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工作证明标准(精选7篇)
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是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高科技产品需要社会化大生产, 而社会化的标志是技术上的高度统一和产品的标准化。科研单位尤其是企业设立的科研单位, 作为企业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参谋机构, 通过实现高度标准化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和管理水平, 能够更好地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常规和纵深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为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科研单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标准化地位有待提高
质量是科研单位的生命线。科研单位一般会建立质量管理机构, 但却很少建立标准化工作机构, 从而使需要大量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支撑的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难以深入到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标准化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活动, 涉及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 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标准化手段, 可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研单位中不知道标准化为何物的领导和员工大有人在, 由于全员标准化意识淡薄, 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1.2 标准化工作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 标准化工作在很多单位尤其科研单位是非常薄弱的。部分单位仅仅根据上级部门的行政指令开展有限的标准制修订、复审和宣贯等标准化工作, 有不少单位甚至完全不涉及标准化工作。这些单位没有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工作机制, 更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工作机制, 没有对现行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1.3 缺乏标准应用和评估平台
国内大型企业的科研单位一般是该企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 这是由科研单位领先的技术地位决定的。一般来讲, 科研单位制定的标准在技术指标领先性方面无可争议, 但是标准的主要使用单位是企业中的一线生产单位。由于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任务分工的原因, 科研单位一般缺乏对标准在一线企业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的渠道, 缺乏科研成果产业化和标准推广应用的平台和基地, 缺乏与生产一线信息双向流通反馈的机制, 因此难以促进标准的不断修订完善。
2 科研单位加强标准化的必要性
2.1 实现技术突破的需要
当前,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只有依靠科研单位不断地开发新技术,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以海洋石油企业为例, 随着近海地质条件良好的油气田的开发殆尽, 石油企业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加强深水地球物理、深水钻井装备及工程技术的开发, 加强边际油气田开发、稠油油田开发技术的研究, 加强简易生产平台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等。而要实现这些技术的突破, 需要充分借助标准化工作手段, 例如, 加强对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吸收和转化, 加强相关科研成果向标准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通过新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促进后续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
2.2 实现成本控制的需要
近年来,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技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 国内各行业的生产成本表现出了节节攀升的趋势。以石油企业为例, 据兴业证券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 中石油从2004年至2007年的开采成本分别为每桶14美元、16美元、21美元、26美元, 成本接近翻一番, 截止到2012年, 桶油成本相对2007年接近再翻一番, 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桶油成本增长幅度也大体如此。面对这种新形势, 通过加强标准化工作, 充分发挥标准化简化、统一、协调等基本原理来进一步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和技术进步成为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重要潜在手段。
2.3 实现科研过程科学管理的需要
通过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 有利于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这是标准化的魅力。科研单位应充分应用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把科研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事项, 按照科学管理的客观需要, 制定出标准的工作程序、方法, 作为组织和管理的准则, 使复杂的科研工作系统化、简单化、统一化;通过形成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涵盖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标准体系, 实现科研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科研成果符合各级标准要求, 符合国内外市场的要求。
2.4 应对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 在国际贸易中, 以健康、安全、环保等为由, 通过标准、技术规范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做法依然盛行。由于国内企业整体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还不能完全达到国际通用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要求, 这就需要企业科研单位不断加强标准化工作, 运用标准化的规则规避以标准为名义设置的贸易壁垒。
