗

2.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有ABCDE

A.汗法

B.下发

C.请法

D.消食法

E.温法

3.饮食护理的种类有ABCDE

A.汤羹

B.粥食

C.主食

D.散剂

E.饮料

4.食物的性味有ABCDE

A.热性

B.温性

C.凉性

D.平性

E.寒性

5.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是ABCD

A.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B.有的放失,因人施护

C.清净养神,宁心寡欲

D.怡情畅志,乐观愉快

E.注意饮食调配

6.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是ABCDE

A.语言开导

B.清净养神

C.移情易性

D.情志相胜

E.顺情解郁

第十一章中医常用疗法及护理操作技术

1.施上肢抖法时,抖的幅度相对要小,而频率要快,即每分钟

A100次左右

B150次左右

C200次左右

D250次左右

E200次左右

答案C

2.平补平泻手法是指

A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B既有补又有泻

C称补后泻

D先泻后补

E补法泻法交替使用

答案:A

3.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

A外悉发热

B急性周围性面瘫

C目赤肿瘤

D三叉神经痛

E风疹

答案D

4.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答案:A

5.在下列的腧穴中,哪一组不全是五输穴

A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B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C少泽、前谷、后溪、养老、小海

D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E至yin、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答案C

6.下列的特定穴中,哪种穴是治疗急性病证的首选

A八脉交会穴

B八会穴

C络穴

D郄穴

E原穴

答案D

7.有一位肺热咯血病人,首选下列

A肺经原穴——太渊

B大肠经络穴——偏历

C肺经郄穴——孔最

D大肠经郄穴——温溜

E背俞穴——肺俞、大肠俞

答案C

8.下列腧穴中,哪一对不是原络配穴

A太渊——偏历

B大陵——外关

C太白——丰隆

D太冲——丘墟

E冲阳——公孙

答案D

9.煎药最好的容器是

A不锈钢锅

B砂锅

C铁锅

D铜锅

E铝锅

答案:B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拔罐法适应证

A风寒头痛

B风寒湿痹

C腰背酸痛

D皮肤溃疡破损

E关节疼痛

答案D

11.刮痧前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其目的是

A搞清刮具的质量

B搞清刮具的质量

C搞清刮具的质量

D搞清刮具的质量

E判断是否需蘸润滑剂

答案D

12.临床上选择毫针粗细、长短,应由下列哪项而定

A经络的名称

B腧穴所在部位

C腧穴的名称

D性别

E年龄

答案:B

13.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1.5寸以上的长针进针

A单手进针法

B双手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答案:C

14.下列哪种针刺进针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A单手进针法

B双手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答案:E

1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造成晕针的原因

A病人精神紧张

B病人体质极度衰弱

C术者饥饿疲劳

D病人饥饿疲劳

E术者手法不当

16.将艾条一端点燃,距离腧穴皮肤2~3cm处进行烘烤,使局部有温热感的灸法是

A温热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D艾炷

E温针灸

答案:A

17.施艾条灸的部位先后次序应本着

A先上后下

B先下后上

C先左后右

D先左后右

E无次序要求

答案:A

X型题

18.在施术部位或火罐口涂上一层润滑油,将罐拔住后,向上、下、左、右推动的方法称作:

A滑罐

B走罐

C拉罐

D推罐

E闪罐

答案DE

19.拔罐法的作用主要是:

A祛湿逐寒

B温经通络

C行气活血

D消肿止痛

E以上都是

答案:ABCDE

20.下列各项,不宜使用拔罐法的有:

A肺结核患者

B便秘患者

C儿童

D孕妇腰骶部

E皮肤过敏

答案:DE

21.火罐法的点火方法具体包括

A闪火法

B投火法

C架火法

D贴棉

E滴酒法

答案:ABCDE

简答题

1.什么是雀啄灸?

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

2.什么是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第十二章内科病症的护理

1.感冒病证多发季节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E四季

答案:D

2.感冒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伤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仁斋直指方》

