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评价(精选7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交心谈心活动以来,我校党支部本着“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各个层面的谈心交心活动,将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为召开民主生活会夯实思想基础。为保证交心谈心活动取得实效,谈心活动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认真做了谈话准备,选择适当的谈心内容,讲究谈心方式,将心比心,力求通过交心谈心,达到更好地和谐共事,扎实高效地推进金光小学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现将谈心情况汇报如下:
一、交心谈心的主要内容
谈心谈话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听取谈话对象对学校支委成员、班子成员、学校班子在“四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交心谈心的对象范围
1、学校支部书记、校长分别与班子成员交心谈心。
2、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干部之间交心谈心。
3、中层领导之间、中层领导和联系班级教师之间开展交心谈话。
三、交心谈心的方式
交心谈心活动主要采取“一对一”、“面对面”敞开谈;坚持普遍谈与重点谈、上门主动访谈与开门接受约谈相结合;以及“发放问卷调查表、征求意见表”等方式深入谈。
四、交心谈心的要求
在集中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中,积极创造良好的交心谈心氛围,领导干部力争做到:提前与谈心对象预约;提前告知时间地点;提前梳理谈心对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前到达等候谈心对象。同时,谈话过程中做到态度诚恳、热情礼貌;讲究谈话艺术、营造宽松氛围;对谈话内容严格保 密,消除谈心谈话对象的心理障碍和思想顾虑;认真倾听意见建议,特别是反映强烈的批评意见,不扣帽子、不抓辫子,通过耐心细致的坦诚交流和解释、说服,达到消除误解、形成共识的目的,以理解、尊重,营造良好谈心谈话氛围,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五、意见建议及解决措施
在交心谈心活动中,对学校支委成员、班子成员、学校班子共收到“四风”方面100余条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归纳,形成意见建议9条。针对这些意见建议,制订了整改措施,列出整改时间表,巩固活动成果。
(一)梳理的意见建议 1.重视学习不够,整体学习风气不浓。经常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日常学习时紧时松,不够系统深刻。2.有的干部工作作风漂浮、不够扎实,导致工作落实不 力、执行不强、效率不高,大打折扣。
3.有的干部存在“老好人”思想,不敢管理、不敢碰硬、怕得罪人。
4.有的干部喜欢当“二传手”,领导交代的任务马上转手,自己不愿承担责任。
5.班子成员内部沟通不够,领导与教职工交流较少。6.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不够,青年骨干教师偏少。
7.不注重教师敬业精神培养与管理,部分教师工作上只讲待遇,不谈奉献。
8.存在办公耗材浪费、办公用品采购不规范、公务接待不规范现象。
9.有的干部职工劳动纪律差,有上班迟到早退、擅自脱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等现象。
(二)解决措施
1.每周进行至少一次政治业务学习,对党的政策理论、教育业务方针、师德师风先进和反面典型进行讨论学习。
2.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切实树立正气文风,同时抓一些作风漂浮、大打折扣的典型进行通报批评和整改。3.加强对干部的宗旨信念教育和履职尽责管理,建立完善的干部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并严格执行。
4.学校进一步明确领导分工和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并加强督查、考核,对不履职、执行力差的管理干部要进行 岗位调整。
5.适当增加骨干教师人数,把教师交流与评职挂钩,狠抓师资队伍培训,做好新教师任职前培训和教师队伍常规性培训。
6.要求每周对教师的政治学习不低于2小时,加强工作纪律检查。
7.出台《金光小学干部职工用车、打印、复印、购买办公用品、接待等事项相关规定》。加强印刷耗材的采购和领用管理,实行采购申报许可和出入库登记审批制度,规范办公用品采购程序和公务接待。加强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统筹办事的教育,养成人人自觉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坚决抵制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健全制度,严明奖惩。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对违反规定者,严格进行处罚。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财务管理,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要严格执行政务财务公开、“收支两条线”等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彻底清除“账外账”“小金库”。严格实行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杜绝假公济私的现象发生。倡导全方位节约。大力精简会议、减少文件,推行无纸化办公,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
8.实行考勤制度,由值周领导带头、值周教师参与定期不定期职工到岗情况、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在每周职工会上以白描方式进行通报,对通报一次的同志校长要同其交心谈心,对通报两次及以上的同志要在职工大会上就离岗原因、离岗去向作自我检讨批评。
六、存在问题
一是极少数同志,由于个人性格等方面原因,在谈心谈话过程中不愿意开诚布公表述个人真实观点;二是极个别同志对谈心谈话活动认识有偏差,谈个人多、谈工作少;三是由于 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影响,谈心谈话活动还不能做到人员全面交叉和覆盖;四是谈话人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谈话艺术;五是收集的意见建议,有些涉及到制度和规范方面,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
七、效果评价
一是通过谈心谈话活动,促进了学校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和中职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彼此间敞开思想,坦诚相待,谈心交心、思想互动,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加深了感情,确实达到了调动积极性,传递正能量,激发工作热情,强化配合协调的目的,营造了风清气顺、和谐共事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在谈心谈话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进行自我剖析,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讲实话、讲真话,提谏言、献良策,使整个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开展,进一步融洽了关系、增进了团结,端正了单位的风气。
三是交心谈心活动创新了工作机制,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上更增强,在紧扣主线、优化发展的环境氛围上更浓厚,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上更扎实。四是交心谈心活动找准了存在问题,使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更充实,更完善。
五是交心谈心活动强化了整改方案,使整改的目标、时限更具体,使整改的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六是交心谈心活动促进了实际工作,切实做到勤政、廉政、善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为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为下一步深刻剖析,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制定出台有关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文件
从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出发, 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 认真履行职责, 制定出台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文件。
省委组织部制定印发了《关于选派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工作的通知》, 对新一轮1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175个乡镇开展“百乡党建整推”进行了安排部署。
省委宣传部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宣传报道的工作方案》, 全面部署了“三农”工作新闻宣传, 并对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宣传作出具体安排。
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人口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参与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各种的通知》等, 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省建设厅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细则》和《甘肃省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 编发了《甘肃省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试行) 》, 以保证农村危旧房改造顺利实施。
省交通厅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农村公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农村公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巡回检查办法》, 强化对农村公路的质量管理。
