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精选14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发展思维,培养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发展,自己发展。那就要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参与的情境,如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安排自学内容和时间,培养自学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读书习惯,从读书中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尝试。

1.让“幽默”走进数学课堂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严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注意语言的严谨性,为了避免出现错误,上课时给人的感觉总是小心翼翼,很自然这样的课堂对学生会造成压抑,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思考问题的速度也会减慢,影响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主体作用,就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科学表明,轻松的心境能使人思维敏捷,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偶尔使用一两句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因为幽默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幽默还能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为了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好40分钟的课,愿老师多用幽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轻松获得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上好每单元的前几节课,重视指导学生自学

有些老师认为数学不适合学生自学,因为它的知识衔接比较紧,其实不然。数学知识内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当学生弄清它们的衔接规律以后,就能自己独立学习。因此,上好每单元的前几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不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学好,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就无从下手,所以必须认真上好这节课,使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如果能做到这些,对于后面的内容教师只需稍作指点,学生便能自学掌握。

3.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妙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千奇百怪,解题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巧妙的解题方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4.重视“阅读法”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往老师的习惯,总觉得数学课本没什么可读的内容,因此只要老师或家长让学生读书,他们总是习惯地拿出语文课本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2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 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首先, 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在课下多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 关心、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 从而得到学生真心的爱戴, 使学生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课程上,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设备。教具和多媒体设备都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图片、音像和实物, 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教学中,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当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 带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首先, 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教师应该选择能抓住学生注意力、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 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其次, 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导入课堂。例如, 教师在教授课文“快乐的节日”时, 可以先问学生知道哪些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是怎样过的、是否快乐等问题, 使学生迅速联系自己的生活, 进而热烈讨论、积极发言, 成功导入课题。最后, 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先提出教学内容的中心问题, 再由浅入深地提出一些小问题, 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将学生领入问题情境之中, 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活动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堂情况, 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小学生普遍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因此就应当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 采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例如, 教师在进行组词教学时, 可以选取学生上台, 给每个学生一个汉字牌, 让学生找到与自己相对应的另一个字, 组成词语。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开展猜谜游戏、词语接龙游戏等。游戏教学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轻松掌握语文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四、组织学生演绎情景剧

由于小学语文课程主要是由故事类课文组成的, 因此, 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特点, 将故事类课文改编为简单易懂的小剧本, 选取学生进行演绎。例如, 教师在教授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 可以将课文分为数个部分, 根据每个部分的角色数量抽取学生, 将同一部分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 通过组内讨论或抽签的方式为学生分配角色, 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熟悉台词和排练, 最后组织学生按情节顺序轮流上台表演, 教师再给予客观积极的总结和评价。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亲身演绎角色,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五、采用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当代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采用合作学习法, 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首先, 教师应当发挥调控作用, 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性格特点科学分配学习小组, 使小组之间实力均衡, 小组成员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在学习小组活动期间, 教师应当来回巡视, 发现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给予点拨, 发现某些学生对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应当及时指正, 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交流。其次, 教师应当采用任务合作学习法, 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通过组内交流讨论、任务分担制等方式, 合作完成任务, 再由小组代表阐述本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另外, 教师也可以采用竞争式合作学习法, 如教师可以举行组间辩论赛,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 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和调控作用,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J].学周刊, 2014, 05:148.

[2]李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 2014, 05:167.

[3]石月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4, 03:123-125.

[4]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 2014, 06:190.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作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自己点滴经验。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新颖多样,富于变化。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相对持久的注意力。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学”视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探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今废止注入式和满堂灌,开展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一致共识。老师们总能在教学中认真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维,把课堂创办成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学生在乐园中乐而好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知识自觉地加强记忆和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得到真正地發挥。

