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共11篇)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1

为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切实保证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度本办法:

1、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梯的活动中,不强调快速、整齐,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具体安排见疏散方案)

2、上下楼时,各班级间保持3米以上距离,有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在前面带队;

3、楼梯口、楼梯间有每日值日教师负责管理;

4、总务处定期检查各通道,保证通道的畅通;

5、在下课前,要求各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醒,上下楼梯不要跑,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

6、严格禁止学生在楼梯间做跑步、追逐、推挤、跳越、爬扶手、搭肩背等危险动作;

7、教育学生在上下楼梯时不要大声喧哗、突然性地发出尖叫或恐吓;

8、当前面有学生不小心跌到时,后面的学生马上在原地停步,并转告后面更多的学生;

9、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批评;

10、校安办要加强检查,把上下楼梯的检查情况列入每周安全文明班考核内容;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机电管理标准化,机电事故,预防措施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煤矿机电管理在煤矿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诸多原因, 机械化水平越高的矿井, 机电事故也相对较高, 这样的状况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如何搞好煤矿的机电管理工作, 是摆在机电管理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难题。可以说, 管好、用好机电设备, 对于提高煤炭产量、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机电管理标准化, 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是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基础。实施管理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目标, 是夯实机电管理工作的基础, 确保机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最大程度的降低机电事故发生率, 减少由于机电事故而影响生产的时间, 确保安全生产, 不出或少出人身伤亡事故和机电设备事故。

一、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现状

1) 对机电管理标准化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机电管理上, 不是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煤矿的安全基础工作, 坚持不懈, 一抓到底, 而是存在着管理工作作风不扎实, 这是导致机电管理标准化工作不能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所在。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其它诸多问题, 也反映出部分管理者对管理标准化在机电维护和检修工作中的重要性还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差距, 这也是导致机电事故频繁发生、影响机电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2) 在机电管理标准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标准不严、不细。不是对照标准, 寻找差距,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达标规划, 而是凡事敷衍凑合, 凭经验做事。认识上存在着错误观念, 没有牢固树立安全为天、质量标准化第一的观念, 生产任务一紧就放松了、甚至忽略安全标准。比如有些带班工长为了赶进度, 超计划, 违章指挥, 人为屏蔽机电安全保护设备, 人为改变机电安全保护参数, 瓦斯监测探头、胶带煤电钻综合保护、三专两闭锁等装置的设置在生产中时有被人为改变, 没有按安全标准得到严格操作执行, 这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

3) 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工作没有认真抓、持续抓、严肃抓和落实抓, 对设备的包机制、点检制、完好率等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在设备出现临时故障需要检修时, 只做临时处理, 等到检修班才组织检修;班内的设备卫生不能及时清理, 既搞不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又增加了检修班组工作量;对闲置设备不能及时组织回收并入库检修等等。而这些内容, 正是质量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二、贯彻机电管理标准化工作

1) 加强煤矿机电管理标准化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生产技术知识, 认真学习、借鉴和推广标准化工作先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板报、牌板等多种形式, 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手段, 广泛宣传、深入开展教育和培训, 加强各级机电管理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技能素质, 以及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2) 加强机电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首先狠抓煤矿机电、运输管理标准化工作, 因为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也是企业管理好坏的综合反映, 是文明作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只有管理标准化工作搞好了, 机电事故的预防才能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才有保证。日常管理工作中, 进一步强调“三点控制、四不放过、五项整顿”的工作原则。三点控制:对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采取挂牌管理, 责任落实到人。四不放过:发生事故 (发现隐患) 后, 要做到事故原因 (隐患) 没查清, 当事人未受到教育, 整顿措施未落实和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五项整顿:整顿劳动纪律、操作纪律、工艺纪律、工作纪律、施工纪律) 。

3) 进一步加大干部上岗制、巡回检查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包机制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设备点检制工作的落实力度 (点检制:按照规定的人和规定的时间、周期, 用确定的方法检查设备的指定部位, 依据标准判断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决定维护检修工作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点检制的基本内容有, 实行全员管理, 特别是生产工人要参加力所能及的检查和维护工作。要有专职点检员, 按设备分片进行管理。点检员不只是检查设备, 一定要有管理职能, 并应按其责任给予相应的权力。点检员的管理职能主要是:检查和掌握设备状态, 管理和分析事故, 制定修理计划, 提出维修资料和费用预算等。

要有一套科学的点检标准、账卡和制度。岗位工人按照机电设备点检标准, 坚持“两定一动”点检制度, 即:交接班时, 定期全面点检:设备运行期间, 动态巡回点检:值班电、钳工定期巡回点检;对于易发生故障的关键部位, 进行定期跟踪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点检发现的隐患按照信息反馈程序进行反馈, 能处理的马上处理, 不能处理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坚持隐患处理不过夜制度。这样, 各类设备都有点检标准, 各类人员都有责任分工, 并且制定了详细的信息反馈程序和隐患治理制度, 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起到了极大保障作用。加强动态管理, 实行三级点检, 即生产点检, 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

