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建设之我见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化建设之我见

三化建设之我见 篇1

企业之发展,需要多种因素并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平稳、高效的进行,这就是规范化管理(即内控体系)。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出的两天对我感触尤为深刻,第一方面就是创新机制,研发犹如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自身的命脉,这是根基;第二方面就是发展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是最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管理模式。

我公司的研发产业已经在行业内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公司领导对研发的投入与决策都非常的英明,那么我们简单来谈一谈公司的企业文化及规范化管理。

在这方面最具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海尔集团了。纵观海尔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海尔的成长离不开海尔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没有海尔文化,就没有海尔的今天。而反省郑百文、亚细亚与ST猴王的衰落史,悲剧的根源之一在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郑百文公司年报也承认该公司“重经营,轻管理;重商品销售,轻战略经营;重资本经营,轻金融风险防范;重网络硬件建设,轻网络软件完善;重人才引进,轻人员监管和培训”。

反观我公司现有的状况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经过了原始积累并飞速发展后,到通过资本经营进行质的飞跃时,我们的内部是否有能够支撑起这艘航母扬帆远航的筋骨呢?

几年前,企业家们遇到最多的困惑是如何才能快速地发展,“快一点、再快一点”是很多企业面对各种增长诱惑时的唯一可行选择。

增长既需要速度,更需要质量。如果说企业战略可以保障企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内部控制则可以保障企业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摔跟头。随着市场经济各项建设渐趋完备,新的游戏规则正在确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企业风险与内控的要求在逐步加强,而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及其决策者能够关注风险管理。

管理制度必须是有效的:管理当局只有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海尔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注重管理实效,对于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确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依法治厂,无一例外。

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向心力,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实施。17年来,海尔把企业文化作为与企业高科技发展并存的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海尔文化由企业理念和管理组成,渗透到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和实业经营部门的经营、管理中,贯穿于海尔的企业管理、质量、检测、销售、服务、资产重组、体制转换、跨国经营、科研、教育等等领域之中,具体体现在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规章制度的实践中,比如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体系、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励和竞争的奖惩制度、职业纪律与规范、环境建设、员工行为仪表等等。1995年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展示了海尔文化的威力,当时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4亿多元,而负债高达5亿元,兼并后海尔没有注入一分钱,没增加一台机器,只是派了三位管理人员将海尔文化、海尔的管理体系带到被兼并企业,使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从思想上观念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转换,三个人进去后三个月就停止了亏损,五个月后摆脱困境,盈利151多万元。

3、人事政策和程序。海尔的成功说到底是人力资源控制和开发的成功。海尔认为企业发展来源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海尔将员工的管理摆在了第一位置。海尔对人的管理原则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每个人不仅能感受到来自内部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且能将压力转化为竞争的动力。集团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有法可依。

(1)聘用机制。企业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每月由干部管理部门公布空岗情况和招聘条件,经过笔试面试和实绩考核,进行选拔上岗或进入人才储备库。上岗干部由人才库提供信息和建议,经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总裁同意后生效。

(2)考核机制。对已经在岗的干部进行控制,每月要考评一次,根据考评结果进行选拔上岗或淘汰降职;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工制度,即设置优秀员工、合格员工、适用员工三个等级,依据考核标准有升有降,每年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员工被淘汰,以保持企业人员的活力;按实际完成值,目标值和上期完成值对比,给予ABC三个等级的评价,月末按照考核成绩计算出该岗位的工资金额。

(3)激励机制。海尔的工资分档次发放,计效联酬,为管理人员设置了海尔金银铜奖,为工人设置了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信得过班组、自主管理班组奖,根据考核绩效,给予突出员工以奖励。

(4)培训机制。海尔有上岗前培训、适应性培训、提高再培训几种,培训内容根据具体岗位而定。工人接受入厂培训,中级工培训等。管理员工实行继续教育,科研开发岗位员工除继续教育外,可根据需要参加短期培训和出国培训。

