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工业经济(推荐8篇)
促进高端人才聚集
——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发言材料
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市场突变的影响,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凝心聚力、排难而进,取得了初步成效,公司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几年的生产经营,目前已有10.5万锭的生产规模,生产涤纶缝纫线T20S---T80S等单、双纱线,成为公司的主营产品。公司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现有员工1300多人,公司年产纱14000余吨,年产值2.8亿元左右,年销售3.5亿元。年均纳税600万元,是城隍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纺织企业。
一、优化高新技术 促进企业发展
公司自创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与相关研发机构、院校的合作,研发生产新产品。2007年通过开发新品种、生产多品种、注重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诚信度的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稳固的客户群生产规模由1.5万锭增加到7万多锭;2008年与武汉纺织科技学院共同体建立校企研发基地,并合作研发“缝纫线检测设备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改造,进一
步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监测效果,产品质量大幅上升,生产规模增加到10.5万锭;2009年,与武汉纺织科技学院再次合作,引进该学院徐卫林教授研究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织技术”,应用在高品质缝纫线的生产上,且已获得成功,生产产品经客户应用,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此项目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协会科学进步三等奖。“嵌入式复合纺缝纫线”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填补了目前国内外纺纱技术的一项空白,该技术应用在生产线上,改变了传统制作股线的生产流水线,减少了络筒、并纱、捻线等三道工艺,还节省了生产空间,并且明显改善条干、强力和毛羽,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工艺制作股线相比,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2)产品节能达30% 以上;
3)设备投资及厂房占地节省30%;
4)用工减少40%以上;
5)成纱质量显著改善,其中强力提高30%、强力不匀率降低
10%、毛羽降低10%。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高端人才聚集
公司始终把人才兴企作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首要工作。加快
企业发展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关注各类人才的培养,积极在公司内部营造尊重劳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我公司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成长发
展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公司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企业从事专门研发人员共计30人,其中:硕士生以上学历8人,大学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12人,平均年龄40岁。我们的作法:一是为引进人才,公司联合知名院校以绩效管理为切入点,认真梳理企业管理的相关流程,建立了具有公司特色的“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关注组织绩效和工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二是结合公司适用人才特点,从外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我公司聘请了武汉纺织大学有关人员但任技术顾问和项目科研成员,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公司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成为行业领跑者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注重全员培训效果。每年按照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供培训费支持。采用“外引内联”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外积极寻求包括知名院校、咨询机构在内的外部资源长期合作,开阔员工视野,提升员工知识水平;对内依托专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及知识技能。
三、所获荣誉
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鼓励下,通过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不
懈努力,公司曾分别被评为汉川市纳税企业50强,被多家银行评为AA+级守信用企业,被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并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获得海关部门《进出口物收发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与武汉纺织大学企校合作的《高强低伸特
种复合缝纫线纺制技术》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进步三等奖;公司董事长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劳模”、2010被孝感市宣传部、回归创业办、工商联合会、孝感日报社评为第五届“外出创业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10月当选汉川市“人大代表”。公司生产经理梁杰被孝感市政府授予“十佳外来务工人员”。
四、下步的打算
1、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建立纺织教学实验基地,首先建设住宿条件和教学室。
2、加大技术革新改造,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对前纺清梳联进行系统完善,建立湖北省缝纫线工程技术中心。
3、提高缝纫线高支纱成纱质量,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4、按总销售收入的6%提取科研技术经费,投入项目建设;继续聘请武汉纺织大学教授,为我公司技术顾问和科研团队成员,共建湖北省缝纫线工程技术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 中国GDP总额335 353亿元。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5 4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7%,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 超过2008年的1.52%。2009年的基础研究投入为272亿元, 比2008年增长36%。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视角来观察,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连续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 有没有安排足够的科技投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那么中国经济与中国科技投入各自处在其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的发展同步吗?或者说, 中国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的发展?这是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国家制定宏观科技预算, 合理分配科技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领域, R M Solow[1]推导了新的经济增长速度方程, 分离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指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 并对美国技术进步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P MRomer和R E Lucas[2,3]将技术进步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 提出著名的新增长理论, 即在技术进步条件下, 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以避免,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也可以保持,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科技投入是知识增长的核心因素。F Lichtenberg、J Eaton等[4,5]利用Summers-Heston的数据来研究R&D支出与各国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关系, 发现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及其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国际间生产力差异。S Kuznets[4]对主要工业化国家大量经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在50~100年的发展进程中,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6.7%。
