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件动物词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件动物词(精选7篇)

小学语文课件动物词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狮子、狐狸、大熊猫、天鹅、美丽”等词语。认识“威、武、凶、猛、顽”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

4.认识顿号。了解“有……有……还有……”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看看这个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可以播放录像带)

生(看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得很认真,一位小记者也和我们一起去了动物园,他怎样介绍的呢,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1)看看图上的动物,读出每个动物的`名字。

(2)借助拼音读词语和短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短文。

(2)看图说说短文中讲了哪些动物?

(3)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注意读准翘舌音“狮”,后鼻音“猛”;“狸”单字读‘l0”,在“狐狸”中读轻声。

三、学习短文

1.读第一段,说说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质疑解疑。

重点理解“威武”、“凶猛”、“顽皮”(可让学生看图,通过说说狮子、老虎、猴子等这些动物的习性来理解词语。)

3.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怎么用一句话表达的。

用“有……有……还有……”练习说话。

4.认识“、”。

5.读第二段,讨论:为什么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物?

四、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的语气读,注意顿号、逗号停顿时间的差别,读出句子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认读生词卡片。

狮子、狐狸、大熊猫、天鹅、美丽

二、分析字形。

1.读课后方格中的生字,找出偏旁相同的字。

2.同桌互相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

皮 笔顺是 。

狮、狐、狸、猫:部首是“犭”(反犬旁)与野兽有关。

鸡、鸭、鹅:鸟字旁,与鸟类有关。

4.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大多为左右结构,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时,要提醒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记住“鹅”左右相等,其余都是左窄右宽;“犭、鸟”大多比另一边长些,如“鸡、狸”,要仿照范字写匀称。

上下结构的字“美”“丽”“熊”,要注意上下两个部分的大小和各自所占的位置。

半包围结构的“还”,要注意里面部分的大小、位置。

犭(反犬旁)第二笔弯钩,起初弯向右下,过横中线后弯向左下,最后朝左钩出,第三笔撇与弯钩相连但不出头,不能写成“犭”

(三)巩固练习

1 、回到课文中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可以找小伙伴,也可自己大声地读)

2、制门牌

师:小动物听说我们班同学特别聪明,想请你们帮制门牌,愿意吗?

生:制门牌

3、同学们制得这么好,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做客,出发吧。(看课件)师:动物王国欢迎你们来做客,这里有……有……还有……,随机生说:动物园里有……有……还有…………

4教室里有……有……还有……生练说,生活中呢?(生说)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件动物词 篇2

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 由于年龄小, 接受能力有限, 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从小学四年级开始, 我们就提出了让孩子们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的要求, 我们自以为是地进行这样的“逻辑”推理: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 又经过了三年的锻炼, 他们应该能够胜任生字新词的自学。为了让阅读教学有更多更充沛的教学时间, 就把生字新词的学习给安排到课前预习中去。上课的时候, 只需稍加检查即可!于是乎, 经典的教学参考书里, 我们找不到对字词教学的具体处理意见;经典的教案里, 除了蜻蜓点水般的极个别的字词教学分析, 我们再也找不到相应的字词教学过程。——要不要安排生字新词的抄写练习?要不要通过听写作业以督促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识记?都似乎成了讳莫如深的话题, 谁要去碰就会显出谁没水平!事实上, 据我所知, 字词教学的表面地位似乎不明不白, 其实还是被不少人看重的, 只不过很有一些“暗箱操作”的味道。大家明明知道, 多数孩子根本还没练到能够独立自学的火候, 或者有那能力却没那自觉性 (毕竟是孩子, 贪玩是本性) 。而语文的字词教学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 如何搞好字词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 在现实中抓抽象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 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于生活中经常出现, 学生曾经见过、做过、体验过,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 既达到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礼貌”一词, 意思比较抽象, 很难理解。这样的词语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早晨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走到老师宿舍门前, 用手轻轻地敲门, 老师叫请进, 你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妨碍了别人工作或无意做错事情, 主动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 别人帮你的忙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喊人, 请客人坐, 倒茶等。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对礼貌这个词就不难理解了。

