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共14篇)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句段法。3.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 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谁来读第二段?(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不喜。你再试试,读出“大喜”的感觉。真棒,你进步真大!

我们一起读,读出大喜的感觉——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齐读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预备,起!

老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弄懂文意。最好能把注释记下来。遇到不明白的词句,画下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学生,了解进度。问学生:看到哪里了?有哪些字不明白?)

现在前后4人组成小组,解决不懂的地方。(教师深入到2个小组中,问学生:是日 芥 两三粒)

还有弄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眼光真好。这是一个疑难字。谁来答? 你真聪明。你真有方法,向你学习。2.教师检测

看来大家学得不错,我来考考大家。老师: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开火车 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3)译文纠错 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正确译文: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真扎实。刚才大家读懂了文意,那么湖心亭看雪,雪景如何,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一)赏景

1.教师配乐读第一段,要有动作,要自信。

老师: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生说——教师夸奖——总结提升)——„„你想象力真丰富!——„„你比老师说的还好!——男孩„„我太喜欢你了!

——女孩„„你长得漂亮,说得更漂亮。示例:

1)(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是啊!天云山水,浑然一体。

2)(模糊、朦胧、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为什么 产生这样的变化?

师:是啊,大雪掩盖了一切污浊,世界一片纯净。此时苍茫天地与渺小事物形成对比,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感受? 如果答不出孤独,启发:但是隆冬深夜,万籁俱寂,你独自一人赏雪,感觉怎样? 是啊,人置身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独!3)(寂静、安静)大雪三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生: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 【总结板书】

这段雪景苍茫孤寂(写),运用白描手法(写),寥寥数语,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写)

过渡:这种淡雅的景致非常人所能欣赏,那么赏景人有什么特点?

(二)品人

老师: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1)豪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他见谁都痛饮吗? 2)有赏雪的雅趣,不同凡俗。

——这样寒冷的夜晚,常人会呆在家里,烤着火炉,说说话,乐呵呵的。张岱夜访西湖,看雪赏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独来独往,一身孤独。

——不同常人的行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

——你真会读书。从“独”字中读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品格。3)痴:給痴组个词,他痴迷什么?

从刚才得品读中,我们读出了张岱的遗世独立 【板书】 人:遗世独立

过渡: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一见如故? 志同道合,他们有相同的遭遇。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张岱的资料。

(三)悟情 1.助读资料: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本文是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随着明朝的灭亡,那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一场永远的梦,一地碎梦。所以他说: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 自序》

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情:故国之思

四、对对联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个上联,谁来对下联? 课件: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 学生思考,回答。——你的“巧”字用得真好。——你思维很敏捷。——太有才了!

出示教师答案: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喜遇知己。【机动】背第一段

五、结课 课堂总结

——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现在让我们怀着深沉的感慨朗读第一段。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 白描

人:遗世独立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 疏通文意并不难, 如何通过品读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 理解作者复杂的精神世界是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的重点。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炼字赏析:体会重点字词的丰富蕴涵, 赏析景色特点, 体悟作者心情。

3.诵读课文,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评价作者的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步骤1:导入:扣题直入, 引发思考。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赏读晚明散文家张岱为我们带来的《湖心亭看雪》,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到了什么?

西湖, 张岱, 雪景……2分钟

步骤2:范读:正字音节奏, 知课文大意

叫学生诵读, 大屏幕给出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老师评价并引导:晚明时期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 大都表现文人自己的性灵和情趣, 文章中叙事、描写和抒情的成分较多, 读来清新自然, 情趣盎然, 那么大家听读完课文, 感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 它的第一段侧重于? (板书:写景) 第二段侧重于? (板书:叙事) 。带着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我们再读课文。3分钟

步骤3:自读:理文意脉络, 赏重点字词

自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引导: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 今天我们也炼炼字。 (大屏幕给出) 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或词, 说说你在这些字眼里读出了什么?现在我们分组完成任务,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在“炼字”上见解深刻、观点新颖。6分钟

步骤4:辩论:分享赏析结果, 理解文章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中哪些字值得我们去推敲。

学生与老师交流, 老师拔高提升学生对某一字词的理解, 或老师挑出不同意见,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与学生交流辩论, 老师指导评价。

预设字词:如第一段写景当中的相关词语。

学生:“绝”, (教师板书) 我觉得绝字用的好, 他表现了一种万籁俱寂的氛围。

老师:有没有其他理解?

