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精选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篇1

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读出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故事时,请同学们注意听我是怎么讲的。待会儿请同学们也讲一讲,看看谁讲得更好!

2、师范读

3、同学们,刚才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学生回答)

二、指导朗读

(一)读第一自然段

1、那个人为什么只要葫芦?现在让我们看看葫芦有多可爱吧

A、同学们能把这些空格补充完整吗(课件展示,填词:______的葫芦藤上______了绿叶,开出了几朵______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______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B、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几句话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小葫芦有多可爱(自由读

喜欢葫芦吗?喜欢葫芦的同学来试读读(指名读)

C、听了他的朗读,同学们是不是好像看见了可爱的小葫芦呢?(生评)他哪几个词读得好,让你仿佛看见了小葫芦

D、请更喜爱小葫芦的同学来读一读,把可爱的小葫芦展现给大家。(指名读

E、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小葫芦,现在让我们在脑海里想着可爱的小葫芦,一块儿来读读吧!(齐读整段话)

(二)读最后一自然段

6、那个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了可爱的小葫芦了吗?(课件:最后一自然段)

7、知道了这样的结果,同学们心里感到怎样?

8、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多可惜啊!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9、大家听出了他对小葫芦掉落的惋惜了吗?(生评)

10、还有谁更觉得小葫芦太可惜了?(指名读)

11、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家那份深深的惋惜之情,现在让我们

一齐来表达对小葫芦掉落的惋惜吧(齐读)

(三)读第二、三自然段

12、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掉落了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故事,把自己当成种葫芦的人或是那个邻居,读读他们间的对话

师1:一天,那个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

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A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2:哪个种葫芦的人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3: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来了吗?你听出他是用什么口气来说这句话?(生评)

师4:对,叶子上长蚜虫,又不是小葫芦上长蚜虫,他才不在乎呢,所以应

该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那个人见到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

虫,于是他心想:--(生读):

师5:同学们最喜欢谁的读法?让我们都像他一样读一读这句话:那个人见

到叶子上的虫,于是他心想:----(生齐读)

师: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而是怎么想的,怎样说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B“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这个人是怎么对葫芦说这句话的?

师:谁能说说“自言自语”的意思?

生:……

师:请大家就自己试着自言自语说说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那个人是如何自言自语的(指名读并评议)

师:现在让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自言自语一下吧(生齐读)

师1:过了几天,蚜虫越来越多,热心的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劝他说--(课件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D“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2:女邻居们来劝劝他?(女生读)

师3:男生觉得这个邻居劝得怎么样?(生评)

师4: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请男邻居再真诚地劝劝他(男生读)

师5:让我们一起来劝劝这个人吧(齐读)

师1:种葫芦的那个人听了邻居的话,头脑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课件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C、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2、哪位种葫芦的人来表演一下,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他的表演像不像那个种葫芦的人(指名读)

师3、同学们,他表演得怎么样(生评)

师4、邻居的话让这个种葫芦的人感到太奇怪了,还有哪个种葫芦的人想说

说这句话?(指名读)

师5、同学们觉得哪位种葫芦的人说得最好?那就让我们像他一样说说这句话: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觉得真是太奇怪了(齐读“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四)师生合作读第二、三段

师:刚才同学们把那个种葫芦的人与那个邻居的对话表演得十分形象。现

在让我们一起合作朗读他们的对话部份。请同学们读蓝色的对话部份,我来读其它的黑色的旁白。(师生合作读)

(五)齐读全文

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曲美妙的音乐,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把这个故事说给在坐的教师们听。相信你们会说的比老师更棒的!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读课文时,只有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想想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会怎样说,怎样做,这样才能把课文给读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与课堂实录 篇2

1.会认6个生字, 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人物语言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 学会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器葫芦丝、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 了解葫芦和蚜虫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实物导入, 识记“葫芦”。

1. 激趣导入。

【切片1】

师:同学们, 今天上课, 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 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乐器葫芦丝, 教师吹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曲调。) 这种乐器叫作葫芦丝, 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 它以葫芦作为音箱 , 葫芦嘴作为吹口, 使得吹奏出的乐音悠扬、柔美。这个小葫芦的作用可真是不小!我们来仔细看看它吧。

【显微镜】

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 包括导入环节, 都应是有效的、高效的, 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 而不是追求形式, 可有可无。

在本课, 我紧扣“葫芦”这个本课的中心事物, 以“葫芦丝”导入新课。首先我通过葫芦丝的演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萌生对“葫芦”这个物品的兴趣。在学生了解了葫芦在葫芦丝这个乐器中起到的作用后, 自然过渡到对葫芦外形特点的关注。在导入环节设计初步接触并了解葫芦, 对下面的识、写“葫芦”一词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2.观察表述。

(1) 课件出示葫芦的各种图片。

(2) 课件出示“葫芦”二字“, 艹”标记成红色, 引导学生关注草字头与字义的内在联系, 学习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切片2】

师:看到这些图片, 你想说什么?