2.5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 国内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率一直偏低, 转化为标准的比例更小。很多单位每年完成的大量科研成果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转化为具有延续性和广泛性应用基础的技术标准, 有些成果甚至可能被搁置或流失, 导致科研成果没有为企业创造最佳的贡献甚至造成了资源浪费。科研单位一方面应推动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技术规范, 并利用后续的科研活动对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持续地改进;另一方面应实现科研过程标准化、科研成果归档标准化和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标准化, 以推动科研单位不断进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3.1 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3.1.1 完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标准化的基本条件。第一, 科研单位应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或设置专职的标准化岗位,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置标准化研究机构;第二,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 明确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法;第三, 要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 做到标准化工作与科研活动的相互融合、密切互动。
3.1.2 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
科研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除了应涵盖标准制修订、复审、宣贯和执行监督等基本内容, 还应重点建立标准化研究工作机制。第一, 要坚持在科研工作中纳入相关的标准研究, 积极利用承担国家和公司科研课题的机会, 将相关标准研究作为子课题对待, 使科研项目成为标准研发的重要平台, 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第二, 要立足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性应用基础的技术标准, 指导一线实际生产, 掌握相关领域核心竞争力;第三, 要坚持立足于“科研成果、实用技术、标准、专利的和谐发展”, 实现相互转化和有效融合, 追求效益一体化。
3.1.3 实施标准化发展规划
科研单位要持续制定和实施标准化发展规划, 通过标准化促进科研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发展规划要以技术发展规划为依托, 并和技术发展规划一样被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要与技术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1.4 加强标准化培训, 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
第一, 要大力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 开展以岗位工作标准为核心内容的员工教育, 提高员工及管理层的标准化应用意识;第二,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的标准化科研、管理人员队伍, 实现科研过程标准化和标准化人员专业化, 促进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进步。
3.2 积极开展标准体系研究
科研单位应拥有先进的标准体系, 该体系不仅仅应包含当前采用的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还应包括科研单位根据自身技术特点制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等标准系列。此外, 还应包括以超前的意识确定的、与技术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技术标准规划中的标准系列, 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标准系列。
3.3 加强标准化研究, 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3.1 以技术标准协同科技创新, 以科技研发支撑技术标准
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而标准本身就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产物, 制定、实施、修订标准的过程, 恰是经验和技术“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过程。标准的竞争力与标准所承载的科技含量密切相关, 标准创新和科技创新要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要用标准为科技和产业化搭建桥梁, 为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 而后续的科技研发要对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3.3.2 以科技研发为基础, 加强标准化研究
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自主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有效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决策。科研单位要改变过去简单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传统思路, 而是针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确立重点领域, 积极利用本单位科技研发资源, 加强对采标标准的研究和改进, 加强自主标准化研究和标准体系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3.4 运用标准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科研单位应该充分利用标准化的“互换性”和“通用性”等原则, 将标准化作为实现降本增效, 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例如, 通过大力推行生产、运输装备的模块化设计, 推行工程标准化设计, 减少内部生产设备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通过需求标准化设计, 缩短工程设计周期、设备采办周期和工程施工周期;通过作业流程标准化, 简化作业流程, 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措施都可以很好地降低经营成本, 提升运营效率。
3.5 加强安全标准研究
无论从事食品加工、现代服务行业还是从事机械制造、软件开发行业, 安全问题都是必须被高度重视的, 然后现实中各类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 教训惨痛。以石油与化工行业为例, 该行业具有高危性, 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各类安全事故 (参见表1) ,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业内有分析认为, 80%的事故是20%的人造成的, 这是安全上的二八规律;还有九五规律, 即95%的事故从发生事故的原因来看, 都是违规违章造成的。尤其是上表中的“12.23”井喷等特大事故都被直接定性为系由于违反标准、规章制度, 材料不符合标准等原因造成的人为事故。我们认为, 对标准化的松懈, 对标准的宣贯、实施及对实施监督不力, 对新员工的培训不力或没有严格的按照规程的要求实施, 安全意识的薄弱是造成这些灾难性事故的根本原因, 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科研单位作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技术研究和决策参谋机构, 其研究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各领域。因此必须从源头上把关, 在科研和设计工作中加强安全标准研究, 建立本专业领域安全标准体系,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以在国内、国际市场满足日益严格的国际标准及合作伙伴的要求, 赢得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3.6 推动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和专利的有机结合
3.6.1 处理好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关系