答案:B

3.导致感冒的主因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答案:A

4.感冒的病机以何为主

A肺失宣降

B肺气失宣

C卫表不和

D营卫不和

E肺卫不固

答案:A

5.感冒的病程是

A1~3天

B3~5天

C5~7天

D7~10天

E长短不定

答案:E

6.外感咳嗽属于

A邪实正虚

B邪实

C正虚

D邪实正不虚

E邪不实正虚

答案:B

7.内伤咳嗽治宜

A祛邪

B扶正

C扶正补虚

D补虚

E标本同治

答案:C

8.哮证发作的主要因素是

A伏疾

B外感

C饮食

D情志

E劳倦

答案:A

9.哮证病性总属于

A邪实

B正虚

C邪实正虚

D邪不实正虚

E邪实正不虚

答案:C

10.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喘证的特征

A呼吸困难

B张口抬肩

C胸高胀满

D鼻翼煸动

E不能平卧

答案:C

11.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A肺

B肺脾

C肺肾

D脾肾

E肾

答案:C

X型题

12.风热感冒病人,饮食宜多食

A饮水

B绿豆汤

C西瓜

D黄瓜

E羊肉

答案:ABCD

13.瘀血发热的特点是

A午后发热

B夜晚发热

C手足心热

D发热而欲近衣

E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

答案:ABE

14.yin虚发热的特点是

A手足心热

B午后潮热

C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

D夜间发热

D发热而欲近衣服

答案:ABD

第十三章外科病症的护理

1.褥疮瘀血红润期,要避免局部受压,一般几小时翻身一次

A1~2小时

B1~3小时

C2~4小时

D3~5小时

E4~6小时

答案:C

2.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总称为

A溃疡

B疮疡

C肿疡

D脓疡

E痈疽

答案:B

3.提脓祛病主要适应证是

A溃疡脓腐未尽

B溃疡脓腐将尽

C溃疡脓腐将尽

D溃疡腐肉已脱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4.肿的基本病理是

A毒邪滞留

B血瘀痰阻

C痰湿内蕴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营气不从,yin阳失调

答案:D

5.哪项不属于外科致病因素

A六淫邪毒

B外来伤害

C感受特殊之毒

D气血凝滞

E房室损伤

答案:D

6.痈的成脓期大约是

A3天左右

B4~5天

C9~12天

D10天以上

E7天左右

答案:E

7.乳痈发病多在产后的A1~2周B3~4周C5~6周D1~2周E1年

答案:B

8.内痔的分期主要依据是

A脱出

B疼痛

C便血

D患病时间

E以上均非

答案:A

9.肛裂疼痛的特点是

A周期性疼痛

B间歇性疼痛

C持续性疼痛

D阵发性疼痛

E转移性疼痛

答案:A

10.肛裂的好发部位是

A截石位3、7、11点

B截石位6、12点

C截石位3、9点

D截石位5、7点

E截石位2、5点

答案:B

11.直肠的全长为

A10厘米

B12厘米

C15厘米

D3~4厘米

E以上均非

答案:C

12.疮疡致病外因中以下列哪几项最为多见

A热毒

B火毒

C湿热

D燥火

E风湿

答案:AB

13.疖多发于:

A四肢

B头面

C颈部

D背部

E臀部

答案:CDE

14.疖 论治常见分型有

A暑湿浸淫证

B热毒蕴结证

C正虚邪恋证

D肝胃郁热证

E气滞血瘀证

答案:ABC

第十四章妇科病症护理

1.除哪项外均是痛经证型

A气滞血瘀

B寒凝胞肿

C气血海弱

D肝肾不足

E痰饮阻滞

答案:E

2.肝胃不和型恶阻的特征是

A呕吐酸腐

B呕吐疾涎

C呕吐清涎

D呕吐酸水或苦水

E口中泛酸

答案:D

3.妊娠恶阻的治疗原则是

A化痰行滞,降逆和中

B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C平抑冲气,和胃止呕

D疏肝行气,和胃降逆

E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答案:E

4.除哪项外,均属妊娠恶阻的常见证候

A恶心呕吐

B头晕厌食

C恶心嗜酸

D食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5.产后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A气血虚弱

