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学大纲1(精选7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病理学-Ⅰ 课程号(代码):50200970 课程类别:
学时:119 学分:7.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病理学也是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对于七年制学生,要求掌握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英语单词400-600个。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绪论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详见附录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详见附录一)。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凋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细胞的再生和调控的机制。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及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掌握栓塞的概念、主要的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梗死的概念、梗死产生的条件、病理改变及结局。了解出血和水肿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第四章 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炎性渗出的过程和机制;炎症的常见类型: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慢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熟悉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炎性息肉,炎性假瘤。
了解炎症的意义。
第五章 肿瘤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成特点和异型性;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恶性肿瘤分级与分期的原则;肿瘤命名和分类的原则。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临床特点);常见肿瘤(如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和癌前病变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及机理。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心瓣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了解动脉瘤、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结局。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掌握大、小叶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三者间临床和病理之区别。掌握肺癌(支气管源性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及病理诊断肺癌的一些常用方法。
熟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硅沉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熟悉鼻咽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算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阑尾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胆囊炎、胆石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掌握淋巴瘤的概念,了解淋巴瘤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淋巴瘤的分类原则和诊断方法。
了解髓样肿瘤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了解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念。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其病因及发病机理。
熟悉器官与组织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的类型。了解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分类;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各型的病理变化;了解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概念;了解狼疮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特征。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和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了解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前列腺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征。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熟悉男、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炎症、肿瘤的病因和病变特点;了解常见肿瘤蔓延转移途径,与内分泌因素的关系;卵巢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分类的临床意义。
熟悉乳腺非增生性疾病与增生性疾病(包括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了解乳腺癌分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前列腺疾病、睾丸和阴茎肿瘤的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了解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变特点。
熟悉垂体腺瘤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甲状腺肿的病理改变;及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的病变特点。
了解糖尿病的病变特点。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熟悉流行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脊髓灰质炎、Alzheimer病、Parkinson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缺血性脑病、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海绵状脑病、脑积水、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颅内高压、脑水肿、脑疝)的病因、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常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五章 传染病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和转归规律;肺结核病的病理改变及类型。熟悉传染病的基本临床病理特点及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伤寒、菌痢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性传播疾病的概念、及梅毒的病变特点,了解伤寒及菌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肺外结核病的类型。
了解麻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深部真菌病的发病条件、共同病变特征;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
熟悉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猪囊虫病、棘球蚴病的病因、病理改变。
(二)实习部分,详见病理学实习指导一书
四、教材 《病理学》七年制 主编 李甘地 2001.9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临床病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8岁,近期出现腹部胀痛,腹部可触及到缓慢增大的包块。出现黑便一周前来就诊,胃镜检查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易见,未见溃疡,气鋇造影回肠黏膜下见一肿块,大小4cm×4cm×3cm;B超检查示,小肠壁见一大小4cm×4cm×3.5cm的实性肿块,肿块周围边界不清。手术所见,回肠黏膜下见一大小为4cm×4cm×3cm的实性肿块,质稍硬,周围界限不清,肠壁有轻微粘连。患者自述3年前,左侧乳房可触及一肿块,大小3cm×3cm×2cm,影像学检查示右乳肿块,乳腺癌可能性大;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左腋窝淋巴结(3/6)见癌转移。”,术后行化疗后出院。
