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法之功能教学法(精选10篇)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功能法一改以往的教学法对语言形式体系的讲解和训练的重视,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方面。
功能法以功能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并受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影响。与形式主义语言学关注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及其关系不同,功能主义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各种功能。功能教学法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语言功能知识上,注重培养学习者根据特殊情景选择语言形式的能力。
功能法又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指导,确立或者说借用了“意念”这个概念。人类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操不同语言的各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意念范畴。因此功能教学法出现了功能-意念大纲,确立了外语教学的功能项目,如询问、请求、邀请、介绍、抱怨和指示、同意或拒绝、感谢或道歉、希望和害怕等,还将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者需要的意念组织起来,以便在特殊功能环境里交流,如表示时间、空间、存在、持续、频率、次序、性质、位置和运动等意念范畴,主要的交流功能包括评价、见解、情感表达等。
功能教学法认为学语言主要是为了用这种语言去达到交际目的,至于语言结构是不是百分百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语言情景,在情景中操练外语,并注意语言和情景、角色、场合、话题之间的配合。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任务型教学法带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色彩。它强调学生通过完成由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定的特定交际任务来完成语言学习,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它不是先教学生语言点,而是先向学生布置交际任务。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学生要从老师那里学习完成该任务必须使用的语言。
与这一教学法相适应的英文教材就是《新目标英语》。大家熟悉的《汉语会话301》也是这种教学法的典型体现,还有我们曾经特别提过的中级口语教材《说什么 怎么说》
1. 思维活动的武器
地理问题的思考离不开语言的思维, 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十分繁杂、难懂的问题时, 甚至会大声地说出话来。离开语言这一武器, 抽象概括只能是隐隐约约的意念, 无法进一步判断和推理。语言是思维的武器, 它承载、表现着思维的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可从学生的语言中推断其思维活动状态, 从而调节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 知识交流的工具
地理问题的提问与回答, 都要用语言来表达。课本中的插图、课件上的地图、影视里的镜头, 绝对是不能一味的“无声胜有声”。若是长时间在无声的世界里, 教学让人不解, 也令人恐惧。相反, 很有必要通过语言的提问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激起智慧火花;通过语言的分析, 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 了解知识迷宫;通过语言的感染, 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
3. 学科教育的法宝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今地理学科教学的主题曲, 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职责。学习地理就是进行区域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区域实际问题的解决, 地理教学承担着指导学生通过地理语言客观辩证评价区域地理条件, 对优越条件的客观评析, 培养学生热爱区域的情感, 激发建设区域的热情;也通过地理语言对不足一面的客观评判, 增强区域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并为区域建设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地理教学语言的特性
1. 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
(1) 要求语音准确。教法再好的老师, 如果发音不准, 不但使学生听不清, 甚至会歪曲其意。如“水资源”变成“谁支援”等不仅让学生费解, 学习困难, 也带来了心情不快, 甚至对老师的不满。
(2) 地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 要求教学用词恰当, 才可使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例如“锋面天气”教学, 冷暖气团相遇, 一曰“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一曰“暖气团抬升到冷气团之上”。“爬升”和“抬升”虽只有一字之差, 却道出了两种不同锋面的活动结果。
(3) 地理教学语句要通顺, 语言要有条理性。杂乱的句子, 不仅难听费解, 也会使人倍感地理学习索然无味, 影响教学效果。
2. 针对性、启发性
高、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的差别、知识的差异, 因此, 施行的教学语言应有别:对低年级学生, 语言要亲切, 语调适当慢些, 讲得细致, 重点反复, 难点深入浅出;而高年级学生就不能用“母亲喂小孩”式的教学, 语言力求精辟、简练, 指导利用规律, 寻找知识内在联系。例如:海陆温度变化不同的道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侧重于感性教学:当天气特别热的时候, 跳入水中感觉如何? (凉快!) 当你在水中游泳, 突然下雨了, 天也冷了, 而你泡在水中感觉如何? (温暖!) 从而使他们领悟出水陆温度变化不同的道理。而对高年级学生则应侧重于理性教学, 运用他们学过的理化知识, 提出“比热容大小不同”“热传导方式不同”等概念, 让高年级学生进行思考, 使知识具有一定深度, 引发更高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热情。
上述具有针对性的两种不同教法, 却具有共同的教学特色, 即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启发性教法对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上的正确运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生动性、幽默感
教学语言要体现出所教内容的情感。为此, 先要钻研教材, 领略出其中的情感, 以便讲话时让其自然地流露出来。教材内容再丰富, 如果没有领略出其中的情感, 诗句、语句再美也是枉然的。此外, 言语音量适当, 缓急有变。
语言的生动, 单是注意以上两点, 念念语句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如吟唱诗歌、贴切描述、形象比喻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紧张的学习气氛得到片刻的松弛。
生动穿插具有幽默感的语言, 那更是锦上添花。老师幽默的语言配以独特的风采、腔调和情感定会给学生留下抹不去的回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思绪、激发灵感, 充分挖掘创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语言;交际功能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同学交流。通过参与和互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才会得到不断提高。由于中考英语考试中口语、听力的缺失,使一些英语课堂教学淡化了语言的功能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点、语法的学习和训练,导致学生的听、说技能极差,不能用英语与人交流,使语言的学习失去了意义。
一、交际功能教学是语言教学及英语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交际是语言学习的价值所在,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英语新课程有六大理念,每一条都渗透着语言功能教学,其中有两条对此作了强调。英语新教材接近生活实际,设计了许多具有交际意义的任务和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交际功能教学是语言教学及英语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教学的要求和需要。
二、英语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学
要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学就要以交际型的教学活动、课堂活动为主要形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交际型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课前三分钟演讲
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和增强他们敢于在人前说英语的心理素质。由于初中学生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演讲的能力受到一定制约,演讲内容及演讲水平不能要求太高,简单的口头表达就可以。如,用英语谈天气、描述景物、汇报情况、话题表达等。学生哪怕只是说了三、两个句子,都是成功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真正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而非提高演讲水平、作文水平。
2.目标语言互动
目标语言互动就是生生间或师生间进行的话题交流。实际上它是语言在口语方面的实践应用过程。新教材内容接近生活实际,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就为互动创造了便利,使学生有说的欲望,并有话可说。互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两人间,可以是小组间,也可以是一人与多人间或集体间的互动。互动内容一般来说是所学单元的目标语言,可适当拓展延伸。互动对复习旧知识、衔接新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调查
