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成长过程中,影响我们最深、最长久的无疑是那些堪称经典的书籍。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多读经典的教育书籍,聆听教育家的谆谆教诲,从中感悟大师们的教育智慧,本刊曾于2009年7月推出了首届“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并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开辟专栏刊登“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优秀作品。与此同时,本刊联系了国内近20家主要教育出版单位,向广大教师推荐了近500本在中外教育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好书、新书。

半年以来,“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关注和支持。向着推动教师走近经典、熟读经典的目标,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本刊启动了“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评选活动,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上投票评选。经网上投票和专家评选,我们从500本图书中选出100本图书,并为其中10本设立了最佳图书奖、最具潜质奖和编辑推荐奖3个奖项,以激励更多的教育出版单位为教师奉献经典图书。

“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之最佳图书奖

解放儿童

刘晓东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我的教学勇气

[美]山姆·英特拉托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新理念(修订版)袁振国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美]布鲁肖著,方雅婕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之最具潜质奖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美]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书匠

[美]弗兰克·迈考特著,张敏译

南海出版公司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美]贝恩著,明廷雄、彭汉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兵法(修订版)万玮著

华东师大学出版社

“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之编辑推荐奖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 [美]迈克尔·古里安等著,田文慧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美]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入选书目(排名不分先后)

教育理论类

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袁振国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走向新师德

檀传宝等著

北师大出版社

解放儿童

刘晓东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

金忠明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原理

叶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伦理学

贾馥茗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比较基础教育

马健生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

周钧著

北师大出版社

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

李吉林著

外研社

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美]克里斯汀·夏洛等著

北师大出版社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

[美]大卫·科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

[美]理查德·布瑞德利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回归大学之道

[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等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

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

司洪昌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儿童与儿童发展

[美]罗伯特·V·卡尔著、周少贤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多元智能新视野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中国人大出版社

父母、国家与教育权

[澳]布赖恩·克里滕登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

范国睿等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幸福与教育

[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专业成长类

我的教学勇气

[美]山姆·英特拉托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

[美]Sonia Nieto主编、郑明莉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美]布鲁肖著、方雅婕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

刘晓东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

[爱]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美]贝恩著,明廷雄、彭汉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假如大师在今天当老师——吴康宁教育随笔集 吴康宁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是没有用的林格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线教师

管建刚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美]杰弗里·科特勒等编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高万祥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班主任兵法(修订版)

万玮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

岳亚军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我就是数学

华应龙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好学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张凤兰著

中国人大出版社

好老师在这里

林文虎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王金战、隋永双著

重庆出版社

透视美国教育

王定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语文教育

王爱娣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

郭声健著

湖南师大出版社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成为爱学习的天使 [美]雷夫·艾斯奎斯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教书匠

[美]弗兰克·迈考特著

南海出版公司

海伦娜的奇迹

[德]恩雅·瑞格著、罗慕谦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

[美]克莱因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一个小学校长的手记 [美]理查德·洛迪希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美]詹姆斯·洛温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关承华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贴错标签的孩子 [美]布罗克·艾德等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系列读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类

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

[英]Claudine Fox等著、高翔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王晓春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聪明的秘密——发掘大脑潜能的7个法则 [美] 詹森著、杜争鸣等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

情绪教育法——将情商应用于学习[加]丹尼尔·沙博等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卡洛琳·爱德华兹等著、罗雅芬等译

南京师大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美]费尔德曼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教育心理学

[美]桑切克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人格教育学

贾馥茗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与人生

[美]尼尔森·古德、亚伯·阿克夫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压力管理策略(第五版)

[美]Brian Luke Seaward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

[美]托德·威特克尔等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父亲的因素

[美]斯蒂芬·波尔特著

中国人大出版社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

[美]迈克尔·古里安等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怪诞心理学:揭秘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 [英]理查德·怀斯曼著、路本福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积极人生的十种力量

[美]理查·狄维士著

中信出版社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

[美]露西·乔· 帕拉迪诺著

中国人大出版社

愤怒,爱的另一面

[美]盖瑞·查普曼著、谭臻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综合类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

中信出版社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美]彼得·德鲁克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走近钱学森

叶永烈著

上海交大出版社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

孙云晓、张印墨著

漓江出版社

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

[美]罗杰斯著、洪兰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美]派克著、于海生译

吉林文史出版社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阿甲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