省水利厅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甘政办发[2009]227号) ,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
省人社厅制定了《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以省政府和及其办公厅文件下发, 促进了相关社会保障工作和农民工就业。
省文化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文化建设的意见》, 对试点工作中加强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
省气象局制定了《关于建立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 指导基层建立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 推动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省地震局编制了《甘肃省抗震安全农居工程活动断裂分布图》和《甘肃省抗震安全农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为新建改建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村镇一般建设工程活断层避让, 提供了准确要求。
二、以实际行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
省委组织部实施“百乡党建整推”行动, 从省市两级选派了176名优秀干部, 到1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175个乡镇挂任副书记, 协助乡镇党委推进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的农村各项工作。
省委宣传部在省直主要新闻媒体刊播有关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稿件500多篇 (条) 。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乡镇、入社区, 进企业、入校园”宣讲团, 在新一轮试点市县开展宣讲和对谈活动2000余场次。组织各级文艺院团深入试点市县演出600余场次, 联合省直18个部门, 在陇西县举行“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为当地捐赠1000多万元的农用所需物资。
省委农办积极参加筹办领导小组会议等重要活动, 全力配合开展试点督导工作。协调省财政厅、省扶贫办, 衔接11个试点县年度项目计划, 下拨试点专项补助资金。制定和建立试点市县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制度, 统计分析试点市县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研究制定全省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管理运行《甘肃新农村网》、新农村工作简报和信息摘报, 《甘肃新农村网》开通一年来, 浏览量达到260多万人 (次) , 通过《甘肃新农村网》成功与市县新农村办公室开通电子政务。一年来深入试点市县开展调研十余次。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日常工作, 办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日常事务。
省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对试点市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 落实兰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国家投资3510万元, 金昌市户用沼气项目国家投资300万元, 嘉峪关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及农村大型沼气项目国家投资350万元。
省财政厅积极协调下拨省级财政资金扶持的5个试点县的试点专项补助资金, 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工作经费, 将新一轮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全部纳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通过在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和临洮县八里铺镇王家大庄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 三年分别投入农业开发资金310万元和260万元。
省扶贫办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 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要求, 积极衔接试点县年度项目计划, 安排6个省级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县财政补助资金6000万元, 同步推进试点县扶贫开发任务。
省交通厅安排专项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完成了新建改建通乡油路3013公里、地震重灾县行政村通达通畅工程2234公里和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00公里。
省建设厅认真指导试点市县完成建设规划的编制, 全力抓好省委、省政府2009年为民办12件实事之一的21.3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为13个省级农村危旧房改造示范村, 每村补助村镇建设专项资金15万元。
省国土厅安排农村建设用地410公顷, 提供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整村搬迁项目先行建设用地880公顷。投入4.51亿元, 安排以旧宅基地复垦为主的土地整理项目92个, 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省人口委积极争取国家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备专项资金1460万元, 争取国家为51个县 (市、区) 配备计划生育服务车51辆, 价值1275万元。争取国债项目7680万元, 新建和改扩建14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 222个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所。
省文化厅除正常安排2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外, 积极争取扩大内需项目, 在201个乡镇实施综合文化站建设, 并按10万元/个为先期建成的102个配备了设备。为20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了副高以上职称。
省民政厅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达到260.9万人, 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728元。五保供养人数达到12.3万人, 省级补助标准人均提高了400元/年。实施农村医疗救助79.34万人次, 发放救助金1.43亿元。深化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活动,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
省人社厅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 安排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完成培训农村劳动力230.27万人次, 技能型培训67.19万人。按照2008年12月两办印发的《甘肃省村干部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要求, 实施村干部养老保险, 已有5.1万名村干部参保, 参保率98.27%。
省教育厅安排15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 争取中央投资2.75亿元。减免16.74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4196.7万元, 为22.91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8591.74万元。选拔5000名大学生到农村任教。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下拨资助资金325.3万元。
省科技厅以项目为支撑, 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 (试点) 建设, 实施科技示范项目465项, 下拨科技经费6184万元, 示范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1763项, 组织行业专家举办培训班491期, 培训农民81.3万人 (次) , 发放科技资料12.66万份, 试点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非试点乡镇553促元。
省民委对甘肃藏区工作进行了系统调研, 提出了加快藏区发展的40条政策建议, 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时, 积极指导全省新一轮确定的21个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省水利厅围绕解决民生问题, 争取投资85500万元, 建设集中供水工程537处, 续建集中供水工程10处, 水窖3790眼, 小水井2451眼, 解决了15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修梯田110万亩。从国家争取了一批水库和节水工程项目。
省农牧厅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下达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投资5925.15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184万元, 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938.13万元, 马铃薯一级种扩繁补贴367.5万元,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91634户, 乡村清洁工程试点投资40万元。
省林业厅加强了对泾川、永靖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 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栽培技术培训。
省商务厅改造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4000个, 农村商品配送中心32个, 改造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6个, 改造建设县乡农村集贸市场“退市还路工程”53个。