三、机电事故原因分析

1) 设备原因:在煤矿建设时, 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 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因此, 往往存在设备投入不足, 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有的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 更新速度较慢, 设备相对老化。另外, 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 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 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制造能力与生产需求不相匹配, 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如今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矿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 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 这就要求对设备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检修。但由于煤矿井下机电种类、数目众多, 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里出问题修哪里, 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此外, 目前我国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结构小而散, 对于配件的尺寸、规格、材料、性能没有统一标准, 只要不是一个厂家的配件, 90%以上不相匹配。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 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 偷工减料、降低成本, 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据统计, 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

2) 从业人员原因:由于煤炭行业险、脏、累, 待遇相对工作环境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高素质人才不愿加入这一行业, 造成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同时现行煤炭行业职工队伍中总人数的60%~70%为合同工、临时工, 缺乏对企业的凝聚力, 使得职工队伍极不稳定, 其中有很多人纪律涣散、工作中精力不集中, 操作、检修水平得不到提高。也正因为高素质专业人员的缺乏, 对设备操作维修的认知度不高, 导致事故率一直居高不下。因为煤炭行业本身具有的工作环境差, 地质条件复杂, 危险程度大等问题, 容易对从业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进行井下作业时, 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维修时也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粗心大意、精力不集中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能够导致机电事故的发生。

3) 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 由于国家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煤炭需求量大幅上升, 许多煤炭企业盲目追求眼前产量, 忽视了管理理念的提高, 管理理念还处于20世纪80年代“什么时候坏, 什么时候修”的水平。由于管理理念滞后, 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机电事故率约占总事故的30%~40%。另外, 绝大多数煤炭生产企业机电管理没有跟上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步伐。例如:我国电牵引采煤机只能实现部分运行参数的检测, 多种智能化控制尚属空白, 国外电牵引采煤机均具有建立在微处理器 (pc) 基础上的智能化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 可实现交互或人机对话、远程控制和无线电摇控, 具有工况监测、运行状态显示、数据采集、存储与传输、故障诊断及预警、自动控制、自动调整等多种功能, 以保证采煤机最低的维护量和最高的利用率, 并可实现与液压支架、工作面运输机的信息交流和联动控制等功能, 使整个采煤工作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无人控制。

四、机电事故预防管理

根据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可知, 事故的发生是人和物两大系列轨迹交叉的结果, 同时受环境及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 防止发生事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中断, 改善环境及提高管理水平。首先, 要对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容易发生事故的人员层次和个人以及最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然后在对人的身体、生理、心理进行检查测验的基础上合理选配人员。从研究行为科学出发, 加强对人的教育、训练和管理, 提高生理、心理素质,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操作技能,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消除不安全行为。为了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应该把落脚点放在提高技术装备 (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电器设备) 的安全化水平上。技术装备安全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安全管理的改善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防止。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就决定了工伤事故的概率水平。这一点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在工业和技术高度发展后伤亡事故频率才大幅度下降这一事实得到印证。人物轨迹交叉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除了人和物外, 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 还应致力于作业环境的改善。此外, 还应开拓人机工程的研究, 解决好人、物、环境的合理匹配问题。使机器设备、设施的设计、环境的布置, 作业条件、作业方法的安排等符合人的身体、生理、心理条件的要求。人、物、环境的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但却是本质的原因。对人和物的控制, 对环境的改善, 归根结底都有赖于管理;关于人和物的事故防止措施归根结底都是管理方面的措施。必须极大地关注管理的改进, 大力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应该对安全管理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 找出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确定从管理上预防事故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试行) [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与管理 篇3

可见,加强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与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应该从旷日持久的喋喋不休式概念炒作,付诸现实的行动与实践。

一、学校安全事故的界定

学校安全事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安全事故,是指学校发生的学生、教师、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校安全事故,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学生受伤、疾病、死亡事故。其基本内涵包括:(1)安全事故发生在中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未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不属此范围)。(2)行为人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结果(受伤、致残或死亡),即伤害事实的存在。(3)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关(与学校活动无关的个人行为不属于此范围)。(4)如果学校有过错,对此要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

二、学校安全事故的归因

1.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育教学设施老化、陈旧、设置不当以及使用假冒伪劣产品。(2)制度不严,管理不善。(3)学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4)体罚或变相体罚。(5)安全保护措施不力。(6)学校创收活动的原因。

2.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之间相互打闹引发的安全事故。(2)学生的特殊体质或疾病。(3)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3.不可抗力原因。

所谓不可抗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解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引起的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通则》的规定,不承担责任。如地震、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伤害。

