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精选4篇)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篇1

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从层次和水平上发生了巨变,这对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的甘肃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我省乡村旅游正在从粗放发展向规范化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产品开发程度低、层次浅、缺乏特色,模式单

一、理念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完善,重点是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促进转型升级。”省旅游局产业促进处处长王开江表示。

创新运营模式寻找发展方向

省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省共建成专业旅游村352家,“农家乐”6872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示范点9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42个。2013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15万人次,收入35亿元。

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陈海涛表示,甘肃是一个集老区、民族、山区、荒漠为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一直是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想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必须创新运营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省旅游局结合各地特色有以下做法。

景泰县黄河石林管委会的龙湾村、肃南县马蹄镇等地采用的是景区带动型模式。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武威市长城乡、张掖市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采用的是乡村组织型模式。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村委会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皋兰县什川镇采用的是公司+农户型模式。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永靖县充分发挥黄河三峡湿地优势,通过开发炳灵寺石窟文化游、恐龙足印化石游等,采用的是综合开发型模式。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用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内涵

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传统的以吃、住、玩为主的农家乐,没有深层次的激发旅游者求知欲望、探索体验的项目,产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没有从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到服务于旅游者的深层次的产业循环,产业关联度不高。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用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内涵。”王开江表示,在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甘肃省将围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一户一艺”项目建设步伐,加速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加速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体验旅游、绿色健康旅游,加速创建一批著名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还要把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摆上重要位置,制定规划、明确进度,组织、培训和引导农民参与设计和销售,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和生产特色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能工巧匠,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借助乡村旅游服务增加收入。

同时,加大对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入研究,完善地方文化信息和历史典故资料,采取主题化、集约化的手段,通过移植、借势、嫁接等多种方法,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提升,努力使我省各地乡村旅游都能够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

抢抓政策机遇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据悉,《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即将出台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工程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求全省建成旅游专业村600个,标准化农家乐20000户,乡村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1000家,整体带动农村就业4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带动全省农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王开江介绍,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景区至依托城(镇)沿线规划建设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旅游专业村,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突出田园生态、传统民俗、乡村民居传承,开发农事景观,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乡村风情园、博览园、生态园等农耕文明和食文化活态传承载体,整体提升农特产品和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

其次要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接待设施。大力发展乡村客栈型、休闲农庄型、田园度假型、古镇村落型、民族村寨型、户外营地型等多种类型的农(牧)家住宿接待设施,创建星级农家乐,规范服务标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游过夜游客比例,促进旅游扶贫。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篇2

杭州都市圈是以杭州市区为核, 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 联动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杭州市域五县与相邻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六县市为紧密层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织的圈层式结构。区域规划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 占浙江省面积的33.97%, 常住人口2000多万, 占全省的38.6%。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5970.99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高于全省平极均数1.2个百分点, 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2014年《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显示杭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占浙江省的比重达到45.95%。

一、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城镇居民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也不断地在升级, 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 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基础, 从最初的农户办农家乐, 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逐步过渡到利用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和农村资源、为游客提供一些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活动, 如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截止2013年底, 杭州全市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旅游村就有124个, 农家乐旅游点366个, 农家乐经营户2 596户, 像龙井村、建德三都渔村、桐庐富春江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成功。湖州三县两区已初步形成了十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区, 如安吉报福镇为核心的高山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德清下渚湖、雷甸镇杨墩休闲农庄为核心的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示范区、长兴水口乡顾渚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安吉山川乡“生态+文化”模式;长兴水口茶乡、泗安乡村旅游“景区+农家”模式;吴兴狄港渔庄、移沿山庄“农庄+游购”模式。嘉兴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 努力形成环嘉兴城市乡村旅游圈、环大上海水乡田园旅游带、古运河乡村民俗风情旅游带、杭州湾北岸滨海乡村旅游带。绍兴截止2013年底就已经有农家乐旅游村 (点) 558户, 经营农户1 100多户, 像诸暨赵家镇、会稽山古香榧群等环境资源十分优势, 积极探索和实践“政府+公司+农户”的农家乐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有成效。