调查是一个运用、表达、接受、理解、反馈的过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调查活动是用英语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提高听、说技能的过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调查活动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方式过于单一的调查;无英文交流的调查;无反馈结果的调查。调查形式可以是分组调查、班级自由调查、就近限数调查等。调查前教师给以示范,调查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调查结束后教师给予评价,使调查有始有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
4.采访
它是一种两人间或两人以上进行的面对面的问答或交谈形式。它贴近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有利于学生模仿、理解、掌握语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采访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对一的“单向式”,也可以是多人参与的“多向式”。采访之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问题,授予学生正确的方法。采访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查看,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解除学生心理负担,让他们开心投入。教师不要随便纠错,以免打断学生的连续思维。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采访这一教学活动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各种语用素质。
5.角色演练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需要连续变化的活动形式。”角色演练让每个学生分担角色使其参加到活动中,这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从而使语言学习变成真正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种丰富多彩、切实可行的活动形式。作为教师应努力采用角色演练的方式整合教材、创设情境,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分担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情景生动的氛围中进行交际性表演。
三、突出语言交际功能教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设计“交际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获得用英语与人交际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凸显语言功能教学,使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成为当今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他们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授课讲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也使的外语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对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大为褒奖之余,我们更应冷静思考,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那么如何上好多媒体教学课时和精心的课堂活动设计等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只有实现从“填鸭式”向“创新式”的转变才能使多媒体英语教学成为新世纪课堂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优点 新问题 重要因素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 CALL)已成为当今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其中主要以多媒体与网络更为普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的教,强调通过教师的最佳教学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强调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计算机辅助的有机整合,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过去的几年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教师在大量的增加,而且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尽管人们还没有完全探究到因特网(Internet)在教育中的潜在作用,而且普通院校对计算机的运用也非常有限,但显而易见,我们已进入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建立科学技术与作为外语教学(TEFL)之间的联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文字处理计算机的引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开始受到影响。文字处理计算机主要用于书面作业。而因特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教师观念上的革命,通过因特网获得的教学资料越来越可靠。当今,越来越多的师生欣然接受并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已被用于语言教学。根据Warschauer和 Healey(1998)的理论,这四十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三个主要阶段:行为主义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交际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和整体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一定的教学理论相适应。如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它们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授课讲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
兴趣,也使得外语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有利于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教师精辟简练的讲解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特定的语言情景。通过人机交流和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进行主题学习或专题讨论、会话或自主学习等。其优点如下:
1.1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兴趣 束定芳(1996)认为: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课堂又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整体优化,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具有较强的动态模拟功能和人机对话双向交互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传统教学媒体无法实现的效果。
1.2 教学节奏明快,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会带来高密度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英语实践量大面宽,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这种课堂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气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所提供的图像、影片和背景音乐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
1.3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课程本身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教师在授课中,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在英语交际中表现出熟练性和应用的灵活性。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不断升级发展,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由“苦学”变为“乐学”和“善学”。
1.4 授人以渔,激发学生能动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最具活力的内容。它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教师和教材,还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如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及互联网上获得。在教学中不仅要“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更重要的是“make him drink”。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变注重教法为注重学法。授人以渔,更为重要。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生为了扩大词汇量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前人和现代学者总结了许多记忆单词的方法,在互联网上和各种教学光盘中一般都可以找到介绍,有的还附练习,通过操练,使多种方法融会贯通,在日常学习不断强化,是之成为习惯,可把单调被动的“死记硬背”变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的主动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索引和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扩充学习内容,增长知识,课上课下结合,以课上代课下,以课下促课上,是学生真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在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大为褒奖之余,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更应冷静思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1 完全依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实践证明,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给英语课堂带来质的飞跃。