学生补充:读出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读出了大雪过后, 一片静寂, 湖山封冻, 人鸟无声的森然寒意……让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平静的心情;从声音写雪之威严, 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做铺垫。

老师:赏析不错, 再看看其他组的成果。

“独”独自。不约朋友同往, 让人感到作者特立独行的风格;让人感到作者追求清静, 怕人打扰的心境;让人感到作者的孤独寂寥……

老师:张岱是独自去的吗?

学生:不是, 因为文中写道“舟中人两三粒”, “舟子喃喃曰”这都说明不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

老师:那为什么要用“独”呢?

学生:因为张岱看来, 芸芸众生虽可同行, 却不能为伍, 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

老师:看来这“独”不是“形独”, 而是“心”独, 作者并非一人出游, 却用“独”字, 是侧重于自己心灵孤独啊!还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字?

“一”文中连用四个一, 前一个是全的意思, 茫茫天地, 上下皆白, 营造了一种空旷、沉寂的意境, 给人一种浑茫难辨的感觉, 而后三个一, 给人一种依稀可辨, 孤迥渺小的感觉。一大一小的对比, 让人体会到身处其中的人内心的孤独感, 渺小感, 无助, 伤感, 惆怅……

老师:一个数词你们也读出了这么丰富的意蕴, 真佩服, 眼光独特啊, 其他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吗?“痕, 点, 芥, 粒”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 写出了视线的移动, 景物的变化, 镜头从小而更小, 直至微乎其微, 让人想象到:茫茫天际中, 一叶小舟在静寂的湖面徐徐向前, 给人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写作顺序;一痕一点是舟中所见, 一芥两三粒是心中所想, 一实一虚的变化, 仿佛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得到了宁静和超脱……

老师:你们组眼光更独特, 小小量词也能读出这么多意味, 真是佩服啊!其他组还有新的发现和见解吗?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浑茫难辨的感觉, 如果没有“与”仿佛事物间有了界限,

老师:鉴赏词语有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替换法, 这组同学用得很好!

“而已”景啊, 人啊, 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 这个罢了, 表现了作者的伤感惆怅油然而生的心理。

老师:虚词也成了传达丰富复杂情感的途径, 张岱用得独到, 你们更是慧眼独具!还有哪些字词值得我们推敲?

(略)

老师总结:通过大家赏析字词, 我仿佛看到了在苍茫与静寂中站立着的孤独的张岱, 现在我们齐读写景的这两句, 读出那种天地茫茫, 读出其中你的感觉!

学生读体会, 老师在黑板上画。

老师:很好, 读出了天地茫茫, 读出了天人合一。大家读的时候, 我简单勾画了一下, 大家看, 上下皆白的背景中, 只有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的特写镜头, 他的文字简练, 自然质朴, 不加修饰, 不用修辞, 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手法?

学生:白描。 (教师板书)

老师: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的写法如出一辙, 。像这样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手法叫白描。 (媒体资料包给出白描手法相关资料) 张岱正是用这种苍劲大气的手法, 用文字勾勒了西子淡妆的写意画卷, 这种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迥绝流俗的审美情趣。白描不光能写景还可以写人记事。 (拓展略)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段叙事中哪些字词意蕴丰富呢?

“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客人的惊喜激动, 也让我们感受到张岱的惊喜。

老师:张岱为什么会惊喜激动呢?