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把竞争带进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同时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四、采用多种教学技巧让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目的在于把学生在课堂内的一切心理活动都集中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上,集中程度愈高,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的心理活动就愈强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讨论问题、表扬激励。使学生的各种器官受到刺激,从而自觉地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外,还要给予学生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以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克鲁斯卡娅曾经指出:学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游戏是学习,是劳动,游戏是教育的重要形式。”部分教师或许要说,我们数学课哪有什么游戏可言。事实上,老师只要稍加动动脑筋,是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实际操作。既获得很多知识,又为自己的思维加工提供大量材料,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功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4

摘 要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内因,让内因起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优化教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动力,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优化教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能在教法上经常变化,灵活运用,就能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就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有的可采用“倒置式”教法,有的可采用“变序”的方法,有的可采用“问题引路”的方法等等,有时多法并用。通过教法的多变,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情有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在审题后,可采用直奔中心的教法,教师设疑:这篇文章主要写邱少云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接着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一个词(“纹丝不动”),再抓住“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这样抓住中心词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改变了常用的那种按课文内容逐段、逐句分析讲解的固定模式,以“变”引“趣”,用变序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使教学的重点突出,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也可为学生构筑比较合理的思维流程。

2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启发心智、发展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把质疑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刚开始,学生往往问得肤浅,教师给予热情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在学《草船借箭》一课中,学生经过预习,提出了许多问题:诸葛亮明明不是向曹操借箭,是骗箭,为什么课题要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帮忙而又不让周瑜知道?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派兵出来?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讲读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边议,通过解答,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神机妙算,才智超群,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通过质疑解疑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尊重主体,全员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必须匆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以教材为主源,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读、想想、问问、议议、做做、写写,使全体学生主动起来,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在坚持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两头,偏爱后进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实行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优先表扬优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量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例如,问题的设计有层次,作业设计有坡度,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回答和选做,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不掉队,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书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吴伯萧先生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谓“本”就是让学生正经八本地念文章,诵文章;所谓“末”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附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或者什么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为了启发而启发,为了创新而创新等等。在语文学习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及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可谓才高八斗,但读书却非常老实,他就是一遍一遍地读,以至于听得守夜的更夫都记住了文章的句子。

4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吕叔湘先生强调:“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方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标。学法指导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不断内化、不断吸纳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山和水两个段落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理解写水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总结出是用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体会作者用大海和西湖与漓江水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收放结合原则,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5

论文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教师努力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以必要的例述。

论文关键词:自主,教学活动,主体,发挥作用,感悟

[正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习能力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源于学习要求,能动地学习源于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学习源于“自主探求”的欲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教学实践挥动中,笔者归纳以下几点:

⒈让学生自主确定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文中面对楚王的三次做法和晏子的三次反驳,第一课时如何取舍,的确让人左右为难。与其让教师作做出选择,让学生被动的“跟着走”,不如把这个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初度课文,选择自己最想读的内容之后,再围绕“文章中哪件事最使你感兴趣”这个中心问题去自读课文,自主感悟,展开想象,图文结合,加深感受,学生已有的感情得到升华。再学习另外两件事时,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充分融入其中,畅所欲言,体会领悟文章的主题:尊严。

⒉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法

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希望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上没小组同学各显其能,有的同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话说长征途中飞夺卢定桥之事……”来掌握事情的发展顺序;有的同学抓住看图学文的特点,仔细观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帮助理解课文的结构,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有的同学做出精美的电脑课件进行演练;有的同学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品位……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甚至连平时极易被教师忽视的后进生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精彩之处层出不穷。

⒊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赛马情景,有些学生在操场比赛选“马”,也有些学生别出心裁,试着制作同向运动演示器,他们亲眼目睹了比赛结果,有了亲身体验,再读课文时,学生对“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起来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懂的了。

⒋让学生寻找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搭档

教学《“扫一室”与“扫天下”》这课,尊重学生意愿,组合好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展开交流。然后再去进行全班合作探索,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特殊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想、再议,切切实实的把语言训练落实到实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大胆争辩,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6

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把握“四个点”

 

杨力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生物教师,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08-174-02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把握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思路,并为疏通学生思路提供条件。要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学;学生;主人

