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特色小镇(精选8篇)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距龙泉市区32公里的上垟镇,地处浙闽赣交界处,瓷土资源丰富。上垟镇是现代龙泉青瓷的发祥地,是龙泉青瓷最集中的产区,也是一座见证青瓷匠艺的兴替和发展的小镇,素有“青瓷之都”的美誉。项目规划面积3.21平方公里(4815亩),建设面积136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
项目位置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二、项目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东临温州经济开发区,西接福建武夷山风景旅游区,是著名的青瓷之都。上垟位于龙泉市西部,距市区36公里,龙浦高速、53省道穿境而过。
项目区位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生态资源
上垟镇被誉为“浙江林海”、“毛竹之乡”、“香菇之地”,森林覆盖率近8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华东氧吧”。上垟凭借丰富的林木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被国家环保部认定为“全国生态镇”,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山水资源,也为发展青瓷小镇提供了生态土壤。
3、历史文化资源
上垟是现代龙泉青瓷的发祥地,素有“青瓷之都”的称号,现镇内仍留有大量原龙泉国营瓷厂工业遗址,包括工业大厂房、办公楼、会堂、大烟囱、青瓷研究所、职工宿舍等。此外,李记、曾记、张记等老字号青瓷作坊也都被完整保护,其中上垟曾芹记古窑址是目前龙泉连续烧制时间最长的龙窑。
4、旅游条件资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为打响龙泉市“山水天堂”生态旅游品牌和“中国青瓷小镇”文化旅游品牌,项目以上垟镇为中心,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千岛湖和雁荡山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对接,构建“两小时旅游圈”。
两小时旅游圈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5、民俗文化资源
上垟镇长期以来形成了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其中反映饮食文化的有老鼠爪、槎儿冻等,反映民间习俗的有捣黄果、揉麻糍、做豆腐、采香菇等,以及反映传统工艺的民间青瓷制作等。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赋予了上垟镇“青山、碧水、古窑”更多的生活意义,集中反映了上垟镇舒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
6、瓷器资源
上垟镇是闻名中外的龙泉青瓷主产地,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瓷土资源及传统制瓷工艺,原龙泉瓷器总厂、一厂、三厂、五厂都设在镇内,素有“青瓷之都”之称。现镇内个体青瓷作坊发展迅速,镇内有个体瓷厂30多家,正所谓“瓷窑林立,烟火相望”。上垟镇瓷土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瓷土矿储藏量达2000多万吨,上垟因此成为龙泉青瓷最主要的生产区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上垟镇个体青瓷作坊内景图
三、发展定位
项目以青瓷文化为品牌,以休闲养生为核心,以龙泉青瓷非遗传承基地为平台,打造集文化传承、文博展示、学习交流、创作教学、收藏鉴赏、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瓷文化旅游观光小镇,延续技艺传承和生产组织传统方式的家庭小作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青瓷小镇。
四、空间布局
项目立足于独特的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形成总体为“一核心,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核心”指项目的核心景区,“三组团”指的是项目的入口及旅游配套区,城镇配套区及周围的村落。
项目空间布局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五、项目规划(一)总体规划
项目沿着八都溪展开,规划项目包括:古民居、田园风光、青瓷文化广场、商业风情街、度假酒店、青艺坊、冠云青居、瓷人坊、青瓷民俗公园等。
项目总体规划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二)重点项目规划
1、青瓷文化广场
青瓷文化广场作为小镇主出入口的形象展示,集旅游展示、游客服务和停车换乘于一体。
青瓷文化广场效果图一
青瓷文化广场效果图二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2、商业风情街
商业风情街集餐饮、旅游、购物和休闲于一体,作为整个景区的配套,业态以特色餐饮、茶吧、咖啡吧等业态为主,兼顾青瓷产品的销售,推出“青瓷茶具+龙泉金观音茶+青瓷雅乐”特色产品。
商业风情街入口效果图
商业风情街效果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3、度假酒店
度假酒店与山水环境相结合,突出生态、文化、健康养生三大理念,建筑采用庭院式的布局和中式的设计元素,融山景水景于酒店景观中。
度假酒店效果图一
度假酒店效果图二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4、青艺坊
青艺坊集生产、创作和生活主题于一体,打造独具特色的名师生产创作基地。
青艺坊效果图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青艺坊效果图二
5、冠云青居
冠云青居通过节庆日定期邀请的形式开展交流和现场技艺展示活动,游客在其中既能近距离欣赏大师精湛的技艺,感受大师深厚的人文修养,同时还可以与大师一期制作,增强体验感。
冠云青居效果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6、瓷人坊
瓷人坊是集生活、生产和经营于一体的新式作坊,是民间艺人聚居的街区,游客可以参观制作工艺和流程,并定制购买艺术作品,增强体验感。
瓷人坊
六、活动策划
小镇作为龙泉青瓷宝剑节重要的分会场之一,根据自身定位、整合资源优势,打造五大品牌活动:
1、开窑节
恢复传统的祭窑盛典,成为景区一大特色节庆。出窑部分大师级的青瓷艺术作品,并在开窑节上进行展示和拍卖,打响小镇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建立青瓷艺术基金,用于青瓷创作及慈善的投资基金。
开窑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2、青瓷艺人技能比拼大赛
寻找当地民间青瓷艺人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如初坯成型、装饰精修、上釉、入窑烧等比拼活动,比拼结果由青瓷大师评分和当月游客投票共同决定。
青瓷艺人技能比拼大赛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3、青瓷艺术双年展
活动内容包括青瓷艺术品展示、文化创作交流、学术研讨等,成为世界青瓷艺术的殿堂。
4、大师绝活秀
定期邀请一位大师来小镇景区表演,同时可使游客与大师一起来制作,增加游览体验性。
大师绝活秀
5、青瓷寻宝
设计景区青瓷寻宝地图,参与者借助地图,将每个点找到的青瓷制品拼成成品,对获得佳绩的团队给予奖励,以培养团队凝聚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七、项目思路
项目通过外在物质环境的保护与街巷功能的再生和重构,发展传统手工艺,恢复原有青瓷作坊、水碓,积极开展传统商业活动,将特色小镇的风貌特征、传统文脉、文化内涵嫁接到新时期的城镇社会经济基础上,以“青瓷文化”为主题,将青瓷一条街和源底古村、木岱口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使上垟成为青瓷产业的集聚区、龙泉青瓷文化的体验区和休闲旅游的度假区。
1 特色历史名镇之“特”——着重发展休闲旅游业
嵩口镇通过项目建设、景观改造、业态培育、宣传策划、片区营造、文化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着重发展休闲旅游业, 扶持了一批业态示范和传统工艺, 提高了古镇的知名度, 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业态相继落地开花, 逐步形成了初级旅游目的地。