生:我发现葫芦的表面有许多小毛毛。

师:你真细心。

生:葫芦很像一个8字。

师:非常好, 你这个比喻真形象。

生:葫芦的颜色是绿的。

师:健康成长的小葫芦颜色真美啊!

【切片3】

师: (课件出示“葫芦”二字) 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 艹”是红色的。

师:猜猜我为什么特别把“艹”标红了。

生:因为“葫芦”是植物, 表示植物的字可以用“艹”, 所以老师把它标红了。

师:老师的确是这样想的, 你太聪明了。

生:我发现“葫”下面的“胡”也是读“hú”。

师:你很会观察, “葫”下面是“胡”, 像这样的字, 一部分表音, 一部分表义的字, 叫作——

生:形声字。

师:是的, 你们真了不起, 懂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字, 能猜到是什么字吗? (板书:蝴、湖、糊)

生:蝴蝶、湖水、糊涂。

师:能够利用形声字识字法举一反三地认识三个课外的生字, 你们真棒啊!另外, 老师要告诉大家, “葫芦”的“芦”也是形声字, 下面的“户”和“芦”的韵母是相同的。

【显微镜】

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你想说什么?”和“你发现了什么?”把课堂的话语权充分交给了学生。

1.“你想说什么?”比“你看到了什么?”答案更宽泛, 学生可以说看到的, 可以说想到的, 也可以说课前搜集的相关材料、生活中了解到的有关常识。在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 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观察力。

2.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葫芦”后, 我并没有急于讲解,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只是画龙点睛, 适时激励、指导、点拨、补充。在教学中, 如果遇到学生有难度的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讲授。

3. 本课的导入环节就开始了6个二类字中“葫芦”二字的学习, 像这样的识字策略叫作“分散识字”, 即根据学情调整所有生字的出现契机, 分散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教学。根据学情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

3.板书课题, 指导读音。

(1) 学生书空, 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二字写在田字格内。

(2) 齐读课题, 正音。“葫芦”的“芦”单独时读二声, 在“葫芦”中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你们一般都做哪些事? (出示学习目标)

【切片4】

小组合作学习:

1.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不会的生字、不懂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 小组内合作学习, 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作为难点提出。

【显微镜】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和学生共同拟定出初读目标后, 即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取长补短、相互协作,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运动, 过滤掉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避免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 节省出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去开展其他的教学活动。

三、检查自学, 交流方法

1. 检查读书情况。

2. 出示“哇盯藤邻”四个生字所在的句子。 (加点的字注拼音) 用各种读书形式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1) 细长的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2)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3) 他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 快长啊, 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4) 一个居看见了, 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 叶子上生了蚜虫, 快治一治吧!”

3. 出示“ 哇 盯 藤 邻 ”四个生字, 小组汇报自己的识字方法, 教师相机补充、指导。

(1) 交流“哇”字。

“哇”字的兄弟姐妹还有很多, 不熟悉的还真不容易分清它们。这不, 问题来了, 你能送它们回家吗?

蛙娃洼哇

1兰兰是个听话的好 () () 。

2青 () 是捉虫的能手。

3大雨过后, 地面上有许多小水 () 。

4今天的天气真好 ( ) !

(2) 交流“盯”字。

游戏:“盯”是什么样子, 能演出来吗? (师说, 生做:盯黑板、盯同桌、盯老师, 体会“盯”的字义:像这样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 就叫做盯。)

(3) 交流“藤”字。

1葫芦藤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

2课件出示“藤”字演变的动画。

(4) 交流“邻”字。

1交流“邻”字的识记方法。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渗透“邻”字的字理文化。

2运用生字组词造句, 同时渗透“邻里和谐”的思想教育:平时我们在哪些词或句子里见到过这个“邻”字?

【切片5】

师:这几个字放在文中你会读, 如果我把它们从句子中请出来, 你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读一读?

(略)

师:不需要老师教, 你们都能够自己识记汉字了, 能不能把你的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1:看拼音。 (师板书:看)

生2:问同桌。 (师板书:问)

生3:查字典。 (师板书:查)

生4:把不会的字圈起来, 看拼音、查字典, 然后多读一读就记住了。 (师板书:画、读)

师:大家的识字方法可真多, 还有吗?