学生:茫茫白雪, 人鸟俱绝, 却在此时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人, 是一种得莫逆之交的知己之乐!

老师:可是张岱从自己的角度叙述, 而说见他的客人喜, 这是一种反客为主 (教师板书) 的写法, 它能使叙事富于变化。其他小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见解?

“强” (教师板书) 尽力, 本来不能喝酒, 但此情此景, 却不可不饮, 这尽力一喝, 表现了作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意;也表现了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

老师:有没有不同看法?

学生:勉强。从前文的独往到此处的强饮三大杯而别, 作者冒寒独往, 却匆匆而别, 看来亭中的客人打扰了张岱的清静,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淡淡的哀愁。

(学生争论)

老师:古诗文中的某个词出现两种解释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且似乎都有道理, 碰到这种模棱两可的难关, 我们就要体会全文的意味加以抉择。同学们只要联系全文, 自圆其说就可以, 就我个人而言, 我倾向于“勉强”与全文作者的孤独吻合。

“痴” (教师板书) 通过舟子之口, 说张岱痴, 可以看出张岱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看出舟子对张岱的不理解;还可以与前文中的“独”字照应, 表现张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那么, 这个痴字用到张岱身上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看看张岱其人, (媒体资料包给出张岱的相关简介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我们再看看痴的四个义项, (媒体资料包给出痴的四个词典解释: (1) 傻, 愚笨。 (2)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 (3)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人。 (4) 由于某种事物的影响而变傻了的。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难道就没人觉得是呆, 愚笨吗?我就觉得是笨, 谁能帮我找到依据? (学生找到)

老师:大家对此字的参读真是很独到, 我很佩服同学们的细心和敏锐, 我也情不自禁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这个“痴“字, 病字框, 表明是不正常的, 为什么不同常人呢?下面一知字, 知有晓得, 明了的意思, 也有学问, 知识的意思。张岱从一个仕宦公子到一位抗清义士, 再到一位山中隐士, 他享尽了繁华, 凑够了热闹, 明了了世事变幻, 那一种参透一切的平淡之心本非常人能及, 张岱好山水, 晓音乐, 懂戏曲;经史子集, 天文地理无不涉猎, 著述宏富, 那一种博学思深的境界也非常人能及。所以这个痴字, 正是对张岱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痴, 正是张岱身上那种非同常人的超逸、清高。正是这清高超逸, 拉开了张岱与常人的距离, 成为他孤独的原因。 (教师板书)

雪妆的西子, 清雅脱俗, 面对她, 张岱暂时忘却了人间的喧嚣和烦恼, 暂得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他在孤独中享受这份静谧, 把自己融入到茫茫宇宙之中。当我们再读《湖心亭看雪》, 我们会发现, 张岱并不遥远, 他正穿越时空隧道, 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25分钟

步骤5:齐读:悟难解真情, 谈一家之言来, 让我们齐读《湖心亭看雪》, 读出那份孤独, 读出那份静谧! (齐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 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慢慢感悟吧!2分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杭州被称作“人间天堂”,那里的西湖自古以来就令无数的文人墨客情有独钟、魂牵梦萦,并为它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我们先来欣赏两首古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屏幕显示)。西湖很美,是吧?但有人说:西湖的雪景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领略一番湖心亭的雪景。(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二)简介作者

1.师:你了解张岱吗?哪里告诉你了?(肯定学生预习时能注意到课下注释)(屏幕显示;勾画要点。由“明亡后不仕”引出他的“故国之思”。)

2.作者在两部作品的题目中反复用到了哪个字?(“梦”)(用多媒体显示两首有关西湖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古诗,让他们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屏幕显示全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让其他学生听后给予指正,师引导明确。)

2.强调难点字词的音、形、义。(屏幕显示)崇祯、桡、毳衣、雾凇沆砀、芥、毡、焉得、强饮、痴(强调后师范读课文)。

3.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精彩赏析

1.引导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表现“隆冬”“雪夜”“独往”的句子。(强调:“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联想到哪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者写作角度的区别:前者从听觉来写,后者从视觉来写。)