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真正熟悉到学生是有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教学主体,而学生长期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轻易产生依靠心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缺乏质疑性,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一句空话。新的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突显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是改变过去“填鸭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按照新课程安排,深入思考研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高中生物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新课程理论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教育的素材,生物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衡量生物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作为支撑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支撑。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更主要的是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学生就越主动。生物教师除担任班主任外,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往往局限在的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要抛弃旧有的师生观念、教育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做心灵上的朋友,逐渐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形成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用真心、下真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古板、沉闷的课堂氛围,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真正使高中生物课堂“活”起来;再次,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以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然后在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这样,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着力点

从哲学上讲,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需要学习者有想学习、爱学习的学习动力,而兴趣则是增加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对学生来讲,对某一学科有无兴趣或有多大兴趣,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需要教师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着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讲授的内容,运用多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教学内容是自然界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和生态知识,这些都是具体的,离人们的生产生活很近运用直观手段可让学生直接感知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结合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等有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此外,生物学科内容范围广、领域宽。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贯彻量力性原则。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失去的进一步的求知欲;相反,教学内容过度超纲,太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教学内容难易适度、内容适量,使学生通过积极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习生物学、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四、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作为突破点

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着眼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模式,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学生地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当好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主学习的情景,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受益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生物,并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把学习过程变成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操作演示、自我探索、互相学习的训练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运用生物学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在这种训练与学习中逐步形成。二要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在学习某一个内容时,教师可就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与观察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有丝分裂的内容之前,提出两个问题:人体是由受精卵一个细胞经多次细胞分裂等过程发育而来,那么组成人体的一个体细胞与受精卵这一个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细胞怎样分裂才能保持染色体数目不变?经过与学生讨论,最终归纳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规律;三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实验去发现知识。通过基本操作训练,分析和设计实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实验课不能再是让学生照本宣科地来被动的完成实验,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预习,写出实验报告,分析每一步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原因。而且要向学生说明真正的科学实验,有些是难以预测结果的,甚至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和结论,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7

第一, 教师亲和学生, 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 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 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 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 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 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 去实现确定的目标, 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 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 教师解放学生, 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 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 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 但那是在讨论问题, 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 那是在听讲, 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 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 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 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 是学生动口的过程, 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 经过头脑的加工, 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 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 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 见解让学生讲, “三点” (重点、难点、疑点) 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 教师妙用非智, 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 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 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 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 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 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 促进学生努力向前, 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 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 妙用竞争方法, 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 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 不必和别人比, 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 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 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 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 妙用情感因素, 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 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 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 更不能歧视差生, 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 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 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 教师运用策略, 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 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 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 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 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 尝试错误和成功, 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 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8

一、 创设民主和谐民主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主宰者。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以及课堂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发展的新成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这要求教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意志、情感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总重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内容,并用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引导他们切身参与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其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会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课堂息息相关,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是自己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的这种主人翁意识越强,越能客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能主动学习,自觉参与。

二、 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做到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是用以往的大考小考,,题海战术逼得学生深陷在教师定下来的“高分”框框里。这样的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所以,教师应该淡化分数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否则会导致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生的安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知识。例如我在执教《高粱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一个是让学生根据文章重点段归纳板书,再一个环节让学生画出高粱根的样子。在进行小组汇报时,擅长朗读的便有表情地朗读有关小节;善于绘画的就展示作品;善于推理的就从老战士神态、动作中体会老战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样既打破了常规教学,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使学生提高了自主意识、自主精神。

三、 巧用激励机制激活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人

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因素积极配合的结果,智力因素以思维为核心,而非智力因素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为主。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对于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奖励和肯定的评价方法,能够使课堂“活”起来。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的热情。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虚席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时自尊和归属。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学习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四、 教师授予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人

要发挥耕地保护中的农民主体作用 篇9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张德元

据报道,自2009年以来,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相继成立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是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创新史上的一次有益探索,意义重大,值得肯定。众所周知,当前中国耕地保护实践陷入了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耕地保护中的农民主体缺位。