目前杭州都市圈内已逐渐形成多种类型的城市近郊“农家乐”、现代农村技术观光示范区、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古镇及新农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典型的乡村旅游样本有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桐庐乡村旅游模式、遂昌模式这些依托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绩效良好。截止2014年, 浙江省共有农家乐特色村163个, 农家乐特色点189个。其中, 杭州有农家乐特色村28个, 农家乐特色点29个;湖州有农家乐特色村17个, 农家乐特色点10个;嘉兴有农家乐特色村12个, 农家乐特色点24个;绍兴有农家乐特色村11个, 农家乐特色点16个。

搞好乡村旅游, 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 发挥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民创业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是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总体要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 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最发达的区域, 无论是德清模式或是安吉模式, 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同时都市圈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省其他地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目前, 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在全国已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许多地方都在打造精品。但是, 目前都市圈内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呈现出产品雷同化、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地区发展不均衡、资源整合不够, 营销模式需要创新等的状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的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杭州都市圈乡村休闲旅游目前有农家乐、观光农园和新农村等类型。对比国外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来说, 形式较少, 旅游产品质量低、消费单一, 低层次重复开发、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主要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产品”, 没有开发出合理的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 目前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的开发多是满足城镇居民的好奇心, 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地充分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而且由于价值链的欠缺, 农民和运营企业经济收益低, 乡村旅游供给方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地激发。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使得乡村本土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实, 浙江省是全国非遗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 但由于经营者的规模有限或者意识不强, 乡村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没有被合理科学的认识和保护, 如传统的工艺、民间戏曲等还存在着后继无人的情况, 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和乡村旅游项目有机结合, 将大大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 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项目雷同缺乏体验

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 只有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 才能拉动产业链,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杭州都市圈内的乡村旅游产品粗糙的多, 精品的少, 量多质弱, 结构呈现出偏平型, 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从产品内涵和属性看, 圈内的乡村旅游产品属于资源型的多, 文化提升型的少, 静态的多, 动态的少, 单一的多, 复合型的少, 普遍存在只追求最大化的旅游接待量, 导致产业链短, 经济效益差“假日经济”现象突出;从产品形式看, 圈内的乡村旅游产品供应还基本停留在低层次、大众化市场, 个性化、休闲化的精品明显不足, 乡村旅游产品占整个都市圈内旅游产品的比重偏低。

(三) 乡村旅游配套仍较薄弱,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来保障。目前杭州都市圈内的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圈内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相关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 或不成体系, 无法有效支撑起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整个市场。比如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大多由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 设施参差不齐, 旅游旺季有的还无法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方面的硬件要求, 影响了应有的接待量。还有的由于乡村旅游接待者的素质不高, 缺乏对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文化知识培训, 从而影响接待服务的质量, 导致了重游率不高。所以, 要重视旅游地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它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档次和客源。

(四) 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营销模式需要创新

目前圈内旅游行政资源缺乏整合, 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 导致旅游产业要素统筹的难度加大。再比如圈内旅游社会资源也缺乏整合, 许多优势资源在社会经济实体手中, 在发展上往往只重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 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共同考虑都市圈的旅游经济发展整体战略中, 还有旅游资源尚未充分的被开发和利用, 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换成产业优势, 同时旅游企业缺乏整合, 各自为战, 圈内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在旅游营销方面大多数停留在“直接营销”和“产品促销”等传统营销手段阶段, 宣传重心主要还停留在具体的旅游产品上, 注重平面介绍, 缺乏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提炼和整体形象的营销。尽管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营销方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 但由于宣传更新不及时、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缺乏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等原因, 还无法取得显著效应。另外, 受促销经费不足及“重内轻外”营销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 圈内境外市场的开拓尚未形成气候。

三、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 规划引导, 打造都市圈精品乡村旅游游憩带

强化政府投入机制, 加快乡村旅游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 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力, 引领相关产业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投入乡村旅游产品、商品研发、中长期规划、宣传促销、发展战略研究和相关旅游企业贷款贴息等, 拉动和带动全社会对乡村旅游业的投入,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乡村产业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政策引领作用。