然而,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的一些功能不可也不能取代的。为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由教师讲述的一部分内容,转变为多媒体演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学生和教师的口头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甚至优质课件评比也把是否有用上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个必备条件。但是他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而计算机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它应该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喧宾夺主;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先明确这样一点: 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用英语思考,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切不可为了追求在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气息,而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2.2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 鉴于多媒体教学的诸多缺点,有些英语教师认为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用鼠标代替粉笔。备课是将全部的教学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展示。我们知道,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参照教材设定的疑点、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管预测来决定课件的内容。而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而设立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具体问题的反映进行教学调整,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整、修改板书的过程中达到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目的。如果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并减弱教、学之间的互动性。这样看来,完全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工具,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教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使之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2.3 课件过于花哨 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认识和注意力。虽然课件内容展示时轰轰烈烈,有图、有声音。但有时有些课件的内容选择并不是很恰当,打乱了学生正常接受知识的顺序与习惯,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践效果。
2.4 新型的填鸭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交换,教师容易过分地加大课堂练习量,从而使计算机机械地代替教师,向学扩招条件下护理专业学生生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变成了换个式样的“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虽然教学课件的使用,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大量时间,但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强度与节奏,知识信息输入过量,训练不到位,这样又变“人灌”为“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危害更大。因此,要注意内容适量,即使听取反馈意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如何上好一堂优秀的多媒体英语课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其突出的优点,也有其不容回避的不足和弊端。那么如何上好多媒体教学课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
3.1 精心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没有利用多媒体手段之前,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考虑如何使课文内容讲解的引人入胜,也设计了许多很好的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个人演讲等等。但是由于缺少更丰富的手段,课堂缺少活跃气氛的动力,使这种传统的模式难以为继。而多媒体手段的引进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可以设计观看不同题材的影片片断,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形式要求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设计几个讨论题目而已。
3.2 丰富的课堂活动资料 由于我们身处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们在教学中希望得到更丰富,更系统的信息资料,并一次激发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想直观的得到表达思想的文化资料,如背景知识,获得与思想愿望表达密切的语言信息,如词汇、句型以及它们被应用的实际场景等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并要进行整理加以系统化,而且要合理安排,然后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满足他们的要求。
3.3 学生积极的反馈 在教与学中,学生还是主体。他们是矛盾变化的内因。只有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在课堂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最终取得所期待的效果;否则课堂就成为学生看热闹的娱乐课了。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把他们带入正确的轨道。
3.4 课外作业要及时布置 学生除了要做好课堂活动外,还要完成与课堂有关的一系列课外作业,这样才能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外作业可以布置的灵活多样,如观看全部录像并写出观后感,再拿到课堂上展示和交流,也可以收集和记录所得到的相关有用的语言知识。面对新时代,教师仅仅停留在“授业”、“解惑”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从而实现从“填鸭式”向“创新式”的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传统课堂的教师一言堂里真正解放出来。当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并不是否定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参与,并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英语教学优化学习环境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成为新世纪课堂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张建伟.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
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n
王蒙
n
一、焦点问题
Ø
思考语言的社会功能问题,以及由语言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Ø
演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n
二、王蒙其人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n
5岁上小学。
n
10岁时跳级考入中学。
n
1948年,14岁,王蒙参加地下党。
n
1949年,15岁调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工作。
n
1953年,19岁,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获得成功。
n
1956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年作者会议。
n
1956年秋,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极大反响。
n
1958年,24岁,被错划为右派。
n
1958年,赴北京郊区劳动。
n
1962年,赴新疆劳动。
n
1963年起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
n
n
三、王蒙成就
n
其间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翻译。1979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n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表作品共一千余万字。
n
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等二十余种语言文字。
n
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n
学术著作《〈红楼梦〉启示录》。
n
担任十余所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
n
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问学者、美国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
n
三、文本分析
n
为什么关注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揭示、澄明、到达”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居住在这家中”。
——海德格尔
王蒙这篇演讲的前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
Ø
(一)王蒙提出语言的三种功能:
Ø
现实有用的功能;
Ø
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