同时, 做强特色优势农业, 依托农民创业园, 加强与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对接,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 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力度, 引导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依托丰富的森林、山地资源, 大力发展中药材、金线莲、孔雀等林下种植和养殖。积极将文创融入农业生产, 增加附加值, 利用嵩口镇的优势, 嫁接台湾的成功经验, 研发出梅子酥、李子酥、鬼针草奶茶、鱼腥草奶茶等独具嵩口特色的旅游产品。依托旖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乡土文化等资源, 开发培育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 带动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一体, 打造农村服务经济新业态。
同时, 嵩口镇大力繁荣发展第三产业, 实施“一核五片”旅游总体规划, 加大古村落、古民居、古寨堡保护修复力度, 壮大特色乡村旅游。引进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高端健康服务企业, 培育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依托高速出口节点, 扶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中介代理等现代服务业, 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 拓宽农产品销路。
2 特色历史名镇之“色”——美丽宜居的自然环境
全镇森林面积38万亩, 生态林面积15.2万亩, 林木蓄积量69万立方米, 碧水幽深宁静, 清澈凛冽。森林树木苍翠, 葳蕤绵绵, 李园遍地, 温泉丰富。除了镇区一个核心, 周边还有大喜、月洲、赤水、梧埕等生态优美、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村落。同时, 拥有福州最高峰东湖尖 (海拔1681.9米) , 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樟溪贯穿全境, 赤水溪、大喜溪一尘不染, 石奇、水清、山峻、树怪, 溪边景色十分迷人。
3 特色历史名镇之“魂”——传统文脉, 绚丽瑰宝
元朝置镇, 明设巡检司, 嵩口自古便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镇区有60多座, 全镇共100多座古民居, 多为明清建筑, 其中木雕技术精湛无比, 尤以下坂厝最为突出, 其十二扇屏风价值连城。
同时, 嵩口镇也是座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 自南宋始, 每月初一、十五的赶墟习俗延续至今。历史上出过一个状元、两个尚书、五十个进士, 演绎了“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子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此外, 传播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虎尊拳发源于此;热情奔放的转鸡头文化远近闻名;纸狮己列为非物质文化, 石刻、遗墨、显迹比比皆是。
4 特色历史名镇之“变”——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近年来, 嵩口镇一直致力于完善镇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改善古镇至镇区风貌特色, 修缮和提升镇区主街道立面、屋面等元素。随着一期核心游道景观提升和游步道的贯通, 古渡口、古榕广场等景观恢复, 使得古镇韵味愈加浓厚, 城乡面貌得到突破性改变。
通过各类社区活动, 古镇居民素质提高, 参与旅游意识逐渐增强;同时引入的“打开嵩口”“古镇驿站”“存取时光”“古码头客栈”“松口气客栈”“近水山居”等特色业态已呈点状打开, 政府引导示范的初见成效。
5 特色历史名镇之“制”——独具魅力的体制机制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 该镇形成了“文化铸魂、产业支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
文化铸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寻找本土的、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将本土工匠和手工艺人就近嫁接到主要街道的景观改造项目中, 将传统文化根基植入现代载体。让嵩口古镇的建设呈现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韵味和魅力, 与民众心中的乡愁紧紧相连, 实现“自然衣+历史魂+现代骨”的效果。
产业支撑:做大特色优势农业。依托旖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乡土文化等资源, 开发培育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 带动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一体, 打造农村服务经济新业态。同时, 繁荣发展第三产业, 实施“一核五片”旅游总体规划, 加大古村落、古民居、古寨堡保护修复力度, 丰富和壮大特色乡村旅游业态。以产业规划为指导, 制定标准与规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政府引导: (1) 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会。以宗族、区域划分, 推行德高望重或离退休干部为理事长。对于消防、卫生等实行理事长责任制, 并建立起政府与理事会固定的联系制度。 (2) 群众集资与政府补助相结合, 采用发动群众集资、政府补助和群众自修房屋、政府修建公共设施的办法对古民居进行修缮。 (3) 建立由政府年轻干部为主的社区引导小组, 开展多种等社区活动, 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实行古民居常态化管理, 提高群众保护古民居、爱护古民居的意识, 大力倡导群众爱家爱乡的情怀, 提高居民素质, 增强参与旅游意识。
市场运作:引进县城投公司, 对旧建筑进行二次改造, 同时鼓励公建单位自行改造自有产权建筑, 贴近古镇风貌转产专业。加大招商力度, 通过政府牵头, 广泛吸引旅游市场管理、产品设计、策划、包装、宣传、推广等方面有创意的人才,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市场资源统筹整合。通过形成区域打造, 区块形成的旅游初级市场, 推动古镇经济的发展。
同时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 积极推行PPP、e Pc等建设运营模式, 主动争取国开行、农发行信贷支持和省市项目资金扶持,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吸引和利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6 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
从文化崛起, 到古镇复兴, 嵩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种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路子, “嵩口模式”——尊重自然, 尊重历史, 用中医针灸疗法, 进行节点改造;保留活络原住民, 吸引年轻人回归创业, 共建共享;不搞大拆大建, 只做环境整治, 成为古镇经济和文化复兴的经验与总结。
(1) 景观改造提升。围绕“一街一市一环两片”的目标, 2014年9月动工以来, 先后完成新旧融合立面改造, 古建修缮、抢救性修复古民居, 杆线下地, 污水管网系统整改;游道路径铺设;景观节点改造等。形成一期旅游线路, 古镇旅游初具规模。月洲、大喜等八个村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完成, 村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2) 创客业态兴起。一是旅游业态的植入, 引入如港中旅、中旅、神州旅行社等旅游公司入驻;开设餐饮、农家乐、古镇驿站等, 创办嵩口文创概念店等特色商铺。二是创客文化活跃, 通过一年来努力, 吸引了众多年轻创客和文艺青年活跃在古镇, 包括两岸三地的民宿主、非主流文化、艺术、音乐团队、创业团队等热爱生活、崇尚平凡和自然的创客来嵩创业;同时, 古镇论坛、创客中心、嵩口商会相继成立, 为创业者提供线上线下服务。
(3) 名镇效应凸显。通过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 举办两届永泰李梅文化采摘节和第三届赶圩节扩大宣传效应;制作《嵩口古镇》动漫宣传片, 出版《嵩口画册》《嵩口慢慢走》等专刊, 制作完成《嵩口古镇旅游攻略》、手绘导游地图等;中央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制作播出《富居深山》和《创意点亮古镇》两个专题片;新华网草地专刊专题报道《行将衰败的古镇, 因一项实验而苏醒》。