4、授权和责任。海尔有一套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责任明确的目标计划体系。每年12月集团公司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本目标完成情况,制定下一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再分解为月度目标和计划,各部门将子目标分解为各车间控制的项目,由各车间再分解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项目和责任。

三化建设之我见 篇2

企业的灵魂即是企业的文化,它是企业内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不断给予追随者以精神的力量。所以,就像人类为神塑造了形象一样,我们也给它塑造了形象——品牌。

有效的品牌建设能够不断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为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多种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巨大的投资回报。同时,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提高员工的自信,增强员工自律,提升内部团队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企业内部的生产力,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增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从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的重要战略工具。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品牌战略》于2008年正式出台,它描绘了大唐品牌的名称、愿景、目标、定位、口号和形象。本文就如何开展品牌建设谈些认识。

1 从基层做起,保证安全生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长远的战略目标,再宏大的战略部署,都必须从基层做起。员工是品牌的根本载体,是品牌的力量源泉。

电力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主要产品,消费者主要通过企业的产品认识其品牌。衡量电能质量的标准为所输出电压、频率的稳定性和供电的连续性。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能,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人员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是生产的重中之重。

在现代电力设备中,许多成熟的产品都有丰富的运行经验和可靠的质量支持。选用质量可靠的设备并及时对老化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换,可以减少由于设备导致的生产事故。统计数据表明,由于设备问题导致的生产事故并不多,此类事故主要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而人为因素又分为技术因素、思想因素和管理因素3个方面。

1.1 针对技术因素的措施

除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树立“创学习型班组,做知识型员工”的风尚外,还应积极利用现有人才,注重切合实际开展培训。例如,可以分专业组织编写本企业设备常见缺陷处理手册,汇总设备曾经发生过的缺陷以及可能发生的缺陷,按照其现象结合实际分析导致缺陷的原因,提出相关处理办法。如此,既可以实现设备管理的标准化,提高缺陷处理的效率,又能方便实现技术共享,这是使企业具有可观长远效益和辐射效益的根本举措。

1.2 针对思想因素的措施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例如,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看安全教育片、开安全例会等。应注意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抓住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点,针对意识麻痹和薄弱的人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

1.3 针对管理因素的措施

完善保证操作和检修作业的组织措施,从规定上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完善并非没完没了,任何事物都存在边际效应,超过了一定的尺度,再加大投入只意味着低产出甚至负增长。制度的好坏不是看其条条框框有多少,更不是看其有没有钻牛角尖式的面面俱到,而是看其真正实施的效果好不好。过多的规定,往往会使人迷失重点,产生麻痹情绪。

电力企业员工应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安全生产。除此之外,还应树立起“从点滴做起,人人争做大唐品牌”的推进者的心态。由于发电厂设备的多样性、复杂性、安装质量和运行条件的差异性,各种设备往往存在使用操作的不便问题和设计方面的缺陷。这就要求员工进一步树立起品牌责任心和品牌自豪感,在做好日常维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不断完善,通过品牌效应,推进设备维护效率的提高。

2 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要树立知名品牌,必须有企业规范的管理和高效的运作来保证,这2点也是任何优秀企业都需具备的共同特征。从规章制度建设上看,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制度体系既要与战略目标相一致,又要防止制度脱离实际,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就会造成不配套、不协调,从而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

因此,要提高效率,更好地达到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战略目标,就要规范管理,从实际下手。

(1)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避免出现“三不管”地带和不分责任、工作摊派的现象。

(2)在保证安全和任务完成、质量保障的前提下,精简工作及管理流程。

(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依照工作的要求以及多少配置合适的人数。人员过剩或者人员不足都将影响工作效率。

(4)通过实际调研,废除那些形式大于效用的管理制度以及项目。

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设计出来的东西无以复加并不叫完美,只有无法减去才达到完美的境界。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设计,只有做到各功能良好协调,摒弃低效率部分,才能使它进入高效运行的最佳状态。

