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政策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移民搬迁政策(精选8篇)

移民搬迁政策 篇1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于2011年7月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陕政办发„2011‟67号印发。该《办法》分总则、搬迁安置、政策保障、职责分工、考核奖惩5章36条,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中文名: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文件类别: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年份:2011 政府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1‟6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移民搬迁政策 篇2

一、避灾移民搬迁政策的积极作用

(一)有力改善人居环境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的出发点之一是去除隐患、“挖险根”,把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使他们不再为自然灾害担惊受怕,过上安心舒心、更有尊严的新生活。 通过有规划地移民搬迁进行主动避让,可以有效解决洪涝、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 通过把山区深受自然灾害影响、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以及交通不便、 无发展潜力的偏远农村居民搬迁到居住安全、 地势平坦且交通相对便利的移民安置小区。 这种移民安置形式具有“离土不离乡”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减轻各类自然灾害而带来的威胁, 极大改善搬迁户的生存条件, 使山区民众的生存安全有较为可靠的保障,生活环境得以根本改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避灾移民搬迁, 组织群众主动从灾害多发区撤离出来,比较彻底地使群众远离了“灾害源”。 近三年陕南移民搬迁新址没有出现一户因灾受损的情景。 2012年陕南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而产生的人员死亡和受伤情况比2011年的同期分别减 少了80%和70%。 问卷调查显示: 有85%的被调查者认为,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的最大作用是改善了他们的人居环境。 实践表明,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 是面对地质、 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理性选择。“有计划的将居住在危险地带和交通不便的陕南山区民众迁移出来, 使他们较为彻底地摆脱危险以及改善生存环境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它可以增强山区群众的安全感以及对公共行政组织的认同感, 从而持续促进现代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活动的开展, 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将成为西部地区避灾移民扶贫的新探索。 ”[5]

(二)加快山区摆脱贫困

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是一项创新性的减贫避灾探索,“拔穷根”是它的重要目标。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对于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虽然陕南三市的人口数量、 国土面积分别占到整个陕西省的24%和34%,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仅分别占陕西省的11%、2.38%。 受到灾害频发的困扰,导致秦巴山区陷入了“辛苦三年才脱贫,一场灾害就返贫”的扶贫困境。通过移民搬迁改变生存环境,可从根本上破解山区致贫难题。 山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商品化程度较低,脱贫致富难度大。如果始终在山里打转转,恶劣的生存条件会像无底洞一样吞噬掉所有投入。陕南移民搬迁, 一方面把贫困人口引导聚集到城镇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区,为群众从事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山区人口有序进城入镇,促进了农民承包地、山林等经营权的流转, 较好化解了以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2006年至2008年间,“陕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的比重, 仅分别增长了1.07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而关中地区则分别增长了0.09个百分点和7.24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则增长了13.45个百分点和12.95个百分点,陕南与关中、陕北差距明显拉大。”[6]2011—2013年,陕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则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这充分证明移民搬迁是刨掉穷根、减少贫困、富裕农民的一项根本举措。开展规模宏大的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活动, 既是提高陕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 也是贫困山区加快摆脱贫困和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将人口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及时地搬迁出来, 既是一种彻底消除危险的举措, 也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7]移民安置活动已明显地改善了移民家庭以及村庄社区的生活生产条件,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与以往不同的,这种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乡村” 的减贫举措,拥有投入较少、效果较好的特点。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陕西的人口功能区进行重新调整,有利于这个区域的不同要素(社会、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移。 “通过推进移民搬迁可以有利于加快地区城市化、工业化、 现代化进程。 ”[8]这意味着,通过移民搬迁促进人口聚集,可以为山区城镇化提供现实路径。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移民搬迁,分类引导农民就地、 就近有序进城入镇,以行政推力,加速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是广大山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可以加快促进秦巴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是落实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陕南地区发挥生态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让生态脆弱区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修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的推进, 既有助于加快推进当地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从长远角度来看,搬迁地居住者向城镇社区进行集中安置,有利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压力的减轻, 对促进迁出区域生态修复以及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进程具有积极作用。也就说,“采取以农民主体、政府推动的方式实施陕南移民工程, 既是敬畏大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也是推动陕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选择。 ”[9]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人退林进”的局面,可以有效促进陕南的生态功能恢复。 森林是生态的重要屏障,在当前生态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护广大山区的林木、植被尤为重要。 通过移民搬迁,让群众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好的人口聚集区, 降低群众对山林的过度生存依赖, 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扰动,可以保持一方净水净土。

陕南移民工程不仅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山区农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于陕南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有利。 陕南全部属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保护地的范畴,通过发挥“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 帮助那些在高寒偏远山区以及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生活的民众有计划地继续进行迁移, 不论是对于加强秦巴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还是更好地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 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战略价值。 长远来看,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通过推进水源区居住向城镇社区集中,提高了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从而促进山地森林化的生态建设以及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的进程,维护和增加了陕南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通过移民安置活动,迁出区域的土地(含耕地、山林等)流转速度可加快,流转的程度能加深,从而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设有力条件, 进而更好地推进当地农业向绿色化、现代化等方向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所采用的“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的创新性做法,既提升当地的城镇化率, 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社会互动

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活动, 让公共资源高效配置, 提高土地、 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益,是公共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及集中财力惠民生、 办大事的创新之举。换句话说,通过移民搬迁整合公共资源,可以有效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村居民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人所共知,陕南山区群众居住分散, 如果还沿用以往的救灾和扶贫模式,那么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成本高、重复浪费、 经济性差。 通过移民搬迁,告别穷乡僻壤,打破部门界限,统筹使用相关资源,推动公共财政与人口聚集同步同向,较好地发挥了资源聚集效应,探索出了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条捷径。

“大规模避灾移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迁移 ,更是一次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合的过程。”[10]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及过程,市场的力量、行政的力量、 民众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力量均可在避灾移民政策的实施中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呈现或表达。 为了拓展陕南移民工程的融资渠道, 由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出资10亿元、20亿元, 它们还一同组建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 该企业采取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进行移民安置活动的资金筹集, 以更好地帮助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的房屋修建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社会资本对陕南移民工程的积极参与, 这也成为了多种筹资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与表现。具有主动地、前瞻性的特点,将贫困山区、灾害多发区等不宜居住的村民迁移出来,从而力争实现“挖险根”、“拔穷根”的目的, 这相对于以往由于自然灾害发生后才展开移民活动, 可称得上是公共部门履行职能以及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性模式。与“应急式治理”或“滞后性治理”进行比较,该模式已从“滞后性”迈向了“前瞻性”,更加注重的不只是问题的“治疗”,而是对问题的积极“预防”,有效地预测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应用积极有效的一系列预防举措,可称为“预防式治理”。 这对于基层社会和谐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同类地区今后推进避灾移民活动的一种可供选择路径。可见,避灾移民搬迁活动有利于多方力量的互动与加强,促进和构建“预防性治理”模式。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 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科学决策。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在改善山区农民群体的生活及居住条件的同时, 对于经济发展要素的合理流动具有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它也是实现科学发挥、循环发展的根本举措, 对于促进社会建设与政府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避灾移民搬迁政策的消极作用

