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规律小结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机化学规律小结(共8篇)

有机化学规律小结 篇1

1、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 红色 红色石蕊:<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2、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

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

S2->I->Br– >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3、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

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4、原子、离子半径大小规律: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5、晶体的熔点:

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因为原子半径:Si> C> O).6、分子晶体的熔、沸点: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7、胶体的带电: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8、氧化性强弱规律:

MnO4->Cl2 >Br2 >Fe3+ >I2 >S 例: I2 +SO2 + 2H2O = H2SO4 + 2HI 还原性强弱规律:

S2->I->Fe2+ > Br->Cl-例:2I-+ 2Fe3+ = I2 + 2Fe2+

9、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0、能形成氢键的物质:

H2O、NH3、HF、CH3CH2OH。

11、密度的大小: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2、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

生双水解。

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4、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

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

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

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5、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16、有机酸酸性的强弱:

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17、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18、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19、有机燃烧规律: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 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0、溴水褪色的规律: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1、银镜反应的规律:

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ONH2)、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

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

—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2、胶体的聚沉方法:

(1)加入电解质;

(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

(3)加热。

常见的胶体:

液溶胶:Fe(OH)

3、AgI、牛奶、豆浆、粥等;

气溶胶:雾、云、烟等;

23、污染大气气体:

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4、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工业三废:

废渣、废水、废气。

25、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

—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26、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

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27、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28、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S=Cu2S

有机化学规律小结 篇2

一、单质、氧化物、水、弱酸、弱碱、中强酸、难溶盐等应用化学式表示

例如:

1.2Na+2H2O=2Na++2OH-+H2↑

2.Na2O+2H+=2Na++H2O

3.H2S+Cu2+=CuS↓+2H+

4.CaCO3+2H+=Ca2++CO2↑+H2O

5.NH3·H2O+CH3COOH=NH+4+CH3COO-+H2O

6.2H++S2-=H2S↑

二、固体物质间的反应 (非熔融状态) 、浓硫酸和固体发生的反应, 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或无离子方程式) , 应用普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反应的情况

例如:

NH4Cl+Ca (OH) 2、H2SO4 (浓) +Cu、:KClO3与MnO2、H2SO4 (浓) +NaCl、H2SO4 (浓) +C等反应, 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又如:

NaNO3 (固) +H2SO4 (浓) =ΝaΗSΟ4+ΗΝΟ3↑

2NH4Cl (固) +Ca (OH) 2 (固) =ΔCaCl2+2Η2Ο+2ΝΗ3

三、H3PO4、H2SO3、HF虽是中强酸, 但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

例如:

H3PO4+OH-=H2PO-4+H2O

四、微溶物在反应物溶液中写成离子, 在生成物中写成化学式

例如:

1.Ca2++SO42-=CaSO4↓

2.Mg2++CO32-=MgCO3↓

3.2Ag++SO42-=Ag2SO4↓

五、属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书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电荷数和电子得失的守恒及配平

例如:

1.2Fe3++Cu=2Fe2++Cu2+

2.2Fe2++4Br-+3Cl2=2Fe3++6Cl-+2Br2

六、属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一般用 (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用“=”) , 生成难溶物不标“↓”, 生成气体不标“↑”

例如:

七、多元酸、多元碱及酸式盐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要特别注意化学式前或离子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与实际反应相等

例如 稀硫酸与Ba (OH) 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而应写成:

对于这些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最好先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然后按“改、删、查”三步, 将离子方程式书写完整。

其次, 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还要注意:

(1) 写出物质正确的化学式是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的基础。

(2) 要正确书写出电离的阳离子、阴离子的符号。这里要注意区分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书写。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应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且要先写数字, 后写“+”或“-”号;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先写“+”或“-”号, 后写数字。离子的电荷数为1时, 1省略不写, 只写“+”或“-”号;而化合价数为1时, 1必须标明。

(3) 含有原子团的物质电离时, 原子团应作为一个整体, 不能分开。

(4) 表示离子数目的数字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不能像写化学式那样写在右下角。

(5) 在电离方程式中, 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总数必须相等。

有机化学规律小结 篇3

一、从有机物完全燃烧的总反应式入手的计算规律

依据烃CxHy:CxHy+(x+y/4)■xCO2+y/H2O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CxHyOz+(x-y/4-z/2)O2■xCO2+y/2H2O

例1:25℃时某气态烃与O2混合,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爆炸后又恢复到原温度,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原来的一半,再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

A.C2H4B.C2H6C.C3H6D.C3H8

解析:此题涉及到有机物是烃(CxHy),经燃烧生成CO2和H2O,其中CO2能被NaOH溶液吸收,容器几乎成为真空,说明烃CxHy与O2均无剩余,恰好完全反应。先书写反应式,在列式计算:

CxHy:CxHy+(x+y/4)■xCO2+y/H2O

1 x+y/4 x

结合气体状态方程式:PV=nRT

(公式中:P-压强,V-体积,n-物质的量,T-温度,R-气体常数)