[美]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著

作家出版社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美]阿黛尔·法伯等著、霍雨佳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一岁就上常青藤

薛涌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孩子应具备什么素质

蒋佩蓉著、邓瑜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西点男孩

朱鸿召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科学的旅程

[美]雷·斯潘根贝格等著、郭奕玲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

[美]Karen Worth等著、刘占兰等译

北师大出版社

幼儿园老师的孙子兵法

吴荷芬主编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人文社科类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安德烈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学记

何兆武著

三联书店

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退步集

陈丹青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笔记大自然

克莱尔·沃克·莱斯利等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

[美]巴拉克·奥巴马著

译林出版社

1978-2008私人阅读史

胡洪侠、张清编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黑天鹅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万丹译

中信出版社

大事件——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

[英]杰西卡·威廉姆斯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小趋势

[美]马克·佩恩等著、贺和风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爱的艺术

[美]弗洛姆著、李建鸣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生的美文计划——世界名家美文100篇

季羡林顾问、徐如麒主编

团结出版社

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读史

刘继兴主编

崇文书局等

荒废集

陈丹青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译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2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读书, 不仅要读看得懂的书, 更要读难懂的书。只是一味读自己看得懂的书, 就只在那样的水平上转来转去。如果一读就懂, 那么就不会有多大的提升。通过努力, 读懂了难懂的书, 肯定会在某些方面有长足的长进。因此, 难懂的书一定要读, 读难懂的书最能提高我们的水平。

难懂的书之所以难懂有许多原因:缺乏背景知识、知识结构缺陷、文化背景的隔阂、思维水平不到、理解能力不足、语言的障碍, 等等。不论何种原因, 难懂的书放在我们面前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都是一种理解障碍。我们要想办法由读不懂到读懂。这个过程往往是艰难的, 付出的努力是很多的, 但一旦读懂了, 喜悦与收获也是很大的。

王元化读黑格尔《小逻辑》的历程正是读“难懂的书”的历程:

记得初读《小逻辑》时, 宛如进入一个奇异的陌生世界。我完全不能理解黑格尔所用的专门名词和他的表达方式。费尔巴哈曾经说, 黑格尔将具体的例证都放到脚注中去了。他的正文是思辨性的、抽象性的。试想这怎么能够使一个从来不习惯于思辨思维的人去理解它?在读《小逻辑》的开头几天, 我完全气馁了, 几乎丧失了继续读下去的勇气。可是我想我应该像许多开头并不懂黑格尔的读者一样, 无论如何应该把这部难读的书读完。我打算反复去读, 先通读一遍, 然后再慢慢细读或精读。这个决心一下, 我驱走了失望情绪, 耐心地去读第二遍。在上面提到的那本现已破旧的《小逻辑》最后一页上, 我记下“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下午第二次读毕。上次历时两个多月, 做了十一册笔记, 共三百二十六面, 约二十万字左右。”我在第二遍阅读时, 开头很缓慢, 每天早上只读书中的一节。我要求自己尽量读通读懂, 对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 有时一直从早上考虑到下午。这样一点一点去消化, 使人养成了一种钻研的习惯。后来我从一些艰深著作中得到了读书之乐, 就是从这时开始的。[2]

王元化读《小逻辑》共读了三次, 平时翻阅检索的次数就不可计数了。如此慢, 如此费时费力地读《小逻辑》有什么效果呢?王元化说:“我应该承认, 如果说我也有一些较严格的哲学锻炼, 那就是几次认真阅读黑格尔《小逻辑》为我打下了基础, 使我以后可以顺利地阅读黑格尔的其他一些著作。”[2]王元化还提到读黑格尔的《美学》与《小逻辑》的对比。他说:“倘使和读《小逻辑》的艰难比较起来, 我读这部书不知要轻便多少。人们常说黑格尔的哲学晦涩难懂, 其实这并不确切。黑格尔哲学的难懂处, 如果撇开在理论结构上由于使用了强制性手段, 以致常常暧昧不明之外, 主要是由于他拥有一整套与别人不同的独具意蕴的名词和术语, 如果掌握了他的专门名词和术语, 黑格尔哲学是并不难懂的。我曾经把他的哲学比作一杯不羼杂质的清水一样纯净明澈。”[2]为什么初读《小逻辑》时完全不能理解, 后来却感到他的哲学如同“一杯不羼杂质的清水一样纯净明澈”?为什么读黑格尔的《美学》时会如此轻便?其实, 皆因前面有读难懂的《小逻辑》的功底和功夫啊。可见, 读难懂的书, 起初费时费力, 但其收益却是读其他的书所不能比的。读难懂的书的体会与经验对于理解其他事情也是有助益的。