2.也许,张岱早已料到,此时的西湖肯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景致。他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奇景。咱们也来好好欣赏欣赏吧。作者极言宇宙之大,又极言人之渺小,请想象一下,此时此地的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孤寂落寞 到这儿字里行间已有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来)(板书:孤寂落寞);

3.张岱没料到,今晚还会有一次巧遇来暂时缓解他的孤寂落寞。(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本段的朗读(结合“大喜”“喃喃”具体指导“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两句话的朗读。)

(2)前一句是早在亭上的人说的,他们“大喜”,“我”也喜吗?根据何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尽力,不能喝而尽力喝。是啊,天涯遇知音,怎能不喝?酒逢知己千杯少,怎能不尽力而为……?可见,他的心情也是“喜”的。自己的“喜”不直说,却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喜”,有技巧!

4.理解到这儿,我们已迈进了张岱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1)(屏幕显示:关于张岱的资料——明亡前的与明亡后的。)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西湖的爱。

(2)结合资料了解张岱对故国的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

a.“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皇帝的年号,而本文写于明亡后清朝时。实际上,张岱在作品中凡是写到昔日游玩的内容时,大多标明朝纪年,以此表示不忘故国。)

b.引导学生从文中看似前后矛盾的句子中去探寻他的故国之思:理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另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

五、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师:如果张岱没有隆重冬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就不会欣赏到奇绝妙绝、令他痴迷不已的雪景,就不会流露出他那超凡脱俗的雅趣,更不会有一次喜出望外的巧遇,我们也就无缘知道他酒后才问友人姓氏的痴言,而所有这些“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巧妙含蓄地抒发他那腔与日俱增的爱国痴情、表达那颗永不变更的痴心!所以,文中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我们再来看看张岱的作品、好好了解一下他这个人。最后作业包括: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屏幕显示:关于张岱与《陶庵梦忆》)

师:现在让我们当一回张岱,满怀着对西湖的爱、对故国的哀来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与描写“冬雪”的诗歌。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作者简介:邱少玲,女,1978年生,汉族,山东诸城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吉林省安图县新合乡中心学校。任教学科:初中语文、小学综合实践;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实录 篇4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杭州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 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作者简介: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注释①。

生:(略)

师: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已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迹可窥知一二。

2.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3. 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客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读文本: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生:(略)

1、时间地点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交代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

师:虽然看雪的时间是明朝“崇祯五年十二月”,但是写这篇文章时在明朝灭亡

后,清朝已经建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写文章用明朝的年号纪年是忌讳的,

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作者还为什么这样写呢?能不能改用清的前身后金

的年号纪年“天聪五年十二月”或者用干支纪年“壬申年十二月”呢?

生:应该是表明作者对故国的念念不忘吧。

生:应该是表明作者明朝灭亡后,不忘故国,不能融于新建的大清王朝的痛苦和孤独吧。

师:说得很好,理解很到位。

2、读“三”

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日”与后文写雪景有什么关系?

生:为后文写雪景做了铺垫。

师:对,只有交代了“大雪”而且下了“三日”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在写后文的雪景才显得自然可信。才会出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景象,“绝”什么意思?

生:穷尽、消失。

师:对,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句话传达出一种什么意境?

生:寂静、空寂

师:空寂,很好,写出了大雪后一片空寂,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的角度刻画出了大雪过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一片空寂。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湖中人鸟声俱绝”是通过听觉写景,那么《江雪》呢?

生:从视觉的角度写景。

师: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为何意?

生:代词,这。

师:这一天“更定”,大家看注释“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正是寒气倍增之时,“拥毳衣炉火”一句,是要说明什么?是要强调暖和吗?