提到高效,不得不再次提到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每位员工都是一个品牌,只有当员工个人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企业品牌价值相一致时,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最大化,进而为企业品牌的增值发挥最大效用。引导员工把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只有让员工的成长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让人才的待遇随着企业的增长而增长,才能切切实实地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凸显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主体,将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渗透企业发展过程的始终。人才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最重要因素,建设良好的“中国大唐”品牌,就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引导8万名大唐员工在建设个人的品牌、建设集团的品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凝聚员工的情感,让品牌具有情感厚度,彰显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大唐”品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3 贵在坚持,搞好宣传

品牌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品牌形象的提升,需要始终如一的良好形象追求,而终如一的良好形象追求,强调企业文化理念的持久性、企业有效管理机制的长期保持性、产品质量的高度稳定性。有始终如一的文化追求才有始终如一的优势品牌。有了这种持久毅力,才能把企业的“内功”练好,使得员工思想的高水平和行为的高素质变得常态化、习惯化,进而使得企业的高效运行机制和良好形象得以固化并不断创新、提高,最终升华形成稳固的“金字招牌”。

要坚持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建设企业品牌形象在做好“内功”的同时,还要借助外力,运用公关手段,利用媒体推广。要建立工作机制,注意寻找和挖掘“大唐”故事,以具体故事为载体,向公众展示“中国大唐”品牌的鲜活形象。要认真组织好“企业开放日”活动,以参观为契机增强企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树立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开放、和谐、环保;有实力、负责任、可信赖”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力,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不断优化企业形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E

摘要:文章从“从基层做起,保证安全生产”“规范管理,提高效率”“贵在坚持,搞好宣传”3个方面,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建设生态城市之我见 篇3

认识生态城市的本质

生态城市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与传统城市比较,生态城市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生态城市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自然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开放复合系统。二是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信息交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三是持续性。城市生态的快速演替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使其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得以持续利用。决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为了建设开放、高效、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又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开始了生态城市规划或建设的实践,但目前我国的城市仍然存在着工业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光污染等“五大”污染,严重背离了生态城市的内蕴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城市污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最终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如何营造美好的人类聚居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生态城市创建中的误区

近几年来。在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如火如荼的创建中,城市的生物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自然资源得到了一些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也存在着不少误区,主要如下:

在生态城市认识上的误区。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同于生态城市,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增加绿地,使绿地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生态建设进程上的误区。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但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着盲目急进的现象。譬如为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而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在河岸功能维护上的误区。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傍依于河流。然而,在一些城市,河道整治却往往只注重防洪.不重视河岸乡土植被的保护,景观设计中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即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衬底、砌石护坡、高筑河堤等,这些措施虽然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但却不能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

在城市绿化建设上的误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不同属性的土地对植物的选择有不同的要求。可有不少城市建设者认为城市绿化就是克隆自然。于是他们不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大量移植大树。意图用千百年的古树装点自己。然而,生态建设的创造不仅要“宜人”,同样要“宜物”。真正的自然是没有办法克隆的,把海南的椰林搬到北方城市行吗?

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误区。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正是这种所谓的“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正在造成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我们的一些城市正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

建设生态城市的路径

城市生态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根源上来讲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及作用方式的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地情,认真寻求和探索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

一是政府作用的主导化。坚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落实“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健全政府决策的反馈机制和决策后的评估机制。同时,健全考核机制,把环境保护工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作为干部评优、晋升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城市规划应全面调查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状况,全面分析其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全面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度、民众对规划的满意度.从而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三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必须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完善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四是科技支撑的普及化。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要推动“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攻关。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进一步用创新的思路健全环境监控、预警机制,用创新的装备强化污染预防、治理设施,用创新的技术促进循环经济深入持久地发展。

五是生态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兴办和舆论催化等多种途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利用新闻媒介、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生态知识、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价值观,真正让“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深入人心。