伤不起的主体缺位

所谓耕地保护中农民主体缺位是指,在中国农村的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是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主观上缺乏耕地保护的自觉意识,客观上也缺乏耕地保护的话语权,耕地保护实践是一场政府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这种政府一家“包打天下”的耕地保护机制已经使中国的耕地保护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首先,农民主体缺位导致农民自绝命根。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理论上讲,农民应该是珍惜耕地的。可是,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或者说政府有时虽然也强调农民有保护耕地的责任,却没有赋予农民保护耕地的充分权利;耕地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属于经济学上公共品范畴,它要实现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不可能总是一致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农民作为理性人必然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第一选择。当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并不真正把农民纳入耕地保护主体范畴时,农民当然也不把自己当作耕地保护主体。农民不把自己作为耕地保护的主体,就不会有保护耕地的意识,更不会付出保护耕地的行动,反而会以身试法,据统计,仅1999 年至2006 年,个人土地违法案件就达893101件,占同期土地违法案件总量的77%,涉及耕地面积9.6 万公顷。

其次,农民主体缺位导致政府逆向行事。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规定地方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主体,可奇怪的是,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土地违法案件正是地方政府所为,即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实践中常常是逆向行事。何以如此呢?其他原因暂且不论,在耕地保护制度设计中,缺乏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是重要原因。在耕地保护实践中,对地方政府的约束不外乎来自上面或来自下面,自上而下看,中央与地方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央对地方有监管的权力,可是中央与地方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占有信息优势,这就必然使得中央对地方政府监管乏力;自下而上看,农民没有被现行制度纳入到耕地保护主体范畴,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地方政府形成约束;如此,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实践中就“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了,可以非常便捷地实现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目标。

最后,农民主体缺位导致官民冲突不断。现行制度没有把农民纳入耕地保护主体范畴,这就不能形成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当耕地保护实践中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矛盾就难以化解,大量的土地纠纷上访事件就是因此而在基层逐步发酵出来的。2011年3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消息称,农民上访事件中涉及土地问题的比例约占40%。国土资源部2011年8月的通报称,从国土资源部所受理的土地上访线索中发现,群众集体上访比重较大,增势明显;2011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受理的集体上访分别占来访起数与人次的28.3%和65%,同比增加57.5%和62.8%。

谁让农民主“消失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是耕地的占有和使用者。理论上讲,农民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耕地保护的主体之一。可是,在耕地保护实践中,何以在中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农民主体缺位的现象呢?

第一,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号]明确了土地管理的权力和责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 号]又进一步明确了耕地保护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可见,现行制度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主体。现行制度并没有将农民纳入耕地保护主体范畴,更没有明确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习惯于为人民服务,往往忽视人民是否愿意被服务以及怎样为人民服务,人民政府习惯于代表人民当家作主,往往忽视人民是否愿意被代表以及怎样当家作主。长期以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常常异化为以“官”为本。如此,在耕地保护实践中,地方政府就很自然地把农民视作被管理者、被服务者、被代表者,代民做主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行为偏好。当然,在耕地保护实践中,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偏好还与其自身的“经济理性”和“政治冲动”关系极大。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的“相信群众,相信党”经常地被地方政府理解为“不信群众,只信党”。在首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诞生地江苏金坛市,当地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就坦言,他们在支持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之初,就曾担心是否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三,农民自治的发育艰难。让农民成为耕地保护主体的通俗含义就是“农民的地农民管”,“自己的事自己管”。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其实就是一种农民自治组织,因为有了它,政府节约了耕地保护成本,提高了耕地保护效率,还减少了土地纠纷,促进社会和谐。那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这种农民自治组织只是星星之火,而没燎原呢?问题就在于农民自治的发育艰难。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村民自治制度搞得好,村委会成为实实在在的村民自治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的职能,那又何必叠床架屋,另起炉灶,于村委会之外又搞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呢?这只能说明,我们曾经按照农民自治理想模式设计的村民自治组织在实践中已经异化为政府的附庸。二十多年了,有法可依的村民自治实践尚且如此,由此可见农民自治的发育艰难。至于,农民自治发育艰难的原因非本文关注的问题,在此从略。