二、寻找关联, 在整合中求效率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 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 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 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 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 与探究语言规律, 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 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 字词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在文本的解读中, 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 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 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 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 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三、增添情趣, 在感悟中要质量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识字的数量与速度, 更应关注识字的质量, 关注、开掘汉字蕴含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了解汉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 接受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陶冶, 提高文化品位。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 既是由汉字文化特性所决定的, 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必需的。学生学习识字写字, 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 而且要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此, 提出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 则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上, 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 不知不觉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 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 激活印象。当词语带着音、形、义的印象与意味融进了学生的脑海中, 一定会有更多的情趣。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 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 不能平均用力, 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 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 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其中, 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 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 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 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是语文课堂上不容忽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坚守“语文阵地”, 踏踏实实地组织学生发现、探究汉字的奥秘, 掌握汉字的书写、运用。同时, 还要求教师深入挖掘、理解, 带领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并运用祖国文字, 建立起对祖国语言的不可动摇的深情。语文老师应本着对学生挚爱的精神和对教学执着的追求,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切实注重字词教学, 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的语文课堂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关于汉字的教学却比较缺失, 教师不愿多花时间和心思在汉字教学上, 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不乐观。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必须利用语文课堂, 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深情, 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的字词教学 篇3

【关键词】词义 教学

小学词义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掌握词语的意思是学生发展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起点。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自我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运用知识的今天,读懂课文、理解文意是运用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读懂课文、理解文意的关键又是正确理解词义。教给学生简便易行的词义理解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就浅谈几种理解词义的教学方法。

一、动作表演法

所有的动词都可以用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演来帮助理解词义。如:走、跳、拿、提、等词,教师上课时可以叫学生上台来表演这些动作:“走”就是左右脚交替行进,表演在教室内走,走出教室等;“跳”是双脚离开地面,如表演跳高,跳绳等;“拿”是用手轻轻握住,如表演拿粉笔,拿书等;“提”是用手由下往上拉住物品,如表演提篮子,提菜等。这些动作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训练了正确的动作姿势,还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又真正使其理解了词义。

二、分解组合法

分解组合法是将要解释的词语或成语进行符合习惯的拆分之后,把拆分出来的这部分组成与原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再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即可。如:追寻,把它分为“追”和“寻”,再找与之相近的词“追踪”和“寻找”,合为“追踪寻找”。同样“敬仰”即“敬重仰慕”。再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第9课《走向生活中》的词语“非分之想”、“迫不及待”、“不假思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非分之想”分为“非”“分”“之”“想”四个部分,“非”为“不”的意思;“分”为“安分”的意思;“之”为“的”意思;“想”为“想法”的意思,那么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不安分的想法”,也就是“非分之想”的意思。同理,“迫不及待”为急迫得不能等待。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古诗词的解释,因为小学的古诗词大多数语句顺序与当今的语句顺序大致相同,只是古诗词语句的组成成分多数是单音节词。根据以上特点,我在上古诗词的时候,不是采用传统的学一句讲一句意思,而是讲出难点字的意思,然后让他们结合课文注释给句子拆分,组成与本句意思相近的词,再用顺序组合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如:《长歌行》中的一句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只要知道“青青”(绿色)、“葵”(一种蔬菜)、“晞”(晒干),就可以用拆分组合法了,用顺序组合法把它们组合起来,并适当地增减字,使之成为通顺的一句现代汉语,即“青青的园中有一种绿色的蔬菜,早晨的露水等待被晒干。”学生经过引导,再亲自实践,便在大脑里形成一种理性的分析痕迹,还加深对以往的知识的巩固,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便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印象更深刻,且学来轻松,用得自如。

三、分解组合形容法

分解组合法是把要解释的词语分解后组合,得出基本意思,再对基本意思進行分析得出一个共性,即用来形容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天堂》中的“不可计数”和“应接不暇”,先分解得基本意思“不可以计算”和“应付和接待没有时间”,据意思分析可得出它们的意思为“形容极多”和形容“形容人多或事情多,接待应付不过来”。这样,意会的东西就有话可言了。这种解释方法解释的词语大多带有夸张性,带有夸张性的词语多数都可以这样解释,如风驰电掣、惊天动地和震耳欲聋等。

四、近义词法或反义词法

有些词不能分解或分解的意思与原词的意思没有关联,它表达的意思好像都能意会,但要你说出来,只能举例,却不知怎么表达出来,这时可尝试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比较法。近义词法是用这个词的近义词作解释,如:誊写:抄写、转录;祸患:祸害;赋予:交给、给予;反义词法是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前加上“不”或“没”作解释 。如:枯萎:反义词是茂盛,加“不”就是不茂盛;安静:反义词是喧闹,加“不”就是不喧闹,没声音的意思。

五、描述法

描述法是根据要解释词语的产生、特点、状态等来把它描述出来的解释方法。如:装裱: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把字画装潢起来,或加以修补,使其美观耐久。又如:草履虫:最早的海洋生物。再如:磅礴:雄伟;逶迤:蜿蜒盘旋。这种解释方法要求向学生多做示范,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做出解释。这种解释方法是让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来分析和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考试“选词填空” 篇4

一是辨析词义,辨明关系,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

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下面总结了小学“选词填空”大全,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收藏起来,有空的时候考考孩子!