三、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

1.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中小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健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操作、教学设备保养维护、门卫制度、食宿制度、课间休息制度、体育活动安全保护制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日常工作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在校行为规定等。制度规范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对师生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什么行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为是提倡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让全校师生能一目了然。在制度和规范中,还要制定具体的奖励措施,实行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增强有关人员的责任感,发挥制度和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学校的各项活动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要对中小学校进行全员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事故防范意识。

学校要建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队伍。注重干部、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其应对学校危机事件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深入有效的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要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及社区教育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学生伤害事故防范的教育。

3.对事故的处理要严格执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预防学校事故。

在事故的处理上要严格赔偿制度,坚持事故赔偿的过错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对事故的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具体要考虑以下几点:(1)损害事实的影响。(2)事故原因和赔偿目的的影响。(3)赔偿方责任大小的考虑。(4)对事故特殊情况的考虑。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并且要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要分清责任,对学校干部、教师的渎职行为、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的处理,尤其要严肃。

四、学校安全事故的管理

校园安全“技防”的同时还是要强调“人防”,即校园安全需要更加精细化管理。长期以来,我们在校园安全上过分地依赖“技防”,但并没有搞清楚,“技防”是为了更好地“人防”,而“人防”的落脚点就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从精细化管理的要义可以看出,学校安全要落实“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精细化管理其主要管理方略如下。

1.突出以德服人,强化国学等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浸润与渗透。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要消除校园暴力,最实用、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读书中认同国学,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营造书香校园。在读书中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形成理性思辨的能力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2.建立校园暴力危机管理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校园暴力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防范、预测、化解、度过、摆脱等几个阶段。其中,防范、预测和化解这几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防范就是学校为所有的学生建立安全档案(包括学生是否有前科,是否有过暴力倾向,家庭状况如何等),做到心中有数。预测就是要洞悉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对其言行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化解就是学校和教师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满腔的热情帮助问题学生,特别是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朋友。

3.依法行政,政府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为心理教育的疏漏及历史欠账买单。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与心理发生剧烈变化。这一时期,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出现第二性征及性成熟。伴随着生理上显著的变化,心理上、行为上都要求独立,而现实中,他们却又脱离不了对成人的依赖。这种身体上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半成人感的矛盾困扰着每个学生,常常造成他们行为的独立性与不成熟性的矛盾,这时,以暴力解决问题也就成为宣誓其独立性的一种特定表现。然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暴露出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每一所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势在必行。

4.依法治校,建设法制校园,让学生知法懂法遵法。本质而言,青少年学生始终是存在着对法律的畏惧心理,之所以敢于实施校园暴力,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学生之间的一般纠纷。因此,要防范校园暴力,就必须强化社会治安,让每个青少年学生都知道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犯罪的,更要使他们知道违法犯罪后必须接受的严厉惩处,让强有力的法律威慑,消除校园暴力案件,使每个青少年学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

5.进一步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师与家长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形成有效互动。统计资料表明,导致校园暴力的诸因素中,家庭教育是罪魁祸首。

6.强化社会管理及社会环境治理。全社会动员起来,营造一个适宜的、干净的、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已经势在必行。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当之无愧的第一推手。尽管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色情文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可供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手机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因此,要真正预防校园暴力,就必须尽快遏止通过网络传播的暴力、色情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校园安全无小事。既然国家、社会、家长把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交付给我们,那么,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施教者乃至服务者就要把国家法律、法规作为管理学校的法理基石,坚决秉持依法治校的理念,将“技防”与“人防”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树立“安全无小事,人命大于天”的安全意识,把学校安全工作当作关乎学校生命线的事情来抓,紧紧拽牢学校安全预防与学校安全管理两个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行动策略,力戒麻木不仁、事不关己、得过且过等玩忽职守的流弊,把校园安全工作做实做好做牢。

护理差错事故的预防及管理 篇4

护理差错是指诊疗护理工作中,因为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中的过失,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延长了治疗时间,但尚未造成患者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者称严重差错。任何护理差错都会影响治疗工作的进行或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和不良后果。因此积极防止护理差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

护理差错事故的管理对病人安全至关重要。如何减少或控制护理差错事故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也是护理管理者和研究者应该积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对差错事故如何进行管理,取决于人们对差错原因的认识方法。

一、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 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

(一)责任因素

责任心不强,擅离职守、工作粗疏、工作中思想不集中,延误治疗护理;主观臆断,凭印象工作。

(二)管理因素

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分级护理制度不落实,不按规定巡视病房,护理不到位;交接班制度不落实,交接不严不清、不进行床旁交接;查对制度不落实,不执行“三查七对”,每班小查对,每周大查对;不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级、各班职责不明确,监控措施不得力;工作安排不合理,科室协调配合不够;工作环境不安静,注意力分散;使用器材、药品放置位置不固定;实习生带教安排不当,要求不严放手放眼。