1.2 方法
对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患者的乳腺原发灶及小肠转移灶组织病理切片进行了重新阅片,经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共同诊断确诊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将组织蜡块重新切片,采用福建迈新公司提供的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其染色结果。
1.3 染色结果判定
癌细胞阳性物质可位于癌细胞的核、膜及细胞浆内,呈棕黄色颗粒,计数阳性细胞≥25%为弱阳性(+),≥50%为阳性(++),≥75%为强阳性(+++),对着色强弱未作详细比较,DAB显色,阳性表达呈棕黄色。
2 结果
2.1 大体形态
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3年前临床检查只是发现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内有一界限不清的硬块而无明确边界,表现非常轻微,症状不明显。影像学ā靶检查发现病变比较轻微,肿块界限不清,表现为不对称的致密阴影,结构扭曲变形,可触及肿块。3年后,出现黑便及右下腹可触及到大小为4cm×4cm×3cm的肿块而入院。手术所见,回肠黏膜下见一大小为4cm×4cm×3cm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质硬。
2.2病理检查
2.1肉眼所见
本病例原发灶乳腺肿块为实性,沙砾样,灰白色肿块,肿块直径3cm,切开呈灰白色、切面见放射状疤痕样收缩,质地较硬,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界限尚清楚,无包膜。转移病灶,小肠标本一段,长17cm,直径2.5cm,剖开肠管黏膜下距一侧切缘12cm,距另一侧切缘2.5cm处见一大小为4cm×4cm×3cm的肿块,切面灰白色、质脆,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2.2 镜下所见
乳腺原发灶及小肠转移灶内癌组织形态结构一致,癌细胞大小较一致,偏心性,核较小,核分裂少见,胞质内见少量空泡,可见嗜酸性小球,部分呈印戒细胞样,癌细胞黏附力差,弥漫状分布,部分癌细胞单行浸润间质,形成线状结构,乳腺间质及小肠肠壁内见癌细胞浸润,无促纤维组织反应,有轻微的背景结构破坏。
2.3 免疫酶标,癌细胞ER(+)(80%,强),PR(+)(10%,弱),Her2/neu (1+),CK7(+),E-Cadherin(-),GCDFP15(+),Mammaglobin(+),p120(膜+),syn(-),CgA(-),CD56(-)。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了解乳腺癌诊治方法、转移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乳腺癌术后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浸润性乳腺癌中5%~15%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乳腺小叶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乳腺癌通常转移到乳腺周围及远处淋巴结,其中乳腺小叶癌不同于乳腺导管癌还可转移到骨、肺、肝和脑,胃肠道转移以胃转移为主,类似于胃原发性浸润性胃癌与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鉴别非常困难,转移癌组织一般在胃黏膜下浸润性生长,胃镜和病理都难以鉴别是原发还是转移,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非常少见,国内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病理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探讨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从而提高浸润性性乳腺小叶癌的转移途径的认识及诊断水平,通过对1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酶标结果显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患者,ER阳性高表达、PR阳性低表达,Her2/neu阳性低表达,P120胞浆表达,E-cadherin表达缺失等免疫表型特征。用P120、E-Cadherin以及34βE12联合标记有助于乳腺小叶癌和乳腺导管癌的鉴别诊断。GCDFP15也是浸润性乳腺小叶癌非常实用的鉴别诊断抗体。笔者认为诊断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还需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1) 与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相鉴别:因组织来源不同,用CK,淋巴瘤标记物的免疫染色有助于正确诊断。 (2) 与胃肠道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相鉴别:放射学、内窥镜特别是组织学检查很难区分,神经内分泌肿瘤表达Syn, CgA,及CD56蛋白而乳腺小叶癌不表达有助于正确诊断。 (3) 与转移性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相鉴别:癌组织间质内线状或单个细胞浸润,胞质内空泡,E-Cadherin(-)和P120(浆+)支持乳腺小叶癌的诊断。 (4) 与肠道反应性组织细胞浸润相鉴别:主要用CK, CD68免疫染色进行鉴别。 (5) 与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用CK, Vimentin, s-100, HMB45, PNL-2, A103等免疫染色进行鉴别。总之,在临床病理诊断中详细了解病史,准确的免疫染色对提高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Schnitt SJ, Collins LC, 黄文斌, 谢德斌主译.乳腺病理活检解读[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今天,主要来说一说早期尸体现象。
什么是早期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是指死亡后24小时之内,尸体所发生的变化。有些内容是在每具尸体上都会出现的,而有些内容是在个别尸体上可以出现的。
早期尸体现象在法医学实践工作中,作用非常大。比如确诊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前死者的状态以及死后有没有被移尸等,都可以根据早期尸体现象的发生而进行推断。老秦在这里会挑出一些对法医实践有重大意义的主要尸体现象进行逐个讲解。
超生反应
这里所说的超生反应是指机体在死亡后,有些组织细胞还没有迅速死亡,对刺激会有一些反应。通过这些反应是否存在,可以进行死亡时间的大致推断。
不过超生反应一般都是在死后不久才会存在,如果尸体发现较晚,这一尸体现象则不会再被法医发现。而且,超生反应种类繁杂,在每具尸体上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这一条尸体现象并没有被广泛运用。
超生反应中包括很多反应。比如断头反应,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人被砍了脑袋后,身体还会痉挛,心脏还会跳动,血液从颈部断口处喷出。其实这时候人体已经死亡,这些反应在死后一分钟还出现,就叫做超生反应。
另外,机体的骨骼肌也会存在超生反应。在机体死后2小时内,外界机械性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有收缩。有些肌肉在死后数小时内,这种收缩都会保持。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样的,如果大家看过杀鱼,就会知道,鱼在死后很长时间内,还会有蹦跳,这就是超生反应。
肌肉松弛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尸体现象。说的是人体死亡后,肌肉会出现松弛,肌张力消失,肌肉变软。这个过程很短,一般是在死后立即出现,只出现1~2个小时,肌肉会变硬形成尸僵。电视剧对人体死亡的演绎通常都是利用肌肉松弛这个尸体现象,比如一个人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帮我交党费。”然后手和头下垂,就表示光荣牺牲了。之所以会下垂,就是因为肌肉松弛开始发生,肌张力消失了。
肌肉松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肌肉变软,皮肤失去弹性,人体死亡后,如果有特征性物体压迫死者的皮肤,就会在皮肤上留下特征性的印痕。这个印痕,有的时候对案件的侦破会产生重要的意义。
但肌肉松弛并不是出现在所有的尸体上,有些特殊的尸体死亡后,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直接进入下面这个阶段。
尸体痉挛
有很多朋友在微博上问老秦,电视上的情节,一个人死后紧紧抓着手中的刀,怎么拿都拿不下来,是真的吗?你不是说死后会出现肌肉松弛吗?
这种情节是有可能出现的。少数死者,在死后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直接进入僵硬状态,叫做尸体痉挛。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死者死亡瞬间神经高度兴奋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在溺死案件中,死者手抓水草;在剧烈搏斗案件中,死者紧握工具等。当然,并不是神经高度兴奋就一定会尸体痉挛,也不是有尸体痉挛就说明死者生前高度兴奋。尸体痉挛的意义不在于推断死者生前有没有神经高度兴奋,而在于它一旦出现,就会保存下死者死亡瞬间的动作,对于法医进行现场重建和案件分析有重大作用。
又有朋友问,电视上的情节,一个英雄的脑袋被敌人砍掉了,而他的尸身还屹立不倒,这可能吗?
