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读后感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作文读后感(推荐14篇)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1

小学语文作文读后感

1.地久天长的友情---读《陀螺王》有感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友情。最近,我读了《陀螺王》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了爸爸给“我”制作了一个很棒的陀螺,名叫“王爷”。小伙伴要走了,“我”想将心爱的陀螺王送给小伙伴,但是又实在舍不得,可是“我”更舍不得对伙伴的真诚友爱。所以,经过几番思考,最终还是将心爱的宝贝送给了朋友。

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们班上那转走的六名同学。他们分别是张申宇、李梦蕊、孙佳诺、安明雪、许博文和盛婕。他们转学的时候,别说是一只精美的陀螺,就连 一张纸都没有带走。他们悄悄地走了,直到开学之后,我们才知道他们离开了五年级一班,离开了这个大家庭,离开了我们。我们彼此只留下了一片片美好的回忆。 我情不自禁回想起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我们在一起读书、写字、画画、唱歌、玩耍……那欢乐的情景,令我处处难以忘怀。现在这一切,都变成我记忆中的画面,令 我回味无穷。俄-国的普希金曾经这样说过:“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也这样 说:“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是啊,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纯真,多么天真无瑕,多么珍贵!人们常说:“母爱是无价的。”但 是在我的心目中,友情更是无价的,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一个人在无法生存的时候,有几个朋友就可以帮助他度过难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友情化成了一把金 锁,把大家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朋友们相互依靠着向未来奔去!

亲爱的朋友们啊,让我们心灵深处的友情之花尽情地绽放,让我们的友情之树地久天长!

2.:《和时间赛跑》读后感

在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们学了《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林清玄。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在念小学时,最疼 爱她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内心很悲伤。爸爸告诉他外祖母永远回不来了,他问“为什么?”爸爸回答说:“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也不能回到童 年。”听了爸爸的话,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他每天放学回家,站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虽然明天还会来,但是永远 不能回到今天了。时间过得那么快,心里真着急。从此,看到太阳快落山了,他就下定决心:要在太阳落山之前到家。他飞快地跑起来,他常常和时间赛跑,在以后 的几年里他受益匪浅。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2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语文世界.作文教程》 篇3

《语文世界·作文教程》按照小学到高中年级分为十二个培训级别,每个级别一套教材,包括一本《写作训练》、一本《写作基础》和两张光碟。《写作训练》主要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采用简单、科学、系统的思维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基础》则将简单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深化,注重启发、引导,通过专项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掌握写作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并逐渐积累写作经验,使思维和写作技巧得以升华。

《语文世界·作文教程》依据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教学知识点按培训级别统筹安排,由浅入深贯穿到各个级别当中。这套教程的特色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我手写我心。”

亲爱的同学,当你打开《语文世界·作文教程》的时候,你会发现写作的世界五彩缤纷,其乐无穷。“从此不怕写作文”将伴随着你的语文学习,一切都会是那么轻松、快乐和美好。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4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白菜的辩证法着实让我迷糊,无非是至淡乃成、无味则甘的道理,却让作者大费笔墨、旁征博引,竟将白菜作了这般深奥的研究。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5

唉!真后悔我那时的想法。手里拿着书,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书,书里的每个作家的文章时我入了迷。特别是牧玲的特长生这篇文章,是我无法忘却书中的主角八安是个会逃学的人,学校的老师对他也没办法,可是在一次偶然老师知道了八安喜欢画画,所以就叫八安学画画,八安越画越好,变得既不逃学也经常带画板和纸之去写生。后来越来越神奇的事情发身在八安身上,后来发现八安是全才之后就被校长强制学习,后来八安连去去写生的机会也没有了。

这是我感到了八安很可怜!原来很自由自在的,可现在却被限制在那每天早到晚的学习,跟本不像以前的快乐少年,反而变成只会学习的机器了还有一段中的一句话,当时快要上课了,八安是叹了一口气,低着头向教室走去时。我觉得很可惜。要我也变成八安那样,我想我会疯掉的。