如果说王元化的读难懂的书《小逻辑》, 还是学人的读书, 那么让我们看看教师中读“难懂的书”的例子, 即李海林读书的经历。李海林是一位理论思维非常好的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和语文特级教师, 他的《言语教学论》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与学理价值。

李海林大学毕业时要写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樊篱先生要他试着读读《资本论》第一卷和《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两部书, 告诫他不要看得太杂。回来后, 他借来了老师指定的这两本书, 下定决心要读个透。他当时的读书情况是:

大概有几个月的时间, 我每天都抱着这两本书, 硬着头皮啃, 但真的读不懂。为了不太枯燥, 我两本书轮换着读,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不行。我发现, 一方面是我水平低,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翻译的缘故, 于是我借来不同译本对照着读,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最有效果的办法, 是先把自认为读懂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几个月的时间, 我记录了一大本。每一章读完后, 对照着自己记录下来的理解, 再重读一遍, 你会发现你能读懂的多了一点。这样逐步积累, 可以慢慢读懂一章。现在回想起来, 这几个月, 是我这一生读书最艰难、也最认真的一段时光。当时我心里一点都不着急, 很慢很慢地读, 每天都为读懂了一点而感到非常高兴, 非常有成就感。最大的收获, 就是感受到了“逻辑”的力量。[5]

李海林谈到他读《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的情况是:

而照我看来,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比《资本论》更难读。《资本论》是一本完整的书, 而《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的片断。但这部书当时被学术界提得很高,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重新发现。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来读。读了一遍, 几乎啥也没有读懂。我又找来朱光潜的翻译片断, 还是读不懂。实在没有办法, 我就干脆把这本9万字的著作通抄了一遍。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抄书经历。事实证明, 这种办法是有点效果的。我后来总结其中的原因:一边抄一边就会思考, 抄的时间要比用眼睛看的时间长, 思考的时间也就长了, 所以就会有效果些。[5]

读难懂的书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的学问与素养扎根。有些东西当时未必见效, 但会在今后漫长的学术生涯与职业生涯中带来益处。

王元化1956年初读《小逻辑》。20世纪60年代, 他向熊十力先生问学时, 熊十力先生批评读书“贪多求快, 不务深探”的作风, 而提倡“沉潜往复, 从容贪玩”, 使他深锲于心, 这就是由于他有过读《小逻辑》的体验的缘故。难懂的书, 读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把它变成“看家书”了。《小逻辑》之于王元化可能就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小逻辑》打下了王元化学术的一桩根基。

李海林谈到他读《资本论》时:“很多年后, 我曾专门研究过阅读的心理过程, 在研究国外的一些文献的时候, 我发现了‘猜测’一词。他们认定, 阅读的过程, 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猜测、对猜测的应证或否定的过程。我立刻想起了我在大学里啃《资本论》时的情景, 觉得此言不虚矣。”[5]李海林还谈到他读《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的后效:“后来在一本哲学史著作中读到, 存在论的前提是认识论, 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就会有什么样的存在论的回答。这些很难懂的话, 我都一读就懂, 就是从我读《手稿》时的切身体会出发的。”[5]

若没有当初读难懂的书的深切经历, 怎能有多年后对其他事务的深切认识与判断。那些伟大的著作, 那些艰深的著作, 必然是经由伟大的心灵和深刻的思虑而写就的。因此, 也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深透的理解。高深的学问只能在高深处理解, 高妙的境界只能在高妙中体会。若无法达到那样的精神高度和精神深处, 便无法领略其中的奥妙与美妙。

通过王元化和李海林读难懂的书,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相似点。

一要先下读懂的决心。读书先立志, 志不坚者事不达。要把难懂的书读懂必须要有读书的决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由读不懂到读得懂, 到读出创造性思想, 这肯定需要一个渐进过程。读难懂的书一定要在困难时坚持住, 坚持读完, 坚持到读懂, 读彻底。