省卫生厅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年内新增参合人口37.8万人, 参合率达到95.53%。将8个试点县纳入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县。从全省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抽调1265名卫生技术人员分赴43个国扶、少数民族自治、边远山区县级医院和350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卫生支农帮扶工作。投资1.4亿多元为全省800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急救车及车载设备, 投资7000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配置部分基本医疗设备。
省广电局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为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的广播影视建设投入资金1.08亿元, 有效提高了试点市县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水平。
省气象局为正宁县54个村全部安装了“村村通”大喇叭及电子显示屏, 第一时间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解决了灾害性天气“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甘肃经济频道开通了农用天气预报, 为农民提供实时天气预报。
省统计局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及时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基础数据, 并对试点县全膜双垄沟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实际观测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省委决策提供了依据。配合制定全省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
省供销社新申报“新网工程”项目52个, 申请资金7172万元。农村物流服务发展专项资金农资流通体系建设项目30个, 安排农资配送项目22个;改造、提升、规范各类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00个, 发展连锁经营网点6800多个, 完成首批100个试点村的综合服务社建设和检查验收。举办各类培训班492期, 培训农民社员11.3万人, 其中农产品经纪人1.6万人, 支持农村商贸流通。
团省委组织实名制农村青年培训68081人。落实培训资金654.92万元, 输送委培两后生1391人。建立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基地168个, 提供小额贷款1754.6万元。从团中央争取并配套470万元, 对2万名乡村团干部和青年骨干进行了培训。
省妇联组织各级妇联输出妇女劳动力2.82万余人, 争取财政投资2000万元, 建设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 争取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为我省配备“母亲健康快车”44辆、“母亲水窖”项目资金365.75万元。多渠道募集资金1000万元, 为1000户地震灾区单亲特困母亲援建安居房。
省残联安排3100万元康复贷款好财政扶贫资金, 扶持10万人农村残疾人脱贫。争取补贴5336万元, 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4897户。为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3000例, 免费治疗精神病患者2150名。提供辅助器具1.1万人次。
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农业新技术应用、科技入户工程等农民增收科技行动方案, 在全省17个市 (县、区) 组织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3个、新技术65项、新产品43种, 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2.67万亩。举办各类培训班及现场观摩会75场 (次) , 培训农技人员、农民3.86万人 (次) , 发放培训材料8万份。
省农信社前11月份共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市、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73.8亿元, 其中发放涉农贷款较去年同期多投放43亿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10.1亿元, 较上年净增3亿元) 。积极开办农民储蓄存款通存通兑业务, 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
省保监局指导保险公司在全省全面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试点, 在清水县、玉门市等6县区开展实施农业、玉米制种和啤酒大麦保险试点, 参保农户达19.84万户, 承保农作物10.88万亩, 家畜禽84043万头只。全省受理农业保险赔案58190件, 支付农户赔款5118.13万元, 受益农户3.92万户。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和督导工作
省委农办、省农牧厅、省扶贫办、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等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单位, 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 对3个试点市和11个试点县新一轮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 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寻找差距,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着力加强和重视的几项重点工作。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等单位结合工作督察、调研, 对试点工作进行指导督促, 在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关键词:校级领导 职业素养 建设 质量评价
技工院校教职工队伍按照其内部工作岗位和职能的不同,一般分为校级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工勤五类人员。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更多地关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而对校级领导队伍的研究涉及很少,甚至忽视,而校级领导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者,他们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发展。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研究问题到开题阶段:课题目标——研究方法的选择——制定调研方案——开展调研——数据分析——制定课题纲要——评审——开题。
第二阶段是由开题到结题:课题目标——实施研究——设计评价方案——中期评审——修改完善——结题。
一、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构成
1.基本概念界定
(1)职业素养概念。
结合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当中的定义,本文归总为职业素养的定义是指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广义的职业素养的界定,一般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2)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职业素养,是指技工院校学生在学校期间经过教育和培养所获得的,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良好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职业精神、职业习惯以及相关的职业能力等。
2.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1)政治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政治素养涵盖职业道德、态度信仰、政治思想态度觉悟、法律法规等。具体构成是政治态度、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忠诚于教育行业、教师职业、自己的院校;爱岗敬业、原则性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关爱学生等。
(2)能力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能力素养涵盖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等。具体构成是具有本岗位工作所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各种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等。
(3)知识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知识素养涵盖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文知识等。具体构成是国家政策法规、管理知识;岗位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科技、人文——历史地理音乐等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
(4)身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身心素养涵盖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及人生态度等。具体构成是身体健康情况;心理承受及抗压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情况;意志力、情绪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情感饱满适度(如团队归属感、幸福感);人生态度、性格和心胸等。
(5)其他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其他素养涵盖职业形象、识人能力、应对能力等。具体构成是职业形象、感召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
二、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1.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4年,对北京市19所技工院校进行基本情况普查,目前校级领导的平均年龄为男50岁、女45岁,并且男性人数是女性人数的两倍多;党员人数占到了校级领导总数的98%;校级领导的平均工龄为28年、平均教龄为17.6年; 95%以上的学历达到本科以上水平,高级职称以上的占50.5%;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以上的占41%。北京市技工院校校级领导队伍在市人社局领导下,坚持把院校发展定位决策作为重要使命,校级领导队伍整体呈现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企业工作经验较丰富、教龄和任职时间长、学历和职称较高和社会兼职多的特点。
