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目前, 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做准备, 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属于中职教学科目中的基础性课程, 对培养中职学生合作和探究精神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常来说,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班级中每一名同学的水平。科学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提高, 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一般都采取两种方法, 其一是将学生先分为基础水平较高和基础水平较低的两个小组, 这样分组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教师对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辅导, 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 但是却难以让学生很好地开展合作交流;其二是把基础水平强的学生以及基础水平较弱的学生混合编组, 让基础知识较强的学生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而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地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 从而让其互补, 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功能,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二.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
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 在学习中经常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 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种心理特征, 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表扬鼓励。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变相地灌输结论和观点, 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某些教师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与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符合, 因此常常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利用对学生进行较难的提问来把自己的一些结论变相地向学生进行暗示, 这样从表面上来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都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观点, 同时教师也能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但是从实际上来看, 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直接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 自主探究的学习权力, 同时也让学生因为问题过于复杂, 并不愿意开动自己的脑筋, 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得不到完全的发挥。与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观点背道而驰, 对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进行点拨的时间, 适当的进行引导才能够让合作学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一般学习基础都比较弱, 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或者不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制定的目标任务。在这样的情况, 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并且给予多种方法的指导帮助, 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发展的优势, 并且能够将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从而能够主动去学习。要达到这个目标, 一方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必须要合理地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去, 适当的为学生进行点拨, 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外, 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应该进行合作, 比如在《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课中,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表演, 这样就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知识。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做准备,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属于中职教学科目中的基础性课程,对培养中职学生合作和探究精神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常来说,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班级中每一名同学的水平。科学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提高,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一般都采取两种方法,其一是将学生先分为基础水平较高和基础水平较低的两个小组,这样分组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教师对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但是却难以让学生很好地开展合作交流;其二是把基础水平强的学生以及基础水平较弱的学生混合编组,让基础知识较强的学生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而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地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其互补,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功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二.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
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在学习中经常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种心理特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表扬鼓励。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变相地灌输结论和观点,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某些教师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与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符合,因此常常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对学生进行较难的提问来把自己的一些结论变相地向学生进行暗示,这样从表面上来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都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能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直接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权力,同时也让学生因为问题过于复杂,并不愿意开动自己的脑筋,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得不到完全的发挥。与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观点背道而驰,对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进行点拨的时间,适当的进行引导才能够让合作学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学习基础都比较弱,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或者不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制定的目标任务。在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并且给予多种方法的指导帮助,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发展的优势,并且能够将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能够主动去学习。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要合理地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一关键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去,适当的为学生进行点拨,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外,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应该进行合作,比如在《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表演,这样就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知识。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认识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展开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让中职语文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计算教学目标呢?