在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领域,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单红梅、李芸[7]对中国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中国科技投入不但对当期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存在滞后效应。朱春奎[8]通过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 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彭思思、祝树金等[9]利用CGE模型对2009年中央预算中大幅增加的财政科技投入对中国经济的短、长期影响做了定量分析。从短期来看, 国家积极的财政科技投入所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 科技投入的增加在长期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的升级。张明喜[8]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发现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对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张薇、焦少飞等[9]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陕西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因果性。
以上研究从使用数据看, 许多学者主要采用R&D投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等, 而较少考虑全社会科技投入。从研究方法看, 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灰色关联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等等, 重点研究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而较少考虑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优先度问题。
从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据分析入手, 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成长曲线研究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优先度, 分析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情况。
1 研究方法
1.1 单位根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理论分析认为, 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肯定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科技投入带来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而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带来稳定的财源, 从而保证科技经费的投入。那么实际数据究竟如何验证这种关系呢?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主要的方法[10,11]。
若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 则该序列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会产生“伪回归”问题, 为使回归有意义, 可对其进行平稳化, 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这样就会忽略了原时间序列包含的有用信息, 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必须的。对此可采用协整理论, 进行协整分析。进行协整检验的先决条件是时间序列是不稳定、非平稳的, 而且具有单位根。因此, 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然后建立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单位根检验同时也是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 只有平稳时间序列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考察随机过程{Yt, t=1, 2, …}, 若Yt=δYt-1+εt其中δ=1, εt为一稳定过程, 且E (εt) =0, Cov (εt, εt-1) =μt<∞, s=0, 1, 2…, 则称该过程为单位根过程。若Yt=Yt-1+εt, 其中, εt独立同分布, 且E (εt) =0, D (εt) =σ2<∞, 即εt~idd (0, σ2) , 则称{Yt, t=1, 2, …}为一随机游动过程。
若单位根过程经过一阶差分成为平稳过程, 即Yt-Yt-1= (1-B) Yt=εt, 则时间序列Yt称为一阶单整序列, 记作I (1) 。一般地, 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Yt经过d次差分达到平稳, 则称其为d阶单整序列, 记作I (d) , 其中d表示单整阶数, 是序列包含的单位根个数。进行单位根检验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如DF法、ADF法、PP法, 本文主要采用ADF检验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利用X和Y的过去值一起对Y进行预测比单用Y的过去值来进行预测所产生的预测误差更小的话, 就存在着从X到Y的因果关系, 此时称X以Granger方式引致Y, 一般用X→Y表示。同理, 如果利用Y和X的过去值一起对X进行预测比单用X的过去值来进行预测误差更小的话, 就存在着从Y到X的因果关系, 此时称Y以Granger方式引致X, 一般用Y→X表示。
无条件限制模型为
有条件限制模型为
其中, μt为白噪声序列, α, β为系数。n为样本量, m, k分别为Yt, Xt变量的滞后阶数, 令 (1) 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1; (2) 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0。
原假设为H0:βj=0;备择假设为H1:βj≠0 (j=1, 2…, k) 。若原假设成立, 则 (m,n-k-m-1) , 即F的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m, 第二自由度为n- (k+m+1) 的F分布。若F检验值大于标准F分布的临界值, 则拒绝原假设, 说明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
1.2 Logistic曲线
Logistic函数, 也被称为成长曲线函数, 由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珀尔、利德首先在生物繁殖研究中发现, 后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生长过程和产业成长过程的描述。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 本质上也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 因此用Logistic成长曲线函数来分析其阶段特征, 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行性[12]。像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 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缓慢, 已经处于成熟期,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 处于成长期。
Logistic函数曲线略呈拉长的S型, 如图1所示。在A点之前 (0~t1) 称为引入期, 其特点是增长缓慢;然后在A点和C点之间 (t1~t3) 迅速增长, 称为成长期;在A点和C点之间有一拐点B, 在A点和B点之间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在B点和C点之间增长速度越来越慢, 但均属于高速增长, 因此B点是成长期的鼎盛时期;在C点以后 (t3~∞) 增长速度变慢。
Logistic函数方程一般为
其中, t为时间, Y为因变量, 文中Y表示科技投入或GDP, L为Y的最大极限值。a、b分别为可控参数, 它们的取值大小是由Y成长自身特征和扩散中的环境所决定的。
求Logistic函数的一阶导数, 并令其为0, 得到t=ln (a) /b, 该点即为B点。继续求Logistic函数的二阶导数, 并令其为0, 得到
即得到A点和C点的横坐标时间t的值。
分别计算出经济增长曲线和科技投入曲线的A、B、C 3点的时间值, 就可以比较二者的成长阶段特点, 从而进行优先度的比较。
2 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数据一般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 GDP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主要采用1978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 其中2008年的GDP数据来自于2009年中国统计公报。科技投入数据包括2部分, 一部分是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数据, 另一部分是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数据, 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9)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数据时间跨度为1980—2008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时间跨度为1990—2008年, 部分数据根据往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进行了增补, 更早的数据缺失, 因此进行了省略。
3 实证结果