在多维度地分析了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积极作用之后, 有必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一些弊端, 以便于更好地分析这项公共政策所可能带来的多面向的影响。一是如果相关制度安排不当,特别是仅仅在陕南地区每个县(尤其是每个镇)之内进行迁移,受到当地土地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所限, 将会造成自然灾害因素的转移或搬家, 进而形成或引发新的和不可预见的环境、生态、灾害问题,这与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挖险根”、保生态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政府推动下的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行为和工程, 如果对山区移民搬迁对象的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够进行很好地解决, 将会造成大量的次生贫困人群及规模不小的脱离土地的失业农民,“拔穷根”的目的也难以实现;三是假如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所需资金筹措不畅, 特别是融资渠道和机制不够有效形成, 很有可能造成财政负担严重超出了地方政府和搬迁对象承受能力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出现“借 (负 )债搞搬迁 ”的现象 ,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四是如果移民搬迁安置的不科学、不合理,将致使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和迁入地的原有居民群体在就业机会、 公共服务机会和自然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争夺, 从而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和消耗,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如果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出现偏差、扭曲等现象,很有可能偏离移民搬迁的瞄准机制, 出现 “搬富不搬穷”现象,造成“穷人戴帽子,富人得实惠”的不公问题,进而削弱政策的预期成效。这些潜在或者说蕴含的山区移民搬迁问题, 对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规避。

三、结语

生态移民 伊春万人大搬迁 篇3

记者曾多次到伊春采访,也深深被伊春人勇于奉献、勤劳质朴的精神所感动。记者了解到伊春市近来为了生态建设又有新的举措,他们正大力推进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林区深处的林业职工和居民搬迁到中心林场,既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资源保护。万人移民将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场面?在移民过程中伊春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他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搬迁到中心林场的人们生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马不停蹄地向着正在严冬中的伊春进发。

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民生工程

记者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林都机场,就感受到东北冬季的严寒。皑皑的白雪,茂密的森林,以及零下30度的气温组成了记者第一次冬季伊春之行的感觉。在如此寒冷的季节,户外行走都非常困难,可想而知此时进行搬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由机场赶往伊春市区的路上,伊春资源林政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介绍了生态移民的相关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林区大都是按照国家对木材生产需求规划建设,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职工生活设施严重滞后,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近年来,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伊春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红松故乡的伊春,2004年9月1日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在伊春境内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并对现存的红松逐株登记进行保护,维护了小兴安岭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去年开始,伊春市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新林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林区生产力布局和场所建设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上将国有森工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撤销99个,新建2个,需搬迁户数23960户,搬迁人数65808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拟撤销55个林场(所),新建1个,调整后林场(所)个数为164个,需搬迁户数10966户,人口31110人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一场万人的生态移民在伊春大地全面铺开。

伊春市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原则。通过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等生态型产业和循环型经济,彻底改变了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单一路径;通过推进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工作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春市在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提高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出台了《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中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对林场(所)撤并居民搬迁给予补贴政策:一是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生态移民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贴;二是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居民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三是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伊春市副市长侯颖达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工作,不仅可以改变林场(所)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小、质量低、资源浪费等状况,提高林场(所)整体规模、效益和经营质量,而且还可以加快推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和谐、富裕、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局长刘长青告诉记者,有了市政府撤并林场(所)的财政支持和决心,各下属林业局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美溪5个、上甘岭2个、乌马河1个、五营1个、乌伊岭1个)撤并搬迁到位,场所旧址居民房也拆除完毕;另有6个林业局的8个林场(所)(新青2个、友好2个、乌马河1个、铁力1个、五营1个、上甘岭1个)中的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局址或中心林场。全市总计搬迁户数2240户,移民6236人。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记者踏雪进入伊春市美溪林业局青山口林场,这里的积雪很厚,周围的树木在白雪中呈现出中国画的墨色。极目望去,很多房屋已经拆迁完毕,还有部分房屋拆掉了屋顶,显得有些萧瑟和凄凉。

在林场旧址,我们遇到了正在拆迁的工人,他们是美溪林业局负责拆除老林场所房屋的施工队。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时间,林场居民都搬走了,他们要在春天前全部将房屋拆完,听说这里接下来还要植树绿化。

同行的美溪林业局局长李忠培告诉记者,美溪林业局两年来共完成了5个林场所和2个自然村屯的撤并搬迁工作,动迁居民1500多人。原场址内除保留必要的生产基地、森防驻地外,所有房屋要在规定时限内拆除、平整,改造为营林基地。

李忠培说:“林场(所)撤并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和复杂的生态移民工程,事关林场所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美溪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同步’:一是移民的搬迁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二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三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同时,紧紧抓住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第一、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第二、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第三、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第四、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这些思路和方法有力促进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健康发展。”

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是一处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重新规划建设的中心林场,记者来到西岭林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下,苍莽的乌马岭沐浴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之中。西岭林场山清水秀,一座座别墅式的联排洋房显示出这里巨大的变迁。

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黑龙江宝宇集团进驻该局西岭林场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了生态型中心林场建设帷幕。该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总投资为12亿元,建成后,职工人数将达到1000多人,居民人数将达到4000多人。

2009年开始,乌马河林业局对前进、安全经营所及向阳村实行整体撤并,在西岭建设棚改安置住宅。前进经营所101户居民和向阳村128户居民喜迁西岭。除国家、省、市棚改和林业局配套资金,其余全部安置资金都由宝宇集团承担。短短两年,西岭新建高标准棚改住宅480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4242万元,实现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入住目标。2010年,西岭林场又建成了高标准棚改住宅10000平方米,安置了200户安全经营所撤并居民。

乌马河林业局局长李光告诉记者,现在西岭人家,室内都有火炕、衛生间、上下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室外为每户建了个24平方米仓房,房前屋后都留有菜园。一个“山水相依、欧风林色”的标准化生态林场和旅游小镇已经初具规模。

上甘岭林业局在两年内建成10万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让林场(所)撤并职工圆了安居梦。在林场(所)撤并工作中,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上甘岭29名副处级以上领导深入住户,亲自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棚改办、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放弃了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测面积、检房本、签协议。为了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这个区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进来,对没有产权的简易住房、半简易住房、砖木结构住房,分别按照实际面积的20%、50%、80%给予补偿。整个拆迁过程未发生一起居民闹事、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平稳、和谐拆迁。