据题意,同T、V下,

■=■,■=■(N-微粒数)

得出:■=■=■

解得:x=1+y/4

分析答案,A、D符合x=1+y/4,所以答案为A、D。

二、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的计算规律

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按照烃燃烧方程式知,取决于(x+y/4)的大小,在不写反应在此的情况下,x可以直接比较。(x+y/4)越大,耗氧量越大;x越大,生成CO2越多;y越大,生成H2O越多。反之,恰好相反。

如果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不写反应式的情况下,则可采取转换形式的简单方法。若符合CxHy(CO2)m(H2O)n形式,即几种有机物间差若干个CO2或若干个H2O不影响耗氧量,则几种有机物的耗氧量是相同的。

例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取等物质的量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耗氧量不同的组是

A.乙烷(C2H6)和甲酸乙酯(C3H6O2)

B.乙炔(C2H2)和乙醛(C2H4O)

C.乙酸(C2H4O2)和乙醇(C2H6O)

D.乙烯(C2H4)和乙醇(C2H6O)

解析:本题中各组物质是取等物质的量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按照燃烧规律法采取转换形式:

选项A:C2H6和C3H6O2-→转换成C2H6·CO2,耗氧量相同;

选项B:C2H2和C2H4O-→转换成C2H2·H2O,耗氧量相同;

选项C:C2H4O2和C2H6O-→不能转换成CxHy(CO2)m(H2O)n形式,耗氧量不同;

选项D:C2H4和C2H6O-→转换成C2H4·H2O,耗氧量相同;

所以,答案为C。

三、等质量的有机物燃烧的计算规律

依据等质量C、H两种元素燃烧时耗氧量多少,H燃烧后转换为H2O(H与O质量比为1:8),C转换成CO2(C与O质量比为3:8),H耗氧多。等质量的烃燃烧,采取化简的方法,将烃化简成CHx的形式,x越大,含H量越大,耗氧量越大,生成H2O越多,生成CO2越少。反之,恰好相反。

例3:相同质量的下列各烃,耗子氧量最大的是

A.CH4 B.C2H4 C.C3H4 D.C2H6

解析:本题是相同质量的烃燃烧,问耗氧量情况。采取化简法,将烃化简成CHx的形式:

A.CH4 B.C2H4 ■CH2

C.C3H4 ■CH4-3D.C2H6■CH3

其中A中,CHx的x最大,耗氧量最大,所以答案为A。

四、烃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与烃(CxHy)中C原子数无关,仅与H原子数有关的计算规律

依据:当温度T≥100℃时,水为气态,由:

CxHy+(x+y/4)■xCO2+y/H2O

1 (x+y/4) x y/2

若燃烧前后体积不变,则体积差△V=0。

则:1+x+y/4 =x+y/2 解得y=4

即烃分子中H原子个数等于4时,当温度T≥100℃时,烃完全燃烧前后体积不变。

例4:两种气态烃以一定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气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A.CH4 C2H4B.CH4 C3H6

C.C2H4 C3H4D.C2H2 C3H6

解析:本题反应温度为105℃>100℃,原气体体积为1 L+9 L=10 L,反应后仍为10 L,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符合上述总结燃烧规律,当平均H原子数为4的符合此条件。

分析选项B不符合此条件,因为CH4、C3H6平均H原子数必大于4,而选项A、C两种H原子数均为4,平均H原子数必为4,选项D,C2H2、C3H6,平均H原子数可能为4,而题中两种烃以一定比例混合,选项D也符合,所以,答案为B。

高中有机化学小结 篇4

■ 碳碳三键或双键:断一个键可以和水.卤素.卤化氢.氢氯.氢氰酸等加成;被高锰酸钾等氧

化.还可以发生加聚;会被强氧化性物质氧化.(如臭氧、高锰酸钾等)使溴水褪色(加成),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加成)与亲核试剂加成■羟基:和氢卤酸取代;醇羟基-CH2OH氧化可为醛;和酸会发生酯化反应。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是酚,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和跟溴水的取代反应。催化氧化成醛酮,能消去,酯化,可与Na反应,可发生硝化 .

■卤素原子:水解,被羟基取代;羟基:断氧氢键可和钠等置换氢气,和酸脂化,氧化成醛■酚:酸性,和溴水取代,氧化

■醚基:碳氧键断开加成,和极性试剂反应时在碳氧键断开,类似加成。

■醛基:氧化,加成,和苯酚生成酚醛树脂,氧化成羧基;还原成醇羟基;2个醛在碱性环境

下加成。能被氧化成酸,能被还原成醇,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

■羰基:加成(醛基,羧基在其他条说)加氢还原酰卤水解、取代

■羧基:脂化,酸性 在强的还原剂如氢化锂铝下加氢还原;和醇会发生酯化反应;可与NaOH

反应的、可与Na反应的■胺基:水解■酯基:可发生水解■苯环:加成,取代,硝化,磺化

■苯酚:可与NaOH反应的、可与Na反应的,在空气中可发生氧化,与溴水生成沉淀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褪色,取代,加成等