老秦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尸体痉挛一般都是局部发生的,就是说可能只有一只手或者一只脚进入尸体痉挛的状况,其他部位不痉挛。只有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出现全身尸体痉挛。所以,英雄在断头后,极为罕见地出现全身尸体痉挛,而且还能更加极为罕见地控制好重心,正好不倒。
尸僵
人体死亡后,肌肉逐渐变僵硬,把关节固定住,尸体呈现出强直的状态,叫做尸僵。尸僵几乎在所有的尸体上都会出现,而且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具体为什么肌肉会在死后出现僵硬,现在学者们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
人体在死亡后1~3小时,尸体上就会开始出现尸僵,先是固定一些小关节,然后逐渐扩展到大关节,在24小时左右,尸僵最为强直,把所有关节都牢牢固定住。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尸僵又开始逐渐缓解,在48小时左右缓解完毕,尸体再次出现软绵绵的状态。这一个特征,对法医粗略推断死亡时间有着重要意义。几乎在所有命案侦破中,都会利用尸僵推断死亡时间。
尸僵在人体死亡6小时之内,如果被人为破坏(就是用机械性外力把固定了的关节重新活动),不久后会重新再僵直,但是会比较弱;如果6~8小时被人为破坏,尸僵就不会再次发生了。
根据这一特征,法医可以根据尸僵存在的情况,判断尸体的尸僵有没有被犯罪分子破坏过。比如,法医通过尸体温度判断死亡大约16个小时,这个时候的尸僵应该较为强硬。但是法医却在尸检的时候发现死者的上肢并没有尸僵存在。这一发现,就可以判断死者死后几个小时,被人破坏过上肢的尸僵。
另外,尸体死亡后1~2小时的姿势,会被尸僵保存下来,如果等到尸僵强硬的时候,凶手再行抛尸,则会根据尸体姿势和抛尸后落地的姿势不符来判断凶手有抛尸的过程。
最后,尸僵还可以确证死亡,这一点同样重要。死者是否死亡?是不是假死?都需要法医进行事先确证。确证死亡,除了根据尸僵以外,还需要根据尸斑的形成来判断。下一期,我们将会说一说包括尸斑在内的早期尸体现象的第二部分。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授课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关于本课程: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和 主干课程之一,使学习者能应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课程宗旨:在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策略,帮助整合各种理论与经验,掌握 在真实教学情景中做出明智教育决策的能力,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课程必要性:幼儿的学习与教学虽然与中小学生有共同性,但还有其特殊性,不仅 在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和水平方面与中小学生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上也存在着差异。这些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独有的重点探讨的问题。
案例:四位实习老师日记;张老师的困惑:略
作为幼儿教师,或许和案例中的张老师有着相似的困惑。要科学地分析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学要求:1.上课手机调至无声。2.有问题随时举手提问。3.请假需做出特别说 明。4.保留点名权利(随堂作业)。三次无故缺席者不得参加考试。
考 核:1.基本要求:认真的态度,广泛阅读、积极参与、深度思考。2.过程 重于结果3.形式:中期作业参与课堂讨论30%考试70%)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实质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构成怎样?为了更科学、准确地界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应对教育及幼儿教育有所了解。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幼儿?
想一想:你所理解的幼儿是指哪一年龄段?(0-
3、3-6?)有些什么特点? 提 示:幼儿一般指的是3—
6、7岁的儿童。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正是学校之前的时期,所以叫做学前期。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发展特点:略。
二、什么是教育?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你所理解的“教育”现象?:略
启示:1.实施教育的个体、目的、方式是多样的;教育的施受者之间具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一)“教育”的词源学考察
1、甲骨文含义。
在“教”字的意思:左边上部“爻“代表经典的内容”,下边“子”是孩子,右边上部“卜”代表棍棒,惩罚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右边下是“手”,即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经典的内容 ; “学”字的意思: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育:象形文字中“育”的左边是女字,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也表示“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 :子形倒立,是孩子未生出时的状态。
2、西方的词源含义。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有关,教仆是陪护奴隶主子弟上下学的奴隶的专称。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起源于拉丁文有 “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启示:◆中西词源学上“教育”的涵义均可包括引出、觉醒、内在的成长之意
◆将“教育”理解为一种文化或外塑(“化性起伪”)活动,也可在词源学上找到一定的依据,教育始终不能排斥来自外部的影响
◆即便是外塑,也可与觉醒、内发等意共存
3、古今中外对“教育”的解读:
孟子、孔子、鲁迅、陶行知、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76)中的定义等。
(二)教育的含义: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狭义:则主要是指学校情境中的教育。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③家长教孩子背儿歌、理发师带徒弟、教师教幼儿这三种活动属于那种教育?为什么?
(三)教育的实质:
1、教育以满足社会存在与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得需要为根本职能
2、教育是经验传递系统
3、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系统
教育的本质:“3个人”(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 教育 人 “3个人” 成人 人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教师 学生 体现做人的人 家长 子女 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案例:这样的“问题学生”: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的一个故事。思考: 结合案例说明教育实质是什么?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案例:诺贝尔奖得主与幼儿园教育P3-4 幼儿教育即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与非幼儿园教育(如家庭教育、各种传播媒介的教育等)。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案例分析:略
幼儿园教育是在幼儿园情境中传递各种经验、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也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典型形式。它主要由幼儿园来承担,由专职幼教工作者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各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
案例:略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本意雕琢玉石。物质本身的次序、层次、纹路。如心理、肌理、条理、事理等)
心理学: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心里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1>心理过程(共性):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
①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②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如有的人观察细致入微,有的人想象力奇特,有的人擅长语言表达,有的人音乐上显露才华;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缓慢,有的人暴躁,有的人温柔;有的人朴实肯干,有的人懒散拖拉,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斤斤计较等等。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的具体结构图示: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一)比较心理学: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① 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二)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 等等
C应用心理学:包括了心理学的诸多分支领域,它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① 教育心理学 ② 工业心理学 ③ 医学心理学 ④ 护理心理学 ⑤ 司法心理学 ⑥ 艺术心理学 ⑦ 体育心理学 ⑧ 军事、商业心理学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想一想: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幼儿教育有哪些了解或者困惑?期望从本书中获得哪些知识?