美国国家委员会至国民的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不是生产“廉价计算器”的流水线,而应以数学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因此,计算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需要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的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计算教学目标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上。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会的思考方法、学习能力可以顺利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周德睿
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事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重视青年干部、关心爱护青年干部,就是尊重自然法则、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和未来。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干部的成长,对青年干部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青年干部要健康成长,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以理想指路
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觉得谈理想、谈立志太过虚空,觉得什么理想、什么前途都是假的。有些同志甚至讲:“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我觉得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应该有理想。人生的关键之处就那么几步,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支柱。理想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品格,就是照亮人生方向的航灯。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事,都会有不如意的事,都会有失败和挫折,任何时候都必须按照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志向扎扎实实地去工作、去奋斗,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要早立志。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什么样的行为。如果要学有所成,将来能成大器的话,就要发奋学习,提高本领,厚积薄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大事难事看担当”。如果没有这个本事的话,一旦有机会让你挑重担,而你却担当不起,就会失去机会。因此,早立志显得尤为重要。二要立大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志向应该与国家、民族、社会同步。要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大事和小事,大官和小官,也具有辩证关系。什么是大事?凡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小事就是个人的事、家庭的事。大官不一定能做大事,小官也不一定不能成大事。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再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做大事不一定是大官,小官也可干大事。做官有限,事业无限。青年干部一定要立志做大事,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不等于平庸,有一些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就是做不出政绩来,有些同志却在很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三要立实志。不能实现的理想是空想,超越实际的理想是幻想,失去理智的理想是妄想。理想不害人,但不切实际的理想会害人。树立理想要立足于实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要承认个体差异,承认有些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理想之树,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二、以素质强身
有了远大的理想,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职位提高了不等于能力提高了,地位提高了不等于知识增长了,高票当选了不等于威望提高了。因此,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而且要下苦工夫,要厚积薄发。强化素质,主要是要搞好学习。在农耕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不需要学数理化,能把四书五经念得朗朗上口,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就可以走遍天下了;在工业经济时代,每个人只要读十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了;现在不行了,必须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有很多知识需要更新了。因此,青年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根本没把学习当回事,反而把不学习当做一种光荣。在写总结的时候,不好说自己的品性不好,不好说自己的能力不行,不好说自己的性情浮躁,就写有时学习不够,或者说有时学习系统性不强。这些说法是把学习看做可有可无的缺点的一种表现,是不正确的。青年干部一定要重视学习。要真学,能不能假学;要深学,不能浅学;要结合实际学,不能空学;要掌握方法学,不能死学;要持之以恒学,不能散漫地学;要有针对性地学,不能漫无目的地学。要通过学习,着力提高敏锐洞察力、宏观驾驭的能力、善于直辖市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
三、以勤奋成业
“事遇千件,贵在实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要求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扎实干事,不能图虚名,不能好虚荣。青年干部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强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要会造势,还要会做事。现在我们有些干部,什么都敢说,就是不说理;什么都敢吃,就是不吃亏;什么都敢学,就是不学好。因此,青年干部一定要脱俗,一定要克服陋习。要多读“圣贤”书,少打“关系牌”;多干部分内事,少论他人短;多怜基层苦,少贪杯中酒;多交贫寒友,少结富贵亲;多讲原则性,少提亲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的追求是很庸俗的,他追求什么呢?是追求后台越硬越好,关系越多越好,脑袋越尖越好,嘴巴越油越好,脸皮越厚越好。老百姓心里是有杆秤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干部怎么样、能力水平如何、是不是在干事,大家并不是不清楚。青年干部一定不要只练不唱、不练做功,不能只是把口号喊在嘴上、措施贴在墙上、决心表在会上,利欲挂在心上、精力耗在玩上。
青年干部一定要做勤奋敬业的表率。做什么事,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忧患想在前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打算,更要做最坏的准备。这亲,有些事发生以后,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才不会措手不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不断失败的准备,不要做大获成功、捷报频传的准备;要做天有不测风云的准备,不要做每天万事顺意的准备。记得有痊名家讲过:“要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青年干部要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做别人做不好的事,算别人算不清的账。有些事要算大账,算政治账,算法制账。
四、以修身立世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计算题在数学教学中占领着主导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每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允许算法多样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中出现认知冲突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互议互启中获得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如:(1)45×12 或 45×12 或 45×12 =45×2×6 =5×12×9 =45×4×3 =90×6 =60×9 =180×3 =540 =540 =540 又如:(2)405+398 或 405+398 =400+398+5 =405+400-2 =798+5 =805-2 =803 =803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掌握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加强估算。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明确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在错题中不断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计算也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在能力上得到提升。
在学习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应用了这一知识。如:茄子有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7×12×5,在计算时就可以先算12×5=60,再算60×17=1020。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简便算法的优越性,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思维训练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 都离不开思维。忽视思维训练, 就知识讲知识, 学生的思维受限, 当然听得枯燥无味, 学得消极被动。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发展, 知识的掌握也会障碍重重, 少慢差费。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的思维运作过程。所以, 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更需靠思维的训练来进行。这不仅仅是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范畴中的其他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也与思维密切相关。没有思维的观察是盲目的, 没有思维的记忆是机械的, 没有思维的注意是散乱的, 没有思维的想象是模糊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到, 现代汉语知识主要是抽象的理性知识, 而理性知识又多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 (语言) 的本质和规律的, 必须通过思维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它们, 所以, 重视思维训练,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个智力的发展, 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知识的条件和武器。可以说, 学生的思维愈发展, 其学习探求知识的兴趣就愈浓厚, 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愈顺利。例如, 同是教“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以前我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着眼,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如下表格让学生记忆。