3.1 科技投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分析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和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 (全社会科技投入) 占GDP的比重, 如图2所示。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从1980年的64.6亿元增加到2008年2 581.8亿元, 增加了40倍,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 从1980年的1.42%一直降到1996年的0.49%, 然后又缓慢升高到2008年的0.86%, 尤其可喜的是,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全社会科技投入从1990年331.3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 123.81亿元, 增加了27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处于曲折中上升趋势, 1993年由1.92%一直下跌到1996年的1.49%, 之后又缓慢上升到2007年的3.06%, 达到最大值, 2008年略有下降, 为3.03%, 这属于正常波动, 但要引起注意。
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企业、社会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由于全社会科技投入包括了国家和企业及其他机构的投入, 因此更具有意义。国家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额的百分比从1990的41.99%下降到2008年的28.30%, 说明国家科技投入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2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采用EViews6.0软件, 对全社会科技投入 (X1)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 (X2) 、国内生产总值 (Y) 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如表1所示。经过二阶差分, 发现3个变量已经没有单位根, 是平稳时间序列, 符合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
注:X1为全社会科技投入, X2为国家财政科技拨款, Y为GDP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如表2所示,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 无论是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还是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 在1~3滞后期的情况下, 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但是经济增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和全社会科技总投入的格兰杰原因。从这个角度分析, 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 并没有保证足够的科技投入, 因此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相比, 经济增长是优先的, 而科技投入是滞后的。
3.3 Logistic曲线分析结果
如果分别模拟出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全社会科技投入、GDP 3者发展的成长曲线, 就可以得知3者各自生命周期曲线的特点以及当前状况, 从而可以横向比较各自的优先度情况。成长曲线可以用Eviews6.0方便地进行估计, 但是在估计前, 要分别确定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全社会科技投入、GDP的最佳理想值。美国2008年GDP为14.33万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100万亿元, 中国2008年GDP为300 670亿元, 也就是说, 美国2008年GDP约为中国的3倍, 我们用这个数据作为中国GDP的理想目标。那么能否参照美国的科技投入来设定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和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理想值呢?由于各国有各国的国情, 加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会相对稳定, 因此借用2008年GDP乘以3倍的方法, 分别设定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和全国科技投入的理想值为2008年的3倍。利用EVIEWS 6.0对GDP、全社会科技投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分别进行成长曲线模拟, 得到a、b参数的值, 然后再计算主要时间特征点, 总体上拟合优度R2极高, 均在0.98以上, 如表3所示。
说明:数据自1990年开始, 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经济增长在2005年开始进入成长期, 然后将在2014年到达拐点, 在此之前, 经济增长速度递增, 在此之后, 经济增长速度递减, 然后到2022年进入成熟期, 在此之后, 经济增长速度变缓。
全社会科技投入在2006年进入成长期, 比经济增长滞后一年, 在2012年到达拐点, 比经济增长到达拐点的时滞后两年, 但是在2018年过早地进入成熟期, 比经济增长提前4年, 也就是说, 全社会科技投入比经济增长提早萎缩。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在2006年进入成长期, 同样比经济增长滞后一年, 在2013年到达拐点, 比经济增长到达拐点的时间滞后一年, 但将在2019年过早地进入成熟期, 比经济增长提前3年萎缩。
从平均水平看, 财政拨款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科技投入比经济增长滞后2年左右。考虑到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科技投入在当期、滞后一期、滞后两期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 那么实际滞后情况可能还要严重一些。科技投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如图3所示。
图3中, AC曲线为经济增长曲线, A′C′曲线为科技投入曲线, 科技投入进入成长期的始点A′时间比经济增长进入成长期的始点A要迟, 但是科技投入进入成熟期始点C′的时间又比经济增长进入成熟期始点C的时间要早, 属于一种典型的“晚熟早衰”型曲线。
进一步地, 虽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成长曲线分析的原理各不相同, 但结果有相通之处, 总体上科技投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4 结论与建议
虽然理论上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关系, 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 科技投入无论是在当期, 还是在滞后一期和二期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 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 但是经济增长不是导致科技投入的格兰杰原因, 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或者说, 科技经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通过成长曲线模拟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发现, 科技投入平均滞后于经济增长2年左右, 具体表现在, 科技投入进入成长期的时间比经济发展迟, 但是进入成熟期的时间比经济增长早, 属于“晚熟早衰”型, 这是一种需要扭转的不合理现象。
经济增长是相对“客观”的结果, 不易被操控;科技经费投入某种程度上则可以“主观”控制。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推出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规划, 中央决定要加快对科技的投资, 这将有助于保证活跃的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投入的优先度。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公认, 国家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多种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建议国家应该将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到同步水平, 比如2006年的理想科技投入应该是2008年的科技投入水平, 应根据这个比例对未来的科技投入逐步进行调整。同时注意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使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进行良性循环,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J].Review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 :312-320.
[2]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5) :1002-1037.
[3]LUCAS, ROBERTEJ.Onthemechanism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 ofMonetaryEconomics, 1988, 22:3-42.
[4]SIMONK.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eed[M].New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70-75.
[5]单红梅李芸.1991-2003年间中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06 (9) :88-92.
[6]朱春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3) :29-33.
[7]彭思思祝树金谢锐.国家积极财政科技投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 :1-5.
[8]张明喜.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12) :66-71.
[9]张薇焦少飞程骏.陕西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情报杂志, 2007 (9) :127-131.
[10]GRANGER C W 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a, 1969 (37) :424-438.