Ø
浪漫的功能(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Ø
(二)如何理解王蒙的观点:
Ø
①
语言创造了人:(反对语言工具论)提倡语言本体论,如“皎洁”。
Ø
②
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反对语言交际论)提倡语言文化论,如“我们俩困觉”。
Ø
③
语言的审美化:(反对语言反映论)提倡语言形象论,如“吃葡萄”。
Ø
(三)王蒙这篇演讲的后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的陷阱。
语言的陷阱:
Ø
语言和现实和你的思想感情脱节;
Ø
脱离生活,变成反面的东西;
Ø
异化、狗屎化效应、被语言文字主宰,扼杀创造性,扼杀活泼的生机。
n
四、怎样认识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Ø
(1)语言决定、生产意义。
Ø
(2)语言是思想的物质现实: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局限就是我的世界的局限。例如,现代“时间”是一种空间化的隐喻,“自……以来”;但是,在美国印第安的霍皮族那里,没有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同样,不同的语言体系生产出不同的“宇宙”,也就有了不同的生命观、宇宙观和哲学。
Ø
(3)语言限定体验:语言在瞬间体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性的养成人们感受的习性,如明月、流水;也横向地限定了人们的体验能力和方式,如月色、五味。
Ø
(4)语言本身也可以是美的形象。
Ø
(5)语言可以“修改”现实:王蒙是一个经历了“反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作家,特殊的经历和遭遇使他对“语言”的负面功能有着特殊的认识。他说,“语言文字可以反过来主宰我们,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扼杀我们活泼的生机”。
n
五、“概念恐惧”与语言的权利
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克郭尔提出“概念恐惧”认为,“恐惧”和“畏惧”不同,前者是对没有具体对象的恐惧。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很多语言就是这样造成一种“恐惧”,这些语言并没有创造“实体”,比如“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等。“一个青年在街上走”,这说明了语言本身隐藏着权力,影响我们的认识和思考。事实上,有“语言”的地方,就存在着权力的妥协、对立和斗争,就存在着“扼杀”和对“扼杀”的反抗。
n
六、再谈谈讲演
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演讲是一种沟通。在古代希腊,演讲被称之为“诱动术”。这包含了三个意思:
(1)广场性:利用话语修辞,调动公众情绪的相互感染;
(2)单向性:含有表演性质的独白话语行为;
(3)
共谋性:演讲是一种修辞性的“共谋”策略的实施。
七、王蒙讲演的风格:
外松内紧
亦庄亦谐
取譬引喻
n
八、思考与讨论
l
找出表现演讲者机智的句子。
l
怎样区分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
l
举例说明演讲者是怎样不断调动、活跃场内气氛的。
l
【摘要】 舞蹈的“结构”是一个作品的整体框架,编导在通过对舞蹈动作、舞段以及灯光、服装、舞台效果等集中的安排,体现了舞蹈编导的逻辑性思维。这种逻辑性思维的出现,说明了舞蹈的“结构”是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
【关键词】 舞蹈的结构;舞蹈语言;动作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舞蹈语言是以经过艺术加工、变化而成的舞蹈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两个方面组合的语言,它具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以及渲染舞蹈气氛的功能。舞蹈动作、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三方面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构成了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结构是指舞蹈情节发展脉络的起承转合,是编创者在作品编排中精心设置的开始、展开、推进和结尾的环节设置。舞蹈结构是情节发展、时间长度、舞蹈风格、舞段安排、舞台调度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某一方面不同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和信息接收。所以,舞蹈结构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
《last goodbye》是Kynan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舞蹈经历创作的作品。作品通过重复和叠加舞蹈动作的手法,大篇幅地采用舒缓的音乐,以及横向、竖向的空间流动,凸显出编导内心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编导的创作意图。
一、《last goodbye》的结构逻辑
一般来说,舞蹈结构确定以后,一个舞蹈作品的大致形象就依稀可见了。舞蹈结构的逻辑性是其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作品有了巧妙的结构设计,舞蹈的发展就有了逻辑性。这样,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在舞蹈结构大的逻辑环境下就有了较为深远的语言涵义。
(一)舞段的结构逻辑
舞蹈结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要想编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首先要把结构勾画出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让人们明白编导所要传达的信息。结构是编舞者充满联想的作品的雏形,它决定着舞蹈作品的轮廓和基调。
《last goodbye》共有七段长短不一的舞段,在这些大的舞段里又进一步地逐一划分了内部结构,其中不同的舞段分别包含了单、双、三的舞蹈组合形式。这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具有一些灰色基调部分,但又有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正能量情绪在里面。最为明显的灰色基调部分是从第四段开始的,首先以最为直接、缓慢、忧伤的情绪藏在音乐当中,淡淡地铺垫着。三人舞的一系列缠绕和紧密相连的舞蹈动作,也像是思绪的忧愁不断涌动,缓慢而悠长。而从第七段开始,音乐节奏逐步加快,与之前的情绪完全区分开来,表现出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感觉。编导在整段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由左脚出前腿开始,加上上身肩膀的动作,到右脚出后腿,再换重心到左腿,加上上身的来回交替重心的舞蹈动作。编导通过这一段大量动作的堆积,大幅度地在舞台上横向穿插,夹杂着少量较短的纵线或斜线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许是在沉淀情绪,也许是在整理自己。
这段动作虽然不只出现在第七段,但是在不同的舞段里,由于用了不同的音乐以及舞者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节奏和张力,它们所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在舞台上,为配合舞蹈段落所具有的流动性,每个舞者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舞蹈动作,流动出的不同路线:让它在慢板音乐的舞段里质感较为轻柔,漂浮不定,像是我们的思绪一直不断地跟随着某个事物而动,也许是在回忆,带有灰色基调;在快板音乐的舞段中,从动作的外形上看,将身体不断地旋拧以及伸展的动作,又让它像是一种处于纠结之中同时又带有正能量的情绪,仿佛表现我们在经历困难之后逐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编导把这些动作放在不同舞段当中,创造出不一样的情绪,又具有其所想要表达某些内容的逻辑。
(二)动作的结构逻辑
在舞段的结构之下,舞蹈动作也是有结构的。因为无论是编排那些动作较单纯、情绪较单一的情绪舞,还是构思那些动作多变、情节复杂的情节舞,编导都会精心选择、反复确定舞蹈作品的主题动作。由于结构动作的自然流出或精心安排,使得一部作品不仅有一条“线”贯通始终,而且它的每一组动作必然都产生某些寓意深远的韵味,鲜明地体现出舞蹈作品的主旨立意和中心思想。
从《last goodbye》第七部分的舞段开始,编导运用了大量带有走和跑交叉的一系列幅度较大的动作贯穿整个舞段。这套动作是由一开始肩膀的动律出发下沉到膝盖带动着身体走一个圆,从立圆到桌圆,每个不同面的圆组成起来的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很明显,编导在考虑这套动作组成的元素时运用了“圆”的概念,将身体的动律及动作的形态上都围绕着“圆”走。而这些动作的创作、手脚的路线以及身体的整体路线,都是编导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整体情景氛围所编排的。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也并非是简单的拼接而成,而是经过了处理,质感发生了变化。从这段舞蹈的主题动作来看,由肩膀带动下身然后出现的脚下的步伐移动,连接到忽然静止的状态,接着利用忽然刹车的动力去转换重心进行反向的旋转等一系列动作,这当中每个动作的质感和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肩膀的动作要缓慢,随着呼吸路线的“圆”需要饱满,带上胸腔以上的身体部位做动作,甚至影响到头的变化,手也随着肩膀的运动而放松地划出圆的路线。在这段舞蹈动作中,由肢体不同部位组成了不同的动作,这段动作本身其实就含有它的结构。同时,在高空间的动作之后则转为低空间的膝盖弯曲、重心下沉、脚向前大步滑动的动作,此时,上身的动作不?,配合上脚下的步伐,不仅是空间上的大幅度变化,动作上的幅度也被瞬间拉开。
试想一下,编导为何不选择将这两个动作规定为同时完成?笔者认为,相较于全身一起动,不如只动某个部位,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抓住观众的眼球,也使得动作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随着移动步伐的加入,舞者位置发生变化,不再是原地动作,有了空间的流动性。流动之后的“静止”使得动作在这一段舞段里有了切分点,进而反向旋转,出现不一样的动作元素。舞蹈动作连接的动作顺序的选择以及动作本身的结构,让舞段的产生必定有着舞段的结构。一旦编导的舞蹈结构形成,舞蹈结构中的逻辑便存在其中,舞蹈结构也就成为了“舞蹈语言”。
二、空间结构以及舞台效果的结构逻辑
(一)“时、空、力”要素中的逻辑性
舞蹈的构成一般包括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情感)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而舞蹈的空间结构既包括舞蹈的队形、构图这样的物理空间,也包括舞蹈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