质量对科研单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只是说明企业具备了满足持续提供符合规定要求产品的能力, 但并不等同于通过了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质量认证, 也不表示其产品质量水平也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了持续提升科研生产成果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科研单位应在按照ISO9001标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将全面质量管理与全面标准化相结合, 避免因忽视标准化工作而使全面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对此, 要建立丰富的、动态的、体系化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 作为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的支撑。
3.6.2 处理好专利管理与标准化的关系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趋势。由于标准中所包含的专利技术可使那些按该标准生产产品的厂商均须支付相应的专利使用费用, 从而可获得极丰厚的经济利益, 尤其是当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时, 不仅能占领市场, 而且有可能一定程度地垄断市场。
科研单位是专利发明和专利申请的核心力量, 每年有大量的专利授权, 这些专利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 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成果、专利、技术标准和产品服务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将专利技术制定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并推动制定为国际标准, 形成专利-标准-产品的收益一体化机制, 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并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 科研单位加强标准化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科研活动的标准化, 还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向新标准、向生产力的转化, 有利于形成“科研成果-新技术-标准-专利-产品”的效益一体化, 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实现企业运营降本增效, 进而促进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蕾.关于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5, (4) .
[2]王哲, 张晓弟.加强石油科研单位标准化工作的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4, (1) .
[3]邓先平, 刘林涛.对石油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的探讨[J].化学之友, 2007, (13) .
单位实习证明篇一
谨证明______先生/小姐在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期间于本公司担任_____职位._____先生/小姐在本公司负责______工作.______先生/女士在本公司服务期间,(请简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培训内容及其工作表现).公司负责人姓名_____及公司盖印
日期
单位实习证明篇二
兹有_________学校_________专业_________同学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 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_________实习该同学的实习职位是_________ 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并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时间,服从实习安排,完成实习任务.尊敬实习单位人员.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特此证明._________(实习单位盖章)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单位实习证明篇三
兹有______学校______班________同学现在我公司进行工作实习,期间担任_________,情况属实,特此证明.公司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公司落款,盖章
单位实习证明篇四
某某在实习过程中表现良好,很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达到了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一、能够服从公司的安排,认真做好交给的工作,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二、能够虚心向公司的老同志学习,不懂就问,学一行爱一行;
三、工作中能够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较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受到了所在部门的好评;
四、能够自觉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诚实守信,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特此证明
某某有限公司公司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公司落款、盖章
关键词: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标准的客体和目的决定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需要不同的标准, 比如工厂检验其产品是否合格就需要一个区分正品与副品的标准, 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胜负取决于时间和距离的标准, 而人们判断事物的真假就需要一个区分真伪的标准。标准的主体、客体及目的决定了人们现实制定出的标准能否起到衡量事物尺度的作用, 也决定了标准的有效性与实际可行性。
我们对证明的标准分析也必须从客体、主体、目的等几三方面支考察。证明标准的主体, 包含双方当事人, 当然也包括法院, 对案件的审理者而言, 证明标准决定他在何种环境下可以充分认定该案件事实已经基本明晰, 因此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判决;对双方当事人来说, 证明的标准决定了在哪种情况下他可以解除举证责任 (主观举证责任) 。证明标准的客体指的是基本案情适用这一标准所要衡量, 且充分合理。其客体不同于一般证明的客体, 证明的客体是指案件的实体, 即通常所称的程序事项, 这些案件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必要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加以规制, 需要规制的是对事实的认识。所以证明标准的客体就是我们在诉讼过程中通过证明事实所实现的对案件的基本的、客观的认识, 而运用证明标准是衡量在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认识能否符合法律要求的标准, 如果达到了法律要求的标准, 法律就可以判决的形式确认基本认识, 若没有达到法律要求的标准, 举证责任制度将确定由何方承担此种不良后果。
一、确立证明标准目的
证明标准在诉讼证明理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诉讼进行中, 程序如何进行及许多措施的采取, 尤其是裁判的做出, 都涉及证明标准问题。