一年多来, 嵩口吸引了全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水浒传导演张绍林、演员姚晨等名人及全国各地的朋友来镇观光, 嵩口古镇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同时注重传统文化提升, 挖掘重现溪湖肥狮、芦洋唱等地方传统民俗表演, 普及《贺新郎》《古镇抒怀》等地方歌曲, 对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整合。最后, 乡村课堂的兴起。由政府年轻干部自发组织的社区引导小组, 开展了“嵩口故事会”“全民种花”“嵩口好人好事记”等社区活动, 实现与群众互动, 提高了群众素质, 增强了群众参与旅游的意识。
7 小城镇培育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目标
该镇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建设用地不足, 项目投资与意见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缺乏专业规划、修缮及建设人才, 企业引进的建设主体及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问题等。到2020年五年内计划完成固定投资12.82亿元, 包括完成古民居保护修复投资, 游道景观提升投资, 娱乐设施、餐饮、民宿、宾馆等游客服务设施, 古镇核心保护搬迁安居工程, 闽台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建成等工作。2016年建设投资约3.85亿元, 吸引游客25万人次, 完成产值5亿元, 增加税收1000万元。2020年建设投资约4亿元, 吸引游客50万, 完成产值10亿元, 增加税收2000万元。
8 结语
前不久,我应绍兴漓渚镇镇长邀请,去该镇的三个特色村游览并与三个村的村领导交谈。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被众多群友点赞,有些还问地址,说要去看看。漓渚镇谢镇长坦言:特色小镇培育,需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基础。节假期间,朋友圈晒的图文中,最多的是古镇古村等。北京一投资商国庆节期间,将要带领团队专门考察国内一些特色乡村。国务院一些委办也在纷纷举办特色小镇培训班。猴年中国大地掀起一阵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热潮。
这次国家几部委联合推出特色小镇培育规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轮比较有规模的城镇化运动。注意这“培育”两字,即是要有基础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特色小镇建设培育要防止陷入误区。即它不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城镇化,也就是说,要防止过度、过快的城镇化建设。比如上海市的崇明撤县为区,并不是要大规模进行没有郊區的快速城市化建设,而是把它作为上海唯一的以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大都市郊区,成为有浓郁乡野气息的、以农林牧渔等为基础的现代化全域生态旅游休憩基地。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是形成适宜人们居住、创业就业、游览、休憩等的美丽环境,让人能感受到与城市风貌不同的乡野风情。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打造和发展特色村,这些特色村,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要素:
看得见乡野。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因地制宜改造,绝对不能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到处高楼林立。要有镇中村,要有田野,要有果园等,要有当地的地形地貌。
听得见乡音。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拆掉原有的、建设一个全新的,也不是把原住民全部赶走。特色小镇,特点之一就是有各自的乡音。即使是自然或人文风景区,也要留有部分原住民。这样才能使小镇有特色,有本土音韵。
闻得到乡味。特色小镇纵使城镇化,也要有浓浓的乡味。这不仅要能从当地的土特产食物中感受到,更重要的是本镇的泥土气息要保留住。不能到处是钢筋水泥,要充分利用当地木、石、竹等建筑材质,进行低碳、绿色、生态建设。
摸得到乡趣。特色小镇要有体验性的生活、游览观光。现在的大城市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暑假等,大人携带小孩前往郊区度假、休闲的家庭日益增多,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之一。这就需要特色小镇要有留得住游客的乡趣。要发展或留有充足的乡趣空间,如采摘、收购、捕捞、骑射、攀登等,使特色小镇能为市民带来回归自然的感觉。
记得住乡愁。特色小镇建设一般适宜在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乡镇开展。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注重对那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可以开辟或保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艺人工作室,包括书院、书场、戏台等。让镇民和游客能在袅袅炊烟中记得住乡愁。
——以浙江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
摘要: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浙江省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驱者,2015年1月21日,浙江省“两会”上,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描述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我们受到浙江桐乡市河山镇委托,共同为打造河山特色小镇贡献一点努力。本论文以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中落实特色小镇的建设,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探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河山镇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古代诗人如此描述小镇美景。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创造出人们认同的精神空间。如何从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出发,尊重人的情感与文化传统,达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目标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2016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明确提出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早在2015年年初的浙江“两会”上,浙江省即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描述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
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2016年5月26日,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10个特色小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
1、特色小镇的特点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
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
从历史渊源看,特色小镇的提出,源于浙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30多年的实践。但这些创造过辉煌的“块状经济”,一度落入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窠臼,如何变叠加为嵌入、变重量到重质、变模仿为创新,需要突破性的力量来冲击。