生:我认识“洋娃娃”的“娃”字, “娃”字去掉女字旁, 加上口字旁就是“哇”字了。

师:你是用了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的。还有哪些字和“哇”长得很像?

生:“水洼”的“洼”, “青蛙”的“蛙”……

【切片6】

生:我用形声字识字法记住了“藤”。“艹”表义, 下面的“滕”表音。

师:真好!你还知道下面的字念“téng”啊。

生:“奔腾”的“腾”。

师:这个“滕”也是一个姓, 它和“奔腾”的“腾”可不是同一个字。 (板书:腾) 这样吧,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先来看我们这节课里要认的“藤”字。 (出示葫芦藤的教具图) 它是植物, 所以是——

生:草字头。

师:葫芦藤就是这样弯弯曲曲地缠绕在架子上, 不断给叶子和果实输送营养的。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

生:豆角有藤, 葡萄有藤……

师:这些藤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

生:离不开土、水、阳光……

师: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藤”字的演变) 植物的生长, 除了离不开土壤、空气、肥料之外, 还需要日月的精华, 再加上水的浇灌, 才能茁壮成长……我是这样来记的:“藤”是植物草帽加, 夫人头戴两朵花, 月下浇水盼结瓜。

师:再来看“奔腾”的“腾”。谁来想办法区别一下?

生:夫人头戴两朵花, 月夜骑马赶回家。

【显微镜】

这个环节是重要的识字环节, 采用了多元识字的模式, 四个二类字的教学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古语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教学亦如此。

1. 检查学生读书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这个环节可以抽取重要段落检测, 使范围集中, 更能关注到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 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强化生字的学习。

2.在本教学环节中, 我和学生一起将生字集中起来, 先归类, 再按照其特性、构成及学生的学情设置教学方法, 这是集中识字教学法的基本做法。本课的六个二类字, 两个在授课前就已经分散解决, 剩余的四个生字分别采用了“字族对比法”“游戏演示法”“多媒体演绎法”“字理识字法”来学习, 期间一些识字方法是交叉运用的。例如, 学习“藤”字时, 就采用的是“多媒体图像演绎”和“儿歌、字谜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而在教学“哇”的时候, 我虽然引导学生补充常用字, 采用“字族对比识字”, 但亦有学生能够采用“部件识字法”等其他方法进行学习, 对此, 我都予以肯定。

四、再读课文, 巩固生字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分段朗读。

五、指导书写, 展示评价

课后要求会写的字中,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1. 重点指导学生选出的字。

分析结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

3.展示评价。

4.学生自评、互评, 取长补短, 查漏补缺, 教师总结点评。

5.对于学生写不好的字, 教师再次指导书写并练习。

【切片7】

师:这一课要写的字真不少, 你觉得老师哪几个可以不用教了?

生1:我觉得“言”字不用教了, 太简单了, 上节课我们还学写过“信”字呢。

师:“信”是左右结构的字, “言”是独体字, 你是不是给大家提醒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言”在田字格中写的时候要写在中间。第一横长, 中间两横短, 最下面的“口”也不要写太大。

生2:我提醒大家写“每”字的时候, 要注意笔顺, 最后三笔是“丶一丶”。

生3:我觉得“治”不用写了, 上节课我们写了“抬”字, 只需要换个偏旁就可以了。

生4:老师, 我觉得“慢”字不好写。

生5:“慢”字右边不好写, 我们得看清楚主笔“罒”在田字格的位置, 上面的“日”和下面的“又”都不能写太大。

师:既然大家都觉得“慢”字写起来有困难, 就让我们一起来写一遍吧。 (范写) 你能不能来评价一下老师写的这个“慢”字?

生:老师的“慢”字里的“罒”写得很好看, 扁扁的, 两边还稍微往里收了收。

.......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把这几个难写的字给大家做个示范?