吴必虎教授分析过, 当今社会的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空间包括中心旅游区, 近郊休闲旅游区, 远郊度假旅游区。周末, 居民会开车到郊区去度周末, 进行一系列的休闲旅游活动, 既省时省力, 又经济实惠, 达到了放松身心的目的。目前我国大都市的环城游憩带建设还限于自发的起步阶段。目前都市圈内各城市、各县区、各景点间联系薄弱, 使游客流向呈放射状网络体系。这一结构影响到环城游憩带之间的联通, 使相邻区域的旅游景点很难构成旅游线路。乡村休闲旅游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环城游憩带指大城市的郊区, 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和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核心城市的外围被广大的郊区乡村包围, 通过整合乡村资源, 将地域上相邻, 特色上相近的景点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 如“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环嘉兴城市乡村旅游圈”, 以嘉兴城市为中心环城市的圈层区域, 主要包括南湖区和秀洲区的乡村;“环大上海水乡田园旅游带”, 嘉兴市面向上海的区域, 主要包括嘉善县和平湖市。该区域借助与客源市场—大上海零距离的优势, 作为嘉兴旅游对接上海的排头兵, 基于水乡田园的大背景和现状已在上海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庄、乡村旅游景区, 功能以乡村休闲度假、会议婚庆、乡村特色餐饮为主, 利用都市圈内部发达的交通网络, 同时与湖州或杭州等郊区的其他类型旅游景点相串联, 包括康体休闲娱乐中心、体育盛会和演出, 会议展览博览, 购物中心等, 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组成环城游憩带。

(二) 深度开发,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突出主打产品, 实现差异发展、优势发展, 是增强竞争力, 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力发展以生活体验为核心, 以农家乐、休闲农庄为主的乡村旅游。通过建设和完善一批集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大型农庄、鱼庄样板, 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推进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浙江的乡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为乡村旅游的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浙江省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中首先要突出的就是做好文化功课, 使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更好的融合起来, 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乡村风情的文化体验活动。在把握新农村建设良好机遇的同时, 大力挖掘农村传统、特色文化资源, 不断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内涵和层次, 推动乡村休闲经济的深入发展;着力发展以休闲购物、休闲娱乐、休闲餐饮为核心的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强化购物休闲区、娱乐休闲区、特色饮食区等区块功能布局,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相关配套设施;依托特色经济、人文传统和生态环境优势, 积极推进主题性、特色化的亮化工程, 构建适合旅游休闲消费、门类齐全的都市休闲产品体系和环境体系;以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为核心, 打造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区。例如杭州龙门古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 依托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打造“江南古村落”, 目前已成为圈内不错的一个古村落。此外, 安吉章村乡村旅游、嘉兴新塍古镇等都可以在搜集当地的风俗节庆活动的基础上, 用文化对其进行包装。要发展乡村旅游, 就应充分利用都市圈内的优势资源和要素, 挖掘古城镇的各种文化如商业文化、运河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鱼文化等, 在发挥名山、名湖资源的基础上, 完善设施, 提升服务, 加快发展一些有参与性的如康体健身、山地运动、探险活动、高尔夫球等高端休闲旅游产品。

(三) 优化环境, 提升接待服务质量水平

以杭州都市圈共同建设为契机, 把休闲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城市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优先于一般城市基础设施, 重要城建项目、大型建设工程和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休闲旅游的功能, 要用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规划城市, 突出建筑物的艺术风格、文化韵味, 着力打造绿色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文化城市, 打响休闲生态旅游品牌, 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和水平, 打造休闲生态旅游名城或者风情小镇;改善主要旅游区 (点) 、休闲区块的停车场等生活设施;以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 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培训中心、旅游科研机构、旅游协会组织和流动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健全信息咨询网络, 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休闲环境, 发展休闲文化, 为休闲生态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 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品牌