二要慢读。欲速则不达, 慢工出细活。读难懂的书, 不能求快, 静下心来, 仔细读、慢慢读, 边读边体会, 一点一点地消化。读书如吃饭, 那些容易理解的、好消化的如同稀饭, 喝下去很快, 但不能撑时候;那些不容易理解、难读难懂的书如干饭、硬饭, 需要慢慢咀嚼、慢慢消化, 吃时慢, 用得却持久。

三要有读书的策略。读难懂的书更需要有一定的策略, 才能慢慢把它们看懂, 不论是王元化的反复读、不断思索, 还是李海林的几个不同版本对照读、猜测读、抄写, 都是读难懂的书的策略, 这些策略被他们证实是有用的。其中写读书笔记是两个人都用的办法。要把自己的理解、心得体会、迷惘困惑等及时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是整理思路的过程, 也是加深认识的过程。读难懂的书读不动、读不下时, 也可以放下来先不管它, 读些相关的书籍, 学习些背景知识, 然后再读, 这样会好很多。

难懂的书中, 除了专业性强的书外, 特别应该阅读一些哲学书。哲学代表了人类思考的高度与深度。阅读哲学不仅可以使思想深刻, 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思维方式, 从而提升思考力。因此, 建议教师们“啃”几本难懂的哲学书。

难懂的书虽然难懂, 但一旦看懂就会给人以终生的影响, 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甚至无穷的教益。教师应该读一些难懂的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A].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四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3][4]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那本撕破的书作文 篇3

记得那是在一个秋叶落成堆的季节里,我与小丽在树下看书,一阵风吹来,秋叶从树上轻飘飘地飞舞而下,一片落叶落在了书中,我与小丽便把它作为了书签夹在了书中,至今依然还在。

小雨非常珍爱她的这本书,她告诉我说:这是我爸爸从国外带来的,非常有趣,这是我第一次与你共享这本书。

的确,我看了一会儿,非常吸引我,我非常想从她那借过来看几天。

小丽,你借我看几天好吗?我看完一定还你,我说,我是真心想看的不行,这是我爸爸从国外出差带回来送我的礼物,我很抱歉,它对我非常珍贵,我不会借给任何人她非常直接地把我拒绝了。

我非常不高兴,风仿佛也在讽刺着我,落叶也在嘲笑着我。

此时,我拿过那本书想再看看,她不借就不借吧!我心里想。

这时她用双手用力和我抢,我一拉,顿时,这本书一分为二了我一松手,如同秋叶的书片飞舞而下打了个旋落在了地上,只见她哭了,望着她那悲伤的样子,我也哭了。从心里流出的`泪挂在了眼角,我无比愧疚。

我蹲下身子与她一起捡被撕破的书页,然后双手捧着给她,她拿起书页走了,没理我就走了。

此后几天,她没来找我,我也没找她,仿佛好朋友就这样分开了。

过了几天,我生日,我向同学发出了卡片请他们来我家玩,也给了小丽。

生日会结束后,同学们都走了,小丽也走了。我打开小丽送的礼物一本撕破的书,我非常吃惊,那本书被贴好了,在书旁还有一封信,信上简简单单几个字生日快乐,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优秀作文 篇4

青春,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希望的词语。在很多人眼里,青春如火,燃烧着激情与活力;青春如花,绽放着智慧和希望。但在我的眼里,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来不及翻阅,来不及品味,唯有那书页在风中瑟瑟作响,翻过一页又一页,书页翻尽了,青春便也逝去了。

犹记小学时代的我,并不了解所谓的初中生活,对其抱的`态度也是有些期盼,又有些恐惧。但我一直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想往,一直期盼自己能够早点迈入初中生活的大门,特别是六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几乎是数着指头过日子,每日起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日历撕掉,然后仔细计算离迈入初中生活还有多少日子。却不曾想,六年时间转瞬即逝,我还没完全准备好,初中生活就意外般地降临了。那曾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小学时代如云烟一般随风散去,变成了我心底深处的珍贵回忆。原来,只有逝去了方才知道珍惜。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中,初中生活中的第一年也悄然飘过。对于这一年,我并无太多深刻的记忆,唯一深记的便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对时间匆匆,青春仓促的感叹。虽然有些不想面对,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初二即将来临了。初二这个颇显沉重的词语,代表着学业负担的加重,课外时间的减少,但我想即使时间再匆匆,青春再仓促,我一定会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每一天都绚丽缤纷,多姿多彩。因为这便是青春的真谛。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5