[11]GRANGER C W J.Testing for causality:a personal viewpoin[t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80 (2) :329-352.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
从刘少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决策层在建国初期对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有过这样的主张:先着重发展轻工业,再着重发展重工业。但为何后来放弃了这条道路而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另一条道路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国际环境的制约
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美国觊觎朝鲜,干涉台湾问题,局部战争很有可能一触即发。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在经济布局上就必须未雨绸缪,要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提供保障。因此,在工业发展上,需要向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倾斜。除了军事威胁,美国还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经济封锁和禁运,许多军事物资和设备,重要的工业、交通、通讯物资和设备禁止向中国出口。这种情形下,先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积累工业资金的设想在党内站不住脚了。必须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力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保卫祖国,抵御侵略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我军装备极差,与美国军队作战没有胜利的把握),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
——《毛泽东致斯大林同志电》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卷入与美国直接的军事对抗中。这让中国越发意识到迅速提高国防能力、军事动员和保障的能力,建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的急迫性,而重工业的发展又是关键所在。
二、改变旧中国重工业严重落后的内在需求
百年屈辱的近代史给中国人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建国初期的中国,刚刚从多年的战乱中走出,获得了统一和解放,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新生政权面临着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让国家迅速发展,因为只有经济的强大,才能一雪近代的耻辱,并进一步巩固政权。而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在新中国成立时,轻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中占70%以上,而重工业比重不到30%。重工业的门类残缺不全,多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这种结构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独立和国防巩固,也严重制约和妨碍了工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在1952年中共中央财经经济委员会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中就提出了以下内容:
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
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执笔起草了《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的报告》,明确指出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到1952年7月至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已经基本确定,并在党内达成了共识。
三、苏联工业模式的影响及帮助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共产党面前有三条工业化道路可以走:一条是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先通过对内剥夺农民、对外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然后投资轻工业,待进一步积累资金后,再来发展重工业;另一条是德、日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用国家的力量,对外加紧进行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战争,对内加大税收,较快积累充足资金,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再一条是社会主义苏联的道路,通过国内已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加上国家的统一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三条路,对于中国来说,前两条不可能走也不应当走。经过慎重考虑,党中央决策者决定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并且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了一起。
更重要的是,苏联对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也承诺给予援助,这无疑让中国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知道发展重工业除了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有对工业资源的勘察、对工业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对工业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等能力。这些,新生的人民政权都非常欠缺,只能通过苏联的援助予以解决。当中国方面确定一五计划的重心后,周恩来就立刻带领中国代表到苏联就“一五”计划中需要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问题进行商谈。在商谈过程中,斯大林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业资源勘察、设计、工业设备、技术资料及派人来苏留学和实习等方面援助中国。苏联的承诺坚定了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心。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建国初期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抉择,是国家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鞍山钢铁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公司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这都是一五期间在重工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北成为一五期间的重工业基地,那建国初期为什么会选择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基地呢?
提示 这道题目是对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知识点的进一步考察,作答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建国初的国际环境、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东北的地理位置等。另外,日本夺取东北后,在东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希望把东北建成它的工业基地,这也在客观上为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基础,这一影响也应客观的看待。
参考答案
(1)东北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和铁矿,具备成为工业基地的自然条件。
(2)靠近苏联,方便得到苏联的援助。
(3)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开发,客观上为东北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基础。
3.实施安居工程,让教师安居乐业。建设教师安居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县,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优师优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居所不安,谈何乐业?业所不乐,更何谈敬业?由于地域、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我县乡村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还较为艰苦,绝大多数教师以校为家,长期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值班房或周转房里,到头来也没有属于自己产权的住房,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县委、政府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把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先后两次在**市八县一区率先启动了教师安居工程建设。
一是建盖“园丁小区”。“园丁小区”于1996年7月破土动工,1998年3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小区占地18.36亩,总面积9716.2m2,总投资984.2万元,共建住房120套,平均每套住房面积80平方米。每套成本价为8.2万元,在县政府投入281万元后,最后以每套平均价5.86万元出售给教职工,让教师享受到了实惠。
二是建盖教师小区安居工程。县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政府成本控价、农村教师推动、企业市场运作”的政府行政行为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建房方案。工程从2006年5月规划,9月启动工程建设,到2007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工程占地面积为6.95万m2,总建筑面积为10.96万平方米,住宅楼36栋648户,每平方米售价仅为1198元。整个工程始终以教师满意为目标,通过政府成本控价、教师筹款购房、产权归己、市场运作的建设方式,力求使广大农村教师买得放心、住得开心、生活得舒心、工作能安心、退休后省心,千方百计打造“五心”安居工程,初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定向开发、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基本做法,闯出了一条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的新路子。