确立证明标准, 有利于明确举证责任的程度, 调动负举证责任的主体的举证积极性, 推动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实现诉讼构造的平衡;有利于保证案件的正确处理, 实现诉讼结果的公正;有利于推动诉讼法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所以, 确立证明标准,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二、三大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在英美法系国家, 传统上刑事案件采用“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所谓“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是指全面地证实, 完全的确信或者相信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明确的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法》中多次规定的“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侦察机关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 检院对案件提起公诉, 若人民法院对于被告人判决有罪, 应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并充分。犯罪事实清楚, 即作为定罪量刑的有关的事实情节都应该清楚。证据确实并充分, 即对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的质量的总体要求。
(二)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在民事诉讼中,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采用“盖然性居上或占优势”标准, 所谓盖然性, 即是可能性, 在证据对某一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对盖然性较高的事实予以确认。而大陆法系中有关民事案件的标准通常具有高度的盖然性, 采取的是较高的自由心证。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对证据要查证属实, 才能认定为事实依据, 人民法院应按符合法定的程序, 客观审查并核实证据。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证明标准的一般要求, 可概括为“一种高度的盖然性”, 这一标准在形式与内容上是一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三)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行政诉讼中, 证明标准分为说服责任和推进责任两大标准。说服责任主要是被告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责任, 其证明标准因案件的具体情况有别;推进责任则主要是指原告证明行政诉讼程序事实责任, 只要达到法官认为审理起诉或继续审理的必要性条件。
三、三大诉讼证明标准异同
不同诉讼证明标准间的差异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如下: (1) 其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主要倾向于公正; (2)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倾向于效率; (3)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倾向于效率与公平的均衡。造成三大诉讼的证明标准的不同主要是由其功能不同所产生的。
在刑事诉讼的控告方代表国家对被告人公诉, 诉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认被告人是否犯有所控犯罪行为, 是不是要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主要行政责任是不尽相同的, 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责任, 其多数情况下会剥夺犯罪的人身自由更严者甚至会剥夺犯罪人的生命。若发生判决不当, 其刑罚执行后, 其后果很难挽回, 即使给予犯罪人以国家之赔偿, 也不可能弥补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所受的侵犯乃至其生命被剥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因为人身自由和人的生命是不能用价钱衡量的。在此阶段, 公正与效率相比, 公正是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首要的。因此, 在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中关于证明标准的选择要求标准是非常高的。
在民事诉讼中的争议双方其民事主体地位都是平等的, 大部分争议源自财产权益的争议, 其需要进行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法律、通过司法机关使产生有争议的民事权益得到保障的一种手段而进行有利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司法行为。在这种定纠纷止争端的过程中的公正与效率相比较, 往往司法效率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已为广大人们认同。因此, 在民事诉讼中对证明标准的要求会相对一些。
而行政诉讼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司法手段来解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相对人的争议。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体现了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做出相关行为时。行政机关根据的事实符合客观程度。从行政权力、公民与法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来衡量, 证明标准越低其行政权力的行使就越有没有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利益就容易被行政行为干扰。故一般都认为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高于民事诉讼, 但又低于刑事诉讼。
参考文献
[1]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年
[2]刘建国主编.刑事公诉的实践探索与制度构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
1、含义
证明标准是指证明主体对待证事实的证明所应达到的程度。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即是指行政诉讼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所提供的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
2、影响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因素
在我国理论界中, 普遍认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及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均有所不同, 并认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那么影响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 行政诉讼的目的对证明标准的影响。其次,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对证明标准的影响。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与其他两大诉讼的举证责任有很大不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奉行的一般原则是由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也即说服责任一般由被告来承担。举证责任的分配关系到证明标准的高低, 对举证责任要求则证明标准也较高;对举证责任要求较低其证明标准也较低。最后, 行政案件类型对证明标准的影响。不同的行政案件类型所适用的证明标准也不相同, 比如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这类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中, 就应当采取更为严格的证明标准。