(三)技术因素

业务水平差,技术不熟练,盲目操作,护理不当。

(四)心理生理因素

(四)工作繁忙,注意力不集中;外来干扰,影响工作效率;情绪不稳定,对信息处理不灵敏,不及时准确;身体不适或过度疲劳,失误概率增高;人际关系处于对立情绪,造成逆反心理时发生差错的最大隐患。

二、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措施

差错事故要以预防为主,杜绝在差错发生之前。要加强“零缺陷”管理,提高质量,确保病人安全。

(一)加强思想教育

1、加强各级护理人员护理安全教育,强调安全护理,做到警钟长鸣。

2、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护理专业,安心工作,提倡奉献精神。

3、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巩固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科

学作风。

4、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好操作规程。

(二)严格差错报告制度

严格差错标准,建立差错、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讨论、分析制度,及时吸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三)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

1、履行岗位职责,在岗在位,忠于职守。

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1)“七清”指交清、听清、问清、答清、写清、看清、接清(2)交接班要做到“四看””、“五查”、“一巡视”

“四看”:看交班报告本、看记事黑板、看治疗台、看危重护理记录 “五查”:查新入院病人的处理是否妥善; 查病情有特殊变化是否及时处理; 查手术病人准备是否完善;查危重瘫痪病人皮肤是否清洁完整,床单是否平整干燥; 查术后病人术口敷料是否渗血,是否排尿,引流管是否通畅。

“一巡视”:对新入、重危、大手术及病情有特殊变化的病人,交接班人员应共同巡视,进行床旁交接班。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范围广、工作环节多,操作具体,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的机会较多,抓紧护理差错事故的预防工作,可以防微杜渐,对预防事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防范护理差错的重要环节。加强护理管理职能,制定防范措施。

三、护士长的管理:

(1)护士长对每位护士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各班护士所完成的治疗及护理情况,每日深入病房了解患者对护士工作的反馈。

(2)督促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态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地检查医嘱的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缺陷、事故,纠纷的发生。

(3)随时掌握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护理计划情况,参加并指导危、重、大手术及抢救患者的护理。

(4)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对医护护理及饮食等方面的意见,研究及改进病房管理工作。

(5)及时了解掌握护理工作中不足之处,可能出现的护理缺陷、差错,从发现问题到及时纠正,提出防范措施,到纠正后情况再查,做到环环相扣,严密有度,奖罚分明。

四、护理部的管理:

(1)护理部设立护理检查小组每月定期到临床科室检查护士工作情况,及时了解反馈不足之处,以利于改进工作方法,并确保护理安全。(2)设立差错事故防范小组,要定期进行防止差错事故的调查分析。(3)对护士进行防止差错事故的调查分析。

(4)从差错的角度来分析、讨论、借鉴,并及时通报、批评教育。(5)召开护理安全工作会议。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5

为了进一步落实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杜绝溺水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溺水事故预防和处置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潘 健

副组长:郭 强 许 杰 杨亚东 李雪梅 赵永梅 郭媛晴 组 员:蔡 钰 杜怀章 杨 杰 秦永超 吕金茹及各班主任

二、成立溺水事故应急救援小组:

组 长:潘 健

成 员:郭 强 杨 杰(负责防溺水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预防与教育相结合:

1、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集会,班会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禁止学生下河水塘游泳、洗澡的危险性宣传工作。

2、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要求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水库、池塘游泳、戏水。

3、做好假期学生家长,学生的思想动员宣传工作。

四、应急报告:

1、一旦意外事故发生,第一责任人组长必须亲临现场,第一时间向中心校报告,亲自组织指挥抢救,把伤害事故控制到最低限度,选派会游泳的教师,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溺水者。

2、向上级领导打电话救助,拨打120向医院救助,呼喊当地熟悉地形和水性的周边群众救助,借用水上打捞工具救助。

3、校医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给溺水者做人工呼吸,尽量救醒溺水者,减少伤亡程度。

4、尽快把溺水者转移到附近的医院救治。

5、如果发现溺水者死亡,必须马上如实地向中心校(教育局)报告死亡人数,请示有关部门做事故后处理。

预防溺水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6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特制定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如下:

一、领导指挥小组:

组长:郝海燕

副组长:宋东生

组员:各年级班主任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为核心,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将各项安全工作的职责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每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并与其签订责任状。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检查教室、宿舍、通道等拥挤踩踏事故多发地点为重点,认真开展校园隐患大排查。

针对学校学生数多,建立预防踩踏事故制度。制定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预案,做好防范,避免发生此类事故。维桥中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梯的活动中,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并安排教职工在楼梯间负责维持秩序、管理学生。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各项设施和照明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大检查,针对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整改。晚自习,必须有教师值班,出现停电或楼梯间照明设施损坏时,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同时学校领导与值班教师要立即到现场疏导。早操、课间操及体能训练时严禁擅自离开校园,因地制宜开展好各项活动。

四、以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要在教室、宿舍、餐厅及楼梯间出入口设置指示、警示标志,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维桥中学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每学期组织学生演练一次,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农村消防,管理,火灾隐患,宣传,规划