三年级语文作文《狗牙雨》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狗牙雨》这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本书深深的感动了我。

讲的是:杜少岩和他儿子杜元潮家乡遇到洪水坐在棺材盖上飘到了油麻地,油麻地的地主程瑶田收留了他们并且叫留了下来。地主程瑶田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程采芹,以前害羞的她自从杜元潮来了的时候变成天和他玩。

读完之后,我变为他们能在洪水大发的时候从死神手中逃脱感到无比的钦佩,油麻地的地主程瑶田不和其他地主一样整天装出一副令人讨厌的神色,而是宽容的收留了一无所有、身无分文的杜少岩父子俩。曹文轩把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变的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篇7

一、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 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 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作文教学中, 激发写作兴趣, 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师在训练过程中, 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观察, 乐于写作。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 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 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 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 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 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 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 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 给学生理清思路, 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 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 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 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 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 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 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 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 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 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 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 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 说不出了, 但是, 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 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并且说得很详细, 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 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 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 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阅读与作文结合, 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在讲读课文时, 要把每一篇都当做范例, 从读和写的角度剖析, 极力讲清如何写的问题。每讲完一课, 便可抓住单元训练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 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 写几句话、片段、全篇, 把读书和作文统一起来, 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和实践。如学习第八册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之后, 我让学生练写《可爱的家乡》, 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知道如何写。让学生以课文做样板, 利用课文材料练笔, 兴趣高, 思路广, 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从怕作文渐变为“乐作文”。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扩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鉴赏能力, 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一项时间长, 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 (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 , 仿其格 (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 , 仿其法 (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 。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 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 从仿到创,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开辟训练途径, 创设展示机会

高中语文作文探究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原则;策略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战高考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笔

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坚持的原则

1.开放性

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用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題。

2.自主性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自选题材、独立思考、自拟题目、总结经验等。

3.实践性

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具备丰富的思维和广阔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鼓励学生要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去搜集素材。

4.创新性

一般而言,一篇好的作文要想得到他人的充分认可,就应该凸显出亮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根据作文的要求,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

一篇文章倘若没有了素材,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让学生搜集到恰当的素材呢?严格依照作文的要求,筛选出具有代表性且新颖的素材。

2.研究拟题方法,为作文增添亮点

众所周知,题目是一篇作文的眼睛,一个新颖的题目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关键。第一,根据关键句子来拟文章的题目。第二,发挥想象,拟定新颖题目。想象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而且能够加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发挥联想能够为文章增添浓厚的美感效应。

3.确定文题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看到文题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基础的材料和联想的材料,经过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后,才能够确定文章的主题,从而就需要结合联想材料来确定出恰当的文题,这样既能够深化主题,还可以增加文章新意。

总而言之,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对高中语文教学简单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韩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谈[J].才智,2009(12).

[2]鲁明.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24).

欣赏数字中的语文读后感作文 篇9

知识是人类发展史中智慧的结晶。知识是社会前进的最大动力。知识也是财富。如果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掌握了经验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就能把知识转化成财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好比原材料和机器,知识愈丰富。财富就愈殷实。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人要不断给自己充实知识。知识如同光芒四射的烛光,把人生之路照耀得通明;来者从亮光中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去者似蜡烛燃尽,照亮了别人。

知识无处不在,它可能在农村。可能在军事基地,更在学校······

《欣赏数字中的语文》这篇文章就给我们大家呈现了一个完美的例子。作者把数字、语文这两个素不想识的朋友变成了同舟共济的“铁哥们”。

文章让我们知道了数字和语文密不可分,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证奇迹: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于是,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田园景色。