3、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类型
由上述分析可知,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相应地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也出现了分类, 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这是学界公认的较为严格的诉讼证明标准。2、占优势盖然性标准, 是指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证明效力及其证明案件事实比另一方更具可能性, 相应诉讼主张成立的理由更充分, 足以让法庭确信的证明标准。3、合理可能性标准, 是指有一定的根据或达到一定程度的合理怀疑性就可裁判的标准。
二、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之立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我国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同时,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还规定, 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 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符合法定程序的, 判决维持;主要证据不足的, 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 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该法第六十一条将事实是否清楚作为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标准。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证明标准亦有基本相同的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三大诉讼法在证明标准上采用的都是同一标准, 即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 说明了质的方面的要求;证据充分, 是对量的方面的规定, 总体来说, 就是要求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均需查证属实;案件事实都要有必要证据予以证明, 证据之间、证据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予以合理排除;最后得出的结论唯一, 排除其他可能性, 达到以上所说几点, 证据也就完成了质与量的统一, 形成确实、充分的状态。
三、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多元化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不应当是单一的, 而应当走向多元化, 但是在此之前必须把握住主基调, 即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目标在哪?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理论上, 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程度分为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两种。客观真实认为法院判决中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应当完全一致, 这是一种重视实体公正的表现。而法律真实是指司法工作人员运用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视为真实的标准, 它并不是客观真实的简单对立, 而是客观真实在法律上的体现, 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能力、习惯, 也符合行政诉讼实体和程序的统一, 所以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目标应当是法律真实。
在确定了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主基调之后, 下面来探讨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多元化发展, 即采用行政诉讼案件类型来区分不同的证明标准。
首先, 凡是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案件, 在行政诉讼中应当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具体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二是适用听证程序裁决的案件。这类案件影响行政相对人的重大财产权益。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的处罚, 行政相对人有权申请听证。三是其它对当事人人身权、财产权影响较大的案件, 比如驱逐出境、行政征收、限期拆除房屋、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等。将这类案件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是因为在这类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中, 往往带有比较大的强制性, 而且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影响较大, 所以对行政机关要提出更为严格的证明要求。
其次, 对于行政裁决、行政赔偿等与民事诉讼性质基本相同的案件, 以及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不太严重的行政处罚案件, 适用占优势盖然性标准。行政裁决, 是一种行政机关充当中立者解决民事纠纷的准司法程序。在行政裁决程序中, 行政机关只能根据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居中裁决, 不会主动调查和收集证据。因而, 涉及行政裁决案件的诉讼采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显然是不妥的, 而占优势盖然性证明标准则更为符合实际。同理, 在涉及行政赔偿案件的行政诉讼中, 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事实负有证明责任, 对这类具有民事性质的案件也应采用民事诉讼中占优势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最后, 行政诉讼中, 适用合理可能性标准的案件主要是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即时强制的案件。很显然, 如果采用排除合理怀疑或占优势盖然性证明标准, 将会导致行政机关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因过于谨慎而消极对待, 势必使公共利益遭受重创。另外, 在绝大多数的行政案件中, 原告都负有一定的证明推进责任, 即推动诉讼向前发展的责任。推进责任是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构成法律争端从而值得或者应当由法院审理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中原告完成推进责任的证明也应适用这一证明标准。因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并非处于对等的地位, 要求原告掌握确凿详实的证据后再去起诉行政机关, 并且在行政诉讼中承担适用较高要求的排除合理怀疑或占优势盖然性证明标准, 显然是不公平的, 所以适用合理可能性标准无疑是合适的。
参考文献
[1]熊洋.对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思考——兼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行政程序证明标准之应然关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2]邓楚开.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再思考[J].法治论丛, 2010 (5) .