跳出旧体制,打造新载体,特色小镇扑面来。浙江省省长李强说:“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具有历史传承、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浙江实际的重大决策和行政创新。”
特色小镇,特色创建。目前小镇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做好大规划,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
2、特色小镇的构建的技术路线
一个特色小镇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仅仅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对小镇发展的情况进行预计,并对道路、建筑、公共空间等给予规划预留,建设过程中逐渐落实规划理念,而且在建设过程、运营管理等阶段,不断协调、不断调整,逐步达到特色小镇的要求。一个集产业发展、商业繁荣、文化特色、环境宜人的特色小镇,需要小镇上级主管部门、小镇管理单位、规划技术人员、投资开发商、民众等多方面的协作推动。
根据时间先后以及每个阶段主体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可将特色小镇建设分为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各方协调控制,共同为打造特色小镇贡献自己的努力。1)规划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小镇产业规划等条件,梳理小镇发展的前景,小镇发展的模式,明确小镇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挖掘小镇发展的特色优势,进而确定小镇合适的发展路线和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镇的整体产业调整延伸、小镇风貌控制、小镇特色打造、小镇的旅游规划等。为设计阶段做好铺垫。2)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细节设计确保规划阶段的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尤其是主镇区街道、建筑(尤其是沿街建筑)、公共空间(滨水带、街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标识标牌、市政管道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对于其他地区以控制风貌为主,保证整个风格的协调统一。3)实施阶段
根据实施过程中不同情况,尤其是不同投资资金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建造策略,并在产权、股份、分红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规划设计的内容能顺利推进下去,使得项目得以实施运行。4)管理阶段
在具体工程施工建设按照规划设计完成后,对整个特色小镇进行统一管理,贯彻规划、设计阶段对小镇的定位、风格以及特色。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保障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3、“平凡”小镇构建特色小镇遇到的问题
3.1“平凡”无“特色”
无数的小镇,因为自身自然优势不足、产业落后、人气不足,十分“平凡”,缺乏自然水山、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的“特色”,这些小镇在大量特色小镇的包围下,只能是辅助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逐渐成为附属角色。这比将失去自身特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3.2因为“平凡”导致缺乏人气
“平凡”的小镇,自身发展是依附于城市或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导致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或其他小镇,导致自身人气严重不足。加之自身缺乏各种文化设施、和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使得小镇空心化。
3.3因为“平凡“导致招商困难
“平凡”的小镇,因为“平凡”导致招商吸引力不足。开发商面对一个人气不足,没有特色小镇,开发兴趣不足,缺乏发展的信心。导致投资资金不足,小镇更加难以发展。3.4上级指标的虚高
“平凡”的小镇受制于上级规划指标的虚高,建设用地的有些地块高达3.0,这种指标是需要建设高层建筑的,但是这又不符合小镇的发展。试想,这样的高层建筑,有谁会来买账? 3.5百姓改造意愿不足
在城市的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小城镇中,百姓的意愿是跟随利益驱动,缺乏资金投入的“平凡”小镇,要通过百姓的自发改造,是十分困难的。
4.河山风情小镇的构建
4.1河山镇概况 1)区位交通分析
桐乡市河山镇地处地处桐乡市西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东邻石门镇,南靠洲泉镇,西临德清县新市镇,北接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位于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境内,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在河山设有互通区,距上海市中心120千米,邻杭州市中心45千米,离苏州市中心70千米。1.5小时交通圈内,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2)文化背景
河山镇历史悠久,蚕桑文化底蕴浓厚,遗址遗迹丰富,历史人文众多。(1)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桐乡河山镇与南浔区善琏镇交界处的含山上蚕花朵朵,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石门、洲泉、河山、大麻、崇福等地的许多蚕农纷纷上含山争相轧蚕花,一方面是祈求蚕神保佑蚕茧丰收,另一方面则是借蚕“嬉春”,进行民间狂欢活动。包括拜蚕花童子忏、水上“拜香船”、水上“标杆船”杂技、水上“踏白船”竞渡、抬“蚕神菩萨出会”、水上“拳船”、摸蚕花奶奶等。
文化活动
(2)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
千年古刹--崇庆禅寺、桑阴鱼肥--俞家湾桑基鱼塘、漫画大师陵园--丰子恺陵园
崇庆禅寺丰子恺(3)规划设计范围
地域范围:为河山镇域范围,用地总面积39.2km2。
重点规划设计范围(规划镇区范围):北至现状道路、西至镇界、东至临杭经济区概念规划路网、南至现状河道,用地面积9.83km2。
规划范围
3)产业分析
河山镇正逐步形成以绢纺(织)业为支柱产业,建材为重点产业,化纤、服装、五金为依托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201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2亿元,工业增加值8.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6.37亿元,实缴税金1.49亿元,利润2.02亿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在职职工14071人,以电气机械、绢纺织为主。个体经营户2429户,实现税收1781万元。2015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绢纺(织)名镇”称号。4.2规划阶段 4.2.1定位
以蚕桑文化基底,以卷纺(织)业、服装产业为依托的近现代风情小镇。
大力发展桑基鱼塘农村旅游,推动卷纺(织)业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服装产业向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研究等上游产业发展。建设以近现代风情为主要风貌的风情小镇。推进河山镇向传统产业延伸、文创产业、旅游产业发展。4.2.2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
镇区以新老结合的模式进行发展建设,新区严格控制风貌,老区逐步改造风貌,建设近现代江南风貌,营造良好生活、工作、旅游环境。
以各个行政村产业为核心,打造特色旅游,例如桑基鱼塘旅游、果园旅游、光伏旅游等,并结合镇域内的文化遗址活动,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旅游路线规划
2)特色风情
深度挖掘河山文化、产业优势,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近现代江南风貌。重点突出小镇的风情,在建筑建设改造中,严格控制风貌,建造骑楼、拱券等构建,营造一种复古的、具有近现代风格的街道。以风情吸引投资、以风貌吸引旅游、以特色吸引产业,全方位吸引人气。3)绿色生态
