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定。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这一课,这些词你会读吗?出示:咆哮、狞笑、势不可当、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祭奠、读的真好!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样的内容,你能够选出上面的三到四个词语来说一说吗?

二、感受“桥”

是的,老汉一个人支撑起了这座桥,可是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座桥的?

你来说说。(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桥窄窄的,)

窄到什么程度?生:窄到一个人才能通过

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哪个词(只有又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唯一一条,别无选择,十分重要)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分组读

你读出了桥的窄。

你读出了村民过河的别无选择!

你读出了桥对村民的十分重要!

你还读出了为村民过桥的担心!

三、感受“洪水”

这座木桥可能年岁已高,平日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一个特殊的黎明,他不仅承载着一百多人的生命,还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山洪。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课文,迅速用横线标出课文里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

来吧,咱们来交流交流,(……)

集体的智慧就是了不起,一下子找了这么多,老师也摘录了五个句子。

课件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我们开火车,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你从这几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这些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本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谁来读第一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猛,雨急)你能把像泼,像倒换几个词语来说吗?带着你的感受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我请男同学来读

“咆哮”是一种怎样的喊叫声?生:愤怒地喊叫,发疯地,乱闯乱撞地,不可一世地。所以我们说山洪像受惊的野马……体会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个句子,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洪水画面。

是的,洪水想要吞噬村庄的所有,洪水想要摧毁村庄的全部。再次出现洪水画面。

同学们带着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读读这个句子。

师:你们从下列的句子中体会出了什么呢?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中的狞笑中体会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来的?(逼近狞笑)

师:狞笑是怎么样的笑?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凶恶、恶狠狠的、狰狞的、龇牙咧嘴)(魔鬼)

那谁来读,有谁能把洪水逼近的感觉读出来?师:洪水逼近了,真可怕!

师:你们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什么呢?

生:(从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体会出水的疯狂和急速上涨,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水在不断上涨的词

生:窜 舔。水的疯狂呢?跳舞,放肆

跳舞也就是说它们在——咆哮,翻滚)我们来换一个词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在翻滚。哪个词用得好?跳舞突出了洪水的猖獗、疯狂、肆虐。男女生对比读。洪水会跳出优美的舞姿吗?生:(不优美说明洪水像魔鬼,像野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洪水的猖獗、疯狂、肆虐。

师“这是什么样的舞蹈?生:这是疯狂之舞,是群魔乱舞,是死亡之舞。师: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再读,让我听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惧。

理解窜(疯狂涨),理解放肆。师:由放肆你会想到哪些词?(肆无忌惮,目空一切,随心所欲……读出它的肆无忌惮……吧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这二个句子。

五、感受“村民

此时如果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做?——生:逃生。

逃生中的人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句子。指名读:(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读了这几个句子,感受到了人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呢?(害怕,恐惧,)

四字词呢?(心急如焚、惊慌失措、失去理智,心惊胆颤)

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这种情形?理解跌跌撞撞。

那就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六段。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六、感受“老汉”

是啊,人的本能就是选择逃生,可是逃生的路啊只有这一坐窄窄的木桥,如果一百多号人都拥上木桥,后果怎样?生(坍塌,被洪水淹没)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能力挽狂澜呢(是谁站了出来)?板书“老汉”。请同学们小声读7到18自然段,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生:高大,稳固,坚定,当人们在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时,老支书镇定如山站在水中一言不发,人们看到老支书就像看到了救星,也就是他们所有人的靠山。他的威严让慌乱的人群立刻镇定下来。师:读出这种感觉。

对比读——师: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村庄惊醒了”出示句子生读:“人们翻身下床……人们又折了回来”师:此时的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他们无路可逃。生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师: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他们拥戴的老支书镇定如上,来到“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他不慌不乱“一个清瘦的老汉……

当灾难来临,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这样的老汉确实应该受人们——拥戴。。

1、他不但自己这样做了,还严格要求所有的党员,咱们读读他的喊话:出示句子: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这三个感叹句中哪一个最能打动你,读,为什么能打动你?

是的这个句子足已感动所有的人,齐读,灾难来临,老支书告诉人们:逃生路上,党员殿后,这样的党员的确应该受到拥戴!