1.顽/主/玩

(顽)固 、 (玩)具、 (顽)皮 、 (顽)强 、 (玩)耍、 游(玩)

2.映应

倒(映) 、适(应)、 反(应) 、播(映) 、(映)照 、呼(应)

3.废/费

消(费) 、免(费)、 (废)品 、(费)用、 (废)物 、浪(费)

4.决/绝

(绝)望、 犹豫不(决)、 (绝)对、 (决)定、 (决)心、 (绝)境

5.段/断

(断)绝 、一(段)路、 (段)落、 分(段)、 (断)开、 果(断)

6.壮/状

强(壮)、 (壮)大、 形(状)、 (壮)观、 (状)态、 (状)元

7.厉 历

(厉)害、 经(历)、 严(厉)、 学(历)、 (历)史、 日(历)

8.迅/讯

(迅)速、喜(讯)、 通(讯)、 (迅)猛、 (讯)息、 (讯)号

9.危/威

(危)险、(威)武、(威)力、 (危)害、 (威)严、 (威)风

10.导/异

奇(异) 、(异)常、 领(导)、 (异)想天开 、辅(导)、 (导)游

11.圆/园

(圆)圈、 (园)地、 (圆) 满、 (园) 丁、 公(园)、 团(圆)

12.潮/嘲

高(潮)、 (嘲)笑、 (潮)水、 (嘲)讽、 (嘲)弄、(潮)湿

13.忘/望

盼(望)、 (忘)记、 仰(望)、 难(忘)、 绝(望)、 (忘)怀

14.酒/酒

(洒)落、喝(酒)、 (酒)水、 (酒)瓶、 潇(洒)、 飘(酒)

15.竞/竟

(竞)争、 (竟)然、 (竞)赛、 毕(竟)、 (竞)走、 (竞)选

16.休/修

(休)养、(休)止、 (修)理、 (休)假、 (休)息、 装(修)

17.净/静

洁(净)、 (净)化、 清(静)、 干(净)、 (静)养、平(静)

18.敢/感

勇(敢)、 (感)受、 (敢)于、 (感)恩、 (感)动、 (感)觉

19.接/结

(结)合、连(接)、 (结)束、 (结)局、 (结)果、 (接)受

20.故/顾

(故)意、(顾)不上、 照(顾)、 (故)乡、 回(顾)、 环(顾)

21.密/蜜

茂(密)、 紧(密)、 甜(蜜)、 亲(密)、 秘(密)、 (蜜)蜂

22.座/坐

(坐)落、 入(座)、 落(座)、 宝(座)、 (座)位、 请(坐)

23.分/ 份

成(分)、 水(份)、 月(份)、 省(份)、 养(分)、 年(份)

24.召/招

号(召)、 (招)呼、 (召)唤、 (招)待、 (召)开、 (招)手

25.致 /至

(至)今、 别(致)、 (至)于、 (致)谢、 (至)少、 景(致)

26.欺/期

(期)望、 (期)待、 (欺)负、 (欺)骗、 (欺)辱、 日(期)

27.抱/报

怀(抱)、 (报)答、 (抱)怨、 (报)纸、 (报)告、 拥(抱)

28.令/另

口(令)、 (令) 人难忘、 (另)外、 命(令)、 指(令)、 (另)类

29.备/背

(备)课、脊(背)、 (背)书、 准(备)、 (背)诵、 预(备)

30.拔 /拨

(拔)草、 (拨)电话、 (拨)动、 (拔)牙、 点(拨)、 (拨)号

31.极/级

北(极)、 高(级)、 (极) 好、 等(级)、 年(级)、 南(极)

32.冲/充

(冲)奶粉、 (冲)走、 (充)分、 补(充)、 (冲)浪、 (充)满

33.住/注

(注)意、停(住)、 (注)目、 居(住) 、(住)所、 (注)视

34.查/察

(查)看、 调(查)、 观(察)、 检(察)、 (查)字典、 考(察)