······

怎么样,知识的力量神奇吧!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细菌世界历险记》的书,它是由中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写的。读完这本书后,我非常佩服高士其爷爷,因为他在一次实验中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逐渐全身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尽管他“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是依然的向人们奉献了数百万字精美的科普文艺作品。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人们不经意间,一个庞大的家族正繁衍生息,他们多种多样,他们妙趣横生,他们就是细菌。在我的理解,细菌都是病毒,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细菌有好有坏。作者高士其爷爷以以一个细菌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细菌在旅途中看到的事情。向大家描写了这个“微型大世界”,就好像细菌的自述。对了,忘了和你介绍了,那个细菌叫菌儿,他为什么叫做菌儿呢?这个菌字的来历,是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失意的屈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儿”字的原因,是因为小。细菌可以分为七大类:放线菌、丝菌、枝菌、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你大概不知道,细菌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类的肚肠,是细菌的天堂,那有吃不尽的血粮。”细菌,别看他们小,他们可是吃血的小霸王,没准现在就有几个“兄弟”在你的肠胃里旅行呢。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细菌的知识,还知道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细菌对人类身体的伤害。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一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细菌世界历险记》读后感 (二)

《细菌的衣食住行》这本书放大了细菌、病毒们的生活,使我不得不赞叹:“这个世界太丰富了。”尤其是人体内,竟有那么多的细菌。

科学家从细菌的角度,把我们从头到脚比喻了一翻:从前门里进去,第一间是切菜间,两排大大的“磨菜刀”,上面一排又扁又平的“大板刀”,所有的“刀”都呈半月型排列得整整齐齐。再进去就是一个“厨房”,一部分细菌就在里面,慢慢吃,也有吃得过火的,在里面乱咬乱撞。当然,大脑会私自让“厨房”里流出一种腐蚀性液体,将细菌给淹死。然后就是小食堂、大食堂了,里面的细菌可多着呢!一个挨着一个,都快挤不下了,各种各样,最后就是后门了,很多细菌都是从那里出去的。

大家一定都认为细菌是形状的吧。其时,细菌也是有着一层薄薄的蜡制外衣的,只要放在水上一烤,细菌就露出娇嫩的皮肤。嘿!这可真有趣。

很多爱美的女人,天天在皮肤上抹胭脂,涂粉。她们讨厌农民工身上的气味,嫌他脏、臭。其实,这些农民工整日泡在阳光下,这才叫健康美。而那些爱美女士,娇得爬不了山,下不了地,走不了路,体质太差。虽然每天可以洗澡把汗水、细菌冲掉,但是细菌哪是说没就没了?它们可是最喜欢皮肤娇嫩的人了,最喜欢待在她们身上,找机会进到她们身体里去。而那些拉车的、种地的,有着一身厚实的皮肤,细菌很难进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不能天天洗澡、换衣,可是,太阳帮他们杀菌呀,这可比洗澡都好呢!

那些病毒来势汹汹,还不一样样被我们踩在脚下?说明我们人类是很厉害的。不过,这个世界太丰富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一个小小的细菌都可能把我们致死。所以,《细菌的衣食住行》真是令我们大吃一惊呀!不得不赞叹:“世界真丰富,细菌真奇妙啊!”

《细菌世界历险记》读后感 (三)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它叫《细菌世界历险记》这本书讲了细菌的世界,作者是苏联的高士其,里面写了科学童话:菌儿自传,科学小品:细菌与人,和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菌儿自传”中,作者以细菌的名义介绍了细菌,里面还讲到了细菌最怕高温度的火。

“人与细菌”中又让我对人和细菌多了一点了解:人生七个阶段和五味、六色、二声、三香、一触还有细菌的衣食住行、形态和生物三元论等。

“细胞的不死精神”中我又明白了,一个细胞只要源源不断的有能量吸收就可以成为我们口中常说能长生不老的神仙,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大魔法师,因为它能分身,一变十、十变百、变千、变万,细菌飞的最高最远的旅行就是火山喷发,细菌和火山灰一起飞上万多米的高空慢慢的飘呀飘,它大概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回到地面上哦!大家一定知道温度计,它是用热胀冷缩的功效来计算温度。这本书还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水银容易冷冻所以水银温度计不太适合用于测量零摄氏度以下的物体,而酒精容易沸腾,所以酒精温度计不太适合用于测量温度太高的物体,比如沸腾的岩浆,与水银相反,就可以用于测量零摄氏度以下的物体。

这本书不仅给我上了一堂细菌生物课,它还给我带来了不少科学知识!