3、师:很快人们开始有秩序地安全转移了,可就在这时(出示下面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谁读

生读: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从这连续的三个动词和老汉的吼声中你体会到什么?(对小伙子的严厉老汉很坚决果断绝不心慈手软)读出老汉的凶狠和果断

此时的洪水已经肆虐到什么程度了?(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此时的木桥呢?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师:呻吟是指这暗示了什么?(桥马上就要垮了)

队伍已经站好了,被揪出去的小伙子,将站到队伍的什么地方?站到最后一个,这意味着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离死的危险越来越近,读完文章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谁?老汉的儿子,同学们,大声地告诉自己小伙子是老汉的谁?

人们都说血浓于水,可是在这生死关头老汉是这样对儿子做的,生读——老汉是这样对儿子说的——生读——出示句子

从他的言行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无私,了不起,顾大家,舍小家)

是的,在亲情与人民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老汉确实应该受人——拥戴

其实老汉也是凡人,也是血肉之躯,他真的就无视这份亲情吗?让我们回到课文中,读,19、20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他爱自己的儿子)

是的他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这份爱被排在了爱人民这份大爱之后,这样的老汉的确应该受到人们的——拥戴。可是老汉的言行并没有感动无情的洪水,悲剧还是发生了,读21、22段

同学们,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他想让孩子好好活着,可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悲痛欲绝大声呼唤:出示课件

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心里充满了愧疚,他嘶心裂肺地喊到:出示课件

是啊他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妻儿,但他对得起村民,对得起曾经那铿锵的誓言,对得起他所忠诚的党,板书:党 人民

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卷走了,而全村的百姓却安然无恙。

五天后;请同学们齐读最后四个自然段;出示课件——

七、练笔升华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2

执教:溧阳市上沛中学

吴军伟

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九(3)班

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检测练习,复习导入。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面检测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二. 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衬托)2.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对比)

三. 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教师引导、监控。)2.教师总结:

3.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 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

2.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只要发扬愚公精神,相信你定能披荆斩棘,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之路!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吴军伟 审阅人:(彭洁 纪文庆)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4. 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5. 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6.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学习重点

3. 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4.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五. 检测练习,复习导入。1. 重点实词解释

许 彻 惧 心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以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 而山不加增()何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4.重点句子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 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移山原因: 困难: 作用:

2. 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

七. 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 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

双方主要内容摘要:

正方: 反方: 2. 教师总结。

3.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 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愚公精神就是 3. 教师寄语。九. 自我检测

1. 请写出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愚公: 智叟:

2.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3.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教后反思】

这节课“检测练习、复习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复习旧知,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从评讲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经年累月的长期积累过程,要通过这些练习的训练,培养学习文言文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尤其是愚公的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主要用衬托和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愚公高大的形象,故设计“析读探究、理解写法”的教学。学生大都能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明确两种写法及作用。两千多年前的文章,给现代学生阅读,学生势必会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因此辩论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与现代生活勾连,营造活泼热烈的各抒己见的氛围,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加强对愚公形象的理解。教学中学生虽能从多方面来谈自己的认识,但思维发散的还不够广阔,认识流于浅显,辩论虽未冷场,但没有预设中的激烈。反思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后准备充分,在自由发言辩论,无需老师监控发问,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辩论绝不是让学生明确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这个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归文本,本文是寓言,寓言就是借故事来寄托道理,“文章借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提问,顺理成章地回归了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多次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可见,神九飞天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入海下潜六千多米,国产新型飞机歼20、歼

31、歼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3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

2、复习生字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对,课文就是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故事。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复习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科学家的观察细致。

(大屏幕: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上节课从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让我们再一次把蝙蝠的灵巧读出来。

过渡: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引起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2、出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么?请你来读,读出你心中的疑惑。

三、学习4-6自然段,体会科学家缜密的探索过程。

1、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来研究的呢?(板书:研究问题)生答: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请自读课文的4、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

1、试验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2、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你读懂了么?汇报

4、汇报试验条件:(出示)

5、四人小组交流:填表

6、被塞上耳朵、封住嘴巴的蝙蝠还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么?哪句话写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比喻句,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体会到蝙蝠毫无方向感,没头没脑乱撞的情景)

7、这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生齐读。

8、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但科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 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师:你真厉害!科学家就是这样问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那么,蝙蝠的最和耳朵究竟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师:谁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生:读有关句子。

师:读得真对。看PPT演示,填空。

2、师:同学们明白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了吗?来,我们一起合作画一幅示意图。(板画)