找回土地之主

尽管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农民自治发育艰难,但江苏等地兴起的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仍然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已经确立,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提速,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所以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的正确方向,尽管前进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为此,我认为,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三方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系列制度配套,有许多工作要做。限于篇幅,在此仅就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中的农民主体地位谈三点看法,那就是不仅要让耕者有其田,还要让耕者有其权,耕者有其利。

其一,让耕者有其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土地产权明晰,让农民真正感觉到耕地是“自己的”,才能激发农民对耕地进行持续投资和保护的热情。并且,仅仅产权明晰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条件,使产权能够体现其市场价值。虽然,现行法律已经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但农民对耕地的处置权仍然不完整,并且土地流转市场也不完善。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拿了块金砖,但这块金砖却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兑现,那他就有可能怀揣金砖而饿死。因此,要进一步做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让耕者有其田不仅写在纸上,还要被市场所承认,使其成为农民发自内心的自主意识。

其二,让耕者有其权。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来讲,让耕者有其权,不仅是使农民有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更重要的是要使农民有耕地保护的话语权。要使得农民成为耕地保护的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事实上,只有农民自己最懂得怎么保护耕地。只有这样,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才不会落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江苏等地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是当前条件下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我们甚至可以期待,在未来条件成熟时,由此发育出乡村自主治理的新模式。

注重情景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10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生动,形象的事物才能更有效的引起他们的长时注意.故在一些新知识的引入,情景的创设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句型Whatseasonisit?Itis…时,我先用媒体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猜Whatseasonisit?Itis..再通过其他三个季节的不同特征来巩固句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句型.我用媒体播放不同季节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猜是哪个季节.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所以课堂上应注重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规律.在本课的单词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初步感知发音方法,了解发音规则,培养他们一定的单词拼写能力,为以后更快更好地记忆和学习新单词打基础.如教单词jacket时,我先引出旧单词apple,bag,cat.a的发音来引出新单词jacket.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11

一、树立主体性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科进行主体性教育,就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是不同的。传统的课堂形式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学生改错。这种课堂教学以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因此,他们是课堂教学中当然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熟读、多思、善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确立素质教育的“人本观”。

按照主体性教育思想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实际、掣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给学生的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

例如,在讲授《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时,有的教师事先画好四季景色的图画,在上课时只是向学生呈现:有的教师只顾自己在课堂上大笔挥墨,描画出四季的美景,旨在让自己露一手等。在课堂上,教师的才能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评价这些课,却发现它们完全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让课堂的主人——学生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展示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制作的教具、教师的表演虽然增添了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学生仍旧只是被动的接受器。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四季的脚步》一课,课文由四节结构相同的诗歌组成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的,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去发现、去表现、去创造。笔者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拿起画笔,尽情想象,大胆地把自己心目中喜爱的那个季节的美丽景色描画出来。在实施这个环节时。尽管学生的理解各有不同,绘画水平也参差不齐,但他们的笔下,莺飞草长、生意盎然的春天;金蝉鸣叫,荷花飘香的夏天;落叶飞舞、丰收喜悦的金秋;雪花飘舞、银装素裹的冬天,无不跳跃着学生们思想的火花。展示着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师生间真诚的交流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充分地、毫无拘束地思考和发展。有关的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民主式的教育作风的教学效果最佳,而权威式的教育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为不利。可以说,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温和的笑容都会为他们创设一个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力争上游的勇气和力量,调动他们身上的潜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极大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到哪些学生是第一次举手发言,哪些学生的发言具有创意,哪些学生发言很完整等等,并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爱护学生还很稚嫩的奇思妙想,真正做到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恰当的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创设主动学习的条件

1给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统得过多、过死,教得过细。要毫不吝惜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的课文《蜜蜂引路》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列宁怎样细心观察,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可让学生先通过朗读,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的,并找出有关词句;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列宁住处、蜜蜂、花丛、圆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并请学生分别到黑板上去贴每一部分的图片,这样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当一次“列宁”,从“住处”出发,一边叙述分析判断的过程。一边画出“蜜蜂引路”的简笔画,使他们自发地理解课文、思考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紧张的智力劳动。