《细菌世界历险记》读后感 (四)

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好书,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细菌世界历险记》这本书,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带着我游历了整个细菌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祖籍福建福州人,他既是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又是诗人、教育家。他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个细菌在天空到人的身体,从被科学家抓走到被扔进水中,又从搭蚊子大叔、苍蝇大妈的便车,到乘风直上5000米的高空,以诙谐有趣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比喻向人们传播了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知识。书中的语言不仅形象而清新,既用简明的语句又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将科学道理阐释出来,虽然饱含专业术语与科学知识,但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趣味盎然。

这本书主要分成三部分:菌儿自传、细菌与人和细胞的不死精神,每一个部分都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其中肺港之役,最为吸引我的注意。

这篇故事写出了虽然细菌侵入身体是很困难的,但还是要注意保护身体,否则,身体中的抗体和白血细胞一旦减少,就容易得病了。细菌会使人生病,但却分解垃圾,帮助地球减轻负担。这个故事写出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矛盾的。

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1

但就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论可立的现象。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形式化、概念化,不但语言雷同,用词造句更难于理解,病句违反语法和语言规律的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和网络上流行的离奇搞怪的言辞也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受此影响,学生的心灵被扭曲,出现了一种新的“八股文”现象。比如:做好事、献爱心,大都用同一表现形式和手法。开头、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毫无新意和变化,语言失去了多样性,笔下的人物只有共性,失去了个性,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写得无趣、无味。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活跃,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个人的志趣、爱好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作文的风格自然不同。而现在中小学生笔下的作文,手法过于老练早熟,往往不是空发议论就是老气横秋,目空一切的大话,说是抄袭又指不出具体出处,但粗略一看却似曾相识。

当然,中小学生初学作文,模仿一些范文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目中的负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故有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寻章摘句,学生的书包里,课桌上摆放着如何作文的范文、范本,几乎人手一册,多的更达数册。作文不动脑、不用心,不用自己的语言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照抄、转抄、互抄也是随心所欲。

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当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什么文风、文体、文艺思潮之类的标准对他们显然是不适宜的。但学生迟早要离开学校步入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上的官话、套话,“假”、“大” 、“空”的文章也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这样下去,大家都用同样一个腔调,开口闭口都是一成不变近乎外交词令,又如何去做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工作,如何去同群众交流,如何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要改变目前学校广为流行的这一普遍现象,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作文入手,我个人认为,一般还是少用命题作文为好。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文课堂应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创造和能力的培养,开放思维。作文前,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收集、处理信息,对资料信息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联想,探究新内涵,构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放体裁,不拘形式,说写结合的作文课堂,应设立手口并举、协调运用的语言交流实践天地。比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等,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这样使口头表达、笔头书写、思维训练、文章构思同时得到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去写,打破传统式的“八股文”,克服新式的“八股文”。倘若思想不自由,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作文,结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但形成新八股,是不可能产生有独立、创新的思想家的。

在教育改革中,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改革,绝非易事,因为,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提出问题容易,但解决问题很难。要改变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应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不宜过多地使用形容词和过分的情节描写,以学生自有的心灵特征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要用通俗自然的文字,开展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描写,不要游离于事件和人物的中心。描写只是一种手法,为主题、为中心情节服务才是描写的目的。

探究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2

一、课堂教学与片段写作相结合

众所周知,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因此, 只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彼此相辅相成,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因为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文学化的视角感悟生活, 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范文, 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感悟及生活情趣走进自己的作文。