案例:小小资料角; 百宝车。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创设了帮助幼儿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这正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一)涵义: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侧重三个方面:
1、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属于心理学的分支,但不同 于幼儿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系统中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这种发展肯定无法 摆脱教育的影响。
3、从实践角度说,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直接指导幼儿教育工作者改善教育行为
(二)研究对象:
1、研究幼儿(3——
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Eg:幼儿通过哪几个阶段来形成符合要求的规范行为?影响该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幼儿从事某种学习活动的动机有什么特点?揭示幼儿心理形成的内在规律,可以为幼儿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如何应用规律
Eg:依据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幼儿教育中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怎样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总之,研究幼儿在教育情境下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依据幼儿在教育情境下心理发展变化规律,采取恰当措施,促进心理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三)研究任务
幼儿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它的产生源于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各自发展、整合的需要。幼儿教育心理学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即以促进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整合为根本任务。具体讲,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有:
第一,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条件,即心理规律,从而使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本学科不仅要揭示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和一般规律,Eg: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教育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不同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特殊、具体的规律,如认知能力形成规律、美感形成规律等。这些不同经验的获得过程及其条件是不同的,应分别加以研究。
第二,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去设计教育与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
Eg:鉴于形象记忆在整个幼儿阶段占据主要地位这一特点,幼儿教师往往会利用实物、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幼儿识记词汇语句;
Eg:针对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比较多的特点,幼儿教师往往会通过榜样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强化等方式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虽然教育学科始终关注幼儿教育的优化问题,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则在于揭示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需的心理学原则,解决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依据其研究对象而确定的,就其学科内容体系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导论 主要探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论述幼儿教师应扮演的多种角色及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幼儿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
(二)幼儿心理发展与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影响因素,有关学习的各种基本理论及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及其培养与激发,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以及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
(四)幼儿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与矫治等。
(五)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了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实质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构成,为我们学习下面的内容打一个基础。
作业布置: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4、写一份有关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计划 附:学习期间应该经常阅读的杂志: 北京 学前教育 杭州 幼儿教育 ; 南京 早期教育;
长沙 学前教育研究; 上海 启蒙 广州 教育导刊(幼教版)等。
《 幼儿心理学 》理 论 课 教 案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目的: 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复习提问: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有哪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由回答可知幼儿教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幼儿教育规律的一门
心理学的应用科学。是以促进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整合为根本任务,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案例:一个幼儿教师对教室精心的布置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一)理论作用
1、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2、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规律
3、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
4、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
(二)实践作用
1、指导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
幼儿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幼儿心理发展的各种规律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以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并促进幼儿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EG:老师采用行为矫正中的代币制来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P7。
2、了解世界幼教、把握我国幼教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一方面,国外幼儿教育理论与模式纷纷被引进我国,许多理论都涉及幼儿学习与指导,至于它们的科学性、有效性,特别是对我 8 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的适用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鉴别;另一方面,在新时期,我国幼儿在学习与教育上表现出很多新问题、新现象、新特征,这也需要我们建立适合时代发展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以指导广大幼儿园教师正确认识当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宜、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总之,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必然为科学的幼儿教育,特别是为幼儿教师开展科学、适宜、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想一想: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
有些人认为,小孩子爱唱歌跳舞,喜欢漂亮的人,当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长得漂亮就可以了?
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仅仅能唱会跳,能弹会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了解孩子的基本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会观察和了解幼儿、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会设计和安排学习环境、会按照不同孩子的水平和特点来指导他们以多种方式来学习。
(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们所具有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多种多样的,世界观不同,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会千差万别。
Eg:在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上,一直存在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教育与发展等方面的争论等。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正确处理幼儿及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1、优化教学结构,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教育培训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幼教工作者,积极学习和利用各种有关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各种“教育措施与手段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2、针对幼儿心理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使每个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教育的盲目性,减少幼儿教育的失误,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
Eg:消防安全主题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要求,确定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小班为认识消防车、消防员,知道火警电话119。中班为:了解消防车上云梯、水枪的用处,学习简单的自救方法。大班为:学会看安全通道标志,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具体适宜的目标使主题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确定目标,把握重难点。
3、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引人到常规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调到幼儿学习的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儿童实现认知共享,能力互补,进而促进儿童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还可以深刻体验到团队意识、集体责任、友谊关爱等,与传统的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改善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而这些成效的取得,都离不开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借鉴。
(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1、挑战和机遇:
●人们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和教育日益关注和重视。
●过去老师要通研教材,因为老师们存在教错的现象,今天老师们缺少的是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和艺术;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层出入穷,获取一劳永逸知识的 时代已成为过去。
2、对幼师的要求:
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型和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3、达到要求的途径:
(1)幼师应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并能将理论转化到工作实践中去。Eg:在规划教学环境是时,应考虑到友谊、同伴压力及社会攻击等因素。教学是复杂,它需要教师有能力分析快速的教学变化,与儿童互动,并能迅速应付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难题。成功的教学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学习与教学理论、动机以及课堂管理,还要知道如何评价儿童的学习。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端正教育观念,科学指导实际教学,最终可以成长为专家教师。加涅提出“人人皆为理论家” 的观点,强调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心理品质进行反思、矫正或改进、完善,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目前,对于工作在一线上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投入 日常教学、生活管理、环境创设、活动开展等,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很多老师都觉得“搞教育科研是专家们做的事情”,“即使要我们搞,不知道搞什么,也不知该怎么搞?”。因而,教师应走进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案例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及对教材的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讨论:阅读文章《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李仁甫(成才导报),2002年1月15日。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职校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讨论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意义,对此作了一个整体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最终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师至深的素质,促进至深的专业成长。
作业布置:
1、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2、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 幼儿教育心理学 》理 论 课 教 案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复习提问: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很重要。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一样,想要能事半功倍,研究的准则和方法很重要。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首先必须掌握研究该学科所遵循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讲授新课:
一、研究原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是指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幼儿教育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又是对人们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反对主观臆断,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Eg:有关幼儿心理实验研究。略。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它表明在对个体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应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Eg: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 12 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
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想一想: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参与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促进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正确性。
第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人的思维、意识能力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Eg:小孩没有现实的生活,其思维能力不会形成,如在印度狼窝中发现的“狼孩”。第二、人的心理随实践发展而变化。自然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用进废退。Eg:几何学是生产于丈量土地的实际需要。
第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复杂性,人的认识的难免发生偏差,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成果的真理性。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全面衡量和评价幼儿心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Eg;聚合交叉研究
5、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课题,使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注意:科学研究研究不能有悖于伦理和教育原则;应尊重婴幼儿的权利,不强迫他们从事其不愿做的事情;研究活动应尽量保证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将研究活动和托幼机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Eg:某省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举办庆“六一”专场晚会,Eg: 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二、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幼儿教育心理提出各种问题,如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状况怎样?有哪些行为问题?怎样对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幼儿进行干预?游戏对幼儿的情绪有何影响?如果希望得到答案,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总体上,常用的方法包括:
(一)观察法:
Eg:美国有一家玩具工厂,问了选择出一个畅销的玩具娃娃品种,就使用了观察法来帮助他们决策。他们先设计出10种玩具娃娃,放在一间屋子里,请来小孩作决策。每次放入一个小孩,让她玩“娃娃”,在无拘束的气氛下看这个小孩喜欢的是哪种玩具。为了求真,这一切都是在不受他人干涉的情况下进行的。关了门,通过录像作观察,如此经过三百个孩子作调查,然后决定出生产何种样式的玩具娃娃。
思考: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观察的?