2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听课时,特别是听公开课,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认真地思考,就急不可耐地叫学生发言,一个不行就马上叫另一个。课堂教学成了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导演兼主演,以少数尖子生为配角,多数学生为群众演员的课堂剧的表演过程。其实,当教师的问题提出来时,学生在脑子里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他们要思考,要组织语言。要判断,要创造,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12

一、正确启发, 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1.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好讲课的时间, 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将所有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那么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毫无用处, 而且整个课堂会变得没有秩序, 缺乏组织性。而如果教师把整个课堂占据, 全部用来讲课, 那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死气沉沉, 缺乏生气。因此, 教师可以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 根据课程内容来调整时间比例, 一部分为教师讲解教材内容, 另一部分是由学生自己主宰, 展开讨论, 自主学习, 拓展视野, 丰富知识。

2. 关怀鼓励, 激发学生热情。

数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正因为如此, 很多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不高, 成绩不理想, 因此, 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更低了。实践证明, 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 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学习效率也会加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观察学生,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肯定。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 我们更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二、积极引导, 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

1. 采用游戏教学法调动学生兴致。

游戏是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之一, 很多学生都无法抗拒游戏的吸引力, 在玩游戏时, 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 放松心情, 尽情享受其中。运用小游戏,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一旦学生对数学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那么学习效率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法虽好, 但是也要运用得当, 如果教师运用不当, 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在选择小游戏时, 教师要注意一点, 游戏内容必须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 我们做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数学教学一般是在教室内完成, 所以我们运用游戏教学, 只能是选用那些比较容易操作、简单方便,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的。此外, 竞赛、比赛的形式也是可取的, 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 我们利用这种手段来刺激学生,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来。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方式, 也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比赛。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但是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都必须要充分地结合实际情况, 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来开展各项活动。

2. 设计趣味问题,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 是众多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来思考, 在探索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一个有趣味的问题,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思维跳动,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但是如果问题提得不当, 难易不适中, 那么不仅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还会引起反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问题, 在学生感觉到有些不理解的时候, 设置问题, 当学生发现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其原有的思维就会与现实的问题发生碰撞, 而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热情, 那么整个课堂都会变得活跃起来, 活力十足, 学习气氛轻松愉悦,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 就会觉得数学的学习也是非常有趣好玩的。

三、合理安排, 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1. 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的上课进度不应该过快, 要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听懂, 都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所以教师应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教学既不能过快, 也不能太慢, 把握好这个“度”, 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但提问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好这个提问技巧, 那么很有可能“弄巧成拙”, 不仅无法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阻碍我们的教学。有效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运动, 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我们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不同的, 难题交给优等生, 简单题留给中差等学生, 给予优等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对于中差等生, 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 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3. 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 对于优等生, 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拔高训练”,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而对于学困生, 则要注重基础方面的训练, 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本就薄弱, 所以我们更要重视有关基础理论和公式的教学指导, 让他们的基础水平得到提高, 只有让他们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进行更深入层次的学习。

摘要: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直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谢荣.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策略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3) .

[2]曹娟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自主探究”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4) .

[3]郑毓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5) .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受益最大的农民群众,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但从笔者几年来在基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看到,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许多地方的农民主体作用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就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主体自身方面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调整、宅基地管理政策、公益设施建设的态度迥异、观点不一,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如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规划时漠不关心,对土地政策不遵守,建房时讲风水信迷信,导致规划执行难,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重。

2、素质不高。不可否认,由于农村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低 迷,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都在农村,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如我乡社面点的农民在开展建设之初阻止改卫生厕所,经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理解不了“无害化处理”原理,怕改厕后整个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3、结构失衡。由于农村缺乏致富的路子,为赚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他们既要负责地里农活,又要负责监护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幼小子女,新农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如在村庄整治及发展产业时总有部分农户因缺乏劳力而影响工作整体进程。