信息时代, 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因此, 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对乡村旅游产品与品牌的宣传, 认真深入地研究消费者, 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行为等特征对市场进行细分, 再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的营销。目前乡村旅游的宣传跟不上其迅猛发展的势头, 网络公共信息服务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乡村旅游需求, 因此, , 有必要对乡村旅游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升级。从短期和长期两种营销模式入手。短期内, 可以通过手机平台, 例如短息、微信、微博等方式及传统媒介进行宣传;长期可以通过建设完善乡旅游网, 加快信息的更新传递, 对一些知名度已经非常高的乡村旅游品牌项目应该逐步丰富其网络信息的内容, 如杭州有了“休闲之都”的名片后, 通过一系列的推介活动, 提升了其地区旅游品牌竞争力, 拉动了旅游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旅游品牌和城市映像相得益彰, 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湖州、嘉兴、绍兴应与杭州加强圈内外、国内外的区域合作, 尤其是要搞好长三角地区和环太湖地区的旅游合作, 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多国语言频道、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来扩大影响面。同时, 应该建立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宣传促销机制、组团奖励机制、产业联合机制。采取形象驱动和整合营销战略, 确立鲜明的旅游地形象。加强对景点、旅行社、农家乐等旅游企业组织、引导, 积极为旅游企业搭建营销平台, 帮助企业开拓客源市场,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促进乡村旅游企业与周边城市旅行社和媒体进行了业务对接;健全市场秩序, 组建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集团, 形成充满活力、有序竞争的旅游市场体系, 以良好的市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摘要: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中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项目雷同缺乏体验;乡村旅游配套仍较薄弱,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营销模式需要创新。为此, 应规划引导, 打造都市圈精品乡村旅游游憩带;深度开发,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优化环境, 提升接待服务质量水平;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品牌。

关键词: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春, 邵晓辉.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论坛, 2010 (10) .

[2]王瑞花.国外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3) .

[3]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评述[J].科技资讯, 2014 (5) .

[4]樊昌晋.杭州都市圈发展策略探析[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5]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 2012 (11) .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趋势

引言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已经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钟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不管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许多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某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要是我们能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就不仅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能让我们国家向着强国的方向更进一步。

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1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主要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城郊型,即城市居民到郊外去休闲娱乐。最成熟的应该是开展农家乐,人们观光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其他形式是去到一些知名的大型景区,这些景区保留着乡村的原始状态。现在很多人都倡导回归大自然,于是选择到一些真正的苗圃村寨里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风景。

1.2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不恰当。经营者可能过于追求旅游品牌的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意义。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想找到最真实、最纯真的感觉,并让自己置身其中,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但大多经营者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造得更城市化,却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其实这是适得其反的。要知道,人们到农村来就是想暂时远离城市中的喧嚣与繁华,去领略乡村的宁静与优雅。而且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是很高,在对游客进行服务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会造成不和谐的现象。

1.2.2盲目开发。盲目开发有两种,一是草草开发,二是过度开发。草草开发虽然能保留许多乡村的本来面貌,但在住宿或者某些设施上配备不足的话还是会对游客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开发时只对一些基础性设施稍加改造,没有真正用心去设计自己的品牌,或者是缺乏创新。过度开发是对乡村最具毁灭性的开发。既把大量乡村的本真面貌给抹去,也没有体现出乡村的内涵与文化,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会破坏环境。

1.2.3不注重旅游中的环保。游客去某地旅游,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其实对环境的污染是双方的。对管理者来说,在开发时肯定要用到工业技术,也会产生一些废气。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开发的进行,这些一点一滴的因素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再有就是餐饮行业中产生的污染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话,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游客来说,一些生活用品的随处乱扔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重视,对乡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危险。

2. 对我国乡村旅游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对策

2.1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制度。经营者首先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意义,要对乡村文化及内涵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乡村应该是美好、纯真的,不应融入太多其他元素。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本村的独特的文化宣传出去,当然要善于从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具有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其次,在宣传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管理制度。旅游业本来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能把游客服务得很舒心、放松,这才算成功。由于服务人员大多是本地村民,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素养,这不仅对当地旅游业有帮助,对整个乡村发展也会产生作用。

