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共8篇)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篇1

一. 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三观等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2. 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3. 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1)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1)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1)教育,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劳动者素养,促进经济的发展 2)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突出。

2)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提高文化素养 2)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1)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3)中国把发展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激发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4)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文化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个全局性的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其表现:

(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品,思想道德素养)

3.文化塑造人:(1)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2)------------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遗产: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个,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文化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个普遍规律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是民族的:

1)由于各民族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 2)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格特征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用本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3)原则: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4.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维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用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原则 5.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作用:好的促进,不好的阻碍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辩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对于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予以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腐朽的予以改造和剔除

(3)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具体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3)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4)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5)教育方式要不断变革(3)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尊重文化多样性 4.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立足于社会实践

3)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4)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内容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多元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立足社会实践

3)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4)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5)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6)海纳百川,融入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 2)中国的文化创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国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定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意义: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由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每个人都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原因: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忧的原因:市场自发性,商业传媒性 2.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称为大众文化

3.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影响: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应对:对于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 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时客观事实

(3)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5)又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抓住其灵魂,突出其主题,把握其精髓,打牢其基础

(2)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6.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7.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1)教育具有基础性,现代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能够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5)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4. 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素养(2)加强思想道德素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5. 怎样提高自身双修养(面对道德两难问题)

(1)加强自身的双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双修养,不断追最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4)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6.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教师身教,教师素质

1 教师身教的涵义

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集大成者,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关于教师身教的朴素观点,同样,也点明了教师身教作用的重大意义所在。所谓教师身教,就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和生活中,通过个人的道德综合素养、价值观念、仪表态度、行为表现等各个方面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从而成为青年学生政治上的向导、理论学习上的良师、心灵情感上的益友、道德品质上的榜样、人生道路上的楷模。(2)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规章和大纲、任何组织者都不能代替的力量。教师的人格对年轻人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师事业中的一切。”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理想信念、言行举止、学识观念和爱好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教师身教为着力点的隐性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 教师身教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说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也就是说教师身教作用的发挥,往往可以弥补教师言教的缺陷。教师身教是教师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较小,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浸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找到各自所追寻的答案。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忽略了发挥教师身教作用的教育活动,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

2.1 高中生的自身特点呼唤教师身教发挥作用

教师身教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高中生有着特殊的意义。高中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主体,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而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质的活生生的人,其身心状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他们不仅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主动地认识和塑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这个时期,能否不失时机地抓紧对其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对每个高中生的知识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个性、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当教师引领着生于衣食无忧年代的“90后”们走进文化生活的学习时,对于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中学生而言,仅靠课堂上的知识点的讲述是难以促成其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形成朝预期方向发展的。当一个教师面对有损民族尊严、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件视而不见,却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中华名族精神中爱国主义的道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的话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书本上的知识点距离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遥远。当一个教师面对周围社会事件常常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好恶不显”的处世态度时,学生就会认为“和稀泥”式的圆滑处事方式,才是自己今后真真正正的立足知道。只有正直善良,自己内心溢满着对祖国爱恋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与国家有着多么深厚的情谊。只有爱憎分明,个人立场观点鲜明确定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有勇气做一个敢于讲真话、办实事、不弄虚作假的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相似的教育思想,他说:“思想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它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3)也就是说,学生实践中的行为指导不是平面空洞的,而是立体生动的,是可以积极利用榜样带动和示范的,是在教师一言一行的榜样示范中建立起来的。这是高中德育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从高中生自身特点出发的深情呼唤。

2.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呼唤教师身教发挥作用

“我们把‘传统道德教育’理解为教育发展史上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之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4)虽然传统德育模式仍是我国德育主流。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说是教学过程,不如说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性生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在“晓之以理”基础上“动之以情”,进而“笃之以行,持之以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过去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学生在自己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体味文化,感受文化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感受教师的行为魅力与高尚人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教师用自己的文化气质去吸引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能在走进文化、欣赏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一步步过程中找寻自己内心深处的栖居港湾。这样,我们在教书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育人的目的,以师之得,正生之行。教师对于文化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鉴赏、传承和创新。这样,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生活教学,一下子便走出了过去教学活动中的条条框框。教师本身也是一本教材,学生在与教师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品读欣赏他人,继而在自己的文化之旅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3 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呼唤教师身教发挥作用