阅读课上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 更要教给学生写的能力, 毕竟哪位作者不是写作的高手。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不但可以让阅读教学灵活化, 也会逐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使学生从中学会写作技巧并进行效仿, 可谓一举两得。

二、构建作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系列

作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 立足学生需求, 立足教学实践, 科学地建构作文教学体系。如初一年级的片段写作, 学说真话, 说心里话的叙述描写式写作训练;初二年级, 学会说话, 把话说好———清楚有条理, 形象合情理, 生活寓道理的联想式片段写作训练;初三年级把话说美, 把理说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思辨式的片段写作训练。

从整个初中阶段看, 作文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表达专项训练、审题专项训练有素、立意专项训练、选材组材专项训练、布局谋篇专项训练等。而这几个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 指导学生一一进行训练, 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帮助学生审题、构思、立意, 拓宽学生思路,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帮助学生审题、构思、立意的过程, 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种方式配合运用的思考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范文、剖析比较、形象联想、实物启示、讨论争议、口头作文引路等方式, 让学生自己考虑怎样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具体写及如何写好的问题。中学作文多以命题作文为主, 不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也要去写。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 打开思路。此时, 教师有两个工作要做。

1. 让学生学会审题。

我们曾遇到这样一篇作文:有位哲人说过:人,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人, 最难做到的是战胜自己。是的, 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而不知病因, 或过高的估价自己而自高自大, 或过分的崇拜他人而自卑。人一旦战胜自我, 将会使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 谱写出壮丽的诗篇。请以《我战胜了自己》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夹叙夹议。这是一个给材料作文, 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所给的材料。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审清了题。首先, 题目明确要求写一篇记事的记叙文。这件事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件事使自己战胜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么, 这件事该怎么写呢?如果只把思路停留在学习方面, 就无新意。这就要看如何立意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动脑思考, 并进行讨论, 提供了十多个素材。比如, 可以写自己与疾病做斗争战胜病魔;可以写自己在生活上一次独立的常事, 战胜依赖性;还可以写一次登山活动, 经理坎坷, 跨过荆棘, 使自己不再怕吃苦;还可以写战胜自己胆小、自卑、自私、骄傲等弱点缺点的事情。学生的思路拓宽了, 明确了主题, 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这次作文内容丰富, 别开生面。可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会积累素材。

只有多读书, 才会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 学生的自觉性差、约束力差, 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可安排读书作业, 除了教材里的文章, 让学生每周抄录一篇课外阅读, 并写读后感。在假期中, 则阅读量加大。此外, 教师还可每周安排一节欣赏课, 让学生互相欣赏, 既扩大了阅读量又起到了督促检查的作用。长期坚持, 学生的读书习惯也就养成了, 视野随之开阔了, 思路也就打开了, 写起作文来就不犯难了。

四、多褒扬, 少指责, 积极鼓励写作, 激发写作兴趣

由于学生本身的素质、个性差异, 必然会写出层次水平不同的作文。而且, 学生很在乎教师的意见, 每个学生都愿受到重视。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这种兴趣便能转化为推动学生继续写作的动力。

五、打破思维模式, 培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 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 (即一种定式) 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思想僵化, 不敢创新, 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 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 缺乏这种求异思维, 每写作文, 总是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 总觉得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常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因此,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育中, 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 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课文材料, 作为思维的基础, 进行有创见的求异思维活动, 重新组织观念, 使之产生出某种新的东西, 至少是学生头脑中以前不存在的东西,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使“教材”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

我认为,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 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 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文以言志”, 大胆写“我”, 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 写我想说想做的事并且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 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如此, 创作才有灵感, 才能在作文中看到更多率真朴实的文字, 感受到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心灵的跳动。著名作家巴金曾说:“五十年里, 我在小说里写人, 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 我的理解, 按照我所熟悉的人, 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他强调写作是“我”的观察, “我”的理解, “我”所熟悉, “我”亲眼看见的等等, 无一不充分说明写作是离不开“我”这个个体的, 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语文作文读后感 篇14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骆驼祥子》是我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这部作品以旧北京下层社会的生活画面为背景,表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穷苦生活与悲惨命运,含意深刻,引人深思。