35.进/近

接(近)、 (进)去、 临(近)、 前(进)、 (进)入、 亲(近)

36.反/返

(返)回、往(返)、 (反)方向、 (反)面、 (返)程、 (反)光

37.篇/遍/偏

(偏)旁、 (遍)地、 诗(篇)

39.检/拣/捡

挑(拣)、 (检)查、 (捡)起

40.毫/豪

(毫)毛、(豪)杰、 自(豪)、 一丝一(毫)

41.再/在

--白云倒映(在) 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奶奶,要是我不(再) 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 向上。

--体育馆里早已坐满了人,(再) 也找不到一个空座位。

--雨点(在) 池塘里睡觉,(在) 小溪里散步,(在) 江河里奔跑,(在) 海洋里跳跃。

--我(再) 三说明,这不是我做的,那时我正(在)家里看书。

--爸爸现(在)可真是电脑高手了! 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

--爸爸说:“充电,就是(在) 学习呀!”

(再)三、 (再)见 、 (再)一次 、 正(在)、 (在)家

42.进/近

--雨点落(进) 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小明家离学校很(近),每天他都是第一个走(进)校门。

--除了蓝天,远远(近) (近) 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最(近),爸爸又迷上了电脑。

--远(近) 掉(进) (进)步 走(进/近) 循序渐(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3.非/飞

--小华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坐(飞) 机。

--姑妈送我的小鸟(非)常可爱。

--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 走了。

45.情/晴/清

--这是个(晴) 朗的天,我的心(情) 也非常好。

--天气(晴),池水(清)。

46.清/晴/请/情/青/蜻/睛

--坐在(青青)的草地上画画,我的心(情) 特别好。

--(清)澈的河面上有几只(蜻) 蜓在玩耍。

-- (青)蛙跳进了(清)凉的小河里。

--小(青)蛙,大眼(睛),跳来跳去捉害虫。

--小朋友,爱(清) 洁。

雨过天(晴)、山(青)水秀、目不转(睛)、 草色(青)(青)、 (情)不自禁、 (蜻)蜓点水、 (青)山绿水、 眼(睛)、 (请)坐

(青)蛙 、事(情)

47.以/已

--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体育馆里早(已)坐满了人,再也找不到一个空座位。

--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等把船撑到对岸,老艄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

--等警察来了,小偷早(已) 逃得没影了。

(已)经、 早(已)、 (以)前、 (以)为

48.升/身/生/声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只见它们用脚蹼往(身)后拨水,(身)子轻快地向前滑行。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

--体育老师帮我们量(身)高。

花(生)、哭(声)、 (身)体、 (生)死

49.可/渴/喝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喝)着水了。

--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

--(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

--我把它关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 喝),(可)它一动也不动。

--爸爸现在(可) 真是电脑高手了!

50.油/由

--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 自在。

--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

加(油)、 (由)于、 事(由) 、理(由) 、汽(油)

51、每美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从那以后,小松鼠(每) 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世界多(美)呀!

--(每)次 (美)好 (每)天 (美)满。

52.留/流

--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留)学、 (流)动、 (流)泪 、(留)住、(流)沙

53.终/中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运动员像离弦的箭朝(终)点冲去。

最(终)、 (中)国、 (中)间、 心(中)

54.力/丽

--原来世界这么美(丽) 呀!

--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驾驶起来感到省(力)呢?

--小熊使出了全身(力)气。

用(力)、 风和日(丽) 、(力)气

55.它/他/她

--全都是女孩用“(她) 们”有男孩时用“( 他)们”

--一群女孩从对面走来,(她) 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

--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要祝福(她)生日快乐。

--小白兔最爱吃青菜,( 它) 不吃肉。

--哥哥不去玩,(他)要写作业。

56.夏/下

--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 土。

一(夏)天,(下)河游泳要注意安全。

立(夏)、 华(夏)、 上(下)、 (下)车

57.棵/颗

--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 颗)地放到瓶子里。

一(棵)小树、 一(颗)星、 一(颗)石子、 一(颗)心

58.语/雨/与/于

一终(于),乌鸦想出了办法。

--我(与)明明合作讲了一个故事。

--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 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