在小兴安岭林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小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建设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林业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各林业局需要补贴大量配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岗位购买等,继续向下推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林业局,感觉资金压力非常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伊春生态移民住房建设成本大约是1300元左右每平米,为了解决职工困难,美溪林业局只以每平米60元的价格出售给搬迁职工,其他差额都由政府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即使这样,伊春市生态移民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王爱文市长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对国家是一项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移民工程,对林区职工是一项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的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继续推进下去。当看到搬迁居民幸福的笑脸时,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山上山下的巨大变化

过去,承担国家建设任务的伊春林区由于过量采伐,林场陷入林木资源危机,甚至到了无林可采、无业可就的境地,林场职工生活举步维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林业职工,大多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建的简易房内,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如厕难等,一直是林场职工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自从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以来,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位,大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外墙有保温层,室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暖设施一应俱全的中心林场居民楼内,拥有了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

2010年12月1日,上甘岭林业局临清小区11号楼房的王淑霞一大早就办理了入户手续。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亮闪闪的楼房钥匙时乐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新楼房的钥匙到手了,我今天特别高兴,早就等这一天了,以后这就是我家了。住楼是个好事儿,走的道也干净,屋里也暖和,环境也好,不用劈柴烧炉子了。2011年的新春我们就在新房子里过年了,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呀!”王淑霞美滋滋地在新房子里憧憬着住进新楼房后的美好生活,随后就张罗装修的事儿了,准备年前就住进新家。

70岁的严玉梅老人是2010年2月搬进新居的,50平米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干净,房间内的暖气很足,有25度左右。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搬到山下来真好,屋子暖和、看病不发愁、孩子上学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美溪林业局,像严玉梅这样的住户,搬下山来只需交纳3000元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套50平米的住房。

青山口林场的李继忠是同严玉梅老人一批入驻新居的,他告诉记者,过去在施业区居住最怕的就是有病,由于道路不通畅,遇到急病很难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一些人就是在路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了生命。“现在好了,我们居住的楼房距离林场医院只有500米,再也不会为治病发愁了。”

上甘岭林业局的杨玉昌是林业局的多年劳模,也是2009年感动伊春年度人物。杨玉昌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他一人。除了正常的上班外,他还种植一些木耳、上山采摘一些野菜,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这次搬迁政府和林场职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千方百计补贴资金和安置大家生活,我们职工也积极响应克服困难努力使生活变得更好。”

伊春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是季节性工作,职工群众主要在木材采运和营林生产季节有工资收入,其他季节主要依靠种植、养殖、采山等副业获取收入,积蓄较少,对林场(所)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而使多年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意识难以迅速转变。还有一部分林场(所)职工群众技能较差,到山下找工作困难,对搬迁后的生活存在较大担忧,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和放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经济、解决林场(所)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影响撤并工作进程和效果的突出问题。

贾占波也是上甘岭林业局的职工,在这次林场(所)撤并过程中花了两万多元,得到了现在的住房。他告诉记者,过去对搬到山下自己心里没底,怕挣不到钱,生活不好过。搬过来后才知道山下用人的活很多,只要不怕辛苦随时都可以挣钱。现在家里三口人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干的活,每天能挣到一百元钱左右,心里踏实了。

李继忠搬迁到中心林场后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那就是不仅自己的工作没有变化,而且妻子也在一家宾馆找到了工作,全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

记者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职工何广太的家,抬头便见“富贵吉祥”的紅幅,冰箱、红漆厨饰、沙发衣柜安置有序。何广太正在上网,看上去很幸福。他有些激动地说,原来住50平方米棚户区,现在住70多平方米新房,光装修就花了3万多元,林业局还给补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连做梦都没想到!

在西岭示范林场,宝宇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了旅游项目。现在1.2万平方米的旅游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3200平方米的康乐中心主体框架也已完成;占地2876公顷的狩猎场已放养梅花鹿、野猪、狍子、野兔、山鸡等500多头(只)。等度假别墅区、体育训练基地、跑马训练场、滑雪场、绿色食品加工厂、欧洲风情小镇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使所有西岭示范林场居民找到工作,而且还可以吸收一大批其他村镇的剩余劳动力。

李忠培告诉记者,为妥善解决撤并场所群众的后顾之忧,美溪林业局在保障移民生计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一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一技之长,扶持发展熟练项目。他们为愿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移民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除政府给予补贴外,还统一解决菌袋摆放地,根据实用量按成本付给枝丫材等。二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个体差异,保障移民充分就业。针对个体素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安置就业工作中,量体裁衣,因人定岗。2009年,区政府在新开发的公益岗位中预留出65个岗位,用于安置撤并场(所)职工就业,并与镇内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协调,开发近300个就业岗位来安置撤并林场的职工。对愿意自谋出路的,政府还给予鼓励支持。三是充分考虑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为群众创造宽松的动迁条件。如在搬迁时间上,针对由于林场职工群众多数都有食用菌、种养殖等自营经济项目,生产周期不同,收获时间不统一,而且安置楼房工程进度也不一样的实际,不搞“一刀切”,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条件成熟一户搬一户,避免给职工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等。

上甘岭林业局副局长李书林告诉记者,上甘岭在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中,将永绪经营所等三个林场的居民逐步迁入局址,享受棚改政策,从而实现保护林木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生存和生活条件的目的。为了把好事办好,在楼房分配过程中,上甘岭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执行,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在整个抽签分房过程中做到“五公开”,即:待分房源公开、特殊申请公开、抽签过程公开、抽签结果公开、剩余房签公开。

李光告诉记者,对原西岭林场273户居民中愿意在西岭居住的217户居民,实际所还面积超过动迁面积15平方米以上安置;对不愿居住西岭的居民,每平方米补偿400元;对在乌马河局址购买棚改楼的居民,林业局和宝宇集团对每户补偿1万元。

有了伊春市政府的政策和各林业局细致耐心的工作,林场(所)撤并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记者先后在美溪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乌马河林业局走访了20几户已经搬进新居的职工,他们普遍对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中心林场感到满意,生活的幸福与希望写在他们的笑脸上。山上山下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适,但带来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成果,林区不应该是落后的代名词,林区工人也不应该成为被时代遗忘的群体。

烧柴改革的深入实践

随着林场(所)撤并工作的不断深入,林区中心林场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这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开始了同样属于民生工程的烧柴改革。伊春作为全国最大的林木供应基地,林下废弃物非常多,这种充分利用秸秆菌棒和林下废弃物的综合开发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伊春市在大力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同时,将烧柴改革作为林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力推广“以煤代木、以电代木、以气代木、节能改灶”等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生物附质,将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作为烧柴改革的重要工程,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全部项目实施,伊春全市每年可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