《last goodbye》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从物理空间上看,它们在那个时间段是将整个舞台空间占满的,而其他的舞段部分多为几组演员同时或者在相差不大的时间段里,在面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着不同空间的相交叉或重叠的线路移动,流动的性质较强一些。在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方面,笔者认为当舞者独自一人在solo时,其动作就像是徐徐不断诉说着的话语,和其他人的静态相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和人物内心的孤寂。最后一段的结束编导选择了回到最初,但此时的“最初”已非彼时的“最初”,在经过了中间舞段的表演以后,结束的solo不再是第一段的演员来做,最后一段的“最初”也显得没有那么安静,分不清谁是谁的回忆和回忆是谁的,但是这个过程却都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两段之间相互呼应。编导通过复杂多变的物理空间,衬托出了作品情节上心理空间的变化,让作品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饱满。
此外,编导在处理动作的节奏和整体作品的节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节奏上,舞段与舞段之间连接得不太紧密,分得很清楚,让观众有休息的时间,心理上的压力也不太大。每个舞段的整体节奏也不太一样,动作和音乐节奏快慢的感受最为明显。第一段由舞者的solo为主要组成部分,过渡到第二段变成了两对双人。在这过程中,尽管音乐节奏有些相似,但是整体的内容和动作上却完全不一样。第三段的前奏依然是慢板,随着音乐的速度变化,动作的质感也逐渐改变,力度加强,速度提升。第四段至第六段音乐变得更加抒情,在考虑到作品整体内容的情况下,编导选择了使用大部分较为柔缓抒情的音?罚?衬托了灰色的情绪氛围。小部分的节奏较强较快的音乐,体现了编导的内心中一部分积极的、渴望的、正能量的情绪。第七段编导在动作上运用了反复叠加变换的手段配合音乐的沉淀和爆发,让情绪表达出来。
(二)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元素的逻辑性
舞蹈的空间结构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意象空间,这个意象空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表层的、可视的;一个是深层的、体悟的。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在其现有的结构语言中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无限想象的意象空间。舞台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无限的。这些舞蹈语言的表达正是借助舞蹈结构这一基本的形态来体现和表达的。
道具和布景也是构成舞蹈空间结构的重要元素。在舞蹈作品构思过程中,灯光、服装和道具等要素也同样被编导考虑在整个作品结构里,它们要根据作品的主题表达和情感抒发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逻辑性合理的同时,人物形象和所要表达的精神主旨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保证整个作品舞蹈语言的说服力和艺术水准。
舞蹈结构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手段,它要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高度融合。如果仅仅为了组织而结构,为了技法而技法,作品往往会变得没有支撑力,没有了情感的支撑,整个作品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只是为了表现而结构,作品往往就会成为哑剧而没有了舞蹈独特的身体语言魅力,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为此,编导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舞台经历,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 语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在语言学研究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乔姆斯基强调普遍语法, 认为人类的语言机制是固化在大脑中的, 人的大脑生来就已具有可以使人在后天环境作用下学会使用任何人类语言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 人们慢慢发现,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语言学的所有问题, 更多交际, 社会, 心理等因素使形式主义的发展面临一定的障碍。此时, 注重语言的交际性, 把语言看做交际手段的功能主义逆流而上, 引发了语言学历史中的第四次革命。
对“功能语言学”有一种狭义的理解, 即把它看作是“功能语法”, 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核心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单位功能的形式体现, 即研究语法领域中的“功能”。传统语法教学也面临着功能语言学的挑战, 这个新的语言研究转向为语法学, 语义学, 语用学及外语教学领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传统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的语法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而且这种教学法指导着无数教材的编写, 可以算是教师青睐的“保守教学法”, 尤其是运用在语法教学, 教学过程会更加严谨, 学生也会更加准确地理解语法现象。但这种教学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语法知识与日常交际运用能力不成正比。
而且, 我们经常会在俄语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写了许多单词, 要求学生把这些单词都变成第二格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把语法教学孤立化了, 即使形式变化无误, 但是运用到具体的交际场合就文不达意, 这就说明在语法教学中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语境。
三、功能语言学理论引起的语法教学思考
基于上述对传统语法教学的讨论和认识, 发现存在着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 对现有的语法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下面笔者就试着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寻找新的语法教学模式。
1.语法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 更重要的是重视语法的实际应用, 要通过功能语法的知识学习把语法知识具体化。例如俄语中学习名词第二格变化的时候, 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其形式变化上, 学生对每个词的变格很熟悉, 但却不知如何使用或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就有悖于语法教学形式与意义有机统一的目的, 学生脑子里只有一套规则变化, 而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发挥, 这就说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法规则与语言使用的内在关系。从这方面来说, 语法教学应以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 从功能出发, 重在应用。
2.建立语法教学与语境, 语用的有机结合。外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应注重在语境中理解语言, 掌握语法, 教师应根据教授的语法内容, 篇章内容来设定一个个小的情景, 设定相应的语域,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让静态的语法动起来。语言学理论认为, 语法和语境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理解, 完成交际任务。随着功能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剖析, 传统的语法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片面性, 语法翻译法已经不能满足功能语法的需要。随后, 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支撑起来的。交际教学法就主张语言教学应以叫技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在教学环节中给学生贯穿无数交际的情景来教授语法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在语境中人情语法规则, 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内在关系, 是晦涩难懂的语法变得生动起来。
3.从功能出发, 进行有效的训练, 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在语法教学中, 进行大量练习来掌握语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精讲多练”就是语法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外语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把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联系,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一般来说, 教师运用课堂的四分之一时间进行讲解, 剩下的四分之三时间留给学生操练, 因为外语是教不会的, 只能自己学会, 那么进行练习就是必要的, 如何使练习更加有效呢?就目前来看, 大部分语法练习都是以单个词或句子为主, 机械性地, 枯燥地操练, 功能语言学倡导语法规则与相应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 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不同要求, 涉及既符合语法规则又有相关语境的语法练习教材, 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直观性的语言环境中自发地去认识, 感受, 总结, 练习语法规则, 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知识的运营, 达到意义, 形式, 功能的和谐统一,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法知识的灵活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铭玉, 于鑫.功能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章兼中.国外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4]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域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艺术教学研究, 2006 (2) .