六是执法机制的联动化。环保法律法规很多,为强化环保执法,应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停产、治理等权力,真正使环保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同时,健全有效的联动机制,畅通“主干线”,形成“执法链”,真正做到“多管齐下、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以落实政府的环保责任,使各部门能依法履行环保的职责。

七是生态优先的人本化。《雅典宪章》明确指出:“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以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营造出现代城市富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充分满足人们在文化、艺术、社会参与等精神方面的需要。

(作者系苏州行政学院副教授)

学风建设之我见 篇4

学风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重视并加强管理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良好的学风是提升高校品位的重要指标。所谓学风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今后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学院学风现状

1、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思想模糊,无理想、无奋斗目标,在选择专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而是盲目从众,片面追捧热门专业,人才紧缺行业,结果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每天从寝室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三点一线混日子,无所事事,课堂上睡觉,课后哪里好玩哪里去,这样的心理导致厌学逃课。

2、精神空虚,自控能力差

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他们玩网络游戏通宵达旦,聊天一聊就是半天,许多同学已经开始网恋了,有的甚至浏览黄色网站。还有一部分学生随着男女生频繁的接触,已经开始谈情说爱了。由于高校对学生恋爱不干涉、不制止,因此他们成双成对出入教室、食堂、寝室,在校园里勾肩搭背,举止轻浮,有的甚至在校外同居。他们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学习专业课和文化知识,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影响身心健康,耽误美好前程。

3、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偏失

部分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偏颇,加之少数学生家庭经济存在一定困难,他们课余时间忙于挣钱,身心疲惫不堪,思想认识、生活情趣都集中于挣钱穿名牌,向往高层次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上,没有兴趣、精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上课无精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打瞌睡,下课更无时间看书。

4、枯燥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有些老师还采用中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多为本科压缩型;教材改革不到位,在知识结构上对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在课时分配上,实践课的比例还不到位,学生动手机会太少,所有这些原因都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之枯燥乏味,不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积极性。

5、就业前景不乐观,对前途感到渺茫

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高职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有些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值太高,不愿到基层去,不愿到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这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临近毕业的学生,开始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于是自暴自弃,酗酒、打牌、上网,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

二、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在校师生必须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员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良好师风师德的影响,政治辅导员、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督,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都为学风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基层,面向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内涵,突出重点,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面向未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课外书籍,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当前国内用人单位十分重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同时,能够取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十分有助于就业,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证有关知识融于其中,同时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科普创新活动,多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将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有明确的目标,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获,这样会极大促进学风建设。

4、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它的育人功能。因此,必须增加一定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科学人文相融,还能锻炼学生心智、美化心灵、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热情。

5、改革课程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职的“技能型、实用型”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注重将企业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工作现场或农村地头,使学生在真刀真枪中得到磨练提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锻炼了他们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和谐班组建设之我见 篇5

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和管理单位,企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从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班组做起。而班组长是班组的带头人,和谐班组的建设自然也离不开班组长的带头作用。结合我们司机班的特点,班组长在建设和谐班组上该怎样做呢?

首先,和谐班组建设必须以安全原则为基础。司机班的工作性质就是每天承载着分公司的各个工作班组在外面跑,交通安全不但是每一位驾驶员重中之重的大事,甚至还影响到分公司的安全生产。因此,班组长必须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念好“安全经”,始终如一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每天在出车前召开班前会,根据当天天气情况,提醒班员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部分路段道路通行情况。会后和司机一起,检查车辆的安全装臵,特别是刹车、灯光、制动、转向、雨刷器等装臵,帮助班组成员严把自检关,掌握车辆的完好状况,确保车辆不带病出车。这就需要班组长利用休息时间熟悉道路及交通状况,分析天气状况,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各类车辆的性能,为安全行车打下基础。

在每周的安全日活动中,班组长还要组织认真消化有关安全规定和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安全简报、事故快报、报刊上的事故分析、网上的安全文件精神,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安全学习,并对一些不安全事例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根据自己多