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就是利用林区藤条灌木、农作物秸秆、废弃菌袋等生物可燃物,进行能量转换,为林区生产生活提供可利用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过程。一年来,伊春市配合林场(所)撤并的生态移民工作,成立了烧柴改革组织机构,大力开展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实践,不仅提升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林区烧柴改革,不断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伊春市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烧柴改革办公室,强化对烧柴改革的组织领导。将传统以木举炊、烧柴取暖的生活方式,向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安全方便、清洁环保、方式多元、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推动林区烧柴革命。二是鼓励民间尝试,调动林区群众大胆进行烧柴改革创新。该市朗乡局居民创造的生物质半气化多用锅炉,经推广后,每年将全局废弃的污染森林环境的大量木耳袋吃干用净,实现了种植木耳、转化能源的链条式利用。同时,地源热泵项目也在新建的规划局办公楼中试验。三是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先后与山东大学百川公司、黑龙江乾能科技公司等公司进行对接,共上高科技项目5个,为全市烧柴改革做了试验和示范。四是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性政策。利用国家鼓励热电联产等节能项目的政策,积极谋划项目,对上立项争取。

记者首先来到了伊春美溪林业局五道库经营所,这里是多个林场和经营所的交通要地,也是美溪林业局第二大中心林场。这里实施的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废弃物,通过大型生物质气化制气设备、无污染燃气净化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系统以及直燃锅炉等设备实现气热电联供,满足五道库居民的清洁生产与生活。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可满足五道库经营所502户居民炊事用气,以及厂区办公供暖和部分居民用电。

在五道库经营所,记者看到一个神奇的“大铁罐”,塞进去的是农林废料,放出来的却是生物质燃气,而且流到了家家户户。当地群众足不出户,拧开电子阀门就可以举炊做饭。

记者走进五道库职工孙彦库家,孙彦库老伴徐志敏在燃气灶旁笑呵呵地掂着大勺。当记者问起“燃气灶用得习惯么?”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太方便了,一打就着,火特硬,饭菜一会就好,还不用烟熏火燎了。真应该感谢上级领导。”

孙彦库告诉记者:“从六月份就看一群人整天在经营所南头忙乎,几个月的工夫,就建起了一片片大厂房和一个‘大铁罐’,燃气就是从‘大铁罐’里送出来的。一天一个气就够了,比城里用的液化气便宜还安全。”

老孙说的“大铁罐”,就是五道库经营所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工程于2010年6月17日开工,11月30日投产运营。五道库已有401户居民接通了炊事用气,今年还将为居民安装生物质采暖炉。这个项目不但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更大。藤条灌木、稻草秸秆、豆角茄子秧等,都是该项目的日常“食品”,年可吃进农林废料10万多吨,而且明码标价:回收废弃木耳袋每袋3分钱,藤条灌木100元一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干品一市斤可换一立方生物质燃气。

看到有这样的好事儿,职工群众心里乐极了。五道库经营所职工肖云鹏种了70多亩地,他说:“光秋后农作物废料就够我家换气用了,还不用‘烧地’了,这个项目真绝了。”

李忠培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林区烧柴主要是木材,每户每年大约可烧掉12立方米木材,而美溪林业局有4.3万人,一万多户,每年仅烧柴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3万立方米的木材。通过这种节约,可以使其发挥涵养水土、固碳和释放负氧离子的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记者同样看到了生物质气化工程项目。这项于2009年建设,同年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万元、年产生物质燃气7.5万立方米,为西岭林场480户居民提供生活炊事所需燃料的工程,项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使林区木材剩余物和秸杆、林下干草、树叶等各种可燃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进行能量转换,在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输送机送入气化炉中进行热解气化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燃气所含灰尘和焦油等杂质,冷却到常温由风机加压送至贮气柜,经燃气输配系统送至用户用于炊事。

据李光介绍,该燃气站每运行一次,生产的燃气可供该场现有480户居民使用近3天,每月每户平均使用的燃气费用为28.1元。按西岭林场居民每年每户炊事用烧材平均5立方米计算,每年该场居民炊事用燃料消耗木材约2400立方米。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林区传统的直接燃烧木材的生活习惯,在提高林场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大量节约了木材消耗,充分利用了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上甘岭林业局,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种思路的烧柴改革。伊春市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养殖生产企业。这家位于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锦秀村的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他们除了养殖商品猪出栏外,所生产的沼气可以为周边的林业职工提供炊事用气、提供清洁能源,所生产的沼渣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绿色种植,可以说是一座生态循环型的绿色养猪基地。

在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标准化的猪舍旁矗立着两个巨大的沼气发酵罐,绿色的罐体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据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沼气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只是由于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浓度,没有进行罐装。如果再有一两个月时间,等沼气开始罐装后,不仅上甘岭林业局的林区职工可以用到清洁的能源,就是伊春市的公交车也可以使用沼气代替汽油。

李书林告诉记者,沼气高效生产及罐装技术是目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一项可再生能源重点技术,也是农村能源重大项目。引进此项技术和开展项目示范,对于破解高寒地区农村用能技术难题、加快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能源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他们打算让林场(所)撤并下來的职工,都能使用上清洁的沼气新能源。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伊春的烧柴改革探索在全国其他重点林区,尤其是北方林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管是对拆除林场(所)旧址,和废弃道路、广场等一并进行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还是进行烧柴改革、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伊春都从林业上为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例证经验。

移民搬迁安置方案 篇4

一、目标任务

按照安置点布局靠城、靠镇、靠园区并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区十年搬迁规划和安置完成实际情况,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20**年度全区积极开展跨区域安置和土坯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程,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20**年市上下达移民搬迁安置任务1000户,全区计划完成集中安置900户,分散安置100户。

其中,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率90%,城镇安置率90%,统规统建率90%;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的农户安置不低于全年安置总户数的30%;五保户和特困户安置不低于全年安置总户数的10%;群众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上年度集中安置移民户入住率达到当年集中安置总户数的75%以上。

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3个,其中计划在七里和谐新城安置移民500户,安置全市范围内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有自主创业和就业技能,有意愿进城落户的农业户籍居民;计划在铺镇新兴·汉水紫薇小区开展移民搬迁安置房与普通商品房融合试点安置移民200户,主要安置铺镇范围内五大类型移民搬迁对象;计划在河东店褒河新城安置200户,主要安置河东店、宗营山区群众、特困户及土坯房对象等“两困户”;计划在各镇、办分散安置100户,主要安置全区土坯房改造对象。

二、移民安置对象

搬迁对象主要是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居住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恶劣的村、户以及市级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村、户;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三、职责分工

(一)成员单位工作任务。

区移民办:做好全区移民搬迁综合协调工作,分解年度任务、制订实施方案和移民搬迁奖惩制度以及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验收等工作,具体负责对安置对象补助资金的审核、发放工作,牵头做好移民搬迁安置房与普通商品房融合试点工作;

区发改局:做好移民搬迁安置项目立项、检查、验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扶贫、危房改造、道路交通等项目资金的申报工作,确保移民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顺利实施;

区财政局:做好各类移民搬迁资金筹措、划拨,并做好资金监管工作;