[3]解志勇, 崔晓婧.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研究[J].证据科学, 2008 (16) .
[4]高畅.重构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J].法制与社会, 2008 (6) .
[5]薛刚凌, 王霁霞.论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行政诉讼法》修订之构想[J].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3 (2) .
特此证明,我公司对本证明的真实性负责。
公司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电话:__________________公司联系人:_____________
公司盖章: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73条规定了“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 “两方当事人就同一事实提供相反的证据, 且都无充分的凭证否定一方证据的, 审判机关应当根据案情, 确定一方提供的证据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的证据证明力, 且对证明力相对较大的证据给以确认。因无法确定证明力的大小从而无法判断导致异议事件不能审定的, 审判机关应当根据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作出判决。”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高度盖然性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证据证明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案件最终判决的依据是证据具有排他性的证明力, 证明力大小是以质量来说服法官及方当事人的。因为在某些民事方面并不适用高度盖然性标准, 所以此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区域。高度盖然性标准是由审判主体依据案情自主适用, 并无法律明确规定, 所以方便审判主体打破法律的机械性灵活适用法律解决问题。
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自有它的优势。比如有利于调动法官的积极能动性, 法官作为审判主体不止具有司法人格也具有自然人人格, 法官也具有普通百姓的心理, 也会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等。高度盖然性标准赋予审判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提高了他们主动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 证据对于审判时候来讲属于过去式, 所以对于要收集证据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高度盖然性本身富有弹性和相对性, 从而提高了办案的效力。一个案件的公平裁判不止要求实体公正, 最重要的是做到程序公正, 证据的证明力是保证程序公正的基石, 证明力的大小是裁判案件胜诉败诉的关键因素。
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也有它的缺点。经过数百年的历史长河的洗涮与验证, 高度盖然性标准已被多个国家所认证和肯定, 但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体系。因为高度盖然性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如果法官本身因为文化层次等素养不够容易造成职权滥用现象, 容易滋生贪污腐败之风, 造成司法不公, 导致是非曲直的判断不合法的结果, 对当事人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高度盖然性标准是比对双方的证据证明力的说服力, 具有排除合理性怀疑的证据更能说服法官。本身证据就是一种过去形式, 收集证据有一定难度, 如果双方的证据证明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双方必须继续收集, 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不利于高效解决纠纷。
既然高度盖然性有缺陷那么我们如何改善使之更加融入我国国情为我国所用呢?严格控制把握高度盖然性的尺度。高度盖然性顾名思义即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适用逻辑思想来合理解决的时候人们所采用的一种根据事情发展进度的几率来辨别事件情形的一种认定方式。英美法系国家遵从盖然性标准, 基于我国国情即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目前今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所以我国采用的是一种比盖然性标准更严格的高度盖然性标。在给予审判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对其权利加以限制, 防止司法不公, 要求法官对自己的执行效力负责, 说明令人信服的判决的理由和依据。
大力发展法治教育, 提高审判队伍的法律修养和专业知识能力, 防止司法腐败。我国对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没有规定一定的机械性的尺度, 赋予了审判主体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基于每个地方每个地区每个审判人员的素质修养参差不齐, 这就给司法审判增加了难度, 给司法公正增添了阻碍。所以在借鉴国外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前提下我国需要建设一支有力量有素质有才能的法官队伍, 严厉惩治不良之风, 给百姓办好事办妥事儿, 让百姓信赖法律信赖执法者从而更加遵守法律。司法队伍的腐败风气不仅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而且亵渎了神圣的法律殿堂。为了防微杜渐, 把恶习之风扼杀于恶臭的摇篮之中, 我国应该加大司法队伍的党风建设, 加强人民群众对司法队伍的有力监督。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司法机制, 不仅大力推行群众监督, 在司法内部也应该全力推进监督部门的建设和发展, 禁止官官相护。社会监督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应该增加一些方便监督的渠道, 比如公开投诉电话, 设立举报箱之类的方式加大监督的力度。司法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 作为司法执行者, 法律的使者应该严以律己, 不贪污不受贿。带头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守住道德和纪律的底线,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用实际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司法生活。
参考文献
[1]霍守明.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明显优势证据”证明标准[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5 (05) .