(三个学生示范, 师生评价后开始配乐练习。)

【显微镜】

二年级下册每一课的写字, 大都不少于8个, 如果都一一指导, 势必会使整体的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在写字教学的安排上, 也应该分类、分层教学, 抓难点, 抓重点。在这一课的写字环节, 我就先让学生来找一找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 通过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掉一些不必重点指导的生字。例如, 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对“台、蛙”已做细致的书写指导, 本课的“治”“挂”“哇”就不必重复指导书写了。然后我们可以再忽略掉简单的独体字“言”和上下结构的字“每”的书写指导, 就只剩下“棵”“怪”“慢”这三个字了, 而这三个字又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 因此指导起来难点就比较集中了。这三个字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二类字识记过, 认、写不难, 笔画、笔顺也没有特殊性, 难就难在“指导书写美观”这个教学任务上。

在解决这个难点上, 我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加强教师的指导和范写, 从结构的分析, 到田字格的重点笔画的点拨都做到无一遗漏。二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语文课程的最高理念与核心内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习写字也不应该都是教师教一笔, 学生写一笔的被动过程, 而是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究写字的方法和技巧。书写教学要扎实有效, 不可流于形式草草收工, 也不应力量平均、点到为止, 遇到难点一定要加强练习, 反复指导。

卢扎诺夫曾说:音乐是连接一切的桥梁。它能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 有助于学生记忆, 活跃课堂的气氛, 有效地激发人的心理潜能,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本课习字的时候, 我选取了一首葫芦丝纯音乐《一直很安静》的慢拍片段, 在学生练字的时候循环播放辅助教学, 减缓学生练字的疲劳。

六、总结回顾 复现练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了解大意

【切片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 熟读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大意,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表述完整。)

【显微镜】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 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是一种语文基础知识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打破原来的体系, 用新的语言材料, 按照一定的要求概括出来。这是一个很小的环节, 但在低年级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训练点, 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 势在必行。因此, 我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事件串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来表达。

二、对比观察, 看图说话

观察比较课文中的两幅图, 练习说话。

【切片9】

师:对比这两幅图, 你看到了什么不同?

生1:第一幅图的叶子是绿色的, 第二幅图的叶子发黄了。

生2:第一幅图的叶子是健康的, 第二幅图的叶子有虫眼。

生3:第一幅图的小葫芦挂在藤上, 很可爱, 第二幅图的小葫芦都掉在地上了。

生4:第一幅图的书生拿着书, 笑眯眯的。在第二幅图里, 书生没有拿书, 脸上充满了惊恐.......

【显微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因此, 我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两幅插图,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 再由图到文开展学习,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课文前, 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插图, 会更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发展他们的个性思维。良好的想象会有效促进他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三、品词析句, 以读悟文

1. 对比两处描写葫芦的句子。

【切片10】

师:请大家看这个句子, (出示)

() 葫芦藤上长 ( ) 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 () 小花。花谢以后, 藤上 ( ) 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你会填吗?如果去掉或换掉括号里的词, 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行, 因为最后一句是“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如果去掉那些词, 就感受不到小葫芦的可爱了。

师:那我们把“挂”换成“结”可以吗?

生1:可以, 我觉得“挂”就是“结”。

生2:不可以, 我觉得葫芦藤很长, 小葫芦“挂”在那里垂着, 如果用“结”就感觉不到它垂着的状态了。

......

【显微镜】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因此, 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学生领悟了一个词的妙用, 本身就是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词句”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思想。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词语、分析句式、理解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贯穿于课堂。

2. 练习有感情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切片11】

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呢?

生:书上那样说, 感觉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对, 前一句叫作反问句, 用了问号。第二句是感叹句, 用了感叹号, 所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显微镜】

本环节的教学紧扣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理解文章主旨, 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重点, 把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境、语气作为教学难点。为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 品悟语言里丰富的思想感情。

4. 想一想, 说一说。

【切片12】

师: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 看到小葫芦都落了, 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人的朋友, 你会怎么说, 怎么做?

【显微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 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解读, 不能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 我引导学生借助角色换位去体会, “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 看到小葫芦都落了, 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人的朋友,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个性表达, 思维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续编故事, 拓展延伸

【切片13】

师:大家想一想, 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 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续编故事:“第二年, 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生1:第二年, 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 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葫芦, 干了给它浇水, 有虫了就赶紧打药, 小葫芦长得都赛过了大南瓜。

生2:第二年, 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他想:“我不会这么倒霉吧, 今年还遇到虫害?”结果后来葫芦果真又被蚜虫侵害, 落了下来。邻居对他说:“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 存侥幸心理, 最终会害了自己的。”

生3:第二年, 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葫芦藤刚刚发出新芽, 那个人就迫不及待地浇水、打药, 没等小葫芦长出来, 葫芦藤就枯死了。那个人懊恼万分, 自言自语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什么都不能太过分了, 葫芦藤刚长出来, 很健康, 也没有什么问题, 你这样过度地去做, 反而会伤害了它。”

……

【显微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 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创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虽说学习至此, 课文的中心主旨学生都已了然于心, 但对故事将会有怎样的发展, 孩子们的设想却各不相同, 大家各抒己见, 彰显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个性。