[5]李怀宏.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思想与外语教学[J].梧州学院学报, 2009 (5) .
[6]梁爽.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教学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0) .
[7]王宏伟, 刘露迪, 马静.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 2010 (5) .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常见类型
1.字词模糊
这是产生语言模糊性的重要成因之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动词、代词、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的时间副词、时间名词,以及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通常具有模糊性。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中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为什么不写成“张家想盖房,李家想造犁”呢,就是因为如果具体写出某一两个人,语言虽然是明确清晰了,但砍树人数也就仅限于这么几个了,语义反而窄化了。相反,“谁”虽显模糊,但指向的是任何一个人。它告诉我们,因为小村庄里的所有人都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滥砍乱伐,才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连同他们自己,一起走向毁灭,进而说明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语句模糊
字词有模糊性,语句同样也有模糊性。句子的模糊性或因本体模糊(语言所指对象客观存在的模糊),或因认识模糊(表达主体思想观念的模糊),或因表达模糊(语言使用者有意识的模糊)。白居易的《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属于本位模糊:“红”和“绿”本就是难以鉴别更难以言传的色调,“江花”多“红”,“江水”多“绿”自然就无法用言语准确界定,只能依赖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加以意会和想象了。
3.修辞模糊
严格意义上说,字词模糊、语句模糊当然包含修辞模糊,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是因为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许多修辞语句,具有模糊表达的特征。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辞格,就是以模糊性为存在依据和前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里的“一半”看似精确,其实也是虚指,它到底是多少?谁也无法说清楚,因为即便你本事再大,也根本没有办法到西沙群岛的海里去测量、去计算。但通过“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的夸张,达到“鱼多”的最佳表达。同时,“一半”的虚指,把深不见底、辽阔无边的大海写得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从语言学角度说,模糊语言具有诸如灵活伸缩、信息掩藏、礼节礼貌、文学审美、自我保护等多种语用功能,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语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掩藏、文学审美的功能上。
1.丰富言语信息
模糊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给文本的恰恰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使得模糊语言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佳最丰富的信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二度加工”时,就会获得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形成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开篇:“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对于小村庄的“美丽”,这段话并不作具体、准确的表达,而用“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加以高度概括、模糊表述。什么样的森林才是“郁郁葱葱”的,什么样的天空才是“湛蓝深远”的,什么样的空气才是“清新甜润”的,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有一幅属于自已的“美丽”。有人说:“这个小村庄山坡上的树木很多,叶子繁密得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绿得发亮,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绿色的光。空气清新,一阵阵清香迎面扑来,闻一口,甜甜的、润润的”;有人说:“小村庄河面碧波粼粼,河堤上的绿树绿得闪光,荫在了水面上,美丽极了”;还有人说:“这里的天空蓝蓝的,蓝得就像一个无边的蓝绸缎。蓝天上,一排大雁有的排成‘人字,有的排成‘一字,自由地飞翔着、鸣叫着”。你瞧,学生之所以对同一词语有不同的想象,是因为模糊语言给人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不论学生如何描述、填充,都始终指向于“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所代表的情境。试想,如果这句话改成具体、准确的描述,那小村庄的美丽岂不只有一个版本、一个样子?由此看来,模糊语言虽然极其简单,却能使人们展开无限的联想,以达到用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即“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丰满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但“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面对客观事物的无限性,精确语言往往会因为有限的表现力而无力承担“显象”之重任。而有些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恰恰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最大限度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连用三个“褪色”这一模糊语言来写老人生活的节俭:“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虽然这里没有言明过时布衣、蓝布包和大塑料袋“褪色”到什么程度,但已在所有读者心中勾画了一位生活简朴得有点寒碜的老人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为了海鸥却什么都舍得。看来,“褪色”一词的运用,并不只是为了单纯地介绍老人的简朴生活,更是为表现老人对海鸥的超乎寻常的无私的爱来个有力的铺垫,从而使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感人。
3.丰盈文章运思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元代学者程瑞礼就曾经说过:“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将军号命”。的确,作文须讲章法,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展开、收束,都要仔细琢磨、认真构思。教材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谋篇布局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比如《穷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句中的“什么”指向模糊,但作用有二:一是衔接过渡。正是由于这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敲打所发出的声音,才让心系丈夫安全的桑娜临时起意,萌生马上去探望生病的邻居的想法,从而引起下文,使得前后内容过渡自然、流畅,不给人以此时的桑娜焦急不安地思念丈夫,怎么又突然想到邻居的不合情理的唐突之感。二是刻画人物。既然桑娜能听到有什么东西敲打邻居小屋的门,为什么不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可见她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但就是在一心挂念丈夫安危而焦躁不安的情况下,她还能因听到声音而突然记起生病卧床的邻居西蒙,进而前去探望,可见她的心地多么善良。
4.丰厚美学意蕴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没有明确的外延界限,使得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伸缩性和弹性空间。这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构成了语言独有的模糊美,从而产生了含蓄、朦胧的审美效应和美学功能。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写瀑布之长、之美、之壮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明知道庐山瀑布不可能有三千尺长,更不可能是从九天而下,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换成具体数字。如果换成精确的数字,虽然符合客观现实,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却毫无诗意可言。用“三千尺”这个虚指来表达一个极度模糊的意义,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和令人惊叹的壮观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同时使整首诗语言优美,表现力强。
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运用
1.品味,感受语言魅力
古人云:“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这里的“语”和“言”就是指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达到语意隽永、余音绕梁、言不尽意、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应该透过语言表层,深入语言内核,体会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从中感受模糊语言的迷人魅力。比如《猫》(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整篇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里却突然生出个模糊语言“你”来,岂不突兀生硬吗?其实不然,作者故意不说“我”而说“你”,实在是妙不可言!这里的“你”泛指任何人,猫能蹭任何人,任何人也允许猫如此撒娇,并把它的脚印视为小梅花,这不正凸显出猫的可爱无比、人见人爱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写法,比单纯用“我”更能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用“你”不用“我”,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可分三步:一是理解“你”的意思,说说“你”可能指谁,学生在自由补充中就能理解到“你”其实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所有的人,包括作者“我”;二是体会“你”的妙用,这个句子为什么不用“我”而用“你”?交流讨论中体会“你”的表达精妙;三是读出“你”的意味,指导学生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带着对这只猫的喜爱,读好这句话。
2.推敲,提升语言品质
语言表达是有高低之分的。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心灵交流的桥梁,语言的格调、品味直接决定着作文的品质。有什么样的语言品质,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文章品质。语言品质是一个作家或一个写作者的文化音容。高品质的语言不仅要做到表达不走样,还要能够得体、传神,有韵味与品位,追求语言的和谐性、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和分寸感。比如《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此语句中的模糊语言用得真是好,从用词上看,两个“到处”既写出了鸟的数量多,满眼都是,又暗暗告诉人们鸟或显或隐的情态;“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用语简洁,却写出了鸟的种类繁多,体型不一,毛色各异,美不胜收;“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动作千姿百态,从数量、颜色、形态、动感等方面描绘了百鸟争鸣、群鸟纷飞的欢乐、热闹的场面。从句式上看,“到处……到处……”的工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的短语,“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相互交错,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清脆利落,富有节奏,顿生欢快跳跃之感,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鸟乐人欢的生动画面,也传递出作者的喜爱、喜悦之情。教学这样的语句,必须引导学生“驻足”多“流连”多“品咂”,像品功夫茶那样,运用情境渲染、朗读品味、比较推敲、明象入境、欣赏评析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温度、感受语言精妙、体验语言意趣、内化语言材料,在感悟文本语言品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图式,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