任务:对比日常观察行为和托马斯的观察,回答:1.教育意义上的观察和日常观察有何不同? 2.什么是观察法? 3.观察法的特征是什么?
1、含义:P11。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
2、特征:
目的性:观察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能把握观察的重点、内容、形式和方法。
客观性:所得资料是在自然状态下,对观察对象不进行任何控制和干预,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所作的真实详细的记录或客观描述。
能动性: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具有能动性。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既要按照原计划进行,如预定的提纲和程序、时间、空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与表格,又要视情况的变化作出若干修正,体现出观察者的主观能动。
3、适用范围:广泛。
自主学习:观察法的作用、局限性、类型有哪些?
4、优缺点:
优点:自然、客观、简便易行、生动真实。
缺点:观察者只能消极被动地期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结果只能说明“是什么”,而难以解释“为什么”。观察记录易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代表性不够高。
5、类型:时间上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范围上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规模上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6、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① 轶事记录:
定义:是指选取一件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特点:运用普遍,一事一记,无需编制观察记录表格。
作用:有助于了解儿童个性特点,探讨影响儿童发展因素,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要求:及时、准确、具体。
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优点:简便易行,方便灵活。
缺点:主观倾向;回忆的内容与事实可能会有出入(是事后追记)。②时间取样
定义:是指依据观察的目的,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特点:在特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观察。
案例:帕顿20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的研究。略。
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和外显的宜于观测的行为,如儿童遵守纪律情况、儿童分享行为、儿童依赖行为、师生交往活动类型等。
实施要求:作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的内容、时间段(具代表性的时间的长度、间隔)、指标(行为出现的频率与持续时间等)、行为(类型和操作定义);制定观察记录表格等。
优点:客观性。
缺点:不易观测不常出现的行为及内在行为。如儿童的同情心、成功、失败等。不能保留行为的具体内容;观察内容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揭示行为。
③事件取样 定义:是指对要考察的特定的行为、事件进行观察记录。如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言语的、体态的)、交往持续的时间、交往的对象、交往发生的场景、交往的后果等有关资料加以观察记录。
特点:不受时间的限制(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时才做记录,)。
时间取样与事件取样的异同:都是以幼儿的某种行为为观察对象,但时间取样关注的是某一行为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频率,必须严格遵守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而事件取样则不受时间的限制,只关心某一特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在自然情境中一旦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出现,便立即进行观察记录。注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征和全过程,如行为如何发生、变化,结果如何等问题;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定的行为呈现与否、呈现的频率以及持续的时间;
记录方法:既可采用时间取样法的行为分类系统,也可将这种分类系统与实况详录法的描述性记录结合起来使用。
实施准备:首先确定要观察的类型,如儿童的争执、友好行为等;然后进行分类,设计行为观察记录表;最后到观察现场,守株待兔式地等候所选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案例:道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争执行为的研究。经三个多月,58小时的观察,共记录了争执事件200例。略。
优点:自然情境中观察,研究范围广;分析行为事件的因果关系;目标明确,资料集中,整体化程度较高。
缺点:易忽略行为事件发生的情境与背景。④核查表
定义:即事先设计好的简便易行的记录表单,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时,就在相应的栏目中做记号。又称行为检核法或清单法。
案例:幼儿相互影响的核查表P13.优点:快速便捷,操作简单,具诊断、测量的功能。
实施准备:事先应制定观察表格,即观察清单。观察可在一定的场合、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在观察实施中给予某些特定的指导语,要求儿童完成某项任务,以观察儿童的反应。
案例:观察了解儿童对物体的基本形状和数概念的理解。略。适用范围:较广。优点:操作简便、易行、灵活。可综合,可比较,可作量化处理。缺点:只判断行为呈现与否,不提供行为产生的详细情况和背景资料。⑦日记法或传记法:将观察所得的材料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是观察法变式。
7、观察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8、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9、有效观察的条件
“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进行观察设计的步骤:(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①确定观察内容。如研究游戏对幼儿规则遵守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幼儿园、幼儿的年龄、家庭背景、要观察哪些行为和现象。
②选择观察策略。如参与、非参与;取样、行为核查表等。随科技的发展,现在可用单向玻璃、摄像技术等先进的观察手段。
③制定观察记录表。
(2)做好观察记录(描述性的文字、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详尽、客观的记录6个方面的内容:略。
总之,记录准确、详细。语言具体、清楚、实在;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可以辅以小录音机、摄像机,但要注意勿引起幼儿的紧张与好奇,也可以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进行记录。
(3)消除观察误差。
(二)作品分析法
作品:幼儿在自己的亲身活动中产生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果。反映幼儿对外部环境的积极探索与思考,体现了幼儿的感知与运动协调能力,也反映出幼儿的内在情感与思维活动。因此,幼儿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真实的证据,使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更为深层的、内在的丰富信息。
幼儿教师如何根据儿童的作品来了解其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呢?、作品分析法含义: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泥塑、手工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 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作品分析法作用
第一、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通过分析积木摆放与造型或者泥塑作品,了解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及其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通过绘画,了解其情绪、情感、创造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审美能力、社会态度、社会交往、性格脾气、身体状况特点等。
Eg:P14图1-1 是不同年龄的幼儿绘画作品,为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直观、直接的证据。从中看出,幼儿的绘画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提高。
Eg:小班幼儿美术作品分析。略
因此,儿童的绘画往往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无限情趣、稚拙可爱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想一想:如果你发现幼儿的作品似乎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还有些退步,那你会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你是否可以采取某种方法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
第二、可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幼儿常把生活中遇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绘画不仅是幼儿之间沟通的第二语言,也是老师和家长了解他们的第二语言。幼儿的生理原因及周围生活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其作品,可以从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对其心理创伤进行诊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
Eg:一个孤独的边缘儿童的分析。略
所以说,画面可以诠释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画能深入了解、发现儿童,及时纠正幼儿有偏差的心理,解决幼儿情绪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幼儿参与
虽然作品分析主要是由研究者或者幼师来完成的,但为避免对幼儿进行活动的初始动机、活动进程中的真实感受等内在的心理状况作表面的分析,或只从成人的角度进行技术层面上的评价,因而应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参与到作品评价活动中来,将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Eg:P15图1 一2 中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
上述表明,仅以绘画技巧的改善来评价幼儿的发展还是不充分的,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幼儿的参与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更为真实的信息。这也恰恰回答了 章首案例中张老师的困惑之一,学生表面上的退步或许不是真正的退步,其背后的身心变化与发展进程需要幼儿教师的深人观察与深刻分析。
课堂小结:本章主要了解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时应必须掌握的科学原则和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是指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幼儿教育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又是对人们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研究幼儿心理的常用的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彼此重叠、交叉,在研究时,往往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1、观察法有何作用?有效观察的条件有哪些?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有哪些?