看图说话《父与子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一天中午,妈妈做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等着爸爸和儿子吃,但妈妈发现儿子没来,就让爸爸去叫儿子来吃饭。爸爸想,儿子在干什么呢,还不出来吃饭。爸爸打开门一看,啊哈,原来儿子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啊!爸爸对儿子说:该吃饭啦,别看书了。儿子去吃饭了,爸爸却在房间里自言自语道:让我看看儿子在看什么书。哎呀,儿子又看乱七八糟的书,他不能看一些有用的书吗?不过这书也挺有意思,让我看看它到底讲的什么。儿子刚要动筷子,却发现爸爸没有来,妈妈就让儿子去叫爸爸来吃饭。儿子进屋一看,哦,原来爸爸也在专心致志的看他刚才看的那本书啊!

北京海淀二里沟中心小学一年级:茫茫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6

这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这本书有四个篇章,分别是《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 教师是灵魂的守望者》和《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每一篇文章都富有智慧、充满深情、蕴含哲理。虽然每个故事都浅显易懂但又耐人寻味。每每读着这些小故事都会有所思、有所悟„„

《让学生愿意“上钩”》中的渔人能成功引诱章鱼入瓶,其关键是利用了章鱼自身的需求特点。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现有的知识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正如书中所说:“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的往往是循循善诱。”

《粉笔盒里的特殊奖品》中的吴鹏,因为一个特殊的奖品,而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奖品,那掌声使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让他拥有了自信,燃起了学习的希望之火。像“吴鹏”这样的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常常是我们办公室里谈论的焦点,为他们的不思进取,为他们的拖后腿,为他们的缓慢进步,焦虑、烦恼。对于后进生,让我们放下高高的标杆,静静地等候,悉心的呵护,在属于他的园地里绽放他的光彩。师爱是一种等待。

《给心灵种梦的人》中的女孩天性羞怯,从从不肯在人前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就像一颗隐没在浩瀚宇宙中的不起眼的星星,就像路边一颗平凡有普通的小草。而她的命运就因为老师的一次次鼓励而有了质的改变——一次次作文的范读,演讲台上激情挥洒的演讲让一位羞怯的女孩自信乐观地成长,是老师把孩子心中渴望翱翔的风筝,了无痕迹地放飞在希望的原野上。爱,像一颗缀在叶尖上的露珠,也许它很小,但可以滋润一朵花,让它美丽开放。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孩子的主动性实践则更可贵,只是孩子的实践常常不为成人所理解。其实,我们小时候又何尝没有这样的行为,我们也曾让小鸡学游泳,让小鸭学爬树,爱迪生小时候不也曾孵过小鸡?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实践,让孩子主动发展。老师好比一张弓,学生就是有生命力的箭。我们有责任做一张强有力的弓,把每个学生送上美好前程。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孩子吗?也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一位妈妈常带孩子去玩具店,可孩子每次吵着要回家,妈妈有些不明白,这么多玩具对孩子应该有吸引力,可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系鞋带时,才豁然发现,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是人来人往的大腿,商店的高高柜台挡住了孩子的视线。蹲下身子,才能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也才能以自己的经验感受属于他们的那片蓝天,那片土地。

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如果当时这位家长能耐心地与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或许她就不会下这个结论。重视与孩子的对话,才能让我们了解孩子。对话使教育真正成为人对人的教育,使儿童变得容易理解,对话意味着教师要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相互激发,教师会从儿童那里看到优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创意。对话使教育变得精彩,有活力,成为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敞亮,彼此接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过程,对话使我们重视儿童,使儿童成为与教师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鲜活生命。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8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是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主编的,是一部以研究教师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的研究教师习惯之著作,我一篇一篇仔细地阅读,每一篇都由名言导入,接着阐明道理,再配上经典案例和案例分析,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真让人叹为观止。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生活态度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使我从中吸收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学到宝贵的经验,找到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身教重于言教