3.填补,培养想象能力
模糊语言往往是以简短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使文本内容出现了跳跃,留下了空白,引发人们去想象、去联想、去思考。这就决定了模糊语言的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拓充填补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力。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小小年纪的法布尔用三天时间捕捉纺织娘,一定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但课文只字不提,只用“终于”一词笼统概括。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教学时,就要以“终于”和“三天前”为抓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终于”留下的空白:
师:“三天前”“终于”,多么不容易啊。透过这两个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生:我仿佛看到法布尔蹲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小虫子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还是不肯放弃。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好一幅耐心等待图。
生:他还轻轻地拨开草叶,竖起耳朵细心地听着,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希望找到那只会唱歌的小虫子。草尖划破了他的皮肤,他却忍着、坚持着。
师:好一幅细心寻找图!
生:突然,法布尔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唱,他蹑手蹑脚地向前走,猛地一扑,衣服弄脏了,可那只调皮的小虫子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早已逃之夭夭。他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着。
师:好一幅用心捕捉图。
生:直到第三天傍晚,他才又发现纺织娘的影子,心想:这一回,你休想逃出我的手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前进,快到了,他屏住气息,放慢脚步,双手猛地一合,接着兴奋地叫起来:“哈,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
师:好一幅开心收获图。是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啊。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不容易呀。难怪他抓到后那么高兴呢。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法布尔此时的心情。
在这里,教师以“三天前”和“终于”两个词为原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几个抽象简约的文字却在想象力量的催化下,演变成耐心等待、细心寻找、用心捕捉、开心收获四幅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在把“薄”读“厚”的同时,也训练了言语应用能力。
4.练说,发展语用能力
凭借文本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模糊语言所产生的内容空白、语义模糊,恰好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语言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如何用好模糊语言这一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有力助推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燕子专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在介绍了燕子遭受到的生命危险之后,写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离自己最近的火车站”。政府是怎么“呼吁”的?“呼吁”了什么?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学时,先要让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讨论交流向人们“呼吁”要注意什么,接着以“如果你是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你会如何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解救燕子呢?”为题,安排写话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从前文中选取“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以及“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等语句,将之移植到政府“呼吁”这一新的语境中来,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这样的说写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呼吁”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爱之深、护之切,更重要的是,课文的静态语言融入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变成学生自己能运用的活的语言,有效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小议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主要差异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派.本文就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以及研究的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
作 者:陈桦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外语系,四川,泸州,64600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2007“”(9)分类号:H0-06关键词:转换生成语言学派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差异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这一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言教学方法,介绍了其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实例就此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 外语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我国对于外语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对于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交际语言教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此方法进行了逐一探讨。
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理论根据。其创始人之一是英国语言学家 D.A.Wilkins,1976年维尔金斯出版了《意念教学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一书,把交际法置于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交际语言教学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为世界语言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教学思想和方向。它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并受到话语分析、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具体运用,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运用。其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要教授语言功能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门语言的交际本领,没有具备这门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就不能说学会了这一门外语。交际教学法强调要把学生真正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并且要由学生亲历一种活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原则,教师和学生都要注重运用所学外语进行真实的课堂以及课外交际活动,在尽量模拟现实的交际情景中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以下部分就交际教学法的原则谈谈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的一些具体方式和做法。
一.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真实的交际场景
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概念中多注重语法形式是否完善,在交际教学法中更注重的是交流者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表意,即是否“get the ideas across”。而这种侧重面对于培养我国所急需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真实场景来训练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及应变能力。而对于真实场景的选用则要有一定的取舍,我们应尽量选择符合实际需要或符合中国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实际应用的语言情景。例如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今后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要接触或进入旅游行业,那么选用和旅游相关的场景则比较合适。笔者在教授英语专业成人本科三年级口语课时就选用了在带外国旅游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课堂交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情景练习是发生在一天旅游活动结束之际,团队要去就餐,领队提出要绕行天安门广场,以便游客可以看到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降国旗仪式,而地陪因担心堵车而耽误客人用晚餐及晚间观看京剧,双方发生争执。笔者让学生尽量想出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双方交际成功,地陪说服了领队或领队说服了地陪;或双方交际不成功,地陪直接带客人去用餐或领队执意带客人去广场参观等等诸多可能性,来训练学生对于对方要求进行答复的语言和应变能力。全班分成多个小组来练习不同的可能性方案,最后所有小组都在全班面前一一进行表演,大家一起评判。练习之后,学生纷纷反映这样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使他们掌握了基本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语言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际交际。