3、师:科学家是很轻松地解开这个秘密的吗? 请读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秘密。)从哪些字眼,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在经过反复研究,付出很多努力之后,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解决了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他们就此作罢,停止研究了吗? 生:没有。而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是呀,科学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研究,把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运用到了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雷达,造福于人类了。(板书:启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看雷达工作与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完成课后的填空题

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2、汇报交流

3、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也来给它画画示意图吧!(板画)

4、这就是科学家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创造发明雷达的故事。课文学到这儿,你想对科学家说什么?赶快拿出你的小练笔本

5、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读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下仿生学。

2、老师找了几个仿生学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3、趣味连线

4、像这种在自然界中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东西造福人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4

四下教案 最佳路径(第二课时)(公开课)

6 最佳路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2小节,通过对语句的品读,感悟大师成功的基础。 3、创设情境,理解感悟课文,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1. 默“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 ,优雅,自然,最佳路径,格罗培斯。 ”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 2. 能用这些词来简单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3. 那么格罗培斯受到了什么启发吗?走近格罗培斯。 二、学习1-2小节 1.自由读1-2小节,学习第2小节。自读,思考:格罗培斯是个怎么样的人(提醒:特别要注意文中的数量词。) 2.讨论交流 1) “40多年…… 无数个 …… 难题” “最微不足道 …… 伤脑筋。” 2) “50多次 …… 没有一次。” 3) 比较并提问: 比起迪斯尼乐园,比起无数个难题,路径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简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大师大伤脑筋。 师: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大师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3.小结。整体评价,从第二小节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建筑大师。) 4. 指导朗读。突出(划出的.)重点词 三、情境导入,启示讨论两种销售方式的优劣。 1、师:(语言导入情境)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格罗培斯看到了两种销售方式,自读课文3、4小节,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种销售方法的特点分别给他们起一个贴切的名字。(“路边销售”和“开园销售”) 2、师:我就是那位年老体弱的法国老太太,我在路边树了一个广告牌(电脑出示:葡萄自选,每篮5法郎)现在你就是顾客,你选择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请大家别忙着回答,先看看书,在书上做读书记号,有几点理由想好了再说。 1) 选“开园销售”的。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最新鲜、最大的葡萄。 2) 有些商人会把大的放在上面,把小的烂的藏在下面,自己摘就不会被不法商贩欺骗了。 3) 从“只要……就可以……”无人管理,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4) 老师启发:谁去过句容摘草莓,到江心洲摘橘子?(那儿的水果并不便宜,你们为什么大老远的赶过去?( “农家乐”,直接从葡萄架上摘,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 3、师: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四、阅读第三段,体会“最佳” 1、师:此时,大师心里已经有了一盘好棋,他真不愧是“大师”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 2.返回巴黎后他是怎么做的?自读5-6小节,找出大师的做法:1)撒下草种,提前开放。2)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3.这条路有什么特点?(优雅自然)(便捷,以人为本)它是谁设计的?(游人的最佳选择;创造性地完成设计。) 4.比较体会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与法国葡萄园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最佳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五.阅读第7小节,总结 1.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或问:什么是最佳?) 1.追求完美,先后修改50多次,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2.有宽有窄(实用)“优雅自然”(艺术性) 3.保证方便,快捷。 4.设计理论不同寻常,给人以启迪。 2.口头练说 练习册P13 第四题: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意一个角度写一段话。 格罗培斯终于完成了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设计,并带着他的设计来到了世界建筑设计的评选现场 1) 假如你就是格罗培斯,你会怎样向专家评委介绍你的设计? 2) 假如你是专家评委,你会怎样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 3) 假如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5

一、复习检查

1、有这样一种树,它高大挺拔、花朵高雅、叶子常青。它就是-----广玉兰[板书] 真美啊!再读一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广玉兰,事先板书:气味、花瓣、花形、叶片 并且知道了广玉兰气味是板书:淡淡幽香、花瓣是板书:洁净高雅。

二、精读感悟

1、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来仔细欣赏广玉兰开花的不同形态,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写了广玉兰花花的哪几种形态?哪一种形态最让你着迷,读一读。

2、交流:

这一段写了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并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这一种形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随机出示四幅图] {指名朗读、说出原因} A、含羞待放

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个词看出来?[含羞待放] 你仿佛看到什么?这就写出了广玉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你能读出害羞的语气吗? B、刚刚绽放

这个句子也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哪个词看出来?[迫不及待] 这个词写出了小蜜蜂{ }的心情?