2.2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让游客对其产生深刻的形象,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的一步。如何进行开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适度开发。既要有乡村的原本面貌,也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指能让游客在吃、住上面都能舒适,并且也能领略乡村独特的风光。但不能太偏向于城市化,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这非常需要经营者的创新意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品牌是很有商业价值的,其带来的效应也非常大。不过不能因为太过追求品牌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面貌,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2.3加强环境保护。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环境比城市要好。如果在开发和运作过程中使得环境遭到看破坏,那人们也不会愿意来旅游。所以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方式和技术。不能因为某个大型项目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是次要的,没有了良好和优美的环境,不仅游客不会愿意来旅游,自己也难以长期住下去。

在运作过程中,要严令禁止游客乱扔垃圾,餐饮、住宿行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要规定一个排放量,而且排出的污染物也要对其进行处理。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环境部门对各种环境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

3. 对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展望

3.1更具创新性。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具创新性。常规的旅游方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去过许多知名景点,品尝过各种特色美食后,更渴望有新鲜的东西去尝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肯定会有许多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回被开发出来。

3.2更具地方性。像许多其他知名的景点一样,因为独具其地方特色,所以能被更多人所熟知。乡村也是一样,每个乡村都是独具特色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于城市的工业化气息,乡村是原始的面貌,是纯真的地域。乡村的地方性更具有浓郁的气息,因为它是被大自然所包围,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亲近与舒适。在我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开发乡村旅游时,肯定会更具地方性。

3.3更具文化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所组成的。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文化,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挖掘。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是值得人们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才只是了解了其中一部分。城市中的文化大多被高楼大厦所掩盖,而在乡村这种贴近自然的地方会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能更深层次地去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东西,肯定会更具文化性。

4. 结语

中国山水秀丽,风光迤逦,是全世界人民的旅游胜地。在旅游业不断兴起的今天,乡村旅游已经显现出其极大的魅力和商业价值。具不完全统计,中国有75万个村庄,如果能对一半的村庄进行开发,不仅能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还能把各个村落的文化和地方特色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华名族的博大精深。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农村,对乡村进行开发,让人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也是很有必要的。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去开发乡村旅游这个项目,在诸多方面都是很有利的,并且我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通济隆外币兑换(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机场第一兑换店)

参考文献:

[1]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郑辽吉.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篇4

大力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转轨发展

转轨是指企业在转型升级时并不脱离原有的行业, 但是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模式, 采取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比如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等。对于部分有一定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关闭停产企业而言, 转轨可能是他们当前的最优决策。因此, 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进行转轨发展:一是设立关闭停产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基金, 支持关闭停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应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 加快生产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 以尽快恢复生产;二是支持关闭停产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的力度, 以新产品开拓市场, 力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探索“专、精、特、新”的新发展模式;三是鼓励关闭停产企业或者直接购买成熟的科研成果, 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转行发展

转行是指关闭停产企业推出原有的行业和市场, 而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行业和市场的行为。对于那些不愿意向欠发达地区和国家搬迁转移、但又不得不强制关闭停产的企业来说, 转行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 应积极鼓励他们转入新的行业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为此, 提出建议:一是为打算转行的企业量身定制一系列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他们的转型成本和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二是鼓励和引导部分关闭停产企业结合其原有的技术特点和专长,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天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进行配套生产, 完善天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条, 真正形成集约集群式发展;三是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向服务型发展, 特别是向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软件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转型;四是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开展网络经营。