年的行车经验,按道路、季节、车况、任务等情况,对危险点进行预控分析,提出安全建议,编制成安全注意事项,使大家在行车中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以春、秋季的安全大检查为契机,认真组织安排活动时间、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自查,落实整改,使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其次,和谐班组建设必须遵循和谐原则。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和睦共处,团结协作,这是人际的和谐。在我们司机班这个集体中,班组成员的思想、文化、性别、性格、年龄等都存在差异,班组长与班组成员之间,班员与班员之间,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某些不谐之音。因此班组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从班组成员的不同特点中找出共同点,找出和谐点,即求同存异,团结协力做好工作,同时互相沟通,取长补短,这就是班组建设中的和谐原则。那班组长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和谐原则呢?

第一、班组长要多听、多看、多想,加强与班员的谈心交流,成为沟通分公司与司机之间的渠道,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使班组的气氛轻松和谐。

第二、班组长要以身作则,工作甘为人先。“正人先正己”。班组长在日常的工作生产活动中,自己首先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学习钻研业务;带头提高安全意识;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搞好团结。

第三、班组长要协调好班组内人际关系。班员间有矛盾,班

组长就要主动去做工作;谁有困难需要帮助,班组长就要想办法设法去解决。这样,班组成员对班组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大家自然也就会自觉地关心班组事务,有效地调动班组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班组成员营造和谐的“大家”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 篇6

青龙乡中心小学校 张军

“工业文明越是发达,拜金主义越是盛行。”教师还能安心在学校这方净土中专营学问吗?还能忠诚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吗?还是“春蚕”、“蜡烛”的化身吗?教师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最大难题,教师关系到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人认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校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领导班子,校长必须树内强素质,<莲~山课件 >外树形象,首先为整个领导班子作好表率,并督促行政人员立足本职,勤政廉政,严于律己,使学校行政班子产生无穷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要知道,学校的教职工用“放大镜”看着每一位领导干部,所有的教职工对领导干部有很高的期望,如果不以高要求来要求学校行政,很难在教师中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的形象,教师则会跟着学,跟着做,那么,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可见一般了。我不由得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这完全可以说成是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个高素质的行政班子,就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发挥工会职能,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

我一直认为,工会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高度服务行政会决策,广度参与教职工生活。学校领导应该把工会这一连心桥使用好。通过工会这一组织,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活动,如“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 的演讲,“教师之歌”为主题的宣传等活动,从正面对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等方面的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增进了解,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在快乐中得到了沟通,从而增加学校的凝聚力。

三、抓好政治学习这一主阵地。

许多学校把政治学习当作了一种多余的任务,一种负担,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学校恰恰丢失了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这一主阵地。教师的政治学习是抓好思想建设、提升教师政治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加强对教师思想理论、实务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向教师传达上级的教育方针政策、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国家的大事、要事,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同时,将学校的教师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穿插其中,会大幅度提高政治学习的效果。

四、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

和谐校园并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而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首先应该健全完善制度,制度力求严,这便于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从而匡正教师行为。每位教师、学校的每一位行政都要遵守规章制度,不搞特殊化。同时也要做到宽,倡导宽容理解,让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五、各种途径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如从行政管理上减少形式主义和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问题等,均是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的好办法。当教师面对压力时,会产生理智反应和非理智反应。理智性反应是个体在遭受挫折时,能冷静地分析产生压力的原因,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敢于克服困难,排除障碍,适时调整目标,改变方法,变压力为动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一种反应形式。学校管理者在缓解教师压力的时候,应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理智的反应能力。

当代师德建设之我见 篇7

一、热爱教育是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爱祖国, 爱人民,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不仅是国家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而且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教师应以培养高质量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

热爱教育事业要求教师以从事教育事业为荣, 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不能见异思迁, 更不能唯利是图。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 教师更要一心向教, 矢志不移, 干好本职工作。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永恒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博大而神奇。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是师德建设的永恒核心。