为什么小蜜蜂那样迫不及待钻进花苞?猜猜看?[花香、花美] C、婴儿的笑脸

这句话把盛开的广玉兰比作什么?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是纯洁甜美的。)

指导读,读得甜美些。

D、有没有谁喜欢凋谢的广玉兰?{个别读}

为什么喜欢凋谢的广玉兰?你从凋谢了的广玉兰感受到什么?

对呀,这颗粒就是新生命的种子。这虽然没有其余几种形态花美丽。其实里面蕴含着一种美。生命之美、希望之美、力量之美,展示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E、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花生在同一株广玉兰上,因此——引读“远远看上去„„大家族。”

“数世同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这段话里怎样理解?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有的花凋谢了,旁边又盛开着。这一朵刚开,那一朵含羞待放。不断有花谢,不断也有花开着,这就叫数世同堂,这就叫——板书:生生不息。

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板书:生命力旺盛。

3、师:同学们,这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株充满生机的树。作者为什么能把广玉兰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总结归纳:总分总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并列等。

师:的确,作者深受广玉兰,所以用心观赏,用心感悟。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才把广玉兰写得生动具体。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文章谁都能写美,只要你有一颗善于表达的心。让我们今后写作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使我们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本段,感受广玉兰花的美丽和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分组来读。

4、同学们,这一段这么优美的文字,我们怎能不把它留在心间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形态试背。

指名背诵。时间充足可全段背。

过渡: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广玉兰也不例外,在其身后,也有一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位英雄不大引人注意。却别有一番情趣。

默读。{大屏幕出示第四自然段及叶片图片}

5、师:看广玉兰叶子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课文中的词句向大家介绍吗?{看、摸、闻} “终年不败”是什么意思?并板书:终年不败 叶片的“终年不败”表现在哪里呢?

(大屏幕出示)

春天,万物复苏 广玉兰的叶片早已----;

夏天,树木葱盛 广玉兰的叶片还是-----;

秋天,落叶纷飞 广玉兰的叶片依旧------;

冬天,树木凋零 广玉兰的叶片仍然------。从文中找出描写叶片的词或短语填空。

学生齐读,你们体会到什么?

总结:让我们一起记住这片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绿叶吧!让我们齐读4、5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延伸

1、广玉兰淡淡的幽香,纯洁的花瓣,生生不息的花朵,终年不败的绿叶,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你们喜欢广玉兰吗?作者也喜爱。饱含激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最后一段

2、广玉兰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顽强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你知道哪些描写这些植物的古诗?(草、松、梅、竹)

3、诗人非常喜爱这些植物,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诗,其实广玉兰本身也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老师也陶醉了,也带来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想听吗?就让我们在这首小诗中,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一起读一读。

她有一个冰清玉洁的名字——广玉兰,她,幽香飘逸,微风中夹着一丝香甜; 她,纯洁高雅,阳光下尽显妩媚姿色; 她,更有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她生生不息,风雪中铸就铁色柔情,她有一个永不凋谢的名字——广玉兰。

四、布置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板书设计

气味 淡淡幽香

广玉兰 花瓣 洁净高雅(旺盛的生命力)花形 生生不息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6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虽欲言(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本文,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鲸》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词句,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品表演:

《鱼类运动会》

内容:鱼类运动会即将开始,各种鱼儿顺利进入赛场大门,鲸却被拒之门外。

2、为什么虾兵不允许鲸进入赛场?它这样做对吗?

二、新授

1、学习第2小节:

⑴ 自由朗读课文第2小节,讨论鲸的生活地点在哪里?

⑵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⑶ 小结:

原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鲸的体形就变得像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⑷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证明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① 鲸和牛羊一样……鱼类。

② 鲸是胎生的,……吃奶长大。

⑸ 这就是哺乳动物的三大特征,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哺乳动物呢?

2、学习第3小节:

⑴ 鲸有哪些种类?你根据什么给它分类呢?

⑵ 出示须鲸和齿鲸的图象,学生辨析并说出原因。

3、学习第4小节:

你还想了解鲸的哪些生活习性呢?

⑴ 介绍吃食:

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第4小节,思考:须鲸吃什么?齿鲸吃什么?