区民政局:做好全区土坯房改造结合移民搬迁对象的汇总、上报工作,负责分散安置项目建设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汉台分局:做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户的评估审定、移民土地权属登记和土地证办理工作;

区住建局:做好集中安置点建设图纸审定,监管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协助办理移民房屋产权证;

区交通局: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点道路交通规划,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协调实施移民小区相关道路建设;

区农业局:做好农业园区建设,为移民户农业产业发展和就业做好支撑;

区林业局:做好生态移民搬迁户的评估审定和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区水利局:做好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户的评估审定、相关项目申报及移民安置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工作;

区扶贫办:做好扶贫搬迁移民户的审定、扶贫搬迁项目申报及落实工作,协调争取相关项目资金。

(二)相关镇办工作任务。

1.负责集中安置任务的组织落实,移民对象审批,资料上报等工作。

2.负责分散安置计划安排、信息录入、组织实施、验收入住等相关工作。

3.负责土坯房改造与移民搬迁结合安置项目的组织、建设、实施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镇办要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充分认识到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对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促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结合,加快推进汉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各相关镇、办要将移民搬迁工作等工作推进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切实将各项工作抓紧抓牢,确保完成年度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二)严格考核奖惩。

区监察、财政、审计部门和移民办、政府督查室要组织专门力量,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补助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对措施不力、工作不实、推进缓慢的部门和镇办,要严格实施问责。

(三)严肃工作纪律。

移民对象确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操作程序,做到三级审核三次公示,上下一致,准确无误。

要严格按照移民搬迁专项资金使用相关规定拨付、使用专项资金,不允许坐支、挪用和套取财政资金。

不允许有弄虚作假和优亲厚友的行为。

对移民搬迁工作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汉台区20**年度移民任务分解表

附件

汉台区20**年度移民任务分解表

单 位 任务数(户) 备 注

汉王镇 100

徐望镇 200

武乡镇 150

龙江办事处 100

宗营镇 150 特困户20户

铺镇 250

北关办事处 50

老君镇 150

七里办事处 300

河东店镇 50 特困户80户

陕南移民搬迁的启示 篇5

陕南移民搬迁的启示

陕南移民搬迁的启示——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城镇化路径分析易鹏 昨天 12:19分享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正在计划中,习近平主席去现场调研后提出了要科学重建的思路。恰巧,我前段时间去了陕南地区,对他们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调研,两者都是自然灾害导致,都需要重建,从调研情况来看,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对于中国城镇化多元路径探索,以及自然灾害后的科学重建有一定借鉴价值。(注: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陕南地区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长期以来深受地质灾害影响,洪涝灾害威胁,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属于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的南水北调水源地,近400万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0年,陕南地区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高达187人。为此陕西省政府决定自2011年5月起,用10年的时间将60万户240万人民群众从大山深处迁移出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自启动以来,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共建设安置房18.52万户,占计划任务量的9.3%。其中,已建成14.64万户,在建3.88万户;建设集中安置点1850个,集中安置16.89户,集中安置率达到84%。目前,已有8万多户群众已经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了乔迁新居。从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实地调研来看,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各地灾后重建借鉴,尤其对于这轮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多元化可以加深认识。这些经验和价值主要集中在下面六个方面:第一,认识到中国这轮新型城镇化要走多元化路径。陕南移民搬迁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和提示,中国这一轮新型城镇化绝对不能以一元化方式来推进。这轮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方式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来进行,更多的是采取经济战略思维来推进,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形地貌的差异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还要考虑政治、生态等多方面战略思维,不可能只有一种方式进行。如在三沙设市就是考虑到国土安全,而在陕南这个自然灾害频发、集中特困连片地区,南水北调的汉江水源地区,就不能简单的算一个经济账,还需要算一个生命账、生态账、长期账等。这次陕南大规模的避灾移民搬迁,就是在这种特定小范围内进行的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城镇化推进模式。事实上,在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灾后重建,市场的手在积极性不会太高,政府不进行主导,完不成灾后重建也推不动城镇化。第二,灾后科学重建式的城镇化必须体现在可持续性上。中国是个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芦山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近年较为活跃,此前一次大地震为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往,灾后重建往往是就地重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重建投入往往因自然灾害再次发生打了水漂。面对这种局面,需要改变人与天斗的旧思维,需要务实的思考,采取回避式的灾后重建,毕竟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在灾害频发区域,与其投资巨大就地重建,还不如退避三舍,采取搬迁式移民安置的方式。尤其在一些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如云贵高原、秦巴山区,人的频繁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泥石流的风险。将人们从山上搬迁下来,既提高了安全系数又减少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是种双赢的决策。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就是走的这种回避式移民搬迁的道路。第三,将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和新型城镇化结合推进。陕南移民搬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不复制农村的老路方式,而是通过集中安置的方式来实现避灾移民和城镇化相结合道路。城镇化一个基本支撑点是要有城市,城市更能体现规模效应效率,因为有了规模才能通过交换,分工等各种方式来扩大经济总量,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一个新的布局,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陕南移民搬迁,采用了集中居住结合城镇化共同推进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到目前,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率达到84%,由于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和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中心村的“三靠近”原则,两年来开工建设的集中安置点53%都进入了城镇规划区,陕南三市城镇人口规模可增加25万余人,城镇化率可提高2.6%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城镇化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这一关键点,过去两年陕南三市通过移民搬迁共流转土地1.86万亩,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67个,推动了陕南偏远山区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形态加速向规模化农业市场经济形态的过渡,实施了山上是园区、山下是社区、“教育产业移民”的各种类型的产业支撑城镇化的路径探索。考虑这轮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是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通过把偏远地区群众搬迁到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社区化管理,使各地能够集中力量在安置点配套建设较高水平的基础和公共设施,提供相对之前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第四,创新了国有资产收益服务于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在这一轮的新型城镇化中,为了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实施的投入需要巨大资金,为此肯定需要多元的渠道来筹集资金。其中一种筹资方式,就是要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或收缴更多国有资产收益来解决。这次陕南移民搬迁,就采用了陕西省省属大型国企出资的方式,陕西有色集团和陕西财政分别出资20亿和10亿资金作为资本金成立了陕南移民搬迁公司。陕南移民搬迁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体现公益性通过筹集资金、参与管理、参与规划等各种手段有力的推进了陕南避灾移民的搬迁工作,也直接推动了城镇化。第五,采用了引导方式来推进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愿原则,不能搞强迫式进城和进楼,但也考虑到农民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度,为此需要更多的通过引导方式让这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和谐推进城镇化。陕南移民搬迁比较好的把握好这个节奏,一方面在前期让一部分有积极性的老百姓先搬迁出来,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使更多的老百姓自愿参与到搬迁工作中来;另外一方面考虑到陕南土地稀缺的现实,适当采取激励制度,鼓励农民选择楼房居住。第六,加强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融合。陕南移民搬迁建立了一套面向外部全部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提高灾区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和谐性,体现了“新四化”中信息化既要和工业化融合,也要和城镇化、农业化融合的要求。在分析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城镇化路径存在的各种价值后,对于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还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使得这项工作更为精细化和高质量化。首先,要对未来人口分布趋势进行更精细化的预判。未来城镇化率会比现在提高得更多,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因此陕南930万人中的农村人口,很大一部分人将会进入陕南的重点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以及附近的大西安城市群或者中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这就意味着,在搬迁过程中要考虑到未来10到20年产业、公共服务水平等主导的人口分布走向,从而在移民搬迁点建设中实现更合理的布局,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复投资和投资浪费。当前就要有意识的将移民搬迁的范围扩大到市域范围或陕南甚至整个陕西范围,也适当要鼓励投亲靠友式、外地就业安置式的搬迁。其次,要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产业中的主导力量。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过程可以以政府为主,但人口聚焦后的产业发展,就得更加发挥市场的力量。如陕南的紫阳县已积极探索发挥本地富硒茶的资源,构造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城镇化的就业,又解决政府资金压力问题。在发展陕南产业中,政府既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对于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也要简政放权,培育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到生态型的各种产业中来。最后,要加大各种专项转移支付的集中使用。不可否认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市县配套的资金有一定的压力,既有财力不够的原因也有财政资金使用不集中的原因。陕南要顺应中央政府提高一般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的要求,将中央和省级对陕南市县的转移资金进一步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来办陕南移民搬迁这一大事,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轮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是顶层设计也要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央设定原则、方向、标准,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允许地方政府先行先试,探索城镇化的具体模式。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的城镇化路径,体现了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鼓励的地方先行先试基本原则,也体现了改革探索所具备的勇气和魄力。未来也要根据形式的不断变化,正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搬迁式城镇化路径的实施方案,不片面追求速度、更加注重质量,使得这次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四化的建设要求,为中国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探索更多的经验。(责任编辑:余江波)