4.幼儿教师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对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所观察、搜集的资料?试以“幼的交往行为”为主题,练习使用几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5.请以本章图l 一l 中的三幅绘画作品为例,分析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名词解释:
1、观察法
×
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
17.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 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18.彼得·圣洁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 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
×
是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
19.它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它就是预 测。
×
它就是预算
20.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实 际绩效的标准。
√
21.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
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22.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 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23.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本世纪 50 年代中期出版了 《管理革命》 一书,提出目
标管理思想,他强调,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
×
出版了《管理实践》一书
24.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 与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
√
25.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行控制,有力的领导控制是实现目标动态控 制的关键。
×
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26.在实践中,结合日本企业管理的特点,将目标管理理论赋予人性化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
将目标管理理论赋予日本化的个性
27.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
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28.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做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经济 预测,它往往拥有对事物远期前景的预测。
×
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做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定性 预测
29.定量预测往往用于对事物中短期变化趋势的预测,如对未来几个月的销售量 的预测等。
×
定性预测往往用于对事物中短期变化趋势的预测
30.由于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决策者不可能对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全部掌 握,也不可能对未来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准确预测。因此,决策者不可能 作出“最优化”的决策,亦即产生了决策的相对最优化原则。
×
亦即产生了决策的满意原则
31.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应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会、组织 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整体效用放 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整体满意。这就是决策的综合效益原则。
×
这就是决策的整体效用原则
32.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问题以 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决策是行动的基础,这就是决策的目标性特征。
×
这就是决策的目标性特征
33.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
×
这就是决策的可行性特征
34.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 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高层领导制订。
×
它主要由企业中层领导制订
35.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 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
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反比例关系
36.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确 定型决策。
×
就是程序化决策
37.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运性的大政策方针所作决策,如企业方 针、目标与计划等,都属于高层决策
×
如企业方针、目标与计划等,都属于战略决策
38.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就是管理学意 义上的组织。譬如某企业、某协会等。
×
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
39.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40.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责权利关系的划分。
√ 41.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存在着必 然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
42.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由于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原因 自发产生的,具有生产协作关系的团体。
×
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
43.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法约尔、韦伯 等人的观点,提出了十五条组织原则。
×
提出了八条组织原则
44.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组织 工作的八项基本原则。
×
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十五项基本原则
4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 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
46.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层型组织结构,注意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和组织领 导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为在管理幅度不变时,组织规模与管理层次 成正比,规模大、层次多,则呈高层型结构:反之亦然。
√
47.影响组织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很多,从组织成长的不同方式来看,如果组 织是靠其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
×
则集权程度较高
48.组织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之一。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 管理部门越多,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集权程度就应高些;相反亦然。
×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分权程度就应高些
49.一个组织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高层主管一般采用外源渠道。
√
50.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的职务,该方法 能全面培养管理者的能力,就是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培训。
×
就是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轮换 51.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 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
52.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 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
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
53.凡正面难以处理的问题,你不妨灵活适时地运用“逆向思维”来个“换位” 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能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亦即所谓的逆 向思维法。
×
亦即所谓的换位法
54.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一般来说适合采用
分层控制的方式。
×
一般来说适合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
55.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 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它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处 理过程。×
它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反馈过程
56.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 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 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
×
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协调
57.在组织内部,如果有两个人为争夺同一个职位而相互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则这种冲突属于竞争。
×
这种冲突属于战斗
58.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对企业人员及时水平要求较高,技术权利要求分散,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 式。
√
59.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
适于采用集权式组织形式 60.按领导权力控制的程度,可将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授权 型领导。
×
可将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均权型领导
二判断题
1.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 织体系理论,因此被称之为 “组织理论之父”。
他就是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 表——韦伯。
×
他就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
2.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共同的 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人的组 织”。
×
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3.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
即目标、部门和关系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 及其各种资源。
×
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5.显得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
而经营的核心是决策
6.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
×
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7.组织的效率,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等级经济效益大小。
×
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8.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发给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 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
×
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9.“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 为重要标准。
×
“正式组织”中以感情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10.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被称为案例教学
×
被称为案例教学
11.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程序性 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非程序性决策
√
12.权变理论学派试图通过“权宜应变”融各学派学说于一体,在美国等地遭到 排斥,毫无价值。
×
在美国等地风行一时,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13.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
14.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 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