表格语言简明扼要, 内容对比明显, 学生固然也能当堂记下, 但这种设计, 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时间一久, 或混淆或完全忘记。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我尝试从发展智力的角度, 即从思维训练入手, 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并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气流受阻与否是辅音和元音的区别?辅音和元音中的各表象之间有无内在关联?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后得出答案:气流受阻与否直接规定了声音的特性, 所以说是最主要的区别;发音过程中各自呈现出来的一些表象之间内在关系紧密, 以辅音为例, 正是因为辅音发音时, 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在发音器官的局部受的阻碍, 所以受阻碍的发音器官感到特别紧张;要冲破阻碍, 呼出的气流必然增强;气流一强, 声门大开, 气流从声门冲出, 声带来不及颤动或偶有颤动, 所以发出的声音一般不怎么响亮。这种精心设疑,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的教法, 满足了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使他们弄清了概念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现代汉语知识内容。
二、结合知识教学的思维训练方法种种
如上所述, 现代汉语知识教学必须把思维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并把它和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为思维能力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如果单纯地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 教和学的关系就变成了知识的授受关系, 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会表现为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反之, 如果从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着眼———因为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列化过程实现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就会随思维方法、思维内容的复杂多样和思维品质的丰富多姿而不断地有所调整, 有所改进, 有所创新。这些方法, 笼统地称为“思维训练法”, 具体说来,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 自学发现法。
为使学生“学以自得”, 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叶圣陶语) 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把一些较易理解的内容或课内或课外布置学生自学, 并在课堂上提纲挈领地归结,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 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想, 提出所发现的疑难及模糊不清的问题。如在学习“轻声”时, 有的同学提出:“轻声也是一种声调, 但为什么又说普通话中只有四种声调?”在学习“动词”时, 有的同学提出:“‘游泳是一项体育运动’中的‘游泳’在这里是动词还是名词?”“动态助词‘了’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那么‘他哭了’中的‘了’是动态助词吗?”这些问题是语音和语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不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难以发现。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就会收到拨云开雾的效果,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课堂上一味地由老师讲, 学生对知识是听懂的而不是读懂, 长此以往,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渐次泯灭;而运用自学发现法,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崭露头角, 而且思维的成果就多少带有创造性了。
(二) 比较辨析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 适合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现代汉语知识教学中运用比较辨析法, 就是以语例作为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通过对语例的观察、分析和综合, 即通过“作比较、辨异同”这一手段, 使学生作出准确判断, 得出结论。它的好处在于:由于比较是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它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因此, 可以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言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 有效把握它们的基本特点。这样, 获得的知识容易记忆、巩固和掌握。同时, 它又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比较有性质比较、类型比较、数量比较、层次比较等。如“同音词与多义词”是词的性质比较, 合成词里的“重叠式”与单纯词里的“叠音词”是语素数量上的比较,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句式类型的比较。单句和复句是句子内部的层次比较, 等等。用什么方式比较什么, 要根据知识的内容和思维当时面临的任务加以确定。常用此法, 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步变得精确、灵活, 并具备一定的批判性。
(三) 讨论法。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开动脑筋, 在认真观察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如副词的归类, 可提问:“有人主张把副词放在实词里, 有没有道理?”合成词的辨析, 可提问:“合成词能否用‘添加虚词 (和、的、地、得等) 法’进行分隔展开?”单宾语句和双宾语句的区别, 可提问:“请问, 表示‘取得’意义的动词 (如:买、借、要、收、租等) 能像表示‘给予’意义的动词 (如:给、送、教、派、告诉等) 一样带双宾语吗?”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 并且大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学生乐意思考和讨论。如此, 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便于相互启发、开阔思路、集思广益, 寻求尽可能满意的答案,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 类比法。
即由此及彼, 让学生去思索和感悟。如在划分多重复句和句群时, 学生往往搞不清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 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弄清分句或句子的个数后, 让学生先找出第一重, 即最根本的层次。学生感到困难时, 教师可从生活中举例, 如, 你是一个记者, 到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里去调查, 要弄清辈分, 先要找到年龄最长的一对, 然后一辈一辈地往下找, 直到找完全部。多重复句和句群的划分也是一样, 先找出谁和谁是一对, 然后从最大的层次往下捋, 直到全部找完。学生由此得到启发, 划分起来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五) 动态生成法。
句子既然是由词、短语逐步扩展而来的, 因此, 与其静态的对各种类型的短语和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倒不如根据短语和句子的内部规定让学生创造生成。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由词组成各种类型的短语 (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 , 再由简单的短语根据要求组成较为复杂的短语, 最后根据要求生成各种类型的句子 (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 。以此类推, 一重复句、多重复句乃至句群都可依据各自的内部规定让学生自行建构。这样以创造性地生成短语、单复句、句群为手段, 活学活用语法, 最终在实践中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方法, 不仅语法知识掌握得牢固, 而且学用结合, 对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特别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即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逻辑性、批判性等。
另外, 还有一些方法, 如“形象暗示法”、“举一反三法”、“引申扩展法”等, 也都是一些训练思维、发展智能的常用方法。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都不能脱离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即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顺着这个目标去训练, 并且做到教学得法, 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学生的智力发展就会有保障, 且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也变得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张念宏等.教师手册[M].档案出版社, 1986:196-197.