■高级脂肪酸:可与NaOH反应的、可与Na反应的,酯化

高中有机化官能团学性质

❶ 卤化烃 官能团:卤原子①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②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❷ 醇官能团:醇羟基①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②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③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④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❸ 醛官能团:醛基

①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②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 沉淀

③能被氧化成羧酸

④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❹ 酚官能团:酚羟基①具有酸性

②能钠反应得到氢气③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❺ 羧酸官能团:羧基①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②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小结[模版] 篇5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 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类型很多, 中学化学中主要有下面几类:

1.卤代反应烷烃、芳香烃(用液溴)等均能发生卤代反应如:

2.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3.磺均可

化反应苯、苯的衍生物, 几乎磺化.如:

4.酯化反应

(1)羧酸和醇的反应.如:

5.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多糖、二糖、蛋白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如:

6.醇与卤化氢(HX)的反应.如:

二、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 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 叫加成反应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 一般能与H2、X2(X为Cl、Br、I)、HX、H2O、HCN等小分子物质起加成反应.如烯烃、二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

说明:

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3.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1.和氢气加成.2、和卤素加成

2.和卤化氢加成

3.和水加成

三、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 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 又称消除反应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是连有一OH(或一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2)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1.醇的消去反应.如: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如:

四、聚合反应

定义: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聚合反应有两个基本类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1.加聚反应.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加成, 又不缩掉其它小分子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烯烃、二烯烃及含的物质均能发生加聚反应.如:

2.缩聚反应(先了解)

单体间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 还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聚合反应, 称为缩合聚合反应, 简称缩聚反应.酚和醛、氨基酸(形成多肽)、葡萄糖(形成多糖)、二元醇与二元酸、羟基羧酸等均能发生缩聚反应.如:

五、有机氧化反应

1.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容易燃烧)如:

2、催化氧化(或去氢)

(1)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催化剂:Cu或Ag)

(2)乙醛催化氧化制乙酸(催化剂:醋酸锰)

3.与强氧化剂:KMnO4(H)的反应:(1)烯烃、二烯烃、炔烃,含有的油脂都能使KMnO4(H)的紫色褪色.如:

+

+

(2)苯的同系物也能使KMnO4(H+)的紫色褪色.条件需与苯环相邻碳上有H。如:

六、有机还原反应(了解)

1.催化加氢(或去氢)的还原反应

含有或的不饱和化合物及含有的醛、酮、单糖、羧酸等物质与H2的加成反应,都属于还原反应(其它反应见前面加成反应1.)如:

七、分解反应

1.热分解反应.如:

结构化学小结 篇6

1、结构化学小结

结束了一年的物理化学课程,终于迎来了传说中的专业课,这里面最难的据说就是结构化学。老师第一节课开场便是对上一年纪学生成绩的总结,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似的警告:不学就肯定不会过。于是我们经历了从开始的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到后来的深信不疑,对这片不曾涉足的微观领域以叹为观止的心态仰视,然后俯首自求多福似地祈求从字里行间寻出熟悉的味道,终于,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痕迹中逐渐认识了这位蛋白质似的先生,也了解到原来所谓的结构化学真的是化学的结构框架,从前的结论也找到了前因,在化学潜游中愈行越深愈行愈远。

都说结构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完善我们的化学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探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相对联系的思维能力。它主要是反映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在研究物质微观体系得出的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而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还要有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能的本质问题。这对我这样并不是十分聪明,基础功也不是那么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是上课时候因为不懂或是懒惰造成的溜号还是终止于老师课堂提问这武器,为了不至于被低着头红着脸说不会得六十,我们还是应激出了复习并且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这确实对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渐渐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虽然学习和理解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习惯就是一辈子的财富,所以我们学着珍惜。

可是扪心自问我做的并不好,有很多弄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疏通,复习也不是那么到位,期末的纠结证实了长期以来的忧虑,总也不能算是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不过一定会再接再厉,为化学学习填上重彩的一笔。

关于老师的教学授课,我似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毕竟进入大学伊始就被告知大学的老师授课都是很有个人风格的,而风格既是不分优劣,我们自然会在逐渐适应中找到自己的学习之道,慢慢地历练成长可能才是进入大学的真正目标,所以接受就是一切,评价也许并不十分需要我们的参与。但是关于这门课程,我确实认识到了它的“不好相处”,知识点细碎而且需要记忆的极多,对逻辑要求也并没有任何程度的降低,就像高中时候的文理小综合再综合了一下,是一整个知识体系的浓缩,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但是,困难总是会激起斗志,难题是进步的阶梯。

如果说对于结构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的话,就是希望课时能多些,还是有很多内容被带过,虽然都是非重点,但是了解应该也会很有趣,自己看的话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就许下这个愿。

还有就是期待早日能看到老师编的书!