教师身教发挥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够巧妙运用身教的教师,往往会在班级管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专业情意为重要因素的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动力源泉。教师身教正是这动力源泉的突出体现。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5)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天职本身,便是对教师行为与品德的一种约束。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机,用“表情、姿态、语言、行为”恰当地将自己的情感含蓄深刻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温情话语中先“亲其师”而后“信其道”。教师以身教为媒介,一改过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组织中的强硬作风,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下,学会做人。面对学生强烈的向师性与模仿性,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对每一位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挑战。

教师想要带领着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首先自己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赏析及修养水平;教师想要向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首先自己需要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身教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备课方式”,让学生领略课本之外的激情澎湃,让教师收获教学之外的能力提升。这是一种自我的陶冶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的净化之旅。当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能在文化的领域再次达到共鸣,教与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享受。

教师身教不仅仅是学生所效仿的重要模板,更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逐步提升的不竭动力所在。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之首便是“满怀使命感和热情”。(6)也就是说,高效能教师满怀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当中,以身说教,以情动人,教人以艺,授人以德。这样,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便成为了水到渠成之事。

参考文献

[1]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框题的教学设计实践为研究线索,搜集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资料,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化作用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紧扣教学主题,对于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对教学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为教学实践提供了蓝图和范本。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框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应该充分了解并能够解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求。为此,合理的教学设计需要合理的教材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分为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部分,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表现,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策略方法

课前:安排学生自主预习教材、搜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包括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课中:充分引入“学—思—用”的三维立体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小组探究、分析讲授、当堂辩论、活动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学习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后: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他们进行集体性总结与实际应用,可形成应用报告,最后进行评比与改进。

(三)教学活动过程

按照教学设计,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实践中,整个课堂教学按照“创境激趣——对文化现象进行关注;引思明理——对文化观点进行领悟;体验导行——对文化问题进行解决”的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开展。在第一阶段,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总结出传统文化的含义:长期发展形成并得以保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民俗进行探讨,此时,学生在课下所搜集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和文艺的资料就可以派上用场,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从而总结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通过开展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对教材观点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框题教学设计的提升举措

(一)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以课程教学标准为基础,在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实际、合理的制定。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个性相结合,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促使学生以这个学习目标为基础,明确学习方向。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框题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框题到课、从课到单元、从单元到模块、从模块到教学目标。

(二)灵活设计教学内容

在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框题教学中,有很多新鲜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新鲜的内容融入其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政治课堂和时事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的实用性。

(三)科学的选择教学模式

在现代课程教学中,高中政治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比如:小组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为了优化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框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丰富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辩论赛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好与坏”或者其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辩论,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结语:

现如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90后的学生对于时尚、潮流异常敏感,疯狂追捧,对于传统文化的不甚了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蕉人”。通过传统文化继承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调动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找到原有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婷.浅谈高中政治课堂的“三贴近”原则--以《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7):4-4.

[2]杨晓丽.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学探讨——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120-123.

[3]吴小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创新教学设计[J].金色年华(下),2011,(2):188,176.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篇4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的含义

理解文化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文化与人类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3)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

3、文化的内容

4、文化的形式

5、文化的本质

6、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概括性表述)

注意: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不同。P10

(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P10-

1、专家点评、相关链接

注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如何P10-

1、3、专家点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P10-11

③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P11

注意:为什么要提升文化竞争力?怎样提升文化竞争力(或:从文化的角度看应怎样增

强综合国力?)

(3)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哪里?(根源)

②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哪些特点?

注意: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树立正确的“三观”?

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④ 文化如何塑造人?(文化塑造人的表现)

注意:为什么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⑤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

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指什么?(含义)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P31-1

(1)民族节日

① 什么是民族节日?

② 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

(2)文化遗产

① 世界遗产的分类

② 什么是文化遗产?(含义)

③ 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④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什么?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有什么重要作用?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遵循什么原则?

6、什么是文化传播?(含义)

7、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注意: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8、文化传播的媒介

(1)什么是传媒?(含义)

(2)传媒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种传媒分别有什么特点?

(3)大众传媒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有哪些形式?)