疏通水系,建立清水平台、水中木栈道等,形成水上交通体系。完善河山绿化网络,增加市民休息公园及公共活动广场,构建江南水乡风情。多用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多用透水铺装,多设雨水收集池,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江南小镇。4.3设计阶段
鸟瞰图
4.3.1新区设计
河山镇向着南侧发展,新建地块以居住、商业、办公为考虑,重点打造沿慕仁港河的近现代风情商业街,并结合产业发展,提供文创办公、商业展示、商品销售等内容。以平安路和慕仁港河交界口为核心,重点打造河山新的商业中心。
新区总图
4.3.2老区设计
河山镇的河山大街为原镇主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山大街已显破败。街道两侧建筑多以老房、危房为主,无论从使用还是风貌上已经不符合现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经营需求。以近现代江南风情为主,打造一条集产业发展、文化展示、旅游目的地、市民生产经营生活为一体文化商业街。
改造效果图
4.4实施阶段
根据资金情况,将实施分为两种情况。4.4.1资金投入充足 以开发商整体开发为主,重点打造新区和老区,兼顾周边行政村旅游开发。政府部门着重打造水系、公共景观及其他公共空间。政府部门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4.4.2资金投入不足
以政府引导开发为主,重点改造河山大街等老区域,依靠有条件的允许建筑面积增加,明确产权等政策,鼓励现业主进行自我改造。政府有关部门控制审批及整体效果。公共部分由政府出资进行改造。
改造实施:原建筑鉴定为危房后,在整治范围内,政府无力出资回收产权,由原所有者自行原址重建,在满足建筑风格统一,建筑投影范围不扩大,骑楼宽度达到3m的前提下,允许加建部分一层,补偿一层的范围由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技术规定审核确定。
实施控制
4.5管理阶段
出资主体为开发商,具体管理在于开放商,政府有关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只进行行政管理审批。若出资主体为个人,政府有关部门成立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特色小镇进行统一管理,贯彻规划、设计阶段对小镇的定位、风格以及特色。无论管理方为谁,需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保障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5.问题解决策略
5.1缺乏“特色”
表面上看河山镇缺乏乌镇的好水,缺乏德清的好山,缺乏云栖小镇的高新产业,但是我们深入挖掘。发现河山虽然没有好水,但水资源也不差;虽然没有德清的山,但各类文化遗迹资源也不少;虽然没有高新产业,但只要把绢纺产业、服装产业加以延伸,发展以服装设计为主导的文创产业也是可以的。所以说是“平凡”仔细下挖,还是有很多“特色”可以发掘的。5.2缺乏“人气” 小镇空心化,核心是百姓收入不高,小镇设施不足。若以政府力量发展一条商业街,建设一批文化设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以政策优惠鼓励人才进行创业创新,先留下一批人,再吸引一批人,逐渐形成人气,逐步发展。5.3缺乏资金
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和强而有力的招商策略,依靠逐渐起来的小镇风情和人气,能让开发商看到投资的前景,投资资金会逐渐吸引过来。5.4自发改造的盲目性
前期依靠百姓的自发改造,百姓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时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严格控制增加的建筑面积,严格控制立面效果。并引导百姓进行业态的逐步调整。
6.结语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需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协作,共同建设、共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慧意(上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小镇名称:浦阳体育小镇 | 所属产业: 健康产业 投资:15亿元 | 小镇位置: 杭州市萧山区 基本情况
浦阳体育小镇位于萧山南片区块的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将包括体育产业智造园和特色体育体验区两大项目。体育产业智造园首期占地100亩,分别为独立行政办公楼2幢,生产车间8幢;特色体育小镇体验区将由莱茵体育自行投资或引进投资80亿元负责规划、建设、运营。
体验区将包括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水上运动体验区——“渔人码头”、户外房车露营基地——“大湖星空”、乡村运动体验 区——“乡村年代”、接待及健康体检中心、沿江游船码头及驿站和高端旅游民宿等业态。
需要补充的是,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将建设以冰雪运动、竞技、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建设目标是打造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地。
“冰雪小镇”项目选址初定于浦阳镇桃北新村5.4平方公里内地块内,小镇整体规划用地2000亩。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建设模式
浦阳特色体育小镇项目将建设主要涵盖律动智创和律动体验两大项目。律动智创即体育产业智造园,届时将以浦阳高新产业园区为基础,共同打造面向中高端的体育产业智造园。律动体验将由莱茵达体育全权负责,计划建成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水上运动体验区——“渔人码头”、户外(房车)露营基地——“大湖星空”、乡村运动体验区——“乡村年代”四大特色体验区。后期还将配套建成健康体检中心、沿江游船码头和高端旅游民宿等。
人文旅居
作为律动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冰雪小镇”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以冰雪运动、经济、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力求将浦阳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之地。
发展目标
作为律动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冰雪小镇”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以冰雪运动、经济、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力求将浦阳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之地。
投资规模: 116亿元 | 入驻企业: 未知
规划面积: 3.8km² | 小镇位置: 普陀山南岸朱家尖岛东北部
交通可达:56.7分 | 服务设施:482个
基本情况
禅意小镇规划选址普陀山南岸、朱家尖岛东北部,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570亩,禅意小镇将旅游定位为佛教文化游、禅修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将依托普陀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和朱家尖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重点发展佛教文化博览与体验、佛教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养生服务及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效果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区位交通
朱家尖禅意小镇位于舟山朱家尖,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得天独厚,距离县城8.3公里、市区19.2公里,距上海169公里,距杭州219.6公里,距高速入口45公里,距高铁站83.2公里,距火车站78.3公里,距机场3.3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真正实现了“一小时经济圈”。
区位交通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建设模式