经济发展了, 社会进步了, 但农村消防管理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火灾显著增多, 因此农村火灾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阻力, 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群众因火灾致贫, 重返贫穷时代。火灾已成为农民安全的一大威胁, 已成为农村主要灾害事故之一, 为此提高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农村消防管理工作, 势在必行。

1 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农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匮乏

村民住宅房前屋后存放可燃堆垛, 房屋耐火等级低, 一旦发生火灾, 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1.2 农村的不少生活习俗形成消防安全隐患

在农村十分注重各种风俗活动, 例如除夕夜、元宵节、清明节上坟祭祖或者烧“旺火”或者燃放孔明灯, 极易导致火灾的发生。

1.3 农村人口数量逐年降低, 建筑布局不合理

左邻右舍防火间距不够, 部分巷口消防车道不足, 一旦发生火情, 消防车无法出入。

1.4 农村用电、用火管理不规范

虽然大部分农村已经完成农用电网改造, 但大多数村民进户线后的线路长时间没有及时更换, 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村民家电源线路老化,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器使用数量逐年上升, 在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火灾隐患。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 而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导致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降低。

1.5 农村的道路较差

农村道路较窄, 基本上是单行道且土路较多, 路面不平整, 再有险桥暗沟多,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少数村庄路口还设有路障, 大型车辆不能通过。

1.6 水源缺乏, 影响火灾扑救

农村水源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旦发生火灾, 由于受路况的影响大吨位消防车无法到达火场, 再加上没有可利用消防的水源, 无法保证灭火用水,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火灾的扑救。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2 加强消防工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针对农村火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管理成为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对农民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农村消防知识宣传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的能力。消防队一般设置在县城, 距农村都比较远且农村道路较为崎岖, 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队很难及时到达现场进行灭火。针对这种情况, 一般应立足于村民自救, 通过同村民的帮助, 尽可能地消灭或阻止火势, 为消防队到场灭火赢得时间。

2.2 对农村住宅布局进行统一规划

规划中应包含与消防相关的消防车道、消防供水等公益事业的建设。同时有计划地整治城中村、棚户区、以易燃材料为主体、耐火等级低且相互毗邻的建筑密集区进行逐步改造。在改造时, 要引导居民使用耐火等级高的建筑材料。并开辟防火隔离带, 拓宽防火间距, 打通消防车道。有条件的应建设消防供水管网, 保证水源的及时供应。不具备供水管网的供水条件的, 应利用湖泊池塘等天然水源来保证消防供水, 并应保证消防车能够靠近取水。

2.3 引导农民改变一些不良用火习惯

在春种、夏收时节, 在田间地头发放宣传明白纸等形式提醒农民不要烧荒、不要焚烧秸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火灾, 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春节、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发布禁令或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教育村民在祭祀、庆典活动中安全使用火源、燃放爆竹。

2.4 要对农村年久失修的线路进行更换

杜绝乱接乱拉的现象出现, 改善农村用电环境。提倡使用带有自动断电保护装置的空气开关, 而不是使用刀闸。提醒村民安装电器前, 应根据电器使用说明书查看供电负荷是否符合要求, 通电后若发生异常, 应立即停止使用。同时, 定期检查线路, 一旦发现绝缘皮损坏或老化的线路, 应及时更换, 电器使用完毕后, 应及时拔掉插头。

2.5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 应大力发展以政府专职消防队

志愿消防队为主的消防队伍建设, 承担火灾扑救工作。鼓励乡镇企业配备消防水泵、水带和战斗服等器材, 行政村可设立专门的消防服务站, 配备适量的灭火器材作为处置初起火灾时的应急使用。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航空运输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安全形式的日益复杂,人们对于民航的要求也逐步在提高,尤其是对于航空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根据该现象,本文针对民航风险管理中风险因素识别和监管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建议,希望能提高我国航空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国民航空总局提出的民航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民航事故;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对于航空运输业中的民航业而言,安全,是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问题,尽管飞机的失事率很小,但是一旦出现什么安全问题,死亡率极高,而且一旦危险发生,几乎没有可以扭转局面的可能,这一特性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民航安全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如何能够避免民航运行的风险,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是一个沉重的问题。所以,对民航安全事故制订一套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逐渐显露,这对提高民航飞行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来对风险进行分析控制,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处理风险,以事先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识别风险及时预防,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就是找到可能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即风险源。以下是经研究得出的影响到民航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民航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共同所致,但是这些因素大多都与人为因素相关。因为在飞机飞行甚至于停飞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工作。

1.乘务人员因素。根据国际上的调查统计结果可知,由于机组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飞机失事占飞机实施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中机组人员的致灾因素主要分为机组个体行为因素、机组群体行为因素和机组管理因素[1]。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飞机的各项功能日益完善,但是由于飞行高度的增加、速度的提升以及操作平台的自动化对飞行员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由于航空飞行是一项需要多个工种进行配合完成的工作,所以需要机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成员之间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机组的功能的发挥。