(5)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及其原因

注意: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其

他传媒手段。

9、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为什么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如何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0、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什么是传统文化?

(2)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5)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如何?

(6)什么是文化传承?

(7)如何传承文化?(如何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

(8)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1、文化发展与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注意: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创新主要依靠谁?

(5)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什么?

12、建立学习型社会

(1)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2)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3)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条件)是什么?

(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是什么?

(5)学习型社会有哪些特点?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有哪些?

① 汉字有什么重要作用和地位?

② 我国史书典籍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特点及其原因

(2)包容性

① 什么是包容性?(含义)

② 文化的包容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会经历衰微的过程?

4、如何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 文学艺术

A、文学艺术有什么作用?

B、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有什么特点?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② 科学技术

A、科学技术有什么重要性?

B、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作用如何?

C(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① 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② 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 不同区域的文化关系如何?

(3)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① 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② 各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③ 不同民族的文化关系如何?

6、民族精神

(1)什么是民族精神?(含义)

(2)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

(3)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

(4)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基本内涵?

注意:各种基本内涵的形成、表现、作用、关系;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5)民族精神在长期历史中积淀形成和发展,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为

什么?

(6)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哪里?

(7)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在什么时期?具有哪些鲜

明的特征?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分别有哪些突出表现?

(9)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如何?

(10)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1)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1、当代文化生活的变化

(1)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当今中国文化生活能够呈现多样性?(文化生产和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看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如何辩证地看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② 文化市场引发了哪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注意: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我们要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当前的文化市场和产品?

2、发展大众文化

(1)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① 当前我国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有哪些?

② 面对以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文化?

注意: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性质

(2)如何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发展大众文化?/发展大众文化有哪些

要求?)

3、提高眼力,拒绝文化污染

(1)我们在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为什么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2)如何区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含义、表现、危害、对策)

(3)为什么在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4、奏响文化的主旋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起什么作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几代人对先进文化的探索证实了什么结论?

(2)当代中国发展的先进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3)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5)为什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

(6)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什么?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如何?

注意:①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 从社会主义文明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② 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什么?如何发展?)

③ 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为什么?如何发展?)

④ 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什么?如何发展?)

⑤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什么?⑥ 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注意:A、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哪些丰富多彩的形式?

B、人民群众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C、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⑦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⑧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⑨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 当前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宝贵的资源?

② 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重要性)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思想道德建设在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

③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①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②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有哪些?(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注意: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①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冲突?(出现道德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 如何解决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③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如何?(区别、联系)

注意: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篇5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课时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课前预习】

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________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3、文化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本民族文化,又要()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同时,还必须遵循()的原则。【问题探究】

1、你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哪些渠道和途径能够直接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交相辉映。你认为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看待这个事实?你可以用实例说明吗?

【学后巩固】

1、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鞭炮,而西方人的圣诞节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接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2008 广东)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 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2008年 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A 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B 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 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D 该国全部历史的凝结

4、“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但是,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美一致的价值观。这主要说明()A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 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愈演愈烈

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5-6题。

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 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 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 尊重民族文化才能实现世界文化一体化

6、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 求同存异 B 兼收并蓄 C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D 和平共处

7、(2008 江苏镇江调研)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会2008年7月在昆明召开,会议的宗旨之一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确立这一宗旨的依据是()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淡化本民族文化的个性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有人认为,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文化应该趋向统一,而不应该保留什么多样性。请分析这一观点。

第二课时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课前预习】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和教育。

2、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问题探究】

1、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课本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出其他途径吗?

2、古代社会中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哪些手段?现代社会呢?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什么?

3、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相互学习日益深入。在这一伟大的行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学后巩固】

1、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是()

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 ②学生上课、电视播放公益广告

③外交部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联合国大会上各国政要的发言 ④2009年2月24日,美国“嗅碳”卫星坠毁 ⑤各地举行的旅游节、茶文化节、酒文化节、时装表演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2、地域文化具有封闭性特征,但是随着人口流动,它又具有向外的传播性,客家文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客家是汉族的独特民系,客家先民在历次的大迁徙中,将中原文化融入岭南土著民族之中,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如客家的“围屋”在中国民居中是独树一帜的,客家话形成一种独特的方言。当客家人向海外移民时,又将中国文化带到异国他乡。这说明()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客家文化的独特性表明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③中原文化是先进文化而岭南文化是落后文化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3、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①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②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的出现,意味着旧的媒体的消失