⑵ 学习须鲸吃食:

① 须鲸吃什么呢?

② 它是这样吃虾和小鱼的?

③ 想象一下,鲸吃食的样子,自己读读做做。

④ 范读,生表演。

⑤ 你觉得你把鲸吃食时候的那些动作表演出来了吗?

(在“张开、吸进、滤出来、吞进”下加着重号。)

试着把这些词读好,自己练读。

⑥ 指名读。

⑦ 填上表示须鲸吃食动作的词。

⑶ 学习齿鲸吃食:

① 齿鲸吃什么呢?它又是怎么吃的?同桌两人一起来读读、做做。

② 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词用的特别好?为什么?

③ 比较词语“游过去、扑上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⑷ 块头这么大的鲸一顿要吃多少呢?比如说须鲸要吃多少?

⑸ 我们来回顾一下鲸的吃食,能读好吗?能表演出来吗?

(学生部分读,部分表演。)

4、学习5、6、7小节:

⑴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分组自学5、6、7自然段:

① 讨论:

三个自然段分别描写鲸哪方面的`特点?

② 动嘴讲讲、动笔画画、动手摆摆这三个特点。

⑵ 交流:

① 第5小节主要讲鲸的什么呢?

② 第6小节讲了什么呢?

老师这儿有几头鲸,这是它的头,这是它的尾巴,现在到了睡觉的时间了,谁来指挥一下这群鲸呢?

③ 那第7小节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呢?

鲸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来呢?

三、总结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关于写景的游记。这篇精读课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 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学生分析:

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开始增强,如果教师在这时好好引导,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游玩的机会。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游玩时的顺序,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对于游览顺序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带着感悟进行朗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六、教学资源:

与课文相关联的拓展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PPT。

七、教学策略:

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读、看、讲

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八、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这句话在哪?请说一说。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颐和园有几个特点?

2、师: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提问: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著名的景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再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明确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学生按自读提示学习)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

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齐读)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你认为作者最关注的是哪?(也就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3、感悟昆明湖的“静、绿”。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师出示课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昆明湖的特点的?前面写了昆明湖的静,这里又写了游船和画舫的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渗透写法,以动衬静】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滑船”应该是“划”,作者却用了滑冰的“滑”,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更突出了湖水的静】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的美景,接下来,我们就去昆明湖畔看看吧!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学课文感受十七孔桥的壮观。

师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读着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到十七孔桥上去,你最想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

现在我们随着作者游览了颐和园,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所以在最后,作者不由得写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四)、作业: 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中心)

长(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273间)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静 十七孔桥

美(画、花木)佛香阁

高 壮丽 排云殿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9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内容。

1、2、复习生字词。导入新内容。

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读到了安宁,平庸者读到了智慧。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看看你能从中读到什么?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你从第一处母亲要我去看花的情节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用“——”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秋天,让作者多年来不能忘怀,在这个秋天里,作者的脾气变得怎样?

2、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表现出了我的暴躁无常?找一找,用“—”划出来。(板书:我:暴躁无常)

3、好,谁来把你划的读一读,表现作者暴躁无常的句子。

4、一齐读,你是从作者哪些举动体会到的?

5、透过这些词句,你体会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6、是啊,一个21岁的小伙子,原本是多么得青春勃发,多么得风华正茂,然而,此时的他却每天只能与轮椅为伴,连生活都无法自理,面对瘫痪的双腿,面对这残缺的人生,作者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7、体会作者心中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

8、就在作者这样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的情况下,母亲怎么说,怎么做?划出描写母亲言行的句子。对母亲言行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打动了你?如“悄悄、偷偷、扑、抓、忍住„”(学生个性化品读)(课件出示描述母亲的言行的句子)

9、分角色情境朗读。

10、拓展延伸

是啊,看着儿子这样伤心,母亲更是加倍的心痛,她多么希望瘫痪的是自己,多希望自己来为儿子来承担这份痛苦,她多么渴望儿子能好好地,快快乐乐地生活。这种情感在多年以后,史铁生写过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我与地坛》中深刻地体现得到。课件出示《我与地坛》选段。

三、理解母亲再次说去看花部分

请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再次要我去看花的,用“——”画出描写母亲表现的相关语句,细细品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1、母亲又一次提到去北海看花,这一次,她是在怎么情境下提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A、怎样是“挡”?为什么要“挡”?为什么母亲要我看的菊花,不是别的花?