[2]杨秋泽等.现代汉语[M].齐鲁书社, 2000, 5.
[3]陈家麟等.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110-111.
《庄子·德充符》中有鲁哀公问于仲尼的一段话,里面涉及一个“恶骇天下”的人叫哀骀它。“恶骇天下”即指此人形貌丑陋残缺到了极点。但是“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
这里出现了一个审美标准与取舍的问题。通常的标准是人或者物的端正貌美能给受者以亲和力,而丑陋甚或残缺的人或者物往往引起受者的下意识反感。但庄子反常理而提出新的审美尺度(针对于先秦而言其新),即丑的外在形式中有某种完美的内在体现,这使得我们看问题不再单一片面。就此,笔者试着提出一点浅薄思考,求证于大家。
一
笔者认为这里文字蕴涵的意味可以从两个层次解读。第一层是,主观追求着某方面的缺陷而成就更高层面的完美。即舍弃和成就的统一。
上古的师旷为了提高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感受和领悟能力,特意刺瞎双眼。这样以来,他就只能靠耳朵来感知世界,于是目不明了,耳却理所当然地更“聪”。他也成了当时冠绝天下的音乐大师。慧可大师,南北朝人,中国禅宗二祖。早年精儒道,通老庄易学;后弃俗学,依宝静禅师出家。为求无上大法,立雪断臂,师事达摩。慧可大师的“断臂”而求法之举,当与师旷的自刺双眼异曲同工,都是在形体上自求残缺而希冀达到更高境界,这种境界的完善其实就是精神上的完美追求。(两者也有不同处:师旷的刺眼更直接的利于耳聪,而慧可的断臂更侧重表明求法的诚心和勇气。)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完成了一件人物雕塑作品。别人观赏时,都赞不绝口。特别是对人物雕塑的双手赞不绝口。罗丹马上找了斧头砍下了那双手,他说,不能因为这手而忽视了雕塑整体之美。我们这里先不考虑罗丹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对这件雕塑作品整体与部分处理的技巧差异问题。单就罗丹砍下妨害整体的手时,艺术家的本意提醒我们,宁可让其残缺,也要保持整体的美感。同样的道理:当古希腊著名雕塑“断臂维纳斯”面世后,人们惊叹于作品高超的艺术美感,然后就觉得有点美中不足——维纳斯双臂断去,不是一个整体了。而这件作品的本来面目已不可被知晓。所以,曾经有人尝试着给她装上两臂,而所有的努力都最终失败了,因为这“断臂维纳斯”的缺陷之美已经不容任何附加物破坏。正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混沌一样,被凿开了七窍,结果死去。
我想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我的国文老师》里徐先生改文章的方法:全篇大段大段地删,剩不了一些内容,但是这样一来。那些文字就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这位徐先生大概师承于清朝桐城古文派,文字讲究精少、瘦硬。这种文章上的讲究也类似于在形式上求缺,而在精神气韵上臻致完美。绘画方面的空白理论也是“求缺致美”的典型。
二
第二个层次是完全超脱了形体的桎锁,精神上已经达到极高境域。这与第一层次有着承继关系。这个层次来看,形体作为精神的载体,是任意的,是低位的,基本对处于高位的精神实体没有影响。而精神作为主体,是唯一的,崇高的。文章开头所引的那个“恶骇天下”的哀骀它应该进入了这个层面,并且那些“丈夫”、“女子”还有鲁哀公在审美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层面出发。又如神话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曾经灵魂出窍,回来时原来的肉身遭到损坏,临时找了一个瘸叫化的肉身附体,他还是他,只不过瘸了一点而已。
同在《庄子·德充符》里,孔子见“ 豚子食于其死母者。”指出它们“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初看觉得畜生太残忍,母刚死便食之,其实在庄子看来,它们的这种行为无可非议,它们爱的是有“精神”的母亲,而母亲死后,肉身载体是很次要的,大可以吃掉。《世说新语·任诞》记阮籍与嫂面别,为人所讥,阮曰:“礼岂为我辈设也?”阮籍这里也就超出了一般的礼法束缚,精神上达到自由通脱。
禅宗的这些例子很多。其一:两和尚出游,道遇死尸。一和尚埋之,一和尚不顾而走。有人不解,问其师。其师曰:“埋为慈悲,走为解脱。”和尚的师父都肯定了他们,两者都合佛法。但慈悲者尚有形体挂碍,而解脱者已经通脱自由。其二:两和尚出游,河阻道。有年轻女子苦不能渡。一和尚将其背负过河。后,另一和尚告之犯了佛门清规。和尚道:“我已将其放下,奈何你仍背负于身?”这个例子也是很典型地说明摆脱形体声色挂碍后的自然超脱和依附甚至被桎梏于物质形体之间的区别。
所以,禅宗的呵佛骂祖与庄子的“道在瓦砾,道在屎溺”一样,就是要破除我们对物象的依赖,明心见性,得大自由。在寺庙里我们从佛教塑像都可以看到这种教化。有的庙宇里佛像外观素朴无华彩,有的庙宇里却极尽修饰之能事:脂粉钗环无一不备。有的菩萨庄严曼妙,有的菩萨罗汉却造型怪诞,污秽不堪。这些都是在讲述着一个道理——超脱形体的桎锁,精神出入于世间。
三