2.维护人员因素。维修人员对于飞机安全飞行的影响不可不重视,如果维修人员在平日的工作认真负责,及时的对出现问题的飞机进行维修,就能为飞行员提供舒适、安全的飞行基础,要是维修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维修时草草了事,很可能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失事。

3.空管人员因素。空中的交通管制工作既是高负荷的工作又是高危险性的工作,由于管制人员的素质水平的低下是导致飞行中出现安全问题的最为严重的影响因素。管制人员中普遍存在着有章不循的现象,而且管制人员的心理情绪[2]等也会影响到航空安全,所以一旦管制人员出现了疲劳感,就要及时的进行交接换班工作,但是要是工作的负荷过小,又很容易造成管制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人员工作时间和组别十分重要。

4.机场人员因素。在进入机场和登机前的安全检查是为了防止出现危害到民航安全的违法行为所采取的一种方法,由于安检人员工作的失职,是导致航空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地面指挥人员在进行机场日常生产运行指挥协调的工作[3],一旦出现失误,严重威胁到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安全;还有装载人员,如果在计算上出现了失误,很可能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汇总由于超重而失去平衡,引起乘客恐慌甚至坠机事件。

(二)机体因素

飞机机体的质量合格是飞行安全的物质保障,造成民航安全事故的飞机机体因素主要是飞机故障、飞行里数过多和性能的减弱。

1.发动机因素。发动机相当于是飞机的心脏,由于发动机的失效导致的空中停止会直接造成安全事故,致使飞机因为动力的消失而失控甚至坠毁。

2.飞机材料因素。一般的飞机的服役期都在二十年以上[4],其机身的金属材料由于在持久性的交变力的作用下产生了疲劳受损,飞机组要有铝合金等轻型的金属材料组成,如果飞机因为长时间的飞行导致机身受损,很可能因为受不了外力的冲击而解体,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3.零件因素。就像人有各个器官组成,飞机的零部件就是组成它的器官,飞机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不可忽视,质量低劣的零件很可能影响到飞机的整体运行,威胁飞行安全。

(三)环境因素

这里的环境因素既包含飞机在飞行中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结合体,如果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航很可能受到牵连,成为恐怖分子以政治为目的的威胁工具[5],经济环境则影响着航空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条件差的飞机,自然会在飞行中影响到飞行的安全。

2.自然环境因素。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地形、雷雨、温度、地表湿度等会影响到飞机飞行降落的因素。雷雨或是雨雪天气是飞机飞行时最主要的自然影响因素,比如雨雪雷电、气流不稳、雾或雾霾等导致空中能见度差的天气,直接影响到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最为严重的威胁到飞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则是鸟类的撞击事件,由于飞机飞行的速度飞快,由于双方的加速度很可能使飞机坠落。

三、风险因素及时监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民航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诱发所致,如果能及时的制止其中一个因素,就能有效的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上述风险源的分析结果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预测危险源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的机制,便于随时确定风险源的状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免得事情发生时手忙脚乱或是干脆无法解决的局面。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这就需要从飞机软硬件、机务人员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合理的制定控制措施,其中应该包含技术上、制度上和人员培训上的内容,还应该增加考核项目,随时保持民航相关部门对待工作的紧张态度,集中注意力。风险的控制措施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也可以用系统的形式对风险控制进行分级制度,针对不同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飞行过程中,人为因素是影响安全飞行最关键的因素,经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创造出一套改善系统,其中可以融入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度等,使之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致的安全事故。而且导致飞机出现事故的因素是多个,所以我们要根据各自因素的风险水平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做好相互间的协调,预防民航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严文婷. 风险管理在民航客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2013,08:21-22+24.

[2]祝子力,李连春. 浅谈精益安全管理在预防安全事故中的应用[J]. 劳动保障世界,2015,21:33.

[3]张兆宁,冯守乐,王莉莉. 民航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J]. 中国民用航空,2011,04:61-63.

[4]冀姗姗,贾奇. 风险管理在空管指挥不安全事件预防中的应用[J]. 空中交通管理,2011,07:36-38.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9

为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学生因上课下课拥挤发生踩踏或者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制定本制度。

1、凡县一中全体师生员工,在楼道行走、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行走,不得在学校各楼楼道集群停滞、拥挤、追逐和使用各种体育器材活动以及高声喧哗,严禁任何人在楼梯扶手栏杆上攀爬、坐、站等。若不按要求在楼内活动、或经值周教师指导、制止、劝阻仍不听从管理出现意外的,当事人自付责任。

2、各科任课教师必需在下课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得拥挤。综合楼每节课的上课教师应对本班学生上下楼梯予以监管和疏导,要对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堵现象的发生。上课期间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课任教师负责组织好本班学生,按照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和图示进行合理正确的疏散学生,防止损失扩大。如果出现意外,课任教师负全责。