拿破仑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在良好的教育习惯中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

在学校里天天给学生讲“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然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养成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坚持,我们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所传递的应是一种规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自己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我们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教师的脚印就是学生前进的方向,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教师作为班级教学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时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并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习的典范。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为教师要习惯于去欣赏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与关怀学生;习惯于帮助关心学生;习惯于同事间的互相理解与支持;习惯于研究与探索;习惯于品味生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习惯于审视自己,尽可能的参与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动;习惯于读书笔耕积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所以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增加教学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充分展示教师魅力的舞台,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共同的愿景,教师需要通过良好的习惯不断增加其教学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去赞叹、仰慕、并主动聆听其教诲。

例如在教学习惯篇中:“追求课堂的节约”这一习惯,看了之后我深有体会。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选择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对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大胆删减。学习过程应该是科学的、顺畅的、符合学习规律的,根本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玄乎和深奥。课堂语言除却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一切不必要的言说。简约,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它应该是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方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结构,减轻学习负担。在简约的课堂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最大意义上接近教学的本质,师生真正享受到由简约带来的轻松而愉悦,自由而深刻。学以致用,我开始尝试走简约课堂的教学之路,对每一堂课用简约课堂的教学思路进行大手术:在讲评考卷时,打破以往满堂灌的陈规,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分析;在学M8 Unit2 Cloning这一单元时,就cloning may do good/bad to our human beings这一话题举行班级辩论赛;在学M8 Unit 4 Pygmalion 一单元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真正体会戏剧的魅力;...实践出真知,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的课堂教学面貌出现了新气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听课效率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总之,一句话: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9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范文(1)

在洒满阳光的午后,端起一杯茶,捧上一本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习惯孕育着超凡的智慧,好习惯是一种坚忍的品性,好习惯是一种独特的力量,好习惯闪现着魅力的火花。书中罗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向读者展现出优秀教师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我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每读到一条习惯,不由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剖析。看到一些我已经养成的习惯,不禁感到欣喜,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肯定。

例如教师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下课铃响了,教师为了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拖课,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但大多数上课教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是为了学生好。长此以往,学生对该教师的印象就是“拖课老师”,最后几分钟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愿听,更不会出现教师期待的结果。

细看来,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常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有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也有不经意间被忽略的。

又如“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脾气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优点缺点,人无完人,同样,人人都有闪光点。还有“主动问候学生”、“善待发言错误的同学”、“学会倾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等习惯,既然已经养成,又是专家建议和肯定的,当然一定要继续保持。

细节决定成败,好的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长期坚持。

不管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老师,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在寻找一条走进孩子心灵的育人之路,愿天下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范文(2)

最近,总在思索一个问题,我,作为现在的教师缺少些什么?直到有一天看到《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些答案,我需要做为一名教师所具有的良好习惯,在我的举手投足之间,我所传递的应是一种规范。

书一开篇,便提到了朱永新教授对于智慧的一个论述:“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儿就是一朵花儿,智慧却能在一粒沙子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发现一个天堂。”落脚点就是:可见智慧对人是何等的重要!

而教师做为教育者,更需要智慧,更需要教育的智慧。不是吗?我们津津乐道的不就是一些教师的智慧亮点吗?一位老师和学生订了个“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遇到你真的会回答的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记住了吗?别举错了。”学生点点头回答:“记住了。”老师心里有了底,再上课提问的时候,任凭男孩的右手举得再高,老师也视而不见;但他一举左手,就马上叫他回答。果然他回答的不错。老师便表扬这位学生很“棒”,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位学生的学习大有起色。

一个智慧,一种做法,教育了一个孩子,让更多的教育着纷纷仿效,效果有好的出奇。这不正是智慧的力量吗?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提出的一个口号:“在课堂上要让所有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毫无遗憾地坐下!”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就是因为我们有包含爱心的智慧随行左右。

可是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除了在学习中获得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从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中来。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范文(3)

我时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是什么造就了优秀的教师?是机遇?是激情?是信心?还是毅力……读了由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主编的《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后,我感慨很多,没想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这样的困难,还有这么多的要求。这本书列举了教师的100个好习惯,自己边读边反省,再与自身比较,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习惯没有养成,还有很多习惯自己没意识到要培养与重视。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习惯。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