通过组织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自评、他评及7所技工院校校级领导、中层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情况,通过数据汇总及分析后,总结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存在校级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同学生沟通的不太紧密,同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渠道均不太畅通。
存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方面不足、业务管理知识薄弱的现象,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的现象。
存在对不同分管职责的主管领导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如:法律法规、财务制度、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在遇到突发和棘手问题时,方法运用还有待灵活。
目前技工院校工作压力大,难度大,长期处于紧张和工作量大的现状中,多数校级领导身体健康欠佳,总希望自己和其他职工能做的再好一些,期望值比较高,还存在着频于应付各种事务性的工作,情绪饱满度不高,幸福感不强。
存在着用老方法和老经验去处理事务、对一线的实际情况了解得不深入的现象,也存在着愿意使用听话的中层,识人用人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2.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1)国家和社会对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国家和社会对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搭建成长通道。目前国家尽管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也提到要发展和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实质上措施还没有到位,针对技工院校的校级领导没有建立成长通道,没有成长路径,缺少职业教育的教育家。目前每年只有一些校长的培训或专项工作的部署和交流,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理念和技能,又缺少必要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机会。
目前社会对普高还是非常重视,技工院校的学历吸引力不强;校级领导面对生存的压力,整日忙于招生的相关工作,存在着“一人多职”的设置,造成工作量大;技工院校的校级领导待遇不高,存在着流动的风险;校级领导的评价多采用是主管局对领导干部进行述职和民主测评方式,评价指标比较适用于企业,同学校主要工作任务和指标内容不符,考核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均对校级领导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2)学校对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就学校而言,缺乏校园文化的建设。没有把职业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岗位考核、职务职称晋升未同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挂钩;没有职业素养方面表现突出的校级领导奖励、表彰及宣传手段;学校层面的培训实施效果不佳,加上校级领导每天忙碌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通过自学等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使得技工院校管理方面出现创新能力薄弱等现象。
目前技工院校的管理依旧沿袭了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强调身份管理,忽视岗位管理,管理岗位晋升的途径多为职务上的晋升,但由于受职务数量的限制,很难有机会有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这也使得技工院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呈下降趋势。
(3)学生对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培养层次的现状有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中招、劳动预备制招生形式的三年制中级工班培养层次;从中职校、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两年制、三年制的高级工班培养层次;从中职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三年制、四年制的(预备技师)技师班培养层次这几种类型。招生形式多、层次多、学制时间长等特点,要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学生,就需要更高职业素养能力的校级领导队伍。
三、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评价
1.校级领导评价体系的内容设计
评价框架涵盖定性评价和定量两个维度,笔者认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评价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定性评价,是指对评价的院校级领导个人职业素养基本情况进行;定量评价是指对评价的院校级领导通过职业素养相关行为的实施,所分管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2.技工院校校级领导测评的内容
维度一:职业素养定性评价,内容涵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级。一级指标是指政治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和其他素养5个内容。二级指标是指5个内容下具体涵盖的相关素养。(见表1)
维度二:职业素养相关行为及工作质量定量评价,内容涵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级。一级指标是指政治素养相关行为及工作质量、知识素养相关行为及工作质量、能力素养相关行为及工作质量、身心素养相关行为及工作质量4个具体指标。二级指标是指4个内容下具体涵盖的相关素养行为和工作质量标准内容。
3.校级领导职业素养评价方法
(1)评价保障。
一是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建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或授权牵头组织的评审小组,涵盖行政管理部门、职教专家、部分骨干技工院校校级领导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学年度校级领导测评实施方案、明确评议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步骤,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组织测评工作。
二是建立相关制度。为保障评价的有效实施和运行,需制定涵盖相关的组织、运行、经费、考核评价、奖励等方面的专项管理制度。在关键环节做好督导检查、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在测评实施过程中先期做好工作部署,对关键点做好培训和指导,促进评价任务的落实完成。
三是评价过程控制。要求评价学校按照不同层级人员比例现场确定评价人员名单;要求填写测评量表时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完成投入测评量表收集箱,保证测评量表真正做到背对背的打分方式进行收集;在各校实施测评时由第三方评审小组成员进行组织实施,以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关注每一评价环节先期的培训和工作部署会,做好各个环节标准的解读,把控评价过程按照计划要求得以实施,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查找校级领导职业素养提升的空间,改变以往的非奖即罚的原则,变被动评价为主动发现和主动提升,做好评价过程的控制。
(2)评价方法。
采取个人撰写自评报告;述职;分层组织背对背测评及量表测评;评审小组进行综合评审的方法。评价特点:关注量表测评同实际工作绩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以合格与否作为评价打分关键环节,关注评价过程中找准实际问题和提升空间,制定系统的校级领导培训方案,指导校级领导队伍建设,提升校级领导队伍职业素养水平为最终目的。
(3)评价结果分析及应用。
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应当突出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导向作用,营造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对综合评价为优秀应当表彰奖励,给予培养、培训机会和搭建交流平台,使其可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评价为稍差等级的校级领导,作为下一年度重点培养和关注对象,加强所缺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关注下一学年度该校级领导的职业素养提升情况,指导技工院校校级领导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洪早清,吴伦敦教师职业素养导论,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邢晖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一、处级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一)以理论武装为指导,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成员以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参加报告会和辅导班等形式,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中共山东省*局党组自身建设的意见》等内容,对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上级党组的工作部署有了更高的认识;加强党性修养,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制度,努力造就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于一体的领导干部,以良好的人格影响人,提高领导水平;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科级以上干部例会,每周召开一次领导班子碰头会,增强了理论武装工作的实效;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和联系单位,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工作,XX年以来,班子成员个人撰写学习心得或调研报告数10篇。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证,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