2、结构化学小结

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听说了一句化学界流传很广的话:学了有机化学才知道无机化学如此简单,学了物理化学才知道有机化学如此简单,学了结构化学,才知道物理化学如此简单,学了量子化学,才知道结构化学如此简单。

经过了这一年的学习,体验过后才发现这几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和大多数人一样,起初都认为结构化学难学,难懂。可从第二大节课开始,自己就改变了看法,上课努力的去听,课后及时复习,就这样,自己第二节课懵懵懂懂的听懂了一些内容,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依然很困惑,由于自己天生对难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越难,宁可花费很长时间,也要弄懂,凭着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第二节课我收获了很多,最主要的是听得懂老师讲课的时候,心里有种满足感,成就感。

时间过得真快,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一句话:结构化学要想弄懂,必须得多花时间,讲三节课,我们就得用7节课的时间去预习,甚至老师也要在给我们讲课前,花费好长时间提前看一遍书。这句话为什么我会印象这么深呢?因为我不仅听了,而且实践了,这句话带给我是结构化学学习效率成倍的增长,正因为这句话,使我真真的感受到了我付出一天,两天,去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听懂了老师一节课的欣喜,也使我真真感受到书包里背着高数,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参考书,结构化学课本,结构化学课件满满一书包书,去自习室看几个小时,结果做出一道波函数求解题的快乐,;真是由于这句话让我学起结构化学很轻松,觉得不是很难,起初需要用一天甚至两天的时间去看结构化学,后来,几个小时,半天就可以弄懂大部分内容。

在本学期众多课程里面,个人觉得结构化学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它带给我们是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我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原子结构,电子的运动,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在这个世界里,谁也不会质疑我们,因为我们在结构化学所学的一切要不就是前人的一些理论可以解释化学现象,要不就是仪器测定出来的数值。再者,这是空间想象力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对思维的挑战,也是对自己学习知识能力最好的一种肯定,在这里,你可以想象七大晶系,可以想象在各种各样对称操作下分子的改变,可以想象金属的结构,可以想象电子围绕核是如何运动的,可以想象原子轨道杂化后各个轨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对于我来说,只要想通其中的一些,自己就很满足,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肯定。

学化学的人都知道,位,构,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用结构可以解释性质,用性质可以反推出物质的结构,通过结构和性质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一些新结构,让它产生些人类所需要的性质。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才明白导体为什么能够导电,绝缘体为什么会绝缘,这是由于导体的轨道上存在单电子,给一定能量后,能发生电子跃迁,而绝缘体只存在满带和空带,另外满带和空带能级差很大,因此不能电子跃迁,也不能导电。也明白了什么是晶体,什么是无定型;也明白了为什么液体的沸点很高,为什么有些液体的沸点很低„„这些东西自从学了结构化学后,逐渐的便的清晰起来,也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了知识网络。

学了结构化学感触最深的应该说是“基础”二字,我们现在所学的只能称为基础,只是皮毛而已,如果这些东西,我们都搞不懂,很难做大事。不论哪一个单元,学的都是基础,量子力学接触,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基础,晶体学基础,群论基础,金属结构基础,配位化学基础„„,私底下每一章自己都找过对应的系统的课本看过,就比如说晶体学基础,就拿我们所用的周公度版本的结构化学第五版和晶体学专业课本相比,才发现我们好多东西都没提到,而且晶体学并不像我们结构化学基础那么简单,230个空间群是如何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要求掌握的,晶轴,晶面,晶向,这些我们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而已,而且我们只需要掌握最简单的立方晶系就可以了,所以,从课程的内容,我们需要掌握的程度来看,我们真的学的只是基础,不难!如果我们连这么一点点小挫折,都退缩,那我们的将来是可想而知的,每次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说基础二字,就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唉声叹气,或者惊叹,或者抱怨,可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多花费一点游玩的时间用在结构化学上,或许不再认为老师说的基础二字是夸张。

学习结构化学,觉得方法特别的重要。尤其是上课认真听讲,因为课堂的内容有时候你用三倍的时间去补救,也不一定能补救回来,老师在课堂上用特别有限的时间将最重要的知识串成一个个知识点,而且为了让我们让一些难点掌握,更会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些,在课下能补救得了吗?另外就是乘热打铁,意思就是说对老师讲过的知识在课下,尽量复习,这样能及时的巩固,更能将知识点串在一起。我们一般结构化学课程是在周五下午,如果那时候为了早吃一点饭,而不去再看一次课本,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是不会再有的,在老师的讲课的话语,自己的灵感还没有消失之前,完成对结构化学的复习是最节省时间的,也是复习效率最高,最不容易遗忘的时候。一旦老师讲课的声音不再,灵感消失,要想达到同样的复习效率谈何容易。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决定你结构化学能不能听的懂,学的好不好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静得下心来看书,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看不懂还能努力去看的毅力和耐心。记得刚开始上第一节课时,算符,波函数,态叠加原理。。听了三节课,完全没听懂一个字,更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只是很佩服老师对于如此难的内容可以讲的如此轻松。但心里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如果我连第一节课都听不懂,那将来的课程,我该如何?而且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他能讲的条理分明,为何我连弄懂都做不到,为了明白这门课,背上了高数,无机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在图书馆苦战了一天后,终于了解了老师到底讲的是什么东西,后来,日复一日,自己也形成了这个习惯,每周都会抽取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看特别有魅力的结构化学,就这样,自己的综合实力提高了,结构化学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自己得到了从其他课程没有得到的快乐,得到了从其他课程没有得到的成就感。