易地移民搬迁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省有关政策要求,围绕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目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搬迁,建设千人社区,以偏远山区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的,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在坚持与全域城镇化、镇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三个结合的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1.zf主导,群众自愿。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全力推动。

按照精准扶贫、增收减贫、自主脱贫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工作,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因村施策,因户施法。

综合考虑镇情、村情,根据农户状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安置地点、规模和类型。

对不同情况,要因镇施策、因村施法,区别对待,扶持政策要优先向贫困户倾斜。

3.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从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搬迁安置宜城则城、宜镇则镇、宜社区则社区,因势利导,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年度实施。

4.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树立城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理念,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布局、高起点建设,加速城市扩容提档,培育壮大重点集镇,加快新型社区建设,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步伐。

5.产业配套,扩大就业。

牢固树立综合性、开发式搬迁的思想,一经搬迁,产业开发、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要全部到位,扩大就业,促进增收,能够致富。

二、安置对象及安置地点

根据韩城市人民zf印发的《韩城市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XX-2018)的通知》(韩政办发〔20XX〕227号)文件精神,全市计划20XX-2018年共搬迁12826户455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51户17166人。

20XX年计划安置2952户10173人,其中:建档立卡1745户616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为61%。

具体搬迁对象分布在以下镇办。

(一)芝阳镇:共搬迁502户1726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430户1476人,占比86%。

安置社区为惠民小区,惠民小区占地42505.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149平方米。

(二)金城办:共搬迁173户605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113户397人,占比66%。

安置社区为南涧社区(一期),南涧社区(一期)占地12268.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827平方米。

(三)板桥镇:共搬迁188户526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188户526人,占比100%。

安置社区为共裕社区(一期),共裕社区(一期)占地86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483.92平方米。

(四)西庄镇:共搬迁1028户3598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417户1507人,占比42%。

安置社区为盘龙新村,盘龙新村占地64714.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6612.71平方米。

(五)龙门镇:共搬迁280户980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18户82人,占比8%。

安置社区为北潘庄社区,北潘庄社区占地46071.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100平方米。

(六)桑树坪镇:共搬迁678户2357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523户1942人,占比82.39%。

安置社区为独泉社区、雷镇社区(一期)、竹园社区,总占地62278.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779平方米。

(七)城区安置:共安置103户381人。

其中:建档立卡人口56户231人,安置房为回购商品房,位于韩城市新城区五星路与韩塬路西南角宏阳佳苑小区103套12层高层住宅,其中户型77平方米11户、108平方米16户、104平方米20户、113平方米37户、126平方米17户、137平方米2户。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明细表详见附件。

三、项目实施内容及资金来源

(一)项目实施内容

本项目主要实施内容为安置房社区建设、购买空置房屋和原居住地的土地复垦。

1.安置房社区建设。

主要是龙门北潘社区等8个社区土地征收、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项目建设总占地471.8亩,其中建筑物占地92.77亩,社区道路占地235.09亩,社区绿化占地143.93亩。

总建筑面积338951.63平方米,其中建设安置房面积316074.06平方米,共建设安置楼43栋,其中高层8栋,多层35栋,两层独院342套,其它配套基础设施面积22877.57平方米。

2.回购空置房。

插花安置的回购空置房屋位于韩城市新城区五星路与韩塬路西南角宏阳佳苑小区103套高层住宅(12层),其中:户型77平方米11户、108平方米16户、104平方米20户、113平方米37户、126平方米17户、137平方米2户。

3.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为实施搬迁后对原居住的宅基地及地上建筑物进行拆旧复垦成耕地。

(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为83550.46万元,建设投资79559.21万元;建设期利息3991.25万元,建设投资包括:建设工程费用59878.39万元(安置房建设费用58917.17万元,公共服务设施费用961.23万元);工程其它费用15177.46万元(土地整理费4540.33万元,土地复垦费1180.80万元);基本预备费4503.35万元。

资金来源渠道为:项目资本金18550.46万元,申请银行中长期贷款65000万元。

四、项目运作模式及实施主体

本项目采取“zf委托代建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由韩城市zf与韩城市移民搬迁工程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合同,由移民搬迁公司负责本项目的融资、建设和后续管理工作。

按照委托代建合同的约定分年支付代建资金,市财政局负责将代建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履行相应的预算审议程序。

五、项目各方责任及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确保移民搬迁项目有序推进,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书记、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移民搬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办,具体负责检查验收、落实政策。

(二)牵头部门责任。

市扶贫办作为项目牵头部门,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监督工程建设和资金按进度依法合规使用,对工程进度报告和相关工程结算资料的合规合理性进行审核,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三)实施主体责任。

韩城市移民搬迁工程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应按批准的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施组织管理,对项目施工工程进度和质量负责,确保工程款项支付符合规定用途,不挪作他用,定期向牵头部门报告项目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等情况,确保项目如期竣工并验收合格,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市国土局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的原则,按照程序进行土地报批手续,保证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五)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