生: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彻骨。

3、释“独”

师: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行为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1、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2、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3、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师:大家思考,第一段最后说“舟中人二三粒”第二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生:舟中真正看雪的人是张岱自己,舟子是划船的,不是看雪的。童子是陪主人去赏雪的,自己没有赏雪的兴致。所以是张岱一个人“独”去赏雪。

生: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与孤傲,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不被人理解。

师:是呀,的确是他一个人前往湖心亭看雪的,舟子只是撑船而已,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从文章末尾看舟子用了一个字评价张岱,这个字就是——

生:“痴”

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傻、愚笨、呆、不可理喻。

师:由此可见张岱此时是多么孤独。

4、看雪

师:能让人在一个“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的夜晚,来湖心亭看雪,足见湖心亭雪景的魅力无限。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呢?找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段第三行“雾凇沆砀——”一直到段末。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一白”。“一”的词性是什么?

生:数词“一片”、副词“全、都”,还有一种使动感觉,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

师:正如古代一首打油诗所描述的“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把小舟及舟中之人比作芥(小草)和米粒。

师: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这样的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说: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的小舟了,如果放一只杯子在上面,

那么就会粘在地面上,这是因为水太少而舟太大了。所以要写出“余舟一芥”这样的佳句出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外,还要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师:量词是喻体,量词前的那个名词是本体,量词+名词构成一个绝妙的比喻。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里面屡见不鲜:

1、“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小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滔滔巨浪中,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抛进浪谷。一个“叶”字,就将风浪险恶,小舟颠沛流离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对渔者的同情也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了。

2、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巧借名词“钩”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残月”形状,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

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形象地写出了矮松顶上的白雪形如妇女的发髻,与“好像日本看护妇”相照应,使人联想到“日本看护妇”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温柔,并暗指这是“小雪”,作者的深情赞美寓于其中。

师:量词与名词构成比喻的短语还有:一轮红日,说明此时太阳盈满如圆轮;一镰初月,月亮如弯弯的镰刀;一丸秋月,秋月如一个小小的丸子。(投影)类似的短语,同学们还能说说吗?先说短语,再用一句话解释这个短语。

生:(一峰骆驼,骆驼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峰;一扇蝴蝶,蝴蝶的翅膀如一把打开的扇子又大又美;一眼井,使人联想到水汪汪就是大地的明眸。)

师:除了运用了比喻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生:夸张,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是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的浩渺天地构成鲜明的对比。

师:是呀,是借量词构成夸张修辞。长长的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的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碧波中的一个小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舟中人如同两三粒米粒。这样,“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辽阔的境界与“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的我置于一个浩渺无际的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他那种孤寂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显现出来了。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见: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用“丈”作白发的长度单位,又同“三千”组成了一个“言过其实”的数量短语, 收到了很好的夸张效果,诗人揽镜自照时的触目惊心就一览无余了。

2、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脊背上还有汗在流下 来。——鲁迅《示众》

“座”通常用来修饰山等高大稳固的物体,此处修饰杀人者的脊背,是夸张的 修辞,极言大汉之健壮,以反衬其精神的麻木、愚昧。

师:量词和名词构成夸张的短语还有: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丝留恋中的“叶”、“线”和“丝”等量词兼有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极言舟的小、希望的渺茫。类似的短语,同学们还能说说吗?

生:(忠言一克,胜过废话一吨。才高八“斗” )

5、遇人

师:作者将渺小的自己至于一个极其广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大与小的对比,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那么如果这是遇到和自己一样深夜来看雪的人,会怎样呢?下面来学习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 “到亭上——”

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作者遇到的亭中赏雪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对方的惊呼,“拉余同饮”是对方惊喜的表现。“拉”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毕竟是初次见面呀?改成“请”如何?

生:恰恰表现了对方遇到知音的喜极忘形,瞬间就没有了陌生感,变得亲近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果用“请”就太客套了。

师:既然对方那么热情,作者为什么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为什么要用“强饮”,能不能改成“畅饮”,有何不同?