目标管理把以工资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
15.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
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16.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 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 责任。
×
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
第一篇:绪论
本篇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等三章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考核要求 一,管理及其基本特征
识记:1,管理;2,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领会:1,管理的基本特征;2,管理的任务;3,管理的普遍性;4,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管理的性质 识记:管理的两重性。领会: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三,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识记:管理学。
领会:1,管理学的特点;2,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识记:系统。
领会:1,系统的特征;2,系统的观点;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应用: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管理的概念
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可以从四个方面了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或者管理活动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上必要条件: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协作的有效性是通过(管理活动)完成和实现的,可见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同时任何组织活动,都需要有(计划和目标),管理就是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引导组织成员实现目标,收到组织成员协作的整体效果。
有组织活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就需要管理,所以管理是具有普通性的。(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从面对组织绩效承担重大责任。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为此,管理者应明确我们的组织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对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同时管理者还应该培养其下属;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主要是激励组织成员发挥其创造热情,求得组织的最佳效果。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管理者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台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具体来说,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通过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基本职能或工作,来实现管理的任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础观点。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2,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
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第三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科学。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其他各类专门管理(如工商管理、医院管理、行政管理等)都需要把管理学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
(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2,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3,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系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系统是一个实体,例如组织;一个是指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
(1)系统的牲征。系统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和控制性。
(2)系统的观点。系统具有以下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考核要求
一,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领会: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2,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二,古典管理理论
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2,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3,管理十四条原则;4,三种权力类型;5,思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领会:1,霍桑试验的结论;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四,管理理论丛林
领会: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五,战略管理 识记:战略管理。
领会:1,3C环境;2,战略管理的特点。六,全面质量管理 识记:全面质量管理。
领会:1,大质量和小质量的比较;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七,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识记:卓越绩越标准的7个类目。
领会:1,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比较;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3,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思想与实践 1,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时间 理论 特点 代表
20世纪初—1930 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标准化、制度化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930—1950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重视人的因素 行为科学理论 1950—1960 管理理论丛林 全面、系统、精确 各种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 战略管理 进行长远思考、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 20世纪70年代后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改进 日本企业
20世纪90年代后 学习型组织、卓越绩效模式 突破式改进、创新 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6σ)、业务流程再造(BPR)、标杆超越法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1)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作”。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技术、商业、财务、核算、安全和管理。管理是其中之一。管理活动又有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作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4,三种权利类型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德国)提出了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他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秩序。他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能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它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试验的结论
梅奥等人对霍桑试验的材料总结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
2,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
第四节:管理理论丛林 1,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Karold Koontz)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管理职能具有普通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者。
(2)社会合作学派: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围绕物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社会学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3)经验和案例学派:哈佛商学院几位教授提出,通过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5)群体行为学派: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7)决策理论学派:由于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牲的,所以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赫伯格.西蒙(1978年经济学诺奖得主)。
(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作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家认为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程序、概念、符号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导。(10)权变理论学派:在经验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通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五节: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和3C环境
(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3C环境:变化(Change);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a.变化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牲征之一
b.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逆转是企业外部环境第二个主要牲征 c.无所不在的竞争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三个特征
2,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管理与企业的常规管理和运营层次的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2)长远预见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
第六节:全面质量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
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特点:八项管理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员人的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特征之一。(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2,大质量和小质量的比较
条目 小质量 大质量
产品 制造的有形产品 所有类型的产品,无论是否供销售
过程 直接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过程 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 产业 制造业 包括制造、服务和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产业,无论是否是营利性的 质量被视为 技术问题 经营问题
顾客 购买产品的主题 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如何认识质量 以职能部门这种文化为基础 基于具有普通意义的三部曲 质量目标体现在 工厂目标之中 公司的经营计划当中
不良质量的成本 与不良的加工产品有关的成本 若每件事情都能够完美的话,将会消失的所有成本
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 与工厂规格、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 与顾客需要的对应 改进针对着 部门绩效 公司绩效
质量管理培训 集中在质量部门 全公司范围 协调者 质量经理 高层管理者构成的质量委员会
第七节: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1,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对比
有学者把学习型组织模式归结为六个特征,即要有领导远见、要讲求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信息在组织内分离、以及要有强的组织文化。
具体表现方面 传统管理模式 学习型组织模式 组织文化 稳定、效率 变革 技术 机械 电子 任务 体力 脑力
组织结构 垂直 扁平或水平权力分布 集权 分权 资源 资本 信息 关注点 利润 顾客 工作方式 个人 团队 生产方式 福特 戴尔 市场 地方、国内 全球 领导 管理者 领导者