禅意小镇强化普陀山佛教文化的辐射力,以观音圣坛为载体,充分整合周边灵动、鲜活的山水自然环境资源,打造集中国观音之大全、集观音菩萨之大成,举世无双、流芳百世的观音博览园,发展佛教文化游;以正法讲寺、居士教育基地、高僧精舍、普陀山佛教学院等项目为载体,建设礼佛、体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禅修体验基地,发展禅修体验游;以禅修主题精品酒店、精品民宿、佛教商业街区、海洋文化旅游综合体为载体,以购物、住宿、禅茶、素斋、度假为特色,建设成为滨海休闲度假区,发展休闲度假游。
禅意小镇主要分为白山区块、慈航广场区块、观音法界区块、松冒尖区块等四大板块,并配套社区功能,充分体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
佛教主题社区
专门提供观音信众念佛修行、教育培训、弘法利生的佛教主题社区。观音村由闭关房、普通客房和与之配套的念佛堂、讲堂、斋堂、常规教室、法物流通中心、会所、超市、保健中心、阅藏馆、护理部、安保部、接待处等组成。在建筑、装修上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绿色环保和自然简朴之风。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观音圣坛主体结构封顶资料照▼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政 策
将给予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
发展目标
小镇建设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预计至2020年可集聚中高级人才50名,提供就业岗位3000人,年旅游人次达300万人次。
小镇亮点
根据规划,未来观音法界将成为一个以观音文化为主题,集朝圣、观光、体验、教化功能于一体,集观音菩萨和观音文化之大成的博览园。它不仅是呈现观音信仰的平台,也是培养佛教人才的摇篮,度化四众弟子的心灵家园。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此外,观音法界周边还将增设各种配套项目,项目规划面积3150亩左右,将由政府负责制订总体规划并配套与观音文化有关的素食、佛教用品、佛教主题社区和主题酒店等相关旅游服务产业。“今后在观音法界,你不仅可以礼佛朝拜,还可以全面了解观音文化并深度体验观音文化的魅力。”观音法界项目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说,观音法界建成后,将成为朱家尖禅意小镇的亮点之一。
1 特色小镇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动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解放思想,立足国情省情,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一镇一品、一县一业,涌现出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一大批优势块状经济,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支撑浙江由资源小省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的重要法宝。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发展路径越来越紧迫的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挑战。对浙江而言,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人才、技术、新产品与市场拓展能力等无形资产积累相对不足,本土新兴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培育过慢,浙江制造仍处于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的艰难爬坡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效率型发展体制还未完全形成。同时,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陆域空间资源瓶颈制约、生态环境红线制约不断凸显,对于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落后生产力腾笼换鸟,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最优化布局的要求更为突出。
总体来看,经济新常态下浙江需要特别警惕由于转型不利可能陷入的“经济增长乏力、市场低端锁定、产业低效运作、有效供给不足、资源过快消耗、创新精神停滞”的不良循环,为避免这一局面,受瑞士达沃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希腊圣多里尼小镇等建设体量不大、产业特色突出、文化独具韵味的小镇发展模式启迪,浙江启动了创建特色小镇的重大战略实践,旨在通过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创新型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传统优势再造,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浙江模式的创新破题。
2 特色小镇要突出“高、特、新、融”创建导向
浙江在特色小镇创建的实践过程中,对小镇的定义内涵逐步清晰和丰满。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纲领性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 号)和《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浙特镇办〔2015〕9 号)中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是相对于独立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功能平台。笔者粗浅的工作体会,特色小镇重在“高、特、新、融”四个方面下功夫。
“高”:体现在功能聚焦要高,开发建设水平要高。
首先,特色小镇创建要依托于所在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配套服务,突出高端引领的发展定位。一是要成为产业高端化的先行区。根据特色小镇不同的产业主题,着眼于科技、人才、资本、领军企业等高端要素的集聚,锁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核心环节,注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探索绿色可持续经济模式,成为区域产业版图的驱动中心、展示中心、营销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二是要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重点强化服务支点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推进原有城镇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努力创建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成为设施联建共享、辐射效益显著的区域城乡体系有机组成和示范样板。其次,特色小镇创建要具备较高的规划建设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特色小镇体量不大,其规划应是一次成型,并要区别于一般的园区、城镇规划,是一种多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特色小镇规划要在“三规合一”基础上,更加强调产业规划、文化发展、旅游规划、项目策划、建设计划、运营优化、政策谋划及空间设计紧密结合、有机统筹的顶层设计。在开发建设中,应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下,优先引入国内外高层次开发主体,优先采用整体开发的实施模式。在小镇建设管理方面,应设立省一级的高层次管理协调平台,推进形成多方合力的创建工作格局。
“特”:体现在必须强调特色发展,培育行业“单打冠军”。
特色产业的提升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核心要求,产业主题的选择决定小镇未来,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做足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浙江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万亿产业”的主攻方向,特色小镇的主题选择也必须紧扣这七大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产业,同时也包括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小镇建设通过在传统“块状经济”基础上推动整合重组,突出“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大力集聚行业内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链两头延伸,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规模经济、营销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品牌、文化影响等多方面竞争优势,以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以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形成更高水平、更为全面的行业竞争优势。此外,在特色小镇创建中,要注意避免“百镇一面”、同质竞争,主攻同一产业的小镇须找准自身优势,优势互补、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分工深化,实现发展共赢。