[2]胡素芹, 张正菊.浅谈证据的真实性及其判断[J].农家科技, 2011 (08) .
[3]宋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解析与重构——以权力型与权利型为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07) .
[4]赵雅琴.浅析民事诉讼中法官对证据证明力判断的自由裁量权[J].致富时代, 2012 (04) .
证明标准是指诉讼活动中证明必须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是衡量证明结果的尺度和准则, 它主要是就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而言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证据确实、充分,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 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据此, 一般认为, 我国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就是“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所谓犯罪事实清楚, 是指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和情节, 都必须查清。证据确实, 即每个证据都必须真实, 具有证明力;证据充分, 即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足以认定犯罪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 证据确实充分具体是指达到以下标准: (1) 据以定案的每个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 (2) 每个证据必须和待查证的犯罪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 具有证明力; (3) 属于犯罪构成各要件的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 (4) 所有证据在总体上已足以对所要证明的犯罪事实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 并排除了其它一切可能性。现阶段实行这种较高的证明标准是我国“流水作业式”刑事诉讼结构的必然要求, 也是防止滥用公诉权,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
二、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缺陷
这种证明标准反映了认识论的乐观主义, 认为以往所有事实是可知的, 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是完全可能的, 刑事诉讼证明就是要揭露出案件的事实真相, 检察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必须符合案件发生的本来面目。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任务是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 归根结底, 就是要求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但作者认为, 将这一标准作为我国提起公诉的标准, 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过于追求客观真实。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指刑事诉讼中各诉讼主体提出证据对案件情况等待证事实进行证明所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我国刑事诉讼强调“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采取的是彻底真实的客观标准。这一客观标准是建立在一切案件事实都是可以绝对查清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初浅到深刻、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 以至无限接近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过程。刑事诉讼活动也不例外, 从立案开始到最终裁决的作出, 公安司法机关对犯罪人、案件事实的认识也遵循着由浅到深的客观规律。侦查、起诉、审判前后相接, 分别处于不同的诉讼阶段, 其对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也应是一个依次渐进的过程。在我国以前的诉讼模式下, 对引导司法人员努力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减少冤假错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与控辩式庭审方式相矛盾。
刑事诉讼法要求一切证据材料都应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质询、辩论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一方面, 就公诉机关而言, 如果公诉人举证、质证不力, 证人作证不理想, 公诉人提供的这些证据材料就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从而也谈不上证据确实、充分。反过来看, 如果要求提起公诉时证据达到了确实、充分的程度, 与法院有罪判决的要求完全一样, 设立辩护人就似乎没有太多的意义;另一方面, 就审判机关而言, 立法对侦查终结、提起公诉、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要求一致, 则很容易使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已经认定的证据产生依赖心理。可能会认为前面已经有两道工序对“证据确实、充分”进行层层把关, 流转到法院的案件是“铁案”, 故很可能不重视庭审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仅仅依靠控方提交的证据材料定案, 不重视庭审的对抗求证, 同样可能使庭审流于形式。因此对提起公诉与法院进行有罪判决采取统一的证据标准存在一定的弊端。