--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 里长。

59.和/河/荷

--我(和)小明到(河) 边游玩,看到水面上开满了(荷) 花。

小学语文一词多义方法 篇5

所谓“生活处处皆素材”,初升的太阳,夕阳的余晖,新出的秧苗,沾露的嫩草,处处美不胜收;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同学朋友间的友谊,校园师生间的感情,实为日久见真情;胜利时得意的笑脸,失意时感动的帮助,苦闷时酸涩的泪水,探究时惊奇的发现,感受不同时刻心情的五味杂陈……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的年纪,与不同的伙伴从各个角度留心观察生活,萃取营养丰富的语言材料。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使他们乐于从生活中获取直接而详细的语言材料,并不断向学生渗透发现与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利用连续观察的方法获取具体详实的素材,利用定向观察的方法获取有方向、有重点的素材,利用随机兴趣观察的方法捕捉感人至深的偶然事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且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一旦学生在盲目的日常活动中睁开了发现生活的眼睛,就开始四处观察,并逐渐记住单一的、连续的、阶段性的事件与过程。他们的记忆和认识开始丰富了起来。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强调,学生仍然是“麻木的旁观者”。这一个个奇妙的时刻并没有被盖上所见者感情色彩的印章,也没有他们血肉丰满的自我感悟。

所以,在发现、观察生活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比如,面对事件中具体细节的思考,体会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件事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面对自然景观,如何从一个侧面称赞它的独特美,面对这种美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面对小动物、一种游戏、一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哪些乐趣。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又有哪些想象与创新等等。在观察中不断伸出灵敏的触角,探知体会鲜活的生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二——阅读美文及名著

关于阅读的好处,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中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这些老先生都在向我们传授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背诵篇(段)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阅读篇(段)数的办法,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开卷有益,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出色文学作品中积累句段、素材和写作手法,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学生中语文成绩突出,口语表达流畅的,一般都是手不释卷,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就连许多大文豪、名作家在自传和访谈中都说自己的文学造诣得益于儿时的博览群书。

三、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三——多背诵多交流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解释起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少年时期读书似乎并没有深刻理解书中之内涵,但在此之后,人成熟了,在审查事物时却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使感受有据可循。苏辙与我们分享的,实际上就是“记忆的沉潜”。

人在少年时的记忆力是一生中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记忆的内容常常印象最为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而少年时期沉潜在大脑的记忆被封存,在日后生活实践和运用中被唤醒,就能融会贯通,发挥奇效。教育工作者们利用这一科学知识,强调小学(尤其是中低段)背诵一些优美句段、篇章。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大量记忆古诗词、名家名篇。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引发了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注意。一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二是局限于教材的“鼠目寸光”。

背诵这种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应把重点放在“悟”,即理解的背诵。可在理解基础上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关键词记忆法、提纲板书记忆法、图画影像记忆法及特殊记忆法等等。另外,教材上的文章在浩瀚的书海中如同九牛一毛,微小之至,所以要把眼光放出去,涉及方方面面的类型文章,真正使学生的积累背诵丰富起来。

在理解感悟中,丰富多样的名篇美文自然而然沉潜在学生深深的脑海里,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背诵的 篇章逐一被唤醒,与自我认识融为一体,为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及翻译 篇6

在英汉语言中,表示各种动物的词汇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词汇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所传达的文化意象。由于动物词的意义从原来表示某种动物派生出许多新的意象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意象,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意象

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尽相同。同一个词虽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联想———相同、部分相同、无任何联想或更为丰富的联想,乃至于失去或淡了概念意义。而文化意象还可能包含着不同民族人民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甚至还可能浸透着一种文化精神,蕴藏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1.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文化意象多有不同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同一个动物词在中英文常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现实生活和英汉互译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喻义相同而喻体各异,或是动物的指称意义不同而语用含义相似的现象俯拾即是。

1)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国人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习语,诸如龙吟虎啸、龙凤呈祥、龙马精神、人中之龙、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却被视作凶恶的猛兽,象征残暴的恶势力。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the Old Dragon指代魔鬼。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2)社会心理的差异和审美价值取向造成人们对动物的褒贬不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尽相同,也使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褒贬形象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递语言信息中,对动物喻体的取舍也有别,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文化。

例如: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用来形容值得同情或信赖的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当作“人类忠诚的朋友”,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是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