热爱学生, 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 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家庭状况等都应该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分析, 绝不能对学生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等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才能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热爱学生, 还要尊重、信任学生, 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成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注重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 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更加愉快地接受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教师绝不能以貌取人、以学习成绩取人, 而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无私的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和家庭困难生, 更要用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 帮助他们, 鼓励他们自信、自立、自强,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师首先应把求真、向善、爱美作为奋斗目标, 并不断地在自身行为中表现出来。教师要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启发学生, 用高尚的品质熏染学生, 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如果老师的道德境界不高, 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就会带来极其有害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职业性质, 使得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言出行随”, 给学生树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榜样。

四、终身学习是师德建设的生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严谨笃学,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本领, 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 是教师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终身学习是师德建设的生命力。

当今时代,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 具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五、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礼记》中说:“师者, 教之以事而喻之以德也。”也就是说, 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 又要培养他们的品德。

当代学生思想活跃, 爱好广泛, 可塑性大。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 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 研究和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教好书的同时,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和真理, 独立思考, 勇于实践。

书香班级建设之我见 篇8

一、家校统一思想是建设书香班级的重要前提

现阶段阅读的状态令人不满意。比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阅读一些快餐文化内容,读书感悟不够深刻,家长对学生读书的要求过高等,为此,我与家长沟通,共同商讨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书要求,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多方激发兴趣,是推进书香班级建设的动力所在

1亲子同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亲子阅读中,学生们从被动读书慢慢转变为主动读书,亲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们的读书兴趣更浓厚了。我班的常家齐这样对我说过,“老师,每当我和妈妈一同读书时,妈妈那甜美听的声音,那入神的表情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使我暂时忘记了妈妈辅导我学习时那让人惧怕的表情,更使我深深地感到与父母共读一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和知识,还使我们家庭关系更和睦,融洽了!”

2创设读书氛围,诱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香环境犹如点点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我从一年级起,就引领学生背儿歌,背歌谣,看绘本故事,演儿歌,演歌谣,演经典童话。到二年级时,我又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大赛,读书卡展评,读书汇报交流等。

3联系教材,由课内知识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选而来,有的源于中国历史,有的选自于一些童话、寓言,有的是优秀作家的名著名作,这些课文我们在讲完后都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相关的课外知识。

4做好好书推荐──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做好好书推荐活动,如: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生动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5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阅读。

创建书香班级,引导学生阅读,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学校非常重视班级图书角建设的工作,给各班配备了整齐漂亮的图书柜。为了让学生主动自愿的把自己的藏书捐给班级的图书角,我班给图书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书海漂流”,渐渐地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了。

三、实施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建设书香班级的有力保证

1选读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一些课外阅读的诗文、成语、名言、歇后语等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平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阅读,并会把你讲话中的好词佳句记下来,老师见其行而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便会在这方面更加留意别人说话,养成在生活中、在交际中积累的习惯。

2摘读法。指导学生做好摘录式读书笔记,我给我的学生的读书笔记本字取一个好听、有诗意、有语文味的名字(如“采蜜集”、“读书拾贝”),再想好积累的内容,确定好板块,其实是确定好目录,每一个板块又可以拟订一个好听的名字(如 “好词库”、“佳句坊”等。)

四、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是建设书香班级的有益补充

1单项先进的评比。善于讲故事的评为“故事大王”;乐意借书于人、捐书的评为“爱心书童”;诵读古诗最多的评为“诗圣”;擅长写作的评为“习作大王”;阅读进步快的评为“希望之星”;读书笔记写的好的评为“金牌读书笔记能手”。

2综合评比。对于阅读量大、存书量多、习作多、成果多、能言善辩的学生,可以评为“超级书童”。获此殊荣的学生可能不多,通过这个奖项的设置,就是要树立班级中阅读的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向获奖者看齐。