③互联网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强大功能,社会影响力巨大 ④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摘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继承性与文虎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2008年6月6日,主打中国元素的美国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北美公映,首周票房就达6000万美元。截至6月29日,影片在我国放映十天的票房就达9688万元人民币,成为最赚钱的进口动画片。在《功夫熊猫》大受追捧时,对其持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行为艺术家赵半狄以“盗窃‘中国国宝和功夫’”为由对其进行抵制。赵半狄之所以对影片进行抵制,是因为()

A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C 他只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否认文化的世界性,否认文化交流 D 他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6、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一直是莘莘学子的期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学更是富裕家庭所钟情的一种追求。然而,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走出国门,留学生队伍越来越低龄化。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

政治文化生活考试知识 篇6

1、为什么

(1)对文化本身意义:

A.展示传播本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B.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C.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对经济、政治、民族、综合国力的意义

(3)对个人的意义

2、怎样做

(1)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认同本民族文化。

(3)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关于大众传媒

①是什么?传媒真正开始向大众传递信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地位: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作用P87:(即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

积极作用: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篇7

1. 为“生活化”的课程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

当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做法是选择成人的社会生活和虚构的学生生活, 很少涉及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 有些即使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 也多半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的生活事件。出现了“脱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极端以及简单沉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庸俗化’极端”[1]。不可否认, 为了达到课程和教学的“生活化”目标, 教学中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表达、证明或者衍射某种观点实属必要, 但一味为了追求“生活化”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则是值得广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和反思的。

2. 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没有固定的范式和程式, 然而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某种共识, 认为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活动, 形成貌似轰轰烈烈的辩论场面, 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轻松达成“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于是, “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上去告别了沉闷, 学生的手、脑、嘴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 师生思维空前活跃。然而, 就教育教学效果而论, 一味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可以而且应该休矣!因为这样的教学除了收获形式上的热烈吵闹之外, 着实难以形成冷却后的沉思和积淀。

3. 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本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 借助这个过程, 师生在生动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感知多彩生活, 丰富情感体验, 锻造多样技能。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面对生活的时候, 往往着眼于学生的现在生活或者说眼下生活, 常用虚拟的现在生活情境来解释现在生活现象, 用虚拟的“理想化”生活情境来指导学生不远的生活, 于是近视地认为这就是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化效果。那种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带来的只能是目光短浅和脆弱的“理想化”的生活态度, 殊不知, “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

二、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内核之当代审视

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了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最早的清晰的论述见诸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准备。”基于这种认识, 杜威借助于批判传统和对儿童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照, 系统阐述了教育思想和功能, 教育本质和目的以及教育原则和手段。

1. 关于教育思想和功能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教师观出发, 重新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 注重儿童现在的生活。教育为了谁?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使得一切主要工作是为儿童而不是为教师, 在学校生活中, 视儿童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中心和目的。”[2]值得注意的是, 在现在看来, “以儿童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这又一主体的作用, 并非意味着只需单纯着眼儿童个体的生长和发展。杜威同时强调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个体出发, 但最终指向的并不是有生有死的个体“一生”的质量, 而是社会生活的保存, 因此,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和价值传递的手段功能才能得以显现。

2. 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

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 也包括社会生活。基于此,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 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杜威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智慧训练”, 是养成人生行为的“智慧”和“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倾向”, 其中包括“智慧态度”和“道德态度”、“智慧能力”和“智慧行为”。归根结底, 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人获得和增长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 即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这些“智慧”的态度、能力和行为。基于此, 杜威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 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有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 杜威将其视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并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3. 关于教育原则和手段

杜威在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确立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总原则, 他认为, “从做中学”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从学校角度而言, “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特征, 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环境;对个体来说, 儿童能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将学校中的活动和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以此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依据“从做中学”的原则, 杜威在教学中把思维看作从疑难情境趋向于确定情境的过程, 并称之为“科学方法”或“实验方法”, 即“思维五步”:一是面对疑难的情境, 二是确定疑难的问题所在, 三是对疑难进行假设, 四是对假设进行推断, 五是验证假设。他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方法上去, 设计出“教学五步”:第一步, 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第二步, 在情境中产生问题, 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 让学生占有知识资料, 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考和假设;第四步, 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列;第五步, 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三、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之当代启示