有付出可能收获很少,但是没付出肯定没收获。结构化学虽然学了很多伟人,例如poaling,Schrödinger,Heisenberg但我并不崇拜他们,因为他们的成就源于他们的付出,他们可以为了科学熬夜,不吃饭,也可以为了科学一直呆在实验室,更可以为了科学满满的验算,推论了几个草稿本,或者失败了n多次。我们没能付出这么多,所以我们才和伟人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特别聪明。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虽然上天没有赐予我们聪慧的大脑,但是上天同样给予我们每个人四肢,勤劳的双手,可以思考的大脑,我们可以付出来缩小差距。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没付出就一定没收获,我们虽然没有像结构化学伟人一样提出一个或多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认真完成自己的结构化学作业,能想得通结构化学课本上的内容,能够会做结构化学的习题。

这样多多少少一点付出,总会让自己感到一点成就感的,有句话叫做量变决定质变,我们之所以没成为伟人,更是由于我们量的积累远远的还不够,如果我们连这些伟人的理论都看不懂,那将来如何推翻他们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要想呼吁和平,必须制止原子弹,要想制止原子弹,必须制造原子弹(这句话是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说过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结构化学,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或许可以夸张的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伟人的机会,一些人因为毕生缺乏当伟人的梦想而失去资格,一些人因为量的积累不够而失去资格,一些人因为在成功的路上退缩了,放弃了而失去了资格。所以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只有少部分人成功了,少部分人成了伟人。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们树立在不久的将来做伟人的梦想,即使自己失败了,没有当成为伟人,但自己的付出,自己在追求伟人的路上拼搏所得到的才华,经验已足够让你在整个社会立足,这也未尝不是理想的结果。poaling,Schrödinger,Heisenberg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总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比平常人努力白倍,千倍,发疯的追求科学真理,才换来他们的成功,也换来人类文明史上小小的一步。

总而言之,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结构化学虽然难,但是用心学,有像伟人一样发疯的追求的勇气,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最终会体会到成就感,满足感。这些是其他课程不能带给我们的。

3、《结构化学》课程模拟教学小结

《结构化学》是一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材料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已成为从事化学、材料和物理专业深入研究材料特性的一把钥匙。但由于该门课是从微观结构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与宏观世界对物质的认识有很大差异,进而使学生感觉该门课抽象、复杂甚至混乱。因此,本文将主要对该门课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讨。

一、课程特点及难点

《结构化学》课程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波函数,即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通过轨道的相互作用了解化学键的本质;二是分子和晶体中原子的空间排布,了解分子和晶体的立体结构。与其它化学课程不同,该门课看物质的角度不同,涵盖的相关知识多,内容涉及面广,如需具备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量子力学等知识,同时包含的新概念比较多,如波函数,杂化轨道,点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很难,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快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相当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有个别学生由于太难太抽象而放弃对该门课程的继续学习。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学生对该门课基础知识理解的不足,具体来讲,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波函数,什么是晶体。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数学和量子力学有关的波函数概念和不同于分子的固体的晶体结构成为学生学习的两大难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很多。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造成学生对该门课产生误解,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该门课抽象、难学、难懂,导致学习非常被动,最终学习效果较差;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方法必须要求多元化,如果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尤其对该门课难懂的波函数,如果使用文字的方法来讲解,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授课老师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方法

目前,对该门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形式讲解。这些方法有如下几个缺点:

1、缺少学生的参与,课题气氛呆板;

2、对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可观性差,学生理解受到限制;

3、对数字化的波函数缺乏形象化的表示,成为学习该门课其它知识的瓶颈。这些将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三、解决措施

该门课不像有机和分析等化学课程,没有实验教学部分,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以下措施。

(一)引入实验教学

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门课程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即使采取板书、多媒体和演示相结合的讲述方式完成该课程系统的教学也已经变得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通过教学,发现采用一种新型方法,即类似实验教学的方式对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清晰地阐述这一方法,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现以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的两个离域π键为例来说明。在使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的分析可能如下:

假设二氧化碳分子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分子中的两个氧原子分别表示为O1和O2。碳和氧原子采用spx杂化,碳和每个氧原子形成σ键,每个氧原子的另一个spx杂化轨道被其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碳原子剩余的两个电子,分别占据在py和pz轨道上。