五、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书香班级建设推波助澜

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篇9

关于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眼下来看,无论是从口号宣传还是实际行动,党和国家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国农村各地收效也颇具明显。如果只是听各种媒体报道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措施是无限光明,广大农民老百姓也是无比推崇。但是真正的实际上效果有多大呢,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何种政策为民所诟病,是不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此新农村建设绝不是国家领导制定政策下级一字不改地响应那么简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相当繁琐,需要不停地实时考察,了解民情,借鉴经验,再制定相应的政策,只有不断改进时时注重农民所需,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就以我家乡(xx省xx市某村)现状,浅谈一下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下面我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涉及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方面来分析。

一、“生产发展”

现状:

1、整体上,农村生产稳步发展,农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和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2、农民无法改变现状,没有更好的生产方式和手段,还是靠种植庄稼(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不能形成规模。即使个别户有种植经济作物的,由于没有政策扶持,多数农民无法承担较大的风险,最终以失败告终,重新种植基本的庄稼,靠给个体户工作赚取生活费用。

3、本村包括周围村庄很少有本地性的生产机构,工厂、规模性的农业生产等都没有,也不能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地区性优势,多数农民还是靠之前的生产方式,根本上并没有发生什么质的改变。

4、农民生产工具有所改善,生产效率大有提高,节省了不少生产时间。但是很严重一个问题是农民现在种地特别是种植基本农作物,成本过高,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但是结算下来只靠种植粮食农民赚不了多少,更谈不上致富。如果碰到年成不好,只有亏本的份儿,所以致使很多农民宁愿舍弃田地,或荒置或卖掉。

5、生产不科学,周围很多环境发生污染,或者耕地区保护不好,逐年减少。建议:从面上看,农村建设生产方面有很大提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根本上来讲一直未发生质的变化,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拔高,因此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重视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实用”。响应中央保护好耕田,不能随意变卖或者置作它用(建造工

厂等)。

2、支持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发挥地区性的优势,种植经济作物,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不能仅仅是字面上号召。可以优先扶持带头尝试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进行无息或低息贷款。种植经济过程一体化,从种植到收获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保证在收获季节农民可以将经济作物顺利地出售。最好入上农业保险,若有自然灾害造成当年亏损,农民也可领导保险资金维持生活。

3、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从现在来看农民种地从播种到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正由于如此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过高,靠种植庄稼致富基本上不可能,因此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有效的必然途径。例如联合收割机,周围几个村就屈指可数的几辆,造成垄断要价很高,使得农民不用不行,当地干部可以联系收割机所有者,实行整村的规模性收割,从而降低成本。

二、“生活宽裕”

现状:

1、由于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但相比城镇生活仍有巨大差距,离富裕还是很遥远,多数是勉强达到所谓的小康生活。

2、地区差距、个体差距越来越大。由于邻村政策不同可能使得先富起来,而本村干部在其位而不谋其职致使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水平自然也赶不上。贫困户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途径,难以脱贫,只靠政府的物质扶持只是暂时的权宜之策,终不能长远。

3、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电网、饮用水、乡村街道、农村小学校舍设施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4、出台农村医保制度,大大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由于该措施程序上的漏洞,或者用了假药或者延误看病的时机等等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建议:

1、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根本上还是解决农民收入的问题,收入提高,生活才有保障。

2、缩小地区差距和个体差距。地区应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切实为民谋福利;解决贫困户,物质上给与扶持,但根本上还是带领农民致富,提供更多的就业单位或方式。

3、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便民利民。建造一些健民等设施,丰富农民工作后的生活。

4、完善医保制度,更大缓解农民治病难的问题;有必要实行医药分制管理,降低农民看病成本。

三、“乡风文明”

现状:

1、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农民素质现阶段也是比较低下,偷抢拐骗仍是常事。

2、农民生活娱乐方式单调,不懂得如何丰富生活。有些传统意义根深蒂固不利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3、农民子女接受教育代价太大,普通家庭难以承担。培养一个大学生,普通家庭几乎搭上家里二十多年的积蓄,代价过大,因此很多农民孩子选择早早的退学打工。