后劲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加之以往医疗、教育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开支较大,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防老,不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府主导服务方面原因分析:

1、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少建设点宣传只是以写标语及张贴各种制度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群众不易接受,认为政府是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清、理解不透。

2、工作方式有偏差。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加之为应对新农村建设限期考核、督查,赶时间、赶进度、赶验收,不少干部缺乏工作的耐心,不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建设事项大包大揽,导致群众不领情、不认账,认为是干部为了政绩搞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所以有的点出现“政府发号召,群众心里笑”、“干部扫地,群众参观”的现象。

3、投入机制有缺陷。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数村庄因基础设施薄弱,即使群众积极性很高,也难于正常开展。如今年我县对每个三级共建点扶持10万元,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差、涉及户数多的点,群众急盼解决出行道路和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户怕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验收标准,得不到补助资金从而不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是投入不均衡。不同领导、不同单位扶助及不同乡镇的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往往不统一。甚至有的点为了赶时间进度,粉刷房子、修公路等不需要农民出钱,助长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是投入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点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群众筹集资金的使用不经民主讨论,帐务不公开,从而容易让农户之间相互猜疑,同时对干部和理事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管理松散,村组干部文化程度低,人才匮乏,决策团队弱化,加上个别村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宗族不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不密切,使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理。如在发展甜叶菊产业中就有不少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干部说话不算数,兑现不了承诺而不愿栽种。

正是由于农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 篇14

一、小学品德课的特征

小学品德课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统一, 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无知”与“有知”、“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这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知、情、信、行等思想要素的转变, 使之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1.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灵魂——德

任何社会都会对人的道德提出要求, 这种对道德的要求逐步渗透到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 具有“诚实守信”的责任心是必须要养成的道德品质。品德课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包括小到对每件事情不说谎, 大到要国家忠诚。通过品德课的教学, 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

2.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保证——人格

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环境,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与人格力量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而进行的人格培养。例如: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坚忍不拔意志的培养, 勇往直前的奋斗意志的培养等, 都是小学品德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品德课教材内容, 紧密联系实际, 对学生进行有机的人格养成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有学问、人格健全、具有较强的为人处世能力的学生。

3.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动力因素。小学生更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积极的态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兴趣将发生变化。积极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勤奋向上和健康成长, 而消极的兴趣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 甚至腐蚀学生幼小的心灵意志。有调查资料显示:27%的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所以, 小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 将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或对抗的情绪, 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因此,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全面激发学生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

4.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动力——动机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当小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崇拜和强烈的好奇心走进学校时, 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知识奥秘的愿望。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很多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分数, 这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 会觉得学习索然无味。这种消极被动的学习动机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必须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发挥小学品德课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策略

培养小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 更是不断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 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 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小学品德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转变成学生的“顾问”、与学生“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另外, 还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生转变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生, 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 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程度, 从而使学生能够围绕学习目标, 带着自己的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每节品德课, 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 还要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过度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提示, 将学生推到探究知识的第一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主动去思考问题, 将课堂交给学生。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品德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正面激励因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纠正心理活动的强有力推动。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利用有趣的故事、歌诀、情景、小游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励, 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想而知, 教师借助多媒体声、形、图片等资料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强力的求知欲, 更推动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

3. 指导学生将知识网络化, 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品德课的特点是以点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的, 当学生学会将本学科的内容编织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时, 有的学生甚至能够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抓住知识的精华及其内在联系, 最终实现在认识上的进一步飞跃。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品德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让学生能够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 将本课程的每个章节紧密连在一起, 理顺每个章节教学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将分布在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相同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后学生即使遇到再复杂的内容都会在头脑中做到融会贯通了。

总之,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去体验、去讨论, 学生主体参与得出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学生所经历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提高了主体参与课堂的意识, 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友慧.兴趣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源动力[J].时代教育, 2008 (3) .

[2]陈云峰.谈政治课中的人格养成教[J].20086.

上一篇:沙尘暴作文100字 沙尘暴的下一篇:数据分析人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