3. 起诉标准等同于定罪标准。
从立法的规定来看, 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与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相同, 都是“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4. 造成不起诉权的滥用。
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阶段, 经过两次补充侦查, 仍然认为证据不足,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疑案”实行的是“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不捕, 可诉可不诉的坚决不诉”的处理原则。贯彻诉审分离原则, 检察机关工作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是否作有罪判决为判断标准。检察机关必须转变观念, 正当行使起诉权, 切实承担起追究犯罪的职责。为此, 需适当降低起诉的标准, 以利于对犯罪的追诉, 并防止检察机关滥用不起诉权。在英国, 起诉实行“百分之五十一规则”, 指如果有罪判决的可能性大于无罪开释的可能性, 此案即应起诉。在美国, 同时还强调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的起诉, 美国法律家协会制定的《刑事检控准则》第9条规定:“对于那些严重威胁社会公众的案件, 即使检察官所在的司法管辖区的陪审团往往对被控犯有这类罪行的人宣告无罪, 检察官也不得因此而不予起诉。”在日本, 检察官起诉时所依据的证据不一定要达到法院有罪判决所要求的证明程度, 在检察实务中, 将有犯罪嫌疑作为起诉的条件。解释何谓“犯罪嫌疑”时称, “被嫌事实, 有相当大的把握可能作出有罪判决时, 才可以认为是有犯罪嫌疑”。
三、重新定位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核心, 与其他证据制度密切相关,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证明标准的重塑必须与其他证据制度的改革通盘考虑。因此,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证明标准的重塑问题, 一味地强调高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 首先有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这就是我国重新定位的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应低于法官定罪量刑的证明标准。那么, 我国提起公诉到底应定位在何种程度呢?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 公诉案件证据的总体标准:
证据确实、充分。这是总体性的、一般性的原则, 它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要求。证据确实是要求其具有客观真实性;证据充分, 是指具有证明力, 足以证明待证事实。而足以证明是指这种证明具有之前提到的四种特性:相互印证性、不矛盾性、闭合性、惟一性。
2. 公诉案件证据的客观标准:
首先是所指控的犯罪的各个构成要件事实均有证据证明;其次, 据以定罪的证据一般能有相应证据予以印证即不是“孤证”, 或者该证据虽然没有相应证据予以印证, 但依据常理或者惯例能够排除合理怀疑;再次, 据以定罪的各证据间及其内部不存在根本性的不能解释或难以解释的矛盾, 即它们的证明方向和证明结果基本上是同一的——指控被告人有罪。这就是说, 在证据体系中, 可以允许证据间存在矛盾, 只要是检察官认为属于非实质性矛盾或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即可;最后, 对被告人的辩解有证据或合理理由予以反驳。
3. 公诉案件证据的主观标准:
内心确信与排除任何合理怀疑。即从内心确信角度, 检察人员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经验、理智和常理, 以及从办案的整个过程, 通过对案件证据的亲身感受, 能够“排除合理怀疑”, “真诚”地相信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证明过程作为主观思维过程,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心证, 排除了任何合理怀疑。内心确信与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刑事证明主观标准的正面和反面界说——是实践中十分有用的概念。内心确信, 就是司法人员在排除任何人为和非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感到对事实认定确有把握, 而不是似是而非、疑惑不定、心中无底, 也就是排除了任何合理的怀疑。
4. 从对诉讼结果预测角度, 根据现有的证据, 被告人很有可能被判有罪。
由于起诉后是否定罪判刑的不确定因素很大, 检察官在起诉时应当充分考虑辩护证据对事实认定的影响, 考虑审判过程中案情可能发生的变化, 考虑现有证据经庭审举证和论证说服从而得到审判确认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般情况下, 只要考虑了这些因素, 特别是考虑到手中的证据经过辩方“攻击”后, 仍有较大的定罪可能性, 就可提起公诉。
摘要:我国刑诉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是一种高标准的证据标准, 本文从现行证明标准过于追求客观真实、起诉标准等同于定罪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存在的缺陷, 进而从证据的主观、客观及诉讼预测角度, 提出了重新定位我国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的思考。
【单位工作证明标准】推荐阅读:
原单位工作证明10-02
实习单位的工作证明11-11
工作单位证明的格式11-16
“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标准10-20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06-29
房贷单位证明07-15
单位证明函09-17
公职人员单位证明06-02
单位婚育证明样本06-21
单位工资收入证明06-29