此外,2008年全县还积极争取到教师定向廉租房建设项目11个,投入资金700万元,建盖了总面积达7000㎡的教师值班周转房,涉及11所农村中小学,135套教师周转房的试点定向廉租建设工程现教师已入住。教师安居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广大教师住房难、住房差、住房挤等困难,为教师教好书育好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2007年9月举行的**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现场会上我县代表县区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4.想方设法,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多年来,县委政府十分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工资发放、教师职务聘任、培训进修、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权益保障等方面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认真落实有关规定,依法确保教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得到全面落实。
一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2009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委、政府认真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仍确保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津补贴的发放,在9月10日前把教师绩效工资全部足额发放到每位教师的工资帐户。
二是激励先进,做到待遇留人。县委、政府在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也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在每年教师节之际,县委、政府都要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定期对在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2007年至2011年
教师节全县共表彰优秀学校15所、优秀教师300人、优秀班主任80人、优秀校长20人。并依据《**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每年兑现中小学教学质量奖金40余万元。三是建立了为教师送温暖制度。实行了教师有病看望到家、有困难帮助到家、逢年过节慰问到家,建立了教职工之家,让教师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是关心教职工子女入学。制定《关于教师子女学籍管理及升学的相关规定》,“凡填报**一中的山区教师子女,达不到录取线的,给予适当照顾,双教职工的子女降20分录取,单教职工的子女降10分录取”。这些政策的落实,有效解决了山区教师子女的上学困难,增强了教师安心山区教育的信心。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健全考核制度,强化分配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建立以“公选、聘任、培训、考核、激励、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管理机制。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公开选聘**一中、**县高级职业中学两校校长和**县机关幼儿园的园长。近几年,县教育局按照县委政府有关要求,经过认真调研,反复研究,倾听了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并进行全面的考察,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商议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本着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顶着来自各方面的议论和压力,调整充实了14所中小学校长。接着又对各中小学中层干部和教育局各股(室)负责人进行公选,实行竞争上岗,把德才兼备、作风务实、办学理念清晰、能力强、素质好、实绩突出的教师选聘到领导岗位上来。通过招考校长、公选考核聘任校长和中层干部,形成了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通过这些举措,建立了一支精通业务,作风扎实,既善于管理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制定教职工编制方案,把“竞争上岗,转岗分流”引入学校管理,按需设岗,公开职位,明确职责,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一岗一聘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的实施。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用人制度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的状况,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与聘用制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对校内全体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奖惩和聘用(任)的主要依据,不断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健全了城区和坝区学校的教师到山区学校任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山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城区、坝区顶岗学习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和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服务制度与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对交流到山区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4.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只能参加非教师岗位的竞聘。遵循“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县委、政府的支持和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配合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并对每一位新教师实行岗位培训,切实保证新招教师的质量,坚决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此外,为解决我县山区教师紧缺,后勤工人数量不足的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用财政资金,采取录用顶岗代课教师、聘请临时工的办法帮助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
通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了人才资源的配置,使我县教师队伍真正成为一支心系学生、奉献教育、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队伍建设,实施科研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为此,我们把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全县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中统筹考虑,积极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夯实人才强教基础,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
1、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引导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这个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增强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心三爱”教育,开展了“文明园丁、模范教师”的评选活动,树立典型,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到全县中小学巡回演讲,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了广大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上进心和成就感,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2、重视校长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力度和激励机制。建立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根据**县中小学校长中长期培训规划和阶段性培训目标,先后安排经费组织名中小学校长到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知名学校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骨干校长等各类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县内18所学校的校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健全了校长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县义务教育学校(含高中)绩效考核工作意见(试行)》、《**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等,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民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考核校长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继续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校长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县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以校本培训和研本培训为重点,抓好新教师的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对每学年新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中采取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办法,安排优秀教师做导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具体指导,全程跟踪,学年末进行认真考核。对在职教师按“研训一体化”要求,以教研组为依托,针对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本培训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上研究课等文、理科交叉进行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使学校教师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近年汇编了《**县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与研究》、《理念篇》、《实践篇》、《求索篇》等多本校本培训丛书,供全县教师在职学习使用,促进教科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整合,收到明显成效。