2,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的11条核心价值观包括:领导作用、以顾客为导向、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的合作伙伴关系、灵敏性、关注未来、管理创新、基于事实的管理、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生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和追求卓越绩效的组织提供了哪些是有所为、哪些是有所不为的原则和依据。
卓越绩效标准的七个类目及结构:
类目(Categories)条目(Items)着重方面(Areas to Address)
领导 组织的领导 1,高层领导的导向;2,组织的治理;3,组织的绩效评审 社会责任 1,公众责任;2,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对主要社区的支持 战略计划 战略制定 1,战略制定过程;2,战略目标 战略展开 1,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展开;2,绩效预测
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 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1,顾客关系的建立;2顾客满意程度的确定
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组织绩效的测量和分析 1,绩效测试;2,绩效分析 信息与知识管理 1,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2,组织的知识
对人员配备的注重 工作系统 1,工作的组织与管理;2,雇员绩效管理系统;3,雇佣与晋升 雇员的学习与激励 1,雇员的教育、培训和发展;2,激励与职业发展 雇员的利益与满意 1,工作环境;2,雇员支持与雇员满意 过程管理 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创造过程 支持性过程 支持性过程
经营结果 以顾客为中心方面的结果 以顾客为中心方面的结果 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结果 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结果 财务和市场方面的结果 财务和市场方面的结果 人员配备方面的结果 人员配备方面的结果 组织有效性方面的结果 组织有效性方面的结果 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结果 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结果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本章考核内容
(一)管理与环境
领会:1,一般环境因素;2,具体环境因素;3,外部环境的类型
(二)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识记:1,社会责任;2,管理道德。
领会:1,社会责任的内容;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
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1,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亦称为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环境等。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些对管理者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环境。
(1)顾客:“以顾客为导向”成为许多组织的经营法则,海尔、摩托罗拉提出“完全顾客满意”。
(2)供应商:包括原材料设备提供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高校等。“质量”、“价格”、“交货期”是供应商影响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政府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本组织所在社区机构等。
3,外部环境类型
按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如容器制造商、软饮料生产企业、啤酒经销商等。(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如医院、大学、保险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等(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等(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电子仪器制造商等
第二节: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社会责任
含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内容: 涉及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2,管理道德
含义:道德是指规定行为的惯例或原则。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前惯例阶段;第二阶段称为惯例阶段;第三阶段称为原则阶段。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
第二篇: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是管理各项职能中的首要职能,计划工作中所确定的使命和目标是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 我校药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1) 验证性实验多,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过去, 我校开展的药理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重复操作多,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且由于动物的个体差异, 有些实验结果不够理想, 难以说明问题。
(2) 实验动物消耗多, 教学成本高。过去我校的药理学实验大部分是动物实验 (主要实验动物是家兔) , 实验动物消耗多。我校每年约有30个班级开设药理学课程, 按每个班消耗24只家兔计算, 一年约消耗家兔720只。
(3) 每个班级人数多, 分组少, 课堂纪律差, 教学效果不理想。我校每个班级约有60~70人, 分3~4组, 每组约15~18人, 每次实验操作时, 都是几个学习认真的学生在操作, 其他大部分学生在旁边观看。加上有些学生的自控力较差, 大家围成一组, 免不了闲聊, 做小动作, 个别学生甚至在实验室里打打闹闹, 影响了课堂纪律。一堂实验课上完, 有些学生说不出今天做了什么实验, 对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也不清楚, 更不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结论, 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4) 学生主动性差, 实践操作能力差。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 学生照着做, 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学习。由于过去我校开展的药理学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 与临床护理操作联系少, 学生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实践操作能力差。
(5) 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缺乏整体护理意识。有些学生不重视药理学实验课程, 在给动物注射药物时, 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以致打完药物后, 说不出刚才打了什么药, 打了多少剂量;有些学生用完药物后也不仔细观察动物的反应, 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甚至胡乱编造实验数据;有些学生不爱惜动物, 用针头扎动物, 注射后不止血, 动物中毒后不及时抢救等现象时有发生。
2 改革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1 重新设定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我校的学生学历层次较低 (中专或高职) , 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是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护士。所以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合理用药意识, 准确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用药咨询以及应急处理的能力。
2.1.1 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先耐心讲解并示范各种给药方法的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正确规范操作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 强调在动物身上多成功一次, 以后在病人身上就少失误一次的观点。由于护理药理学实验中的注射给药与临床护理操作紧密相连, 学生对各种给药方法的练习特别认真, 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在反复练习。我们将每班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 大家互相协作, 教师现场指导, 让每名学生都有动手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课堂纪律,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1.2 注重临床合理用药意识的培养
在动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把动物想象成病人, 模拟临床用药。教师自始至终在一旁指导学生, 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防止学生用错药, 乱用药。用药后,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反应, 并作好记录。在临床用药案例和处方分析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用药的对错, 指出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培养学生合理用药的意识。2.1.3注重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 可能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我们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其作出应急处理, 以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如学生在做“地西泮抗惊厥实验”时, 由于有些学生注射地西泮的速度过快, 引起动物地西泮中毒 (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 , 教师会指导学生立即给动物进行胸腔按压, 并鼓励学生坚持抢救, 决不轻言放弃。
2.2 改革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全面改革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强化学生的安全合理用药意识, 强化对学生临床用药护理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尽早熟悉临床环境, 将所学药物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 减少动物验证性实验, 只保留经典实验项目
根据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我们只保留了4个经典动物实验: (1) 实验动物 (家兔) 的捉拿及给药方法, 此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各种给药方法。 (2) 有机磷中毒及解救, 我校的学生以学习普通护理者居多, 面向农村就业的多, 此实验有助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药物中毒反应, 做好记录, 培养其基层护士应具备的急救能力。 (3) 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此实验有助于强化学生合理用药的意识, 并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静脉滴注0.2%氯化钾和静脉推注10%氯化钾不同反应的比较, 通过此实验, 学生可以练习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 药物的配制、稀释, 滴注速度的计算, 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2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对比, 加强学生合理用药的意识。通过减少动物验证性实验, 既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成本, 也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2.2.2 增加电教实验
将一些对实验设备要求高, 耗时长且操作繁琐的动物实验改为电教实验 (如传出神经药对血压的影响) , 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舒适的音乐, 以及教师在旁边适当的解释,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2.3 增加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内容 (1) 根据儿童的体
重计算药物的剂量。 (2) 熟练使用《注射剂配伍变化表》。 (3) 根据药物的性质、病人的体重和病情, 计算滴注速度。 (4) 药物的溶解、稀释和配制, 在实验中, 强调操作的准确、规范, 为今后学习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打好基础。
2.2.4 增加临床用药案例和处方分析 (1) 我们从各医院搜集
到一些关于用药的典型案例和处方, 然后各班分组讨论, 每组5~6人, 让学生各抒己见, 运用所学的药物知识, 讨论药物应用是否合理, 预见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强化学生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假设情景, 模拟临床用药, 让学生扮演病人和护士, 要求“护士”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提供用药咨询, 从而使学生尽早熟悉临床环境, 并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
2.2.5 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1) 完成一项指定的操作 (如给家兔
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滴注速度的计算;药物的溶解、稀释和配制) 。 (2) 分析案例和处方中的药物应用是否合理或假设情景, 模拟临床用药。实验考核的分数按3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通过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改善课堂纪律,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