XX年,新党组成立伊始,高度重视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XX年10月,制定了《中共*市*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为建成学习型、创新型、团结性、廉洁型、勤政型党组奠定了基础;每年下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增强党组拒腐防变的能力;建立了《*市*局局长接待日工作制度》,进一步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完善了《财务集中管理办法》、《接待规定管理办法》、《车辆使用管理办法》、《通讯费使用管理办法》、《职工考勤、会议管理办法》等,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严格遵守,有力的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活会制度,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组成员间开展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整改落实与完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决策水平。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班子内部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班子成员工作规则和议事规则,明确在重大问题上发扬党内民主的程序和途径,鼓励班子成员参政议政,培养班子成员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杜绝重大问题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坚持深入扎实的开展民主议政活动,建立了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参加的民主议政小组,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民主议政小组会议制度,努力促进和谐单位建设;建立了严格的局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了符合单位特点的局务公开信息发布渠道,关系全局整体利益、与群众利益密切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集中职工大会公开,保证决策科学、公正、合理。
(三)以作风建设为根本,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执行水平。
大力推进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做清廉表率、促科学发展”、“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主题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切实转变加快发展的思维方式,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
大力推进工作作风建设。积极开展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调研活动,党组成员带头参加各科室组织的集体学习,增强党组决策的群众基础;加强干部管理,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合理搭配后备干部队伍的人员、年龄和知识层次,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的管理,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事前调研、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并通过一定途径公开,确保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主动接受上级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内部监督,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认真学习宣传《中国*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0-2012年工作规划〉,将《规划》进行了分解落实,进一步健全了反腐倡廉制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实行廉政责任一把手负责制,处级领导干部签订了廉政承诺书,划分责任区,要求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身建设。
(四)以团结协作为抓手,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
*市*局领导班子注意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工不分家,扬长避短,形成了工作的整体合力。首先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班子周碰头会等形式,加强班子成员间的思想交流,把汇报工作与思想交流结合起来,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起来;其次,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对局领导分工进行了明确,建立了权、责统一的机制;再次,鼓励班子成员挂职锻炼,提高班子的领导水平,其它成员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做到了人员缺位工作到位。
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局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子,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班子,是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坚决贯彻落实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创造了**事业的新的辉煌。连续14年在省局综合目标考核中获得“优秀达标单位”称号,连续3年被市政府评为“行风政风先进单位”,连续9 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4年保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被中国*局评为“全国*部门文明台站标兵”,被市政府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
二、*市*局处级领导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处级领导班子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加以面对,把领导班子建设成领导水平高、改革思路新、拒腐能力强、工作业绩佳的一流班子。
(一)思想政治素质问题。领导班子中,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多,对基本政治理论的学习少的问题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辅导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联系起来学习,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工作的始终;加强与兄弟地市的交流和沟通,走出*看*,加大工作调研,提高班子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领导和执政水平问题。随着现代*业务的发展,对领导的执政方法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组成员还存在创新意识不够强、运用现代*业务理论领导事业发展的程度不够等问题。一方面,紧跟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主要工作部署,抓主要矛盾,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业务知识的学习,科学判断形势,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三)廉政建设问题。腐败是危及党生命最危险的敌人,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仍然存在。要常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放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培育清正廉洁、严格自律的作风,教育领导干部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抵制和防御腐败的能力。
2、狠抓组织整顿,精心选配党支部班子。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班子建设,每年都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进行全面的村级班子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的情况,找症结,定重点,并确定了“以后进村整顿为突破口,促强、帮弱、带中间,配套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后进班子调配。在抓好思想整顿的基础上,采取四种方式,抓组织整顿:一是内眩采劝两推一驯的方式,大力选拔作风过硬、年富力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回请。对那些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村,把本村在外工作的有能力的同志请回村任职。三是求贤。对于有经济意识、群众威信高、农村经验丰富,但因发展个体经济等原因而不愿进村工作的党员干部,党委派专人登门做其工作来担任支部书记。四是下派。对本村确没有合适人选的,选派机关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村任职,在一段时期内有效化解了内部矛盾,促进了后备干部成长。
3、注重综合治理,加强后进村集中整顿。在抓好面上整顿的基础上,对少数遗留问题多、各类矛盾突出的老大难村,采取派驻联合工作组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手段,下大气力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集中审计,及时公开,存在问题的,依法处理;对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问题突出的,集中清理,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对干部作风不实或软弱无力的,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切实选好配强。