又如:英文化中的鱼文化丛以其丰富多样、短小精悍,其中以贬义色彩居多。a cold fish(冷漠的人),a poor fish(可怜虫),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等等。汉语里的“鱼”,有多种民族文化意义,“鱼”表示坏人,如“鱼龙混杂”,表示关系十分亲密的“鱼水情”,比喻得到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的“如鱼得水”;利用“余、鱼”的谐音,产生“年年有余”的吉祥用语。

1.2 中英文中有部分动物词的文化意象相同或相近

虽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英文在动物词的应用上各有特色,然而由于人类对动物产生的感觉联想所引起感情变化的共通性以及文化的交融,中英文中有部分动物词的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及文化重合现象。

例如,英汉都以“蜜蜂”比喻忙碌勤劳“as busy as a bee”;以蜗牛比喻缓慢“as slow as snail”;以孔雀来比喻人的高傲,目中无人“as proud as a peacock”;以驴子比喻那些愚蠢、没有头脑的笨蛋“make an ass of oneself”。汉语“披着羊皮的狼”即源于英语的“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英语的“paper tiger”来源于中国的“纸老虎”。

2 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语言的转换,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文化交际障碍,达成不同语言与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因而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也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既然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在中英文具有感情价值并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象,那么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它们的字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翻译出它们的文化内涵。

2.1 直译

由于文化共性的存在,英汉两种语言有时可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或含义。

(1)直译大量运用于动物词没有文化意象的文章中。

白马饰羈,

连翩西北驰。

A white steed harnessed with golden reins

Is galloping northwest across the plain.(by王榕培)

(2)另一方面,直译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还能直接再现语言背后的原文文化信息,同时既然中英文中有部分动物词的文化意象有着共同性,那么我们在翻译时只要译文在具体上下文中不致引起误解,同时有较好的可读性,应尽量采用直译法,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例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鱼

A lion at home,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

虽然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可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统一动物词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含义,或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直译很难保证传达出中英文词意微妙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2.2 换词

有时汉英两种语言会使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语义,为了既能正确传达原文用词所包含的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的修辞色彩,我们可以套用语义相当的动物词。

(1)有时英汉用不同的动物词来形容同一个物体。

gooseflesh鸡皮疙瘩

lion’s provider走狗

(2)同义表达套用法

由于文化共性的存在,有时汉英两种语言会使用不同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或含义。为了既能正确传达原文用词所包含的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的修辞色彩,我们可以套用译语中的同义表达。

have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like a drowned rat像只落汤鸡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to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

2.3 释义法

一些富有中英文化特色的动物词,或是由于其文化差异和接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信息含义不清,或是由于形象已经淡化而只留下联想意义或语用意义,如果采用上述方法翻译可能会导致误解。此时,就要对原作做相应的释义处理。

“望子成龙”一般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child will become somebody”。

“狐假虎威”意译为“a company of evildoers”。

“汗马功劳”意译为“achievements in war,war exploits,one’s contributions in work”等。

2.4 直译加补充信息法

尽管直译是保持原文文化氛围和修辞特点的最佳选择,但在多数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常常会使人费解或误解,而释义法又往往会失去原文包含的重要文化信息。这时直译加补充信息法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He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他真是家族里的黑羊———有辱门楣。

2.5 不译

有时在汉语中的动物词在一个词中起修饰作用,而英语中的同义词的表达方式并没有使用动物词,此时就不必画蛇添足将动物词译出

鱼饵bait

牛毛雨drizzle

马鞍saddle

3 总结

无论是直译、换词释义法还是直译加补充信息法都与文化意象有密切的关系,而文件意象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传达的。但是毫无疑问,翻译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文。

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翻译正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的目的之一是要传达原文的意义与风格。译者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本文仅就中英文中的动物词的文化意象的差别及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初浅的探讨。除了本文中所提到的动物词外,翻译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M].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77-180.

[2]刘宏,周巍,等.实用汉英成语辞典[M].山东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3]杨巳炜.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2011(1):123.