其实,教师的习惯就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一种生活状态,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景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一所学校众多教师共有的习惯之时,他就变成了教师一种自在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

在教育习惯篇中,要求做一名阳光的教师,可有时候我的内心是灰暗的,比较悲观,例如我会想: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会教小学数学,前途在哪?等等。书中说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说来惭愧,在我任教的五个班当中,连一半学生的名字都没记住,有时候小孩子热情跟我打招呼,可我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上课的时候,叫同学回答问题,都是说这个同学,那个同学请你说说……当学生犯“错误”时,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找学生家长;当学生的试卷上出错时,有的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再做几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面无表情,不苟言笑,习惯于讲讲讲、练练练,习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习惯于仅仅布置作业;在处理与同事关系上,有的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习惯于竞争,习惯于对同事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的教师习惯于批评、惩罚;面对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师习惯于抱怨、伤感、忧愁,习惯于放弃心中的目标、追求、理想,习惯于远离与逃避——毫无疑问,这些是教师的不良习惯。

有的教师习惯于欣赏和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何关坏学生,习惯于帮助与鼓励学生;有的教师习惯于和同事相互理解与支持,和同事交流与合作,习惯于与同事研究与探索;有的教师习惯于品味生活,从中发现、寻找生活的乐趣;有的教师习惯于反思、审视自己,尽可能的完善自己;有的教师习惯于拓展教材,习惯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展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动;有的教师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这些无疑是教师的好习惯。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10

我时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是什么造就了优秀的教师?是机遇?是激情?是信心?还是毅力„„读了由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主编的《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后,我感慨很多,没想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这样的困难,还有这么多的要求。这本书列举了教师的100个好习惯,自己边读边反省,再与自身比较,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习惯没有养成,还有很多习惯自己没意识到要培养与重视。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习惯。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

其实,教师的习惯就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一种生活状态,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景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一所学校众多教师共有的习惯之时,他就变成了教师一种自在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

在教育习惯篇中,要求做一名阳光的教师,可有时候我的内心是灰暗的,比较悲观的,书中说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但说来惭愧,在我任教的六个班当中,连一半学生的名字都没记住,有时候小孩子热情跟我打招呼,可我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上课的时候,叫同学回答问题,都是说这个同学,那个同学请你说说„„当学生犯“错误”时,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找学生家长;在处理与同事关系上,有的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习惯于竞争,习惯于对同事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的教师习惯于批评、惩罚;面对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师习惯于抱怨、伤感、忧愁,习惯于放弃心中的目标、追求、理想,习惯于远离与逃避——毫无疑问,这些是教师的不良习惯。

有的教师习惯于欣赏和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何关坏学生,习惯于帮助与鼓励学生;有的教师习惯于和同事相互理解与支持,和同事交流与合作,习惯于与同事研究与探索;有的教师习惯于品味生活,从中发现、寻找生活的乐趣;有的教师习惯于反思、审视自己,尽可能的完善自己;有的教师习惯于拓展教材,习惯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展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

动;有的教师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这些无疑是教师的好习惯。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境界对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是一部研究教师习惯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对教师影响最深远、最直接的经典著作。如果我们老师能够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用民主的意识、民主的态度,去培养民主的性格,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塑造出个性厚重、人格强健的有用之才。

100本影响教师的书 篇11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的确是精神食粮的享受。《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分为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篇,共100个好习惯案例。它是一部研究教师习惯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对教师影响最深远、最直接的经典著作。它必将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读、可思、可取、可鉴的范本。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是一部以研究教师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的研究教师习惯之著作,几乎囊括了一位教师在整个教师生涯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该书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我才深深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境界对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养成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坚持,我们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好习惯是一种坚忍的品性,好习惯是一种独特的力量,好习惯孕育着超凡的智慧,好习惯闪现着魅力的火花。作为教师要习惯于去欣赏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与关怀学生;习惯于帮助关心学生;习惯于同事间的互相理解与支持;习惯于研究与探索;习惯于品味生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习惯于审视自己,尽可能的参与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动;习惯于读书笔耕积累。

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技高一筹。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

学生有被欣赏、肯定的欲望。教师要捕捉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优点,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学生所疑教师要授业解惑,还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人性化的教育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换位思考。

上一篇:小小班家园下一篇:必修一英语单词词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