氧原子剩余的三个电子中,如果O1原子中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py轨道上,另一个电子必将占据在pz轨道上,它的pz电子将会与碳原子的pz电子形成πz键,那么碳原子的另一个py电子必将与O2原子的一个py电子形成πy键,此时,在O2原子中pz轨道上必须安排一对孤对电子,那么,O2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z轨道将会与碳和O1原子形成的πz轨道重叠,形成π4z3离域键,O1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y轨道将会与碳和O2原子形成的πy轨道重叠,形成π4y3离域键。

此时老师可能会将这两个离域π键的图片放在多媒体中。但大部分学生听完之后,由于不能看到一个三维的直观图像,而且讲起来描述语言颇多,最终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我们利用一种软件,如Chem3D和Dmol3,通过计算得到二氧化碳分子的各个σ和离域π键的三维空间构象,通过空间旋转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碳与氧原子之间的σ键和两个不同方向的离域π键,且通过查看计算结果文件得到这些轨道的波函数。在这里学生还可以学到如下几点:

1、通过简单的类实验计算,学生获得来自书本上与波函数、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等相关理论知识;

2、能获得由原子轨道波函数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波函数的明确数学表达式,并能与轨道图一一对应,解决了学生关于分子轨道理论复杂的薛定谔方程,能从图像上理解书本上的纯理论内容,进而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3、对杂化轨道理论,很多学生从书本上仅仅知道杂化的原因、目的和杂化后的原子轨道,但大多不明白杂化后这些轨道形成什么样的键。通过这个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从轨道上清晰看到碳和氧原子的sp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π键,同时也能看到氧原子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氧的2p轨道上的分子轨道图。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教学方法,我们发现,由于该门课的教学内容偏重纯理论,学生经常感觉晕晕乎乎,似懂非懂,因此,引入类实验教学部分,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来自书本的较多知识点,同时,可以让学生清楚各个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就该门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将教学内容与其它化学课程及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让化学专业学生感到该门课非常有意思或对学生学好其它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如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中,关于乙烯加氢气反应活化能大或反应速率慢等现象,离不开该门课关于前线轨道理论知识的理解。再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总是一个宏观的结构,如果额外引入晶体表面结构的教学内容,学生将了解到肉眼看到或感觉光滑的物体表面其实有很多原子缺陷,让学生对常规认识有新的视觉和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有助于促进学生注重过程学习,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该门课常用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书面作业和期中考试。如果在平时成绩中引入课外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类似于实验设计的材料模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针对“教”与“学”双方存在的不足,在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上主要引入实验教学部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充分研究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最佳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构化学小结

大三下半学期的课要结束了,这学期学习的科目中要数结构化学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之前看到结构化学这本书还不是太明白,翻开书本看到一堆的公式和图画,更是晕头转向。就问教我们的老师最严厉,但是备受学生欢迎。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终于了解学姐所说的话。

结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分子构型与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和各种运动的相互影响的化学分支学科。它又是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结构化学首先是一门直接应用多种近代实验手段测定分子静态、动态结构和静态、动态性能的实验科学。

另一方面,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还能阐明物质的各种宏观化学性能(包括化学反应性能)和各种宏观非化学性能(包括各种物理性质和许多新技术应用中的技术性能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

由于课时的安排,我们这学期只学习了三章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三章让我们了解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以及分子、原子的复杂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物质结构的理论工具是量子力学,它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结构化学的理论基础。波函数和概率密度,态叠加原理,本证方程与本征值等基本假设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第一章中最重要的公式就是一维势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主要讲的是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求解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的到其波函数、能量和量子数。

第二章还包括中心立场模型、以及保理原理和洪特规则等一些关于原子的相关知识第三章双原子分子结构

主要讲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及其相关要点。

通过一学期的对结构化学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学习结构化学让我充分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及其结构,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规律。并且通过对结构化学的学习,让我对其他学科的一些不怎么了解的地方也有了理解。而且学完真门课我终于了解了学姐们所说的话。结构化学这门课不仅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锻炼了我快速思维的能力。因为课时紧,所以上课是老师教授的内容较多,所以我们上课时需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下课时及时复习,深入理解。

有机化学规律小结 篇7

关键词:总结规律,高考,化学复习

在高考总复习阶段, 将所学的知识点复习之后, 在经过做题练习的基础之上, 若能进行不断的思考总结, 获得化学规律,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些规律作为一种工具, 在解决新问题时能事半功倍。现试列举几例如下: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Mn Zn Cr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的应用:

1、比较金属单质的金属性 (还原性) 强弱——越排在前面的金属, 其单质的金属性 (还原性) 越强。

2、判断金属单质能否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元素前面的金属单质能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浓硫酸和硝酸例外) 。

3、判断金属元素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元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K、Ca、Na例外) 。

4、判断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性——排在镁元素 (包括镁元素) 之后的金属元素, 其氢氧化物不溶于水。

5、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较活泼 (排在前面) 的金属作为负极。

6、判断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越排在后面的金属离子越容易放电 (得到电子) 。

二、离子共存问题是常考题型, 它能大容量灵活地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经过复习整理后, 总结出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常见类型, 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离子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而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形有:

1、生成难溶物

2、生成易挥发性物质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弱电解质)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Fe3+与I—)