1. 科学界定、正确把握生活世界

何谓“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关照、所依托、所瞄准的“生活世界”既区别于科学认识所建构的科学世界, 也不同于教学论反思建构的观念世界或理想世界, 更不能等同于独立于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世界, 而是一个人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 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教学世界。“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基本关系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生活世界”出发, 就必然要从人与人直接交往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教学现象, 也必然使用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 在寻找教学客观规律性的同时注重对教学根本意义的探寻。因此, 那种类似“确定结论, 然后证明过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认真反思并谨慎使用。

2. 理性回归、合理超越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理性, 应当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根基和依据, 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与可能生活, 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 并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上, 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取向。

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主体性的特殊生活过程。教学与生活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区别。教学活动植根于人的生活, 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反映人的生活要求和需要;但它是一种改造了的、超越了的生活, 应该对人的生活保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 创造一种高于人的现实生活而更加美好的生活, 引导人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

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总体上看, 人的生活涉及两大领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 教学应关照人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 并促进人从中发展出相关能力;引导人进行主体间交往与合作, 并赋予人作为主体的资格和地位, 即权利, 使人获得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能力。在主观世界中, 教学应关照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使人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 教学应引入“自我”范畴, 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动与主体作用[3]。

再次, 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价值理性的确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我们看待教学的视角, 在这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要对象, 教师赋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社会生活主体, 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符合思维生发、教学自身以及学生学习的逻辑, 是最为有效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向, 要在其目标的引领下渐行渐远, 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打量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时, 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刻地认识课堂的实质, 从而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成就自身。

参考文献

[1]宗序亚.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与管理, 2011 (1) .

[2]田继中, 支爱玲.谈杜威德教育思想及启示.宁夏教育科研, 2006 (2) .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 篇8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心理学、教育学和共产主义道德学,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

企业文化从广义来讲,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的主体是物,精神文化的主体是人。企业的一切活动靠人去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精神文化更重要、更为根本,这也就是狭义的企业文化。

认真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为: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文化适用于任何不同性质的企业。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都可以引用。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适用于我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党组织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国有企业。

二者的目的有差异。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和企业的领导阶层创造的或推行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实现本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推行的。党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光是着眼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全局利益、社会效益。

二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在运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因有较高的政治含量,注重的是人的认识和思想觉悟。企业文化因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含量,较为注重于人的知识和智能。

二者的工作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因属意识形态领域,故此其工作方式偏重于思想教育、灌输疏导、精神感召、典型引导、榜样激励、成就鼓舞。企业文化因是意识形态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体,其工作方式偏重于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标识系统的启示和导向。

二者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差别。思想政治工作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做,更多的是从思想认识入手,解决认识问题,偏重于理性。而企业文化则是直接告诉人们这样做,更多的是具体做法和实施,偏重于实践。

从二者的不同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企业文化虽说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具体的企业、具体的做法、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它所倡导的价值观也仅是企业的价值观。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则是高层次的管理。它是运用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启发人的自觉性,进而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它所倡导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也是社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或交叉点主表现为:

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的目标追求等,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特点。这些渗透在员工心灵中的是一种精神动力。这是二者相容的基础。

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启发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实现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二者的结合点。

二者都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都带有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色彩,但二者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表现出来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都起着促进人类事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如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很多工作方式方法被西方一些国家的企业和团体所引用,而来自西方的企业文化在世界、在我国企业也得到广泛运用。这表明二者是可以贯通的。

二者的作用有共同之处。企业文化的三大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保证、服务和激励作用有很多共同之处。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是我们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依据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保证,并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方向、为依托,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挥作用搭桥铺路,提供落脚点。二者在国有企业这个统一体中不是谁挤掉谁,谁代替谁,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优势、互相促进。

企业文化从新的角度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与科研和其它工作紧密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企业经营方向的保证功能外,其他功能主要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来展开。因此,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脱节的现象,即“两张皮”问题。

上一篇:购货质量评审报告下一篇:召开年终总结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