主人公祥子来自乡村,初入北平,他表现出了一种旧社会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与固执,他敢于奔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打拼,所以,当他决定拉车之后,他便自许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要在拉车上干出一番天地。凭着他的吃苦耐劳与倔强劲儿,他终于得到了自己的车,成了一位高等车夫,可是,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动荡不安,要想安稳地按着自己的梦想去发展,是不可能的。命运的捉弄使祥子的车被大兵们拉走,祥子一下子又掉回了生活的起点,他没有放弃,依然从头开始,但是,在往后的生活中,他的理想却离他愈加遥远,愈加渺茫了。生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着他: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为了车,他被迫与虎妞结婚;虎妞死于难产,车又被卖掉;喜欢的小福子自杀„„对祥子来说,这一切都如一场梦,一场辛酸、痛苦、委屈、气愤交织回旋其中的噩梦,现如今,梦醒了,什么都没有了,虚度了光阴,这些年似乎都白活了。正像书中所写道的:“车,车,车是自己的钣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了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祥子的希望破灭了,他放弃了要强,放弃了体面,开始了混日子,“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他吃喝嫖赌,吃卖他人,处处骗钱,处处捞便宜,他由一个自强体面、勇于奋斗的高等车夫成为城市垃圾,行尸走肉,“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总的来说,祥子的堕落并不完全在于他自身,是那时的黑暗腐朽的社会使人的幻想破灭,使下层劳动者失去丝毫奋斗的可能性,使他们自始自终处于被压迫中。他们的生活空间被束缚得极为狭窄,他们的命运始终被固定在一种最下贱最穷苦的状态中,容不得点儿的幻想,否则,命运将会更加悲惨,付出的代价将会极其沉痛。

书中另一位主要人物便是虎妞,她大胆泼辣,总要求别人按照她个人的意愿去做事。她喜欢祥子,而祥子对她却没有好感,所以,她就使尽一切诡计,耍尽一切手腕去得到祥子。她引诱祥

用心爱心专心 1

子,欺骗祥子,玩弄祥子,甚至用钱、用车作代价去换取与祥子的错误婚姻。她完完全全地把祥子当作一个提线木偶,任她指挥,任她摆布,她高兴怎样就怎样,直到她满意为止。她丝毫不考虑祥子的想法和感受,为了她的私欲,她不择手段地与祥子成就了一桩畸形婚姻并与父亲刘四闹翻,但是,婚后她又不满足,既想和祥子生活在一块,又不肯放弃刘四的家产;既蔑视大杂院中的穷苦人们,又“热心”地“帮助”小福子,最终是走向灭亡。她那种极端尖锐矛盾的斗争和变态心理,及最终的命运,既可怜又可鄙但更可悲。

其次,书中的其他人物,残忍霸道的刘四爷,狡猾阴险的孙侦探,抢车的大兵,当他们各自将祥子残害、镇压与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没落,走向灭亡。同时,祥子生活中唯一一点光亮的小福子,在生活边缘苦苦挣扎的小马祖孙二人,他们生活的光亮也都一点一点的惨淡下去,直至熄灭。他们都是好人,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之中连好人也逃不过毁灭的下场。其实,真正该毁灭的,应该是当时的旧北平,旧社会!书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渐渐没落,预示着旧的社会也正在走向没落,走向毁灭。老舍先生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以祥子为中心的平民圈子内的生活悲剧,扩而大之又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悲剧,整个社会的暗淡。

总而言之,《骆驼祥子》所描写的车夫这个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的职业形象,是其他任何一部作品都不能掩盖与替代的,老舍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和语言艺术大师。

上一篇:初中生光盘行动的建议书下一篇:雪花的微观世界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