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实行统规统建,由市移民搬迁公司具体负责,在市招标机构的指导监督下,依法规、依程序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选择具备三级(含)以上行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社区安置房建设。

移民搬迁政策 篇7

办事方便住得舒心

“原来居住在山里, 办一个农医报销手续要走10多公里山路, 如今搬进新区, 有便民服务中心, 走几步路就能搞定。”说起搬进新区的益处, 住户郭建芹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灾难突袭后, 德胜镇没有单纯求快, 而是聘请浙江大学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调研后, 按照“起点高、功能全、便服务、可拓展”的建设理念, 对新区进行规划设计。在建好安置房的同时, 规划建设了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中小学、卫生院、派出所、法庭、社区居委会、商业街等行政及公益服务项目, 大部分项目已于去年竣工并交付使用。并且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 做好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了与小城镇配套的路网、供水、供电、排水、路灯、绿化、景观造型等建设项目。在做好基层设施的同时, 新镇区还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设立了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自来水公司、环卫所、计生等公益服务站所, 抽调镇里一批业务骨干负责新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大大方便了居民办事。

门口就业过得安心

走进新镇区村民创业园——江永根的服装加工厂, 只见20多名工人正忙碌地赶订单。作为最早一批入住的地质灾害移民, 江永根说:“原来住在德胜镇茅店村最偏远的百家畲村小组, 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就一万多元。现在搬到新区, 自己办了个服装加工厂, 不仅收入翻了几番, 还带动几十个妇女就业。”

为让农民“迁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该镇在新区规划建设之初, 就为商业、金融、餐饮等产业的发展预留了用地。新区的小餐馆在短短时间里从无到有, 常年经营的有六、七家。同时, 针对移民搬迁新区后, 大批40岁至60岁留守人员赋闲时间多这一实际, 全镇在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 利用德胜集团的原厂房建立村民创业园, 鼓励村民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加工, 吸引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办企业, 破解新区居民劳动就业难题, 促进其增收致富。镇里还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 对新创办的企业, 给予资金扶持。目前, 全镇已引进鞋服、农副产品、竹木加工等乡镇小微企业12家, 带动创业、就业2000多人。

健身娱乐活得开心

每当华灯初上, 随着新区广场的音乐响起, 饶碧秀和姐妹们便开始翩翩起舞。这支100多人的队伍中, 大多数是刚变身社区居民的农民。饶碧秀说:“以前搞活动没场所, 谈不上精神生活。现在住在新区, 有广场、有路灯、有音响设备, 晚上姐妹们一起健身, 相互交流, 心情舒畅多了!”

勇当移民搬迁的急先锋 篇8

电力系统本身不是移民迁安的主力军,系统内也没有将其列入重要任务,但在大局面前,淅川县电业局彰显社会责任,勇当移民搬迁的急先锋,自我加压,全员参加,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服务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双千双百”工程,全面打响了服务移民迁安保供电的攻坚战。

8月25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312户移民,是最后一批外迁移民。

提前3天,淅川县电业局服务移民迁安的工作队员们,就带着电力设备来到了该村,一户挨一户地走访移民,一家接一家地检查电源。

为了让移民走得平安,走得顺利,既能保证安全拆迁,又能保障有电可用,电力工作队的队员们一根电线一根电线地检查,该切断的切断,该牢固的牢固,该接通的接通,实在无法接通的,他们就架起临时电源,不让一户移民没电可用。

当天7点多钟,1192名移民乘坐客车顺利驶向新的家园,县乡帮扶队员也都先后离开,还在村庄里忙碌的只有身着橘黄或天蓝色服装的电力员工。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往来穿梭,或拆除不用线路,或清理现场电力设备,成为最后离开的人。

两年时间里,淅川县共搬迁168个村。自始至终,每个村搬迁,最先进村的人必是淅川县电业局的工作队员,最后离开的人也必是淅川县电业局的工作队员。

“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保证移民新村建设,保证移民和谐搬迁,我们电力部门责无旁贷,既是任务,也是责任!”淅川县电业局局长严君国说。

电力先行保安全

试点移民之初,淅川县电业局就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试点移民期间,领导班子每人分包一个移民乡镇,亲临现场指挥,深入一线服务,共组织发电机(车)15台(辆),参与人员300余人,24小时在一线解决移民群众在搬迁期间遇到的涉电问题。

搬迁完毕之后,根据搬迁期间出现的问题,局长严君国不止一次地和党委书记杨红举讨论:每次搬迁,现场局面很复杂,甚至说秩序很混乱,如果在电上出了问题,每一个小事故都是一个大事件,决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想方设法也得确保用电安全!”严君国说,这便有了淅川县电业局服务移民迁安开展“双千双百”活动的设想。经过向河南省电力公司和南阳市电力公司汇报,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从第一批移民开始,该局从主业及多种经营企业抽调1000名干部员工,组成700名队员的移民迁安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各100名的移民迁安共产党员号服务队、移民迁安工人先锋号服务队和移民迁安青年突击队,全力服务移民安全保电工作。

移民迁安志愿者服务队在移民村设立电力服务工作站,负责搬迁过程中的用电问题;共产党员号服务队主要负责做好移民特困户搬迁帮扶及后勤保障工作、处理供电突发事件和应急抢修;工人先锋号服务队主要负责400伏及以上供电线路、配电台区的安全维护及应急抢修工作,确保搬迁期间各移民村不发生停电事故;移民迁安青年突击队,由机关部室青年员工组成,负责帮助孤寡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搬迁及后勤保障工作,协助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和应急抢修。

淅川县电业局党委书记杨红举说,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电业局建立了“后勤为一线服务,一线为移民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机关为站所服务,全员为移民服务”的移民服务体系,使各职能部室都承担着相应的服务任务,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助力“大移民”的“大服务”格局。

为了保障这一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该局大力开展“争先创优”工程,以全力打造服务移民金牌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开展“双先”活动为载体,实行了“内外联动服务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闭环服务制度”、“承诺服务制度”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对企业内部的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这种全员服务体系和有序的服务流程,强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岗位间的合作性与协调性,提高了服务的运作效率。

领导重视谋好局

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淅川县电业局及早准备,研究部署服务移民迁安保供电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严君国、书记杨红举任指挥长的移民迁安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并以乡(镇)为单位,实施局领导分组指挥移民迁安工作,由书记杨红举带队,分包到移民乡(镇),亲临现场指挥,密切配合各级政府,做好移民搬迁工作。

4月29日上午,该局召开第二批移民迁安“双千双百”工程动员誓师大会,正式拉开服务移民的序幕,吹响了移民保电集结号。会上,局长严君国要求所有参战人员克服麻痹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激发使命感,无条件服从移民工作大局,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连续作战,认真落实“双百双千”工程方案,为实现“不伤、不掉、不亡、安全无事故”的移民搬迁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淅川县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局长严君国、书记杨红举、监审员张建伟多次深入移民搬迁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各分包移民乡镇领导全天坚守在一线,哪里有移民就奔赴哪里,吃住在移民村进行指挥督导。