“新”:体现在产业结构高新化,建设发展机制创新化。
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发展路径,首先是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表现在产业投资要突出“有效性”。特色小镇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靠效益、潜力和影响力说话。小镇建设要突出“质量”,精心选址,科学规划,不能简单的“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在原有区块贴“新标签”。其次,对保障机制、建设管理机制提出新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必须以实绩为导向,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采用“创建制”,要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空间,引导各方力量参与,让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目前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机制设计中,对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用地、财税支持保障上出台奖惩分明的“个性”政策,在制度供给上实行“优胜劣汰”的流动制度,充分激发了小镇建设各参与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第三,对开发形态提出新要求。美就是竞争力,浙江不同地区间地貌特征迥异,滨海、沿江、倚山的小镇各具风味。在小镇规划建设中,要做到集中连片、不贪大,坚持生态优先,充分融入所在区域自然、城乡整体风貌,实行“嵌入式开发”;紧扣主题功能,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致力于集约集成空间功能下的“高颜值”打造,形成“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融”:体现在促进城乡二元融合,强化功能叠加有机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主要要求在两个层面上实现融合发展。第一个层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城乡发展融合。当前浙江城乡建设差距日益缩小,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能力已极大增强。特色小镇一般选址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通过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综合性服务节点,新型社区、新型空间发展样板,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引擎,也将极大提升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形成显著的“溢出效应”。第二个层面是要在特色小镇中实现“产、城、人、文”功能的有机融合。浙江推进创建的特色小镇,并不是“产业园+ 风景区+ 文化馆、博物馆”的简单拼盘,而是“以产为先、以城为基、以人为本、以文为核”,培育“产业+”“文化+”“旅游+”“社区+”融合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社区生活的全过程,形成“人无我有”特色文化品牌,尤其是以历史经典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更秉持着弘扬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任务。发展旅游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目的,但景区旅游、产业旅游、体验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功能,却是快速激活小镇人气活力的重要路径。社区功能重点聚焦“小镇客厅”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实现“办事不出小镇”,有效解决小镇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浙江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定制模式”
浙江计划用3~5 年时间创建100 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目前已完成两批共计79 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部分投入运行的小镇已显现出勃勃生机。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浙江跳出过去开发区、高新区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老思路、老办法,通过不断摸索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定制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建审查与动态考核相结合。实施“创建制”,由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申报材料自主申报,通过省发改委、各产业主题对应的相关厅局两轮审查,择优选取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享受省级特色小镇扶持政策,同时,在未列入创建名单的申报小镇中,遴选形成培育名单。采取“宽进严定、动态管理、验收命名”创建制度,对第一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不符合特色小镇建设理念的,次年降格为省级培育名单;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的,退出省级培育名单。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由各设区市重点扶持培养,对第一年完成10 亿元有效投资的,次年优先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着力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
二是约束要求与导向要求相结合。在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和考核中,为确保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图,设定了一系列硬性的创建要求,主要包括: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创建期内特色小镇总投资须达到50亿元以上(信息经济、金融、旅游和历史经典产业适当放宽为30 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完成投资不少于10 亿元(26 个加快发展县和信息经济、金融、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不少于6亿元);功能建设上须建有公共服务APP,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小镇客厅,小镇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导向性要求主要包括企业主体参与、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培育、文化功能挖掘等领域具体目标。