5、发生络合反应 (如Ag+与NH4+)

6、发生双水解, 如Al3+与HCO3—或CO32—

三、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离子方程式错误的典型常见类型有:

1、违反客观事实。如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2、各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守恒。

3、电荷不守恒。如:Fe+Ag+=Ag+Fe2+

4、化学式拆写有误。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5、有关“↑”、“↓”的使用不当。

6、有关“=”、“”的使用不当。如FeCl3的水解Fe3++3H2O=Fe (OH) 3+3H+

四、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在离子反应、物质鉴别等多处应用。经过总结, 酸、碱、盐的溶解性有以下规律:

1、酸:常见无机酸只有硅酸 (H2SiO3) 和原硅酸 (H4S i O4) 不溶。

2、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排在镁元素 (包括镁元素) 之后的金属, 其对应的碱 (氢氧化物难溶于水) 。

3、盐:盐的溶解性规律, 借助以下口诀记忆即可,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 (酸) 盐见水无影踪

硫 (酸) 盐不溶铅和钡

氯盐不溶银亚汞

五、如何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激发潜能, 天道酬勤

高考是一种选择动机很强的考试, 所以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正如古天文学家张衡所说:“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因此在高三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同学们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 每一节课, 每一次作业, 每一次测验, 都必须认真地对待, 做好笔记, 订正错误, 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每一次归纳总结, 每一次分析推理, 每一次冥思苦想, 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 自身素质都会得以提高。

2.把握主干, 建立网络

建立知识网络首先立足于章节或单元知识。各章节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结构, 同一章节的知识联系相对而言更紧密一些, 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在第一轮复习中, 同学们应在弄清各章节的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理解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本章节的知识网络。

3.注重基础, 发展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构建科学素质的砖瓦, 脱离基础知识奢谈发展能力无异于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 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 规律, 方法, 技巧落到实处, 认真阅读教材, 听老师的讲解, 作好课堂笔记, 结合复习资料, 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 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融会贯通, 力求做到基本概念, 规律, 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任何时候需要, 都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来。

4.关注热点, 联系实际

复习中适当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关注身边的事物, 运用所学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 评价各种现象, 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此外总结归纳老师讲课时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在平常的训练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 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5.调整心态, 培养素质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特别对同学们今后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坚持有规律的生活, 做到张弛有度。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脚踏实地进行复习, 肯定自己的进步, 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 自觉地控制自己, 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 愉快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去。还要多和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 谈谈自己的理想, 也可以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 理越辩越明, 同学的一席话可能会使你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通过讨论, 可能会发现问题的多个侧面, 对于知识拓展, 延伸极有好处。

总之, 在复习过程中能做到善于思考, 善于总结规律, 能有效地全面掌握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才祥.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中学化学.2002.1 (.12)

[2]赵小化.王青岗.总结规律迅速解题.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 (.51)

有序思维规律与高三化学教学 篇8

1问题的提出

中学化学知识细小而繁多,记忆量大,进入高三,部分学生感到化学变得难学了,难记忆,更难灵活运用。表现为回答化学问题时,颠三倒四,漏洞百出,甚至不知从何谈起,其原因是: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显得思维混乱、盲目性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将有序思维应用到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运用有序思维将化学知识按一定逻辑思维顺序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并进行知识体系的有序构建,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存储,使之学会运用有序思维去思考问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有条理地逐一解决。

2有序思维的“序”

所谓“有序思维”,就是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或优化程序逐步地思考问题,化学中“有序思维”的“序”就是化学学科思想,如分类思想、物质结构决定性质而性质决定其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想、提出假设→实验探索→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思想,对称思想;以及元素周期表结构,我们用这些思想作为思考的框架顺序进行有序思维。

3有序思维在化学复习中的运用

3.1运用有序思维将化学知识有序存储

高三复习重在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认识,那么学生按什么样方式构建知识体系呢?为此,笔者采取有序思维模式,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有序构建与存储。运用有序思维,教师以一定思维顺序讲授化学知识,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记忆存储,如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线索是:每一族元素可以按“由特殊(各族元素中的典型代表)到一般(各族的其它元素)”的思维来掌握;而学习每一种典型元素,则运用中学化学中物质的分类思想体系,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顺序来复习,如复习Cl2、S、N2、C、Na、Mg、Al、Fe等章节知识;对每一种物质则按“结构(组成、晶体结构、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性质→制备→用途”的顺序来系统地记忆存储,这样用几种思路将复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串联起来,构建有序网络储存在大脑中,可随时调阅使用。

化学理论和实验部分亦这样。如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思维顺序是“写→改→删→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思路为“标(元素的化合价)→等(使得失电子数相等)→平(配平其它各物质前的系数)→查”等等。气体制备实验,按“原理→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方法与装置)→尾气处理”的顺序来思考;固体物质的制备,按“原理→装置→产品的保护→产品的提纯”顺序来设计,检验实验就按“操作过程→实验现象→结论”的顺序去表述,等等。学生掌握这种思维规律后在设计实验和回答实验问答题时自然就有条理了。