理论是灰色的,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出为我所用的源头活水。当今社会中个体的人越来越感受到生存与生活的艰难。原因太多,不可一一叙来。而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由我们没有把握好出入于物象和精神之间的“度”所导致。芸芸众生都在寻求“快乐”的法门,然而都在从外界物象中去寻找,即以物欲的满足来实现内心的平衡,提升。结果往往更加痛苦,因为物欲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我们的古圣先贤具大智慧,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只能返诸内心,才能得到大欢喜。
一种做法,就是哲人所说:诗意地栖居。将外在世界看个清楚,将自己也清晰定位,力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第二层次所言,以高远超脱的心态来对待物象与心境。但这谈何容易!非有大定力者而不能为也。那么我们还可以有另一做法——师法于第一层次,舍弃一些而成就一些。也即老子所说的“抱残守缺”。外在物象纷繁复杂,永远追求不完,是人的烦恼之根本。只有当我们把物质方面的追求转向内在精神的提升时,才能在绝对的空间里感受到相对的自由。才能在车马喧闹中感受到“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美丽,才能心随庄周做逍遥之游。
现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研究大都在三个维度展开:第一:基于本学科特点的整体教学模式研究;第二:聚焦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某环节或要素的研究;(评价、资源开发)第三:围绕学科某项具体教学任务开展的专题研究(围绕学科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的);我们学校开展的是第一项研究;我认为尽管我们有些思想可能还比较柔软、稚嫩,甚至还不合时宜,有些形态还不太成熟。但我们已经走向了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实践中寻求理论或思想的生长点,构建富有鲜明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模型;这是重要开端,任何思想都有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改革的思想不能只是用文字符号,更重要的是用实践方式加以诠释,只有在实践中做出成效来,才能说拥有了思想; 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深入现状研究,找到问题是关键,大方向没有错,但一些个性问题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影响了目标的达成,研究的难点所在。进一步从“有效”入手,着眼于“技术含量”的提高,着力于课堂质量的“打造” ;对模式形式要不停打磨,找到研究的重点。对于高效教学的认识从概念到内涵,从原则到标准,从模式到过程,从策略到方法,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为什么高效课堂的推进在我们学校也还有些杂音,一方面就如我们在观看维纳斯一样,在乐观主义者眼里是美丽的,在悲观主义者眼里是残疾的,在现实主义者眼里是美丽且残疾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表明不能就是冠以新鲜概念或理论,但研究却并未深入到这些概念与理论的实质,有“扯大旗做虎皮”之嫌,有形式主义现象。实事求是的讲我们还缺乏多维度、多视角、循环往复式的研究,只是一些简单的方案实施。
第二:开展高效课堂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也是“三维”的,就是学生发展、教师成功、提高质量。模式是手段,是自变量,是方法;通过教学模式去激活学生,激活学生是我们的基点,发展教师是需求,提高质量是我们的目的;目前学校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考成绩的提升,因为我们不可绕开终端评价的中考。考试,依然是当前教育评价中作为科学、最为客观、最为公正的评价,尽管它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是,比它更好的评价还没有出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必须面对考试。这是最为基本的问题,有没有提升的途径、“法宝”;要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提升质量的唯一途径,让学生亲自学,靠“灌与喂”不可能有重大突破;
第三:“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借用、可以模仿、可以改造,也可以创新,不要禁锢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只要能体现三要素“自主、合作、探究”有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就可 以实现“教”和“学”的沟通,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确保成功率”的目的。可以借用,别人有好的教材我们“拿来主义”;可以改编;