生:不能,“强饮”说明作者原本不能喝酒,却尽力喝,而且一喝就是三大白,足见其诚意,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思,是偶遇知己内心喜悦的一种表现。如果改成“畅饮”,就体现不出不能为而为之的诚意。

师:好,认为作者见到了湖心亭中的两个饮酒者有了知己之喜悦,有一定道理,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遇到亭中的饮酒人并不高兴,“强饮三大白而别”该翻译为勉强喝了三杯酒就告辞离开了。作者根本就没有欢欣之意,或许还有些懊恼,因为自己本来想一个人静静欣赏雪后美景,却被这几人坏了兴致。

师:这种看法有点意思,有没有支持他的观点的?

生:老师,我支持他的观点,如果作者遇到饮酒人感到很高兴的话,那么为何只饮了三大杯就离开呢?那该是喝到尽兴才对啊?何况前面还有一句是“拉余同饮”,“拉”字如何解释?“拉”字看出作者并不欣然,却于情面,勉强饮三大杯而别。再有为何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作者惜墨如金,如铺陈开来,该是问其姓氏,答曰某某,问其籍贯,答曰金陵。作者笔调如此节俭,已隐含繁衍之意。若无此二人,作者会不会在湖心亭耽得更久?应该会吧。

师:能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很难得。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历来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孤独中的张岱遇到知己获得短暂的喜悦;另一种,认为有绝世之才,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张岱见西湖大雪三日,想前去欣赏,但有不想被俗人扰了雅兴,所以更定之后前行。但还是在湖心亭遇到了同样的赏雪人,扰了雅兴,因此,应付一下匆匆而归。两种解读都是很有道理的。

练习指导:

师:这种比喻和夸张,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的异化,就是要通过想象用不同的事物来写相同的方面。而且在一定限度内,形象的变异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形象越接近事物原型,变异性越小,感染力越弱。比如,“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就是一个接近事物原型的表述,其审美价值远远不及“她瘦得像芦柴棒”这样一个变异夸张的表述。套用齐白石的绘画理论,那就是“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感觉的异化可用于写景(比如作者把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异化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可用于状物,可用于写人,可用于叙事,可用于抒情,可用于议论。在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举:

1、列那尔在《自然素描》中写蝴蝶“这封轻柔的短函对折着,正在寻找一个花儿投递处。”写喜鹊“她全身漆黑;但是,她去年冬天是在田野上度过的,因此,身上还带着残雪。”写燕子“她们每天都来给我上课。一声声呢喃在空中画出无数虚点。”写萤火虫“三三俩俩,忽前忽后,时高时低,那么轻悄、飘忽,好像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提着绿幽幽的灯笼,飞来飞去。”

2、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抒情)

4、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荷花)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当你在毁谤的市场上出售流言的种子时,流入你收中的钞票其实是一叠良心的债券。(议论《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作业: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湖心亭看雪》析疑及其教学 篇7

老师们将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锁定于“晚上八点光景”, 应该是因为教材对“更定”有这样的注释: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从“更定”来看, “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是没有问题的。定, 《古今汉语词典》有“停止”义项, 可引申为“结束”;也有“确定”义项。那么张岱看雪是“初更以后”还是五更结束 (早上五点) ?恐怕看原文所述内容后再来定夺比较好。

凌晨5点左右, 冬天的这个时间天色虽然还有些昏暗, 但是天地中的事物在雪的映衬下应该是可以依稀见其轮廓的。文中“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说这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雪景图。作者的描写很符合这个时间段的目之所及。

冬天晚上八点左右, 这个时间段天色很昏暗了, 目之所及很是有限。也许大雪之后, 雪光会削弱这种昏暗, 看东西时也不至于辨析不清, 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毕竟太过夸张。莫非是月夜?但文中所绘之景, 没有一点月光感, 哪怕是淡淡的。