3.2 运用有序思维解答列举型习题

例11919年langmuir提出了等电子体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似。根据上述原理,仅由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中互为等电子体的是:__和_,__和__。

分析部分考生拿到此题时,第一感觉是不知从何处着想,没有头绪,因为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共有十多种,从这些分子中选取2对,确实是一时难以入手。讲评该题,我引导学生用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按“单质→化合物”的顺序将这些物质进行物分类列举,条理化地呈现出来: (每类物质按由ⅠA→ⅦA顺序列举,避免遗漏)

单质 N2、O2、O3、F2

化合物二元化合物NO、 CO

三元化合物CO2、NO2、N2O

四元化合物BF3、NF3

然后以“等电子体”的标准从中选择,就会迅速找出N2与CO、CO2与N2O。

3.3 运用有序思维解答有关同分异构体的习题

学生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常犯的错误有:遗漏和重复,其原因是思维混乱,没有选准角度按一定逻辑顺序逐一书写,因而复习时告诉学生要按“物质类别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的顺序思考、书写,在“碳链异构”中则按“主链先长后短→取代基先整后散→取代基位置由中间到两边”思维顺序来分析。

例题2(05高考江苏化学卷23题中的第3小题)。写出分子式为C7H6O2的含有苯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

分析 根据分子式直接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特别要注意一定逻辑思维顺序,首先考虑官能团类别不同引起的类别异构,然后在同一类别的前提下先后写出碳链异构体和官能团位置异构体;多官能团物质还需考虑官能团的个数(可以按由少到多的顺序);苯环上有2个取代基时就按“邻→间→对”的顺序书写:

单个官能团有机物:

多个官能团有机物:

3.4运用有序思维解答开放型习题

化学开放性习题,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向不唯一”和“注重思维的发散与开放”[2],同学们往往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去思考,而有序思维可以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例题 3(0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8题)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图已略)请填空和回答问题:(⑴→⑹小题已略去)(7)还可以用其它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______

分析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实质上是要测量一定量试样中Na2CO3的多少,评讲时我引导学生按以下程序进行思考:从物理量分类角度看,度量Na2CO3多少的物理量有两种: n(Na2CO3)和m(Na2CO3),从n(Na2CO3)角度思考,可想到用盐酸进行中和滴定法,进一步想到用盐酸反应测v(CO2)的方法;从质量角度思考可以想到通过与盐酸作用后用碱石灰吸收测m(CO2)的方法,或者将它全部转化为NaCl后蒸发结晶,再测NaCl质量的方法;或者还可以用BaCl2沉淀CO 然后测量m(BaCO3)的方法,等等,这样派生出了多种方法:

方法I中和滴定法,求出n(Na2CO3)

n(Na2CO3) 方法II 与盐酸作用, 测v(CO2),进而

求出n(Na2CO3)

方法III与盐酸作用,吸收CO2,测

m(CO2)(本题已用)

m(Na2CO3)方法IV 与足量盐酸作用,蒸发结晶,

测m(NaCl)

方法V与足量的BaCl2作用, 过滤干

燥, 测m(BaCO3)

方法VI 等等

3.5运用有序思维解答无机框图推断题

对于提示信息少且很抽象的无机框图推断题,学生感到难度较大,但运用有序思维,将有可能符合题意的物质按一定顺序逐一列举出来,然后验证排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题4A、B、C、D、E、F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未标出), 其中反应①是置换反应。若A、D、F都是非金属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

(1) 写出A、B、C、D、E、F的名称:_____

(2) 反应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本题特征信息很少,难以找到突破口,运用有序思维,先列举后逐一排除:“A、D是同主族非金属单质,且A、D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由此可知,A与D可能是以下几种组合: (按ⅦA→ⅣA顺序一一列出)

①Cl2+卤化物→Br2(I2)+氯化物②O2+H2S →S+H2O ③C+SiO2→Si+CO

逐一假设排除:若A为Cl2,则D Br2(I2),C中含有Cl-,符合反应④的单质F(金属单质或H2)无法实现反应②、③,故不合题意;若A为O2,则D为S,C为H2O,为实现反应④,则F为H2 ,但F为H2时无法实现反应②、③,故不合理;若A为C,则D为Si 、C为CO,为实现反应④,则F为O2、B为SiO2、E为CO2,刚好符合题意。参考答案: (1)碳、二氧化硅、一氧化碳、硅、二氧化碳、氧气 ; (2)2C+SiO2 Si+2CO

总之,有序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更是思维方式,既可用于有序地存储化学知识,又可以用于解决化学问题,高三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所掌握的知识将更系统条理,其分析和推理能力会增强,思维品质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忠仁.重视化学课堂的总结教学[J].化学教学,1996,(8):17-19.

[2]王志庚.化学开放题及其编制方法[J].化学教学,2000,(8):35-37.

上一篇:学前班拼音ai教案下一篇:拥抱宋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