4、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对奉献意识差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发挥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思想保守、畏难发愁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解放思想的教育,通过与先进村结对子,启发引导他们发扬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精神,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对守摊子、吃老本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干事创业精神的教育,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找差距、换脑筋,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缺乏致富本领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实用科技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致富本领。近年来,全镇共举办科技讲座10期,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出了6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5、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富民强村路子。近年来,立足本镇实际,积极帮助各村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重点实施了三大战略:一是实施专业村膨胀战略。依托传统优势,积极引导各村创一村一品,不断膨胀规模,实现了由专业村向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过渡。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了后店木器加工、前燕棉纱加工、李家庄锅炉制造、姚家坡针织成衣加工等22个专业村,专业户达6300余户,创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以南王庄村省级科技示范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林果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边各村发展林果2000余亩,形成了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挂靠泰安亚细亚食品公司,在迓庄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成为全区唯一的一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仅此一项,该村户均增收2000余元。三是实施借力盘活战略。针对王林坡等村闲置资产多、产出效益低的突出问题,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级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各村在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经济基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原因,村级经济薄弱仍然是全镇大多数村的共性问题。作为农业大镇,原来村级收入主要依靠三提五统,基本能够保证村级正常运转,近年来随着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村级集体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村没有经营性收入,有17个村去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对基本农田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压缩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村级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村级班子建设和工作运转都因此面临严峻考验,服务没实力,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影响。
2、村级班子后继乏人问题突出。由于当前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偏低,庸才干不了、能人不愿干,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秀干部提拔、挂职的情况也没有了,政治前途渺茫,村干部的吸引力降低。很多村干部由村里家族大、威望高的老党员担任,有些老干部又不注重~人的培养,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全镇在册的共123名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个村不足3人,有5个村没有合适的后备干部。
3、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党员队伍老化在各村普遍存在,一些村不注重党员培养,个别村党员纳新工作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部分村发展党员有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党员队伍和村级班子的质量。全镇现有的2010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党员占到了近一半,55—59岁的322人、占16%,60岁以上的672人、占33.4%,35岁以下的仅199人、只占9.9%,吸收优秀青年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学历结构的任务非常
紧迫。
4、村干部补贴待遇低。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干部补贴待遇普遍较低,全镇村干部平均工资不到400元,有4个村只有240元,并且有不少村不能正常发放,影响了现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村级组织建设水平的提高。
5、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偏低。在推行交叉兼职方面,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24人,仅占总数的55%,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有些村发挥不明显,个别村存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四、几点建议
1、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建议镇党委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立足实际,深挖潜力,在专业村发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总结王林坡、前燕等村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新路子。特别是结合这次换届选举,大胆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尝发展经济的能力,推动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矗
2、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增强危机感,采取过硬措施,抓好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突出抓好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回村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工作,切实改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党员发展上,实行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办法,限定发展党员年龄、学历等结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各村在换届前,必须充实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尽快吸收进班子,推进班子新老交替。
3、努力改善村干部的补贴待遇。建议镇党委在区里大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借鉴其他处乡镇的经验做法,研究出台符合本镇实际的政策、措施,落实和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补贴待遇,切实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调动农村优秀人才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制定有关激励政策,让有本事、能干事的村干部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增强基层班子的活力。
4、对症下药,抓好重点班子整治。对基本放心、不放心的班子,逐村解剖,制定对策。总体上,条件成熟的要力争在7月底前全部调整到位。对刚刚调整的东旧县村班子不能放松警惕,鉴于村内矛盾复杂的实际,强化帮扶措施,巩固好新班子,同时积极做好村委会换届的准备工作。姚家坡村派性严重,在没有成熟人选的情况下,可仍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但一定要配好后备人选,选拔那些公道正派的干部进班子,抓好帮带,促其尽快成熟。五里井村目前党员群众对现任班子支持反对各占一半,需进一步考察,加大帮扶措施,及早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树立班子威信,凝聚人心,为班子建设创造条件。对其他意见不统一的,继续深入考察,摸实摸透,合理调整。对个别人借换届选举之机泄私愤,煽动群众扰乱选举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确保换届选举万无一失。
5、要发挥支部核心作用,大力推行交叉兼职。要正确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涵,坚定不移地加强党支部对换届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遥同时,在一村一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努力提高党支部班子在群众中的公认程度,既节约村级支出,减轻农民负担,又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统一思想,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县直机关工委:
按照《XX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各级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广办发〔2013〕2号)文件要求,我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XX镇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工作,已进入制度建设阶段,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开展情况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走访、座谈等方式,认清当前本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状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措施。至目前,我镇领导班子现行制度20个,其中执行效果好的制度共17个;需要建全完善的制度12个,其中已建全完善制度10个;村领导班子现行制度16个,执行效果好的制度14个,需要建立完善制度2个,其中已建全完善制度2个;村小组现行制度3个,需要建立完善制度1个,并已完善。
2.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行制度梳理不够全面;二是班子部分存在的问题抓得不够准,不够全面;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方面做的还不够;四是乡镇人少事多,制度建设工作的进度相对较为缓慢。
3.解决问题的对策及下步打算
“评价领导”是校长利用其自身所获得的管理的、道德的、行政的支持, 通过塑造校园文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方式来提高教师评价素养的过程。这里的评价指向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而与行政评价无关, 评价领导强调校长对学校教学的专业性引导, 而不是对学校权力组织的行政性指导。随着21世纪初美国自上而下的教育问责机制的建立, “评价领导”在美国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教育问责机制的建立要求地方学校建立与州标准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推动校长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另一方面基于教育问责评价机制建立带来了诸多争议, 如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脱离教学等, 这就要求学校在满足问责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与外部评价相互配合、补充的校本评价模式, 以克服问责机制的弊端。如何在满足问责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引领教学, 是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旨归所在。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学评价作为引领教学变革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学过程要有效, 评价就应当贯穿于这一过程始终”, 如何变革评价以适应教学变革是当前我国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多从研究者和教师的立场出发, 缺乏从教育领导的视角来审视评价。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作为课程变革学校层面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校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人们已将改善教育质量的重点从教学法的改善、加大资源投入转向学校组织的提升上”, 教育领导将在教育变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在我国校长负责制的体制环境下, 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负责人, 如何引领教学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时代赋予校长的新职能。
二、校长作为评价的领导者:评价变革的必然选择
评价领导是评价变革在教学中的反映, 是评价变革对校长实施教学领导提出的新要求。伴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在我国发生了新的转变, 即由“考试文化”转向“评价文化”, 主要表现在评价价值提升和评价权力下移两个方面。
1. 评价领导:
抵及教学变革的核心。“评价领导”是随着评价之于教学重要性发现的基础上逐渐从“教学领导”中分离出来的, 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受到教学的影响, 对教学亦有反作用, 以往教学变革的失败往往是没有厘清二者关系所造成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教学变革就是换一套教材、换一张课表、学会几个新概念, 但课堂上讲的永远是考纲考的, 与考试关系不大的课程少开甚至不开, 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 这样的变革是“穿了新鞋走了老路”, 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教学变革中“教学评价”这个主要矛盾。与之相反, 有的教学变革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各种时髦的评价方式花样繁多却没能变革教学范式, 走向了教学变革的形式主义。教学变革是评价变革为核心的系统变革, 既要抓住教学变革的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各方, 校长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实施评价领导, 才能抵及教学变革的核心。
2. 由考试到评价:
评价领导的价值提升。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 教学评价范式在我国发生了重要转变, 由“教材为中心”的考试文化走向了“学习为中心”的评价文化。考试文化与评价文化之间的区别可以从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功能观三个向度予以澄清:考试文化下的教学围绕着考试进行, 考试是目的, 教学是手段;评价文化下的教学指向学生的发展, 评价引领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文化下的学生是考试的工具, 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评价文化基于学生本身来建构评价, 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基点也是评价的归宿;考试文化重视考试的人才选拔、教育问责功能, 评价文化回归教育原点, 注重发掘评价的教育功能。从二者的区分可以看出, 评价的价值体现在通过评价来引领教学, 从而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变革的先决条件。因此, 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和学校变革的引领者, 校长要担当起评价领导的职责, 学校变革的核心在教学, 教学变革的核心在评价, 校长推动学校变革关键在于变革评价, 校长实施评价领导是评价价值提升的必然要求。
3. 由集中到分权:评价领
导的职权增能。评价价值提升要求校长实施评价领导, 通过评价领导来引领教学, 进而推动学校变革。伴随着评价价值提升的是校长课程权力的回归, 这是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必要条件。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 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 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教学标准) , 评价的权力在中央, 学校则为应付来自上级的各种考试做准备, 而第八次课程改革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权力下放, 校长不再仅仅作为考试文化下执行考试指令的执行者, 而是在评价文化的引领下实施教学评价的创造者、改革者和评价中的反思者、协调者, 校长从一个“正确做事的人” (管理者) 变成一个“做正确事的人” (领导者) 。国家赋予了校长实际的评价权责——课程权力回归。权力回归的过程也是校长评价领导的职权增能过程, 这是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制度保证。
评价价值提升和评价权力重心下移客观要求校长实施评价领导, 校长放弃评价领导就等于放弃提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变革的机会, 实施评价领导是校长的必然选择。校长评价领导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不仅受校长个人素质、愿景的影响, 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概括起来主要面临四个问题:评价知识匮乏、评价意识缺位、评价文化失范和评价环境失调。
三、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现实困境
1. 评价知识匮乏。
校长作为评价领导的实施者, 首先要成为“评价者”, 这就需要拥有完整的评价知识, 掌握评价知识是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基础。完整的评价知识应该包括教学评价本身的知识和评价领导知识两方面内容。评价本身的知识包括:理解评价的类型、目的、知道如何收集评价数据、如何发掘数据的意义、如何实施干预等。评价本身的知识保证校长是一个良好的教学评价者, 但是从“评价者”到“评价领导者”还需要一定的评价领导知识, 即如何组织实施评价, 其中包括:明确评价愿景、构建评价组织、创设适合评价组织运行的环境、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等。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知识, 校长才能满足评价领导的知识要求。反之, 没有评价知识的校长就不能发现学校评价问题所在, 就不能发现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方向在哪里, 甚至会忽视个别教师有价值、有创造性的评价行为。总之, 缺乏评价知识的校长很难有效地引领教学评价。
2. 评价意识缺位。