4、地区没有形成自我的特色文明。

建议:

1、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既能有效的避免无意识的触犯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又能及时的用法律保护自我。尤其是地方政府或恶霸压制,农民应积极协心学会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

利。

2、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得农民更科学的生产。发扬优良的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的继承,摈弃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糟粕。

3、解决农村上学难的问题。虽然现在农村大学生逐年增加,但是一个大学生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因此切实落实农村教育,主要从资金渠道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问题。

四、“村容整洁”

现状:村容整洁应当不仅是农村简单的表面的干净整洁,也应包括村民的精神面貌和风气。

现在还是各扫自家门前雪,只顾得自己家里的整洁,对于村庄的公共设施等都没有公共意识和保护意识。例如农村街道的保洁该怎么处理,毕竟不像城镇有固定的环卫;田地生产设施和健身设施等保护,村民多数只管用而不管保护,坏了之后往往没有责任人,村里干部也长时间放置不修理,妨碍正常使用。

建议:如何保持村容整洁,除了外在的一些清洁工作,如垃圾倒在固定地方,固定时间清理:还要内在改变村民的意识,有整个村庄是一个家的整体意识,都主动维护村庄的整洁。对于破坏村庄设施的村民可以适当的惩罚,主要是告诫注意保护使用。

五、“管理民主”

现状:

1、选举上村民比往年开明了许多,但仍是村中有钱有势的人在暗中作用。所谓的民主,也只是形式上落实了一部分而已,多数村民都是跟风选举,对于候选人也不了解。

2、很大程度上村干部都是混吃等死,在官位上只为自己谋取利益,不为村民干实事。举个例子,村里某个家庭死了老人,而这家人正好与村干部有隙,村干部居然不给开死亡证明,还勒索钱财。同样的,家里有别的事用到村干部,除了拖拖拉拉不干就是勒索钱财。更谈不上这些村干部为民谋福利了。

3、由于村民法律意识的不健全和势薄力单,村民习惯这样的侵权了,所做是不招惹不得罪把村干部当爷供着。结果只能是村干部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4、村干部往往制定一系列违反民意的政策和措施。未经村民同意,把村里的耕田全部变卖,发给村民部分所谓的补助。

5、领导层风气不好,贪污受贿司常见惯。

建议:

1、大学生下乡当民官不失为一种好的措施,大学生素质相对较高目光长远,理论上更利于为农民办实事。但缺失经验、过于理想化等也是大学生的短板。

2、实行分权管理,不能村干部一家独大。设置监督部门,监督村干部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定和民意。

3、信访制度的完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其实信访制度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诟病,简直是尸占素餐,不仅仅不为人们办实事还贪污受贿,没有钱打赢官司非常之难。所以信访制度很有必要完善,使民告官不再是一个空头支票,愚弄农民。

4、对于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一旦发觉惩戒要严,公开审判,起码公开审判结果。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领导犯法罪加一等,只有惩一责百才能有效的改善官场风气尤其是远离中央的农村。

以上就是我对我村现状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和建议。虽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要对政府要有信心,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改善现状,一步步地实现新农村建设。回想近几年,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从吃不上饱饭到小康生活,到信访制度,到医保制度,到取消农业税……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都为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切实做到老百姓心里去了。因此出现一系列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用杞人忧天或是愤世嫉俗,只要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即可。说到此,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为新农村建设做些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其一,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光辉在农村大地上闪现;其二,大学生可以到农村播撒文明的火种,并让播撒者在文化寻根中成长;其三,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并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通过双赢的实现,让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都有一个美好的预期。

大学生掌握着基础知识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在专业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课题科研锻炼中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丰富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懂科学、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而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实用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得到锻炼,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浸透着大量大学生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团中央的支持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志愿者,而大学生志愿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ems战略分析swot下一篇:用时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