第四:“高效课堂”它是一块硬骨头。我们的研究常常是正向的研究,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制定自以为是的策略,希冀达到自己的成果,这固然无可厚非;认为只要开展了高效课堂活动,提高成绩就是立竿见影的,(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提一个东西出来后都说好,只要实施就万事大捷)只就是我们坚持不下去的一个主要因素。阻碍有效教学、妨碍学生成功的原因很多,必须要同时解决。教学工作的四个重要因素:确立不同的教育理念;怀着不同的精神状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忍受不同的吃苦程度;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四者缺一不可,否则效果都不会好。我觉得有这样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成功,妨害了有效教学。一是学生自学和辅助不足的矛盾,自学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本能力,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学时遇到困难却无处求助。二是方法、手段与学习目标不很匹配,有些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促进学习的效率,反而有害有效教学。三是教学“五认真”未能得到深入研究,也未能够认真实施,可能,我们的教学需要回归“五认真”。四是生成性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有的是既不 “生”也不“成”,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本质仍然是满堂灌,有的是“生”了却未“成”,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认真处理,五是学生学习力不强,学生的学习力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习的动力。六是课外的有效学习,我们的不排除课外的效率,深入研究课外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在现在的“五严”的条件下,以确保学生成功率。我们在计划中提出了要解决好课前、中、后的衔接问题想法就很好。七是学生心理健康,有些无效教学不是时间问题,不是态度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混淆了这些问题,我们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适得其反。高效课堂建设肯定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应该是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练,长期的建构和发展而成的,并且永无止境。
三、对学校高效课堂方案的一点建议:
下面主要是根据学校发给我的材料根据个人意见的修改,红色部分是学校材料我认为要修改的部分,蓝色部分是我的不成熟意见,供学校研究时候参考。
光裕中学“六三三双向互动”教学模式
一、概念界定:
“六”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六模块,即“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太繁,不太容易操作,查了一下一些学校没有这么繁,抓住核心就可以)。“三”分别指“三案”即教学案、检测案、巩固案(后两案有什么区别?有重复,更重要的是有加重学生负担之嫌)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时段(后面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有点牵强附会,更是有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之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教学活动设计框架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课中学生是体验学习者、课后学生是回归学习者,课前预习的科学性、课中生成的深度性、课后延伸学习的重要性乃是教学活动设计所关注的焦点与重点。“双向互动”是指“师生”和“生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六三三双向互动”是指教师以“连云港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要义为依托,以“三案”为载体,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个体展示为主,以教师点拨引导为补充,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要说的太绝对,这个模式对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如何操作?)