3、住校生楼道活动、上下楼梯,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疏导。出现停电或楼梯间照明设施损坏时,生活指导教师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立即到现场疏导,同时报告学校带班领导;如果出现意外,生活指导教师负全责。

4、学生大课间、放学、集会上下楼梯,由各楼层值周教师负责疏导。在上下课期间,教学楼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疏散,防止踩踏事故发生。如果出现意外,楼层值周教师和随行教师负全责。

5、食堂工作人员要组织学生排队就餐、不要推、拉、挤,维持好就餐期间的纪律。如果出现意外,食堂工作人员负全责。

6、德育处要在教室、宿舍、餐厅及楼梯间出入口设置指示、警示标

志,完善演练活动。并通过经常、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遵守秩序、相互礼让的文明习惯;掌握正确通过楼道的要求和在拥挤场所自我保护的知识。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组织大型集会前要做好活动安排,要有安全预案,并责任到人,在学生集体活动中不得片面强调快速、整齐。若在活动中出现意外事件,相关人员负相应责任。

7、扫雪或打扫卫生时,班主任必须亲自到工具房组织学生有序拿、放工具,防止意外发生。如果因门未锁,灯未关造成损失或学生在拿放工具时发生意外事故,班主任及值周教师负全责。

8、楼道、楼梯的照明、消防安全疏散指示灯等设备由学校总务负责,每天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和消除。若因疏忽或延误工作,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9、班主任必须利用班会、晨检时间经常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要经常提醒学生上下楼梯注意安全,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充分认识到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同时告诫学生上下楼梯要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对有违纪现象的学生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错误行为,并作好教育记录。教育学生若上下楼梯时前面突然有同学滑倒,后面的同学必须立即停步。一旦发生拥挤现象,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领导和教师的安排顺次下楼。班主任做好班级内疏散安排,并做好演练练习,若在教室内发上意外事故,追究在场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

10、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在场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并立即报告学校领导,要及时通知学校有关人员在最短时间赶赴出险的地点。同时根据伤情拨打120急救电话,组织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处理。若意外事故发生时,在场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疏导,错过控制

事态发展的最佳时机,造成损失或使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追究在场教师的责任。

11、将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与文明班级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工作结合起来。如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班级在考核评比中采用“一票否决制”。

12、学校将教师是否履行教育、防范义务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中,对教师未履行教育、防范义务的,在年终考核中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处理。

13、违反学校纪律,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其认知能力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并告知监护人,要求履行监护人责任。受伤害学生监护人、亲属或者其他成员,在事故处理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侵犯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学校将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要求赔偿。

14、未依照学校要求履行安全职责,违反本规定或其他安全规定出现意外事故或造成损失,情节轻微的,经学校行政会议及有关部门的认定,由学校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或者其他处罚;因渎职、失职或者管理失控发生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交有关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制度从2010年12月3日起实行,解释权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10

东营市公路管理局

东营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

根据《关于切实抓好公路工程预防坍塌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对在建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坍塌事故隐患排查,目前我局在建项目为S323潍高路广饶境内改线段大中桥路面工程,工程主体全部完成,不存在高墩支架、隧道等坍塌事故隐患。针对我市地质条件,我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潜在的坍塌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公路工程建设潜在的坍塌事故隐患主要为土石方坍塌、拆除工程坍塌、模板及支撑系统坍塌。为此制定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

根据省厅安排,S323潍高路开展了“平安工地”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切实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全面夯实安全工作基础,落实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实施安全培训教育。针对本项目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施工安全隐患排查计划,确定了安全隐患排查范围,建立健全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对排查出的隐患明确了整改责任人、制定相关整改措施、确定整改时间,并能够及时复查。驻地监理处加大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对违反施工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行为,能够做到及时制止或者纠正。S323潍高路工程可能的坍塌事故隐患主要有路基土石方坍塌,桥梁施工模板及支撑系统 坍塌。为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采用的主要措施有:

一、预防土石方坍塌的主要措施:

(一)土石方工程施工前,应了解施工场地的地质、水文和地下管网布置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二)挖土方应从上而下分层进行,禁止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即挖神仙土),挖基坑、沟槽、井坑时,应视土的性质、湿度和挖的深度,选择安全边坡或设置固壁支撑。在沟、坑边堆泥土、材料、机具等,至少要距离沟、坑边沿1m以外,高度不得超过1.5m;

(三)土方放坡坡度应根据土质情况、开挖深度和地下水位的高低,按技术交底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选用;

(四)作业时要随时注意检查土壁变化,发现有裂缝或部分塌方等异常情况,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人员撤离,排除隐患,确保安全。

二、防止模板及支撑系统坍塌的措施

(一)特殊结构模板及支撑系统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设计计算,保证模板及支撑稳固,能承受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荷载;