4.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引领作用。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建立了优秀教师的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实施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县骨干教师考评认定方案》的要求,遵循“坚持导向、公平竞争、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评审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推、查、考、评”的方法步骤,在各中小学校推荐考核的基础上,经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组全面认真细致的考核,通过县教育局审核,再报县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县委、政府发文先后认定了三批骨干教师共,并召开了骨干教师认定表彰大会,努力造就一批在县内乃至全市、全省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实施科研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科研促进课改,以课改推动科研。我县从全县中小学的实际出发,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完善教育科研“三级”网络,即教科所、中心教研组(或课题组)及教师,制定了《**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校本培训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实验,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和办学效益的突破口加以落实,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域外人才到县干事创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浓郁乡情,感召优秀人才回归,为家乡建设贡献才智和力量。建立特聘顾问制度,重点吸收知名专家学者或在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域外人才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聘顾问,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对全县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智力支持。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域外人才制度,经常保持与域外人才沟通情况,经常走访慰问域外**县籍人才在县亲属,经常帮助解决域外人才来县创业遇到的各方面困难,鼓励他们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带信息,以各种形式为**县发展献计出力。
二是优化人才服务载体,打造人才服务特色品牌。强化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人才工作导向,把人才战略体现到产业战略中去,把人才优势体现到产业优势中去,按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全县人才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纽带,成立农事、加工、铸造等分行业的专家服务工作站,创建专家人才服务企业的系统化、长期化、全局化的载体平台,把人才、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引向企业,推动企业内部发展资源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提升县域经济整体
实力。
——明溪口镇“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将教育发展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围绕强基固本、服务于人民,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及“人才强镇”战略,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工程,较好地开展了“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工作,有效推动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各界的一致好评。现将我镇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乡域情况
明溪口镇位于沅陵县西北部,东与沅陵县借母溪乡接壤,西与古丈、永顺两县交界,南与二酉乡、北与借母溪乡毗邻。全镇面积平均257.34公里,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2.11万人。辖区内有两所九校,2010年秋初中在校学生485人,分设10个班,小学在校学生768人,分设19个班。中学教职工46人,小学教职工69人,初中专任教师45人,小学专任教师69人。
2.普及程度
(1)、2008学,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六年级毕业162人,升入初一161人(死亡1人),升学率100%;初中生年注册402人,内辍学12人,辍学率2.83%;初中毕业生人数165人,升入高中阶段人数140人,升学率为85%。学前教育情况:3--5周岁人数626人,入园人数333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3.2%,学前一年教育率98%。
(2)、2009学,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六年级毕业137人,升入初一137人,升学率100%;初中生年注册431人,内辍学8人,辍学率1.99%;初中毕业生人数118人,毕业参考116人,全科合格人数90人,全科合格率77.59%;升入高中阶段人数110人,升学率为93.2%,普职高比例为3:1。学前教育情况:4—6周岁人数432人,入园人数318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73.6%,学前一年教育率98.5%。
(3)、2010学,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六年级毕业184人,升入初一184人,升学率100%;初中生年注册485人,内辍学9人,辍学率
2.1%;初中毕业声人数114人,全科合格人数81人,全科合格率71.1%;升入高中阶段 1
人数97人,升学率为85%,其中升入普高44人,职高53人,普职高比例为1:2。
学前教育情况:3—5周岁人数556人,入园人数365人,其中学前班130人,学生人数44人,幼儿园人数191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5.5%,学前一年教育率99%。
(4)、农民教育: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镇党委镇政府把农民教育摆在重要日程。三年来,完成农民技术培训2500人次,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58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份。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增添图书5000余册,实验基地10亩,增置信息设备,提高了办学条件。
(5)、办学条件
中、小学校园总面积为45.95亩,其中小学面积为12.15亩,生均10.6平方米,中学校园面积33.8亩,生均46.5平方米。全镇中小学总建筑面积13099平方米,其中小学总建筑面积为4471平方米,生均5.8平方米,中学总建筑面积8628平方米,生均17.8平方米。全镇中小学已经消除了危房。全镇中小学教师用房3245平方米,其中小学1276.5平方米,中学1978平方米,中小学仪器已达三类标准。图书、报刊、劳动基地:小学总藏书15000册,中学总藏书17350册,小学生均19.5册,中学生均35.8册,教学仪器总价值中学701000元,小学171000元。音、体、美、卫设备及小学运动场镇党委政府正在筹备之中。计算机小学21台,中学86台。
二、高度重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我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黄豆、油菜、玉米、板栗、油核桃等农作物;由于本镇交通落后,自然条件差,大多数农民还是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思想完全被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束缚着。经济的落后制约了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镇党委、镇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和教育的辨证关系。
1、历任党镇领导均视教育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无论是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还是机制保障上,只要是教育发展需要,镇里都会优先保证。如为搞好迎省“两项制度督导评估”,成立了以书记任顾问,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镇里骨干为成员,强力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镇里坚持定期议教、视教,坚持节日走访慰问教师,坚持重奖优秀师生。三年来,镇里共拨出专项经费3万元,在教师节,奖励优秀师生20人次。
2、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⑴、2009年,明溪口九校建综合楼向上级争取资金25万元;⑵、2010年为高砌头九校中学部修建围墙和环
山跑道,先后向省高速公路指挥部和县民委争取资金18万元。
三、硬化措施,坚持强力控流保学不放松