建议六三三模式的标题可以修改一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材料的眼睛,一个亮丽的题目就会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热。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认为题目有广度乏深度,有朴实少新颖。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主要是缺乏操作性还是个问题,要更加简洁明了。创新意义不一定要太明显,需要的是好操作。
二、模式解读
“六三三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针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在市“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操作要求的基础上提炼而来的。它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强调人人参与、个个精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注重“三案”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习的三个时间段。优化了学生学习流程,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双向互动、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如果说“六三三双向互动”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它基本上(基本上三个字要去掉)适合于各科教学。(根据学校已经形成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否改成:“四+一”课堂教学板块”;
即:课内四个板块:小组学习(解决80%的问题)、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要从批改中发现、展示质疑中发现)、当场训练(作业可以分层要求,课外不留作业,减轻学生辅导,同时也解决目标达成度问题)
课外一个模块:自学质疑; 我们不能用模式去套内容,而是用内容选择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三、运用指南
1、构建学习小组
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学科特长、班级学生人数,合理搭配,4---6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组内推选小组长、学科长(照顾学科特长,负责本组该学科学习的组织),记录员轮流担任;(小组分组的原则要阐明,或者有形式之嫌)
2、课前教学行动策略
提前一周备课,落实好“五定”:定内容、定标准、定时间、定目标、定期望;制定好“三案”《教学案》、《检测案》、《巩固案》(我校教案、学案分而不离)。(三案太繁,建议改用导学案:尽可能的是一课一案。就是这项工作任务也很重、压力也很大,问题也很多);
提前一天发放《学案》(名称要统一,前面文章中都是教学案),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给自学。学生在预习时要按照“读、画、写、记、练、思”“六字诀”进行,完成《学案》基础部分,用红色笔标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操作的模式上:先学后讲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先批,而且一定要先批,了解学情)
3、课中教学行动策略
学生自学——教学的开始。基本要求:课堂纪律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拨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与课前的自学有什么关系?,如果有应该如何区分这两者的关系)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落实“兵强兵、兵练兵”之策略。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由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讨论一是要控制好时间,二是要有效,三是要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主要应该还有问题)教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的点拨。
学生展示——落实“兵教兵”策略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
展示时要避免精英展示,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采取学困生展示、中等生纠错、优生点评的策略,展示者声音要洪亮,语言要规范;板书要迅速工整,合理运用双色笔。听展者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
展示者展示完后,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质疑对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教师的要求: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
教师点拨——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要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指出问题;教师主要进行六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不讲的问题那里来)
4、课后教学行动策略
布置学生及时记录学习心得(好);创建学科文件夹。每科每周一份检测案,周末发放一份巩固案。5、评价评估行动策略
用好评价杠杆,即:学习组长评价组员,任课教师评价学习小组,班主任对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行政会对所有老师进行评价。
学校每周对教学案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每两周一次教学案设计评比,每班每月评选一个优秀学习小组,校园广播站每次选播两位学生学习经验介绍。(好);
坚持落实三个“百分之八十”指标,即每份教学案必须保证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掌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检测案、巩固案的内容百分之八十来自教学案。(怎么落实?)
四、取得成效
实施一年来,我们觉得我校有三大变化,一是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服务),二是基本改变了学生管理方式(自我管理),三是初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
2010年12月,由我校孙桂军校长主持、多位老师参与研究的“连云港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误区的研究》”顺利结题,标志着我校课改得到了市专家们的肯定。
五、思考反思
实践证明 “六三三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各科教学,但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做到:
一要下定决心搞课改,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二要有不畏难、舍得投入的决心。
三要解决好学生“学不会”与“不想学”的问题;
四要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 ;
思考反思的建议:思考问题都太大,小问题大思考,不能到过来,大问题小思考,就是一些操作的问题呈现,而不是理念问题、态度问题,否则就是假研究;
其次材料中要把学校组织外出学习,去寻找实践模式加进去;
认真研读专家关于高效课堂建议;(九大模式,进一步探求理论依据)
学校的材料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应该进一步提炼。学校如何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合格教师是无法推进的,可以与课外这一模块结合起来。不仅学生要自学,老师也要自学,要与我们的读书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夯实模式支撑。
2011年3月28日
四、对具体实施高效课堂的一点要求:
三个具体的问题我进一步阐明一下。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四个要点:
1、学习小组是基本形式(外形最容易掌握,分组很简单);
2、互动合作是重要特征(学习方式三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独立思考问题,强调合作必须要探究,要拓展其涵义)
3、学习任务是合作要点(侧重点,思考任务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设计?不是就去讲几个题目?)