小学语文课件动物词 篇7

【关键词】学困生;词切分;阅读;眼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拼音文字阅读中的主要内容,词空格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读者结合视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且学生眼睛运动也会在词空格引入下出现不同变化,如眼跳位置、眼跳时间等,这些都会对学生阅读带来明显影响。在此背景下,便要求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做好词切分分析,尽可能将其对阅读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因此,本文对学困生阅读受词切分的影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阅读受词切分影响实验研究

本文在研究学困生受词切分影响中,主要选取某小学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例,研究对象为32名同学,根据语文成绩进行学困生、学优生的划分,各自为16人,这些学生在视力、智力方面都不存在问题。而在实验材料方面,主要以9个字长度的48个句子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展眼动实验。文本呈现过程中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①正常无空格,强调按照正常文本形式使句子表现出来;②字间空格,强调将空格插入汉字间;③词间空格,侧重于将空格设置于词间;④非次空格,主要指将空格随机置于不同字之间,这样相邻字形成非词。例如,以“我每天帮妈妈去买牛奶。”为材料,在字间空格形式下,要求每个字之间都有空格,而在词间空格上,则需将“每天”“妈妈”“牛奶”作为词组,前后都有空格存在,对于非词空格,以不规则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实验设备,本文主要结合以往学者应用的EyeLInk II眼动仪。具体实验过程中,要求将所有实验句子依次呈现在屏幕中,保证学生阅读理解后才翻页。该过程结束后要求引入SPSS13.0软件,重复测量其中的数据,分析方差。

通过实验笔者发现,学生在平均注视时间、眼跳幅度、总注视次数以及总阅读时间上都存在的较大的差异。综合来看,可得到的实验结果集中表现在:第一,在正常阅读时间内,学生对于字空格、词空格与正常条件下的时间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在不同文本呈现形式下,学生在注视次数、眼跳幅度与注视时间上极为不同。第二,对于不同文本呈现形式,学困生的总注视次数较多,且阅读耗时较长,眼跳幅度不高,能够说明与学优生相比,学困生在加工句子过程上较为困难。第三,由于实验中选取的句子也包含非次空格,其对学困生将会产生更大的干扰[1]。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一)学生语句阅读受词切分的影响

在研究中,笔者主要选取小学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其相比高年级学生,在识字量上较小,且没有较多阅读经验,这样便不必考虑阅读受文本熟悉性的影响。而单纯从词空格角度看,学生对于无空格、词间空格等,在阅读过程中耗时相同,极大程度上说明将空格插入词间,并不能满足促进阅读的目标。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集中表现为二年级学生本身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且不具备较高的阅读水平,在阅读中更倾向于以逐字阅读方式为主,所以阅读中在字空格文本、词空格文本等方面不会有较大差异出现,而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多会以词组作为单元完成阅读过程,这样对于正常文本、词空格文本的阅读都不会有的差异出现。

(二)学困生与学优生阅读受词切分的影响

在分析学生眼动情况过程中,能够发现相比学优生,学困生对于哪种条件文本进行阅读,都会消耗较多时间,注视次数较多。这种情况下,能够判断学困生应用的阅读策略有较多弊病存在,无论从单词识别或阅读效率上都难以保障。以眼跳幅度为例,对于字间空格、词间空格文本,学生阅读中平均眼跳幅度并不大,可说明学困生难以有效区分两种文本。再从阅读时间看,学困生对于非次空格条件,将利用较多的阅读时间,能够判断学生阅读中干扰较为明显的主要以非词为主。综合来看,与学优生阅读效果相比,对于任何阅读文本条件,学困生的阅读效果都较低,尤其非词空格,将会带来明显的干扰问题[2]。

(三)语文阅读相关建议

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拼音文字部分,最基本的书写单元便以词为主,通过空格的设置可使读者快速完成切分词过程,但对于汉语文本,由于在构成中主要以等间距为主,没有相应的词边界线索,为读者阅读带来较多影响。较多学者针对该问题都提出相应的阅读模型,判断阅读受不同形式文本的影响。需注意的是无论哪种模型研究,都难以真正消除初学者受词切分的影响,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较高的阅读水平,多会采用逐字阅读方式,无法真正发挥词单元优势,所以实际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强化学生在字、词方面的理解,尽可能避免学生阅读中受词切分影响[3]。

三、结论

学困生阅读问题的解决是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考虑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章研究发现,对于任何条件文本,学困生在阅读过程中眼动情况都极为不同,所需要的注视次数与时间都极多,加上有非词空格存在,更易为学困生带来过多干扰,阅读中多会依托于简单的逐字阅读方式。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这种影响问题,应逐步采取完善措施,如字、词的强化等,以此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闫国利,张兰兰,卞迁,等.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与学困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6).

[2]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范晓红.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0(2).

[3]余香莲,任志洪,叶一舵.词空格在汉语文本阅读中的作用:基于眼动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5(11).

上一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承诺书下一篇:转化后进生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