鼓励部分关闭停产企业向欠发达地区和国家转移

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可以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 通过跨区域的直接投资, 把部分或者全部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欠发达区域。根据这一理论, 虽然天津市部分企业受政策影响不得不关闭停产, 但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这些企业却因不会受到上述制约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他们可以尝试向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搬迁转移。因此, 天津市应该制定具体政策鼓励部分关闭停产的企业向我国中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 甚至东南亚的一些欠发达国家转移, 建议:一是对全部关闭停产的企业进行仔细甄别, 确定向外转移企业名单, 并予以公开发布, 以吸引欲承接产业转移的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东南亚欠发达国家招商部门的关注;二是加强对转出企业的服务, 与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招商部门联系, 主动向他们提供欲转出相关企业的信息;三是制定具体的企业搬迁补贴政策, 促使关闭停产企业主动向外搬迁转移;四是允许转出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现有用地变更用途后的增值收益, 提高他们向外搬迁转移的积极性;五是协助这些关闭停产企业制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主动对转入目的地进行投资环境考察, 帮助他们早日做出搬迁转移的决策。

加强对关闭停产企业管理层的专门培训

天津市的部分企业之所以出现关闭停产的现象, 除了受外界环境变化, 特别是政策影响以外, 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层缺乏战略眼光和没有居安思危、提前防范所致。因此, 需要加强对这些关闭停产企业管理层的专门培训,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 否则即使他们这次能侥幸渡过难关, 也很容易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 建议开设关闭停产企业领导力提升培训班, 向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专门定制的、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内容的培训:一是战略领导能力提升课程, 帮助他们提升战略管理和经营领导能力;二是危机管理课程, 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企业面临危机时的一些解决方案, 寻求解决当前困境的最优策略;三是创业培训课程, 全面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 为他们进行二次创业提供支持。同时, 为了鼓励关闭停产企业的管理者积极参加培训, 建议对参与者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另一方面, 建议建立培训效果与关闭停产企业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以关闭停产企业为样本的案例研讨, 提高关闭停产企业管理层和培训讲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确保培训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加强关闭停产企业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

职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关闭停产企业实现成功转型、渡过难关的基础和关键, 建议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关闭停产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一是鼓励关闭停产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 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高师带徒”等措施, 加大企业转型中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二是结合技术进步和企业转型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 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 加快提升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三是鼓励关闭停产企业在安置分流员工时大力开展转岗培训, 重点提高职工适应技术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四是实施关闭停产企业职工培训费补贴制度, 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职工提供差异化的培训补贴, 降低受训者的培训成本。

建立关闭停产企业职工再就业绿色通道制度

对于部分关闭停产企业职工而言, 下岗再就业可能成为无奈的选择。建议对这些职工建立专门的再就业绿色通道制度, 以帮助他们尽快上岗再就业:一是建立用工单位在招聘职工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关闭停产企业下岗职工制度, 并为招聘关闭停产企业下岗职工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二是在各级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闭停产企业下岗职工专门服务窗口, 为下岗职工职业介绍实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免费提供职业信息、免费介绍就业, 优先介绍就业、优先办理手续等“三免两优先”服务;三是为下岗职工提供“限时服务”, “只要不挑不拣, 48小时内保证上岗”;四是对部分下岗分流人员积极开展创业培训, 通过创业导师、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等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提高受培训者的创业能力, 提供一定的免息创业资金,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五是对于部分就业困难人员, 通过开展政策、岗位、就业服务、生活保障等专项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摘要: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将会关停淘汰一大批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三高两低”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 低效益、低产出) 企业。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为这些关闭停产企业寻找一条新的发展出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 笔者提出了“大力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转轨发展”、“积极支持部分关闭停产企业转行发展”、“鼓励部分关闭停产企业向欠发达地区和国家转移”、“加强对关闭停产企业管理层的专门培训”、“加强关闭停产企业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和“设立关闭停产企业职工再就业绿色通道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万企转型升级,关闭停产企业,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4-2016年) [Z], 津政发[2014]2号, 2014-1-29.

[2] .张璐.2014年天津市5841家企业完成升级项目6902个[N].天津日报, 2015-1-16.

[3] .吴家曦, 李华遷.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 2009 (8) .

[4] .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通知[Z], 济政发[1999]23号, 1999-7-16.

上一篇:三年级写传统文化作文下一篇:文明之花遍地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