特定经济环境影响,我镇一些学生家长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无疑增加了控流保学的难度。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上门宣讲、张贴标语、印发手册、出动宣传车辆等形式营造尊教重教的浓厚氛围,使“要读好书”、“学生不读书,家长担责任”的思想入脑如心。同时着力硬化控流保学措施,制定了〈控流保学措施方案〉,并实行了层层签定〈控流辍保责任书〉,全面实施了扶贫助学工程,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职任副组长,各村支书、主任,中心校长、副校长为成员的控流保学工作小组,并并层层签定责任状,实行“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三级控流保学责任制,流失一人,扣除镇、村干部年终奖金200元。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则实行“不准参军、不准提干(村级干部)、不发外出误工卡”的“三不准”政策,从而形成了一张全方位覆盖的控流保学网络,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0%入学。2010年全镇发放两女结扎户子女义务阶段读书奖励金4万余元。
四.我们控防并举,坚持优先周边环境不疏忽
将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作为全镇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头戏,坚持控防并举,使学校始终成为一方不受污染的净土。为建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镇里制定和实施了明溪口镇学校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的方案,明溪口镇关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决定,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的集中整治小组,不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排查整顿。2009至2010年,现任镇长邓防修先后3次带领派出所、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同志深入到我镇两所学校周边村组,对违章建筑、违规网吧及娱乐场所等进行打击取缔,使学校周边脏、乱、杂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在整治周边环境的同时,镇里更加注重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专门建立了学校治安应急处理机制,对侵犯学校及师生利益的行为,只要学校一个电话,镇派出所干警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由于措施有力,近年来,我镇未发生一起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闹事现象,真正打造了教师舒心、学生安心的平安校园。
五.基层政府主动作为,坚持尽力排忧解难不迟缓
随着办学主体以县为主的变化,我们将为学校排忧解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责当好教育发展的“勤务员”。平时,只要学校有困难,镇党委、政府都
会设法进行解决。回报终在付出时。近年来,我镇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事业、提升教育水平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走依法治教、全民兴教的路子,力促全镇教育事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的辍学率控流保学任务艰巨。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辖区内有相当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厌学情绪高,故而学生辍学现象与其他乡镇相比,我镇中小学的辍学率一直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办学条件不够完善。近几年教育负债压力大,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善中小学的校舍与教学设施,然而离现代标准化教学的各种设备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的要求都远远不够,与“两项督导评估”的标准相差甚远。如学校的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学校的仪器、实验室、阅览室、运动场都急待解决。
3、老师的待遇不高。
这些实际问题,党政府必须引起重视,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最大的努力去解决,使我镇的教育达到全县的先进水平。
明溪口镇人民政府
1 优先股
优先股通常会被认为是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产品, 它可以作为股债之外的直接融资工具。但是,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 优先股具有股票的特性, 属于权益资本融资工具, 资产负债表中记入所有者的权益科目, 股息于税后分配。而从金融的角度来看, 优先股也兼有债券特点, 通常无表决权, 要预先设定相对固定的股息收益率, 与债券利率类似。因此, 作为资本, 优先股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作为负债, 优先股可以增加长期资金来源, 解决“来源短期化、运用长期化”这一问题。优先股的混合证券特性可以满足投融资双方的多元化需求, 为企业提供创新型的融资工具。同时, 由于优先股股东可以获得相对固定的股息回报, 并在企业清算破产、解散倒闭时拥有优于普通股的受偿权, 这样就降低了投资风险, 增强了投资者直接为企业投资的意愿。
2 普通股与优先股的区别
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它将投资者的储蓄变成上市公司的经营资本, 然后上市公司再以分红派息等形式返还给投资者, 以此实现良性循环。如果股市不能给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回报, 那么, 这种资本转化机制就会被破坏, 最终导致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失灵。我国股市普遍存在不分红、少分红、缺乏稳定回报的投资产品等问题, 使投资者无法获得预期收益, 直接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资本市场低位筑底的背景下, 优先股的推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收益和较高的股息回报, 同时, 相对于普通股, 它的保障系数更高。另外, 优先股以市场化的方式促使公众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为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提供了安全稳定、有收益保障的投资品种, 也拓展了居民的投资渠道。
从美国同行业的相关经验中可以发现, 各行业发行优先股的目的集中表现为购置资产。目前, 国内公司兼并重组活动越来越活跃, 并且交易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并购方大多采用现金支付或普通股换股的方式实施收购, 前者财务压力大, 而后者会改变并购方现有的股权结构, 减少老股东拥有的公司权益比率。在股权变动数量足够大的情况下, 老股东会面临着失去公司控制权的风险。而使用优先股作为支付工具, 从并购方的角度来看, 它能够有效避免挤占营运资金和即时付现的约束。同时, 优先股无表决权, 能够解决控制权转移的问题, 而且更容易在兼并重组活动中被采纳, 有利于加速行业龙头的诞生。
在国内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鼓励企业以发行优先股等其他股权方式融资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选择。这样做, 不仅仅是因为优先股具有较高股息率、低风险的特点, 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进入权益类资产市场, 还因为优先股的推出丰富了国内资本市场的证券品种, 可以更加有效地释放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以满足不同资本投融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优先股既可以为钢铁、银行、电力、能源等寄望优化现有股权结构或改善财务结构的大盘蓝筹提供创新融资工具, 也可以为电气设备研发、通讯设备制造等尖端科技研究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创造条件, 从而缓解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融资难的问题。
3 利用优先股支持地方经济转型的建议
现阶段, 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用好优先股工具将会为山西综改实验区建设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鉴于此, 提出了以下3点建议, 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3.1 鼓励民间资本由银行转向资本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 山西民间资本较为雄厚, 仅省内银行存款余额就高达2万多亿元, 但是, 存贷比却只有50%左右, 大量资金躺在银行或流向省外, 无法真正转化为生产资金。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优先股收益固定、风险较低, 对厌恶风险、传统保守的山西民间资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 出台企业利用优先股融资的相关奖励政策, 开启利用优先股融资的绿色通道, 为企业利用优先股提供便利, 积极鼓励民间富余资金从银行转向资本市场, 就地转化为生产资金。
3.2 呼唤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入市
近年来, 监管当局一直致力于引进与发展机构投资者, 最为明显的是中国股市呼唤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入市, 而养老金、住房公积金也确实有增值的需求。但是, 由于A股市场波动较大, 投资风险较高, 并且缺少有稳定回报收益的投资品种, 所以, 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入市一直面临着很大的阻力。鉴于此, 山西省应抓住优先股推出的有利时机, 发挥全国省级“综改区”的优势, 积极申请成为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的入市试点, 从而推动诸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这类追求稳定回报收益的长期投资资金入市。
3.3 并购
并购是山西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形式和必然行为, 优先股可以有效解决现金收购和普通股换股所引发的资金压力、控制权减弱等问题。因此, 政府应积极推动山西省有条件的公司使用优先股实施并购重组或资产注入, 以解决企业并购重组的实际困难, 同时, 这么做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 助力整合过剩产能, 改善公司经营, 做大做强企业, 带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范利民, 张辉锋, 谢鸿华.关于我国发行优先股融资的相关探讨[J].商业研究, 2014 (2) .