五、补充阅读, 丰富教学

【切片14】

师:阅读《卖油翁》的故事,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无论做什么事, 只要下苦功夫, 多思勤练, 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绩。

师:看, 这是动画片《葫芦娃》主题曲的歌词, 你会唱这首歌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吧。

【显微镜】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拓展教材资源, 是我们许昌市小学语文本年度的教研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因此, 我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巩固识字、扩大阅读量、增进积累, 在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又为孩子们补充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一个故事和一首歌曲, 在巩固识字、明了道理、舒心愉悦中结束了本课的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3

何兰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

三、比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出示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用“ ”画出来。(4分钟后,比比谁找得最正确!)2.学生自学。

(二)后教:(说一说,读一读)1.指名回答问题。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葫芦的可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出示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请用“~~~”画出来。说说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5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好!)2.学生自学。

(二)后教:(读一读,议一议)1.汇报自学情况。2.抓住主要词句体会种葫芦的人的错误。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当堂训练

教案:我要的是葫芦 篇4

教案:我要的是葫芦

学科:语文 班级:小学二年级 人数:40 授课时数:3课时 课型:新授课 周次:第15周 授课时间:6月15日星期二 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通过故事,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学习较为深入地看问题。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四两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葫芦长得好是因为有绿油油的叶子;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把叶子吃光了。从而使学生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管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环节(组织教学:3分钟,复习引入:6分钟,讲授新课:66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3分钟) 授课教师:*** 时间: -05-15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师:但是葫芦怎样健康的成长,我们知道吗?我们都知道叶子长不好是不能够长出好的`果实的,这是植物生长的规律。可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却不懂生长规律,为此他还犯了错误呢。想知道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吗?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你就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满绿叶,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个人天天都去看几次,可是最后一个葫芦也没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学生对照课后生词表默读课文,看看是否能自己找到答案。(时间:8分钟) 师:讲授板书好的生字(以比赛的方式,使同学们又快又好的记生字) 布置作业:对生字掌握不熟练的同学课下学会这些生字,下次课默写生字。 第二课时 1观看课件“轻松一刻”部分。(欣赏课件是有课文内容的画面和朗读)要求听清字音,注意画面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选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生字,以了解学生对生词的掌握,从而调整教学进度。 3选学生朗读课文。提出以下问题供思考: (1)一开始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从哪可以看出来? (2)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种葫芦的人喜欢吗?从哪可以看出来? (3)“细长”说出了葫芦的形状,“长满”说明什么?(长得好,枝叶茂盛)说说小葫芦长成的过程。 (4)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后来怎么样了? (5)看着小葫芦都落了你有什么想法? (以上问题在前面的大屏幕上) 4 小组讨论第三段。 (1) 那个人听了邻居说的话以后,“感到很奇怪”,“奇怪”是什么意思?(纳闷,不理解、不明白) (2)那个人“奇怪”的是什么?(还用治虫?我要的是葫芦。) (3)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 那个人的话说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叶子可以帮助植物输送养料,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才长得好。叶子都掉了,植物就没法生长了,也就不能结葫芦了。) 作业布置:(把本节课学过的生词的意思弄明白,再书上标出词语,让学生造句。) 第三课时 1、读课文。 2、看看图上的这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得意――盼望――满不在乎――垂头丧气 3、你从哪儿看出这个人喜爱这棵葫芦?(每天看、盼长大) 4、这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他的眼睛只盯着葫芦,有了虫子也不治。虫子吃 叶子,影响了植物生长,所以没得到葫芦。) 5、总结课文内容。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 植物的叶子直接影响果实的生长,叶子掉了,就不能结葫芦了。 (2)不要固执己见, 要善于听从别人劝告。如果这个人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早点治蚜虫,葫芦就可以保住。所以同学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给你的好的建议。 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葫芦不用治 变黄都落了 种葫芦人的心情:得意――盼望――满不在乎――垂头丧气。 总结:种葫芦的人因为不懂事物生长的规律,没有认清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又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什么失去了心爱的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葫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名字叫做《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3.指名答。(出示葫芦。)

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再读课文,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答。(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1)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课文中介绍了葫芦的哪几部分,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答。(显示正确答案。)

齐读二、三两句话。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心情会怎样?

分男女生朗读该段。

(2)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指名读第一句话。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齐读该段。

(3)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共同评议:

邻居此刻的心情怎样?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种葫芦的人着急吗?应用什么语气读?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小结

上一篇: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下一篇:清明思忏悔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