4、团队成绩是评价的要素。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
1、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
2、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原来是僵死的,师生、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场所,思想提升、激情洋溢;
3、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提升;
4、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生心里品质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从表向上看:
(1)、时机不恰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管什么问题、什么内容,通通采取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时机,回避不能实施的。
(2)、分组不科学。前后两桌,四个人、六个人,极不科学,遵循规则;
(3)、时间不充分,发出指令就2-3分种就停了,是多方面问题,主要是设计上存在问题。(4)、评价不全面,合理的机制还是空白,就是肯定与否定,没有精彩的点评(电视节目中的点评)
2、从深入观察看:
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7(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增加了机会,但是好的学生参与多,小组长汇报多,帮助的角色,不关注后进学生的做法是传统的课堂显著的特点之一;放任自流现象不授课制更严重,不去关注过程,而是关注结果,只说出结果就行,必须要关注过程(一定要走下讲台);
(2)、学生间合作不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有些学科不参与、不分享的情况,决不是某一学科的事情,是一个班级,合作的真正的启动要把学生的心灵带入。(3)、教师的引领不到位,这是最深层次的问题; A、课前的关注指导不到位;
B、课中学生活动安排的讨论话题不到位;不说讨论还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度,一堂课不能讨论10个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辩性,从不同层面去理解。预设式活动—练习、实验、讨论;生成式活动---争论、质疑;
C、设计不到位。我们的集体备课的力度。
D、课后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到底要做什么事情。
(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措施 这几个问题是并联的
1、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先独立思考,在探究交流,如果6人中有2-3人不投入,没有起点,弱化、边缘化就不参加了,组织到位没有。
2、正确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形式为目标服务的,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一定要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引起每位学生的思考,初级阶段是身子动了没有,在进一步推行下去,知识有长进,思维品质有提升,全面素质也有所提高。
3、努力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可以说还有部分同志不能适应这种形式。怎么去适应?(1)、合理分组。专家要求“异质分组”。不是随意的,要保持平衡连续性,组间“同质性”,组内“异质性”。
(2)、科学预设教学过程。非常核心的东西,要认真思考。
(3)、按规则组织实施,我们目前的一些常规现象是,a、抛出问题后一片热闹声,没有思维深度。b、老师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情。行为不规则。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小组内有分工,逐步固定;第二角色要轮流担任,生生互动要有效;第三要以我表达,而不是以我们去表达;说到底是什么规则,不是更轻松,组织者、管理者、调控者,行为、心理、成功者的感觉,要加强管理与调控,及时有效的指导,不能没有总结、点评、原因是什么?要说明补充,指导、点拔,问题最大的是点拔;
(五)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素养,是能否成功的基本保证,持续开展的保证;
1、学会收集资料,讨论问题不需要资料,讨论就出来了不符合基本精神,允许学生运用材料,用工具书。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观点,不让学生说完老师总是插话,要给他一个完整的机会;
3、学会讨论问题。会不会讨论,能不能找到问题的切口,掌握方法、思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基本方向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寻求一个答案,要培养习惯。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会与人合作,在未来就无法生存。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的关系;
6、增强成员的责任感;
7、以友好的关系对待问题;
二、关于自学问题;
教师不让学生先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能,而且还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要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所以教师在学生自学后要研究和解决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要判断学生是否自己能学会,一定要让学生先学;
2、让学生先学,这个先学是课前学习,还是课上学习?如果安排在课前学习,是否要减少学生其他的家庭作业,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3、学生先学,有很多方法,哪种方法的效果更好,比如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还是做练习,是讨论,还是做实验。
4、如何检验学生那些已经学会,那些没有学会?
5、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自认为已经学会了,但实际上学生还不会,怎么办?如何解决?有什么方法让他们暴露问题?
6、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这时教师又该怎么办?
三、导学案是什么?
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梯子。让学生通过它探求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梯子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登高。那你就要研究梯子的坡度,和每个横梁之间的跨度。上梯子不需要更多的助跑,只需要热身。热身就是预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展示就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爬梯子,反馈就是检测一下每个人爬的高度。
今天是我们大家思想上的交流、碰撞与分享,就是一次力量叠加的开始,思路在千头万绪中,途径在千方百计中,人才在千锤百炼中,成绩在千辛万苦中,成功在千呼万唤中!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让我们互勉同行!亚里士多德说,优秀的将成为永恒的,反过来讲,永恒的才是最优秀的。“把每一件简单是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推荐阅读: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10-08
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探究10-14
生物探究学习05-24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12-29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09-19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报告09-12
谈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论文09-19
探究式学习的培训心得01-12
“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10-25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三追问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