6月5日上午9时,在移民搬迁启动仪式现场,50人志愿者服务队、50人共产党员号服务队、50人工人先锋号服务队、50人青年突击队迅速集结完毕。4支服务队按照移民指挥部安排,全天、全方位服务西岭村移民特困户20户搬迁装车。老城、滔河、寺湾供电所全力支援大石桥乡移民保电工作,与大石桥供电所组成50人的抢修服务队,于4月23日提前进驻西岭村,架设临时供电线路2.5千米,安装漏电保护器110台,拆除下户线172户,架设照明装置30台,出动抢修车辆4台,保障了西岭村、停车场、服务点、移民应急指挥部、仪式现场的临时安全用电,为启动欢送仪式打下坚实基础。

“老王,3号临时停车场需要架设4盏临时照明灯,今晚149辆客、货车要在这里停车过夜,现在能不能赶紧来?”8月15日12时35分,在盛湾镇兴化寺村的移民电力服务点,身为移民的农电工王振宇接到电话后,顾不上喝口水,立刻带上工具钻出了帐篷,赶往3号临时停车场。一个多月来,为移民村户的断电、拆除低压线路、架设临时用电、安装漏电保护器、24小时巡视,排除电力设备隐患……王振宇始终坚守移民保电服务一线,履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8月9日起,盛湾镇兴化寺村有2083人要分3个批次搬迁,最后一个批次计划要持续到8月19日,这里的供电线路、地理环境、用电村户姓啥名谁我最清楚,不会耽误大家干活……虽然今天我家要随第二个批次的大部队一起搬迁,但我仍然要坚守岗位,和供电所的同志们一起把移民的活儿干完、干好!”8月11日,在盛湾镇兴化寺村搬迁现场,农电工王振宇这样说。

据悉,在2010年第一批移民搬迁中,淅川县各乡(镇)供电所共计有32名身为移民的农电工在本村搬迁过程中,担负起责任,坚持自己家最后一个装车,完成最后一个月的抄表收费任务,做好本村村民扒房前的断电、架设临时用电线路及安全巡视工作,确保未发生一起涉电伤亡和用电投诉事件,服务工作非常到位,受到社会各界和移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今年第二批11个乡镇、101个村的8.6万移民搬迁中,又有33名身为移民的农电工脱离农电工的工作岗位,奔赴新家园,开辟新生活,但他们依然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身为移民却全力服务移民。

淅川电力服务队在服务移民搬迁过程中,先后受到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蒋旭光,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市长穆为民、副市长崔军等领导的亲切接见与褒奖。

保障到位抓关键

淅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淅川县电业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移民搬迁期间工作纪律的通知》《移民迁安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淅川县电业局服务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全供电保障方案》《关于加强移民搬迁安全供电督导工作》等一系列制度,为服务好移民搬迁供电工作提供了纪律保障和安全保障。

随着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启动,保证移民村的安全用电成为电力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由于大部分村民安全用电意识淡薄,安全隐患较多,针对这种情况,该局把移民迁安保供电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移民安全用电放在首位。按照移民迁安工作“不伤、不亡、不掉一人和安全无事故”的原则,制订安全用电措施和移民安全用电预控方案,确保移民不出现涉电安全事故;二是优化预控方案,搞好调研。组织人员深入移民群众,对搬迁可能存在的问题再排查、再梳理,确保未雨绸缪,万无一失;三是按照“政府主导,配合服务”的原则,搞好供电优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搞好移民搬迁临时供电设备、物资、车辆等保障工作,备好应急服务人员,搞好应急演练,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端正态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了搬迁顺利进行。

搬迁期间,该局投资300余万元购置的20台移民迁安服务车、50台应急照明灯和临时供电电缆线路、蜡烛、油桶、折叠床、桌子以及防暑降温药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物品,并从兄弟县(市)局调拨百余台应急发动机(车),充分发挥了物资保障作用。

服务移民谱华章

淅川县大规模移民启动以来,淅川县电业局充分发挥服务移民工作急先锋的作用,广大电力员工以服务移民工作,保障安全供电为己任,视移民为亲人,无私忘我,谱写了供电优质服务的华彩乐章。

8月9日,老城镇、滔河乡、盛湾镇共计716户3018人同时搬迁,又是一个单日移民总数之最。

当日,进入3个乡镇的客、货车有400余辆。因公路运力有限,当晚,滔河乡白亭村80多辆货车未能按时进村,造成近百户移民的装车任务延缓,滔河供电所立即启动夜间临时照明应急方案。

白亭村共分两个批次搬迁,8月10日搬迁一部分,剩余的8月19日搬迁。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东家亮堂堂,西家心慌慌”的情形。天没擦黑,7台应急高杆泛光灯,两桶备用汽油准备完毕。“白亭村坐落在丹江河上游的滩涂上,用来提供夜间照明的设备没有在山地或丘陵的村庄照射面积广。”滔河乡供电所所长柴建新盘算着村里谁家没拆的楼房高,在哪个位置架设照明设备最合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夜间装车。像这样的“交叉”搬迁用电隐患较多,加之天气炎热,降温负荷高,没有农网改造的线路故障多之又多,需要24小时安全巡视不间断。

这一夜,柴建新没有接到乡镇移民指挥部和村民的一个电话。23时睡下,次日凌晨4时醒来,柴建新总算睡了个“囫囵觉”。

今年滔河乡是移民最多的乡镇,搬迁16个村4046户,占全县移民人数的21.5%,保电服务任务繁重。8月10日,白亭村第一批移民走后,柴建新他们的任务是进村拆除低压线路。柴建新很高兴,前一天当众让自己难堪的农电工这一天干活挺积极。事情是这样的,在白亭村集镇的一个巷口,有一基10千伏高低压同杆架设的电杆,这条线路保证着滔河乡和盛湾镇的供电,迁移或被撞断都将加重移民保电工作。为防止进出货车撞到电杆,必须派人24小时坚守。一个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暴晒多时的农电工擅自离岗,当众产生抵触情绪。事后,柴建新说:“我理解弟兄们的苦,在这样炎热的条件下干活,难免烦躁,但是移民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必须尽好自己的责任,什么苦都不能怕。”

电业局员工的实际行动不仅感染着每一位移民,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赞誉。

去年6月20日,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县长马良泉签批明传电报,对在滔河乡凌岗村大规模移民搬迁启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电业局等9个单位通报表扬。

“移民保电工作做得很细、很实,为移民群众和谐搬迁作出了贡献,你们辛苦了!”6月29日上午,在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第四批移民搬迁现场,中共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亲切接见移民保电人员,并对供电员工为移民迁安工作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

上一篇:小学数学听课的评语下一篇:文言文阅读必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