课件出示菊花图片,让学生感悟母亲的用意,生表达。如:生:别的花开在春天,而菊花开在秋天,说明菊花的生命力很顽强,母亲希望去看菊花,从中得到鼓励,因为她要帮助我树立生活的信心。

师:是啊,菊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坚强的象征。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咏菊的事,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一身傲骨世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东晋袁崧也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这样的诗句,说的都是菊花的高洁与坚强。这也是母亲让我看菊花的用意所在。

2、母亲说过很多次,我都是拒绝,可这次作者竟然问母亲什么时候去,母亲又会怎样呢?划出描写母亲动作、表情和神态语句读一读,注意体会词句所饱含的感情,如:“央求、跑、踩之类的词”,体会母亲的心情。(课件出示文章第三段)

3、生个性化品读。

4、师:“细微之处见真情”,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母亲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5、是啊,哪怕是儿子一点一丝的好转,都会让母亲如此兴奋不已,可高兴过头,又因自己说错话而担心,后悔,自责,生怕儿子受到伤害。

9、一齐读,体会人物心情。

四、教师范读4-6自然段过渡。

1、听了这些文字的描述,你有什么感受?(母亲病情的严重,“我的愧疚”)作者知道母亲病重吗?从哪里得知?(课件出示,回顾前文)

a.原来母亲得了重病,肝癌,这种病一般不到三个月便会死,而且常常会剧烈地疼痛,吐血,可母亲知道自己的日子不长了,为什么还不告诉自己的儿子呢?

b.想想,母亲一边要忍受儿子的痛苦,一边是自身重病的折磨,她心里多苦呀。

2、学生表达。

3、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这样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课件出示:“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师有感情地读:再也没回来安慰我;再也没回来为我遮挡秋日的落叶;再也没回来带我去看北海的花了。

4、生一起读这句,再读。

5、母亲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课件出示“我那个有病的儿子„„”)想想,补充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未说完的话是什么呢?并有感情地读读。(说话训练)

六、尽管母亲没说完,但作者懂了吗?从哪看出?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你明白了吗?课件出示菊花图片,情感得以升华。

2、想想,此时的史铁生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甜美的歌声还会猛地摔东西吗?他会变得怎样?(板书:乐观、坚强)

3、完成说话练习。

4、想想是什么改变了他?(板书:母爱)

5、是母亲的爱,是母爱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是母爱让他走出了那片阴霾的天空,是母爱使他勇敢,坚强地活下来了,母爱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秋天的怀念。

6、齐读课题。

7、其实,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闭眼,想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一个平常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疼爱的眼神,不都凝聚着母亲对我们的爱吗?我们的母亲也许是平凡的,但她给我们的爱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板书设计:

14、秋天的怀念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二泉映月>的诞生》第二课时

课 题 《<二泉映月>的诞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4.能够用想象的方法感受阿炳受到的苦难。

5.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

2.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6课《<二泉映月>的诞生》。

二、回顾课文

1.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3.阿炳创作出这首二胡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下面一起走进阿炳的苦难人生,走进他的音乐世界。

三、精读课文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表示阿炳经历苦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阿炳热爱音乐的句子。可以在有有感受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2.首先来学习阿炳经历的苦难。阿炳都经历了哪些苦难。

①学生汇报阿炳受到的苦难以及自己的感受。a 双目失明之苦。b 街头流浪之苦。c 遭人欺凌之苦。d 孤苦伶仃之苦。

②想象阿炳还会经历什么苦难。3.学习阿炳热爱音乐。

①第二自然段,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并且说一说你好听到过哪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②第三自然段,感受阿炳为了练习二胡,即使练得胳膊手指都疼,也不放弃。

③第五自然段,想一想,阿炳在沉思什么?

4.阿炳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体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阿炳是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进了音乐,并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5.学习《二泉映月》的诞生。①学生听《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节选。②说一说你听过之后的感受。

③练读“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进一步感受二胡曲的韵味以及阿炳跌宕起伏的音乐人生。④全班齐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

学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希望同学们在阿炳精神的激励下,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16《<二泉映月>的诞生》 生活的苦难 抗争命运 音乐的热爱 向往光明

上一篇:环保绘画教学设计下一篇:活动:应用成果实践应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