(二)模板和支撑所用材料可选用钢材和木材。一般工程施工,模板可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竹、木胶合模板,板底用标准方木;支撑可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脚手架钢管。特殊工程严格按照 工程设计或施工方案要求选用材料;

(三)模板的拼缝要严密,垫木铺设要均匀;支撑立杆要垂直,间距严格按施工方案交底要求设立;纵横向水平支撑和扫地杆、剪刀撑严格按交底要求搭设,施工中不得任意拆除和改动;

(四)模板和支撑的拆除应符合设计和交底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在与现场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能拆除;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篇11

一、调车作业特性

调车作业是铁路编组站、区段站、货运站、客运站以及部分中间站每天都要进行的大量技术作业。其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组织复杂、參与人员与设备众多,其作业过程具有以下特性:

1.多源性

调车作业是在开放的露天条件下进行的全天候作业,作业地点涉及面广,自然环境状态对调车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雨雪风霜、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调车作业安全均有冲击,难于预测和控制。

2.动态性

铁路调车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车、车辆在固定的两根钢轨上移动,调车安全问题是伴随着机车、车辆的移动而产生的。而调车作业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调车的车辆种类繁多、作业组织繁琐复杂、作业方法灵活多变,影响安全问题的不可测因素很多,稍有不慎,就将发生调车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复杂性

随着通信技术、车辆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调车计划自动编制,测距、测速工具普遍应用于调车作业,这增加了调车系统的复杂性。而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也使调车系统越来越不透明,给系统的安全控制和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反复性

调车作业昼夜不间断,周而复始地进行,又是多工种联合作业,导致了在作业中各种不安全情形和事故(绝大多数)都呈重复发生之态,例如调车冲突、脱轨、挤岔、冒进信号、车辆溜逸等都在此列。

5.协调性

调车作业过程是许多系统协同工作的过程,它要求机、车、工、电、辆、供等多工种密切配合、联合作业,涉及多种作业、多个环节,它使用的设备数量极其庞大且种类繁多。这样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组织管理的协调性。

二、调车作业事故致因分析

(一)调车作业事故致因构成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指调车作业的直接参与者,主要包括调车组成员、司机、信号员等,调车作业的每个环节、每一项操作,都依赖于安全和可靠的人的行为。他们不正确的工作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环境,造成操作失误、调车计划编制失误、设备使用不当、违章等行为都会直接导致调车事故的发生。随着铁路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调车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调车作业方式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更,“问路指路”、“要道指道”,调车参与者在调车作业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设备最终仍要靠人来操纵和控制、规章靠人来制定和执行、作业计划靠人来拟定和下达、环境有人来适应和完善,所以人在整个调车作业系统中仍居主导地位,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是指调车作业设备,不安全状态是指设备运用质量的不可靠性。主要包括机车车辆、驼峰调车设备、驼峰调速设备、平面调车设备、调车工具以及一些尽头线防护装置和计算机传输设备等一系列由技术要素构成的调车作业装备。质量良好的调车设备是调车作业的物质基础,它可以用可靠性、故障率等来衡量。调车设备的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处于正常工作的能力;故障率是设备发生事故的概率。由于调车设备本身存在硬件故障的可能,不合理的站场设计、设备稳定性差、用具强度不够、抗灾能力弱、联锁失灵、信号显示距离不够、安全带防护失效、防护装置移位等状况,都会导致各类调车事故的发生。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导致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3.作业环境不良

作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调车作业场,这部分环境不良主要是指调车作业路肩狭窄、杂乱、不平整、湿滑;货物堆放安全距离不足,存在未清理的废旧轨料;调车作业站场照明条件不良,损坏严重等。外部环境不良指的是自然环境下恶劣天气,冰、雪、雨、霜,酷暑、严寒,风沙、暴雨等对调车作业安全的影响,还有特殊地形地貌对调车作业的影响等。社会环境包括铁路内部秩序与外部治安环境,这一环境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调车作业。所以作业环境不良,是导致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又一直接原因。

4.组织管理缺陷

调车作业是一项多工种相互配合,密切联系的作业。安全组织管理职责不清,选派的调车参与者素质不高,调车组织方式不合理,安全意识不强,未根据实际制定相关安全制度,作业项目缺乏安全控制措施、应急预案;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没有事故评价分析体系;人、设备、环境没有目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同样是发生调车事故的间接原因。

(二)调车作业事故致因模型分析

根据系统观念,可将调车作业看作一个生产系统,主要划分为人、物(设备)和环境3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铁路调车事故的发生,总是由人、设备、环境、管理等相关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总体来看,导致调车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直接致因、间接致因(基础致因)。直接致因是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一次原因;间接致因(基础致因)是指引起事故原因的原因;事故由直接致因产生,而直接致因又是由间接致因(基础致因)引起。

上一篇:运动会广播稿——爱拼才会赢下一篇:网络反腐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