Byin虚血热

C多虚多瘀

D寒热并见

E气机郁滞

答案C

6.产后缺乳,除身体虚弱化源不足外,还有哪项原因

A瘀血内阻

B脾气下降

C痰湿阻滞

D心血亏虚

E肝郁气滞

答案:E

7.产后发热的治疗哪项为主

A调气血,和营卫

B清热解毒退热

C活血化瘀清热

D养血清热

E疏风清热

答案:A

8.经期错后,量少色暗,夹有瘀块,小腹冷痛,喜热喜按,腰酸乏力,舌淡,苔白,脉沉

A血瘀

B血虚

C血热

D血寒

E肝郁

答案D

9.月经将至或正值经期,正常的脉象应是

A弦滑而数

B两尺脉弱

C平和滑利

D滑数有力

E虚缓平和

答案D

10.产后的常脉应是

A两尺脉弱

B弦滑而数

C平和滑利

D滑数有力

E虚缓平和

答案:E

11.月经病的常用治法有

A补肾

B扶脾

C疏肝

D滋yin

E调理气血

答案:ABCE

12.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的护理诊断主要有

A活动无耐力

B知识缺乏

C有感染的危险

D恐惧

E疼痛

答案:ABC

13.痛经的 要点是

A痛在经前多属实

B痛在经后多属虚

C痛甚于胀为血瘀

D胀甚于痛为气滞

E小腹灼痛多为热

答案:ABCDE

14.对痛经病人应注意观察病人疼痛的A性质

B程度

C时间

D部位

E寒热

答案:ABCD

第十五章儿科病症护理

A型题

1.痄腮肿胀的部位是

A.颌下

B.颈下

C.耳后

D.耳前

E.耳垂周围

答案:E

2.痄腮好发于那些人群

A.婴儿

B.幼儿

C.3岁以上儿童

D.青春期

E.任何年龄

答案C

3.痄腮主要病变的经脉是

A.心经

B.肝经

C.肺经

D.脾经

E.胆经

答案:E

4.麻疹主要受病的脏腑是

A.心肺

B.肺脾

C.心脾

D.肺肾

E.心肝

答案:B

5.麻疹所伤脏腑,惟哪项为甚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D

6.顿咳的病程较长可持续

A.2周B.1月

C.2月

D.2~3月

E.以上都不是

7.顿咳的治疗原则是

A.宣肺泻肺润肺

B.清热化痰止咳

C.止咳化痰平喘

D.宣肺化痰定喘;

E.止咳经痰健脾

答案:A

8.下列哪项不属夜啼的常用治法

A.温中散寒

B.清心导赤

C.镇惊安神

D.清热解毒;

E.温经止痛

答案D

9.反复感冒的小儿预防可按摩穴位

A大椎

B合谷

C迎香

D足三里

E.人中

答案:B

10.下列关于麻疹皮疹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发疹有顺序

B.疹间有正常皮肤

C.暗红色斑丘疹

D.疹退后有大片状脱皮;

E.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

答案D

11.麻疹初期治疗宜用哪类药物

A温药

B凉药

C补药

D发散药;

E.泻药

答案D

12.痄腮临床表现中,哪种提法欠妥

A.肿胀处有压痛

B.腮部可一侧肿大,也可两侧肿大

C.肿胀以耳垂为中心漫肿

D.肿胀处有波动感;

E.发热,腮部肿大

答案D

13.痄腮的流行季节是

A夏秋

B.冬春

C.秋冬

D.春夏

E.冬季

答案:B

14.顿咳的病程可持续

A.2周B.1月

C.2月

D.2-3个月;

E.半年

答案:D

15.痄腮会引起的变证有

A.睾丸肿痛

B.抽搐

C.昏迷

D.湿疹

E.疮疡

答案:A,B,C

16.儿急惊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种疾病

B.搐

C.昏

D.热;

E.疮疡

答案:A,BCD

第十六章 中医危重证护理

A型题

1.高热是指以体温在A

A.39℃以上

B.38℃以上

C.38.5℃以上

D 37℃以上

E.41℃以上

2.发热,微恶寒,有汗,口微渴,咽喉红肿疼痛,或乳蛾肿大,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发热哪一类型?A

A.风热袭表

B.风寒束表

C.热在阳明

D 风热犯肺

E.风寒束肺

3.神昏闭证应选用C

A.独参汤

B.参附注射液

C.安宫牛黄丸

D 生脉注射液

E.针刺关元穴

4.脱症中亡yin的护理原则是C

A.清心开窍

B.健脾燥湿

C.益气养yin

D 回阳救逆

E.固脱开窍

5.痉证护理中错误的是D

A.病室安静

B.避免噪声

C.防止外伤

D 住阳光明亮病室

E.床边加床档

6.咯血燥热伤肺的调护原则是B

A.泻肝清肺

B.清肺润燥

C.清胃泻火

D 养yin清热

E.温阳健脾

X型题

1.高热的主要证型有ABC

A.风热袭表

B.风寒束表

C.热在阳明

D 半表半里

E.风寒束肺

2.中医为重证,临床常见的有ABCDE.A.高热

B.神昏

C.痉证

D 血证

E.疼痛

3.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有ABCD

A.卧床休息

B.居室安静

C.饮食清淡

D 避免直接吹风

E.少饮水

4.神昏又称ABC

A“昏蒙”

B.“昏愦”

C.“昏不知人”

D “癔病”

E.“ 昏迷”

5.神昏临床可分为几种证型AB

A.闭证

B.脱证

C.yin证

D 阳证

E.半表半里证

6.神昏脱证的护理原则是ABC

A.益气养yin

B.固脱开窍

C.回阳救逆

D 健脾燥湿

E.涤痰开窍

7.痉证的主要表现是ABC

A.项背强急

B.四肢抽搐

C.角弓反张

D 昏睡

E.四肢软瘫

8.痉证的护理原则是ABCDE

A.祛风散寒

B.解痉燥湿

C.清泻胃热

D 存yin止痉

E.滋yin养血

9.血证包括ABCDE

A.咯血

B.吐血

C.便血

D 尿血

E.紫斑

10.紫斑的临床表现为ABCDE

A.皮肤青紫斑

B.鼻出血

C.尿血

D.便血

E.月经过多

11.咯血的主要症状是ABCDE

A.喉痒咳嗽

B.痰中带血

C.胸胁胀痛

D 烦躁易怒

E.脉数

12.吐血的临床表现是ABCDE

A.胃脘闷胀

B.吐血色红

C.口臭

D 大便色黑

上一篇:爱情宣言感动语下一篇:小小设计师教案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