事实上即使校长拥有完整的评价知识, 没有评价意识的参与也很难转化为有效的评价领导行为。评价意识是校长实施教学领导的过程中用评价来指导教学的主动性和敏感性, 与“评价意识”相对举的概念是“考试意识”, 即运用考试来指导教学的主动性和敏感性。学校中的教学问题有时候不是教学本身的问题, 如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 教师讲的再少、布置的作业再少, 如果依然通过考试来选拔学生的话, 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永远得不到解决。这就要从考试意识转化为评价意识, 从评价的根源解决学业负担问题。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很常见, 校长实施评价领导就要自觉超越考试意识, 运用评价意识来指导评价实践, 规避因评价意识缺位带来的各种风险。
3. 评价文化失范。
校长拥有完整的评价知识并且能自觉地运用评价意识来指导评价实践, 但这并不能保证校长实施有效的评价领导。有效的评价领导需要在适切的评价文化中运行, 这里的评价文化指的是教学评价运行的内外环境, 而不是评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不是与上文“考试文化”相对举的概念。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评价文化失范集中表现在应试体制对评价文化的抵制上。如校长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 自己一门心思想改革教学评价, 但是上级、家长、社会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 成绩上不去什么改革都是徒劳, 这常常让校长对教学评价变革丧失勇气。评价变革并不是校长一个人或者某几个学校的事情, 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变革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适切评价变革的文化氛围, 各方协调一致才能保障评价领导的顺利进行。一个分享、合作、变革的评价文化对实施有效的评价领导至关重要。
4. 评价环境失调。
评价环境在这里着重指评价的组织环境, 所谓组织环境就是保证校长实施有效评价领导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 包括校外组织环境和校内组织环境。校外组织环境是学校赖以运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 如学校的地位、学校的权责、校长的职能等。对于校外组织环境, 校长往往是乏力的, 但校外组织环境是保障校长权力的基础;内部组织环境是学校自身运行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 如校内的各种专业组织、行政组织以及各种校规、班规等。在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 校长是校内组织环境的设计者和变革者。校长具备了评价知识、评价意愿并且具备了与评价变革适切的文化氛围, 没有一个均衡的组织环境, 校长也难以实施有效的评价领导。当前我国外部组织环境正处于变革的转型期, 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得到改变, 但组织转变并没有及时跟进, 来自学校上级的管控依然很严重, 不同的上级领导有不同的领导思路, 推行到学校往往徒增学校的负担。如现在的中小学对来自上面的各种活动不胜其扰, 有些活动甚至打乱了正常教学操作, 这就是校外组织系统缺乏整合的体现。对于校内组织环境来说, 当前我国学校组织较为盛行的依然是科层组织系统, 校长事事躬亲, 但一个事事亲为的“好校长”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如何通过校内组织变革来减压增能是校长实施有效的评价领导的关键。
四、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可能选择
“评价领导”是一个评价问题, 它指向评价变革的转向和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 同时又是一个领导问题, 它指向运用何种领导理论来指向评价实践, 从“何为”的角度谈评价领导, 即校长面对评价领导的现实困境运用什么领导理论来指导评价实践。校长实施评价领导所面临的问题是多面向的, 指向评价知识、评价意识、评价文化、评价环境的评价领导问题是动态生成的, 任何预设的、现行的、统一的领导模式难以适应评价领导的要求。基于复杂问题构建的评价领导实践强调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愿景, 强调分享、合作的评价文化的形成, 注重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和自我监督在评价实践中运用。
1. 创设协商一致的评价愿景。
评价愿景是实施评价领导的先决条件, 在考试文化下, “评价愿景”往往异化为考试目标, 学校自上而下地接受考试指令并忠实执行, 教师、学生和其它利益相关者被排斥在目标之外, 校长在考试的指引下“做正确的事情”, 至于所做的“正确的事情”是否是教育意义上的“正确”则不在校长关注之列。伴随着评价价值提升和校长职权的增能, 校长需要反思什么样的评价是正确的, 需要谋求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内在一致性和评价的适切性。由于我国推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不同地区学校课程不同, 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课程也不尽相同, 评价要适应课程就不能“一刀切”, 具体到某一所学校,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评价诉求都是不一致的, 在协商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愿景, 才能充分发挥评价对具体教学的指导作用。协商基础上的评价愿景不是笼统而言的, 要有一定的边界, 这是保证其指导性的必要条件。但评价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成性又要求评价愿景有一定的弹性, 面对生成的问题及时调适愿景也是校长实施评价领导需要预见到的。
2. 构建分享、合作的评价文化。
围绕评价愿景构建的评价文化是校长实施评价领导的先决条件。广义上讲围绕评价愿景这个中心实施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评价文化, 由于具体愿景不同, 其评价文化特征就不同, 但创设评价愿景过程的民主性决定要营造合作、分享的评价文化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愿景与评价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合作与分享是评价文化的基本特征。这里的合作与分享主要面向学校所有专业人员及利益相关者, 包括教育领导者、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 面对问题他们要及时对话, 关于经验他们要学会分享, 遇到困难他们要齐心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评价问题的复杂性, 而校长所要做的就是为这种合作、分享提供支持。
3. 创建学习型评价组织。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完成个人所不能达成的目标, 评价变革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非校长个人所能胜任, 理应构建与其愿景相适应的评价组织。从组织学的角度讲, 面对复杂的、多变的、合作性强的问题要构建“宽松的结构、紧凑的文化”的学习型组织类型, 而学习型组织则是实施评价领导的理想组织模型。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学习型文化而不是权力维系着组织的运行——淡化权力意识而强化文化 (专业) 作用。当今的学校组织往往是权力分配下的结构建制, 如学校的年级组、教研组往往是校长、主任牵头, 并且承担着评价教师的职能, 教师之间的专业关系往往被权力关系阻断, 阻碍了正常的专业交流。在评价愿景指导下创设学习型组织, 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组织成员的专业认同, 因为教学评价问题实质是一个专业问题, 同时要降低对组织成员的高利害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组织力量解决复杂的评价问题。
4. 评价实践的自我监督。
在愿景、文化驱动下的学习型组织承担着学校评价变革的重任, 评价变革走向实践还要发挥校长的监督作用, 这是校长实施有效评价领导的保障。评价变革的过程是复杂的, 评价愿景的调适、评价文化转向与融合、评价组织的建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进入校长的视野, 即便可以, 校长也没有事必躬亲的时间和精力。校长实施评价领导并不是解决所有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而是通过校长自身管理的、道德的、行政的支持为组织成员解决问题创设条件, “自我监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评价实践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 校长对其进行监督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当然, 作为监督者的校长也要学会自我监督, 从愿景、文化、组织和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评价领导的有效推进。
教育领导将在教育变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在我国校长负责制的体制环境下, 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负责人, 如何引领教学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时代赋予校长的新职能。
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 教学评价范式在我国发生了重要转变, 由“教材为中心”的考试文化走向了“学习为中心”的评价文化。
“评价领导”是一个评价问题, 它指向评价变革的转向和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 同时又是一个领导问题, 它指向运用何种领导理论来指向评价实践, 从“何为”的角度谈评价领导。
【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评价】推荐阅读:
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情况12-10
乡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情况汇报09-15
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09-16
党委领导班子建设11-19
“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方案10-13
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自查报告11-21
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总结12-07
法院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情况汇报材料07-28
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工作10-12
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和小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