在运用此教学方法时,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教师要尽量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交际活动,就需要以鼓励为主,循循诱导,千方百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在交谈中的语言错误,我们不应忙于纠正。但是不忙于纠正并不意味着不纠正。这也是交际教学法一个经常性的理解误区,认为只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注重语法功能,实则不然。交际法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海默斯(Dell Hymes)就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形式的正确,语言的可接受性和语言的恰当性。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基本知识以及语法概念还得教,但是,知识点和语法教学不应孤立地进行,而应该在交际活动的框架内将所要讲授的语言和语法内容与真实的语境结合起来。从培养交际能力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的语法错误也不可忽视,但我们一般把错误分为两种,一种是影响交际的错误,一种是不影响交际的错误。对于前一种错误作为教师绝对不可忽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绝对不纠正后一种错误,只是分一个主次而已。
二.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要以学生为中心
语言学家认为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共同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并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交际语言教学法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角”变为指导。在交际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核心地位。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外语教学中的诸多环节例如听、说、读、写,都应让学生去亲历完成。很显然写的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完成,但我们要同时注重要让学生独立去听,而不是先讲大意再去听;要让学生有创造性地去说,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而不是反复背诵重复而已;要让学生积极去读去思考,而不是教师句句解释,满堂讲解。同时交际语言教学法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课堂活动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所以这种在相互依靠的基础上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尽可能多地贡献和互相学习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总之,交际语言观认为交际活动是学生自己学习交际本领必然经历的过程,交际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靠学生的内在因素,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就成为必然。在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的传统作用减少了,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语言知识和指挥句型训练,而是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还是学习的促进者,即课堂活动的协调者、管理者、顾问和共同参与者以及语言的指导者。首先教师要收集和组织课堂语言材料和活动,提供合乎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协调和指导课堂小组活动并着重改正学生影响交际的语言错误。同时教师在确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哪个方面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如何评价并对学生的语言活动给予反馈。在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的前提下,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客观,并尽可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实际有效的语言交际场景。英国语言学家利特尔伍德(William Littlewood)还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因为交际教学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和积极的气氛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各种交际教学方法,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选择实用语言教材
交际教学法通常以功能和交际活动为内容,强调在教材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最基本的材料可以总结为“6S”,即居住(Somewhere to live)、爱好(Something to love)、工作(Somewhere to work)、外出(Somewhere to go)、表态(Something to say)和娱乐(Something to do)等。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实际运用和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如报刊、广告、新闻广播、谈话录音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所用材料的题材很重要。这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他们目前和将来的实际需要。例如对于已经有工作经历的成教的学生就可多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事例和场景,而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最好就由询问和交流学习和个人或家庭情况开始,而逐步进行话题深入。比较有效地体现交际语言教学法内涵的一本教材就是美国麦克伦公司出版的<<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它集文字,•音像,实景,卡通,影碟,广播,电视为一体, 力求在虚构和摹拟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一套高水平的适用于交际语言教学的多媒体教材。总之对于教材的选用应以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是听力课,在听力教学中就如何使用交际教学法而选择合适教材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选用听力材料方面要尽量使用最原始和真实的而不是简化和改写了的材料。录音材料在讲话速度,地方口音方面也不应做趋向标准语言的改变,而是要调动学生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去参与理解,并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反映。同时针对我国外语学生多强于“教学语言”(即服从句型和课文教学需要的语言)而弱于交际语言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把真实交际场合的口语引入听力课堂,听力材料要多运用英语国家的地道口语,从而切实地培养学生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交际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功能性交际活动”(仅为了进行实践语言功能而进行的交际活动,是为了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还包括“社会交往性活动”(为了切实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交际活动,是为了社会交往而运用语言)。社会交往性的教学活动就要求更加有效地创造出真实多样的语言环境,这样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成为必然。其中当代最有效的交际语言教学媒体----电化教学就成为进行交际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极为有效的手段。它包括外语广播,电影,电视,录音,激光视盘,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比较有效地创造出真实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交往实景,基本上能满足交际语言教学的需要。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出版的系列英语教学录像 Follow Me 通过其纪实性的情景片断展示出不同的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清晰生动地把声音和形象、语言和情景相结合,利用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听说和运用此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交际语言教学课堂的一大特点是信息输入量大。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开展密集快速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交际教学法专家认为教学材料应配有适合的教学手段,例如介绍某个场合(比如谈判场合)应使用录像,电话谈话应该录在磁带上等等,所以仅采用简单的textbook教学法并不能满足交际语言教学的要求,而只有使用一个包括多种教学方式的teaching kit(“教学包”)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交际教学的要求。
笔者通过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发现通过创造生活化场景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语言的机会,同时借助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不再是外语环境的旁观者,而成为积极参与者,这又为学生提供了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技能的良好条件。尽管由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外语教学对课程及教材等的限制,使得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的自由空间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国家和社会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逐步重视,以及国内外语教学界在该课题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仍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参考书目:
1.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2.Gattegno, C., The Common Sense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New York: Educational solutions, 1976.3.K.Johnson and K.Morrow(eds.),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Longman, 1981.4.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方亚中,《实用英语语言表达技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与教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
8.马相明,《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向明友 徐玲,《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语言教学法之功能教学法】推荐阅读: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05-29
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06-12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09-18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09-28
C语言教学建议10-25
声乐教学语言要素分析10-30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11-08
语言《小熊过桥》教学反思06-10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07-15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