“雾凇沆砀”, 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要见得这种冰花, 恐怕晚上八点肉眼是难以企及的, 在有些许光亮的凌晨及以后才会有可能。课文在对“雾凇”作注时, 特别引用了曾巩《冬夜即事诗》的自注:“齐寒甚, 夜气如雾, 凝于水上, 旦视如雪, 日出飘满阶庭, 齐人谓之雾凇。”旦视如雪, 这“旦”是天明、早晨的意思。从气象常识和生活经验来看, 凌晨冷于入夜, 西湖的水气在凌晨凝成冰花, 也就很自然。

张岱博洽多通, 经史子集, 无不该悉;天文地理, 靡不涉猎。但无缘功名。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 是不胜其愤的, 并将其愤世疾俗之情, 寓于山水。于是选择一个不见别人, 也不想被别人撞见的时刻, 来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 是完全可能的。冬天的晚上八点和凌晨五点哪个时间段人更少呢?西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尽管“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但也不排除游人在晚上八点夜赏西湖的可能。可是在凌晨五点时分, 游人出来赏景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测这个时间还是梦酣之时啊!只有如张岱这样客居他乡又具脱俗性情的人才会夜不能寐呢。但还是在湖心亭撞见了金陵二客。金陵二客“见余, 大喜”, 热情洋溢, “拉余同饮”, 但毕竟看雪目的难以完成, 作者于是很礼节性地“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们也不应忽视文中所写的那个舟子:“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认为那两个金陵客比张岱更“痴”。如果张岱入夜来湖心亭, 金陵客迟于张岱, 方可谓之更“痴”。问题是金陵客早于张岱来湖心亭多时, 那么只有在大冷的凌晨或者更早来到湖心亭, 才够得上在舟子之辈看来的够“痴”!从舟子的“喃喃”来看, 舟子为张岱撑船到湖心亭, 似心有不甘, 至此还耿耿于怀。如果是入夜时分, 应该不至于此, 因为那时恐怕还没有就寝, 天也不至于如凌晨这般冷, 毕竟赚钱也不容易;但是凌晨, 正是被窝暖暖真好睡之时, 被张岱叫起, 虽然也赚钱, 毕竟太不爽。也难怪作者明明坐着舟子的船前往湖心亭看雪, 还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因为舟子不可能理解张岱看雪的意图在于释放心中的郁愤, 寻找与己心灵相通的净地。

这样, 湖心亭看雪, 终于因为金陵人的好客而未能看够, 郁愤之情也难得消解。只在去湖心亭的途中略见“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见这世上, 难有清净之地。标题中的“看雪”而非“赏雪”之意, 也由此明晰起来。

因为上述诸多原因我们似乎可以推定“更定矣”的意思是:“更”结束了 (而不是开始) 。

由此, 我们不妨设定一个问题供学生推究:教材曾经将“更定”注为“凌晨时分”, 你认为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间是晚上八点钟, 还是凌晨五点钟?

当然, 我们还可以设定:标题“湖心亭看雪”中的“看”解释为“赏”, 好不好?

推究这两个问题, 不管结果怎样, 但在这个推究的过程中, 至少能够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来认识特定时间的景物特点的热情, 能够引导学生去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作家的性情、观点态度, 甚至表情达意的技巧。这个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 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而这些, 在人的发展中, 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教师, 大多不会不知道“更定”有两种理解, 有些也曾经心存疑虑;对于“看”解释为“赏”也不是没有意见, 可是为什么就没有把这些疑虑和意见推向课堂呢?难道是怕学生没有这种能力?在听课的过程中, 也听得学生窃窃私语:“张岱好眼力啊!”究其原因, 一则可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一则恐怕是恐惧于权威, 另外可能就是贪图省力了。而长此以往, 培养的是一个个听话的却缺失创新能力的好孩子。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湖心亭看雪》教学所遇问题探讨 篇8