[2]全先银.优先股与商业银行改革[J].中国金融, 2014 (2) .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绿色发展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但目前园区建设普遍存在污染企业相对集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控制污染不利,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承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创建生态型工业园区,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实现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工业园区的定位
建设工业园区是把企业向更大规模、更高档次、更大科技含量推进,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升级的载体,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园区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通过产业链关联共同使用公用基础设施、集中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发展循环经济,能获得比单个企业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区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科学规划和合理组织,营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发展,才能打造出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物质减量循环、污染控制有效、管理体系完善等功效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1]因此,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河北省现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工业园区建设始于“十二五”期间,“十三五”得到蓬勃发展,现已形成县县有园区的局面。多年来,工业园区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很多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仅仅依靠末端治理,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的成本将非常高。梳理现有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现状及管理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园区规划不科学,产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速密不可分的,各地为了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顺应上级工业企业进园入区的要求,发挥土地集约化效益,为建园区而建园区,不论是园区选址、产业定位还是园区布局,都带一定的盲目性。园区规划往往不是在充分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缺少科学性,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不能很好地衔接与协调。
2.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环境问题突出
工业园区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配置,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然而,由于目前许多园区的规划得不到落实,集中供水、供气、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设施不完善,固体废物处置场、甚至给排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规划承诺的设施未能先建先行,先期入驻园区的企业不得已而自行建设临时设施,导致造成重复性投资,分散治污水平低、排放去向无出路等现象,还形成一个企业一座锅炉房、烟囱林立,一个企业一个污水处理站、排污水分散的局面,造成园区企业肆意排污难监管,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2.3 准入门槛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效益难发挥
由于园区企业大多是当地形成的众多特色企业的简单聚集,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规模效益难以发挥,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普遍。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有限,清洁生产水平不高,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水平低,单位产品排污量居高不下。
2.4 环保管理薄弱,环境保护与GDP追逐相矛盾
政府建设园区重点考虑如何招商引资,怎样实现GDP的增长,从而忽视了环保工作。有的園区虽然组建了安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的GDP政绩驱动,使园区环境管理弱软无力。
3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原则。[2]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工业聚焦区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以规划环评统领园区建设,与项目环评协调联动
园区的规划环评应遵循全程互动、一致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多年的实践表明,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对园区建设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特别是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颁布实施,建立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
新《环保法》提出: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4]规划环评基于区域发展与环保的综合要求,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明晰园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功能区、环境敏感区的生态位置关系,论证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的合理性、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规划布局合理性、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环境合理性等,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科学有效的规划调整建议,提出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4]工业园区应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体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捆绑机制,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可以避免工业园区盲目建设,或因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nlc202309011806
3.2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准确定位
首先,工業园区的设立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红线的总体要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设立工业园区。如果工业园区选址涉及村庄的,应考虑村庄搬迁,或合理规划园区工业企业布局,通过功能分区、物理隔离等措施,实现生产区与生活区的相对独立,避免因园区开发而造成对村庄居民的污染影响,避免形成“城中园”或“园中村”。
第二,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产业布局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功能分区应与环境保护目标一致。如果上述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想进的项目进不来,进来的项目无处放,园区内部相互制约。比如某园区,本来产业定位是新能源产业的制造基地,但地方政府为了规划好获批,园区规划中只划定一类、二类工业用地,土地利用规划明显与产业定位不协调。如果该规划获批,则太阳能、风能产品、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就都不能入驻,明显与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相违背。在规划环评过程中,通过与规划部门沟通,及时对规划用地类别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三类工业用地;并且对功能分区提出了优化建议,将污染较重的产业布局在远离生活区的位置,基本无污染的产业与生活区相邻。不仅使园区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也从源头避免了园区工业生产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
3.3 基础设施先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是根本
环境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既是工业园区的必备条件,也是优势所在。园区可依照现化化的水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园区道路、供水、供热、天然气、雨水、污水、供电、通信等网络,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固体废物处置场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配置和废水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理处置和统一管理。园区环境基础设施要在企业入驻前先行建设,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创造条件,但要根据园区的开发时序合理规划分期建设规模和建设时间,既要避免企业因无设施可依托形成的无序排污,也是避免园区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浪费。
3.4 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总量控制,实现源头控污
各工业园区应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目标,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对入区企业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总量控制,来倒逼产业“淘汰落后”、“上大压小” 、“上档升级”,从源头控制污染。
首先,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新环保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再者,就是产业选择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传统产业相衔接,既不能“低小土”规划落后,也不能“高大上”脱离实际。对于地方特色产业,要用引导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淘汰落后”、“上档升级”。《新环保法》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要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应当由目前的目标总量逐步向环境容量总量过渡。在某地太阳能产业建设项目审批时,科学地运用了环境容量总量,为保护区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环保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预见,并用环境容量倒推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排放浓度,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了预见是科学有效的。
第四,以环境容量为先导,引导行业有序发展。有的行业过分集中又会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因此要控制建设适度规模,不能盲目地发展。例如某防水卷材小区聚集了几十家企业,该类型企业排放的主要源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有机废气和粉尘。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应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要以环境容量定发展规模,二是要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工程措施腾出环境容量。
3.5 实施生态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应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工业生态学将工业园区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设想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地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
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已经建设的工业园区,重点应该应用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其形成互补的生态工业链,达到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以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5]
4 结语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合理产业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生产、流通、消费、贸易和投资等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从工业生产领域推动环境和经济不断融合,实现绿色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云慧.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园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12
[2]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N]. 公告第3号,2008-8-13
[3]国家环境保护部.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N]. 环发[2009]96号,200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2014-4-24
[5]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助理巡视员. 工业园区必须加强环境保护[J]. 中国环境网,2007-2-12
【优先发展工业经济】推荐阅读:
优先优惠政策07-06
“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报告07-01
承租方放弃优先购买权声明书09-19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0-07
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06-13
工业经济与地区发展10-29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06-19
发展工业经济必要性11-09
区域经济发展06-01
无锡经济发展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