三是事后结算与考核追惩相结合。转变政策扶持方式,实施“期权激励制”,通过逐年考核,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 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 的奖励指标;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小镇内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对3 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防止盲目“戴帽子”,确保特色小镇建设质量。
一、基本情况
吕巷镇位于金山区中西部,东与金山工业区接壤,西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交界,南与张堰、廊下镇相邻,北与朱泾、亭林镇毗连。总面积59.74平方公里,有耕地47298亩。目前,全镇已经逐步形成以蟠桃、葡萄种植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另有蓝莓、火龙果、樱桃、猕猴桃、哈密瓜、西甜瓜、马家柚、小番茄、莲雾等特色水果,越来越多的当地普通百姓参与到种植特色水果中并得到收益。如今的吕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和上海著名商标的“皇母”蟠桃更是美名远扬,吕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蟠桃之乡”。
二、取得成效
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正逐步带动吕巷镇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2015年吕巷水果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达68万人次前来观光采摘,直接带动了农业旅游产品、水果衍生品及农民自产自销农产品的发展。以2015年百花节为例,期间周边商铺及农家乐等营业收入共计125.8万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打造同样带动了百姓自产农产品的销售,一年“12个采摘季”吸引了众多游客集聚吕巷,源源不断的客流直接带动了当地果农及普通百姓的自产农产品销售。
三、融合模式
吕巷水果公园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功能拓展型,以经济果林种植生产为主,延伸出采摘、体验、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特色水果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一)以品牌农业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吕巷镇以蟠桃、葡萄、樱桃、蓝莓、火龙果等为代表的名、特、优果蔬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果林种植面积近万亩,形成了沿金石公路、朱吕公路的经济果林产业带,以及以金廊公路为发展轴心的果蔬产业带。经政府大力引导和严格监管,农产品品质逐步提升。在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集生产种植园、水果科研园、采摘游乐园等多种特色园区,形成了吕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氛围。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旅游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吕巷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优势。近几年,吕巷镇着重打造以和平村、白漾村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与农业休闲相融合,以此推动全镇特色休闲旅游。利用田园风光、乡村建筑等自然景观,打造原生态的特色景点,如蟠桃核心区、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金石蟠桃园、世外桃源、蝶镜湖、海棠花社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采用“种植+采摘+住宿+农家乐”的模式,开发了如迷泥农庄、白漾农家乐、骏马园、芳心园、花果山庄、怡神园等一批旅游餐饮设施,进一步展现了农村整洁美观的生产生活风貌,路边的青砖与黑瓦白墙民宅相映,散发出古朴的江南乡村气息。为了更好的为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在2011年成立了上海吕巷旅游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又着重建造了集旅游管理、综合服务、生态停车场等在内的吕巷游客接待中心。
(三)以新技术渗透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吕巷镇先后成立了上海市蟠桃研究所、上海市蓝莓研究所、金山区葡萄研发中心、金山区哈密瓜研发中心,并依托与上海市农科院技术结对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类水果的种植水平,水果质量不断提高,水果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上海皇母蟠桃种植合作社种植的“皇母”蟠桃,精品礼盒装价格达到180元/盒,市场上仍供不应求。上海施泉葡萄种植合作社种植的葡萄,其亩产值也达到将近3.5万元,经济收益逐年提高。此外,蓝莓、猕猴桃、莲雾等特色水果,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种植技术要求高、种植量少,一经推出就受到市民追捧。
(四)融入农耕文化创意提升水果经济价值
上海市农耕基地就坐落在吕巷水果公园核心区内,为此,吕巷镇把水果种植不断融入到农耕文化创意中去,以此来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将农民日常的水果种植生产作业融入农耕趣味运动中,让广大的游客在游戏中体验到水果种植的辛苦与趣味;集合吕巷水果公园内的水果元素,做成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将吕巷水果公园的美景做成园艺小景,方便游客将吕巷的美景带回家中。吕巷的特色水果承载了吕巷的历史、吕巷的文化、吕巷的智慧,水果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主要做法
(一)加快实施项目建设
近年来,吕巷镇不断加大对吕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的力度,提升水果公园景区项目建设和改造。一是完成吕巷水果公园主门头打造,将原有竹子大门头改建为白墙黑瓦翘角的现代徽派建筑。二是完成金石蟠桃园建设,将果园打造成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果园。三是完成鼎鲜园长廊及休闲采摘步道建设,为游客赏花、游览提供舒适的环境。四是完成世外桃源内部装修,增加土布织造机,展示土布制成品,呈现吕巷土布文化的精髓,完成园外休闲草坪铺地,为游客提供了解土布文化的休憩场所及俯瞰水果公园的观景平台。五是完成阁外香制作坊装修,为游客提供茶水饮料及吕巷特色的点心,提升游客满意度。六是完成核心区桃园围栏改建,统一采用铁质围栏。七是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八是完成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的改造,成为融健身与观景为一体的场所。九是新建特色水果零售亭,为景区内果园基地提供销售渠道。十是为景区内各果园基地打造统一门头及宣传栏。
(二)积极参与项目申报
吕巷水果公园积极申报各项创建工作,提升景区含金量,提高景区知名度。目前已申报成功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2015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组委会推荐—休闲农业(农家乐)景点、上海市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区、2010—2015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商界)明星企业排行第一名等荣誉。
(三)加强市场宣传营销
【客家文化特色小镇】推荐阅读:
陆羽茶文化特色小镇07-06
特色文化小镇项目建议书10-27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10-06
客家文化调研11-10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06-09
海洋文化特色06-03
略论草原文化特色10-16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11-01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体系11-08
打造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校园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