一、朗读节奏的划分问题

对“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这个句子的划法和划法解释,真可谓五花八门:

(1)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主谓)

(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列)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主谓)

(4)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列)

(5)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并列)

(1)中把“一童子”当成整个句子的主语。(2)(3)(4)都认为前后两层意思是并列关系,(2)在“一童子”后停顿了一下,(5)则认为“一童子”后的停顿应作为第二层次的停顿;虽然(2)与(5)句子未读破,但不如(4)理解得正确。(3)则犯了(1)的错误,未正确理解句义,是“烧酒”,还是“烧酒炉”。

正确理解文意,是确定文言文中句子停顿节奏的前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意思是:一個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其实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小书童在烧酒;一是酒已烧开了。这个句子应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正确的划法和划法解释是: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承接)。

二、对“强”“白”“拥”“痴”几个词的正确理解。

1.对“强饮三大白”中“强”的理解

“强”有三种读音,在读音上,上课教师都认为“强饮三大白”中“强”读“qiǎng”。但在解释上,有的解释为“痛快”,有的解释为“尽力”,有的解释为“勉强”。成语有“强词夺理”。根据在线新华字典解释,“强”作副词时,音读qiǎng,一义为:勉强。如:①不可强夺。②虽欲强聒。 一义为:竭力;尽力。如:①大臣强谏。②将军强留之。③而强假焉。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的翻译,“汉辞网”译为:“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中考网”译为:“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教参译为:“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吴战垒《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一段话很值得玩味:“‘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强饮”者,本不能饮,何谈“痛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强”解释为“尽力”较为合理。

2.对“强饮三大白”中“白”的理解

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在点评时认为:“白”是张岱写的错别字,现代人则说成通假字。张岱是浙江绍兴人,绍兴方言“白”与“杯”同音。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教材注释得很清楚:[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读音未变,仍读bái。根据在线新华字典解释,“白”作名词时,解释为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如:①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②飞觞举白。教材中的注释就是取这个意思。

3.“拥毳衣炉火”中“拥”的理解

不少教师按照教材的注释,把“拥毳衣炉火”中“拥”解释为“穿着”。“毳衣”能“穿”,“炉火”能“穿”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拥”有四种解释:①抱,持。如:余与四人~火以入。②围着。如:炽炭~炉危坐。③拥有。如:操已~百万之众。④保卫、护卫。如:董承、李乐~卫左右。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把“拥”理解为“抱,持”,更符合语境。

4.对“莫说相公痴”中“痴”的理解

不少赏析文章都把“痴”定为《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眼。说张岱“痴行”-“痴景”-“痴情”。

对于 “痴”,《说文》中解释:“癡,不慧也。字俗作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傻。如:~愚之人,尚知怪之。②入了迷。如:独威尚文,诸兄诋为书~。③停滞不动。如:~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陆游诗)④久雨不止叫“痴雨”。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痴”理解为“傻”,有的教师把“痴”理解为“痴迷”。谁是谁非呢?笔者认为把“痴”理解为“傻”是正确的。理由有:(1)“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在舟子的眼中,张岱及金陵二人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又在“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违背常情的做法,是不能被理解的,认为他们是真“傻”。(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正如教参所说:“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作者这种孤傲、怪癖的性格特点,舟子虽然与作者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作为凡夫俗子的“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是理解不了的,更不可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不由得自言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经典课文,但通过此次能力竞赛,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所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反思。

反思一:不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水平,是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

反思二: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通过一复制一粘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反思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生活对话,才是教学的根本。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9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

《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设计 篇10

一、目的: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及湖心亭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湖心亭介绍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晚上八点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1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12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3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师:文中的“痴”,是“傻”的意思吗?从这个“痴”字中,你能发现张岱与亭上两人的什么特点?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思考二:

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3、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 【独】(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上一篇:编写童话故事 [1500字]下一篇:党章的历程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